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720 元優惠價
:90 折 64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瑰異庸凡─抗戰時期的一位民國報人》(上下冊)
以筆桿見證大時代的文化新聞人
本書輯錄作者抗戰前後所著小說、文論、戲劇、新聞作品,以及採寫自抗戰前線的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一八九師戰史《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等罕見史料,並以作者自傳及回憶錄為參照,從文化救亡到參軍參戰,再現抗戰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風貌,從中或可窺見抗戰時期一個民國報人不懈奮鬥的風雨屐痕。
以筆桿見證大時代的文化新聞人
本書輯錄作者抗戰前後所著小說、文論、戲劇、新聞作品,以及採寫自抗戰前線的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一八九師戰史《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等罕見史料,並以作者自傳及回憶錄為參照,從文化救亡到參軍參戰,再現抗戰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風貌,從中或可窺見抗戰時期一個民國報人不懈奮鬥的風雨屐痕。
作者簡介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瑰異庸凡─抗戰時期的一位民國報人》(上下冊)
作者哈庸凡簡介
廣西桂林市人,民國知名報人。抗戰前期,在桂林發起組織文化救亡團體「桂林風雨社」,曾任《桂林日報》/《廣西日報》記者,採訪主任。七七事變後,代表廣西日報社當選廣西各界抗敵後援會理事。1938年7月北上抗日前線,歷任陸軍八十四軍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科員、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少校政訓員、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等職,隨部參加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抗戰後期,任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上校參議兼《陣中日報》社總編輯、社長。1948年後創辦民營報紙《華北日報》晚刊。
作者哈庸凡簡介
廣西桂林市人,民國知名報人。抗戰前期,在桂林發起組織文化救亡團體「桂林風雨社」,曾任《桂林日報》/《廣西日報》記者,採訪主任。七七事變後,代表廣西日報社當選廣西各界抗敵後援會理事。1938年7月北上抗日前線,歷任陸軍八十四軍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科員、一八九師一一零七團少校政訓員、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等職,隨部參加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抗戰後期,任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上校參議兼《陣中日報》社總編輯、社長。1948年後創辦民營報紙《華北日報》晚刊。
序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瑰異庸凡─抗戰時期的一位民國報人》
題 記
宋人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言:「蓋天地之氣,騰降變易,不常其所,而物亦隨之……或昔庸凡而今瑰異,或昔瑰異而今庸凡,要皆難以一定言。」語似言物,實以物況人耳。人生百年,瑰異者幾,庸凡者何,固與其奮發抑或慵墮相關,然倘無賴以馳騁之舞臺,甚或墜於另冊而棄之不用,則欲求瑰異者,不啻南柯一夢也。
蓋人生在世,倘言取捨之道,親信用三字足矣。乃於家人可親,於朋友可信,於社會可用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俯仰退進,花明柳暗。瑰異固可喜,庸凡亦可敬。王安石嘗謂「琴樽已寂寞,筆墨尚光輝」,有文如斯,夫復何求。
