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金鼎獎作家張文亮×蔡兆倫,給孩子最美麗的科普好書(《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
滿額折

金鼎獎作家張文亮×蔡兆倫,給孩子最美麗的科普好書(《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20 元
優惠價
905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由金鼎獎作家 張文亮 X 金鼎獎畫家 蔡兆倫 攜手合作
帶給孩子們充滿知識、人文關懷的科普散文,令人驚艷的全彩插圖創作,是科學知識與藝術教育最完美的閱讀體驗。

1. 《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九位先驅科學家的海洋保育故事》
榮獲第41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優良出版品
2016年度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河馬教授獻給喜愛在海邊聽故事的你,最美麗的禮物

請用心聆聽海洋的頻率
自然的嘆息
座頭鯨,在海洋底下訴說的動人旋律

座頭鯨是海洋生物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牠的歌聲柔和又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的歌聲不同,每首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每一隻座頭鯨會唱的數目不同,每首歌的節奏也不同。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在海底的世界,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臺灣是個海洋國家,但我們從不了解海洋之美。
海洋給我們豐富的寶藏,讓我們了解大自然的智慧,更要善用海洋帶給我們的資源。海洋無國界,透過本書,希望在每一位讀者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進一步瞭解海洋的企求。

本書內容包括九位先驅科學家的海洋保育故事:全世界第一個海龜守護者、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保衛藍鯨的先鋒、螃蟹研究專家、保育海豹第一人、第一個發現河蜆警訊的人、第一個潮間帶的戲劇家……等等。

2. 《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John Davey)》
榮獲第43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好書
107年好書大家讀第75梯次文學讀物好書推薦

每一棵樹木倒下,豈能沒感覺?
愛護樹木的人,對於每一棵照顧過的樹,都有一個故事要說。

他愛樹、懂樹、醫樹,讓都市變得更美麗;
他愛學、愛問、愛觀察,開創樹醫新領域,是終身自學典範。

他總是飛翔在樹梢:世界第一位樹醫生 約翰‧戴維(John Davey):

「樹木醫之父」戴維(John Davey),率先將照顧樹木的方法傳遞給全世界。一八四六年出生於英國的戴維 (John Davey),從小在家鄉的農場工作和學習,他從父親那裡學得照顧農作物的方法,以及對樹木的愛;他首先提出照顧樹木的十二種技術,以及保護樹木的意義,是在維護一份愛――因為保護一棵樹,子孫可以使用、鄰居可以在樹下交談;社區、都市會更美麗,更多的鳥類、昆蟲會有棲息的所在。戴維與鄉親移民美國之後,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間樹木照顧公司,並培養出無數的樹醫生,造福世人。

戴維提出照顧樹木的方法,不只在於利用樹木,而是讓樹木健康的生長。照顧樹木的任務,更不專屬於樹木專家,而是要讓更多人一起參與――「要種樹,就要愛護樹。」

※ 世界上第一間樹木照顧公司The Davey Tree Expert Company創辦人
※ 世界上第一所樹醫學校:「戴維實用森林學校」(Davey School of Practical Forestry)創辦人
※ 國際樹藝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rboriculture)發起人
※ 美國最美墳場「立石墳場」的美化者
※ 紐約中央公園的管理者
※ 美國國會山莊公園的管理者
※ 華盛頓維農山莊管理者
※ 《樹醫生》(The Tree Doctor)作者

戴維的話

「做對的事,否則什麼都不做。」

「如何成為優秀的樹木醫?都是訓練、訓練,一生的訓練。」

「樹木理想的外型,應該接近它生長在大自然時原來的形貌,才能兼具樹木的強壯與美。」

「樹木的問題,要遠看、近看、樹下看、樹幹上看,甚至從樹頂上往下看,才能看出真正的問題。」

「我用爬樹的方式,親眼去察看樹木哪裡有問題。健康的樹枝,可以承受我的重量,而一踩就快斷枝的地方,那裡一定有朽爛。」

「照顧樹木的工作,最好的時間是樹木醒來的時間。樹木大都在上午五點吸水,所以上午五點就要工作。照顧樹木的工作,是配合樹木,不是樹木配合我們。」

「樹木在強風中的搖擺,是以樹頂為中心。截頂的樹木,容易被風傾覆。」

「強壯的樹,樹徑大、樹齡長、耐強風。強壯的樹,長在合適的環境,需要持續維護,正確的管理。合適的生長環境,最重要有三點:第一是土壤,第二是土壤,第三也是土壤。」

「讓都市的孩子來認識樹木,是最好又最便宜的大自然教育。」

「照顧樹木的人,永遠要學習,才能了解樹木。照顧樹木者的一生,是在學習了解樹木的一生。」

作者簡介

張文亮
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科普作家,作品多次獲得金鼎獎。
著有:《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草上飛科學世界探險:誰能在馬桶邊拉小提琴?》(國語日報)、《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校園書房)、《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John Davey)》(字畝文化)等書。

蔡兆倫
童書作家,曾經從事卡通動畫師、美術編輯等工作。繪製漫畫、兒童插圖、童書繪本多年。圖畫書原創作品:《我睡不著》(國語日報),獲得第四屆國語日報牧笛獎圖畫書首獎。《看不見》(小兵出版社),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二○一六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童書獎Disability、二○一三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杯杯英雄》(道聲出版社),二○一六年九月出版。

