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由於作者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到哈佛衛生行政碩士,回國後在衛生署、衛福部、健保局等單位服務長達十六年,二○○五年投入生技創投產業。歷經金融海嘯及生技創投的多頭,作者累積了十分完整的衛生行政、醫藥及生技創投經驗,整理出他的八項生技創投心得。其特殊性對有志從事生技產業或醫藥產業的人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八大重點如下:
1 了解現代醫藥管理體系及價值鏈
2 創業成功之路
3 帶您走過台灣最成功的生技創投的軌跡
4 國家機器的管制下,個人生存之道(網路購藥與恩慈療法)
5 台灣最成功的新藥研發與創新醫材公司
6 美國如何引領全世界新藥研發?
7 追隨者的錯誤與教訓
8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未來
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之所以如此勇敢地把一點微薄的經驗寫出來,是因為我相信,不會再有人把一個基金放手交給新手操作;記載這段我走過的路,是希望從零開始的經驗,對有興趣了解生技醫藥產業的讀者來說,其特殊性(uniqueness)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真的是誠摯分享。
作者簡介
張鴻仁
現職:
上智生技創業投資公司總經理
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事長
上準微流體公司董事長
雅祥生技醫藥公司董事長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理事長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歷: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行政碩士
經歷: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學者
美國南加州大學傑出訪問學者
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
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
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副處長
美國波士頓榮民醫學中心管理分析師
專長:
生技產業、公共衛生、醫療政策、傳染病防治及醫療資訊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郭旭崧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沈志隆 台杉生技事業負責人
李鍾熙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林榮錦 晟德集團董事長
張有德 益安生醫董事長暨創辦人
黃日燦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
曾惠瑾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楊啟航 矽谷天使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懋中 國立交通大學前校長/講座教授
推薦序
一本台灣生技發展始末簡史
郭旭崧
當鴻仁告訴我,他又寫一本書的時候,我實在非常地訝異。我記得去年他才出版《關鍵戰疫》,我剛讀完不久,短短不到一年,居然又有書要付梓,這樣看來也算是多產的作家了吧。
我跟鴻仁相識超過四十年,我們是大學時的同窗好友,醫學系畢業後一起當了臨床醫學的「逃兵」,選擇一條當時幾乎沒有人要投入的領域──公共衛生,一起留任母校任教,一起出國進修,後來又先後走入衛生行政。我們的經歷幾乎半斤八兩,唯獨讓我感到敬佩的就是,除了健保防疫專家之外,他現在還多了個「生技大老」的頭銜。
Business is the ultimate test。鴻仁任教任官,最後選擇在民間發展有成,證明他還真的有兩把刷子,絕不是他所稱的運氣使然。台灣生技業能找到一位橫跨產、官、學經驗的人才非常稀少,我能想到的就只有鴻仁一人了。當年他誤打誤撞進入生技創投,這本書等於是他從一名生技菜鳥到大老的心路歷程。對於讀者而言,書中紀錄了包含太景、宇昌、基亞等影響國內生技發展的重大歷史,有助瞭解台灣生技發展的始末。
鴻仁學的是醫學,從事的是公共衛生,過去也曾與監察院及司法體系打過交道。所以他在書中以自身經驗,具體描寫國家機器及司法體系如何影響台灣生技發展,堪稱是全書最有味道也最精采的部分,讀者一定不能錯過。尤其台灣期許生技產業能成為下一波明日之星,更應該聽聽這位生技大老的建言。
鴻仁是陽明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當年他獲獎的時候是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身分還不是生技大老。作為陽明大學校長,我很樂意跟各位讀者推薦這本書,不僅是因為他是我的好友,也是陽明之光,更因為這是一本讓您重新了解生技到底在幹什麼的好書。
