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80 元優惠價
:90 折 432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繼全球暢銷書《一念之轉》後又一經典作品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大讚: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
不分國籍、性別、年齡、社經地位,全球數百萬人齊聲推薦:
「覺醒功課真的很簡單,而且有用,它確實讓我擺脫了煩惱!」
三十年來幫助無數人從人生難題中解脫的拜倫‧凱蒂,被《時代雜誌》譽為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她也是當代實用心靈工具「覺醒功課」(The Work)的創始人。
「人世間所有痛苦,全都來自於我們不斷想掌控一切的想法。」凱蒂教導我們,只要運用四個簡單的問句,深入探究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將想法反轉過來,就能發現內心真正的答案,從痛苦中解脫。
凱蒂看世界的角度也相當不同,她欣賞、讚嘆一切,她眼裡的世界總是充滿喜悅,她所說的話如古老的哲理般雋永人心,而這或許冥冥中來自聖人之間想法的呼應。
在偶然的機會下,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從古老的《道德經》中挑選出發人深省的章句與凱蒂分享,從而促成凱蒂談論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包括:生死、善惡、愛、工作與富足。
我們可以從她溫柔的話語中發現,在任何狀況下,她的心永遠保持輕鬆自在、清明如一。而在這段可謂跨越兩千年的聖人談話中,她不僅描述了覺醒的心靈,也讓你見證及感受它的實際行動。
◇◇◆◇◇◆◇◇◆◇◇◆◇◇◆◇◇◆◇◇
12位工作坊主持人╱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示慧╱宇宙之愛社群創辦人
胡君梅╱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劉美欽╱光的課程帶領者、靈性反應療法執行師
賴佩霞╱心靈講師、《魅麗》雜誌創辦人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覺醒功課是一套簡單、有效且威力強大的工具,它幫助我藉由各種人生經歷(病痛、失婚、失去親人)一次次看見事實的真相。也讓我看見,自己始終沒有離開「道」。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摘自專序推薦)
拜倫‧凱蒂以四句話質疑自己的方法,幫助我們得以恢復理性直覺的能力,並在覺知中逐漸放下小我的把戲。而凱蒂諮詢語言中獨到與幽默的引導,更是深深吸引我之處。自古以來多少教典所傳授的無非在喚醒 :一切只是個耽溺的夢,喚醒渴求自夢魘中醒來的我們。在凱蒂信手拈來的生活小事例,卻以一種平淡無奇的轉念,讓我們看到喜悅過生活的夢想並非難事!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摘自專序推薦)
被譽為開悟的女人拜倫‧凱蒂,用她深刻的洞見來評述《道德經》,幫助你我放下阻礙自己心靈喜悅信念。
──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兩個希臘字所組成,「心靈」(psyche, soul)和「照護」(therapy, care)。就定義而言,「心理治療」就是照拂心靈。這本書中強調:當發生人際衝突時,停止探究、分析事情的原委,或是辯護、合理化自己的立場,甚至攻擊、批判對方的過失……,因為這些都遠離「照拂心靈」。作者提醒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故事裡,回來照護自己雜亂、枯萎的心靈,獲得平靜與安詳,臣服於眼前的事實,讓事物自行其道,與現狀和諧相處;放下控制與籌畫,運用恰恰好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世界會自行治理。《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作者與《道德經》的對話,其實比心理治療更加靠近「照拂心靈」而能安頓身心。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真實又清新的靈性宣言。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拜倫‧凱蒂對《道德經》發人深省的評述,反映出老子看待實相的開放性特質。
──《靈性與健康雜誌》(Spirituality & Health)
拜倫‧凱蒂的教導及其日常生活都是純粹的智慧。《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為我們指出通往內在平安的道路,凱蒂則以她最大的慷慨,勇敢不懈地指引著我們。很少人(包括那些靈性導師)能像凱蒂那樣展現強大的智慧來熱情擁抱每一個當下。
──柏尼‧葛雷斯曼(Roshi Bernie Glassman),《廚師的教戰守則:禪師的生活功課》作者
一位心靈覺者真實生活的禮讚。
──《索諾瑪指數論壇報》(Sonoma Index Tribune)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對《道德經》提出與眾不同、發人深省的評述,它是實用技巧與悖論的巧妙結合。
──《靈性與實修雜誌》(Spirituality & Practice)
拜倫‧凱蒂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偉大又啟發人心的導師,我個人從她那裡獲益匪淺。我愛這位睿智無比的女士,並鼓勵大家專心閱讀這本不同凡響的好書。
──偉恩‧戴爾博士(Dr. Wayne Dyer),《靈性啟發》(Inspiration)作者
你所珍惜的信念,也許是那些阻礙你幸福的信念,將受到獨特又真誠的挑戰,並見識到關於生與死、善與惡徹底不同的觀點。
──《共同點雜誌》(Common Ground)
對那些希望每天都能獲得啟發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最佳的枕邊書。
──《SRQ雜誌》
拜倫‧凱蒂的世界既令人驚奇又有一種不尋常的熟悉感。她的新書揭露了我們一直深知的東西:生命可以多麼廣大遼闊、包容一切和幸福快樂。閱讀《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時,你就沉浸在那樣的世界裡,並很快地優游其中,而看見凱蒂所見到的光輝。
──約翰‧塔朗特(John Tarrant),《鹽官犀扇:令人喜悅的禪宗公案》作者
有時候這種喜悅可能令人難以接受,而這也正是凱蒂的探究方法可以翻轉人生的原因。她的方法讓我們直接體驗到,相信那些未經檢視的想法如何使我們不斷受到禁錮和傷害。這也許是最深入且最充滿愛的認知療法。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的感官覺醒》作者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大讚: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
不分國籍、性別、年齡、社經地位,全球數百萬人齊聲推薦:
「覺醒功課真的很簡單,而且有用,它確實讓我擺脫了煩惱!」
三十年來幫助無數人從人生難題中解脫的拜倫‧凱蒂,被《時代雜誌》譽為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她也是當代實用心靈工具「覺醒功課」(The Work)的創始人。
「人世間所有痛苦,全都來自於我們不斷想掌控一切的想法。」凱蒂教導我們,只要運用四個簡單的問句,深入探究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將想法反轉過來,就能發現內心真正的答案,從痛苦中解脫。
凱蒂看世界的角度也相當不同,她欣賞、讚嘆一切,她眼裡的世界總是充滿喜悅,她所說的話如古老的哲理般雋永人心,而這或許冥冥中來自聖人之間想法的呼應。
在偶然的機會下,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從古老的《道德經》中挑選出發人深省的章句與凱蒂分享,從而促成凱蒂談論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包括:生死、善惡、愛、工作與富足。
我們可以從她溫柔的話語中發現,在任何狀況下,她的心永遠保持輕鬆自在、清明如一。而在這段可謂跨越兩千年的聖人談話中,她不僅描述了覺醒的心靈,也讓你見證及感受它的實際行動。
◇◇◆◇◇◆◇◇◆◇◇◆◇◇◆◇◇◆◇◇
12位工作坊主持人╱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示慧╱宇宙之愛社群創辦人
胡君梅╱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劉美欽╱光的課程帶領者、靈性反應療法執行師
