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吳大猷先生究竟是誰?
他又做了甚麼事?
又為何被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呢?
他帶引中國物理學,將其發展為世界水準。
他是偉大的教師;是諾貝爾物理獎李政道、楊振寧的啟蒙導師,終其一生,他們是師生亦如父子。
他是偉大的政治家;他阻止了蔣介石發展核武,台灣終能免於核戰危殆。
他也是偉大教育家;他改革台灣的科學教育,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可以說是台灣科學之父。
透過本書鉅細靡遺的描述,可以讓讀者更瞭解近代世界物理學艱困的發展過程、吳大猷先生的為人與思想,以及他真摯的感情世界。
「吳前院長除了是一位學者及最高學術機構的領導人之外,也是一個關懷台灣社會的知識份子,性情耿直、有為有守、常發乎真情、針貶時政與社會現象。古人常以道德、文章、事功品評人物,吳前院長三者具備,並且兼有知識份子關心民瘼、積極入世的精神與風骨。」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吳大猷是我學物理的啟蒙和引路的恩師,沒有他五十五年前在西南聯大對我的教導和關愛,不可能有我今天在物理界的成就,我永遠感謝他。……吳老師為人正直、誠懇、坦誠、熱情、治學嚴謹。他一生忠實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他承繼了我們古有的道德傳統,發揚了近代的科學進步。……我引用莊子的<逍遙遊>寫成<大宗師>,對吳老師這位大宗師的寫照︰『真人真知吳大猷,飛舞飛鵬逍遙遊。翼若垂云,背負青天,莫之天闕。』」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李政道
「新竹計畫,據我的了解,是當時要研究台灣如何發展原子彈。……當時的蔣介石總統以及蔣經國先生,都是傾向於要發展原子彈的。……(吳先生)以一個社會的良心者的姿態,詳細的描述為什麼他認為台灣發展原子彈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蔣介石同意了吳先生反對新竹計畫這個想法,正代表著蔣前總統對吳先生的尊重。」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楊振寧
他又做了甚麼事?
又為何被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呢?
他帶引中國物理學,將其發展為世界水準。
他是偉大的教師;是諾貝爾物理獎李政道、楊振寧的啟蒙導師,終其一生,他們是師生亦如父子。
他是偉大的政治家;他阻止了蔣介石發展核武,台灣終能免於核戰危殆。
他也是偉大教育家;他改革台灣的科學教育,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可以說是台灣科學之父。
透過本書鉅細靡遺的描述,可以讓讀者更瞭解近代世界物理學艱困的發展過程、吳大猷先生的為人與思想,以及他真摯的感情世界。
「吳前院長除了是一位學者及最高學術機構的領導人之外,也是一個關懷台灣社會的知識份子,性情耿直、有為有守、常發乎真情、針貶時政與社會現象。古人常以道德、文章、事功品評人物,吳前院長三者具備,並且兼有知識份子關心民瘼、積極入世的精神與風骨。」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吳大猷是我學物理的啟蒙和引路的恩師,沒有他五十五年前在西南聯大對我的教導和關愛,不可能有我今天在物理界的成就,我永遠感謝他。……吳老師為人正直、誠懇、坦誠、熱情、治學嚴謹。他一生忠實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他承繼了我們古有的道德傳統,發揚了近代的科學進步。……我引用莊子的<逍遙遊>寫成<大宗師>,對吳老師這位大宗師的寫照︰『真人真知吳大猷,飛舞飛鵬逍遙遊。翼若垂云,背負青天,莫之天闕。』」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李政道
「新竹計畫,據我的了解,是當時要研究台灣如何發展原子彈。……當時的蔣介石總統以及蔣經國先生,都是傾向於要發展原子彈的。……(吳先生)以一個社會的良心者的姿態,詳細的描述為什麼他認為台灣發展原子彈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蔣介石同意了吳先生反對新竹計畫這個想法,正代表著蔣前總統對吳先生的尊重。」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楊振寧
作者簡介
丘宏義
台彎大學物理系肄業、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超博士研究。
任職美國航太總署(NASA)戈特宇航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專任空間科學家及天文物理學家。
