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博學家‧用地圖繪製世界(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我是博學家
ISBN13:9787559634146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美)理查德•潘徹克
譯者:吳越
出版日:2019/12/01
裝訂/頁數:平裝/131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1. NSTA推薦。NSTA是世界科學教師組織。
2. 以豐富的手工活動為特色。21個與地圖學有關的手工活動,適合親子互動,適合教學活動。
3. 從史前岩畫到全球定位系統,追隨先人探索世界的腳步,描繪地理學與地圖繪製的發展軌跡
4. 用“大事記”梳理地圖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當早期人類開始在洞穴牆壁上刻畫圖案時,他們就已經開始製作地圖。這些最初的圖畫用於尋找狩獵場或避免危險,在後來的歲月中逐漸發展成為更為複雜的導航工具。
本書講述了地圖和地圖製作、導航員和探險家的迷人歷史,以及科技如何提高我們理解周圍世界的能力。豐富的地圖和圖表,可以讓你深入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並展示如何解讀豐富的信息地圖。書中還包括21個實踐活動,讓你測試新學到的技能。
作者簡介
理查德·潘徹克出生於紐約,獲得了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人類學碩士學位,並在那裡完成了博士課程。他共出版了33本著作,其中包括11本青少年科普書和13本地方歷史著作。
譯者簡介
吳越,曾任中國國家地理圖書的圖片編輯,資深自然地理愛好者,曾於美國聖母大學學習西方古典建築,為訪古蹟與名山大川,足跡遍及五大洲30餘國。如今作為一名中學教師,立志將科學思維與人文情懷相偕贈予少年人。
名人/編輯推薦
21項活動具有啟發性,難度不同,但都無須昂貴或難以獲得的材料。
——《科克斯書評》
憑藉大量的文字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學校圖書館雜誌》
序
我年少時遊歷甚廣,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新鮮地方曾讓我大開眼界。或許是出於這個緣故,我對地理學和地圖的熱情在孩童時期就早早產生了。地圖總能以某種方式將廣闊而遙遠的土地縮小到可以輕易測量的尺度之內,而我通過這個神奇的工具,僅用想像力便可以征服一個接一個的新目的地,我可以輕而易舉地沿大河順流而下,登上陡峭的高山之巔,跨越廣袤的沙漠?用我的指尖。盯著花花綠綠的地圖,我能夠想像生活在別的地方,比如在高聳的安第斯山脈間,或者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澤地帶,或者在寒霜鋪地的格陵蘭,人們都會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對自己那本世界地圖集愛不釋手。在一個個雨天的下午,我會打開美國地圖,挑最邊邊角角的陸地塗上顏色,假想自己其實生活和成長在那些地方。我曾幻想自己是一個拓荒的先驅者,冒險前往地圖上並不多見的那些空白的土地,那些還從沒有人涉足過的地方。
地理學和地圖的方方面面都如此迷人,為了讓你對此有一個全面的印象,我盡力在本書中覆蓋更多的土地。希望通過閱讀本書,你能夠獲得進一步探索這個話題的動力。
目次
致謝
大事記
前言
1 從地理學說起
地理學是什麼?
泛古陸
轟隆一聲,山崩地裂:那些塑造了
地質形態的力量
我們對地理的理解一直在變化
測量海拔高度
中世紀的地理學
大航海時代
四色的挑戰
2 地球和地球儀:闡釋地球
極點與平行線
探尋經度
上哪兒找北?
政治與文化地理
羅盤導航遊戲
人文地理圖示
健康地理學
識讀地圖
地圖投影
人口密度圖
地圖比例尺
地圖投影實驗
繪圖方法
畫一張成比例的地圖
這張地圖比例正確嗎?
等高線圖立體起來
鏨刻一份地圖
3 地理與新大陸
在北美洲定居
製作一份地理簡況
奴隸制的地理學
土地測量與美國國界
成為土地測量員
梅森-迪克遜分界線
北美洲的地名
聚落形態和對自然環境的改變
地名的起源
改變我們的環境
學習地理學
製作一張分區地圖
度假:販賣地理
鐵路與擴張的國家
西奧多?羅斯福
美國地理調查
航海圖
鳥瞰圖
製作一張航海圖
汽車、公路,以及道路圖
製作一張影像行車地圖
州的形狀
研究州的形狀
4 鮮血、權力和寶藏:地圖的特殊用途
地圖與戰爭
戰略遊戲
飛速變化的世界地圖
山里有金子!
