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890 元優惠價
:90 折 801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成為這樣的我》,全球熱賣超過千萬本的暢銷書
▁▁《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尼爾森圖書調查評為非小說類暢銷書
▍坦誠以對、充滿力量且鼓舞人心──《成為這樣的我》▌
美國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一路從芝加哥郊區到白宮,
不斷超越自我,對自身深刻的審視,充滿溫暖、智慧與啟示。
────她的故事將鼓舞我們追隨仿效。
★獨家收錄64幅歐巴馬家庭珍貴照片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盛讚推薦
★史上最暢銷回憶錄,全球銷售破1,150萬冊
§為何要讀蜜雪兒.歐巴馬?
〉〉〉她的家族,記錄時代變遷,見證社會進步,
是美國黑人族群自奴隸制度以來,漫長艱辛奮鬥史的縮影。
〉〉〉她的故事,證明底層也能翻身向上,擁有無限可能。
〉〉〉成為(Becoming)之路沒有終點,是不斷前進、進化、蛻變的過程,
時間到了,即褪去舊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蜜雪兒如何在多重身分轉換之中,堅持「做自己」並「成為理想的自己」。
也看她在面對人生每一次「轉變」之間,如何展現溫柔、堅定而優雅的態度與氣度!
▍一步一步帶領你探究自己的成長之路,找到屬於你的價值──《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
這樣的你,曾經走過怎樣的人生旅程?
這本精美的筆記書是以蜜雪兒.歐巴馬的暢銷回憶錄為基礎,
特別呈現由前第一夫人執筆親密體己且激勵人心的引言,
並收錄超過150則發人深省的問題與金句,
幫助你發現──並重新發現──你的故事。
★美國首印50萬本,出版即登亞馬遜暢銷榜
★上市前已授權全球超過20個國家
★尼爾森圖書調查(Nielsen Bookscan)評選為非小說類暢銷書
§請把這本筆記書,視為你在「成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指南!
〉〉〉書中收錄了引人深思的提問,旨在幫助你反思你的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
你的目標、挑戰與夢想;讓你感動並帶給你希望的事;以及你為自己和社會懷抱的憧憬。
〉〉〉蜜雪兒.歐巴馬:「我希望你利用這本筆記書寫下你的經歷、想法與感受,
不文過飾非,也不做任何評判……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這些篇章將帶領你捕捉自己的聲音、記錄自己的旅程,幫助你滋養心中的歸屬感。
打開本書,你將不僅有機會細細思索來時路,更會萌生邁步向前的力量,不論前方的路將通往何方。
作者簡介
姓名: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
蜜雪兒.羅賓森.歐巴馬 Michelle Robinson Obama
2009至2017年間美國第一夫人,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及哈佛法學院。歐巴馬夫人的事業生涯開始於芝加哥盛德法律事務所(Sidley & Austin),她在那裡擔任律師,也在那裡遇見了日後的夫婿巴拉克.歐巴馬。其後,她陸續任職於芝加哥市長辦公室、芝加哥大學及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並創立公眾聯盟(Public Allies)芝加哥分會,專門培育年輕人投入公共服務事業。
歐巴馬伉儷目前定居華盛頓特區,育有兩位千金瑪莉亞和莎夏。
相關著作:《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蜜雪兒.歐巴馬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合譯)等。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大學講師、軟體中文化暨影片翻譯譯者、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已出版譯作百餘部並多次獲得金書獎殊榮,現以翻譯為樂並習畫自娛。重要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歐巴馬勇往直前》、《小眾,其實不小》、《物聯網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數據、謊言與真相》等。