父親讀高中時,嘗以「庸凡」為筆名,及至終生未改。觀其一生,涉世紀風雲,歷城頭變幻。嘗藉如椽之筆蟾宮折桂,亦以文墨涉政罹禍半生。瑰異庸凡間或有之,揚眉俯首榮辱莫移。或謂命者運也,運者命也,誠哉斯言。
風雨天涯尋蹤跡,煙雲故紙索舊章。適值父親百年誕辰,謹集父親自傳並部分散佚著作於一冊,搜殘補闕,網羅遺佚;庶幾成卷,傳諸於世,以饗讀者並袍澤親友。是為記。
哈曉斯癸巳年夏識於京東沃言齋
前 言
哈庸凡(1914―2003),廣西桂林市人,回族。民國知名報人。親歷抗戰前後桂、皖、鄂、豫各主要報刊採訪編輯工作,歷任首席記者、採訪主任、副刊主編、總編輯、社長及雜誌主編等要職。以其抗戰前期在桂林積極從事文化救亡活動,涉足小說、戲劇、散文、新聞等諸多領域,集教員、記者及文學社團組織者、雜誌主編、演員、導演等多種角色於一身,功績卓著,被收入《抗戰時期桂林文化人名單》。
1936年,廣西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時任桂林軍團婦女工讀學校國文教員的哈庸凡,在桂林發起組織「風雨社」和風雨劇團,創辦並主編《風雨月刊》(創刊號現藏廣西自治區圖書館),投身戲劇救亡運動,演出國防戲劇。係桂劇改革最早發起和參與者之一,1936年夏,曾將傳統桂劇《杏元和番》改編為富有抗敵意義的《雁門關》。劇本在當時《桂林日報》新聞版逐日刊出,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桂劇改良的關注與討論。其間受聘任《桂林日報》通訊員,在《桂林日報》發表小說《冬夜》、《賭徒》、《淚與血》、《他們這一夥》、《青面獸楊志》、《賣刀》、《到祖國去》等,以及反映桂林風土人情的多篇特寫和時事評論等,以其文筆俊逸稱譽文壇。1937年1月被選任《桂林日報》外勤記者,4月,《桂林日報》易名《廣西日報》,報社外勤記者重新改組,成為《廣西日報》初創時期首任也是唯一的外勤記者。擔任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第四集團軍(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和廣西省政府、省黨部等機關要聞採訪任務,多次為第四集團軍(第五路軍)總司令兼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等要人講演作現場速記。1937年4月以《廣西日報》特派記者身份專程赴衡陽,沿途採訪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訪桂行程。其間先後採訪蒞桂的參謀總長程潛、中央監察委員褚民誼、考試院長戴季陶及李濟深、鄒魯等軍政要人,以及戲劇大家洪深和歐陽予倩等。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積極參與和報導廣西各界抗日救亡運動,就抗戰局勢等重大問題,採訪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司令兼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8月,代表《廣西日報》社當選廣西各界抗敵後援會理事,參與慰問、募捐、街頭宣傳等多項抗敵後援活動。任抗敵後援會宣傳部副總幹事,主編該會《克敵》雜誌。其間,兼任桂林縣抗日救國會候補理事、廣西三屆運動會新聞幹事、廣西全省籌賑會入場券勸銷團副主任等多項社會職務,曾與桂林軍團婦女工讀學校師生集體創作反映抗日救亡運動的街頭話劇《新難民曲》,並擔任導演,在桂林學校和街頭演出。
1938年6月,哈庸凡毅然投筆從戎,被派往駐防湖北廣濟前線的陸軍第八十四軍,同時兼《廣西日報》特派戰地記者。同年9月初,在武漢會戰中,哈庸凡隨八十四軍一八九師參加收復雙城驛戰鬥,血戰一晝夜,從日寇手中奪回戰略要地雙城驛。此役獲中方統帥部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傳令嘉獎。哈庸凡於戰場硝煙中採寫五千餘字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寄回桂林,在《克敵週刊》上連載,為此役留下難得的第一手史料。此後,哈庸凡隨一八九師轉戰鄂東北、豫南和皖西,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及鄂北豫南諸戰役,歷任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幹事、一一零七團少校政訓員、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等。隨棗會戰期間,曾撰寫一八九師戰史《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等。