套一句鴻仁的話:「這本書不一定可以幫您賺錢,但看看故事總可以吧。」我相信對生技有興趣的讀者,一定能從這位自稱「外行」的生技大老身上學到什麼。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推薦序
看見台灣生技產業的優勢
沈志隆
在今年幾個生技醫療產業重要的國際會議,如BioAsia 以及北美最大的早期創業募資平台RESI(Redefined Early Stage Investment) 都第一次選擇在台北舉辦,意味著台灣資本市場的生技類股雖仍低迷,國際卻已經看到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活力。
張董事長的《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生技大大可為》一書,是一本值得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與未來前景有興趣一窺究竟的讀者推薦的好書。作者引領讀者進入他的故事,讓人彷彿親歷其境地跟著作者一步步拼湊出台灣生技產業的打拼過程和歷史圖像,同時也讓讀者了解,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競爭力以及引以為傲的醫療體系在國際上備受先進國家的稱讚。除此之外,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所累積的大數據也是獨特的優勢之一,這些資料數據是許多生技醫療公司躍躍欲試的瑰寶。
張董事長是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界唯一集產、官、學、研、以及投資經驗於一身的專家,更重要的是他親身經歷過數起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如世基、宇昌( 之後改名為中裕)、基亞、浩鼎等。透過他一則則生動的個人故事,深入淺出地從科學、臨床、司法、資本市場等面向探討生技醫療產業發展上的困境與值得改善的空間,幫助讀者在這份地圖上,看見自己、發揮優勢,期待能為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未來,鋪上一條通往國際市場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台杉生技事業負責人)
推薦序
少見的博學奇才
李鍾熙
閱讀鴻仁兄最新力作,他謙遜地說,自己原是生技素人,結束公職生涯,意外踏上了生技創投的驚奇之旅。
他的敘述,倒也讓我開始思考:那麼,誰才是理所當然,本來就該走上生技這條路的人?誰適合來生技界發展?或說,誰適合來引領生技,開創出不同的路來?生技領域博大精深,自然是匯聚了各方豪傑菁英;有學生物、化學、醫學、藥學、工程、資訊、法律、管理,甚至也有建築界奇才;每人從其所來貢獻專長,也從生技汲取養分,盡情揮灑;唯獨鴻仁兄,是我在生技數十年來少見的博學奇才;他醫學院畢業,卻志在公共衛生,要同時服務更多的人;他學醫,卻開風氣之先,掌管了藥政;投入防疫工作,讓他成了危機處理專家;健保總經理一職,則必須在公義和資源合理平衡原則下,照顧弱勢並兼顧各利益團體的權益。
這些任務沒有一件是輕鬆的,他在通過這麼多鍛鍊後,練就醫學、藥政、法規、科技、醫療經濟、公共政策等於一身的武功;在他最成熟穩健之時,進入生技這個大舞台,扮演引領風潮的創投角色,成了生技界的貴人,更成了台灣生技產業的重要舵手。
不過,即便他有這種種的特異功能,鴻仁兄最令人佩服的卻是他的俠義;只要有人找上他,不論識與不識,再忙,他也會擠出時間,了解你的困難是什麼?你希望他怎樣幫你?檢調大搜索,他挺身當證人,要證明他人無辜,卻讓自己成了被告;業界有問題,他到處找國家機器的窗口,從法規、從政策、從執行尋求解方。這本書分享的是他創投的經驗,讓人感受最深刻的卻是他凡事深刻反省、冷靜思考,卻又能急人所急的一面。
實在很難理解:何以像鴻仁兄有著這麼多頭銜、這麼忙碌的人,可以在一年內連著出版兩本著作?讀完本書,我也找到了答案:這些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在他句句誠懇的敘述下,愈顯豐富而有價值,也正是他從不藏私、樂於與人分享的一面。
(本文作者為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
無私的分享
林榮錦
每每見到鴻仁兄,他總是神采奕奕、目光如炬,一跟他交談你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滿腔熱情和豐沛能量。年少的他會放棄人人艷羨的醫科投入公共衛生領域,我其實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理想和熱誠、努力擁抱生命的人。
