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脈積是中醫病(證)名稱,指因氣血凝聚、息積於脈而致血管狹窄或閉塞,使臟腑、肢體出現缺血性改變的一種病證。本書分為中醫學對脈積病(證)的認識、脈積與血管疾病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對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脈積的認識進行了系統整理,考鏡“脈積”的學術源流,進行了諸如“脈積”“脈脹”“脈痹”“血積”“血瘀”“血痹”“瘀血”等概念的理論辨析。第二部分,論述了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靜脈血管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等血管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以及中西醫防治措施。
作者簡介
陳利國,山東中醫學院77級中醫學專業本科生,1985年獲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獲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暨南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中醫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201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名中醫稱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帶頭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優秀人才培養物件。主持國家基金5項,省部級課題14項,發表學術論文220餘篇,出版著作15部。朱曉峰,醫學博士,暨南大學主任醫師。胡峻巖,醫學碩士,廣東醫科大學主治醫師。周永紅,醫學博士,暨南大學副教授。
序
血管按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
血管疾病的種類非常多,包括:功能性血管疾病、炎癥性血管疾病、血管的真性腫瘤性疾病等。
血管疾病按照病理學改變分類,包括:血管壁因病變喪失彈性、變薄,因長期承受壓力而發生擴張,形成血管瘤樣病變甚至破裂而出血;因管腔狹窄,繼而導致受供器官或肢體缺血以致壞死;因血管內膜損傷而誘發血管內凝血,或血栓形成後導致器官或組織缺血,等等。
血管疾病按照病因與病理學改變分類,包括:退行性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硬化、小動脈硬化;炎癥性血管疾病,如感染性動脈炎、梅毒性動脈炎、巨細胞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濕性動脈炎;功能性血管疾病,如雷諾病、手足發紺、紅斑肢痛癥;先天性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動脈瘤、先天性動靜脈瘺、各類先天性血管腫瘤(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損傷性血管疾病和腫瘤性血管疾病,等等。
除真性血管組織腫瘤與少數先天性血管疾病外,多種血管疾病,不論是器質性還是功能性,其基本病理改變均為血管腔狹窄(器質性或痙攣性)或閉塞,導致器官(心、腦、腎、腸道及肢體等)罹患缺血性改變(急性或慢性)。臨床常見的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周圍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多指由高脂血癥、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周圍血管疾病,是指發生在肢體血管的疾病總稱,根據病變累及血管可分為動脈疾病和靜脈疾病。
多種血管病變均具有氣血凝聚、經脈壅塞不通的病理特點,均可歸於脈積病(證)範疇。
本書上篇論述了脈積理論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演變情況,脈積病(證)的病機和治療方法,並對脈積相關概念進行了理論辨析;下篇論述了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靜脈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性血管病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
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由陳利國和周永紅撰寫;第三章、第四章由胡峻巖撰寫,第五章、第六章由朱曉峰撰寫。
本書是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討論脈積與血管疾病防治,可供借鑒的資料不多。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目次
上篇 中醫學對脈積病(證)的認識
第一章 脈積理論探源
第一節 《黃帝內經》對脈積的認識
第二節 歷代醫家有關積病(證)的論述
第二章 脈積病(證)的病機與治療
第一節 發病機理
第二節 理論辨析
第三節 治療方法
下篇 脈積與血管疾病
第三章 血管疾病形成的病理機制
第一節 動脈粥樣硬化的基本病理變化
第二節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機體的止血、凝血功能
第四節 血栓形成
第四章 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
第一節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第二節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
第三節 動脈粥樣硬化性腎病
第四節 動脈粥樣硬化性周圍血管病
第五節 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視網膜病變
第五章 靜脈血管疾病
第一節 下肢靜脈曲張
第二節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第三節 血栓性淺靜脈炎
第六章 其他動脈血管疾病
第一節 肺栓塞
第二節 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
第三節 血管炎
第四節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第五節 雷諾病和雷諾征
第六節 手足發紺癥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1.痰濁
痰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後所形成的病理產物,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關係密切。凡飲食失節,肥甘厚味,脾胃受損等,均可聚濕成痰。
中醫學認為,胖人多痰濕。研究顯示,超重或肥胖是增加冠心病發病風險的高危因素,23%的冠心病由超重和肥胖引起。而且隨著體重指數的升高,冠心病的患病風險也隨之增加,體重指數均值每相差一個單位(千克/米2),冠心病患病率相差萬分之1.4。
大量研究已證實,痰濁的病理實質多與高脂血癥、高凝狀態相關。目前普遍的共識是,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是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並且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與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正比。
我國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血脂異常是我國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血清膽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發生的危險性可降低2%。
同樣,血脂異常與腦血管病的發病也密切相關。如血清總膽固醇每升高Immol/L,腦卒中的發病率便增加25%,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升高Immol/L,腦卒中的發病率可降低46%。臨床研究已顯示,服用藥物降低膽固醇水平後,5年內可以使腦卒中相對風險降低16%。
2.瘀血
瘀血又稱惡血、敗血、衃血、蓄血等,指體內血液運行障礙、停滯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瘀血既包括阻滯於經脈、臟腑內的血,也包括體內存積的離經之血。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以動脈壁內皮細胞損傷為始動因素,以血小板黏附聚集、釋放生物活性物質和平滑肌細胞增殖為主要環節,脂質浸入,動脈壁彈性纖維被破壞,以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為病理結局。這些病理改變屬於中醫學瘀血的範疇。有研究表明,以血瘀為主的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均有器質性病變,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顯著狹窄的比例高達94%。近年的研究進展證實,活血化瘀方藥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中,有調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血小板功能及保護內皮細胞、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抑制及消退粥樣斑塊等作用。
3.毒邪
毒邪作為一種致病因素,有外來之毒和內生之毒。內生之毒常發生於內傷雜病的基礎上,多由諸邪蓄積、膠結凝滯而成。現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內毒與絡脈病患密切相關,並認為毒邪瘀阻絡脈正是此類病患病位深、病情重、病勢纏綿難愈的關鍵所在。動脈粥樣硬化作為絡脈病患,與毒邪密切關聯。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感染、炎癥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慢性潛在性的感染誘導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黏附因子的表達,可能是刺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始動因子之一。感染、炎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毒邪的病理變化,印證了毒邪與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相關性。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