林步昇
喜歡語言、綠豆湯和傑尼龜,正緩慢成為雜食型譯者,近期譯作包括《知識的假象》與《自律就是自由》。身為首位非裔第一夫人,蜜雪兒細數各項難題與掙扎,同時推廣著她在乎的理念,走出自己的路。跟本書作者(的文字)密集相處後,我做夢都夢到在白宮校外教學。
蜜雪兒.羅賓森.歐巴馬 Michelle Robinson Obama
2009至2017年間美國第一夫人,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及哈佛法學院。歐巴馬夫人的事業生涯開始於芝加哥盛德法律事務所(Sidley & Austin),她在那裡擔任律師,也在那裡遇見了日後的夫婿巴拉克.歐巴馬。其後,她陸續任職於芝加哥市長辦公室、芝加哥大學及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並創立公眾聯盟(Public Allies)芝加哥分會,專門培育年輕人投入公共服務事業。
歐巴馬伉儷目前定居華盛頓特區,育有兩位千金瑪莉亞和莎夏。
相關著作:《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蜜雪兒.歐巴馬帶領你探索內心的聲音》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譯作有:《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合譯)等。
陳琇玲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大學講師、軟體中文化暨影片翻譯譯者、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已出版譯作百餘部並多次獲得金書獎殊榮,現以翻譯為樂並習畫自娛。重要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歐巴馬勇往直前》、《小眾,其實不小》、《物聯網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數據、謊言與真相》等。
林步昇
喜歡語言、綠豆湯和傑尼龜,正緩慢成為雜食型譯者,近期譯作包括《知識的假象》與《自律就是自由》。身為首位非裔第一夫人,蜜雪兒細數各項難題與掙扎,同時推廣著她在乎的理念,走出自己的路。跟本書作者(的文字)密集相處後,我做夢都夢到在白宮校外教學。
序
《成為這樣的我》推薦序_誰是蜜雪兒.歐巴馬?
文╱商業周刊出版部
蜜雪兒.歐巴馬新書《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出版了,全球共有二十四個語言版本同步上市。如影隨形深陷藍綠糾纏幾至天荒地老的台灣讀者,還記得誰是蜜雪兒.歐巴馬?她寫了什麼足以有二十四個國家買單?她和丈夫的人生故事,由出版社預付空前的6,300萬美金版稅搶下,是名滿全球的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夫婦的三倍以上。
蜜雪兒.歐巴馬到底憑什麼?她來自膚色分裂更複雜、兩黨爭鬥更典型之地,我們很想這樣告訴讀者,你一定要來讀讀以下這個非比尋常的人生:
在《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紀錄片中,年高八十八歲的股神巴菲特評論自我成就,他說在一九三○年出生於美國,是占了全世界最大的子宮紅利,光這樣就打敗全球四分之三人口,再加上白人、男性的生理特性,他啥事沒幹,已保證占盡全美的便宜。
身在共和黨家族,父親還是兩屆共和黨眾議員,巴菲特認為湯瑪斯.傑佛遜簽下美國憲法時,深信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但美國歷史證明,「好像美國黑人只有一半的人權,這個事實使我抓狂。」
同樣在紀錄片中,巴菲特已故妻子蘇珊說,巴菲特曾跟她討論:「我們就等著女人某天會發現,其實她們才真的是人類世界的奴隸」。蘇珊多年後說:「現在我們發現了,又如何呢?」
蜜雪兒.歐巴馬出身只有一半人權的黑人奴隸後代,同時,也是巴菲特眼中的世界奴隸:女性。別相信網路謠言,即使看來比總統丈夫高大,她是貨真價實的女人。
生於芝加哥南部貧民區,父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殘疾,在多產的黑人社區,蜜雪兒只有一個哥哥,兄妹倆大學皆就讀常春藤盟校的普林斯頓大學,蜜雪兒二十三歲還從哈佛研究所畢業,曾是律師事務所破天荒的黑人女主管、非營利組織創辦人,也擔任過醫院董事。