二○○八年正當我為了智擎的籌資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友人提起可以找已經離開仕途轉進生技創投的鴻仁兄,心中不免一振,於是立刻安排團隊進行報告,希望可以邀請上智來投資。畢竟生技新藥開發的投資成本高、資金需求大、投資期長,是一個風險極高的投資類別,如果能夠邀請到熟悉生技產業的夥伴來投資,那對智擎而言會是一個大加分,但很可惜的是這一次的邀約沒有成功。鴻仁兄在書中也娓娓道出這段歷史,客氣地說他因為智擎少賺了十億,但在我看來其實這只不過是上智投資的風險管控和平衡,一個不小心也很有可能會血本無歸。由此可見,鴻仁兄雖然接觸創投時間不長,但也是小心謹慎、不貿然行事,雖然當時沒有合作,但這卻讓我對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一二年因為不想錯過張有德博士,所以我再次拿起電話邀請鴻仁兄一起投資高階醫療器材,這次獲得他完全支持,我們各出一半資金,約定階段性任務達成後會再繼續第二階段投資,後續益安的發展我想大家有目共睹。一個事業能夠有對的投資人、對的經營團隊,是奠定成功很重要的基石。書中鴻仁兄不僅完整說明了這個投資案在上智裡面的評估過程,也透過這個案例詳細闡述生技產業的投資評估過程、投資架構、營運模式、智財和專利的布局以及資本市場的考量,讓大家可以一窺我們的日常工作。我也由衷感謝鴻仁兄在這個案子上的付出和支持,這是台灣高階醫材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生技產業無疑是近幾年全球各國的明星產業,而台灣的生技業,卻像是洗了一場三溫暖般的大起大落。拜讀鴻仁兄這本書,我也像走入時光機一般,把這些點滴過往都再細細回想和思考了一遍,而鴻仁兄本身在藥品開發上具備高度的專業能力,因此書中對於新藥的開發流程、藥政法規的障礙、投資評估流程、授權和商業模式、資本市場和國家機器應扮演的角色等都有鞭辟入裡的分析。而這幾年在資本市場的歷練和心得,他也在書中無私地與大家分享。我想這本書對想要投資生技領域或者想要跨入這個領域的人都應該會有所助益。認識鴻仁兄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有著幽默天性和浪漫性格的人,他的文字也恰如其人,處處充滿著趣味,我幾乎是一氣呵成地讀完,甚至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想應該還有更多的故事讓我想跟鴻仁兄一探究竟。
自益安的合作案之後,我們之間的交流就更加密切,鴻仁兄是我在生技產業亦師亦友的好夥伴,我經常三不五時地向他請益,也經常共同評估一些投資標的或合作夥伴,甚至也多次一起到海外洽談合作專案,他的行動力和勇於承擔的性格跟我令我敬佩,期待我們的合作可以迸出更多火花,同時也為生技產業繼續留下更多美麗的印記。
(本文作者為晟德集團董事長)
推薦序
出自內心的無私奉獻
張有德
美國的創投合夥人,大多數是在產業界混過二、三十年,不是CEO 就是副總級轉任,也代表達到事業高峯的象徵。 鴻仁兄由他自稱的「外行人」進入這叢林,不僅為上智基金及台灣生技業締造豐功偉業,更撰寫這本《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生技大大可為》,敘述他十五年來縱橫生技創投生涯,也回顧台灣生技產業的起起落落,實屬奇蹟。
他以輕鬆說故事的方式,描述這個過程幾個指標性的事件,如解盲不如預期所帶來的股市、官司震憾、投資案例中有關商業模式、智材、法規、授權、健保、藥價及相互連動關係,幫助專業投資人、政府官員、菜籃族及一般庶民,一窺生技產業的特性及投資要訣,把一個複雜的議題,說得清楚易懂。
書中所提,在這段期間,益安生醫創立的因緣際會,我認為完全是他和林榮錦先生的遠見及膽視所促成。期望幫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由代工轉型為「解決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的商業模式,提升國際地位。
鴻仁兄一本懸壺濟世的醫師本色,在獲利優先的創投界崗位內,仍運用他產官學的人脈及影響力,培養生技後勁,支持創新創業,爭取法律公正,並且鼓吹恩慈法規。這些出自內心的奉獻,在本書裡無私的呈現。
我極力推薦這本難得深入淺出的好著作。
(本文作者為益安生醫董事長暨創辦人)
推薦序
微言大義,發人省思
黃日燦
跟鴻仁兄相識巳逾二十載。初次結緣是一九九七年我們一群跨越黨派和職業的烏合之眾,十幾個人籌建了綠島人權紀念碑,為名作家柏楊圓了他平生大願。在建碑過程中,鴻仁兄待人謙和,處事從容,溫文儒雅卻又果斷幹練,令我印象深刻。
二○○四年,鴻仁兄辭任公職離開衛生署,旋即轉進生技創投領域,經過多年努力,卓然有成,目前巳是各界公認的生技產業大老。
如今,鴻仁兄在百忙中抽空撰寫了《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生技大大可為》一書,現身說法,慷慨分享他從生澀新手蛻變成圓融老手的心路歷程。他傳授自己的獨到經驗,毫不藏私;他笑談自己的菜鳥糗事,也全不掩飾。全書以幽默風趣的筆法,娓娓述說他在生技創投產業的摸索嘗試,信手拈來就是一樁樁精彩的私房故事,生動傳神,微言大義,發人深思。
為了讓讀者對生技產業的背景能有更加通盤的掌握,鴻仁兄在本書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西方醫藥體系的興起,並透過幾個新藥開發的案例解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一些常見的迷思,讓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在〈國家機器〉這一篇中,鴻仁兄以他對世基案和浩鼎案的瞭解和接觸,客觀而平衡地舖陳了法律和醫學「隔行如隔山」的認知差距,若再加上「橫柴扛入灶」人為因素的硬拗,將帶給涉案當事人多少無謂的痛苦。
