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滿額折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看地圖一次讀懂德國史: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定  價:NT$ 260 元
優惠價:9023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圖文對應,講述德意志民族古往今來的重大事件
60幅地圖精解,60個對德國發展影響最重大的事件
輕鬆讀懂德國的地形地貌、多個帝國的興衰歷程、文藝復興和宗教發展、
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馬丁•路德的生平事蹟、普魯士的崛起、
俾斯麥的精妙外交體系、兩次世界大戰與希特勒的生平等
一本書讀齊發生在歐洲內陸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精選地圖 + 敘述生動 + 專家解析
告訴你課堂上學不到、課本裡沒寫的細節和真相
史上第一本!結合文字想像力和地圖表現力
透過視覺直觀的方式學歷史,腦中迅速建立地理方位和邏輯力
這樣讀歷史,記得牢、學得快,輕鬆又有趣!

★內容豐富
講述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重大事件,包含古代日爾曼人與羅馬人的攻防戰、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馬丁•路德的生平事蹟、普魯士的崛起、俾斯麥的精妙外交體系、兩次世界大戰的蛛絲馬跡等。
★圖文對應
德國發展史上各種風雲際會,融合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和精美繪製的地圖中,用最直觀、最簡明的方式呈現,便於讀者隨時快速查閱,簡明扼要理解。
★權威著作
本書作者為專業的歷史學家,身兼大學歷史系教授職務,平時鑽研歐洲史,特別對德國歷史情有獨鍾,透過作者精闢的見解與精彩的文字陳述,給予讀者最有根據性、最可信的德國發展史與德意志民族對世界的影響分析。
這樣學德國歷史,最快、最有趣
培養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核心要素之一,古人即有「左圖右史」的說法,證明瞭解歷史不僅是透過文字,還須要具有地圖上的立體概念。
地圖是能使歷史地點和事件生動呈現的一種表現形式,既是知識成果的傳遞工具,也是教師們在課堂上教學時的重要輔具,利用地圖進行講解,有利學生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用「地圖來說歷史」具有簡潔明快、化繁為簡、直觀形象等特點,能夠清晰明瞭地把某些複雜難懂的歷史事件、概念和結論生動活潑地闡釋清楚,並揭示其內在本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還能增加課堂上的樂趣。
本書透過地圖解說德國近代歷史,開啟以圖像繪製和文字敘事互相對照的敘寫方式。書中透過圖文互釋,連結時空;古今貫通,領悟真諦,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層面,使學習歷史變得更加深刻而具體。各篇章的內容,文字敘述簡明有趣,透過親切的敘事口吻,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讀出興趣和想法,渴望更進一步認識發生在德國陸地上的各種大小事。

本書特色
1.史地結合,時空融合,透過全方位、新視角的編排方式,直觀認識發生在德國的古往今來事件
把文字的想像力和地圖的表現力完美結合,文字敘述力求詳盡,經過專家考證,有憑有據,地圖力求簡明清晰,一看就懂,讓學習歷史過程更加明瞭、有趣,也能讓對歷史有興趣各個年齡層讀者,產生「把歷史放在特定時空中去思考」的正確觀念。
2.全書串聯起60個對發德國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
全書以本書以部落時代的德意志民族為起點,串聯起60個對德國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包含古代日爾曼人與羅馬人的攻防戰、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馬丁•路德的生平事蹟、普魯士的崛起、俾斯麥的精妙外交體系、兩次世界大戰的蛛絲馬跡,以及東西德統一與近代發展變遷,透過書中介紹,能夠鑑古知今,全方位認識德國發展背景和未來走向。
3.敘述手法新穎,從地理視角解開網路上查不到、課堂上老師不說、史書裡沒寫歷史真相
本書編排以時間發展為序,說明德國文明的地理位置、文明演進、多個帝國的演變、與鄰國和國際間的重要戰役,隱藏在背後的真相,透過歷史學家的精密考證,具有研究、參照價值,並解讀平常查不到、難得少見的真實背景,搭配地圖對照,圖文理解,讓讀者深入了解有關德國文明發展的真實歷程,用嶄新的角度去感受、思考歷史,並且越讀越上癮,欲罷不能。

