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02-經濟低迷時代學習有錢人致富的財務行為
商品資訊
系列名:綠蠹魚Read It
ISBN13:9789573285267
替代書名:The Next Millionaire Next Door:Enduring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Wealth
出版社:遠流
作者:湯瑪斯‧史丹利博士; 莎拉‧史丹利‧法洛博士
譯者:戴榕儀;李自軒
出版日:2019/03/27
裝訂/頁數:平裝/400頁
規格:21cm*14.8cm*2.1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730【高於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花錢不等於有錢
本書告訴你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淨資產值很高的有錢人
1996年本書作者推出經典著作《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首度以詳實的資料與科學的方法,描繪了當代有錢人的輪廓。
2019年,本書更進一步,詳細呈現出理財的「行為」與「心理」因素。書中檢視了21世紀低薪、微利、低成長、高教育成本的環境,說明我們如何在今日透過自己的力量而致富。
作者針對9,947個家戶的戶長以及1,516個中小企業主進行研究,並納入美國國稅局的收入統計資料,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的有錢人――淨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都是靠著日積月累的努力,達成致富的目標。他們並沒有中樂透或繼承遺產,他們只是採用一套自律的、有系統的財富累積方法,終於達成了財務自由。
作者令人信服地證明:行為可以改變環境。在今日低薪微利的環境下,要倚靠自己的力量致富,我們必須:
・要相信:累積財富的能力,多半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不是先天優勢
・培養出有利於累積財富的行為特質
・破除阻礙我們致富的七大迷思
・逃離「為生存而工作」的三大陷阱
・提防他人對自己理財態度與行為造成的影響
・堅持「謹慎消費」的原則
・仿效「對財富敏感者」的消費模式
精彩推薦
王志鈞/財經作家
艾蜜莉/財經作家
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蒼野之鷹/部落客
★(本書顯示)真正的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王志鈞,財經作家
★累積財富這件事,不但有財務面要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與行為層面的因素。Michael Woodward PhD, Psychology Today
★請一定要把這本書分享給你關心的人!Philip van Doorn, Market Watch
★節儉、負責任、有信心,並且瞭解自己的強項弱項,則財務成功的機會就大增。這是本書最吸引我之處。Brian Thompson, 富比士雜誌
★書中告訴我們富人的兩大特點:社交冷漠(不模仿他人的消費與活動)、財務意識(刻意地、謹慎地監看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努力理財)。Benjamin Brandt, Retirement Starts Today Radio
★有些理財書只會給我們加油打氣的口號,那種書我們不需要。本書給我們的,是實證的數據!FullTimeFinance.com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沒讀過《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的人,別費心去找它了,直接拿起這本書就好。Steve Adcock, ThinkSaveRetire.com
★我的財務生活,因為這本書起了永久的變化。ESI Money
★本書的方法都經過實證,確實有效!JPShopper, 亞馬遜讀者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個人理財書,那就是這本了!亞馬遜讀者
作者簡介
喬治亞大學企業管理博士,曾任教美國高等學術機構二十餘年,並在喬治亞州立大學榮獲象徵崇高榮譽的「國家榮譽領袖(Omicron Delta Kappa)」傑出教學獎。
他是美國學界研究「富裕人士財務行為」的先驅,並且率先創發出一套以科學研究為背景的行銷策略,可以藉以辨識、吸引及服務市場上的富人階級。他後來採用這套極為實用的工具為創業基礎,設立了「富裕市場機構(Affluent Market Institute)」,擔任企業及高資產人士的顧問。
