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美族 ‧ 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人
學歷
都蘭國小
都蘭國中
淡江中學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美國太平洋國際大學道學碩士
經歷
第三屆國大代表
臺東縣延平鄉、海端鄉、蘭嶼鄉、長濱鄉、
成功鎮等鄉鎮衛生所主任兼醫師
臺東縣政府衛生局課長
臺東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
東甯診所院長
第五、六、七、八、九屆立法委員
立法院厚生會會長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
中華海峽兩岸醫療暨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中華兩岸少數民族知識經濟交流協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原住民知識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專序推薦」
中華民國總統 馬英九
監察院副院長 孫大川
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江義
「誠摯推薦」
立法院長 王金平
中國國民黨主席 吳敦義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邱泰源
司法院長 城仲模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
台東縣長 黃健庭
台電董事長 楊偉甫
立法院長 蘇嘉全
(推薦人按姓名筆劃排序)
推薦序
一、行醫可以救人,從政卻可以救國。中華民國總統 馬英九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數千年來居住著各種族群,除漢族外,其中原住民約有五十六萬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迄今經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即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各族群都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民族資產。台灣的原住民不僅是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主人,原住民族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多樣性,都豐富了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樣貌。
廖國棟委員是台東都蘭部落出生的阿美族人,從小家境清寒,父母在他小時候就不幸病逝,接連的打擊激起他努力讀書、認真向上的決心,求學期間成績優異,年年包辦各大獎學金。他在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成為臺灣首位阿美族醫師,決定回到家鄉台東服務,白天在衛生所看診,晚上就騎著機車回到都蘭部落行醫,就算每天來回要花上三個小時,他從來不喊累,更不覺得苦,甚至新婚不久就被派到蘭嶼擔任駐島醫師,他也甘之如飴。
「行醫可以救人,從政卻可以救國」。抱著這樣的信念,廖國棟委員披上國民黨的戰袍,先當選中華民國第三屆國大代表,接著換跑道參選中華民國第五屆的原住民立委,靠著長期在原住民部落行醫義診累積的聲望,高票當選立委,而且一口氣連任五屆立委,爭取原住民的權益不遺餘力。更令人佩服的是,就算當選立委之後,他依然不忘初衷,堅持每個月回到後山台東義診,救國更要救人。他這種犧牲奉獻、始終如一的精神,令人非常感動。
我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就開始推動各項原住民族政策,重點放在原住民求學、就業與取得住宅,讓原民發展能夠受到保障。擔任總統後,我同樣非常重視原住民族的永續發展,提出「尊重差異、公平正義、推廣自治、自主發展」這四個原則作為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方針,其中相關的法律修改與制定,非常仰賴廖國棟委員在立法院的鼎力相助,例如二○一四年修正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保障原住民族優先就讀公立學校的權益,以及編列預算專辦原住民教育;爭取提高原住民族社會住宅分配額﹔擴大補助偏鄉原住民學童的營養早餐;提案修改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政府限制原住民使用土地以及自然資源,必須依法給予補償,以及偏鄉原住民的遠距離醫療交通費補助等等,這些都是廖國棟委員在立法院努力爭取而來。
原住民文化是我國最寶貴、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資產之一。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朋友,憑著天賦與努力,在影藝、體育、文化等領域綻放光芒,當然也必須透過政府以及民間,持續加強原住民族人才的培育,拓展原住民族就學以及就業的機會。
本書敘述廖國棟委員從小到大艱困成長、努力向學、奮鬥不懈、為民奉獻的歷程,相信只要他在立法院一天,就會持續努力為原住民族爭取最大的權益。他五屆立委的傑出表現,就是他達成這項任務的最佳保證。
二、榮耀歸於同胞。監察院副院長 孫大川 ( Paelabang∙Danapan )
在台灣,要做一個稱職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首先,選舉需要資金和組織的支撐,這是我們原住民最脆弱的部分;為跨越政治的門檻,我們不得不依附政黨或財團的支持,一旦選上當然得受到黨團或出資者的制肘。其次,同胞的困境與訴求,幾乎都與國家體制及現行法制扞格矛盾,寸步難行;做為原住民政治人物,得有勇氣在體制內帶頭衝撞體制。最後,更令人感到挫折的是,即使若干民族事務在法理情各方面都已站得住腳,然而其中若牽涉到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權益時,做為原住民的政治人物,一樣一籌莫展,難以改變現實。二○○五年原住民族基本法通過以後的情形,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投入建構原住民法政世界的志業,依然是民族事務中最最核心的工作。事實證明台灣從解嚴、修憲、「原住民」入憲、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到原住民族教育法、身分法、工作權保障法、基本法等等原族法政事業的完成,都依賴一波又一波原住民政治工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從省議員、國大代表到立法委員,他們重新設定了「國家」與「原住民」的關係,讓原住民議題在國家整體的統治表徵上,佔有一定可辨識的角色。
廖國棟委員民國八十四年投入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八十八年成為第五屆立法委員,正好參與也見證了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原住民法政建構最關鍵的時刻。廖委員的口述自傳,有別於一般選舉文宣的堆砌,為我們提供了這段歷史過程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我們過去的政治人物比較少著墨的領域,填補並豐富了原住民政治史研究的材料。我們非常期待有更多原住民的政治人物,步伍廖委員的芳表,記錄自己從政的心路歷程。原住民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史與政治史觀!