鴻仁兄自己因見義勇為、挺身作證,卻「公親變事主」由證人淪落為被告的無妄之災,令人慨嘆。幸好,吉人天相,無罪結案收場。
韓愈〈師說〉有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鴻仁兄在本書中傾囊傳授他有關生技創投的學思心法,可謂為讀者之良師也。我已拜讀受教,獲益良多,則鴻仁兄亦為吾師矣。是為序。
(本文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
推薦序
一部充滿酸甜苦辣的生技發展微電影
曾惠瑾
生技產業在全球受到矚目,更是台灣繼電腦、資、通訊產業後,五加二產業中最受矚目的創新產業,實力不容小覷。
回首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歷程,重要推手不勝枚舉,策略、選題、研發、投資、經營管理、國際布局等各個環節,都有令人欽佩的能者才人。張鴻仁董事長正是生技創投界的代表人物。鴻仁兄與我都是因緣際會從其他領域走進了生技產業,我們各自從創投及會計師的角色,陪伴無數台灣生技公司挺過草創時期的舉步維艱。十餘年過去了,雖然酸甜苦辣盡在其中,然志同道合者眾,加上對台灣生技產業的使命感,卻也甘之如飴。
雖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環境漸有改善,但亦仍有未臻完善之處,例如:生技產業的募資仍為辛苦,留才、併購等工具受限於現行稅制也較缺乏彈性。每回生技業界遇到難題,鴻仁兄總是我第一位想求救的人。有次他不耐說:「妳以為我跟總統住隔壁?」然他的好管閒事(他自謂),我稱之行俠仗義之人格特質,每每有求必應。而且他有人脈、有方法、機靈變通、又有同理惻隱心,只要通過他的合理性判斷,必竭盡全力為業界發聲。
今有幸拜讀鴻仁兄親筆著作,將其十餘年來對台灣生技產業的觀察與親身經歷娓娓道來。他說故事的感染力,敘述諸多您沒聽過的台灣知名生技公司的秘辛,很有八卦感。他以科普白話文方式,帶領非生技專業人士簡易入門,將艱澀深奧的生醫專有名詞描繪得淺顯易懂。他的清晰邏輯,將盤根交錯各項事件、投資法門、商業模式、評價、專利、資本市場、產業發展趨勢等,在八度空間裡有條不紊抽絲剝繭。他的博學好研,將公衛發展歷程串連生醫法規演進,西方醫藥體系的核心觀念與運作體系的借鏡,轉為對政府施政不著痕跡的建言。也針對社會大眾或部分公部門對於生技產業的誤解,客觀提出澄清觀點。他的妙筆生花能力,著實令人欽佩!
在我眼中,這不只是一本充滿酸甜苦辣的故事書,更是一部以文字呈現全球與台灣生技產業近代發展的微電影。這本鴻仁兄全心投入的誠意之作,是十分具有閱讀價值的寶貴創作。值得您來細細品嘗。
(本文作者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推薦序
凡他走過的路,必留下驚異足跡
楊啟航
能與鴻仁結識,還得要感謝名作家柏楊先生(我們尊稱柏老),當年柏老成立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並決定要在綠島建起一座「人權紀念碑」。以他的號召力,很快找來了十四位夥伴──他後來稱為最有效率的「烏合之眾」擔任建碑委員,其中年輕的一位就是張鴻仁。碑建好了,多年後柏老也去了天國,這群建碑伙伴絕大多數仍活躍於不同舞台,做出不少貢獻。互有往來,情誼深厚。
建碑期間,我在高雄參與創辦國立高雄技術學院(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二○○一年初被借調到國科會擔任國合處長,二○○二年十二月轉任駐舊金山科學組組長。十年深耕矽谷,遠離台北,但與建碑伙伴多人仍保持相當聯繫。
矽谷的歷練,讓我對創投及新創產業生態有了一番與國內學界及政府官員較為不同的認知及見解。在鴻仁兄決定是否由官場轉入創投業之際,適時產生了一些微妙的影響。當時並未多想,如今看到鴻仁兄這本書,才知道當年的確種下了「善因」,更令人驚異的是,若干
年後,我又是「善果」的間接接收者,因緣真是奇妙無比。
到矽谷就任不久, 就結識了張有德博士,透過向他學習及實地參訪,很快地認知到高階醫材產業應該是適合台灣發展的一條途徑。有德兄與我花了幾年時間,終於在二○○七年促成了國科會與史丹佛大學的合作計畫(史丹佛台灣高階醫材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TB 計畫),開啟了台灣醫師與工程師共赴Stanford 進修一年,返國後攜手合作,創立醫材新公司的風氣。巧的是,最早一批學成返國的STB 學員中優秀的幾位,先後獲得鴻仁兄及其團隊賞識,投資及輔導,這就是我所說的「善果」,書中介紹了兩、三家。
認識鴻仁兄二十多年來,除了對他辦事神效、遇事果斷、處事周延,深為欽服之外,更欣賞他「有話直說,當仁不讓」的性格。
鴻仁兄在前一本書《關鍵戰疫》中,已經充分展現出他說故事的能力,此外,他更是公務員的典範,有守有為,憑真實數據辦事,使命必達。誰敢說公務人員素質不佳?多讓一般大眾瞭解書中這類激勵人心的故事,一定也可以提升公務員的士氣及形象。
這本書寫的是鴻仁兄離開公職這十餘年的經歷,全書除了保有他一貫引人入勝的說故事能力之外,鴻仁兄以最開放的心胸,分享在台灣生技產業的投資心得。這是一段珍貴的生技產業開拓史,其中也提及不少社會關注事件,鴻仁兄以他一貫的專業素養,敢言直言,相信讀者一定能在書中感受到「張氏風格」的力量。
今天台灣生技產日益壯大,上市櫃公司已達兩百家左右,鴻仁兄及他十多年來親自參與投資及輔導的二十家公司為本書之軸,坦誠分享,引領風氣,這是何等寶貴的社會資產?