賴佩霞╱心靈講師、《魅麗》雜誌創辦人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覺醒功課是一套簡單、有效且威力強大的工具,它幫助我藉由各種人生經歷(病痛、失婚、失去親人)一次次看見事實的真相。也讓我看見,自己始終沒有離開「道」。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摘自專序推薦)
拜倫‧凱蒂以四句話質疑自己的方法,幫助我們得以恢復理性直覺的能力,並在覺知中逐漸放下小我的把戲。而凱蒂諮詢語言中獨到與幽默的引導,更是深深吸引我之處。自古以來多少教典所傳授的無非在喚醒 :一切只是個耽溺的夢,喚醒渴求自夢魘中醒來的我們。在凱蒂信手拈來的生活小事例,卻以一種平淡無奇的轉念,讓我們看到喜悅過生活的夢想並非難事!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摘自專序推薦)
被譽為開悟的女人拜倫‧凱蒂,用她深刻的洞見來評述《道德經》,幫助你我放下阻礙自己心靈喜悅信念。
──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兩個希臘字所組成,「心靈」(psyche, soul)和「照護」(therapy, care)。就定義而言,「心理治療」就是照拂心靈。這本書中強調:當發生人際衝突時,停止探究、分析事情的原委,或是辯護、合理化自己的立場,甚至攻擊、批判對方的過失……,因為這些都遠離「照拂心靈」。作者提醒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故事裡,回來照護自己雜亂、枯萎的心靈,獲得平靜與安詳,臣服於眼前的事實,讓事物自行其道,與現狀和諧相處;放下控制與籌畫,運用恰恰好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世界會自行治理。《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作者與《道德經》的對話,其實比心理治療更加靠近「照拂心靈」而能安頓身心。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真實又清新的靈性宣言。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拜倫‧凱蒂對《道德經》發人深省的評述,反映出老子看待實相的開放性特質。
──《靈性與健康雜誌》(Spirituality & Health)
拜倫‧凱蒂的教導及其日常生活都是純粹的智慧。《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為我們指出通往內在平安的道路,凱蒂則以她最大的慷慨,勇敢不懈地指引著我們。很少人(包括那些靈性導師)能像凱蒂那樣展現強大的智慧來熱情擁抱每一個當下。
──柏尼‧葛雷斯曼(Roshi Bernie Glassman),《廚師的教戰守則:禪師的生活功課》作者
一位心靈覺者真實生活的禮讚。
──《索諾瑪指數論壇報》(Sonoma Index Tribune)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對《道德經》提出與眾不同、發人深省的評述,它是實用技巧與悖論的巧妙結合。
──《靈性與實修雜誌》(Spirituality & Practice)
拜倫‧凱蒂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偉大又啟發人心的導師,我個人從她那裡獲益匪淺。我愛這位睿智無比的女士,並鼓勵大家專心閱讀這本不同凡響的好書。
──偉恩‧戴爾博士(Dr. Wayne Dyer),《靈性啟發》(Inspiration)作者
你所珍惜的信念,也許是那些阻礙你幸福的信念,將受到獨特又真誠的挑戰,並見識到關於生與死、善與惡徹底不同的觀點。
──《共同點雜誌》(Common Ground)
對那些希望每天都能獲得啟發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最佳的枕邊書。
──《SRQ雜誌》
拜倫‧凱蒂的世界既令人驚奇又有一種不尋常的熟悉感。她的新書揭露了我們一直深知的東西:生命可以多麼廣大遼闊、包容一切和幸福快樂。閱讀《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時,你就沉浸在那樣的世界裡,並很快地優游其中,而看見凱蒂所見到的光輝。
──約翰‧塔朗特(John Tarrant),《鹽官犀扇:令人喜悅的禪宗公案》作者
有時候這種喜悅可能令人難以接受,而這也正是凱蒂的探究方法可以翻轉人生的原因。她的方法讓我們直接體驗到,相信那些未經檢視的想法如何使我們不斷受到禁錮和傷害。這也許是最深入且最充滿愛的認知療法。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的感官覺醒》作者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及《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三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心的安在(暫譯)(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與《虎兒虎兒,這是真的嗎?》(暫譯)(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謝明憲
臺灣宜蘭人,臺科大應用外語系畢,現旅居中國四川。翻譯作品有《祕密》、《開悟日記》、《米爾達之書》、《活出奇蹟》、《創造生命的奇蹟》、《告別娑婆外傳》等二十餘部心靈勵志書籍。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及《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三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心的安在(暫譯)(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與《虎兒虎兒,這是真的嗎?》(暫譯)(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謝明憲
臺灣宜蘭人,臺科大應用外語系畢,現旅居中國四川。翻譯作品有《祕密》、《開悟日記》、《米爾達之書》、《活出奇蹟》、《創造生命的奇蹟》、《告別娑婆外傳》等二十餘部心靈勵志書籍。
序
文╱史蒂芬‧米切爾
本書是拜倫‧凱蒂這位心靈覺者的真實生活寫照,同時也是她對眾人譽為世上最高智慧的中國典籍《道德經》的一種回應。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活於公元前六世紀,但他也可能只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喜歡把他想像成一位身穿舊袍、蓄著一縷鬍鬚、經常處於愉悅的恬靜狀態的長者。他平易近人,人們可以隨時向他請益。對於世人層出不窮的庸人自擾,他總是靜觀以對。在《道德經》的許多篇章中,老子透過所謂的「聖人」來描述自己。聖人是指成熟的人類,他們超越了智慧和神聖性而達到包容世界、拯救世界的清醒狀態。事實上,聖人既不神祕,也不崇高;他們只是清楚地了解到,現實與自己對現實的看法是不同的兩回事。他們可能是技工、小學五年級教師、銀行總裁或街上的流浪漢,他們跟其他人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不再認為當下的事物應該與它們的現狀有所不同。也因此,不論世上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保持輕鬆自在,做起事來毫不費力。他們自然而然地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一旦徹悟而明瞭自心,你也就成為聖人。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拜倫‧凱薩琳‧瑞德(Byron Kathleen Reid),通常大家都叫她凱蒂(Katie)。凱蒂曾經是一位實業家及人母,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小鎮上。三十多歲時,她罹患嚴重的憂鬱症,後來病情每況愈下,有近十年的時間陷入妄想、暴怒、自我憎惡及不斷想尋短的念頭中。尤其是最後的兩年,她甚至無法踏出自己的房門一步。一九八六年二月的某一天早晨,凱蒂忽然頓悟,從此改變一生。佛教和印度教對這一類的體驗有各種不同的稱呼,而凱蒂稱它為「覺醒於真相」。
「在那沒有時間存在的剎那,」她說。「我忽然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感到痛苦;不相信它們時,我一點痛苦也沒有。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解脫就是這麼簡單。我領悟到,原來痛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此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內在深處,有一種喜悅是任何時刻都不曾消失過的,這種喜悅始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不久之後,巴斯托市有位「開悟的女士」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開始登門造訪,紛紛向凱蒂請教她的解脫之道。然而她很確定,如果這些人有什麼需要,絕對不是需要她這個人,而是需要一種方法來發現她所領悟的真相。凱蒂採用的是反躬自問的方法,她稱之為覺醒功課(The Work),其實就是將二月那天早上她內在出現的「無言的質疑」具體化為文字。這方法雖然簡單到只需要一枝筆、一張紙和一顆開放的心,卻有著無比的威力。隨著人們透過覺醒功課而出現重大轉變的實績越來越多,凱蒂開始受邀到加州以外的地方公開介紹這個方法,她的足跡遍及整個美國,最後推廣至歐洲和全世界。迄今為止,她四處巡迴講授覺醒功課已有十五個年頭,有時候甚至是馬不停蹄地趕場。她在免費的公開講座、監獄、醫院、教會、公司企業、受虐婦女收容中心、各級學校、週末講習班和她的九日覺醒功課學校,孜孜不倦地將覺醒功課傳授給成千上萬的人。