和許多政治人物的自傳不同,廖委員幾乎花了一半以上的筆墨寫他成長的細節,家族、部落與習醫的過程,對歌唱的熱愛與對基督信仰的堅持,處處體現他人格中寬厚、溫暖的一面。我想原住民同胞對他長期的支持,不是沒有原因的。書名叫《愛與榮耀》,能「愛」才有真正的「榮耀」。我想廖委員真心的想法是:因為「愛」,他成為醫生、成了政治人物,因而,此一榮耀不歸屬於他自己,而歸屬於他苦難的同胞!
三、淬勵出無比巨大的生命力量,衝出一個原住民不平凡的燦爛人生。第八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林江義 ( Mayaw∙Dongi )
兩周前,廖委員親手把《愛與榮耀》初稿交給我,態度謙虛表示:「你是淡江高中學長,又是我們台東的鄉親,原住民族委員會卸任首長,它的內容你不會陌生,想請你為它寫個序。」廖委員打從當醫生、當國大代表、立法委員,數十年來予人的印象就是一位「跟時間賽跑的人」,靠著飛機往返台東、台北,標準的空中飛人趕路者,能夠在百忙中努力擠出空檔著述,而日積月累遂成這一部大作,說實話真的不簡單。他的低調熱誠令我不好再推託,也因此有機會能在出版前可以先讀為快。
我的老家在台東長濱,就是廖委員所說的那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極為偏遠的地方。廖委員當衛生所主任時,我剛好在內政部服務。每當長假回鄉,部落族人不時會提到衛生所主任是一位非常熱心,而且會叫得出病人大名的阿美族醫師,大家都嘖嘖稱奇。那個原住民地區缺乏醫生的時代,能考上醫學院進而當醫生,在原住民社會真是鳳毛麟角。咸認沒有好的家境以及願意全力支持的父母做後盾,醫師的養成根本是緣木求魚。然而廖委員童年際遇,顯然打破了這一個迷思。童年時刻父母先後離世,求學的困頓,生命的無助卻沒能擊倒他努力進取的決心與意志,懷抱著遠大的志向,刻骨銘心奮鬥不懈,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他回憶自己的童年,國小畢業後,以幼小的身軀投入林班的工作,賺取區區七十五元,為的是自力更生籌措國中一年級的學費。其意志之堅強,不畏艱難的精神,成就了他日後成功的醫師與民意代表。是一位原住民精英中最勵志的典範。
《愛與榮耀》用相當篇幅記述了《原住民族基本法》在立法院千折百迴的立法過程,以及通過後歷時十三年依然有部份重要子法尚未完成立法的原因與影響。尤其特別指出「自治法」、「土海法」草案迄未通過,衍生出原住民族權益鉅大損失與衝擊。實則《原住民族基本法》八十七項子法中,待完成者計有九項,其中最為人矚目者以「自治法」、「土海法」二草案。直言之,於馬政府時代,上該二法草案先後已多次送立法院審議。遺憾的是,立法院並不是講理的地方,是政黨算計、權謀橫流的舞台,尤於馬政府當政末期甚烈。攸關原住民族重要法案,迭受抵制杯葛,藉以羅緻馬政府「無能」的貶抑,甚或操弄民族議題、議事技巧等手段,舉開多場公聽會,結合反對人士,不時端出美國、加拿大等完全與台灣歷史、環境、條件迥異的原住民族自治與土地政策詆譭攻擊反對,造成該二法草案不斷擺盪來回在立法院與行政院的萬年草案。回顧十三年前《原住民族基本法》順利通過的大環境以及時任不分朝野的原住民委員,本以原民利益為先,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共推立法,始告有成。值此政黨惡鬥更甚以往之際,當今七席的原住民立委,奢誒團結合作,何其困難。沒有團結的原住民立法委員,加上執政黨兩年來仍未提出「自治法」、「土海法」草案新版本送立法院審議。廖委員卑微期待早日通過的心願,恐怕還有一段漫漫長夜,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童年的孤寂、窮困與坎坷,沒有能擊倒廖委員堅韌求知上進的毅力與決心,反而淬勵出無比巨大的生命力量,衝出一個原住民不平凡的燦爛人生。《愛與榮耀》與其說是一位從政者的回顧,不如說是廖委員精彩的生命史,也是一部東海岸原住民族部落近數十年來變遷的部落史,更是一部催淚感人的勵志大作。「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是廖委員一生服務族人的圭臬。日後上山下海,在都市,在原鄉,我們依然會與「走路讀書的那個人」不期而遇。
序
序
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立法委員 廖國棟 ( Sufin∙Siluko )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是我從懂事以來所秉持的信仰功課,及至從政以後,亦復如此。想當初決定離醫就政的初衷,只是因為見到原鄉同胞因文化差異而飽受不平的待遇,燃起了我要為族人權益挺身而出的心願。
五○年代在台灣偏鄉東海岸都蘭原民部落成長的我,正逢台灣百廢待舉的戰後處境,也是中華民國政府用美援傾全力重建台灣的年代。在以農立國的傳統號召下,鄉間的廣大農地扮演著支撐國家農業經濟的角色。記憶中,家家戶戶都種植同一種農作物,除了水稻以外,以香茅草及甘蔗為大宗。每個部落都有碾米廠、香茅草蒸餾廠或糖廠,所以,日據時期蓋的都蘭新東糖廠就成為我輩年輕時共有的記憶。直到我念國中時,台灣農產品因不敵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他們擁有更廣大的土地,以及充沛又廉價的勞動力而停止生產。