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科隆(Ray krone, 1922-2000)教授是我「波浪力學」的老師,他長得高瘦,一頭白髮。不曉得是不是皮膚的病變,他的臉比白人的皮膚更白,我們私下都稱他「白臉教授」。他講話很慢,走路的速度也慢。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黑貓偵察航空隊(Photo Reconnaissance Squadron)P-38(閃電式轟炸偵察機)的機長,多次進入敵人領空,拍攝照片,曾是飛航英雄。

百年之後
他來授課前,才剛經歷一場嚴重的心臟病,只要站著講課稍微久一點,就必須坐到椅子上休息。波浪力學有許多的數學,他又在課程內容加入泥沙在水中的推移,增加課程的難度。開學後,上課的學生一直減少,最後只剩下五至七人。
事隔二十多年,他上課的內容我大多都忘了,但有一件事難忘。課餘,他開著一輛九人座的車子,載學生到舊金山海灣看海。他開車時不太說話,抵達海邊後,自後車廂拿出一把大鏟子,扛在肩上,戴上帽子,大步走向海灘。他選個地方,坐在岸邊看海。起初我們不明就裡,坐在他身邊,陪他一起看海。幾分鐘後,他站起來,在海灘上鏟了一個洞,而後講解海浪對海沙粗細、排列、方位的影響。然後他問我們:「你們認為一百年後,這裡會怎麼樣?」

更深的意涵
科隆是位傑出的海港工程師,他建造不少港口,包括加州舊金山灣的海港。他從來不說他進行的港灣工程帶來多大的經濟好處,只談論港口建造對周遭海灘與河口漂沙的關係。他要我們思考所設計的工程,百年之後,會有什麼影響?
與他曬了太陽、吹了海風,他請學生們到海邊的餐廳吃好吃的螃蟹與龍蝦料理,可是對我而言,他教導我的,超過那些美味。科隆教授教過我這一班之後不久就退休了。

溼地的保育
一九九○年,我回到台灣當大學教授。我常到許多的海邊看浪、看水流、看港灣設計。我並沒有成為港灣工程師,反而逐漸喜歡上潮間帶的生物。我參與不少台灣濱海溼地的保育及調查——台北關渡溼地的設計、新竹香山溼地的保育、宜蘭無尾港溼地的水質淨化、嘉義朴子溪口保護區的調查、台南曾文溪口鹽田的維護與台東夢幻湖溼地的復育等。我請了一些工程師保護海濱溼地,我愈來愈喜歡海洋的生物。
我出國時,也到幾個著名的海域去看如何設置海洋生物——海豹、鯨魚、與海鳥的保護區,並體會他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

海洋生物的學習
有四本書幫助我學習海洋生物學:1982年,紐約州立大學Jeffrey Levinton教授所著的《海洋生態學》(Marine Ecology, Prentice-Hall Inc.出版);1989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hn Day教授、紐約州立大學Charles Hall教授、馬里蘭大學Michael Kemp、與墨西哥大學Alejandro Yáñez-Arancibia 合著的《潮間帶生態學》(Estuarine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出版);1993年,加州大學James Nybakken 所著的《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出版);2000年,加拿大貝爾福德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K.Mann所著的《海洋生態學》(Ecology of Coastal Waters, Blackwell Science. 出版)。
尤其是James Nybakken教授海洋生物研究站的所在地「莫斯蘭汀」(Moss Landing),是加州大學海岸生物護庇中心。我去了數次,參訪該中心對海岸地型的保護,海洋生物的保育,與海鮮教育的呈現。也為台灣近年來以觀光、建旅舍、建港、倒垃圾、與工業生產之名,大肆破壞海岸,感到難過。

開在海濱的課
不知道一個大學教授在學校教了十多年的自然科學與溼地生態的課,還能為保護台灣的海岸環境做些什麼?
我的研究生涯,像是游牧,哪裡有研究經費,就往哪邊靠攏;哪裡有政府的標案,就身上插著旗,手上拿把刀,騎著戰馬,嘶吼著往那邊衝。不是沒有成功過,不是沒有輝煌時,只是過了六十歲,反而羨慕帶著孩子、學生,坐在海邊聽浪聲、看夕陽。潮水流到那裡,我們脫下鞋子,一起大叫,在浪水前端跑。

木炭行軍
二○一四年,我放下一些工作與例常的會議,租了一輛四十人座的遊覽車,帶著孩子們和學生們到海邊。我們一起散步、看海、看鳥、看濱海的植物。途中他們問我許多有趣的問題,我能答就答,答不出來的,就成為我的思索。他們常說:「這麼美麗的海邊,怎麼以前都不知道?」我說:「只要你慢慢地走,靜靜地看,你會發現到處都是美。」
海邊散步,我們經常流了許多汗,又曬得黑黑的,可是孩子們引以為榮,說我們是「木炭隊伍」。我在學生的臉上看到未來的光采;在孩子的眼中看到未來的希望。我想,這是當年科隆老師在我臉上、眼中所看到的吧!海洋無國界,他在一個外國學生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對海洋進一步了解的企求。我也告訴孩子,如果試著了解海洋,會發現海洋帶給我們的豐富,絕對超過海鮮。認識海洋是了解大自然的智慧,與善用海洋資源的傳承與使命。