凱蒂對於靈修經典所知並不多。事實上,在我們相識之前,她連《道德經》都沒聽過,但她知道什麼是喜悅和寧靜,並且對心智瞭若指掌。她明白頭腦如何陷我們於不幸,也知道如何利用它來獲得解脫。因此,儘管老子早已不在人世,但在凱蒂的眼中,老子就像是一位同事。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並且可以互相對話,而本書就是他們耐人尋味的對話內容。《道德經》的內容圍繞著某個主題而展開,同樣地,本書絕大部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根本覺悟。
本書的緣起是這樣的:第一次見到凱蒂時,我就對她內心的開放和智慧印象深刻,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是個極其單純的人。她其實什麼都沒讀過,對於佛教、道家或其他靈修法門一無所知。她唯一能夠談的,只有她自己的親身經驗。然而,她會脫口說出最令人驚嘆的洞見。有時候,那些話竟然跟佛經或《奧義書》一模一樣,而她完全不曉得有人說過同樣的話。我們婚後不久,出於好奇心,我開始讀一些靈性教誨給她聽。這些教誨分別來自於老子、佛陀、禪師或斯賓諾莎之類的偉大靈性導師(凱蒂稱他們為「你那些死掉的朋友」),她會仔細體會他們的言教。有時候她會點頭稱是,或者說「沒錯」、「對,就是那樣!」但我偶爾也會驚訝地聽到她說:「這樣說雖然沒有錯,但是有一點『偏』了。如果是我,我會這樣說……」
最後,我將自己翻譯的八十一章《道德經》全部唸給她聽,並記下她對這些內容的回應,而這些紀錄就成為本書的寫作素材。有時在我的敦促下,她會對每一句話作出回應,但她通常只會針對某一段或其中幾句話加以闡述。(本書每一章的卷首語,引用的就是《道德經》中與她闡述的內容最為相關的語句。)整個過程中,我會請她改善或擴充原文的某些東西,或者將她引導到較為實用的方向。有時她對某些問題完全沒有概念,我彷彿是在問一隻魚活在水裡是什麼感覺似的。舉例來說,本書的第二章,我針對「美」和「醜」給出非常具體的看法,因為我喜歡莫札特,不喜歡饒舌歌。我這種強烈的好惡分明很管用,可以讓凱蒂對「噪音」之類的概念有所參照,因為她的現實體驗裡完全沒有這些概念。
我們剛開始討論《道德經》時,凱蒂問我「道」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她,它字面上的意思是「道路」,但它也是指「終極的真相」,或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眼前的事實。她聽了非常高興。「可是,」她說道。「我不明白『終極』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真相非常簡單。沒有什麼東西在它背後,也沒有什麼東西在它之上。它毫無祕密。它就是你眼前的事實,它就是當下發生的一切。若想與之對抗,你必輸無疑。不愛眼前的事實是痛苦的,我再也不想自虐了。」
我是在一九七三年得知《道德經》的。到了一九八六年,我懷著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開始撰寫我的譯本。我尊重《道德經》,一如我尊重世上任何一本書,但《道德經》絕不僅是值得我尊重而已,因為我知道它具有強大的力量。(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年輕時曾深受情緒之苦。他每天會把我譯的《道德經》從頭到尾讀一遍,連注解也不放過,就這樣持續一整年來度過那段難熬的時光。)能發現這樣一部智慧、實用、堪稱生活藝術指南的寶典,實在是太棒了。不過話說回來,閱讀「與現狀和諧共處的書」或讀懂它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將它付諸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是最高智慧的典籍,也無法將它的智慧直接賜給我們。就算我們讀了「別想掌控」、「全然活在當下」、「把世界視為自己」、「放下」、「信任眼前的事實」等深刻的洞見,並且深表認同,但關鍵的問題依然存在: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如何學會做到那一點呢?
凱蒂寫了兩本書,教導大家如何藉由質疑那些引發痛苦或與現實爭辯的想法,來終止我們的痛苦。雖然沒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去質疑那些造成焦慮的想法。舉例來說,當你心煩意亂到似乎不可能放下這種煩惱的感受時,便可以去質疑諸如「我不安全」、「我不能這麼做」、「她不應該離開我」、「我太胖了」、「我需要更多錢」、「人生太不公平」等等這一類想法。經過這一番質疑後,你就不再是先前的你了。最後,你也許會採取某種行動或什麼都不做,但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能更有自信地平靜以對。一旦你的心變得清明,你便能帶著老子為我們指出的那種喜悅與慈愛,輕輕鬆鬆地活出你的人生。「儘管真相本身無以名之,」凱蒂說。「但喜悅擁有無數的名字,因為沒有什麼是彼此分離的。而在內在深處,喜悅乃是我們所有人的本來面目。」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當凱蒂使用「探究」(inquiry)這一詞時,即是指覺醒功課。覺醒功課是由四個提問及她所謂的「反轉」(turn around)組成的,反轉是用來獲得與你的信念截然不同的體驗。這四句提問分別是:
1. 這是真的嗎?
2. 你能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嗎?
3. 當你相信這個想法,你會有什麼反應?
4. 如果沒有這個想法,你會是什麼樣子?
這些問題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一些理性的提問,唯有親自去運用,才能明白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觀察別人運用這四句提問,也可以讓你瞥見,甚至體驗到它們的威力。只要誠實回答這四個問題,它們在我們的人生中就變成像鏡子一樣實用,能把我們看不到的那些真相反映給我們。在後面的章節裡,你會讀到一些延伸的實例。在這些例子中,你會看見人們如何在凱蒂慈愛又深刻的指引下,將覺醒功課應用在他們焦慮的想法上。(本書的附錄有如何進行覺醒功課的介紹,亦可在凱蒂的網站或她的著作《一念之轉》中找到更詳盡的說明。)
長久以來,覺醒功課一直被看成是一種自我心理調適,但它遠遠不僅是如此。事實上,它還是一種終止痛苦的自我了悟。當我們深入探究自己焦慮的想法,便能親眼看出它的虛妄不實。我們會看清它的因果關係,並清醒地覺察到相信那個想法所帶來的混亂及痛苦模式。接著,我們便可瞥見這一面空鏡子,亦即那超越我們人間故事的世界,並看見如果沒有那個想法,我們的人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而獲得那與我們深信不疑之物截然不同的體驗。一旦深入質疑某個想法,它便失去造成我們痛苦的力量,甚至就此消聲匿跡。「我並沒有放下我的想法,」凱蒂說,「我只是用理解來面對它們,於是它們就放下了我。」
質疑那些看似真實、感覺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想法,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凱蒂在本書中帶給讀者巨大的鼓舞,使他們能清楚看見探究後的解脫自在。也許你早已注意到,本書不僅是《道德經》的評述,它同時也能讓你瞥見存在的深度,以及一位女士的真實人生。二十年來,這位女士一直過著老子所描述的那種生活。書中體現的那種輕鬆又深刻的智慧,全都是貨真價實的體悟,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因此本書讀來既生動又引人入勝。它描寫一位凡事都處之泰然的女士,不論是與年幼的孫女一起跳舞,還是發現家裡遭竊賊偷盜一空;不論是站在一個想殺害她的人面前,還是走在通往廚房的探險路上;不論是得知自己即將失明、沒通過「你是好情人嗎?」的測驗,還是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她都滿心歡喜。本書不僅描述一顆覺醒的心靈,同時也讓你看見及感受它的實際作為。
也許你會認為,儘管數千年前有幾位開悟的大師確實獲得解脫,但這種境界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你。不過,本書將扭轉你這個看法。
注:《道德經》是我的《新英譯版道德經》一書的縮寫。欣賞本書並不需要事先讀過我翻譯的《道德經》。本書雖然獨立成書,但它每一章節都與我的《道德經》譯本章節相呼應,因此對照閱讀有助於理解本書的內容。
