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
滿額折

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口傳文學到現代文學
一條桃園文學史的漫漫長河──

桃園,最早於荷蘭時期以Lamcam(南崁)之名登上歷史舞台。雖於史前時代已有原住民活動,但由於地理因素,遲至18世紀才有漢人陸續屯墾開發,因而人口成長、經濟活動、文教建設、文化活動都較晚較遲,待清代宦遊文人留下隻字片語後,桃園文學以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才正式展開。然而,經歷住民的定根發展、時間的累積與洗練,桃園文學已有多元而豐富的內涵,不同語言、不同族群的創作,也為這片土地注入文學的源源活水。

出身嘉義,於年輕時輾轉來到桃園,而後落地生根的詩人作家林央敏,以豐厚的文學資歷與創作經驗,盡覽台灣早期的歷史古籍與現當代文學作品,從中爬梳桃園文學的身世,為桃園文學立史。本書從桃園的地理人文出發,從史前時代開始,總合各類史料與文本,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引領讀者概覽桃園文學的千年輪廓。藉由追尋桃園作家群的身影,勾勒桃園文學的面貌,本書呈現桃園文學從口傳文學、古典文學、民間文學到現代文學與兒童文學的發展,自日本時代勃發的創作能量,經歷戰後威權時期與解嚴民主化後錘鍊至今的璀璨成果,並為桃園文學的發展史做出階段性的總結,為桃園文學創作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簡介

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縣太保市人,1977年移居桃園市迄今。曾任小學、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現任《台文戰線》文學雜誌社發行人。曾獲詩奬、詞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金曲獎、文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台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1965年即寫古詩、’72年首次發表新詩、’83年開始台語寫作。’86~’97年間熱衷參與爭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復興本土文化、提倡台語文學、推行母語教育等社會運動。作品因觸犯官方禁忌屢遭查禁封鎖。

寫作品類豐富,風格、技巧與主題多樣,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著有《睡地圖的人》、《蝶之生》、《蔣總統萬歲了》、《菩提相思經》、《收藏一撮牛尾毛》、《家鄉即景詩》、《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等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劇本集、評論集、傳記、字典共三十餘冊,其中11萬字的詩體小說《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敘事詩;詩作〈毋通嫌台灣〉對催化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