我為鴻仁兄喝采之餘,謹以此序向鴻仁兄致敬與致謝。
(本文作家為矽谷天使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序
自序
由投資新手,到生技大老
張鴻仁
二○○四年十月,我離開衛生署時,永豐餘的何壽川董事長,請他的辦公室和我聯絡。之前,他從未和我正式會面過。經過三次的面試,他決定錄用我當上智生技創投的總經理。每次見面他只和我聊天,我三次見面都問他:「我不懂投資,這樣可以嗎?」他都回答:「先來再說。」就這句話,我展開了生技創投十四年的「驚奇之旅」。回想起來,何先生膽子真大,上智生技創投基金規模二二.五億台幣,當年在台灣是大咖,永豐餘集團和國家發展基金是兩個最重要的股東,交在一個「外行人」,又是離職的「政府官員」,何先生的眼光的確與眾不同。
西方諺語說:「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打開另一扇窗。」我當年因醫界抗爭,憤而辭職,正處於人生最低潮;在許多朋友的鼓勵下,我決定選擇這條創投之路。
沒想到上任三年,就遇到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投資到美國的部分全垮了。二○○九年春,我寫了一封辭職信,心想,創投不是我的菜,另謀出路吧!春節過後,當電視大幅報導竹科車潮不再,大放無薪假,全球經濟跌到谷底。這時政府拋出一個口號「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想不到那年春天生技股就開始上漲,至二○一四年的基亞事件為止,生技類股共走了五年的大多頭。而我也從一個投資新手,迷迷糊糊的成為「生技產業大老」。
這十幾年來我曾經看過的公司超過千家,由於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尚在萌芽期,所以我們只好甚麼領域都投,新藥、特殊學名藥、智慧醫療及創新醫材等,甚麼都看,加上過去健保和疾病管制局的經驗,我在朋友圈被戲稱「什麼都懂」的雜家。
在我過去幾年創投生涯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和司法體系的不期而遇。從自告奮勇地替別人作證,結果「公親變事主」,反而變成自己被起訴,之後又遇到台灣生技界最大的「浩鼎案」。由於近距離的接觸與觀察,所以有許多感慨,因此決定寫下〈國家機器〉這一段沉重章節。
去年年初,我寫了一本《關鍵戰疫》,主要在記錄一九八○年至二○○五年間,我曾參與過的「戰疫」。
最近中美貿易大戰愈演愈烈,台商開始回流。我的直覺告訴我,另一個時代即將開始。正好,那天在誠品看到嚴長壽先生的新書《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我深受啟發,決定寫一本給年輕人可以參考的《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生技大大可為》,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把握幾十年一次的機會,擺脫台灣失去二十年的低潮,重新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
這本書寫的是我在生技創投十餘年來的經驗,希望閱讀後能讓您對生技醫藥界有更深刻的認識。
(寫於 2019.6.10)
目次
目錄
推薦序 一本台灣生技發展始末簡史 郭旭崧
推薦序 看見台灣生技產業的優勢 沈志隆
推薦序 少見的博學奇才 李鍾熙
推薦序 無私的分享 林榮錦
推薦序 出自內心的無私奉獻 張有德
推薦序 微言大義,發人省思 黃日燦
推薦序 一部充滿酸甜苦辣的生技發展微電影 曾惠瑾
推薦序 凡他走過的路,必留下驚異足跡 楊啟航
自序 由投資新手,到生技大老 張鴻仁
第一篇 驚奇之旅
遇到貴人
小孩開新車
只有笨蛋才投台灣
你少賺了多少錢?