本書是拜倫‧凱蒂這位心靈覺者的真實生活寫照,同時也是她對眾人譽為世上最高智慧的中國典籍《道德經》的一種回應。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活於公元前六世紀,但他也可能只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喜歡把他想像成一位身穿舊袍、蓄著一縷鬍鬚、經常處於愉悅的恬靜狀態的長者。他平易近人,人們可以隨時向他請益。對於世人層出不窮的庸人自擾,他總是靜觀以對。在《道德經》的許多篇章中,老子透過所謂的「聖人」來描述自己。聖人是指成熟的人類,他們超越了智慧和神聖性而達到包容世界、拯救世界的清醒狀態。事實上,聖人既不神祕,也不崇高;他們只是清楚地了解到,現實與自己對現實的看法是不同的兩回事。他們可能是技工、小學五年級教師、銀行總裁或街上的流浪漢,他們跟其他人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不再認為當下的事物應該與它們的現狀有所不同。也因此,不論世上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保持輕鬆自在,做起事來毫不費力。他們自然而然地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一旦徹悟而明瞭自心,你也就成為聖人。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拜倫‧凱薩琳‧瑞德(Byron Kathleen Reid),通常大家都叫她凱蒂(Katie)。凱蒂曾經是一位實業家及人母,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小鎮上。三十多歲時,她罹患嚴重的憂鬱症,後來病情每況愈下,有近十年的時間陷入妄想、暴怒、自我憎惡及不斷想尋短的念頭中。尤其是最後的兩年,她甚至無法踏出自己的房門一步。一九八六年二月的某一天早晨,凱蒂忽然頓悟,從此改變一生。佛教和印度教對這一類的體驗有各種不同的稱呼,而凱蒂稱它為「覺醒於真相」。
「在那沒有時間存在的剎那,」她說。「我忽然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感到痛苦;不相信它們時,我一點痛苦也沒有。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解脫就是這麼簡單。我領悟到,原來痛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此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內在深處,有一種喜悅是任何時刻都不曾消失過的,這種喜悅始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不久之後,巴斯托市有位「開悟的女士」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開始登門造訪,紛紛向凱蒂請教她的解脫之道。然而她很確定,如果這些人有什麼需要,絕對不是需要她這個人,而是需要一種方法來發現她所領悟的真相。凱蒂採用的是反躬自問的方法,她稱之為覺醒功課(The Work),其實就是將二月那天早上她內在出現的「無言的質疑」具體化為文字。這方法雖然簡單到只需要一枝筆、一張紙和一顆開放的心,卻有著無比的威力。隨著人們透過覺醒功課而出現重大轉變的實績越來越多,凱蒂開始受邀到加州以外的地方公開介紹這個方法,她的足跡遍及整個美國,最後推廣至歐洲和全世界。迄今為止,她四處巡迴講授覺醒功課已有十五個年頭,有時候甚至是馬不停蹄地趕場。她在免費的公開講座、監獄、醫院、教會、公司企業、受虐婦女收容中心、各級學校、週末講習班和她的九日覺醒功課學校,孜孜不倦地將覺醒功課傳授給成千上萬的人。
凱蒂對於靈修經典所知並不多。事實上,在我們相識之前,她連《道德經》都沒聽過,但她知道什麼是喜悅和寧靜,並且對心智瞭若指掌。她明白頭腦如何陷我們於不幸,也知道如何利用它來獲得解脫。因此,儘管老子早已不在人世,但在凱蒂的眼中,老子就像是一位同事。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並且可以互相對話,而本書就是他們耐人尋味的對話內容。《道德經》的內容圍繞著某個主題而展開,同樣地,本書絕大部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根本覺悟。
本書的緣起是這樣的:第一次見到凱蒂時,我就對她內心的開放和智慧印象深刻,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是個極其單純的人。她其實什麼都沒讀過,對於佛教、道家或其他靈修法門一無所知。她唯一能夠談的,只有她自己的親身經驗。然而,她會脫口說出最令人驚嘆的洞見。有時候,那些話竟然跟佛經或《奧義書》一模一樣,而她完全不曉得有人說過同樣的話。我們婚後不久,出於好奇心,我開始讀一些靈性教誨給她聽。這些教誨分別來自於老子、佛陀、禪師或斯賓諾莎之類的偉大靈性導師(凱蒂稱他們為「你那些死掉的朋友」),她會仔細體會他們的言教。有時候她會點頭稱是,或者說「沒錯」、「對,就是那樣!」但我偶爾也會驚訝地聽到她說:「這樣說雖然沒有錯,但是有一點『偏』了。如果是我,我會這樣說……」
最後,我將自己翻譯的八十一章《道德經》全部唸給她聽,並記下她對這些內容的回應,而這些紀錄就成為本書的寫作素材。有時在我的敦促下,她會對每一句話作出回應,但她通常只會針對某一段或其中幾句話加以闡述。(本書每一章的卷首語,引用的就是《道德經》中與她闡述的內容最為相關的語句。)整個過程中,我會請她改善或擴充原文的某些東西,或者將她引導到較為實用的方向。有時她對某些問題完全沒有概念,我彷彿是在問一隻魚活在水裡是什麼感覺似的。舉例來說,本書的第二章,我針對「美」和「醜」給出非常具體的看法,因為我喜歡莫札特,不喜歡饒舌歌。我這種強烈的好惡分明很管用,可以讓凱蒂對「噪音」之類的概念有所參照,因為她的現實體驗裡完全沒有這些概念。
我們剛開始討論《道德經》時,凱蒂問我「道」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她,它字面上的意思是「道路」,但它也是指「終極的真相」,或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眼前的事實。她聽了非常高興。「可是,」她說道。「我不明白『終極』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真相非常簡單。沒有什麼東西在它背後,也沒有什麼東西在它之上。它毫無祕密。它就是你眼前的事實,它就是當下發生的一切。若想與之對抗,你必輸無疑。不愛眼前的事實是痛苦的,我再也不想自虐了。」
我是在一九七三年得知《道德經》的。到了一九八六年,我懷著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開始撰寫我的譯本。我尊重《道德經》,一如我尊重世上任何一本書,但《道德經》絕不僅是值得我尊重而已,因為我知道它具有強大的力量。(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年輕時曾深受情緒之苦。他每天會把我譯的《道德經》從頭到尾讀一遍,連注解也不放過,就這樣持續一整年來度過那段難熬的時光。)能發現這樣一部智慧、實用、堪稱生活藝術指南的寶典,實在是太棒了。不過話說回來,閱讀「與現狀和諧共處的書」或讀懂它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將它付諸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是最高智慧的典籍,也無法將它的智慧直接賜給我們。就算我們讀了「別想掌控」、「全然活在當下」、「把世界視為自己」、「放下」、「信任眼前的事實」等深刻的洞見,並且深表認同,但關鍵的問題依然存在: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如何學會做到那一點呢?
凱蒂寫了兩本書,教導大家如何藉由質疑那些引發痛苦或與現實爭辯的想法,來終止我們的痛苦。雖然沒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去質疑那些造成焦慮的想法。舉例來說,當你心煩意亂到似乎不可能放下這種煩惱的感受時,便可以去質疑諸如「我不安全」、「我不能這麼做」、「她不應該離開我」、「我太胖了」、「我需要更多錢」、「人生太不公平」等等這一類想法。經過這一番質疑後,你就不再是先前的你了。最後,你也許會採取某種行動或什麼都不做,但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能更有自信地平靜以對。一旦你的心變得清明,你便能帶著老子為我們指出的那種喜悅與慈愛,輕輕鬆鬆地活出你的人生。「儘管真相本身無以名之,」凱蒂說。「但喜悅擁有無數的名字,因為沒有什麼是彼此分離的。而在內在深處,喜悅乃是我們所有人的本來面目。」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當凱蒂使用「探究」(inquiry)這一詞時,即是指覺醒功課。覺醒功課是由四個提問及她所謂的「反轉」(turn around)組成的,反轉是用來獲得與你的信念截然不同的體驗。這四句提問分別是:
1. 這是真的嗎?
2. 你能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嗎?
3. 當你相信這個想法,你會有什麼反應?
4. 如果沒有這個想法,你會是什麼樣子?