林央敏文學田園網址:http:// blog.roodo.com/tw_poem

自序 瀏覽桃園文學的千年輪廓

我從1977年師專畢業,志願到桃園服務,當中近二年的預官役又是抽籤到位於桃園中壢的軍營,迄今住在桃園境內已滿42年,桃園這個第二故鄉成了我筆耕的文學田園,料必也將是我此生依傍最久的縣市。常想要為桃園的文學盡些力,雖然也曾以桃園為場景、為題材寫過一些作品,但總是自認不夠努力,有虧一個文學愛好者應該關愛鄉土文化的想法與責任。
要寫這本有點算是「桃園文學史」的書,我一直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從不敢赴之行動,之所以硬著頭皮寫看看,首先是有感於桃園市長鄭文燦先生及文化局長莊秀美小姐都是年輕時的舊識,深知他們非常關心桃園的文化及文學,2014年就任之後真的大力進行地方文藝建設與文學推展,按市府的規劃,預計最快2020年將會有一座「桃園文學館」矗立在桃園的土地上。
其次,要感謝並埋怨著作等身的報導文學大家陳銘磻先生,他認為桃園文學館成立前,最好要有一本爬梳桃園文學的書,做為未來充實文學館的基石和準備,因此極力把這副拖著犁耙的重軛加在我這隻出身水牛厝的水牛頸上,並用一句冠冕堂皇的理由鞭笞我──桃園作家中只有你有能力唱桃園文學的牛犁歌。於是,我想起「欲做牛,免驚無犁通拖」的台灣諺語,也基於聊盡身為在地文學作家的責任,就這樣姑且拉拉看了。
既然要對桃園文學爬梳一番,我便計劃把它寫成「桃園文學史」,但接到核准公文已是今年4月初,又限定要在11月底前完成出版,算一算,我只有半年6個月的時間可以執筆,而類似這樣的書從來沒人寫過,一切都要靠自己一磚一字從頭砌立。幸好,從17世紀初期到20世紀中期出土的台灣古籍,我大約自1985年完整回復台灣人應有的台灣人意識之後,為了增加自己對台灣這塊母土的認識,三十幾年來便已陸陸續續或詳或略的讀過這些古籍,這部分可以節省許多尋找和閱覽的時間。4月間,我把一堆古人及現代桃園人的著作分批搬到新竹尖石的山上,就開始「自炊自擂」蹽落去。
許多年來,在許多人的眼中或感覺裡,桃園市(縣)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今年9月間,我在一次國立台灣文學館前來桃園舉辦的文學活動上,還聽到有人這麼提起。這種形容在古時候應該屬實,由於桃園開發較晚,文化發展自然較遲緩,不過日治以來迄今,桃園其實已轉成一片文化綠洲了,當我把目光集中在桃園文學之後,益加發現桃園文學實已花團錦簇,不是單靠一己之力在短時間之內所能詳加梳理。而為了使桃園文學至少還能概略展現一個完整的千年輪廓,本書僅能重點報導和評介,也因為必須趕赴最慢在9月底的截稿時間,原本預想也要寫的部分有潛力的新秀及值得一敘的事物與作品,就只好暫時從簡或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補充了。
接著我想感謝三個人,寫作期間,為了給「桃園作家」有個明確的定義,且不是單憑我個人片面的主觀想法,我分別請教陳銘磻和莊華堂兩位資深作家,感謝他們提供寶貴意見,他們對「桃園作家」的看法如下:
1. 認同桃園土地而生活者;2. 出生或出外的桃園人;3. 確定是個熱愛文學的寫作者;4. 具有一定、相當的知名度;5. 出版文學著作至少三、五本以上;6. 非文學類著作者不屬於文學作家。7. 出生或成長於桃園地區,現在移居它地,但有創作書寫桃園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者;8. 非出生於桃園,但曾經因在學、就業或婚姻等各種因素,在桃園住過幾年或現在住在桃園,有創作書寫桃園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者。
我便依這些看法,加上綜觀整個桃園文學史後所得的認知來略做修正並使之具體量化,列出「桃園作家」在不同時代的條件(見本書第一章)。
另一個要感謝的是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祕書胡心慈小姐,胡小姐善良熱誠,在我寫這本書期間,得力於她的協助,我才能獲得許多館藏的書籍來閱讀,否則光靠我個人的藏書,絕對無法瀏覽桃園的文學全貌。最後當然也要感謝桃園文化局及圖書館的文學閱讀推廣方案,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2019.10.17
寫於新竹尖石和桃園內壢

目次

自序 瀏覽桃園文學的千年輪廓 林央敏

第1章 緒論
 1-1 桃園市的地理與人文
 1-2 桃園文學的世代
1-2-1.桃園文學的史前時代
1-2-2.桃園文學的歷史時代
1-2-3.桃園文學的前世與今生
 1-3 桃園文學的定義與範圍

第2章 桃園的史前文學
 2-1 先清時期
 2-2 平埔族的口傳文學
 2-3 泰雅族的口傳文學

第3章 清代古籍中的桃園書寫

第4章 日治時代的桃園舊文學
 4-1 短命的台灣民主國
 4-2 桃園舊文學的盛世
4-2-1.桃園吟社
4-2-2.桃園吟社的重要詩人及其作品
01.鄭永南
02.簡楫
03.黃守謙
04.簡朗山
4-2-3.以文吟社
4-2-4.以文吟社的重要詩人及其作品
01.吳榮棣
02.朱傳明
03.楊星亭
04.梁盛文
4-2-5.其他詩人的佳作

第5章 日治後期的桃園新文學
 5-1 新舊文學的交替與重疊
 5-2 桃園的新文學作家
01.李獻璋
02.簡國賢

第6章 桃園的民間通俗文學

第7章 戰後威權時期的桃園文學
 7-1 變天後的台灣社會
 7-2 戒嚴下的台灣文學與桃園文學
7-2-1.桃園文學在威權時期的分期分代
7-2-2.跨越語言的戰後第一代作家
7-2-3.戰後外來及本地的第一代桃園作家
7-2-4.戒嚴令下成長的第二代
7-2-5.兩代作家的分合