他以美國的富裕階級為主題,撰寫過40多篇高質量的論文。他也是全球暢銷書《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作者,該書在1996年推出後連續奪得170週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領先地位。他的著作總共銷售超過5,000,000冊,先後榮獲美國獨立出版協會的年度最佳理財書決選、傑出商業書選等等。
史丹利博士的見解屢次被全球權威媒體引述,包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富比士》、《財富》、《時代》、《Money錢》、《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及《今日美國報》等。他也多次擔任美國〈今日秀〉、〈20/20〉及〈歐普拉秀〉等節目的來賓,討論富人的財務行為。
莎拉・史丹利・法洛博士(Sarah Stanley Fallaw, PhD)
工業心理學家,美國DataPoints LLC.總裁,專門提供自動化的金融工具與財務服務。該公司是美國極受重視的fintech研發者,提出了業界第一個以生物數據為基礎、預測性的個人財富累積評估方法。這是理解客戶心理學的開創性工具,因此廣獲產業界的重視,許多重要媒體也不斷報導,包含MarketWatch、InvestmentNews、《Money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等。
她是著名學者、《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作者史丹利博士的女兒,她的研究生涯也起源於史丹利博士創建的「富裕市場機構」,曾擔任該機構的總裁。
她獲有喬治亞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著作經常在《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財金服務專業人士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 Professionals)》等學報上發表。
譯者簡介:
李自軒
台北大學企管系畢業,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
戴榕儀
自由譯者,生於台北,曾留學西班牙與德國,喜愛透過旅行與文化探索語言,並勇於嘗試各類書寫。
名人/編輯推薦
精彩推薦
王志鈞/財經作家
艾蜜莉/財經作家
柴鼠兄弟/斜槓型Youtuber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蒼野之鷹/部落客
★(本書顯示)真正的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王志鈞,財經作家
★累積財富這件事,不但有財務面要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與行為層面的因素。Michael Woodward PhD, Psychology Today
★請一定要把這本書分享給你關心的人!Philip van Doorn, Market Watch
★節儉、負責任、有信心,並且瞭解自己的強項弱項,則財務成功的機會就大增。這是本書最吸引我之處。Brian Thompson, 富比士雜誌
★書中告訴我們富人的兩大特點:社交冷漠(不模仿他人的消費與活動)、財務意識(刻意地、謹慎地監看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努力理財)。Benjamin Brandt, Retirement Starts Today Radio
★有些理財書只會給我們加油打氣的口號,那種書我們不需要。本書給我們的,是實證的數據!FullTimeFinance.com
★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沒讀過《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的人,別費心去找它了,直接拿起這本書就好。Steve Adcock, ThinkSaveRetire.com
★我的財務生活,因為這本書起了永久的變化。ESI Money
★本書的方法都經過實證,確實有效!JPShopper, 亞馬遜讀者
★如果你只想讀一本個人理財書,那就是這本了!亞馬遜讀者
序
如果說世上真有什麼「鄰家富人養成聖經」的話,那麼握有這本祕技的,並不一定會是住在昂貴地段、開名車、戴名錶,或是握有什麼終極投資組合的有錢人。事實上,若想尋找、甚至親身成為下一位鄰家富人,那麼我們日常生活裡的理財行為模式與相關經驗,才是最重要的條件。
財富的多寡經常與一個人所屬的社經階層有關。各位如果想要破除窠臼,就必須注意自己日常的一舉一動,畢竟鄰家富人就是因為能使用有利於財富累積的方式分配時間、精力與金錢,才能靠著自己的努力致富;他們在儲蓄、花費和投資方面都極為自制,不會被過度消費的社會牽著鼻子走。此外,對於自身長處以及未來可能成為財富累積障礙的市場、經濟與痛點,他們也都一清二楚。