上智與上騰
以一當百
布局
案例1. 太景──商業模式的轉換
國際授權的風險
不亞於舊藥──Non-inferiority 臨床試驗的設計
七二二大屠殺
C 型肝炎新藥
新藥商業模式
案例2. 宇昌的故事
宇昌改名中裕
宇昌/中裕給我們上的課
七月半的鴨子
風暴前夕
第二篇 西方醫藥體系的興起
西部開拓史
假如我是李麥克
二甘醇
馬生基爾事件(Massengill Incident)
假甘油──山寨變殺手
從中國到巴拿馬
沙利竇邁的悲劇
大國思維
專利懸崖
新藥大爆發
日本藥界失落的二十年
八○年代保護主義的代表
R-Zone
我不是藥神
WTO 的化外地
中國醫藥產業的崛起
手段變成目的
神奇子彈──基利克
一顆十億美元的藥
C 肝新藥的震撼──每顆一千美金的抗病毒藥
生命何價?
誰來救窮人
專利回溯保護
強制授權──開發中國家的武器
差別式訂價
窮人的救贖
C 肝旅行團
民眾如何自力救濟?
第三篇 新藥開發的實例
現代新藥的開發流程
新藥開發的成本
智擎──只開發不進行探索的商業模式(No Research, Development Only, NRDO)
Proof of Mechanism
二十人的精英團隊
獨角獸
葉公好龍
第四篇 創業維艱
第一桶金
傻瓜與天使投資人
窮爸爸 富爸爸
最好的產品不是你擅長的
法規是醫療器材的第一道關卡
施振榮先生的遠見
先市場再法規,最後才是技術
萊鎂的挑戰
正壓呼吸器(CPAP)
挑戰高門檻
法規障礙(Regulatory barrier)
死亡之谷
第五篇 天無絕人之路
全球金融風暴
天無絕人之路
亞諾法的興櫃行情
菜鳥賣股票
兩岸醫藥合作協定
宇昌事件
生技大多頭
台灣微脂體──台美大不同
基亞事件
基亞的前世今生
主客易位
東西肝病大不同
期間分析 (Interim Analysis)
醫師也會猜錯
生技冷凍櫃
第六篇 國家機器
偽藥與禁藥
僵硬的法律條文
一支注射針的故事
國家機器
世基案
檢調三方搜索
技術股
公親變事主
旋轉風暴
家屬的煎熬
逆增上佛菩薩
凡人皆會犯錯── To Err is Human
浩鼎風暴
有罪推定
解盲的科學
寫下歷史的法官
醫學與法律的差別
硬拗,橫柴扛入灶
醫藥界、司法界應互相學習
第七篇 握手之約
益安生醫
有限合夥人制
握手之約(Handshake Deal)
益安投資報告
投資評估報告
投資架構
營運模式
經營團隊
Kyphon
Kyphon 與廣達
「產品與市場規模」及「競爭產品分析」
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市場法
Art more than Science
創新的價值
智財權
專利爭議
潛規則
管制不會降低風險
香港崛起
走出幽谷 迎向陽光
第八篇 美國慈悲
恩慈療法
美國慈悲
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
恩慈療法擴大方案(Expanded Access Program, EAP)
雅祥生醫──我國恩慈療法的領航者
第一批病人的「奇效」
新醫療技術
科學的真理
窮困者的疾病
優先審查 可以轉賣
世界領導者的格局
十億元的教訓
第九篇 創新最前線
D.D.
問問題
臨床上的有效性(Clinical Utility)
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
精準醫學
競爭者的地貌(Competitive Landscape)
有怪獸
上準微流體
安盟生技
第十篇 台灣未來的機會
全民健保,背後是資訊系統
Apple Watch 的啟示
向誰學習?