第8章 威權時期的第一代作家
 01.鍾肇政
 02.鄭煥
 03.杜潘芳格
 04.鄭清文
 05.黃娟
 06.丘秀芷
 07.涂靜怡

第9章 威權時期的第二代作家
 01.許水富
 02.林央敏
 03.莊華堂
 04.蔡詩萍
 05.許悔之
 06.陳謙

第10章 民主時代的桃園文學

第11章 民主時代的桃園作家
 01.陳銘磻
 02.古蒙仁
 03.鍾怡雯
 04.陳大為
 05.吳明益及其他作家
第12章 簡述桃園的兒童文學
 12-1 桃園兒童文學的發展
12-1-1.民間通俗文學中的兒童文學
12-1-2.日治時代啟動兒童文學的風氣
12-1-3.桃園兒童文學的高峰
 12-2 林鍾隆及其作品

書摘/試閱

1-1 桃園市的地理與人文

桃園市是台灣第六個直轄市,2014年12月25日甫由原先省轄的桃園縣直接升格改制而已,北鄰原稱台北縣的新北市,南接新竹縣與新竹市,東北山區則與宜蘭縣山區相依偎。全市面積1220.891平方公里,約佔台灣總面積的 3.38%,分成十三區,全市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除全屬山地鄉的復興區外,其他各區或全部或大部分概屬地勢較高的台地平原。
桃園市在漢人入墾之前,已有住在較北邊的平埔族與住在山地的高山族長居於此,前者屬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的一部分,後者為泰雅族原住民的一部分。凱達格蘭族大約一千八百年前就在台灣北部生活,主要分布在北起基隆、南迄桃園的平原地帶,在今日桃園境內的部落,滿清入台後將之分為南崁社(位於南崁溪中下游,即今蘆竹區南崁、錦興、山鼻一帶)、坑仔社(位於南崁溪支流大坑溪旁,即今蘆竹區坑子、外社、山腳里一帶)、龜崙社(位於南崁溪中上游,即今龜山區楓樹、新路、龜山里一帶)和霄裡社(位於南崁溪支流茄苳溪旁,即今八德區霄裡、竹圍里一帶)。而住在山地的泰雅族則分布於舊稱角板山的復興區各社、里。泰雅族於何時開始住在台灣已不可考,但進入桃園復興區則是大約自17世紀末葉起,到19世紀末葉止的大清帝國統治台灣期間,屬泰雅族中的賽考列克支系。
而關於桃園的開發,大概要到18世紀才開始,在此之前整個桃澗平原幾乎還是荒野一片,就如17世紀末,從唐山到台灣考察和開採硫礦的郁永河所說的那樣:「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置瓦斧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鹿、麇、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既至南嵌,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屐俱敗,直狐狢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引自《裨海紀遊》,康熙 36 年,1697)可見那時桃園還是地廣人稀的野鹿之地,屬於台灣西部最慢開發的地方。
漢人之入桃園,在康熙年間就有零星入墾的閩南人,雍正之後才漸多,雍正6年(1728),有福建漳州人郭光天率兵勇百餘人走到南崁社,因草莽難行而暫屯是處,繼而留墾,並開拓大園、竹圍至淡水、八里岔一帶。雍正11年(1733),台北桃園間的通道打通(貫穿龜崙山,約當今之台一線),次年再闢新庄、舊路坑、桃仔園到澗仔壢的新路,有些閩南人(多數為漳州系)便從南部北移來到桃澗平原墾拓,其中一部分移居大姑陷(今大溪)、員樹林一帶。接著乾隆2 年(1737)有廣東人薛啟隆率隘丁數百人,從府城(今台南市區)來到今日的桃園區開墾,見此地茅草蓁蓁,無比銳利,便取名「虎茅庄」。直到乾隆 12 年(1747)墾民種植很多桃樹,每當花開時節,見村落間有如紅雲低垂搖曳,就改稱「桃仔園」,這是桃園地名的由來。爾後漢人陸續進入桃澗平原墾荒、築圳、開塘,於是荒野漸成良田,吸引更多閩客移民來落戶定居,遂依地緣關係及風俗文化因素,形成北閩、南客的人文差異。原有「南崁四社」的平埔族原住民於滿清治台期間已幾乎漢化成閩南人。到光緒12年(1886),劉銘傳實施土地清丈時,在魚麟冊上將桃仔園簡記為「桃園」,日治時期也繼稱「桃園」而固定。此後,「桃園」一名可狹稱今之桃園區,也可泛指桃園市所轄全境。