作者為美國天文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榮譽會員,並榮登一九八九年美國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其科學論文著作超過一百四十篇、科學書籍數十冊,以及數十冊翻譯作品。
台彎大學物理系肄業、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超博士研究。
任職美國航太總署(NASA)戈特宇航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專任空間科學家及天文物理學家。
作者為美國天文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榮譽會員,並榮登一九八九年美國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其科學論文著作超過一百四十篇、科學書籍數十冊,以及數十冊翻譯作品。
序
偉大的學者
吳前院長追悼致詞──李遠哲
吳前院長大猷先生在三月四日仙逝,我們為台灣失去這樣一位偉大的學者與可敬的長者,感到十分悲痛。
吳前院長畢生從事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他的成就與貢獻非常崇高卓越,享譽海內外,早已獲得大家的肯定與讚揚。
本院在民國三十七年選出第一位院士,吳前院長是其中之一,民國四十六年本院舉行遷台後的第一次院士會議,因為吳大猷院士在會中提議政府應該制定長期學術計畫,經胡適院長的協助推動,隔年政府成立了「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民國五十六年,「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科導會),與「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國科會)成立,由吳大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因此,吳前院長可說是台灣科學發展的主要奠基者與推動者。國科會成立之初,原本只限於推展自然學門的基礎科學研究,吳先生則主張國科會應該繼承胡適先生在長科會時代的傳統,將自然與人文及應用科學也包括在內,這是到今天為止國科會業務中仍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關鍵。
民國六十七年本院第十三次院士會議舉行時,吳大猷先生與一些院士共同提案建議本院制定五年發展計畫,以爭取更多的研究經費與人才,提升本院的研究水準。經院方的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民國七十一年起中央研究院開始實施第一期五年計畫,這是本院最近十餘年來,得以脫胎換骨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五年計畫的實施,本院在預算成長、院區擴展、研究設備改善、人才召聘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研究成果的質與量隨之提升。民國七十二年,吳先生接掌本院,擔任第六任院長,對第一個五年計畫積極推動。民國七十六年底,為了使第一期五年計畫之既有成效繼續發揮,吳前院長為本院爭取到第二個五年計畫,前後十年計畫實施之後,使原在籌備中的生物醫學研究所(生醫所)、分子生物研究所(分生所),及原子分子研究所(原分所)正式成所;同時也新設了中國文哲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三個籌備處;另外,美國文化研究所擴大為歐美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更改名稱為中山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為了延攬傑出人才 ,吳前院長爭取國科會的支持,為本院生醫所成立「延攬傑出基礎及臨床醫學研究人才」專案,給予特殊人才不同的待遇,後來在這個專案的基礎上,使本院在民國七十九年修訂組織法時訂定特聘研究員的相關條例,這是本院召聘高級傑出人才的一大幫助。
吳前院長本身是物理專家,但人文關懷非常濃厚,對於本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持與鼓勵十分用心,史語所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與出版,二十五史資料庫與檢索系統的建立、近史所經濟檔案的整理與檔案館的建設,都在他的任內展現成果。他也關心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中國化的問題,曾為此由本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研討會,吳前院長特別親自到香港參與該次會議。對於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意義,他也十分關注,為此他特別在民國八十年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申請經費補助,聘請劉廣京院士、張玉法院士及近史所陳永發研究員共同撰寫通論性質的《最近兩百年中國史》,分晚清篇、民國篇、中共篇,三個不同的階段,各自成書,其中後兩本書已完稿出版。