1941年初,經曾任《廣西日報》社社長、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時任安徽省民政廳長韋永成介紹,哈庸凡進入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皖幹團」)黨政班受訓,一個月後結業,留任「皖幹團」訓導處中校科長,主編「皖幹團」團刊《幹訓》半月刊。其間,在《抗戰》半月刊發表《國父論宣傳工作》、《國父論組織工作》、《如何健全基層幹部》等文稿,並在韋永成任社長的《中原》月刊發表諷喻官場時弊的史論《明末的陞官熱》等。
1943年初,哈庸凡由安徽輾轉鄂北老河口,任第五戰區光谷警備司令部中校秘書。後任第五戰區《陣中日報》副刊《台兒莊》主編、第五戰區司令部長官上校參議兼《陣中日報》總編輯、社長。於軍旅倥傯顛簸流離之下,堅持陣中辦報,激勵前線將士。其間,主持過鄂北文藝座談會,醞釀成立五戰區文藝協會,因老河口淪陷而無果。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陣中日報》社隨五戰區長官部移駐河南漯河,易名《群力報》,後移駐鄭州,五戰區長官部易名鄭州綏靖公署。哈庸凡先後任鄭州綏靖公署軍簡三階參議兼《群力報》總經理、總編輯、社長等。其間,當選鄭州新聞記者公會理事,曾擔任鄭州新聞界豫災訪問團團長,率領鄭州各報社通訊社記者前往豫南黃泛區訪問,採寫通訊《穎災及其救濟工作》、《瀕於破產的許昌煙業》等,報導災區慘狀,呼籲社會救濟。因受劉峙(時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部屬排擠,脫離《群力報》。此後自辦《華北日報》晚刊,革新報政,抨擊時弊,為民代言,風行一時。
1948年10月,哈庸凡取道徐州抵達安徽合肥,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參加地下活動,促使合肥實現和平解放。後在華東軍政大學結業,分配至皖北行署,其後在安徽省民政廳工作。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以所謂「歷史問題」蒙冤,七十年代末獲平反。後受聘擔任《江淮英烈傳》叢書和《安徽民政誌》主編。曾擔任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政協安徽省五屆委員會委員,第五屆、第六屆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等。晚年撰寫新編歷史京劇《徽班進京》、《恩仇記》、《指鹿為馬》等多部及其他文論作品。2003年11月22日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九十歲。
哈庸凡抗戰文化經歷及相關考證文稿,近年來陸續在《人民政協報》、《湖北日報》、《合肥晚報》、《桂林日報》以及《江淮文史》、《文史春秋》、《廣西文獻》等報刊刊載,並先後收入《廣西抗日戰爭史料選編》、《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 "歐陽予倩研究資料》、《襄陽抗戰記憶》、《抗戰文化名人在老河口》、《抗戰文化研究》、《抗戰憶事》等書。2016年春,首部全景式反映廣西各族軍民抗戰的5集文獻紀錄片《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廣西抗戰紀事》輯錄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由哈庸凡擔任速記的李宗仁將軍演說稿,以及他於1938年9月採寫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等相關史料。
題 記
宋人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言:「蓋天地之氣,騰降變易,不常其所,而物亦隨之……或昔庸凡而今瑰異,或昔瑰異而今庸凡,要皆難以一定言。」語似言物,實以物況人耳。人生百年,瑰異者幾,庸凡者何,固與其奮發抑或慵墮相關,然倘無賴以馳騁之舞臺,甚或墜於另冊而棄之不用,則欲求瑰異者,不啻南柯一夢也。