1-2 桃園文學的世代

接著我們從文學出發,將「桃園」這個地名兼行政區域的沿革變化簡單勾勒一下。

 1-2-1.桃園文學的史前時代

所謂「史前時代」是指尚未發明文字或者還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有了文字後才開始進入歷史時代。就台灣史來說,台灣的歷史時代始於荷蘭據台,之前蓋屬台灣的史前時代,而桃園史當然也可以比照台灣史來劃分,但「桃園文學史」將比台灣史和台灣文學史更晚進入歷史時代。也就是說,當台灣史或台灣文學史都已脫離史前時代而開啟歷史扉頁時,桃園文學還留在只能靠口耳相傳的史前時代,台灣史最遲在1624年就進入歷史時代了,但桃園文學最快得等到17世紀末的滿清據台初期才能進入歷史時代。換言之,桃園文學的史前時代還可後延到台灣史最早的兩個「朝代」,分別是:

(一)荷蘭大員當局(1624~1661):
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開啟台灣的歷史時代。當時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中心是位於大員的熱蘭遮城,也就是今天台南市的安平古堡,在他們留下來的官方紀錄《熱蘭遮城日記》中,曾寫到1644年7月,有中尉軍官寫信給大員長官提到應該著手招撫「Gabalan 和 Lamcam 溪原住民」的說法,於是同年8月,熱蘭遮城決議派軍降服 Lamcam 原住民,此事於二個月後便實現。其中「Lamcam」就是「南崁」的漳州話發音,該紀錄也有一字「Coullander」是指「龜崙人」,由此可知早在荷蘭時代,桃園的居民已躍上台灣的歷史舞台,只是還沒有屬於文學作品的紀錄。

(二)東寧王國(明鄭,東都)(1662~1683):
這時期,桃園屬於承天府天興縣的一個地方,據說鄭克塽的部將陳絳於 1680 年曾行經南崁,因草萊難行,便暫築構柵防守,又因本地溪澗密布,漢人築堡防衛,因此又名「桃澗堡」。
荷蘭與明鄭是台灣最早的兩個「朝代」,它們在台灣的統治期間,除了都已存有民間通俗的口傳文學之外,也都產生文人以文字書寫的文學作品了。但這些為數不多的文字作品全屬「大員文學」或台南文學,無一可算得上桃園文學,因為既非桃園人所寫,也非書寫桃園,甚至連作品中也還不存在與桃園有關的訊息。這就是本書將荷蘭與東寧都看做桃園文學的史前時代的原因,至於有文字作品的桃園文學最快也要等到17世紀末才進入歷史時代。

 1-2-2.桃園文學的歷史時代

(一)滿清治台:
1683年8月,大清帝國在前鄭氏部將施琅的引領下進據台灣,起先,清廷對這塊所謂「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見《大清憲皇帝實錄》,卷 10)的土地並不看在眼裡,康熙的廷臣認為台灣如「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錢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矣」,但征服者施琅獨排眾議,認為台灣可做江浙閩粵四省的屏障,而且土地肥沃,應該留守台灣,他強調守住台灣等於鞏固澎湖(詳見施琅〈陳台灣棄留利害疏〉)。於是康熙帝改變態度,1684年5月正式把台灣劃歸版圖,台灣也就在「滿大人」
(Mandarin)的統治下掙扎了212 年。
滿清治台後,北路(台灣縣以北)新設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今嘉義縣),前期(1684 ∼1723),桃園屬諸羅縣轄下,1684 年開始編纂的第一本《台
灣府志》就寫到南崁,又書載西元1694年,「閩人來桃澗平野,開拓南崁」,這是史上關於漢民族進入桃園的最早記載。中期(1723∼1874),台灣北部劃設淡水廳(廳治在竹塹),桃園屬淡水廳。末期光緒元年(1875)將淡水廳轄區再分成新竹縣與淡水縣,桃園為台北府淡水縣轄下的桃澗堡。