這些問題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一些理性的提問,唯有親自去運用,才能明白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觀察別人運用這四句提問,也可以讓你瞥見,甚至體驗到它們的威力。只要誠實回答這四個問題,它們在我們的人生中就變成像鏡子一樣實用,能把我們看不到的那些真相反映給我們。在後面的章節裡,你會讀到一些延伸的實例。在這些例子中,你會看見人們如何在凱蒂慈愛又深刻的指引下,將覺醒功課應用在他們焦慮的想法上。(本書的附錄有如何進行覺醒功課的介紹,亦可在凱蒂的網站或她的著作《一念之轉》中找到更詳盡的說明。)
長久以來,覺醒功課一直被看成是一種自我心理調適,但它遠遠不僅是如此。事實上,它還是一種終止痛苦的自我了悟。當我們深入探究自己焦慮的想法,便能親眼看出它的虛妄不實。我們會看清它的因果關係,並清醒地覺察到相信那個想法所帶來的混亂及痛苦模式。接著,我們便可瞥見這一面空鏡子,亦即那超越我們人間故事的世界,並看見如果沒有那個想法,我們的人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而獲得那與我們深信不疑之物截然不同的體驗。一旦深入質疑某個想法,它便失去造成我們痛苦的力量,甚至就此消聲匿跡。「我並沒有放下我的想法,」凱蒂說,「我只是用理解來面對它們,於是它們就放下了我。」
質疑那些看似真實、感覺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想法,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凱蒂在本書中帶給讀者巨大的鼓舞,使他們能清楚看見探究後的解脫自在。也許你早已注意到,本書不僅是《道德經》的評述,它同時也能讓你瞥見存在的深度,以及一位女士的真實人生。二十年來,這位女士一直過著老子所描述的那種生活。書中體現的那種輕鬆又深刻的智慧,全都是貨真價實的體悟,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因此本書讀來既生動又引人入勝。它描寫一位凡事都處之泰然的女士,不論是與年幼的孫女一起跳舞,還是發現家裡遭竊賊偷盜一空;不論是站在一個想殺害她的人面前,還是走在通往廚房的探險路上;不論是得知自己即將失明、沒通過「你是好情人嗎?」的測驗,還是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她都滿心歡喜。本書不僅描述一顆覺醒的心靈,同時也讓你看見及感受它的實際作為。
也許你會認為,儘管數千年前有幾位開悟的大師確實獲得解脫,但這種境界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你。不過,本書將扭轉你這個看法。
注:《道德經》是我的《新英譯版道德經》一書的縮寫。欣賞本書並不需要事先讀過我翻譯的《道德經》。本書雖然獨立成書,但它每一章節都與我的《道德經》譯本章節相呼應,因此對照閱讀有助於理解本書的內容。
書摘/試閱
13
愛世界如己,你便能照顧一切萬物。
◇◇◆◇◇
當你是現狀的愛人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世界就是你鏡中的面容。然而,你要如何成為現狀的愛人呢?這個「如何」一直是個謎。但是,現在答案已經很清楚,你只要探究自己那些焦慮的想法就行了。覺醒功課的四個提問和反轉,讓你想要多深入就可以有多深入。
人們總覺得,只有「開悟」才能解脫,可是沒人知道開悟是什麼。沒錯,經典說過開悟的事;這個上師或那個喇嘛也宣稱自己已經開悟,但那只是概念;那是過去的故事。事實上,根本沒有開悟這回事。沒有人是永遠開悟,因為那會變成未來的故事。開悟只在當下。你相信你焦慮的想法?那你就困惑了。你知道那想法不是真的?那你就開悟了。事情就這麼簡單。接著,下一個想法又出現了。這次你或許會開悟,或許不會。
我發現,焦慮的想法都是重複的,它們永遠玩不出新把戲。人們總想「放下」他們的想法,但那就如同是在遺棄自己的孩子。我以前常到沙漠裡遠離世界,但我的腦袋把整個世界──所有曾經有過的概念,全都帶了去。因為我要化解那些普遍存在於每個人頭腦裡的想法。那些想法並沒有比電視節目來得獨特。我發現,全世界不論哪種語言或文化,人們都是因為相信同樣的焦慮想法而感到痛苦:「我媽不愛我」、「我不夠好」、「我太肥了」、「我的錢不夠」、「我老公應該要了解我」、「我老婆不該離開我」、「我們必須拯救這世界」。當然,我從來不會要求人們別去相信他們的想法,那樣做不但不仁慈,要人們別相信他們所信之物也是不可能的事。除非開始質疑那些想法,否則我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相信它們。事實就是如此。
以前人們經常問我,我是不是開悟了?我總是回答:「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我只知道,什麼會帶來痛苦,什麼不會。」我是只要現狀的人。我的解脫之道就是:像對待朋友一樣,迎接心中生起的每一個概念。
26
聖人終日漫遊卻不曾離開過家。
不論景色多麼美妙,她都平靜地安住於自己的內在。
◇◇◆◇◇
平靜是我們的本然狀態。唯有相信了不真實的想法,我們才會失去平靜而陷入悲傷或憤怒之類的情緒。沒有信念的拉扯,心便平靜地安住在自己裡頭,準備好面對發生的一切。
與人相處時,如果你沒有「別人應該在乎你」的故事,那麼你會是誰呢?你會是愛本身。一旦相信「人們應該在乎」這個神話,你就會變得非常需要在乎別人或自己;然而,愛的體驗不可能來自別人,它只能來自於你的內在。
有一次,我在沙漠跟一個人走著,他突然中風了。我們坐了下來,他說:「噢,天啊,我要死了!幫幫我吧!」他只能用半邊的嘴巴說話,因為另一邊已經癱瘓了。我只是坐在旁邊陪著他、愛著他、看著他的眼睛,因為我知道這裡離電話亭或有人車的地方還有好幾英里遠。他說:「你一點都不在乎,是嗎?」我說:「對呀。」聽我這麼一說,他笑得連眼淚都飆出來了,我也笑了起來。最後他恢復正常,中風的症狀消失了。這就是愛的力量。我不會因為在乎而離開他身邊。
如果有人在我面前遭砍傷,慈悲心會如何做?當然,我會盡我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但我不會跟現實爭辯,認為這件事不應該發生,那樣太沒效率了。如果我在乎的話,就會失去我原本的一體性。在乎會使我遠離真相,將我和那位被砍的人及持刀的人分開。但我是一切。只要你的世界有任何東西被你排除在外,那就不是愛了。愛結合一切;它不排除妖怪,也不避諱噩夢。它期待它們的出現,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它們都可能出現,即使只出現在你的心裡。我絕不會讓在乎妨礙我的體驗,因為我體驗到的東西就是我自己。它必須包括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它就是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甚至說它「也是」也不正確。
只要我覺得某件事是對的,我就會去做。我是用那種在乎來過日子。我是這樣為生活做出貢獻的:撿起人行道的垃圾,做資源回收,跟無家可歸的人坐在一起,跟有錢人坐在一起,幫助那些深陷困惑的人去質疑他們的想法。我愛事實及如何透過你我的手來改變它。能改變我所能改變的,是非常棒的一件事,而且它永遠不費力氣。
有些人以為,慈悲就是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這完全是鬼扯。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另一個人的痛苦,你只是想像自己如果處於那個人的處境,會有什麼感覺。你感受到的,全都是你自己的投射。沒有你的故事,你會是誰呢?你會是一個沒有痛苦、快樂、有人需要你時便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你會是家裡的老師、家裡的佛陀和活出慈悲的人。如果你還認為有一個你和一個我,那麼我們就先把身體這一回事搞清楚吧。我喜歡人人有各自的身體的理由是,當你痛的時候,我不會痛,因為還沒輪到我呢!當我痛的時候,你不會痛。因此,你可不可以幫個忙,別將你自己的痛苦擺在我們之間?因為你的痛苦無法為我指出道路,痛苦只會教導痛苦。