除了對本院的貢獻之外,吳前院長對推動台灣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及維護台灣在國際學術組織中的地位,也有關鍵性的作用。全世界重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是「國際科學理事會」,簡稱ICSU,一九三一年成立,中華民國是在一九三七年以中央研究院代表中國(China)的名義加入。一九五○年之後,中共政權成立,但中國大陸一直不是會員,民國六十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過去參與的許多國際組織也被迫退出,或被中國大陸取代。我們在ICSU的會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吳大猷院士在錢思亮院長的指派下,開始擔任本院出席ICSU兩年一次大會的首席代表,經過五次ICSU大會的折衝,到了民國七十一年ICSU的第十九次大會,達成中國大陸入會,但台灣仍保留會籍及投票權的艱難任務。
吳前院長除了是一位學者及最高學術機構的領導人之外,也是一個關懷台灣社會的知識份子,性情耿直、有為有守、常發乎真情、針貶時政與社會現象。古人常以道德、文章、事功品評人物,吳前院長三者具備,並且兼有知識份子關心民瘼、積極入世的精神與風骨,這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追思吳前院長,可以再三感念的。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原文收錄於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編輯之《典範永存───吳大猷先生紀念文集》
吳前院長追悼致詞──李遠哲
吳前院長大猷先生在三月四日仙逝,我們為台灣失去這樣一位偉大的學者與可敬的長者,感到十分悲痛。
吳前院長畢生從事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他的成就與貢獻非常崇高卓越,享譽海內外,早已獲得大家的肯定與讚揚。
本院在民國三十七年選出第一位院士,吳前院長是其中之一,民國四十六年本院舉行遷台後的第一次院士會議,因為吳大猷院士在會中提議政府應該制定長期學術計畫,經胡適院長的協助推動,隔年政府成立了「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長科會);民國五十六年,「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科導會),與「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 (國科會)成立,由吳大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因此,吳前院長可說是台灣科學發展的主要奠基者與推動者。國科會成立之初,原本只限於推展自然學門的基礎科學研究,吳先生則主張國科會應該繼承胡適先生在長科會時代的傳統,將自然與人文及應用科學也包括在內,這是到今天為止國科會業務中仍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關鍵。
民國六十七年本院第十三次院士會議舉行時,吳大猷先生與一些院士共同提案建議本院制定五年發展計畫,以爭取更多的研究經費與人才,提升本院的研究水準。經院方的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民國七十一年起中央研究院開始實施第一期五年計畫,這是本院最近十餘年來,得以脫胎換骨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五年計畫的實施,本院在預算成長、院區擴展、研究設備改善、人才召聘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研究成果的質與量隨之提升。民國七十二年,吳先生接掌本院,擔任第六任院長,對第一個五年計畫積極推動。民國七十六年底,為了使第一期五年計畫之既有成效繼續發揮,吳前院長為本院爭取到第二個五年計畫,前後十年計畫實施之後,使原在籌備中的生物醫學研究所(生醫所)、分子生物研究所(分生所),及原子分子研究所(原分所)正式成所;同時也新設了中國文哲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三個籌備處;另外,美國文化研究所擴大為歐美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更改名稱為中山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為了延攬傑出人才 ,吳前院長爭取國科會的支持,為本院生醫所成立「延攬傑出基礎及臨床醫學研究人才」專案,給予特殊人才不同的待遇,後來在這個專案的基礎上,使本院在民國七十九年修訂組織法時訂定特聘研究員的相關條例,這是本院召聘高級傑出人才的一大幫助。