小國之道
虛擬科學園區
結語 由關鍵字可以挖到寶藏
書摘/試閱
遇到貴人
二○○四年十月,我因醫界抗爭,辭任公職,新聞上了各大媒體,我接到兩通重要電話,第一通是我的母校國立陽明大學吳妍華校長打來,邀我回母校任教;另一通,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是永豐餘集團何壽川董事長辦公室打來。我與何先生從未正式謀面,他找我面談,當面邀請我主持上智生技創投,我們一共見了三次面。每次他都只跟我聊天,我心中充滿疑問問他說:「我不懂投資,可以勝任嗎?」他當時只是笑著說:「先來再說。」就因為這句話,我半年後,接任上智創投的總經理,展開了我十四年的學習之旅。何先生是帶我進生技創投的第一個貴人,當年若沒有他的膽識,不會有今天的上智生技創投。
我的第二個貴人是華碩集團創辦人之一的徐世昌先生,當初透過我基隆好友的介紹,請他協助台北榮總的神經再生技術進入人體試驗,並於國內進行試驗中新藥的恩慈療法,來幫助脊髓損傷的病患。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他成為生技醫藥的天使投資人,幫助許多台灣新創公司。他的投資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但是要求團隊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因為他的協助,我有機會和許多新創業團隊互動,學到很多台灣傳統創投得不到的經驗。
二○○五年二月,我因為獲得孫運璿傑出公務員的資助,回母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到我的恩師──我國全民健保的擘畫大師蕭慶倫教授的研究室,這段期間遇到我進生技創投的第三個貴人,中央研究院的陳良博院士。陳院士是知名病理學專家,但卻是位「非典型」的學者,他是哈佛大學教授,但曾經創立多家生技公司,並參加過創投、私募基金與避險基金之運作,是中研院最了解生技醫療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院士。永豐餘集團會成立上智生技創投,是當時他給政府的建議。原本政府希望成立三個種子基金,分別投資中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工研院的技術;不過當時大部分企業主認為投資生技產業風險太高,回收期太長而作罷。最後只有永豐餘集團在何壽川先生的努力與國家發展基金支持下,募集了最重要的一個基金──上智生技創投。
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陳院士帶我看了幾家公司,是我第一次以投資的眼光來看創新的醫藥科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製造小型質子治療儀的公司,現在已改名為Mevion Medical Systems。這家公司現在已經非常成功,是我第一個錯失的機會。陳院士雖認為這家公司很有機會,但他只「引導」不「指導」,要讓我自己找到方向。
這十幾年來,他給我最多引導,是讓我了解生技創投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導師。
二○○五年六月,我結束哈佛大學的訪問,回程途經舊金山,拜訪我的好友楊啟航博士,他當時擔任國科會駐舊金山科學組的組長。楊博士是一個傳奇人物,早期擔任教職,是國立高雄技術學院成立初期的重要推手,並擔任過教務長與副校長,之前擔任環保署科技顧問室主任、交通部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委,二○○一年被借調到國科會擔任國際合作處長。二○○二年,他警覺到台灣已經跟矽谷失去聯繫多年,決定到矽谷「蹲點」,重新把許多在矽谷的台灣人與台灣產業界連接起來。到矽谷之後,他推動了台灣史丹佛計畫,把醫師、工程師「送作堆」,一起到史丹佛大學學習如何創新創業。十幾年後的今天,已經開花結果。他到矽谷蹲了十年。
他的好友們戲稱他「少將佔中校的缺」,因為行政院各部會的司╱處長是十二職等的官階,在軍中相當於少將。而舊金山科技組組長是九職等,相當於中校。一位政府的高階主管,為了替國家未來產業發展自願降階。有一天,總統應該頒給他一個勳章。
一九九七年,我和啟航兄一起在名作家柏楊先生創立的人權教育基金會共同推動綠島人權紀念碑的建立和人權教育推動而認識,沒想到後來在矽谷相遇。他幫我介紹除了矽谷的生醫創投界之外,還介紹了我的第五個貴人張有德博士。
張有德博士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一九七八年赴美國猶他大學取得材料工程博士,之後投身醫療器材領域,曾在美國矽谷經營數間公司,並參與了「軟針」(靜脈留置針)、心血管內超音波等多件醫療器材的發明。二○○七年起,他與時任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在楊啟航博士的牽線下,合作執行「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將台灣醫師和工程師送往美國史丹佛培訓。二○一○年,張博士在時任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的延攬下,回到台灣協助推動生技創投基金,可惜未能成功。二○一二年,在晟德製藥董事長林榮錦和上智生技創投共同出資協助下創立益安生醫,將尖端醫療器材研發引進台灣。二○一八年,張博士被選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獲聘為行政院科技會報委員。