若是你無法大幅衝高收入,也沒能獲得鉅額的意外之財,那麼要想成功累積財富,就得重整自己的生活型態與理財行為──即便時代替換,這樣的道理也不會改變。可惜的是,許多人都不願投入改變所需的努力,也有些人則是覺得攢積財富的條件太難達成,所以就直接斷定這世上不可能有人能靠著自身努力,取得財務上的獨立。
過去這些年來,我們無論是研究一般性消費、投資、購屋或其他令人財務決策,都發現了一個共通的結果:擅於將收入轉化為財富的族群經常逆向操作。他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不但異於常人,更是超乎許多人的想像,所以讀者們若想成為財富累積專家,獲得經濟自主的話,或許也該把傳統式的教育、職涯與投資拋諸腦後,活出與父母不一樣的人生。如果從小就是在高消費家庭中長大,那就更得勇於捨棄一路以來所養成的生活型態了。
相信各位多少都曾聽過一些關於牛仔褲價格和如何避免常見投資錯誤的趣聞與調查,這些資訊雖然有趣,也或許能夠產生一定功效,但並不足以幫助我們培養出有助長期財富累積的行為模式。本書在第五章就曾提過,若要成功管理個人財務,就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能力與行為模式,才能持續又有效地將收入化為財富,但如果一年只節儉一天,或久久才做一次聰明的消費者,那麼要想累積財富,不僅效果不夠,甚至可說是比登天還難。
事實上,我們必須能夠,而且願意把開銷控制在收入之下,對自身的理財決策也得抱持信心,同時更要為家庭的理財成效負起責任,才能有效攢積財富。在這個人人愛比較的年代,各位必須忽視旁人怎麼花錢、開什麼車又穿什麼名牌,才能專心一致地監控自己的財務狀況。此外,我們也必須根據心目中的生活方式訂立目標與計畫,把理財方向刻劃清楚,然後想辦法達標。
Vanguard近來發表了一篇「經濟預測」報告,不過說來有趣,這篇研究理應教導讀者該如何制定短中期的交易策略,但最後,報告卻是以這樣的結論收尾:長期而言,對於財富累積影響最大的因子其實是儲蓄。
就算不是天生就有辦法對財務相關的決策充滿自信,或是偶爾喜歡逛街買買東西也沒關係,因為世上所有人的行為特質都是先天遺傳與後天培養的混合體,只是每個人在兩方面的比例不同而已。換言之,無論現下的處境如何,只要能改變財務行為與生活習慣,一切都不會太晚;如果要再說得更明白的話:
累積財富的能力,多半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非先天優勢。
這話想必讓各位為之振奮吧。理財行為可以超越社會階層與性別的界線,而且就算從前財務狀況不佳,未來也並非不可能翻盤;雖然就某種程度而言,過往的跡象確實可作為日後發展的預測依據,但只要我們夠專注、夠努力地改善理財手法,就不必擔心。值得慶幸的是,跟一九九六年相比,我們現今可取得的免費資源非常豐富,對於想要成長、學習,並汲取理財知識的族群是一大福音。此外,科技如果能善用的話,對於自我成長來說也必會有其助益。簡言之,無論生長於怎樣的家庭,也無論總統換誰當,個人理財方式都隨時可以改變,只是看各位願不願意行動而已。
基本上,只要社會繼續自由,讓勇於創業、自律性強而且努力不懈的人都能獲得回報,那麼鄰家富人們就會以各種形式繼續存在、成功。針對追求財務成功時的必要條件,我們在此提供幾點要訣:
・破除財富的迷思,譬如辨別收入與資產淨值間的差異;相信自己能夠破除障礙,靠著自己的努力累積財富。
・注意他人對自身理財態度與行為的潛在影響,要效法同樣以累積財富為目標的族群,而不是學人擺闊。
・堅持審慎消費的原則,並從社區鄰居的言行開始評估,留意周遭眾人對自身財務目標的潛在影響。
・評估自己在理財方面的優點與短處,並以可行的方式進行改善,譬如培養節儉的生活型態、為理財成效負責,或是累積相關知識,以便有信心地制定決策。
・及早確定工作與職涯理念,不要全盤接受傳統的職場觀念。誰說所有人都得朝八晚六地工作,一路從二十五做到六十七歲呢?
・相信成功的投資行為可以透過努力習得、改善,而且如果能將積蓄有效地用來進行投資,那麼生活中的許多重要層面都能獲得保障。
或許二十年後,學者會研究出什麼祕密絕招或神奇藥物,讓我們輕鬆又有效地將收入化成財富。到時,什麼理財行為、自律性、節儉、資源分配和毅力自然都不必再談。不過在那之前,要想開創出成功的理財之路,還是得靠自己努力,至於前方的道路雖然不免艱難,但也絕對會讓人甘之如飴。
目次
第一章 原來,隔壁還是住著一個有錢人
第二章 破除七大迷思,踏上財務自由路
第三章 理財的後天因素:你可以做的事
第四章 對財務敏感者的消費模式
第五章 累積財富的關鍵優勢
第六章 職場大解密
第七章 善用資源的重要性
結語
附錄A:本書的研究方法
附錄B:獨資企業的獲利比率排行(1998 & 2015)
附錄C:兼職的超優理財族平時的正職
註釋
書摘/試閱
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聖經》〈箴言〉第十三章第七節
儘管政府、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市場發生政大變化,如果要給年輕人建議,過去20年告訴我們的經驗就是:若要長時間累積並擁有財富,管理財務時就要比身邊其他人更自律,包含消費、儲蓄、生財和投資。
要做到這點,就要靠自身的行動,而非僅止於信念、態度和性格。雖然後三者會影響你的行為,但長久下來,你累積並擁有財富的能力,還是會被你的所作所為(而非你腦中的念頭)所影響。