作者簡介

孟鐘捷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20世紀世界史、德國現當代社會史和全球化歷史教育的教學和研究。現為國際歷史教育學會成員、德國史研究會理事。
霍仁龍
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西南邊疆史地研究。精通地圖繪製,力求出版品成為更加精確可信的優良史地類書籍。

目次

第 一 章 部落時代
1. 蠻族世界
2. 攻防之間
3. 天賜良機
第 二 章 立國肇始
4. 逐鹿中原
5. 脫穎而出
6. 畫分疆野
7. 破蛹化蝶
第 三 章 帝國光榮
8. 承續皇統
9. 雙皇相鬥
10. 邦國分立
11. 東部新貴
12. 域外之地
13. 自由之風
14. 文化遺蹤
第 四 章 宗教改革
15. 風暴前夜
16. 馬丁‧路德其人
17. 社會決裂
18. 禍結兵連
19. 帝國斜陽
20. 多彩文化
第 五 章 三足鼎立
21. 普世君王
22. 軍中之國
23. 普奧爭雄
24. 文化立邦
第 六 章 民族覺醒
25. 啟蒙之光
26. 文化民族
27. 帝國解體
28. 獨立戰爭
29. 新瓶舊酒
第 七 章 統一之路
30. 復辟時代
31. 關稅同盟
32. 革命之火
33. 夢想破滅
34. 此消彼長
35. 強人登場
36. 鐵血統一
第 八 章 第二帝國
37. 帝國歸來
38. 內部敵人
39. 五球不落
40. 城市社會
41. 海外殖民
42. 作戰計畫
43. 第一次世界大戰風雲
第 九 章 共和興衰
44. 革命浪潮
45. 民主初構
46. 割地賠款
47. 危機歲月
48. 黃金年代
49. 納粹興起
第 十 章 納粹德國
50. 鑄造神劍
51. 尋找盟友
52. 戰爭狂人
53. 帝國秩序
54. 最後解決
55. 抵抗運動
56. 帝國毀滅
第十一章 復興之路
57. 分區占領
58. 走向分裂
59. 隔離之牆
60. 重新統一

地圖目錄
圖1 古代日耳曼人主要部族的分布(西元前4 年左右)
圖2 萊姆斯防線
圖3 西元4 ∼ 5 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
圖4 日耳曼小王國分布圖
圖5 法蘭克王國的擴張
圖6-1 《凡爾登條約》(843 年)
圖6-2 《梅爾森條約》(870 年)
圖7 從東法蘭克王國到德意志王國
圖8 神聖羅馬帝國(1050 年左右)
圖9 神聖羅馬帝國(12 世紀初)
圖10 神聖羅馬帝國的七大選侯(1356 年)
圖11 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1400 年左右)
圖12 騎士團國家(1309 ∼ 1402)
圖13 漢薩同盟的貿易(約1400 年)
圖14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文化版圖(疆域為16 世紀初)
圖15 查理五世統治下的歐洲
圖16 馬丁‧路德的主要活動路線(1483 ∼ 1522)
圖17 宗教改革中的德意志
圖18 西歐信仰分布(1618 年)
圖19 《西發里亞和約》後的神聖羅馬帝國(1660 年左右)
圖20 晚期帝國的文化都市
圖21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1525 ∼ 1795)
圖22 普魯士的擴張之路(1614 ∼ 1740)
圖23 普魯士的擴張(1772 ∼ 1795)
圖24 1648 年後的神聖羅馬帝國
圖25 德意志啟蒙運動發生的主要城市
圖26 赫爾德的主要足跡
圖27 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和新秩序(1806 年)
圖28 獨立戰爭時期的德意志
圖29 德意志聯盟
圖30 復辟時代的壓制與戰爭重要地點
圖31 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擴展
圖32 1848 年革命中的德意志
圖33 1848 年革命被鎮壓
圖34 德意志聯盟的經濟發展
圖35 俾斯麥的主要成長軌跡(1815 ∼ 1862)
圖36 俾斯麥統一德意志的進程
圖37 德意志帝國版圖
圖38 德意志帝國初期政治形勢圖
圖39 俾斯麥的外交體系
圖40 德意志帝國的大城市(1880 年、1910 年)
圖41 1914 年前的德國海外殖民地
圖42 德國的施利芬計畫
圖43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
圖44 1918 ∼ 1919 年革命
圖45 1919 年的德國
圖46 《凡爾賽和約》簽署後德國的領土變動
圖47 1923 年的德國
圖48 《洛迦諾公約》(1925 年10 月5 ∼ 16 日)
圖49 納粹黨的得票率變化(1919 ∼ 1933)
圖50-1 第三帝國的高速公路建設
圖50-2 第三帝國的祕密空軍分布
圖51 希特勒的結盟體系(1933 ∼ 1939)和西方列強的回應(1939 年)
圖52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行動(1939 ∼ 1942)
圖53 納粹德國控制區域的擴展
圖54-1 歐洲的猶太人分布(1933 年)
圖54-2 猶太大屠殺
圖55 德國抵抗運動分布圖
圖5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形勢圖(1943 ∼ 1945)
圖57-1 1945 年的德國
圖57-2 被分割占領的柏林
圖58 第一次柏林危機期間的空運示意圖
圖59 柏林圍牆
圖60 歐洲中的德國