海洋生態遊覽車上說的故事
孩子們都叫我「河馬」。「河馬老師,海的裡面有什麼?」孩子問道。孩子裡有各年級的學生,如何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講解呢?我用說故事的方式。但我不想把海洋的故事講得太悲情,在遊覽車上返程時,我講了海葵的故事、海龜的故事、螃蟹的故事、鯨魚的故事等,雖然孩子大多累了,睡了,但是,我可以為一雙未睡孩子的眼,繼續講下去。期待他們勇敢,到大自然冒險,與對大自然有愛。
這本書是那些故事的文字稿,是為木炭隊伍成員寫的。書裡探討的主題,大都是我在國外參訪海洋生物保育時聽了一些,回國後,我尋找相關書籍與研究報告將其補全。
我逐漸體會,認識海洋生物是所有與海洋有關工程的第一步,否則無法面對百年之後。
願孩子們愛海洋,有天在人生的旅程上,也能揚帆出去。期待在你們的夢中,有一天,也可以聽到座頭鯨在唱歌。

目次

《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九位先驅科學家的海洋保育故事》
目錄
序 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1. 海龜英雄傳:第一個保育海龜的人
2. 我的一生,在給漁村的孩子一個禮物:第一個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
3. 阿拉斯加冷風無法凍結的熱情:保護海豹的第一人
4. 以認識海洋螃蟹為一生的職志:分類全世界螃蟹的專家
5. 永遠不想從海洋學校畢業的學生:近代海洋安全魚獲量的提出者
6. 我把愛轉成輕晃海濱蘆葦的微風:第一個潮間帶的戲劇家
7. 夜,南極十字星座下的航駛:保護藍鯨的先鋒
8. 有誰想到好吃的河蜆很可怕:第一個發現河蜆警訊的人
9.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後記

《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John Davey)》
目錄
前言
1 農場的孩子
2 離開家鄉,更多的學習
3 向專家學習
4 工作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5 移民海外
6 紐約的愛樹人
7 貴格嶺的高手
8 聞海風就知道怎麼種樹的人
9 華倫小學的校工
10 爬樹的工人
11 暴風雪中的印第安人
12 堅持樹木不截頂
13 飛翔,飛翔在樹梢上
14 同行在森林小徑
15 情繫大地
16 天國的驛站
17 成立乾淨樹木種苗場
18 不愛批判
19 我來了,將使都市更美麗
20 紐約中央公園樹木維護案
21 照顧樹木是「樹醫」的工作
22 異類中的異類
23 遇到喜愛樹木的發明家
24 決勝在高處
25 夢想燃燒的一生
26 全世界第一所照顧樹木的學校
27 戴維戰鬥營
28 推動孩子植樹
29 我看見樹木有看不見的美
30 公司就是一個大家庭
31 樹木是我的弟兄
後記

書摘/試閱

《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九位先驅科學家的海洋保育故事》
試閱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全世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座頭鯨是海洋裡,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
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但是歌聲很柔和、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唱的歌不同,
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唱歌的數目也不同。
有的唱五至七首,有的會唱到二十首。
每首歌的節奏、長短也不同,
有些歌,約唱二十分鐘,
有的歌可唱二十二個小時之久。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等,海底的世界,
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這使得海水之下不寧靜,而是魚聲喧譁。
可惜,即使座頭鯨是海中的低音歌王,
人類還是不斷除滅這海中的聲樂家。
長期以來,
人類不在乎這音樂家是在唱什麼歌,只在乎牠的肉好不好吃;
人類也不在乎牠的歌聲好不好聽,只在乎牠體內的油夠不夠多。
也許,有個很重要的任務,
我們需要為人類開設
「座頭鯨的音樂教室」。

多賓(William Dawbin, 1921-1998)是自然科學史上研究座頭鯨(hampback whale)歌唱的先鋒。他從一九五一年開始,秉持著驚人的毅力,花費四十年的時間,約記錄一千隻座頭鯨的歌聲。他仔細地傾聽,了解每隻座頭鯨的唱法,以此了解座頭鯨在海洋的遷移、活動、繁殖、覓食等行為。他用此訂定保護座頭鯨的資料,突破長期以來人類無法了解鯨類的瓶頸。

一個島嶼一個兵
多賓是紐西蘭人,生於菲爾丁(Fielding)。他就讀紐西蘭大學醫學系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國家徵召,派到坎貝爾群島(Campbell)當情報官。他要帶著一把來福槍、一些軍糧與一架無線電報機,在坎貝爾群島中的一座無人島上當守衛,以監督日軍的潛水艇或是德國的戰艦是否出現。他從一九四三年開始守衛無人島,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他都沒看到過一艘敵軍的船隻,反倒經常看到成群的座頭鯨在海上活動。他大概是全世界最無聊的守衛,每天面對茫茫無人的大海,只好記錄所看到的座頭鯨數目,並嘗試辨識牠們每一隻的特徵。只是他沒有向軍方報告每天有幾隻座頭鯨游過。
戰後,他回到大學完成學業。一九四六年,他到澳洲就讀雪梨大學醫學研究所,研究人體運動神經學,當時這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但是,他依然難忘座頭鯨。隔年,他聽說英國皇家南極探測船「發現二號」(Discovery Ⅱ)要徵募人員,調查鯨魚的迴游,他以船醫的身分前往報名。沒想到他這個完全沒有航海經驗的人,憑著熱忱,竟然被錄取了。