蓋人生在世,倘言取捨之道,親信用三字足矣。乃於家人可親,於朋友可信,於社會可用也。「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俯仰退進,花明柳暗。瑰異固可喜,庸凡亦可敬。王安石嘗謂「琴樽已寂寞,筆墨尚光輝」,有文如斯,夫復何求。
父親讀高中時,嘗以「庸凡」為筆名,及至終生未改。觀其一生,涉世紀風雲,歷城頭變幻。嘗藉如椽之筆蟾宮折桂,亦以文墨涉政罹禍半生。瑰異庸凡間或有之,揚眉俯首榮辱莫移。或謂命者運也,運者命也,誠哉斯言。
風雨天涯尋蹤跡,煙雲故紙索舊章。適值父親百年誕辰,謹集父親自傳並部分散佚著作於一冊,搜殘補闕,網羅遺佚;庶幾成卷,傳諸於世,以饗讀者並袍澤親友。是為記。
哈曉斯癸巳年夏識於京東沃言齋
前 言
哈庸凡(1914―2003),廣西桂林市人,回族。民國知名報人。親歷抗戰前後桂、皖、鄂、豫各主要報刊採訪編輯工作,歷任首席記者、採訪主任、副刊主編、總編輯、社長及雜誌主編等要職。以其抗戰前期在桂林積極從事文化救亡活動,涉足小說、戲劇、散文、新聞等諸多領域,集教員、記者及文學社團組織者、雜誌主編、演員、導演等多種角色於一身,功績卓著,被收入《抗戰時期桂林文化人名單》。
1936年,廣西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時任桂林軍團婦女工讀學校國文教員的哈庸凡,在桂林發起組織「風雨社」和風雨劇團,創辦並主編《風雨月刊》(創刊號現藏廣西自治區圖書館),投身戲劇救亡運動,演出國防戲劇。係桂劇改革最早發起和參與者之一,1936年夏,曾將傳統桂劇《杏元和番》改編為富有抗敵意義的《雁門關》。劇本在當時《桂林日報》新聞版逐日刊出,引發社會各界對於桂劇改良的關注與討論。其間受聘任《桂林日報》通訊員,在《桂林日報》發表小說《冬夜》、《賭徒》、《淚與血》、《他們這一夥》、《青面獸楊志》、《賣刀》、《到祖國去》等,以及反映桂林風土人情的多篇特寫和時事評論等,以其文筆俊逸稱譽文壇。1937年1月被選任《桂林日報》外勤記者,4月,《桂林日報》易名《廣西日報》,報社外勤記者重新改組,成為《廣西日報》初創時期首任也是唯一的外勤記者。擔任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第四集團軍(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和廣西省政府、省黨部等機關要聞採訪任務,多次為第四集團軍(第五路軍)總司令兼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等要人講演作現場速記。1937年4月以《廣西日報》特派記者身份專程赴衡陽,沿途採訪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訪桂行程。其間先後採訪蒞桂的參謀總長程潛、中央監察委員褚民誼、考試院長戴季陶及李濟深、鄒魯等軍政要人,以及戲劇大家洪深和歐陽予倩等。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積極參與和報導廣西各界抗日救亡運動,就抗戰局勢等重大問題,採訪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司令兼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8月,代表《廣西日報》社當選廣西各界抗敵後援會理事,參與慰問、募捐、街頭宣傳等多項抗敵後援活動。任抗敵後援會宣傳部副總幹事,主編該會《克敵》雜誌。其間,兼任桂林縣抗日救國會候補理事、廣西三屆運動會新聞幹事、廣西全省籌賑會入場券勸銷團副主任等多項社會職務,曾與桂林軍團婦女工讀學校師生集體創作反映抗日救亡運動的街頭話劇《新難民曲》,並擔任導演,在桂林學校和街頭演出。