佛陀說,認識世間的苦是很重要的。這話當然沒錯,但如果更深入地觀察,你會發現,這其實也是一個故事。它在訴說一個世間有苦的故事。苦是想像出來的,因為我們尚未充分質疑我們的想法。我能站在處於極度痛苦的人面前,而不把他們的痛苦當真。我的角色是去幫助他們看見我所看見的,如果這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是那唯一能改變的人,我只是用溫和的言語和探究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令人訝異的是,竟然有那麼多人相信痛苦是愛的證明。他們認為,如果你痛苦時我不痛苦,就代表我不愛你。這怎麼可能是真的?愛是安詳的,它是無懼的。如果你忙著投射她所經歷的痛苦,又怎麼可能全然地跟她在一起?你如何能在她穿越痛苦的時候,握住她的手、全心全意地愛她呢?她何必要你跟著她一起受苦?難道她不更希望你能好好陪在身邊支持她?如果你相信自己得跟他們一起痛苦,你就無法陪伴他們。如果車子輾過一個人,而你只是忙於投射被車輾過是什麼感覺,那麼你只會愣在那裡。然而,有時在那種緊要關頭,你的心頓時失去了參照,它便無法再繼續投射。此時,你沒有了思考,你只行動。在你還來不及想這不可能之前,你已經跑過去把車子抬起來了。這一切只發生在一瞬間。沒有你的故事,你會是誰?車子被抬了起來。
悲傷永遠是一種信號,代表你相信了一個不真實的焦慮想法。那是一種緊縮,令人感到不舒服。雖然這並非一般人的看法,但事實的真相是:悲傷是不理性的,它不是一種自然反應,也無法對你有任何幫助。它只表示你失去了真相和愛的覺知。悲傷是在跟事實交戰,它是在鬧脾氣。只有跟上帝爭辯時,你才會感到悲傷。如果你的心是清明的,就不會有悲傷的感覺。絕對不可能有。
當你失去了什麼,若能以臣服的態度面對事實,你只會感受到深刻的美好和興奮。你會興奮地想知道,這個失去會為你帶來什麼。一旦你質疑自己的想法,一旦你看清那焦慮故事的真實面目,就不可能再為它感到痛苦。你會發現,這個最大的失去其實是最棒的禮物。當故事再次出現──「她不應該死」、「他不應該離開」,你將會感受到一絲絲幽默、一絲絲喜悅。生命就是喜悅。一旦你了解那生起的幻相,便了解那是你做為喜悅在生起。
慈悲是什麼樣子?出席喪禮時,儘管吃你的蛋糕。你不需要知道該做什麼,到時候你自然會知道。有人來到你的懷裡,安慰的話會自己說出來,而那不是你做的,因為慈悲並不是一種行為。不論你有沒有因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你要不是站著,就是坐著,但其中一種方式會令你感到舒服,另一種則否。
你不需要感到難過來表現仁慈;相反地,你的痛苦越少,自然就會變得越仁慈。如果所謂的慈悲是解除別人的痛苦,你怎麼可能自己不先從痛苦中解脫,而能解除別人的痛苦呢?
我曾讀過一篇著名的佛教大師訪談,其中他描述道,當他看到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飛機撞進世貿大樓時,他有多麼震驚和悲痛。儘管這種反應十分正常,但這不是一個具有開放的心和頭腦的人會有的反應。這種反應與慈悲心毫無關係,它是相信那些未經質疑的想法的結果。例如,他相信「這不該發生」或「這太可怕了」。事實上,是這類想法造成他的痛苦,而不是那個事件本身。他是藉由這些未經質疑的想法來使他自己感到悲痛。他的痛苦與恐怖分子或那些死去的人毫無關係,你能理解這一點嗎?這是一位將一生都奉獻給佛法(痛苦的解脫之道)的人,但在那一刻,他使自己的心充滿恐懼,從而產生悲痛。我很同情那些將可怕的意義投射在飛機撞毀大廈這個畫面的人,因為他們用那些未經質疑的想法殺死自己,並拿走了那原屬於他們自己的恩典狀態。
痛苦的止息就發生在這個當下,不論此時你正在目睹恐怖攻擊或在清洗碗盤。慈悲就從家中開始。由於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沒有悲傷。這就是為什麼只要人們願意,我便能深入他們的痛苦,並牽著他們的手走進實相的光明中,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我聽過有人說,他們抓住痛苦的想法不放,是擔心如果沒有那些想法,他們就不會再積極參與和平運動。「如果我完全平靜,」他們說,「我又何必採取什麼行動?」我的回答是:「因為愛就是行動。」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會認為我們需要悲傷或憤怒來激勵我們去做對的事。彷彿你越清明、越快樂,你就變得越不仁慈;彷彿一個解脫的人,她就是整天流著口水呆坐著。我的經驗恰好相反。愛是行動。它是清明、仁慈、毫不費力又無法抵擋的。
30
聖人知道宇宙永遠不受控制,想要掌控事物是與道相違背的。
◇◇◆◇◇
我們如何回應一個看似不受掌控的世界?這世界之所以看起來如此,是因為它確實不受掌控。不管你要不要,太陽都會升起,烤麵包機會壞掉,上班途中會有人超車、切進來搶道。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掌控什麼過。事情順心時,我們有的只是掌控的幻覺;事情不順心時,我們就說我們失去了掌控。我們渴望某種超越這一切的開悟狀態,並幻想我們能在這種狀態下再次掌控一切。然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平靜。我們以為掌控或「開悟」(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能找到平靜。
在一九八六年我覺醒於真相之前,有一件事可以象徵我的掌控,那就是我孩子們的襪子。每天早上它們都在地上。每天早上我都會有「孩子們應該把襪子撿起來」的想法,這是我的信仰。你可以說,我的世界正在急速失控,我滿腦子都是那些襪子。我充滿了憤怒和沮喪,因為我認為襪子不應該在地上(儘管它們每天早上都在那裡),而把襪子撿起來是孩子們該做的事(儘管每天早上他們都沒撿)。我用的象徵是襪子,但你可能會發現,同樣的想法也出現在你對環境、政治或金錢的看法上。我們認為這些事情應該與現狀不同才對,我們因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產生痛苦。
經過十年的重度憂鬱和絕望後,我在四十三歲那年才開始我真正的人生。我逐漸了解到,我的痛苦並不是沒有掌控造成的,而是跟現實爭辯的結果。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感到痛苦;當我不相信它們時,我一點痛苦也沒有。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解脫就是這麼簡單。我領悟到,原來痛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此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內在深處,有一種喜悅是任何時刻都不曾消失過的,這種喜悅始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當你懷著對真相的熱愛來質疑你的想法時,你的生活總是變得更加快樂和寬容。
探究可以幫助受苦的心走出它跟現實的爭辯,並幫助我們與無止盡的變化保持一致。畢竟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改變永遠都在發生。一切事物看起來都在變化,但如果執著於那個改變應該怎樣才對,那種失控的感覺會讓我們很難受。
透過探究,我們進入自己真正能夠掌控的領域:我們的想法。例如,我們質疑自己那些關於世界似乎變得瘋狂的想法,我們會發現,世界從來沒有瘋狂,瘋狂只在我們的內心。這世界是我們自己思想的投射,一旦了解自己的思想,我們就了解了世界,並會開始愛它而獲得心靈的平安。如果沒有「這世界需要改善」的想法,我會怎樣呢?我會對當下的現狀感到滿意:一個坐在椅子上曬太陽的女人。就這麼簡單。
孩子們告訴我,現在他們會自己把襪子撿起來。他們現在知道,他們無條件地愛我,因為當我變得安靜,他們便能開始聽見自己。我化解的每一樣東西,他們也不得不化解,因為他們就是我,他們只是活出我所相信的東西。這表象的世界就像一道回音,我對外發出這個回音四十三年,現在它回來了。它就像是呼吸;它就像一個你往裡頭扔石子的湖水,湖面的漣漪向外擴散這麼多年,現在它們回來了。我化解了混亂,孩子們的混亂也消失了。他們不再執著於我以前教導他們的許多觀念,他們變安靜了。這就是覺醒功課為每個人所做的,這就是我所謂「回歸自身」的意思。
如同一切事物,這世界那些看似真實的瘋狂其實是一個禮物,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讓自己的心獲得解脫。舉例來說,你每一個關於這世界的焦慮想法都在無條件地為你指出:你哪些地方卡住了,你哪些地方將自己的能量虛耗在不接受人生的現狀上。你不可能在自心之外找到所謂的開悟狀態,來讓自己解脫。只要去質疑你所相信的,終究會發現,原來你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那個開悟。除非你能愛現狀的一切,包括那看似真實的暴力和瘋狂,否則你就會與世界分裂,並將它看成是既危險又可怕的。我請大家將這些恐懼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後質疑它們,讓自己從中解脫。心若不再與自己交戰,就不會有分裂。我今年六十三歲,但我是無限的。如果我有名字,它會叫做服務;如果我有名字,它會叫做感恩。