探險南極海
而後三年,他隨船探勘紐西蘭到南極洲的廣大海域。多賓寫道:「進行海上探勘時,我需要沿途量測海深、洋流、流速。冬天時,這裡每天都是黑夜,風浪很大,有時溫度低到攝氏負五十度。許多人聲稱南極海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很少人敢前來。然而一大片寧靜的海域,卻是我學習認識海洋的機會。大海的探險,讓我培養出堅強的身體與勇敢的毅力。」一九五○年,任務結束,他回到澳洲當醫生,做得還不錯,但是他又想起了座頭鯨。
一九五一年,他到「庫克海峽鯨魚觀察站」(Cook Strait Whaling Station)擔任鯨魚觀察員。庫克海峽位於紐西蘭北島與南島之間,平均寬度約四十一公里,是許多座頭鯨迴游的地方。當地的毛利人告訴他:「座頭鯨通過時,吵得很。不知道牠們在叫什麼?」這話讓他想到了他的無線電,於是他改裝無線電的收音接頭,放到水裡錄音,竟然清楚地錄到座頭鯨的叫聲。有人譏笑他說:「用錄音機錄鯨魚的聲音?這根本不是在觀察鯨魚。」他卻認為觀察不是只用看的,也可以用聽的。

鯨魚音域學
他將所錄的叫聲轉成音頻,訝異地發現座頭鯨的叫聲是有規律性地重複,而每一隻座頭鯨的叫聲都不同,他認為可以以此標示每一隻座頭鯨。這是近代海洋生物學的大發現,這種辨認方式後來稱為「鯨魚音域學」(Whale Acoustic)。多賓寫道:「原來座頭鯨發出的是有意義的聲音,牠們在呈現水裡世界的事。讓我能夠從鯨魚的角度,而不是人類的角度,看海裡的環境。」他駕著小船出去跟蹤座頭鯨,觀察在牠們發出聲音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很辛苦的工作,船在海面上,座頭鯨在海面下,他經常會追丟。
他發現座頭鯨對船的引擎聲很敏感,感到緊張時會快速逃逸。他寧願不是追鯨能手,也不為了研究,加快船速去追逐。他堅持研究的重點是關懷座頭鯨,而非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傷害座頭鯨。他不想追到底,而是與英國、俄國、日本、美國的愛鯨者聯絡,請他們協助,用錄音的方法,互相分享並比對的心得。這些人的合作,形成評估安全捕鯨的科學論證,後來,他們一起加入「國際捕鯨協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成為「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的各國代表,促成日後全面禁捕座頭鯨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多賓已成為著名的座頭鯨專家,並擔任雪梨大學動物學系的教授。

國家海洋政策的訂定
但是,多賓寫道:「國家的海洋政策,不應該定在能得多少的漁獲量,或在爭取多少海域是自己的領海。而是長期投入認識海洋與海洋生物的研究,做為與國際合作,一起訂定保護海洋政策的基礎。我認為研究生命科學的精神,是讓人以一生之久來進行的,期待能做為理性判斷的基礎、合理決策的依據。」
當時,有人認為座頭鯨發聲,只是單純為了求偶。一九六○年,多賓提出反對意見,他提出:「座頭鯨的發聲,有的是為了求偶,有的是雄鯨之間的溝通,有的是大鯨在引導幼鯨,有的是用聲波反射判斷水深,有的是對同夥發出警告,有的是用回聲判斷洋流的速度等。不要老是把生物複雜的行為歸屬於性的需求。」

座頭鯨的迴游
他也發現座頭鯨的幼鯨經常在淺海的珊瑚礁岩覓食,這證明戈斯在十九世紀提出的論點,珊瑚礁岩在保育幼鯨方面的重要性。他又發現座頭鯨經常接近海岸的原因,原來近海深度三十至六十公尺處有許多浮游性植物,座頭鯨在那裡攝食。他提出:「如果人類活動,使得近海水色汙濁,減少浮游性植物的生長,將使座頭鯨失去足夠的食物。」
他也發現座頭鯨是遷移的生物,三月會自寒冷的海域游到較熱的水域;夏天生產幼鯨;秋天大量進食浮游性植物、小蝦與小魚,以儲存養分;十一月再游到寒冷的水域;冬天幾乎沒有進食。多賓為保護座頭鯨長期努力,但一直不滿意成果。這些都是重要的認識,但是大多數的人只在乎如何獵捕座頭黥,而非認識座頭鯨生長的所需。

水下的噪音
他對外發表座頭鯨的遷移路徑,期待船隻避開座頭鯨迴游的區域。外界卻將這些資料當做更容易獵殺座頭鯨的資訊。他期待成立座頭鯨的安全水域,結果吸引更多賞鯨船前來。賞鯨船的引擎成為在水中傳播的噪音,干擾座頭鯨聞聲辨位。結果,一隻隻座頭鯨迷失在海洋中,孤單地死亡。多賓向外界呼籲:「我們若要看座頭鯨出現,背後必須有百年的努力。鯨魚觀賞者,要了解鯨魚的習性與需求,不是為觀賞而觀賞。」
一九七二年,澳洲才訂定禁止捕獵座頭鯨的規定,但是偷捕者多,效果有限。多賓認為:「愈多捕鯨的地方,若改成正確賞鯨的所在,能帶給漁民另一種收益。遠距離的觀察,才是賞鯨正確的方式。」