1938年6月,哈庸凡毅然投筆從戎,被派往駐防湖北廣濟前線的陸軍第八十四軍,同時兼《廣西日報》特派戰地記者。同年9月初,在武漢會戰中,哈庸凡隨八十四軍一八九師參加收復雙城驛戰鬥,血戰一晝夜,從日寇手中奪回戰略要地雙城驛。此役獲中方統帥部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傳令嘉獎。哈庸凡於戰場硝煙中採寫五千餘字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寄回桂林,在《克敵週刊》上連載,為此役留下難得的第一手史料。此後,哈庸凡隨一八九師轉戰鄂東北、豫南和皖西,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及鄂北豫南諸戰役,歷任一八九師政治部上尉幹事、一一零七團少校政訓員、一八九師司令部少校秘書等。隨棗會戰期間,曾撰寫一八九師戰史《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等。
1941年初,經曾任《廣西日報》社社長、第五戰區政治部主任、時任安徽省民政廳長韋永成介紹,哈庸凡進入安徽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皖幹團」)黨政班受訓,一個月後結業,留任「皖幹團」訓導處中校科長,主編「皖幹團」團刊《幹訓》半月刊。其間,在《抗戰》半月刊發表《國父論宣傳工作》、《國父論組織工作》、《如何健全基層幹部》等文稿,並在韋永成任社長的《中原》月刊發表諷喻官場時弊的史論《明末的陞官熱》等。
1943年初,哈庸凡由安徽輾轉鄂北老河口,任第五戰區光谷警備司令部中校秘書。後任第五戰區《陣中日報》副刊《台兒莊》主編、第五戰區司令部長官上校參議兼《陣中日報》總編輯、社長。於軍旅倥傯顛簸流離之下,堅持陣中辦報,激勵前線將士。其間,主持過鄂北文藝座談會,醞釀成立五戰區文藝協會,因老河口淪陷而無果。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陣中日報》社隨五戰區長官部移駐河南漯河,易名《群力報》,後移駐鄭州,五戰區長官部易名鄭州綏靖公署。哈庸凡先後任鄭州綏靖公署軍簡三階參議兼《群力報》總經理、總編輯、社長等。其間,當選鄭州新聞記者公會理事,曾擔任鄭州新聞界豫災訪問團團長,率領鄭州各報社通訊社記者前往豫南黃泛區訪問,採寫通訊《穎災及其救濟工作》、《瀕於破產的許昌煙業》等,報導災區慘狀,呼籲社會救濟。因受劉峙(時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部屬排擠,脫離《群力報》。此後自辦《華北日報》晚刊,革新報政,抨擊時弊,為民代言,風行一時。
1948年10月,哈庸凡取道徐州抵達安徽合肥,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參加地下活動,促使合肥實現和平解放。後在華東軍政大學結業,分配至皖北行署,其後在安徽省民政廳工作。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以所謂「歷史問題」蒙冤,七十年代末獲平反。後受聘擔任《江淮英烈傳》叢書和《安徽民政誌》主編。曾擔任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政協安徽省五屆委員會委員,第五屆、第六屆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等。晚年撰寫新編歷史京劇《徽班進京》、《恩仇記》、《指鹿為馬》等多部及其他文論作品。2003年11月22日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九十歲。
哈庸凡抗戰文化經歷及相關考證文稿,近年來陸續在《人民政協報》、《湖北日報》、《合肥晚報》、《桂林日報》以及《江淮文史》、《文史春秋》、《廣西文獻》等報刊刊載,並先後收入《廣西抗日戰爭史料選編》、《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 "歐陽予倩研究資料》、《襄陽抗戰記憶》、《抗戰文化名人在老河口》、《抗戰文化研究》、《抗戰憶事》等書。2016年春,首部全景式反映廣西各族軍民抗戰的5集文獻紀錄片《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廣西抗戰紀事》輯錄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由哈庸凡擔任速記的李宗仁將軍演說稿,以及他於1938年9月採寫戰地通訊《大戰雙城驛》等相關史料。
目次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瑰異庸凡─抗戰時期的一位民國報人》
目次
上冊
題 記 06
前 言 08
我的自傳‧憶舊 12
我的自傳 15
灕江之濱的哈氏家族 15
從私塾到高中 17
發起創辦桂林「風雨社」 19