書摘/試閱

雙皇相鬥
在中世紀的西歐,有資格稱「皇」的,除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還有羅馬基督教會的「教皇」。說起這兩者的關係,向來是錯綜複雜,玄之又玄。
從查理大帝和奧托大帝的加冕歷史來看,教皇與皇帝之間似乎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教皇需要皇帝的武力保護,皇帝需要教皇的祝聖加冕。但是在雙方心目中,這種局面只是相互利用的權宜之計,如何突顯自己的權威才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教皇宣揚聖奧古斯丁(St. Aurelius Augustinus)的理論,強調唯有教皇領導下的基督教會,才有可能幫助那些被上帝挑選而得救的人進入「上帝之城」;另一方面,帝國的歷任皇帝卻以自己的喜好廢立教皇,並利用「帝國教會體制」,來掌控主教人選。
這種理論與實踐上均含混不清的關係,最終導致兩種皇權之間的鬥爭,其中尤以下述兩場鬥爭為甚。從結果來看,雙方互有勝負。
第一場戰爭發生在11世紀後半葉。根據「帝國教會體制」,皇帝有權任命帝國境內的總主教註,史稱「主教授職權」。但教皇格雷高利七世(Gregor Ⅶ)卻以教權至上為由,要求收回這種權力。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 Ⅳ)拒不讓步。兩人一個在羅馬,一個在沃姆斯,隔著阿爾卑斯山打起口水仗。教皇甚至拿出自己的法寶,以開除教籍相威脅。在中世紀的西歐,所有人都是天主教徒,如果皇帝被開除教籍,那便意味著成為異教徒,任何人都有權反對他。

註:總主教:或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傳統教會的一種高階聖職人員,根據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數個教區組成一個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最高職位者則稱為總主教。