今天益安生醫已經是台灣最成功的創新醫材公司,張有德博士教我,什麼是創新醫療器材,以及如何從未被滿足的醫療開始著手。我對醫療器材投資觀念,八成以上是向他學習的。
林榮錦先生是我最晚認識的貴人,英文說「Last but not least」,因為他在藥界歷練數十年,一直是台灣西藥界的異類,專門走不一樣的路。他在九○年代全民健保開辦前後,把東洋藥品公司從一家一般學名藥的二軍,經營成以癌症為主的一軍。現在東洋已經是我國前五大藥廠。這位有台灣艾科卡之稱的生技醫藥經營大師,最有名的第一個生技新藥投資就是智擎。為何我說「緣分較晚」呢?因為當年他邀我投資智擎時,我們膽子太小不敢跟進,所以錯失了機會。後來他接連出手救了兩家公司,順天生醫和永昕生醫。這兩家上智皆有投資,但那時我還不知如何幫忙,要靠林先生多年商業運作經驗才把這兩家公司做起來。有了這兩次的合作經驗,才有益安的誕生。
我年輕時不知道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脈。我因為生逢其時,在一九八八年從美國留學回來,正好遇到台灣公衛行政界的斷層。我被延攬進衛生署時,是衛生行政的黃金時期。當年衛生署共有五個處,分別是醫政、藥政、保健、防疫及食品衛生。剛好五個負責人生肖皆屬老虎,因此有「五虎將」之稱。不過五隻老虎不是同年,最年輕的兩位就是開辦全民健保的葉金川教授,以及藥界最敬畏的藥事行政與產業專家黃文鴻教授。他們當年都不到四十歲。最年長的一位是曾於美國疾病管制署(CDC)任職的果祐增博士。果處長曾說過「記者猛於虎」的名言。退休時,醫藥記者聯誼會送他「虎口餘生」四個字,傳頌一時。
一九八九年,我進衛生署,之後一直是「年輕的長官」,服務公職的十六年間,曾任藥政處副處長、防疫處處長、疾病管制局局長、資訊中心主任、中央健保局總經理,離職前是副署長,號稱是過去三、四十年來擔任過最多不同職位的衛生行政官員。我出生在基隆,高中就讀建中,第一次大學聯考考上高雄醫學院,整整讀了一年,結交許多朋友;次年重考上陽明醫學院,讀過的學校多又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畢業後又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念了兩年,所以同學比一般人多,加上服務公職期間,先從藥政入門,一下子從公共衛生界進入藥品與醫療器材的主管部門,又跑去建立衛生資訊系統,然後回到傳統公共衛生的傳染病防治體系,最後掌管年預算數千億的全民健保。當我要到創投才發現,我最大的資產是人脈,所以就在許多朋友的祝福下,我糊裡糊塗接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一職。
小孩開新車
二○○五年七月一日我正式接任上智創投總經理,問題來了,一個什麼都不懂的CEO,如何主持這麼重要的基金?
我想起一位大學同學,陳俊忠教授的故事。陳教授是台灣首位運動醫學的博士,是陽明大學美術社的創社社長,我們醫學院畢業時,大家都很緊張忙著準備醫師執照的國家考試。所以畢業紀念冊一直編不出來,他自告奮勇地站出來。我當時問他為什麼?他說:「有機會讓你練習,何樂不為?」另一位好友楊啟航先生也講過讓我打開最後心結的一句話:「鴻仁兄,我知道你的專業是公共衛生與全民健保,所以舞台在政府,但你這麼年輕就居高位,縱使想再上一層樓也應該到產業界了解民間生態,創投是何老闆募的基金,這樣的機會當然要把握。」
當時我有一位藥界的好友吳力人總經理,他是台灣藥界有名的「九命怪貓」,歷經七次跨國藥品公司的併購,而每次都勝出。他鼓勵我說:「張總,你其實懂很多生技產業,你學醫,這些專有名詞難不倒你,你待過藥政處,熟悉法規,又擔任過健保總經理,知道甚麼是『藥品給付』,你懂很多別人不懂的,只是不懂投資,假以時日,一定會成功。」
在許多朋友的鼓勵下,我開始投資的第一步。當時景氣非常不好,許多生技公司都缺錢,所以在短短的兩、三年內,我就把團隊組起來,開始投資。
只有笨蛋才投台灣
為了推動國內的生技產業,國發基金的投資協議書中,要求上智一半以上的資金要投台灣的公司。
生技創投界有一位「先進」,曾經講過一句「只有笨蛋才投台灣」的名言。他的話非常有道理,因為台灣的生技產業還在草創期,沒有幾家公司,挑出最好的和美國相比,頂多也是B 咖。但是因為合約規定,我又是新手,不知如何去美國投資,所以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到台灣的公司,我們作夢也料不到,三年後就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投資美國的公司幾乎全都掛了,不只我們,許多國內當時的生技創投,都受到重創,如今回想起來,還真要感謝政府立下的「霸王條款」!
上智生技創投的第一個投資是浩鼎的母公司Optimer,是翁啟惠院士(他當時尚未擔任院長)的介紹,到二○○六年Optimer 在美那斯達克(NASDAQ)上市,把浩鼎切割出來在台募資時,翁院長堅持不接受任何有政府資金的投資者,所以上智並未參與投資,翁院長的堅持,上智少賺了十億。十年後,翁院長不幸捲入浩鼎案,我在許多場合和朋友分享這段歷史,說到翁院長如此注意利益衝突,不可能有罪。果然,在二○一八年底,法院還他清白,且檢方還放棄再上訴。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