吳前院長本身是物理專家,但人文關懷非常濃厚,對於本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支持與鼓勵十分用心,史語所所藏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與出版,二十五史資料庫與檢索系統的建立、近史所經濟檔案的整理與檔案館的建設,都在他的任內展現成果。他也關心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中國化的問題,曾為此由本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研討會,吳前院長特別親自到香港參與該次會議。對於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意義,他也十分關注,為此他特別在民國八十年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申請經費補助,聘請劉廣京院士、張玉法院士及近史所陳永發研究員共同撰寫通論性質的《最近兩百年中國史》,分晚清篇、民國篇、中共篇,三個不同的階段,各自成書,其中後兩本書已完稿出版。
除了對本院的貢獻之外,吳前院長對推動台灣參與國際學術活動及維護台灣在國際學術組織中的地位,也有關鍵性的作用。全世界重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是「國際科學理事會」,簡稱ICSU,一九三一年成立,中華民國是在一九三七年以中央研究院代表中國(China)的名義加入。一九五○年之後,中共政權成立,但中國大陸一直不是會員,民國六十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過去參與的許多國際組織也被迫退出,或被中國大陸取代。我們在ICSU的會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吳大猷院士在錢思亮院長的指派下,開始擔任本院出席ICSU兩年一次大會的首席代表,經過五次ICSU大會的折衝,到了民國七十一年ICSU的第十九次大會,達成中國大陸入會,但台灣仍保留會籍及投票權的艱難任務。
吳前院長除了是一位學者及最高學術機構的領導人之外,也是一個關懷台灣社會的知識份子,性情耿直、有為有守、常發乎真情、針貶時政與社會現象。古人常以道德、文章、事功品評人物,吳前院長三者具備,並且兼有知識份子關心民瘼、積極入世的精神與風骨,這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追思吳前院長,可以再三感念的。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前院長)
原文收錄於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編輯之《典範永存───吳大猷先生紀念文集》
目次
目錄
偉大的學者───吳前院長追悼會致詞/李遠哲
大宗師───悼吳大猷老師/李政道
典範永存───憶吳大猷老師/楊振寧
歷史人物/丘宏義
致謝/丘宏義
第一部 成長之路
【第一章】 轉變的中國
【第二章】 大學生活
【第三章】 留學美國
【附錄】 物理演進短史
【第四章】 回到北京
【第五章】 抗日戰爭
【第六章】 西南聯大(一) ───學術環境
【附錄】 美感、對稱性、群論、李楊學說及時間是否能逆流
【第七章】 西南聯大(二) ───生活環境及時局
【第八章】 戰後的中國
〔第九章】 返鄉及出團
【第九章】 在加拿大
【附錄】 等離子物理
【第十一章】 冠世走了
【第十二章】 台北核武計畫
【第十三章】 思想體系(一) ───量子力學
【第十四章】 思想體系(二) ───中國科學發展及高等教育
第二部 感情生活
前言───感人的故事
【第十五章】 葆之
【附錄(一)】 柏仁和他的祖父/吳葆之
【附錄(二)】 童年記事/吳葆之
【第十六章】 斷線風箏與吟之
【第十七章】 哲人之萎
【附錄(一)】 葆之給作者的信
【附錄(二)】 吳大猷給吟之的信
紀念文
記憶父親 吳葆之/作 吳吟之/譯
哲人雖萎,典範永存/沈君山
教育界的老頑童/吳 京
永遠的吳先生 /李榮章
我的恩師與他的女兒/李述忠
吳大猷先生在水牛城/林多樑
吳先生的學者風範/黃偉彥
我們心中的吳大猷/韓汝珊、韓汝琦
吳大猷先生年表
偉大的學者───吳前院長追悼會致詞/李遠哲
大宗師───悼吳大猷老師/李政道
典範永存───憶吳大猷老師/楊振寧
歷史人物/丘宏義
致謝/丘宏義
第一部 成長之路
【第一章】 轉變的中國
【第二章】 大學生活
【第三章】 留學美國
【附錄】 物理演進短史
【第四章】 回到北京
【第五章】 抗日戰爭