從1984年到2016年間,健保成本不斷增長,學費也增長了153%。這意味著什麼?這代表當今以及未來世代若要靠著自己、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財富,就得要因應這些費用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態。他們要改變做事的方法,就連上哪間大學(或是否要上大學)及自己的職涯都要好好規劃。畢竟成本、政府政策或金融市場都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支出,控制自己的投資,也可以控制自己要追尋什麼樣的機會,同時控制我們財務生活的其他問題。
這些都是基本、真實的原則,無可反駁。但事實上,許多人還是對財富抱持著不正確的迷思,也因此降低了「以負責任的方式靠自己打造財富」的可能。
要打破的迷思一:我也和大家一樣
如果你相信,自己和身邊具有相似統計特徵的其他人,具有同樣的成功機會,那你就等於忽視了你自己的驅動力,以及你倚靠自己致富的獨特特質。
如果我們抱持著上述的想法,結果是什麼?結果是我們有了一個藉口:只要自己沒有進步,或是自己的為人處世有問題,就用「出身」當藉口就好了。「我看妳像個X世代的女性、又是白人、育有三子、已婚,還住在這個社區裡,那我想妳應該就是這類人當中的一個吧。」
要打破的迷思二:收入等於財富
我們在第一章已經強調過這件事,但這裡還是要請大家留意,收入和財富的概念時常被混淆。那些「收入增加就增加消費」的人就是以為收入和財富是相等的。若相信這種迷思的話,還會造成一種錯覺,就是那些看起來很有錢的人(開豪車或是穿著好幾百元美金牛仔褲的鄰居)真的很有錢。但事實上這只代表著他們在這些物件上的消費,比真正的有錢人還要多。
我們使用「財富」這個詞時,指的是一個家庭的淨值,例如這個家戶的所有資產減去所有負債。我們對於家庭收入的定義相當簡單:個人所得稅申報表上所報或是該報的(已實現)收入。弄混「財富」和「收入」的話,會導致我們對於許多經濟與社會議題產生錯誤的結論,另外還會產生一個實際的影響,就是當我們想要達成財務自由的時候,對許多該關注的數字或標準卻產生了扭曲。
那麼,典型的「鄰家富人」應該有哪些特色?
1. 若套用第一章的「預期淨資產淨值」公式,鄰家富人的實際淨資產超過所期望的兩倍或著更多。
2. 房子的市場價值不到他淨資產的20%
3. 負債等於或少於他淨資產的5%
4. 年所得稅等於淨資產的2%
5. 年度已實現收入總額約為淨資產的8.2%(中位數),或是每100美元淨資產當中就有8.2元美元的收入。
8.2美元這個數字,是我父親研究中得到的,而且和其他人的研究所得出的數字相當一致。收入和淨值當然是互相關聯的,但並不相等。在衡量整體財務狀況的時候,不要弄混淆收入和淨值。
要打破的迷思三:只要看一個人的穿著、消費和車,就知道他有多少錢
每個人對於「富有」都有看法,而且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媒體及政治派系的論述所影響,但媒體和政治派系都有各自的目的。我父親一生都想要破除對財富的迷思,他想告訴大家要如何創造財富,以及富人用錢做什麼。
我父親在他的部落格以及《別再裝闊了》這本書中都指出:「(受訪的)百萬美元等級富人最近一次購買的車輛,價錢的中位數僅有31,367美元。而千萬美元等級富人一般來說買車的費用為41,997美元。許多富人開的其實是所謂的普通車。」在我們的研究中,百萬美元等級富人為他們最近購車所支付的中位數價格,則為35,000美元。
不論是目前的研究,或是2007年針對1,594戶高收入╱高資產淨值家庭的調查,我們都發現,比起資產淨值,「年度家庭實現收入」是用來衡量購車價格更好的指標。在2007年的研究中,我們也得到結論,最近購車花費不到32,000美元的人,在年收入達200,000美元或更多的受訪者當中,佔了48.5%;年收入達500,000美元或更多的受訪者當中有35.9%;而年收入落在200,000到500,000美元之間的受訪者則有54%。
要打破的迷思四:很多「富人」都沒有誠實納稅
許多人之所以討厭「富人」,還有其他因素。例如他們認為富人都不會誠實納稅,富人搞到國家稅基流失,影響到收入較低的人。
其實,關於收入與財富的迷思,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為何許多人覺得富人不會誠實納稅。首先,這些人被富人的名車和財富迷惑了,或許他們想要講的是收入,但若這樣看,還是錯了。
這些人要是聰明點,就應該想想那些能花大錢買名車的高收入者所繳的稅。他們有能力撥出自己財富或年薪當中的一點點,購買名車。
事實上,富人知道若想花得越多,就要賺得越多。賺得越多,要繳的所得稅也越多。所以許多富人堅守一個重要的原則:要建立財富,就要盡量減少你已實現、要被課稅的收入,盡量擴大你未實現的收入(在沒有現金流動的情形下使財富或資本增值)。
典型的鄰家富人每年大約支付相當於自身資產淨值2%(中位數)的所得稅。但巴菲特在2010年僅繳了六百九十萬元的聯邦所得稅。表面上來看,690萬美元的所得稅是一筆大數目,但其實這只是他那460億美元財富的極小一部分。就這個稅率而言,他其實只繳了相當於資產淨值的0.015%的稅而已。和鄰家富人所繳的2%(中位數)相比,後者超過巴菲特133倍。事實上,如果巴菲特被課以相同的稅率(2%),他就會欠財政部9.2億美元,將近10億美元。