皇帝很快便發現,國內反叛力量借著這個理由,更加蠢蠢欲動。無奈之下,他只能以退為進。西元1077年1月,皇帝主動在教皇駐留的卡諾莎城堡外赤足懺悔三日,方才獲得教皇的原諒。此舉被稱為「卡諾莎之行」(Gang nach Canosa),後來在德語中,成為表示「低聲下氣向人道歉」的一句俗語。
不過,這場爭鬥並未就此結束。重獲教籍的皇帝回到國內後,很快平定內亂,隨即整頓軍隊,衝入羅馬,放逐教皇。
此後,兩皇圍繞主教授職權展開的鬥爭一直延續50多年。直到1122年,聖俗雙方的最高領袖才簽訂《沃姆斯宗教協定》。該協定被譽為德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國家大法,從法律角度承認世俗皇權在帝國境內的至高無上,但也在形式上抬高了教皇的地位,因為只有教皇才能向新當選的主教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指環和權杖。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可謂勢均力敵,各有所得。
第二場戰爭發生在12世紀中葉。德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紅鬍子」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Ⅰ,ßarbarossa)拒絕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蹬,還強調「君權神授」的理論。教皇再次使用「破門令」(即逐出教門之意)。
這一次,教皇的殺手鐧沒有發揮影響力,皇帝決定以武力維護自己的地位。他擊敗國內反對派的軍事聯盟,並以海外征戰的勝利維護自己的威望。
然而世上終究沒有常勝軍。西元1177年,紅鬍子因在義大利北部的敗局而陷入國內政敵的圍攻中,不得已到威尼斯向教皇負荊請罪。
教皇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Ⅲ)寬恕宿敵,皇帝則十分虔誠地履行政治禮儀,即為教皇牽馬扶蹬,還親吻時任教皇的腳背。皇帝親自帶兵踏上十字軍東征之路,最終死於途中。
此後,皇帝日益陷入國內紛爭,而教皇的權威卻在一次次的十字軍東征中被抬高。教皇英諾森三世(Innozenz Ⅲ)甚至自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肆宣揚教權至上的理論,插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之爭。
雙皇相鬥,結局是教皇大勝,德意志人受到教會的嚴重剝削。

戰爭狂人
「希特勒就是戰爭!」1932年總統大選時,左翼政黨便打出這個標語。不是因為他們未卜先知,而是希特勒從來不掩飾他那些赤裸裸的戰爭觀。他在《我的奮鬥》中反覆論證過「強者驅逐弱者」的權利,並叫囂:「任何人要是膽敢對我們的行動加以阻撓,我們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德國的不幸必須以鋼鐵來打碎」。
在希特勒眼中,德國的戰爭目標不僅是恢復1914年前的舊版圖,因為「1919年的國界對德意志民族的將來沒有任何意義」。反之,戰爭是為了給「優秀的」雅利安人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那麼如何奪取「生存空間」呢?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曾做過初步設想:「我們要從600年前祖先停止的地方下手。我們要停止日耳曼人老是在歐洲南進和西進的腳步,而把目光轉向東方國家。」換言之,蘇聯是德國的最大敵人。
但是,在1933至1939年的歐洲格局變動中,希特勒逐步調整想法。
1937年11月,希特勒在內部高層會議上陳述戰爭方案,會議內容由他的副官霍斯巴赫(Friedrich⦆Hoßbach)整理,史稱「霍斯巴赫備忘錄」。這個方案是「先大陸、後海洋」的三步走方針:首先建立一個囊括中歐的「大德意志」,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和波蘭走廊;其次打敗法國,消滅蘇聯,成為歐陸霸主;最後向海洋發展,戰勝英、美,稱霸全球。
1939年前,納粹德國已建成一個「大德意志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便沿著既定路線,開始「狂人征途」。如圖52所示,德國的戰略進攻大致與「霍斯巴赫備忘錄」相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僅花27天時間就攻陷華沙,並與蘇聯瓜分波蘭。為確保鐵礦石的運輸線,1940年4月,德軍北上,占領挪威與丹麥。一個月後,西線戰場陷入戰火中,荷比兩國投降,法國僅抵抗半個月便把巴黎拱手相讓,維琪政府註在法國南部建立傀儡政權。7月,德國空軍開始空襲英國,「不列顛空戰」拉開序幕。
1941年2月,德軍會同義軍準備渡海前往北非。4月,德軍南下,攻占巴爾幹地區。6月,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畫啟動,分三路撲向莫斯科。四個月後,德軍在莫斯科城外與蘇軍展開陣地戰。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後,德國向美國宣戰。
綜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這些戰役,德軍取勝的重要籌碼在於成功運用「閃擊戰」的戰術。所謂「閃擊戰」,簡而言之,便是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集中機動性最強的裝甲兵團,用突襲的方式,分割並圍殲敵軍集團,並向敵蹤快速推進。它在某種程度上繼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施利芬計畫」所強調的「速決」特點,同時也巧妙運用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技術。
但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諸多行動並非毫無問題。如圖52所示,1940年計畫中,借道西班牙攻入北非的行動最終擱淺。1940年6月,在圍追英法聯軍時,希特勒出人意料地停止進軍,讓33.8萬聯軍在敦克爾克成功撤退到不列顛島上。此後,長達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既無法讓德軍登陸,甚至根本沒有讓德軍取得制空權。「巴巴羅薩」計畫雖取得突襲效果,蘇聯甚至已經丟失1 / 3的領土,但蘇聯廣袤無邊的戰場和後續作戰的能力仍然出乎希特勒的意料。
1942年初,希特勒並沒有取得這場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反之,轉折正逐步出現。
註:維琪政府:正式國名為法蘭西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德國控制下的法國政府,政府所在地位於法國中部的維琪。