【第六章】 西南聯大(一) ───學術環境
【附錄】 美感、對稱性、群論、李楊學說及時間是否能逆流
【第七章】 西南聯大(二) ───生活環境及時局
【第八章】 戰後的中國
〔第九章】 返鄉及出團
【第九章】 在加拿大
【附錄】 等離子物理
【第十一章】 冠世走了
【第十二章】 台北核武計畫
【第十三章】 思想體系(一) ───量子力學
【第十四章】 思想體系(二) ───中國科學發展及高等教育
第二部 感情生活
前言───感人的故事
【第十五章】 葆之
【附錄(一)】 柏仁和他的祖父/吳葆之
【附錄(二)】 童年記事/吳葆之
【第十六章】 斷線風箏與吟之
【第十七章】 哲人之萎
【附錄(一)】 葆之給作者的信
【附錄(二)】 吳大猷給吟之的信
紀念文
記憶父親 吳葆之/作 吳吟之/譯
哲人雖萎,典範永存/沈君山
教育界的老頑童/吳 京
永遠的吳先生 /李榮章
我的恩師與他的女兒/李述忠
吳大猷先生在水牛城/林多樑
吳先生的學者風範/黃偉彥
我們心中的吳大猷/韓汝珊、韓汝琦
吳大猷先生年表
書摘/試閱
歷史人物
吳大猷(一九O七───二OOO)是中國物理史上的一位傑出兼獨特的人物。他在中國物理界中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他生於前清末期,經歷了幾乎中國的整個動盪不安的近代史,也經歷了世界物理有史以來的最大革命:在這革命中,物理學家們把牛頓力學延伸到次原子的量子領域,及到了宇宙邊緣的廣義相對論領域。在物理界的大革命中,他身歷了一九三O年代的發展,做了不少重要的貢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開場白。雖然吳大猷經歷了物理界中最好的時代,他也經歷過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壞的年代之一
――抗日戰爭的大後方的艱苦生活。在一九三四年,他剛回國在北大執教,可是在短短的三年中,他和他的物理同儕已經把中國物理發展到近乎國際的水平。不幸就在這時候,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開始了。在他應當能做最好的物理研究的壯年時代的一段期問,他卻在經濟最艱難的抗日時代的大後方,辛苦地和他的同儕想把中國物理世界的水平支撐住,可是經濟環境很差,差到他要去養豬賺錢的地步。有一天他在市場中買了兩條小魚,正在準備烹飪的時候,一隻烏鴉來了,銜了一條去。「烏鴉可以銜去的魚,其大小可知」。他這麼回憶著。可是他並不志短。在這一段時問中他發表了一本。世界物理界認為是名著的《分子光譜》,到七O年代還是權威的參考書。在〔這段研究的半真空時期內,他最大的成就是訓練出了中國第一批世界級的物理學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批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可是這二位僅是這些傑出的物理學家中之一、二而已。在這段抗日戰爭時間中,當世界的物理正在邁開大步向前進時,中國物理界卻陷於最低潮。二次大戰中,物理的發展以核子物理為最先進,最為一般人所知的是美國發展核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這計畫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製造超鈾元素。可是在這計畫之前十來年左右,吳大猷已經研究過超鈾元素的電子構造――他的博士論文。在發展核子彈的這段期問內,沒有人會想到在十來年前就有人計算過超鈾元素的化學特性了,因此又重算過一次。在美國宣布製造核彈成功的時候,吳大猷卻在經濟困難的大後方,為了生活掙扎,苦苦地教學、訓練學生。天上飛著B-29型超級空中堡壘的時候,世界級的科學家如吳大猷卻要為了他的生活著慮,在泥沼中養豬。《上有天穹,下有泥沼》(Sky Above,Mud Beiow,這是六○年代一部描寫未開化蠻荒區的電影片名)。這是多麼強力的一種對現實的諷刺!
戰後,吳大猷終於有到國外進修的機會了。在這一段時間中,他做了許多極好的物理工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可是時間無多,數十年後,他到了美國正式退休的年齡。可是吳大猷從來沒有真正地退休過。也許從教育觀點來看,可以說他退休後做的事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振興改革台灣的大、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及發展大專理科教學及物理方面的研究。他把台灣的科學界振興到人數超過做研究所必須的「臨界質量」以上後,台灣的科學就正式起步,加入世界的陣營。如果沒有像吳大猷一樣的國際知名及博學多才的人來提倡,可能台灣科學的發達就要遲上十來年──而在科技為經濟本體的今日,這十來年的領先,使台灣在全球經濟轉向高科技時,能及時步入科技市場,因而造成了現在的經濟繁榮。他另一件最重要的貢獻是勸阻蔣介石停止核彈的發展。一方面是為了現實的原因――在他勸阻的時候,台灣並無發展核彈的實力,而另一方面是為了安全的原因。有了核彈,反而更會引起危險。有一、二枚核彈根本無濟於事,可是很可能招來被核彈攻擊的危險。因為他勸阻的成功,一些「超級愛國狂者」(Super-patriots,特別是當時的軍方的某些人士)甚至於把他罵為「漢奸」。可是日久見人心,現在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是有核彈的好,還是沒有的好。