(二)日本治台: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只將淡水縣改稱台北縣而已,到1901年將原桃澗堡中的大部分區域從台北縣中分割出來,新設桃園廳,這是桃園做為縣市級行政區名稱的開始,也是將所謂「蕃地」的角板山(今復興區)劃屬桃園轄下之始,當時桃園廳轄區就是目前桃園市轄區。之後行政區還有調整,最大時桃園廳曾包括新北市的樹林、三峽、鶯歌和土城一小部分,及新竹縣的關西。也曾在 1920 年起廢桃園、新竹二廳,合成新竹州,原桃園廳被分成「三郡一山」。

(三)中華民國台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了,日本放棄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渡海接收並治理台灣後,將日治末期的桃園廳「三郡一山」行政區,分轄於台北縣和新竹縣。1949年國民黨政府全面敗退到台灣後,次年又有變革,再度合三郡一山為桃園縣,此後直到 2014年底再改制為中華民國桃園市迄今(2019)七十年轄區固定。

 1-2-3.桃園文學的前世與今生

前面,我們以是否開始使用文字書寫,將桃園文學分為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在滿清治台後,最慢分別於1694年和1715年,開始有文人在其散文和詩作中寫到桃園,但當時書寫到桃園的作者並非桃園人,所以嚴格說來,這類作品不能視為桃園文學,必須等到有「桃園人作家」以文字創作文學作品後,桃園文學才真正進入歷史時代,這個時間點已經是約1930 年代的日治中期了。如果以台灣人對生命輪迴的說法來比擬文學世代的話,出生之日是今生今世之始,則日治時期以迄現代就是「桃園文學的今生」,而1895 年之前的漫長幾千數百年則是「桃園文學的前世」。
1-3 桃園文學的定義與範圍

釐清桃園的行政與地理範圍之後,桃園文學才可能有它的定義和範圍,最簡單的說法可以是這樣:所謂「桃園文學」是指桃園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或者說:凡桃園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都屬桃園文學。但實際上,所有桃園人所寫的文學作品不可能都被搜集起來,更不可能都會留傳下來,所以比較務實的定義是:凡桃園作家所寫的文學作品都屬桃園文學。這裡所謂「桃園作家」僅指桃園的文學作家。過去,我們稱「作家」時通常是指文學作家,但現在作家的意義已經被廣義化,所以我們在談桃園文學時,有必要將它重新狹義化,強調以創作文學作品為主要寫作文類的作家,換言之,必須是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及文學散文家才是本書所謂的作家。
其次,有必要說明的是並非寫了一些文學作品的人就是文學家或作家了,過去在發表與出版都比較不容易的年代,一個文學作者通常要持續寫作並發表一定數量的作品之後,才可能被稱為作家,甚至要有作品結集出版且在文壇略具知名度後,人們才會以作家稱之。
於今,網路發達,台灣也完全實現出版自由了,人人不但可以自行發表作品,也能自行出版著作或出錢委託出版社幫忙出版與發行,因此有論者認為作家的作品量不能太低,要有出版若干著作以上者才算。筆者也認同這個觀點,但也認為作品量或出版量的標準應按時代之異而有寬緊之別,本書原則上會以 1945年為基本分隔點,並參酌寫作者的創作旺年期所處的時代是否在1980年代之前,而給予不同的量化標準:日治時代及更早的作者,產量相對都少,只要出版一本,甚至只遺留若干篇作品,就可賦予作家身分。1945年之後及創作旺年期在1990年之後的作者,寫作方便許多,產量相對要多,估且設定至少要出版三本詩文創作集才能躋身作家之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