進入《廣西日報》 24
融入抗戰洪流 26
進出大別山 30
鄂北主辦《陣中日報》 34
從漯河到鄭州:主持《群力報》 38
創辦《華北日報》晚刊 41
輾轉安徽參加民盟 43
社會關係紀略 46
幾個主要時期的思想情況 57
我在抗戰前後的《廣西日報》 64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廣西的流行歌曲 68
從「皖幹團」看新桂系內部的矛盾 69
回憶解放前夕合肥盟員的活動 80
同行者說 85
桂林時期 85
武漢會戰與隨棗會戰時期 87
大別山時期 88
鄂北老河口時期 90
鄭州時期 95
時人交往錄 97
史實鉤沉‧拾遺 121
桂林「風雨社」時期(1936年9月―1937年7月)
從《風雨月刊》說到桂林「風雨社」 121
抗戰前期在桂林的文化活動 134
「風雨劇團」1937年元旦公演風波 144
桂林「風雨社」始末 151
「風雨社」簡章 158
風雨前奏曲(代發刊詞) 160
《風雨月刊》創刊號目錄 161
《風雨月刊》創刊號編後及稿約 162
《廣西日報》時期(1937年1月―1938年6月)
盧溝橋事變後採訪李宗仁 164
早期新聞生涯若干史實補訂 171
緊張活躍的社團活動 178
主編《克敵週刊》 184
抗戰前期在桂林的戲劇救亡活動 189
戲劇家洪深採訪記 195
採寫《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訪問記》 199
北上抗戰時期(1938年6月―1945年9月)
哈庸凡與抗日英烈何德璋 202
武漢會戰中的一段彪炳戰史 210
大戰雙城驛(上) 222
大戰雙城驛(下) 225
隨棗會戰與一八九師戰史 229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 238
《再上鄂中戰場》與哈庸凡戰地政治工作片斷 253
再上鄂中戰場 吳全君 258
大別山一日 264
幹訓生的一日 264
清晨到中午:與汪與哲等拜會老友 266
黃昏到深夜:與杏子等談歐陽予倩 268
道儂依舊是書生 汪與哲 272
從晨到夜 杏子 273
第五路軍軍歌及其他 276
戲劇春秋‧小說 287
桂劇叢談 287
雁門關(國防戲劇) 293
新難民曲 303
徽班進京 313
指鹿為馬 349
恩仇記(選載) 358
他們這一夥(小說) 382
青面獸楊志(小說) 390
到祖國去(小說) 396
賣刀(小說) 401
書信輯存‧年譜 407
哈庸凡先生年譜 440
下冊
著述輯佚‧文稿 12
1936年 15
1937年 62
1938年 179
1941年 203
1942年 271
1946年 339
1948年 382
1950-2000年 407
歷史斷片‧特載 449
重撫傷痛說當年 賽春英 447
附錄:先父賽公德炳遇難六十週年碑文 450
賽春英年表 450
我的父親 哈海珊 451
附錄:傷疤 哈海珊 462
那些年那些事 哈曉斯 464
五十年前的那個寒秋 哈曉斯 472
憶與公婆相處的歲月 趙江虹 475
「好小孩」們的爺爺 哈達嫣 481
在默默無聞中實現人生價值
――寫給爺爺奶奶的一封信 哈達娜 485
抗戰七十八週年頌 哈曉斯 486
御街行‧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兼紀父母之抗戰歲月 486
跋 哈曉斯 488
目次
上冊
題 記 06
前 言 08
我的自傳‧憶舊 12
我的自傳 15
灕江之濱的哈氏家族 15
從私塾到高中 17
發起創辦桂林「風雨社」 19
進入《廣西日報》 24
融入抗戰洪流 26
進出大別山 30
鄂北主辦《陣中日報》 34
從漯河到鄭州:主持《群力報》 38
創辦《華北日報》晚刊 41
輾轉安徽參加民盟 43
社會關係紀略 46
幾個主要時期的思想情況 57
我在抗戰前後的《廣西日報》 64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廣西的流行歌曲 68
從「皖幹團」看新桂系內部的矛盾 69
回憶解放前夕合肥盟員的活動 80
同行者說 85
桂林時期 85
武漢會戰與隨棗會戰時期 87
大別山時期 88
鄂北老河口時期 90
鄭州時期 95
時人交往錄 97
史實鉤沉‧拾遺 121
桂林「風雨社」時期(1936年9月―1937年7月)
從《風雨月刊》說到桂林「風雨社」 121
抗戰前期在桂林的文化活動 134
「風雨劇團」1937年元旦公演風波 144
桂林「風雨社」始末 151