座頭鯨的保育價值
他一生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費。海洋生物學不是熱門的領域,澳洲政府始終不認為座頭鯨有多重要。百年來,各國政府、企業、海產業,從海洋生物身上獲得很多利益,卻很少回饋海洋知識的了解。他為普世共有的資源——座頭鯨,默默地付出,他寫道:「座頭鯨是各國海上共有的資源,牠們是有智慧的生命,應該讓牠們在海上享有更多的安全與自由。」
多賓的研究,對於海洋鯨類學有幾個貢獻:第一,人類對於座頭鯨不再是完全的無知,以致傷害牠們也不自知;第二,座頭鯨需要保護,人類不能只為獲得鯨油與鯨肉而不斷獵殺,如此將使這種鯨魚滅絕;第三,座頭鯨的歌聲可以幫助人類了解鯨魚的世界、遷移、飼食等;第四,座頭鯨的歌聲可以讓人了解海面下的世界,如洋流的運動等。

分享成果的人
一九八七年,多賓也用水下錄音研究海豚的語言,嘗試了解不同種類海豚的語言,但因為海豚的叫聲比座頭鯨複雜,所以他的成果有限。他轉而研究紐西蘭的海蛇,他記錄海蛇游動時的聲音,來判斷海蛇的活動區域。他發現海蛇大都在白天活動,偏好較熱的海域,以礁岩的魚類為主食,會利用海流運動,游來較為省力。他也發現海蛇非常挑食,只吃固定的幾種魚類。所以海蛇大都分散,避免海域的重疊。多賓寫道:「不要以為魚游來游去只是無意義的活動,或頂多是為了求偶與覓食。要保持好奇,持續地探索,才能更了解海洋生物的世界。」
他被普世稱為「座頭鯨的知音」,他卻寫道:「除非真心愛你所關心的生物,否則不要去研究。」多賓常為找不到座頭鯨而難過,不是擔心研究做不出來,而是擔心太多座頭鯨受傷、死亡,成群消失在大海中。他說:「我研究的熱忱,就像座頭鯨要到較熱的海域。我們要有熱忱,才能有研究的發現。光是一時的好奇,還不夠從事海洋生物的工作,要有長期的委身,才有結果。」

科學研究者的眼光
多賓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贈送給澳洲雪梨博物館,以分享給更多人,並且把成就歸功於與他合作的夥伴與學生。他寫道:「科學研究的榮譽,若只歸給一個人,就不能持續。」「海下錄音,尚不是調查座頭鯨最好的方式,因為許多雌的座頭鯨不發聲。所以我的研究方法只是初步而已。」
座頭鯨之歌,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到了二十世紀後期,科學家才發現座頭鯨的嘴唇下方有個腔管(phonic lip),腔管一直轉到頭部的上方,腔管內有許多音瓣,座頭鯨正是利用這個發聲器官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座頭鯨的知音
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高,聲音在水中的傳遞比在空氣中快了約四倍,加上座頭鯨的游速、游向不同,也會影響聲音傳播的音效,所以光用錄音的方法,的確不夠。二十一世紀,有人想編座頭鯨之歌,用類似音頻來與座頭鯨溝通,但尚未成功。如今,普世有更多人關心座頭鯨的唱歌,這應該感謝多賓的努力。
一九九二年,多賓中風,再也不能出海了。他看到新一代的洋生物學家多留在陸地上做研究,不想出海,這讓他感到憂心,更對於他徒有研究座頭鯨的權威之名,世界上的座頭鯨卻一直在減少,而失望至極。他的妻子是個圖書館員,邀他一起考證紐西蘭毛利人的捕鯨法。晚年,他經常坐在輪椅上,望著紐西蘭的海面,數算座頭鯨,直到夜幕低垂才被推回去。
他晚年說:「認識座頭鯨,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了解這些大型的生物,在大海中游來游去,是有其意義的。」

 

《世界第一位樹醫生——約翰‧戴維(John Davey)》
試閱

第一章 農場的孩子

近百年,學校教育制度普及,
許多人以為學校是受教育唯一的地方。
有些人學習表現不佳,就責怪學校不好,
老師不會教,或是課本不好讀。
其實,十九世紀之前,許多人以自學的方式學習。
最終成為非常傑出的人,
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專業表現,
甚至遠超過接受正規教育的人。
這不是抹煞學校教育的功能,
而是彰顯:
教育與自己求學的態度有關,
教育的成果是自己的。
更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終生學習。

戴維(John Davey),一八四六年六月六日出生於英國西南方薩默塞特(Somerset)郡的司托里鎮(Stawley),當地以農業與畜牧著名。

他的父親是一家農場的管理主任,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戴維四歲時,他的母親生病,經常臥床,由父親照顧他。父親照顧的方法是帶他到農場,給他一把小鐵鍬。父親先用自己的鐵鍬挖地,教他仔細看,他再照著父親的動作重覆做。幾天後,他就學會使用鐵鍬挖土 了。

一個月後,父親教他把馬鈴薯的塊莖放進土裡,他也跟著做。不久,他看到馬鈴薯成長良好,非常高興。父親也稱讚他,從此他就愛上種植。在家裡,母親會教他讀書寫字。戴維寫道:「父親告訴我,種植馬鈴薯,最重要的不單是種植的技術,還有認真的態度。一個人若做事負責,成果就會跟上。」