在個人方面,吳大猷是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一生中有三位和他關係最密切的女人。第一位是他的母親。他自幼失怙,完全靠他的母親在物質及精神艱難的環境中把他扶持長大,而且沒有放棄他的教育。當他剛能獨立在北大任教授的時候,他正想報母親撫養之恩的時候,就為國難當頭(抗日戰爭)而不得已去大後方為國家及教育服務。可是在戰爭末期,一架日機著火墜地,不幸落在他的母親住的宅中。他的母親傷重去世。這是吳大猷一生中最感到遺憾的事之一。在八○年代時,在他的〈自立年表〉 中還表露出他的情操:「至今尚以未能娛母親的晚年為憾事…」。第二位是他的妻阮
冠世。他和她在大學中認識,一見鍾情。在認識的時候,就知道她體弱多病,可是認為只有他才能照顧她。多年後,於一九九○年一篇訪問專文中,吳大猷說 「這些問題,我不是沒想過。可是我深信祇要使她安心養病,是會康復的……而結婚,是我能夠長期照顧她的唯一方式。」果然,阮冠世在西南聯大的一段時期內,患了重病,幾次瀕臨死亡,都靠吳大猷照顧才得起死回生。在吳大猷的照顧之下,她才得以享七○餘高壽,於七○年代去世。第三位女人是他的女兒吟之。關於吟之的事,有許多人誤解,可是從本傳記中吳大猷的兒子特別撰寫的文〈記憶父親〉中,可看出他們二人之間父女之情之深及真摯,非常人所能理會。
吳大猷和吟之是在一個偶然邂逅的機遇中認識的。在認識後不久,吳大猷就提出要領養吟之為女兒的事。經二人再三磋商考慮後,吟之就被吳大猷「領養」為女兒。 為甚麼吳大猷在一見面之下就想要認吟之為女兒的原因不詳,可是後來按吳大猷的親人的說法,吟之的面貌和吳大猷的母親很像,也許就因為如此,吳大猷對她有了一種稀有的感情。可是吳大猷對「義女」二字極為反感,認為這不足以表示出他們二人之r間父女之情…
吳大猷(一九O七───二OOO)是中國物理史上的一位傑出兼獨特的人物。他在中國物理界中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他生於前清末期,經歷了幾乎中國的整個動盪不安的近代史,也經歷了世界物理有史以來的最大革命:在這革命中,物理學家們把牛頓力學延伸到次原子的量子領域,及到了宇宙邊緣的廣義相對論領域。在物理界的大革命中,他身歷了一九三O年代的發展,做了不少重要的貢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開場白。雖然吳大猷經歷了物理界中最好的時代,他也經歷過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壞的年代之一
――抗日戰爭的大後方的艱苦生活。在一九三四年,他剛回國在北大執教,可是在短短的三年中,他和他的物理同儕已經把中國物理發展到近乎國際的水平。不幸就在這時候,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開始了。在他應當能做最好的物理研究的壯年時代的一段期問,他卻在經濟最艱難的抗日時代的大後方,辛苦地和他的同儕想把中國物理世界的水平支撐住,可是經濟環境很差,差到他要去養豬賺錢的地步。有一天他在市場中買了兩條小魚,正在準備烹飪的時候,一隻烏鴉來了,銜了一條去。「烏鴉可以銜去的魚,其大小可知」。他這麼回憶著。可是他並不志短。在這一段時問中他發表了一本。世界物理界認為是名著的《分子光譜》,到七O年代還是權威的參考書。在〔這段研究的半真空時期內,他最大的成就是訓練出了中國第一批世界級的物理學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批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可是這二位僅是這些傑出的物理學家中之一、二而已。在這段抗日戰爭時間中,當世界的物理正在邁開大步向前進時,中國物理界卻陷於最低潮。二次大戰中,物理的發展以核子物理為最先進,最為一般人所知的是美國發展核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這計畫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製造超鈾元素。可是在這計畫之前十來年左右,吳大猷已經研究過超鈾元素的電子構造――他的博士論文。在發展核子彈的這段期問內,沒有人會想到在十來年前就有人計算過超鈾元素的化學特性了,因此又重算過一次。在美國宣布製造核彈成功的時候,吳大猷卻在經濟困難的大後方,為了生活掙扎,苦苦地教學、訓練學生。天上飛著B-29型超級空中堡壘的時候,世界級的科學家如吳大猷卻要為了他的生活著慮,在泥沼中養豬。《上有天穹,下有泥沼》(Sky Above,Mud Beiow,這是六○年代一部描寫未開化蠻荒區的電影片名)。這是多麼強力的一種對現實的諷刺!