「風雨社」簡章 158
風雨前奏曲(代發刊詞) 160
《風雨月刊》創刊號目錄 161
《風雨月刊》創刊號編後及稿約 162
《廣西日報》時期(1937年1月―1938年6月)
盧溝橋事變後採訪李宗仁 164
早期新聞生涯若干史實補訂 171
緊張活躍的社團活動 178
主編《克敵週刊》 184
抗戰前期在桂林的戲劇救亡活動 189
戲劇家洪深採訪記 195
採寫《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訪問記》 199
北上抗戰時期(1938年6月―1945年9月)
哈庸凡與抗日英烈何德璋 202
武漢會戰中的一段彪炳戰史 210
大戰雙城驛(上) 222
大戰雙城驛(下) 225
隨棗會戰與一八九師戰史 229
半年來淅河西岸之戰壕生活 238
《再上鄂中戰場》與哈庸凡戰地政治工作片斷 253
再上鄂中戰場 吳全君 258
大別山一日 264
幹訓生的一日 264
清晨到中午:與汪與哲等拜會老友 266
黃昏到深夜:與杏子等談歐陽予倩 268
道儂依舊是書生 汪與哲 272
從晨到夜 杏子 273
第五路軍軍歌及其他 276
戲劇春秋‧小說 287
桂劇叢談 287
雁門關(國防戲劇) 293
新難民曲 303
徽班進京 313
指鹿為馬 349
恩仇記(選載) 358
他們這一夥(小說) 382
青面獸楊志(小說) 390
到祖國去(小說) 396
賣刀(小說) 401
書信輯存‧年譜 407
哈庸凡先生年譜 440
下冊
著述輯佚‧文稿 12
1936年 15
1937年 62
1938年 179
1941年 203
1942年 271
1946年 339
1948年 382
1950-2000年 407
歷史斷片‧特載 449
重撫傷痛說當年 賽春英 447
附錄:先父賽公德炳遇難六十週年碑文 450
賽春英年表 450
我的父親 哈海珊 451
附錄:傷疤 哈海珊 462
那些年那些事 哈曉斯 464
五十年前的那個寒秋 哈曉斯 472
憶與公婆相處的歲月 趙江虹 475
「好小孩」們的爺爺 哈達嫣 481
在默默無聞中實現人生價值
――寫給爺爺奶奶的一封信 哈達娜 485
抗戰七十八週年頌 哈曉斯 486
御街行‧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兼紀父母之抗戰歲月 486
跋 哈曉斯 488
書摘/試閱
我的自傳‧憶舊
本章收錄哈庸凡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撰寫的自傳及此後撰寫或口述的相關回憶文稿。作為抗戰初期即別離寡母,奔赴抗日前線的熱血青年,隨軍轉戰鄂豫皖抗擊日寇,在自傳中僅有寥寥數字,一筆帶過。甚至冒死在火線採寫戰地通訊,亦隻字未提。而其中風雲變幻,可寫和應寫的事件何止萬言。因而今天讀到的這些自傳材料,只是也只能是一段殘缺的、不完整的個人經歷。對個人和家庭固然是個殘缺,對時代和社會未嘗不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這份自傳撰寫時,哈庸凡先生不過四十歲出頭。因而這些原本已經殘缺的人生經歷,只能說是他前半生的不完整記錄。作為晚輩,我們很遺憾還不能完整地瞭解父親和母親的前半生,而他們的後半生卻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雖然還不曾寫成文字,但銘刻在記憶中的傳記,充溢著濃鬱醇厚的親情,因而彌足珍貴。
本章收錄哈庸凡先生上世紀五十年代撰寫的自傳及此後撰寫或口述的相關回憶文稿。作為抗戰初期即別離寡母,奔赴抗日前線的熱血青年,隨軍轉戰鄂豫皖抗擊日寇,在自傳中僅有寥寥數字,一筆帶過。甚至冒死在火線採寫戰地通訊,亦隻字未提。而其中風雲變幻,可寫和應寫的事件何止萬言。因而今天讀到的這些自傳材料,只是也只能是一段殘缺的、不完整的個人經歷。對個人和家庭固然是個殘缺,對時代和社會未嘗不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這份自傳撰寫時,哈庸凡先生不過四十歲出頭。因而這些原本已經殘缺的人生經歷,只能說是他前半生的不完整記錄。作為晚輩,我們很遺憾還不能完整地瞭解父親和母親的前半生,而他們的後半生卻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雖然還不曾寫成文字,但銘刻在記憶中的傳記,充溢著濃鬱醇厚的親情,因而彌足珍貴。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