父親的教導與榜樣,使戴維從小工作用心,做事努力。一八五六年,他成為農場工人,經常比一般工人早上工,比別人晚回家。遇到不懂的就問人。

當時,司托里鎮沒有公立學校,只有有錢家庭的孩子才能請家教學習。工人的孩子要受教育,只能自學。當時,英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直到一八七○年代,議會通過「國民義務教育法」,才廣設小學。戴維寫道:「我強烈的想完成父親每天交給我的任務。馬鈴薯愈長愈好,引發我更強的學習動機。想知道馬鈴薯為什麼這樣種植,卻不那樣種?」父親照著自己的經驗,教導戴維。

父親看他種得起勁,又教他種植大麥、小麥與燕麥。一八五七年,母親病逝。戴維很難過。孤單時,戴維就一個人到田裡翻土、拔草,把難過的心情都往心裡塞。後來,他繼續學習灌溉、施肥、除蟲等等技術,他寫道:「照顧作物是辛苦的工作,我卻感到喜悅。我知道,在這裡種植作物,不只可以賺到工資、貼補家用,還可以供給許多人食物。」

農場有些工人叫他不用那麼認真。農場工作永遠做不完,每個月工作的薪水都差不多,而且,收成的利潤大都歸農場主人所有。戴維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時時注意作物的生長,注意觀察作物,在不同季節,會長成什麼樣子;這些學習的心得、工作的經驗,都是自己的。累積一定的經驗之後,原有的工作愈來愈輕省,我就再學習別的。只把工作當成有趣的事,擁有喜悅的心情,就能最有效率的工作。」

中午休息的時候,農場的老工人會聚在一起吃便當。戴維常坐在他們中間,一邊吃便當,一邊為他們倒茶水,聽他們分享工作的經驗,彼此討論工作內容。老工人發現這孩子認真聽,做事也勤快,又會服務,他們分享的內容也就愈多。
聽了老工人分享的寶貴經驗,戴維就在工作上實踐。農場很大,他能實踐學習的空間也很大。野外操作需要體力,使他早睡早起,身體強壯。戴維寫道:「許多人認為學習就是在學一門技術。為了時髦,甚至看不起傳統的技術。其實,學習技術,攸關個人成長。技術純熟,來自個人的經驗成長;不斷向他人學習,又能使技術改善。學習技術,不僅是獲得個人經驗,也獲得社會經驗。」

一八五八年,戴維已經可以獨力種植馬鈴薯與各種作物;到了一八六○年,他會操作農場各樣的工具與設備;因此,一八六二年,他十六歲時成了領班,負責農作種植。此外,他也學習照顧乳牛與堆肥製作。不過,無論他怎麼用心種植,就是無法像父親那般擁有那麼好的收成。

有一天,他問父親其中的道理。父親告訴他:「農場要有美好的收成,不能只關心農作物的栽培,也要關心周圍樹木是否生長良好。農場的周邊要有樹木,蜜蜂才會到農場幫忙授粉;有樹木,才能擋住吹到農場的海風。」

父親又說:「農場要照顧得好,首先要讓周遭的樹木長得好;樹木要長得好,就需要人去照顧。」戴維照著父親的教導去照顧樹木,沒想到父親的建議,把他由園藝與農藝栽培,引向照顧樹木的工作。

誰也沒想到,一個在農場周遭默默的觀察樹木的孩子,在二十五年後,竟使世人看待樹木的眼光,有著革命性的改變。


第二章 離開家鄉,更多的學習

在野外工作時,
他逐漸喜歡樹木。
他認為樹木的功能,
不是只做為農場的邊界,
不是只提供工人休息的蔭涼,
不是給人撿枝燒柴之用。
樹木具有指標性,
照顧好樹木,當環境有所變動時,
樹木的周圍將會穩定。

一八六六年,二十歲的戴維升任農場的工頭,已經可以接續父親的職務了。這時他卻選擇離開故鄉,前往英格蘭南端的「托基」(Torquay)。父親支持他,認為農場的技術他都學會了,而出外學習可以開拓視野。托基靠近北海的海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陽光充足,是歐洲富有的老年人前往英國休養的地方。

托基的老人休養園區,以種樹出名。休養中心有許多樹木與花園,老人在樹下乘涼、喝茶、聊天。他寫道:「上帝起初創造伊甸園,將人放在園中,修理看守,可見照顧樹木是美好的工作。有樹木的地方,容易使人身心愉快,有益健康。」

戴維是快樂的學習者,在工作中找到學習的意義與熱情。很快的,他升任樹木園區的技術工,照顧許多樹木與花朵。他寫道:「照顧樹木的樂趣,不單是知道怎麼做、什麼時候做,更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邊學邊做,逐漸發展出獨特的技術。他用爬樹的方法,檢查樹木的生長狀態。他寫道:「照顧樹木的人,應該是第一個見證樹木問題所在的人。我用爬樹的方式,親眼去察看樹木哪裡有問題。健康的樹枝,可以承受我的重量,而一踩就快斷枝的地方,那裡一定有朽爛。」

他後來又寫道:「我工作之餘,經常走到野外,看大自然的風,如何『修剪』樹木。有的樹木經過修剪後,長得更壯,枝葉茂盛,結實很多。有的經過風害,樹幹傾斜,樹枝弱化,甚至死亡。大自然有許多例子,教導我對合適的修剪與過度的修剪,能準確判斷。」

戴維開始模仿大自然的修剪,使樹木長得更強壯、更美,開花、結果更多。過度的修剪,會使樹木受傷,難以復癒。完全不修剪,對樹木也不好;一陣大風,就能使這種樹木傾倒。戴維經常出去旅行。他寫道:「我照顧樹木的方式,仿效大自然。旅行與閱讀大自然,是我學習管理樹木的自我教育。」