藏寶圖
按圖尋寶
紅州與藍州
5 地理學和地圖的現狀與未來
航空攝影
從太空拍攝地球:“陸地衛星1號”的故事
地理信息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
地圖軟件
從衛星圖到街道地圖
太空地理:為行星繪製地圖
地圖的未來
觀測月球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相關資源
書摘/試閱
1 從地理學說起
成千上萬年前,有個人站在山丘上,凝視著幾十米高的山腳下,風景從那裡鋪展在他眼前。目之所及的最右端,有大大小小的岩塊凌亂地散佈在大地上,那裡是蛇和蜥蜴等許多動物的家園,逃荒時期也可以為人提供不錯的臨時庇護所;他的正前方是一片長滿蒿草的廣大平原,平坦地一直延伸到似乎遠在天邊的高山腳下,其間只零星點綴著幾棵樹;左側則能看到平原過渡到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這片森林一直蔓延到一條寬闊大河的岸邊,也是不少野生動物的樂園。站在這樣的至高點上,山下一切都一目了然,然而一旦這位觀察者走下山坡,他就失去了這幅全景圖的視角。當他漫步進入森林,想要拿準距離和方向都變得相當困難;而當他走入曠野,又變得很難判斷自己究竟在往什麼地方去。他於是想:要是能把山上看到的景象永久保留下來該多好啊,如果能把山下的地貌刻在比自己的頭腦更加可靠的東西上該多好啊。
就這樣,史上第一張地圖誕生了。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一詞起源於希臘語。它來自希臘詞語“geo”,意為“土地”;以及“graphy”,意為“寫下”或“描述”。
地理就是地方。你一旦踏足戶外,便與地理狹路相逢。請環顧四周,注意街坊鄰里環境的顯著特徵。你或許住在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四面都被摩天大廈所環繞;也可能住在鄉間,舉目除了田野一無所有。不管住在什麼樣的地方,你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毫無疑問地會有些與眾不同的特徵,不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
地理位置的天然特徵(或稱地貌)——包括山巒、平原、沙漠、峽谷、溪流、江河、湖泊、海洋、半島、島嶼——都是一個地方最基本的地理元素。地貌是大地表面的細節特徵,它與人們選擇的定居地點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位置和地表特徵決定了氣候,而氣候又決定了一系列其他的問題:有多少人能夠住在這裡、什麼類型的穀物可以在此生長、什麼樣的動物能生存在這裡,以及人能找到哪些自然資源,等等。
總的來說,你在什麼地方生活會影響到你以什麼方式生活。
那麼,這個世界呈現出的地理面貌是怎麼來的?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塑造了它?
泛古陸
地球的每一處形貌特質都有獨特的形成方式,形成於獨特的時機。其中有一些特徵形成於數十億年以前,有一些形成不過幾千年,而還有一些是最近才出現的。在看上去平靜的外表下,地球的內在極為活躍。地勢的改變大多都由於最外層地殼的運動。地球的表層並不結實,也不連貫,它斷裂成12個大的碎片,叫作“板塊”。這些板塊會位移和變遷,板塊構造理論由此提出。這些運動導致了地球上大多數的地質動盪,包括山巒聳起、地震和火山爆發。
我們熟悉的大陸曾經並不是如今這副模樣(這是相當晚近的事情了)。10億年前,所有這些大陸都擠在一起,世上只有一塊巨大的超級大陸。距今7.5億年到5.4億年之間,這塊大陸分裂成了小塊,並開始四散漂移。到了大約4.7億年前,板塊的運動方式有了變化,一些陸地重新開始聚到一起。大約2.7億年前,這些大陸板塊碰撞融合,再次形成一塊超級大陸,我們稱之為“泛古陸”,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語,本意是“全部的大陸”。但是僅僅過去大約3000萬年,也就是在恐龍剛剛出現的時候,這塊大陸重新開始變遷,泛古陸再一次分解開來。多年來,這些大陸一直緩慢且不間斷地繼續漂移。
直到恐龍徹底滅絕的時刻,地球上的大陸還沒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即使到如今,大陸漂移依然在繼續。北美洲和非洲大陸還在繼續相互遠離,使得大西洋的面積繼續擴大。全世界的板塊構造以每年位移2.5~15厘米的速度運動著,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就會有滄海桑田的變化。
轟隆一聲, 山崩地裂:那些塑造了地質形態的力量