走向分裂
在1948年7月至1949年5月間,德國西占區的盟軍飛機共出動27.7 萬架次,分三路,把重達211萬噸的食品拋到位於蘇占區境內的柏林西部根據協定,那裡仍然屬於西占區的一部分。被稱為「奇蹟」,是因為250萬西柏林人在長達11個月的時間裡,都依靠這些代價昂貴的空投食品為生。
但對於德國人而言,這一事件或許擁有著遠遠超越「奇蹟」二字所能概括的記憶。事實上,它還是德國分裂、全球冷戰啟動的標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蘇兩國在其他地區接連發生衝突,而德國東西占區之間也逐步出現矛盾,這些疊加在一起,急劇升格為兩種意識形態和勢力範圍之間的對峙。最初兩年間在改造德國進程中的某種默契,也隨之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雙方在幾乎所有德國問題上針鋒相對。
西方擔心蘇聯在德國推行它在東歐的擴張政策,因而決定必須先把西占區穩定在自己的陣營中。1947年1月,美、英占區合併。隨後,雙占區建立包括經濟委員會在內的一整套行政管理機構並籌畫立法。此舉被蘇聯視為一種挑戰,因為它一直主張「(德國)政治統一優先」,並且對美、英兩國擅自合併占領區表示不滿。一年後,法占區加入雙占區,成立三占區,進而宣布接受美國提供的「馬歇爾計畫」,積極準備立憲會議。這讓蘇聯更為憤怒。1948年3月,蘇聯宣布退出盟軍管制委員會,並對柏林實行交通管制。
雙方的對峙場面在三個月後的貨幣改革中變得更為尖銳。三占區單方面宣布用「B」記馬克代替當時尚在流通中的帝國馬克。
蘇占區隨後做出回應,發行「D」記馬克,並以柏林位於蘇占區為名,要求「D」記馬克在整個柏林流通。而西柏林卻堅持使用「B」記馬克。6月25日,兩種貨幣同時出現在柏林,蘇聯宣布全面封鎖西柏林與西占區之間的水路交通。但美國駐德最高軍事長官克萊(Lucius D. Clay)隨後宣布,「除戰爭外,絕對沒有任何其他辦法能使美國退出柏林」。這意味著「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爆發。
柏林因此成為當時世界政治舞臺的焦點。在權衡利弊得失後,美國決定用空運的方式解決交通遭到封鎖的難題。
圖58便是當時場景的再現。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對於美方而言是代價昂貴的承諾,對於蘇方來說也未能占到便宜。1949年5月,雙方終於達成共識,柏林的交通管制被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機落幕。
不過,德國走向分裂的進程卻沒有停止。就在柏林空運停止的當月,西占區的議會委員會通過《基本法》。半年後,東占區也制定一部憲法。
至此,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再次出現分裂的格局: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定都波恩;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定都(東)柏林。自此之後,柏林既是兩個德國分裂的象徵,又成為冷戰前期的主要城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3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