戰後,吳大猷終於有到國外進修的機會了。在這一段時間中,他做了許多極好的物理工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可是時間無多,數十年後,他到了美國正式退休的年齡。可是吳大猷從來沒有真正地退休過。也許從教育觀點來看,可以說他退休後做的事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工作──振興改革台灣的大、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及發展大專理科教學及物理方面的研究。他把台灣的科學界振興到人數超過做研究所必須的「臨界質量」以上後,台灣的科學就正式起步,加入世界的陣營。如果沒有像吳大猷一樣的國際知名及博學多才的人來提倡,可能台灣科學的發達就要遲上十來年──而在科技為經濟本體的今日,這十來年的領先,使台灣在全球經濟轉向高科技時,能及時步入科技市場,因而造成了現在的經濟繁榮。他另一件最重要的貢獻是勸阻蔣介石停止核彈的發展。一方面是為了現實的原因――在他勸阻的時候,台灣並無發展核彈的實力,而另一方面是為了安全的原因。有了核彈,反而更會引起危險。有一、二枚核彈根本無濟於事,可是很可能招來被核彈攻擊的危險。因為他勸阻的成功,一些「超級愛國狂者」(Super-patriots,特別是當時的軍方的某些人士)甚至於把他罵為「漢奸」。可是日久見人心,現在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是有核彈的好,還是沒有的好。
在個人方面,吳大猷是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一生中有三位和他關係最密切的女人。第一位是他的母親。他自幼失怙,完全靠他的母親在物質及精神艱難的環境中把他扶持長大,而且沒有放棄他的教育。當他剛能獨立在北大任教授的時候,他正想報母親撫養之恩的時候,就為國難當頭(抗日戰爭)而不得已去大後方為國家及教育服務。可是在戰爭末期,一架日機著火墜地,不幸落在他的母親住的宅中。他的母親傷重去世。這是吳大猷一生中最感到遺憾的事之一。在八○年代時,在他的〈自立年表〉 中還表露出他的情操:「至今尚以未能娛母親的晚年為憾事…」。第二位是他的妻阮
冠世。他和她在大學中認識,一見鍾情。在認識的時候,就知道她體弱多病,可是認為只有他才能照顧她。多年後,於一九九○年一篇訪問專文中,吳大猷說 「這些問題,我不是沒想過。可是我深信祇要使她安心養病,是會康復的……而結婚,是我能夠長期照顧她的唯一方式。」果然,阮冠世在西南聯大的一段時期內,患了重病,幾次瀕臨死亡,都靠吳大猷照顧才得起死回生。在吳大猷的照顧之下,她才得以享七○餘高壽,於七○年代去世。第三位女人是他的女兒吟之。關於吟之的事,有許多人誤解,可是從本傳記中吳大猷的兒子特別撰寫的文〈記憶父親〉中,可看出他們二人之間父女之情之深及真摯,非常人所能理會。
吳大猷和吟之是在一個偶然邂逅的機遇中認識的。在認識後不久,吳大猷就提出要領養吟之為女兒的事。經二人再三磋商考慮後,吟之就被吳大猷「領養」為女兒。 為甚麼吳大猷在一見面之下就想要認吟之為女兒的原因不詳,可是後來按吳大猷的親人的說法,吟之的面貌和吳大猷的母親很像,也許就因為如此,吳大猷對她有了一種稀有的感情。可是吳大猷對「義女」二字極為反感,認為這不足以表示出他們二人之r間父女之情…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