運動的板塊是推動地球上主要山脈聳起的力量。當板塊間發生碰撞,巨量的岩石會隨之隆起。“年輕的”落基山脈形成於距今1億年至5000萬年間,而沿東海岸延展的“古老的”阿勒格尼山脈則在將近3億年前就已成形,在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碰撞中隆起。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大約在5500萬年前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從發生碰撞的那一刻起,這些山脈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一直長高。
除了造山,無休止的板塊運動還在地球上造成了其他的變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地震總是沿著斷層發生,斷層在兩個不同板塊的交界處。當板塊遷移時,不管是兩個板塊相互摩擦還是拉扯,都有可能發生地震。向北方移動的太平洋板塊和向南方移動的北美洲板塊相會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安德烈斯斷層,1906年的洛杉磯大地震和1989年的洛馬?普雷塔大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地區。
板塊運動中還誕生了火山。當岩漿從上地幔(地殼下熔融的地層)沿著裂縫流向地表時,火山就形成了,這種情況大多由沿著斷層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火山灰和熔渣在熔岩流周圍堆成一個錐體。火山爆發會改變地表的形態,包括火山本身的高度和形狀。當聖海倫火山在1980年5月爆發時,它的的確確把山頂掀掉了,山體高度下降了近400米;這場爆發還將周圍500多平方千米的森林化為焦土,熾熱的岩漿、灰燼和泥石流摧毀了一切擋在它們前進路途中的生命。
除了構造運動,還有些其他因素也在雕琢世界形態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風化對於地質形態有著重要而長遠的影響。拿比落基山脈年長2億歲的阿勒格尼山脈舉個例子,地質證據顯示,遠古時期的這條山脈,最初有著高達1萬米的險峰(如今落基山脈的最高峰也不過4200米左右),然而在時間的長河中,這些高峰被風化消磨了,海拔高度大幅降低,並產生了“平頂曲線效應”——它們不再像落基山脈中的那些山峰一樣高聳險峻,阿勒格尼山脈的最高點如今僅僅海拔2000米,而整條山脈上排列著40多座1800米以上的山峰。
水蝕作用是另一個影響地球當前地質形態的重要因素。雨水能夠帶走土壤,並因此緩緩侵蝕山脈和丘陵,土壤的流失積少成多,最終會造成巨大的變化。大雨可能造成泥石流,甚至使整片山體崩塌。
另外,當雨水落到大地上的時候,它們會順著任意坡道向下流淌。水流的力量會在流經的地方沖刷出淺淺的溝壑,這樣一來後續的水流都會順著已有的溝壑流淌,也就是說,雨水總是會沖刷同一條路線。每一次下雨,流水都會將這些溝壑沖刷得更深一些,成百上千年後,當流水沖出了一條足夠深的水道,它就成了一條溪流或河流。
風本身就可以造成侵蝕和大地變遷,尤其是對於開闊的沙地,比如海灘或者乾旱疏鬆的土壤。風力還是在水面形成大浪的主要因素,而大浪也會對海岸造成嚴重的侵蝕。
水流還會用其他方式改變地理形態。發生颶風或大風暴的時候,洶湧的海潮會將沙灘沖刷殆盡,甚至區域地圖都不得不為此改變。1938年的一場颶風襲擊了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使得長島南部海岸的一長條土地浸沒在水下,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的欣納科克灣。
我們把冰川的形成和移動稱為“冰川作用”,這也是塑造地理樣貌的重要因素。在過去的300萬年裡,地球總共經歷了4次大冰期,在那幾個時期,冰川從極地向赤道挺進,接近南北兩極的大部分區域被冰雪覆蓋了。當冰川靜止時,它本身不會改變大地的形態,但它們的前進或後退,或者說生長或消融,則會造成劇變。在100萬年至10萬年以前的末代冰期裡,冰川的前進和後退給北半球地貌帶來了持續至今的影響。冰川將巨大的礫石搬運到各處,將岩塊打磨光滑,在山中切出谷地,沿途積起丘陵狀的冰川土壤,還留下了數不清的湖泊和池塘。美國的五大湖就是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它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幾個冰川湖。英國著名的湖區也形成於冰川作用。然而現在在美國西部,只有山區還保留有一些小塊的冰川遺跡。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