你或許會說,巴菲特沒有公平、誠信地納稅,但在這項議題上,他有特別的豁免權,因為他有崇高的理由:他保證未來把他大部分的財產捐出,而且根據富比世的報導,他早已經慷慨解囊了:2012年7月,他捐了十五億美金給蓋茲基金會,使他的捐贈總額達到175億美金;同年八月,他又保證捐出30億給他兒子們的基金會。
要破除的迷思五:都是富人害我沒辦法發財
大部分經濟有成的人士,都知道如何面對困境。他們反而善於運用困境、逆風、偏見、裙帶關係、運氣不好,甚至「裁判誤審」等等情境。他們不會為糟糕的情況所困,而會將自己的情緒能量導向成功之路,而非怨恨。
許多富人都說,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自己經歷了來自親戚、老師、主管、頂級財金顧問、媒體以及其他一大堆所謂的公正專家,所拋給他們的壞球。或者,就如同一位沒有繼承父母財產的大富翁最近說的:「就是要證明我爸媽當初的賭注是錯的。」
我們都知道,「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亦即「不管怎麼做努力,反正一定不可能成功的」這種想法,正是阻擋你建立財富的最大障礙。我們還看過有些人有一種觀念:他們想要找出,是誰該為他們累積財富的過程來負責。可是綜觀不同的樣本,不管年齡多大、收入多少,真正會決定最後累積多少淨資產的因素,其實就是「好好管理自己的行為,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影響我們最後財富成就」這種特質。那些相信不管自己做什麼都無法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會採取比較沒有風險的財務行為。真的,萬一誤信錯誤的觀念,對於長期的經濟成就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要打破的思六:光靠我自己,是沒辦法靠成功的
大部分情況下,不管你的宗教信仰、膚色或你所屬的族群,你都有機會創業成功。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只要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創造價值,在今日的社會就能成功。
你必須自問下面幾個重要財務問題:
• 你(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是否能產生利潤?能否繼續投注資金令其成長?
• 你能運用自身經驗或技術來為他人創造工作機會,讓你持續累積財富並造就滿足感嗎?
• 你存錢夠自律嗎?你有足夠的洞察力去發現市場(人才、金融)的改變方向嗎?你瞭解你的技能要持續精進嗎?
• 你能免於消費主義與媒體干擾嗎?
不論種族、膚色、宗教和性別,任何人都能透過工作或是透過創業來運用他們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其他特質。但工作和努力兩者都是必須的,尤其是你的手牌相當不利的時候。
但還是有許多人相信,一個人能擁有大筆的財富,必定是由繼承而來,也深信那些越來越有錢的人只是靠著受贈和轉讓罷了。但真實情況卻與他們所想的相反:報稅資料顯示,86%的富人完全都沒有來自於贈與、繼承或是信託基金所得到的收入。確實,今日和1996年一樣,數據顯示大多數富人都是靠著自己而建立財富。
迷思七:有錢人都是壞蛋
有錢人越來越在意媒體和政治圈將他們描述為「壞蛋」。當然,在大約500萬到1,000萬戶有錢家庭中,難免有一些人想出奧步。但大多數的有錢人還是用相當老派的方式賺錢:走正道。儘管許多研究都指出,大部分的富人具有傳統美德,但總是得不到媒體的青睞。
與財富相關的誠信和正直議題,已有很多討論。「邪惡的小氣鬼」這種觀念,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存在,而顯然瑞奇先生相信這種表象。但是有些關於良知(以及與良知密切相關的誠信)的研究一再顯示,在追求財富的路上,良知與誠信缺一不可,這點我們將在第五章討論。我們就以勞倫斯先生為例吧,他是驗光師,今日身價超過500萬美元,自行創立了完全符合他興趣以及專業技術的一個小公司,但他還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優先。他分享道: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因為我所做的是加強、保護人們的視力。驗光是一份健保職業,讓執業者能夠獨立,又保有企業家精神。我執業一貫的原則就是將病人的需求置於首要,透過口耳相傳和先進科技,我的事業越來越興旺,雖然我開業並非為了「銷售」,不過有位醫生找上了門來,想要接手我的事業。61歲那年我把我的事業賣給他,每週兩天在他手下工作。我的初衷從不是為了賺錢,但是我明白,只要執業時心存善念,財富就可能不請自來。時時保持誠心、誠實,超前思考並關注未來。除了我的房子之外,所有的消費都是用儲蓄來支付的,這樣可降低衝動消費。畢竟衝動購物常常會在事後感到後悔。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