戴維的大自然之旅,沒有什麼偉大的動機,只是喜愛樹木,單純的向大自然學習。有一次旅行途中,住在一個森林邊的小鎮,小鎮旅舍的老闆告訴他:「昨夜森林裡倒下一棵大樹,倒下的聲音大到像是一列火車通過。」戴維聽了很興奮,只想立刻趕去看看。老闆攔住他:「年輕人,動作要慢一點。倒下的大樹旁邊的樹木,也有可能會倒下。你去看樹木,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戴維點點頭,他照著老闆指示的方向前往。老闆不放心,還是陪他去。走了很遠,才到大樹倒下的地方。他寫道:「大樹倒下一定有原因,我走近察看,才看到樹幹接近根部的地方,已經被蟲蛀得像是鱷魚的牙齒,成排的孔洞化。樹幹纖纖的孔洞化,是這棵樹倒下的原因。」

經過這件事,戴維經常獨自在森林裡露營,他認為親近樹林是學習照顧樹木的第一步。「有一晚,我在林中聽到樹枝斷裂,我屏住呼吸,專注的傾聽。清早,我去察看,發現樹枝與樹幹的接觸處,早已腐敗,樹木無法支撐,就任其斷掉。由斷枝周邊所留下的痕跡,知道這些腐爛早就呈現了,我才體會樹木早期的病症是可以看出來的,若任其腐爛,不去處理,將來一定會斷枝折幹,甚至導致樹木死亡。」

戴維認為樹木理想的外型,應該接近它生長在大自然時原來的形貌,才能兼具樹木的強壯與美。

有一次,他看到路旁某個庭院中有棵杜松,葉片枯黃、樹幹中間腐朽,連樹尖都不見了。他寫道:「杜松生長在大自然的形狀,是金字塔形,底部寬大,頂部較尖。」他去拜訪屋主。屋主告訴他:「我正準備要將這棵長相不佳的杜松砍掉。」戴維告訴他:「這棵樹還沒死。經過處理,它或許可以再展風華。」

屋主答應讓戴維處理。戴維將這棵杜松染病的部分剪除,剪下來的枝葉立刻移除,以防感染。杜松的底部則用銅線框住、定位,加以支撐,並製作支架導引樹枝的生長方向,做為日後生長的樹形。戴維給杜松施肥,常來維護。他寫道:「照顧一棵樹,不是修修剪剪就可以了,而是要長時間看顧,直到這樹成為一棵美麗的樹。」

有一天,戴維又去訪問屋主,屋主非常客氣的請他進屋喝茶,說:「來到我家的客人,都說門口這棵杜松長得真好看。他們離去時,甚至又說一遍。你要收多少費用?」戴維說:「能有機會救回一棵樹,就是我的滿足。」


第三章 向專家學習

樹木有價值,因為樹木有生命。
樹木生病了,需要悉心醫治,
這是「樹木病蟲害學」。
樹木衰弱了,需要恰當的補充養分,
這是「樹木營養學」。
樹木生長不好,生長的地方要改善,
這是「土壤改良學」。
樹木的果實要多,開花要好看,需要修剪,
這是「樹藝學」。
樹木所需的水分,不足時要補充,
這是「樹木灌溉學」。
樹木有生命,存在有目的,我們要珍惜。
因此,每一棵樹木倒下,
我們豈能沒感覺?

一八六七年,戴維離開托基的老人看護中心。他成為旅行家,四處向人學習照顧樹木的技術。

他到「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倫敦皇家植物園」等地上課,學習樹木學。他有滿腔學習的熱忱,並在工作中不斷發現新問題,但是當時人們對樹木的知識普遍不足,有實際經驗的人更少。他幾乎是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自己再組合。後來他留下來的樹木管理紀錄,大都來自於他工作現場的實錄,內容充滿俚語的趣味,反映他的幽默個性。戴維寫道:「在愛護樹木的人心中,每一棵他照顧過的樹木,都有一個故事。」

例如,他曾去請教「果樹大王」法蘭西(J. French)關於樹木的事。法蘭西對他說:「每一棵果樹都會說話。十月時,葉都掉光,樹木『累了』,我們不要去吵它;進入冬天,樹木『睡了』,可以為樹鬆鬆土,讓樹木睡覺時,呼吸可以通暢些。初春時,樹木『醒過來』,這時會發芽;樹木這時最飢餓,要施放一些樹灰或堆肥在樹旁,為它提供養分。樹木長芽後,無論長葉或開花,幾乎用掉去年儲存在樹內的所有營養,這時再給肥料。」

「長葉時,要注意土壤,土壤若太黏或太硬,樹木將吃不到營養,就會變得衰弱。種植果樹,一定要將土壤弄鬆,讓土壤通氣,樹木的胃口才會好。當樹木開始長葉子時,樹木又會飢餓,必須加快給更多的肥料,否則樹木的葉子會稀鬆,葉片長不大,葉緣會捲起等等。」

「種植果樹的人,能從葉子判斷樹木飢餓的程度。如果照顧者沒有充分配合樹木,樹木會提早落葉,不結果子,甚至倒下死亡。我在倒下的樹木邊,聽到樹木的嘆息:『種樹的人,若不會照顧,當初就不該種。』」