你可能會發現,你根本不需要駕馭未來;當下顯現的事物便是你擁有的一切,而這一切顯現也總是即生即滅。當你不再跟現實交戰,你便成為那個變化而完全不再掌控。這無窮的變化狀態即是無限的創造,它的效率、自由和美麗是無法言喻的。
愛世界如己,你便能照顧一切萬物。
◇◇◆◇◇
當你是現狀的愛人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世界就是你鏡中的面容。然而,你要如何成為現狀的愛人呢?這個「如何」一直是個謎。但是,現在答案已經很清楚,你只要探究自己那些焦慮的想法就行了。覺醒功課的四個提問和反轉,讓你想要多深入就可以有多深入。
人們總覺得,只有「開悟」才能解脫,可是沒人知道開悟是什麼。沒錯,經典說過開悟的事;這個上師或那個喇嘛也宣稱自己已經開悟,但那只是概念;那是過去的故事。事實上,根本沒有開悟這回事。沒有人是永遠開悟,因為那會變成未來的故事。開悟只在當下。你相信你焦慮的想法?那你就困惑了。你知道那想法不是真的?那你就開悟了。事情就這麼簡單。接著,下一個想法又出現了。這次你或許會開悟,或許不會。
我發現,焦慮的想法都是重複的,它們永遠玩不出新把戲。人們總想「放下」他們的想法,但那就如同是在遺棄自己的孩子。我以前常到沙漠裡遠離世界,但我的腦袋把整個世界──所有曾經有過的概念,全都帶了去。因為我要化解那些普遍存在於每個人頭腦裡的想法。那些想法並沒有比電視節目來得獨特。我發現,全世界不論哪種語言或文化,人們都是因為相信同樣的焦慮想法而感到痛苦:「我媽不愛我」、「我不夠好」、「我太肥了」、「我的錢不夠」、「我老公應該要了解我」、「我老婆不該離開我」、「我們必須拯救這世界」。當然,我從來不會要求人們別去相信他們的想法,那樣做不但不仁慈,要人們別相信他們所信之物也是不可能的事。除非開始質疑那些想法,否則我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相信它們。事實就是如此。
以前人們經常問我,我是不是開悟了?我總是回答:「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我只知道,什麼會帶來痛苦,什麼不會。」我是只要現狀的人。我的解脫之道就是:像對待朋友一樣,迎接心中生起的每一個概念。
26
聖人終日漫遊卻不曾離開過家。
不論景色多麼美妙,她都平靜地安住於自己的內在。
◇◇◆◇◇
平靜是我們的本然狀態。唯有相信了不真實的想法,我們才會失去平靜而陷入悲傷或憤怒之類的情緒。沒有信念的拉扯,心便平靜地安住在自己裡頭,準備好面對發生的一切。
與人相處時,如果你沒有「別人應該在乎你」的故事,那麼你會是誰呢?你會是愛本身。一旦相信「人們應該在乎」這個神話,你就會變得非常需要在乎別人或自己;然而,愛的體驗不可能來自別人,它只能來自於你的內在。
有一次,我在沙漠跟一個人走著,他突然中風了。我們坐了下來,他說:「噢,天啊,我要死了!幫幫我吧!」他只能用半邊的嘴巴說話,因為另一邊已經癱瘓了。我只是坐在旁邊陪著他、愛著他、看著他的眼睛,因為我知道這裡離電話亭或有人車的地方還有好幾英里遠。他說:「你一點都不在乎,是嗎?」我說:「對呀。」聽我這麼一說,他笑得連眼淚都飆出來了,我也笑了起來。最後他恢復正常,中風的症狀消失了。這就是愛的力量。我不會因為在乎而離開他身邊。
如果有人在我面前遭砍傷,慈悲心會如何做?當然,我會盡我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但我不會跟現實爭辯,認為這件事不應該發生,那樣太沒效率了。如果我在乎的話,就會失去我原本的一體性。在乎會使我遠離真相,將我和那位被砍的人及持刀的人分開。但我是一切。只要你的世界有任何東西被你排除在外,那就不是愛了。愛結合一切;它不排除妖怪,也不避諱噩夢。它期待它們的出現,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它們都可能出現,即使只出現在你的心裡。我絕不會讓在乎妨礙我的體驗,因為我體驗到的東西就是我自己。它必須包括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它就是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原子,甚至說它「也是」也不正確。
只要我覺得某件事是對的,我就會去做。我是用那種在乎來過日子。我是這樣為生活做出貢獻的:撿起人行道的垃圾,做資源回收,跟無家可歸的人坐在一起,跟有錢人坐在一起,幫助那些深陷困惑的人去質疑他們的想法。我愛事實及如何透過你我的手來改變它。能改變我所能改變的,是非常棒的一件事,而且它永遠不費力氣。
有些人以為,慈悲就是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這完全是鬼扯。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另一個人的痛苦,你只是想像自己如果處於那個人的處境,會有什麼感覺。你感受到的,全都是你自己的投射。沒有你的故事,你會是誰呢?你會是一個沒有痛苦、快樂、有人需要你時便能提供幫助的傾聽者;你會是家裡的老師、家裡的佛陀和活出慈悲的人。如果你還認為有一個你和一個我,那麼我們就先把身體這一回事搞清楚吧。我喜歡人人有各自的身體的理由是,當你痛的時候,我不會痛,因為還沒輪到我呢!當我痛的時候,你不會痛。因此,你可不可以幫個忙,別將你自己的痛苦擺在我們之間?因為你的痛苦無法為我指出道路,痛苦只會教導痛苦。
佛陀說,認識世間的苦是很重要的。這話當然沒錯,但如果更深入地觀察,你會發現,這其實也是一個故事。它在訴說一個世間有苦的故事。苦是想像出來的,因為我們尚未充分質疑我們的想法。我能站在處於極度痛苦的人面前,而不把他們的痛苦當真。我的角色是去幫助他們看見我所看見的,如果這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是那唯一能改變的人,我只是用溫和的言語和探究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令人訝異的是,竟然有那麼多人相信痛苦是愛的證明。他們認為,如果你痛苦時我不痛苦,就代表我不愛你。這怎麼可能是真的?愛是安詳的,它是無懼的。如果你忙著投射她所經歷的痛苦,又怎麼可能全然地跟她在一起?你如何能在她穿越痛苦的時候,握住她的手、全心全意地愛她呢?她何必要你跟著她一起受苦?難道她不更希望你能好好陪在身邊支持她?如果你相信自己得跟他們一起痛苦,你就無法陪伴他們。如果車子輾過一個人,而你只是忙於投射被車輾過是什麼感覺,那麼你只會愣在那裡。然而,有時在那種緊要關頭,你的心頓時失去了參照,它便無法再繼續投射。此時,你沒有了思考,你只行動。在你還來不及想這不可能之前,你已經跑過去把車子抬起來了。這一切只發生在一瞬間。沒有你的故事,你會是誰?車子被抬了起來。
悲傷永遠是一種信號,代表你相信了一個不真實的焦慮想法。那是一種緊縮,令人感到不舒服。雖然這並非一般人的看法,但事實的真相是:悲傷是不理性的,它不是一種自然反應,也無法對你有任何幫助。它只表示你失去了真相和愛的覺知。悲傷是在跟事實交戰,它是在鬧脾氣。只有跟上帝爭辯時,你才會感到悲傷。如果你的心是清明的,就不會有悲傷的感覺。絕對不可能有。
當你失去了什麼,若能以臣服的態度面對事實,你只會感受到深刻的美好和興奮。你會興奮地想知道,這個失去會為你帶來什麼。一旦你質疑自己的想法,一旦你看清那焦慮故事的真實面目,就不可能再為它感到痛苦。你會發現,這個最大的失去其實是最棒的禮物。當故事再次出現──「她不應該死」、「他不應該離開」,你將會感受到一絲絲幽默、一絲絲喜悅。生命就是喜悅。一旦你了解那生起的幻相,便了解那是你做為喜悅在生起。
慈悲是什麼樣子?出席喪禮時,儘管吃你的蛋糕。你不需要知道該做什麼,到時候你自然會知道。有人來到你的懷裡,安慰的話會自己說出來,而那不是你做的,因為慈悲並不是一種行為。不論你有沒有因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你要不是站著,就是坐著,但其中一種方式會令你感到舒服,另一種則否。
你不需要感到難過來表現仁慈;相反地,你的痛苦越少,自然就會變得越仁慈。如果所謂的慈悲是解除別人的痛苦,你怎麼可能自己不先從痛苦中解脫,而能解除別人的痛苦呢?