民國五十七年推動的九年國教,是讓鄉間起了翻天覆地改變的起始,因為國中設立後,讓鄉下族民提升了教育文化水平,也擴大了視野。那年代,也是台灣輕工業起飛的時期,西部平原地區設立了許多加工出口區,需要龐大的勞動力。很多加工區的廠家直接到各鄉下國中招募畢業生,鄉間國中畢業的女生就成為填補勞動缺口的重要來源。而我也在國中畢業後進入淡水的教會學校——淡江中學念高中。在「信、望、愛」的校訓以及犧牲奉獻的教義中養成自己。
八○年代,台灣由輕工業轉型到重工業,在蔣經國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推動十大建設,西部地區從基隆南延到屏東,各項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需要更多的工人,此時東海岸的阿美族青年爭相應工,正是阿美族移民都市的最高峰,乃有今日之都會原住民部落群聚各縣市的狀況。所以,阿美族常自嘲說,他們是台灣轉型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工藝家,舉凡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最高(新光大樓、一○一大樓)、最深(挖煤)、最遠(遠洋漁業),都有原住民阿美族的足跡,他們無役不與。
與此同時,國家並沒有給原住民應有的平等地位,把原住民稱為番仔或山胞;把原住民的傳統既有土地充公為國有地;把原住民的善良天性當墊腳石欺壓他們,甚至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境地。後來,年輕的原住民紛紛離開家鄉到都會求發展。原住民阿美族久居都會,但是居住環境非常簡陋,眼見老兵有政府支持眷村改建,但是作為台灣長子的原住民卻只能逐水草而居,散居在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的高灘地建木板臨時屋,只求躲風雨,不敢言舒適。親見原住民的苦難如數之多,罄竹難書,想要翻轉這個情況,我決定從政。
民國七十一年,我從高雄醫學院畢業考取醫師執照後,就回鄉服務,歷經台東各偏鄉,從延平、海端、蘭嶼到長濱、成功、東河等地默默行醫,以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受訓時耳濡目染的「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教義為座右銘,竭盡所能地為偏鄉民眾服務,甚至利用診餘之暇,到電台、第四台當節目主持人,以母語教導民眾如何維護並爭取自己的權益,並熟練我的母語能力。
二○○○年,初任立法委員時,就以「母語文化傳承」及「還我傳統土地」為主軸,和立法院前後任的委員同仁陸續完成了《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身分法》、《姓名條例》、《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原住民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以及攸關原住民保留地的《補辦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實施計畫》等權益福利法案。獨獨對原住民至關重要的《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原住民族自治法》卻延宕至今,輾轉進出行政院和立法院十三次仍未竟其功,令人扼腕。為了這兩大法案能夠被朝野重視,我力爭參選國民黨中常委、黨團書記長,甚而擔任黨團總召,希望能有更多發言權,可惜仍未能讓這兩大法案越過障礙,邁入執行階段,是為一憾。
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蔡英文總統高揭「轉型正義」旗幟,我也在立法院率先提出了「促進原住民轉型正義條例」,以呼應蔡總統的執政理念,誠心希望國人能充分理解台灣原住民所遭受的不平與苦難,透過轉型正義的機會,儘速完成原民促轉條例、土海法、自治法等三大法案,讓台灣從健康體質和健全體制出發,向前衝刺,成為世人矚目的國家,是所至祈。
書摘/試閱
認識台灣,就從認識台灣原住民開始!
身為台灣人你應該擁有這本書;身為台灣原住民,你更不能錯過它!
《愛與榮耀》訴說著東海岸阿美族六十年來的縮影,是台灣原住民近代史上的發展軌跡之重要著作,更是一部催淚感人的勵志大作,足以作為原住民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活教材。
廖國棟委員將他豐富精彩的人生,以及對原民社會所做的努力與貢獻,訴諸於文字,分享給更多的朋友。透過本書的內容,也許能喚起或激發更多年輕世代的原民朋友們崇高的理想,一起為自己以及原住民的未來而努力。
本書也提供身處在台灣的漢人朋友們,能更深入的了解身邊的原住民,以及他們走過的滄桑歲月。更希望讓所有華人世界,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歷史、政治背景與歷經的苦難,認識他們的夢想與挑戰,以及不畏困難、勇於奮鬥的高尚情操。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