植物營養學的知識,很少以這麼口語化的方式表達。這種口語化的知識傳遞,對戴維日後教導學徒,非常實用。戴維證明,學徒也能成為擁有一流技術的專家。至於法蘭西先生為什麼是果樹大王?這是戴維給他封的。

戴維在旅行的途中,仍經常住在森林裡。他有時訓練自己的爬樹技術,有時傾聽樹木倒下的聲音,他一直注意周遭的危險,他寫道:「爬樹的人,身體不能胖,要保持運動的習慣,手腳才會有力。有一次,我身邊的樹木毫無預警的倒下來,我好奇察看,才知道土壤太軟,排水不好,會使樹木傾倒。」

他住在森林中,有時會遇到登山客,大家熱切交談,他會分享他對樹木的喜好,別人也會分享他們的經驗,這對他日後的事業有很大幫助。他寫道:「只有技術、經驗,若不能與社會結合,就不知市場的需要。那就變成徒有技術卻不被需要。」戴維在四處參訪時,也看到一些錯誤的做法。他發現庭院設計,有個嚴重的病態,經常是為趕流行而做,像是以樹木、草坪、爬藤、花朵來搭配造型。過一陣子不流行了,草坪死了、爬藤拆了、花朵丟了,樹木孤零零的站立,僅存可憐的植物,苟延殘存,等著下一波流行來時,再被其他植物來取代。

他寫道:「樹木照顧與庭院景觀,必須以正確的法則為基礎,才不會為了流行而做。追求流行是短暫的,浪費許多金錢,犧牲無數植物的生命。流行的做法,將植物框在人一時的喜好和欲望裡,忽略植物原本在大自然該有的美。追求流行,常給人不合理的衝動,將地形亂整,將水路亂挖,將花草亂種,將樹木亂擺,弄出硬邦邦的地景,失去大自然溫柔的美,失去樹木光影的交錯之美,失去距離遠近的空間層次感。美不是突兀、硬架上去的,美是可以單純的感受,在靜靜的觀察中,理出條理。」

戴維一生堅信照顧樹木是「美的工作」。他寫道:「真正的景觀之美,不是看到的,而是體會到的。不為追求流行而工作的人,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流行。」他照顧樹木,並不是同情樹木的處境,而是肯定樹木的正面價值。他寫道:「種樹,是增進大地的美。照顧樹木是一份邀約,為大地的美而工作。」

第四章 工作是一份美好的禮物

是人的尊貴,
使工作尊貴,
而非工作的名望、財富與權力,
使人尊貴。

一八六八年,戴維在倫敦市郊設立一間個人工作室,開始接受委託。他替人種樹,美化景觀,起初都沒有生意。來自窮苦農家的戴維,先到貧民社區舉辦「美化環境」的講座。戴維認為景觀美化,是為幫助窮人。他寫道:「許多人以為窮人沒品味,看不出庭院的美,或出不起錢來整理環境。窮人的住家不好看,就算改善環境,也不會好多少;儘管整理好了,他們也無心去維護。這種錯誤的看法,使窮人的社區愈來愈髒亂。我的工作不是只種植樹木,還包括教導窮人改善他們的環境,而且這不是一件昂貴的事。」

戴維指出:「爬藤很便宜,種植後五到六個星期,就可以看到景觀的變化。爬藤配合老舊的房子,可以凸顯出舊房子的美。爬藤葉子的顏色變化,增添房屋的風采。此外,花朵由種子種起,樹木由小樹培養起,都很便宜。只要省下抽香菸的錢,就可以美化你們的家。香菸燒掉你的健康,花朵、樹木卻使你生活的環境更有朝氣。你要選哪一樣?」他這種做法,引來許多嘲笑。「我請你來工作,是付錢叫你美化環境,不是聽你教訓,更不是要你批評能不能抽菸。」

戴維滿腔熱血,但是眾人並不接受,講座很快的就沒下文了。他發現,要種樹,先要教育人們重視樹;要改善環境,先要教育人們重視環境。

戴維也發現,樹木的問題,其實是人有問題。過去千百年來,沒有照顧樹木這個行業,是因為眾人不重視樹木。樹木長得好就長,長不好就修剪,修剪不好就砍下,再種新的樹木。

戴維告訴人們,樹要長得好、長得壯、長得美麗,就要讓樹長得像在大自然裡生長該有的樣子。一些有錢人要戴維去照顧庭園,要他把樹雕刻成奇形怪狀、扭曲盤旋的樣子,種些不適合該地區生長環境的樹種。戴維與他們起了爭執:「這種種要求,只是在增加樹木的痛苦。樹木本來就不是長那樣子,卻要樹木長成那模樣。」

有些人隨意修樹、砍樹,戴維說這些人是「樹木的屠夫」。有個園藝師傅提醒他:「你應該要注意雇主的需求、符合雇主的需要,而不是依照你對樹木的看法去做。在社會上工作,就是要符合社會的潮流。」戴維卻認為,「社會的潮流,有一天要轉向我的看法——若要種樹,必須照樹的需求,讓樹生長良好,而非完全按照人的需要。」

什麼是真正的窮人?戴維認為,「是吝嗇於不肯花一點費用,去改善他們環境的人。」
「都市公園的樹木整治,是種藝術。要在一堆人為的破壞中,重塑正確;在以往錯誤的泥濘中,保持往前。當我抬起頭,看著樹葉,或是把一片落葉放在手上,我看樹葉奇妙的構造,不禁想到『我受造奇妙可畏,祢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