我曾讀過一篇著名的佛教大師訪談,其中他描述道,當他看到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飛機撞進世貿大樓時,他有多麼震驚和悲痛。儘管這種反應十分正常,但這不是一個具有開放的心和頭腦的人會有的反應。這種反應與慈悲心毫無關係,它是相信那些未經質疑的想法的結果。例如,他相信「這不該發生」或「這太可怕了」。事實上,是這類想法造成他的痛苦,而不是那個事件本身。他是藉由這些未經質疑的想法來使他自己感到悲痛。他的痛苦與恐怖分子或那些死去的人毫無關係,你能理解這一點嗎?這是一位將一生都奉獻給佛法(痛苦的解脫之道)的人,但在那一刻,他使自己的心充滿恐懼,從而產生悲痛。我很同情那些將可怕的意義投射在飛機撞毀大廈這個畫面的人,因為他們用那些未經質疑的想法殺死自己,並拿走了那原屬於他們自己的恩典狀態。
痛苦的止息就發生在這個當下,不論此時你正在目睹恐怖攻擊或在清洗碗盤。慈悲就從家中開始。由於我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沒有悲傷。這就是為什麼只要人們願意,我便能深入他們的痛苦,並牽著他們的手走進實相的光明中,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我聽過有人說,他們抓住痛苦的想法不放,是擔心如果沒有那些想法,他們就不會再積極參與和平運動。「如果我完全平靜,」他們說,「我又何必採取什麼行動?」我的回答是:「因為愛就是行動。」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會認為我們需要悲傷或憤怒來激勵我們去做對的事。彷彿你越清明、越快樂,你就變得越不仁慈;彷彿一個解脫的人,她就是整天流著口水呆坐著。我的經驗恰好相反。愛是行動。它是清明、仁慈、毫不費力又無法抵擋的。
30
聖人知道宇宙永遠不受控制,想要掌控事物是與道相違背的。
◇◇◆◇◇
我們如何回應一個看似不受掌控的世界?這世界之所以看起來如此,是因為它確實不受掌控。不管你要不要,太陽都會升起,烤麵包機會壞掉,上班途中會有人超車、切進來搶道。事實上,我們從來就沒有掌控什麼過。事情順心時,我們有的只是掌控的幻覺;事情不順心時,我們就說我們失去了掌控。我們渴望某種超越這一切的開悟狀態,並幻想我們能在這種狀態下再次掌控一切。然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平靜。我們以為掌控或「開悟」(沒人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能找到平靜。
在一九八六年我覺醒於真相之前,有一件事可以象徵我的掌控,那就是我孩子們的襪子。每天早上它們都在地上。每天早上我都會有「孩子們應該把襪子撿起來」的想法,這是我的信仰。你可以說,我的世界正在急速失控,我滿腦子都是那些襪子。我充滿了憤怒和沮喪,因為我認為襪子不應該在地上(儘管它們每天早上都在那裡),而把襪子撿起來是孩子們該做的事(儘管每天早上他們都沒撿)。我用的象徵是襪子,但你可能會發現,同樣的想法也出現在你對環境、政治或金錢的看法上。我們認為這些事情應該與現狀不同才對,我們因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產生痛苦。
經過十年的重度憂鬱和絕望後,我在四十三歲那年才開始我真正的人生。我逐漸了解到,我的痛苦並不是沒有掌控造成的,而是跟現實爭辯的結果。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感到痛苦;當我不相信它們時,我一點痛苦也沒有。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解脫就是這麼簡單。我領悟到,原來痛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此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內在深處,有一種喜悅是任何時刻都不曾消失過的,這種喜悅始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當你懷著對真相的熱愛來質疑你的想法時,你的生活總是變得更加快樂和寬容。
探究可以幫助受苦的心走出它跟現實的爭辯,並幫助我們與無止盡的變化保持一致。畢竟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改變永遠都在發生。一切事物看起來都在變化,但如果執著於那個改變應該怎樣才對,那種失控的感覺會讓我們很難受。
透過探究,我們進入自己真正能夠掌控的領域:我們的想法。例如,我們質疑自己那些關於世界似乎變得瘋狂的想法,我們會發現,世界從來沒有瘋狂,瘋狂只在我們的內心。這世界是我們自己思想的投射,一旦了解自己的思想,我們就了解了世界,並會開始愛它而獲得心靈的平安。如果沒有「這世界需要改善」的想法,我會怎樣呢?我會對當下的現狀感到滿意:一個坐在椅子上曬太陽的女人。就這麼簡單。
孩子們告訴我,現在他們會自己把襪子撿起來。他們現在知道,他們無條件地愛我,因為當我變得安靜,他們便能開始聽見自己。我化解的每一樣東西,他們也不得不化解,因為他們就是我,他們只是活出我所相信的東西。這表象的世界就像一道回音,我對外發出這個回音四十三年,現在它回來了。它就像是呼吸;它就像一個你往裡頭扔石子的湖水,湖面的漣漪向外擴散這麼多年,現在它們回來了。我化解了混亂,孩子們的混亂也消失了。他們不再執著於我以前教導他們的許多觀念,他們變安靜了。這就是覺醒功課為每個人所做的,這就是我所謂「回歸自身」的意思。
如同一切事物,這世界那些看似真實的瘋狂其實是一個禮物,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讓自己的心獲得解脫。舉例來說,你每一個關於這世界的焦慮想法都在無條件地為你指出:你哪些地方卡住了,你哪些地方將自己的能量虛耗在不接受人生的現狀上。你不可能在自心之外找到所謂的開悟狀態,來讓自己解脫。只要去質疑你所相信的,終究會發現,原來你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那個開悟。除非你能愛現狀的一切,包括那看似真實的暴力和瘋狂,否則你就會與世界分裂,並將它看成是既危險又可怕的。我請大家將這些恐懼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後質疑它們,讓自己從中解脫。心若不再與自己交戰,就不會有分裂。我今年六十三歲,但我是無限的。如果我有名字,它會叫做服務;如果我有名字,它會叫做感恩。
你可能會發現,你根本不需要駕馭未來;當下顯現的事物便是你擁有的一切,而這一切顯現也總是即生即滅。當你不再跟現實交戰,你便成為那個變化而完全不再掌控。這無窮的變化狀態即是無限的創造,它的效率、自由和美麗是無法言喻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