在黑人社區中,蜜雪兒不見得受歡迎,表姊妹斥她「How come you talk like a white girl?」只因她講一口被母親抱在膝上讀字典訓練的白人正音;她競爭意識強烈、做好做滿力爭上游,全靠聰明才智與文憑競爭,主流認為黑人擅長的唱歌、演戲、運動專才,並非她的強項,這是現年五十四歲的蜜雪兒腹背受敵的黑白前半場人生。
她迎來光名字就叫人頭痛的丈夫巴拉克.海珊.歐巴馬,黑白混血,也就是不黑不白,在夏威夷出生(!),無緣與肯亞籍生父生活,還好一樣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兩個女兒都出生後,夫妻倆仍抓襟見肘還學貸。
介紹到這裡,必須說明讀者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的背景:歐巴馬先生天生理想主義者,在特殊家境造就下,他一心往學問、社區營造和政治路上走,財務上得過且過;蜜雪兒家訓嚴謹看重經濟,兼差多職養家不遺餘力。當歐巴馬先生決定參選而影響家計時,他的解決之道是寫一本自認會暢銷的書,結果書還沒寫成,他那原本銷售平平的《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就在出版九年後,打破政治人物書籍的銷售紀錄、橫掃各大排行榜……
順帶一提,蜜雪兒兩個女兒都是確診不孕症後生下的。是的,不孕症。蜜雪兒支持丈夫從政,她轉換跑道以律師半薪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並在老公總是不在家時,獨自壯膽持續注射催卵針,蜜雪兒描述擋不住的為母天性、男女天生不同的自然機制和孤單的懷孕過程,是所有經歷過不孕症的讀者絕對可以感同身受的。
歐巴馬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美國史上空前不知會否絕後的非裔黑人總統,無父無母,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剛過世。似乎因夫成就的蜜雪兒有了八年不可思議的白宮生活,身為有智識的職業女性、母親、非典型政治人物妻子,被視為全美最無種族界線、也最受歡迎的第一夫人,蜜雪兒寫下政壇少見坦誠的過去與未來,她說,身為少數族裔、身為女性,她永遠要比別人加倍勤奮,才能有一半的成就。
踏著血汗鋪就的民選之路,蜜雪兒終而成就祖輩無能想像的人生,生而為人,所思、所想、所差無幾,成功男性背後總有無怨無悔的女性,但無怨無悔的女性不一定有位總統丈夫。透過本書〈成為自己〉、〈成為我們〉、〈成為無限可能的自己〉(Becoming Me, Becoming Us, Becoming More)的故事推演,她與讀者分享人性悲觀但也最樂觀的希望動能。
巴菲特後來對女性評價如何呢?他說,從整體來看,我們還是樂觀看待未來發展潛力,因為這個世界只用了一半的人才!還有一半人才尚未發揮能耐呢!
歡迎大家不分男女,一起前行!
《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推薦序1‧與自己「相連」,成為完整的我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成為自己是永不放棄成長的可能。」
我常跟不同朋友,透過演講、研習、工作坊討論心靈成長。有一個常見的互動是詢問:「你現在有什麼心情?」
大部分的回答如下:「沒感覺」、「很平靜」、「很開心可以來到這邊」……。這些回應相當「安全」,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這個社會其實不太允許人們有明顯的情緒。當我再進一步問:「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到這裡來?」
不管是因為親子關係、班級經營、婚姻困境……他們只要一述說,內在的情緒就翻湧而出。在短短幾分鐘內,甚至只要幾秒鐘,當事人就可能從沒什麼情緒,到情緒洶湧彭湃的狀態!
其實情緒一直在,只是我們跟自己「失連」了。不只是我們對情緒的覺知不足,我們也對於過去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理解,過於膚淺。我們變得片段與狹隘,因為我們要符合社會的期待。我們忙著應付眼前的責任,忘了自己,進一步壓抑感受,只為了得到他人認同。
要成為自己,特別是要讓自己更完整,對自我的探索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功夫與學習。
「失敗是一種感覺,早在真正失敗以前就埋在心裡。」
在我們的文化中,傳統父母跟孩子互動,常使用負面言語。而這些言語對於孩子的自尊自信,常有負面影響,更別提各種體罰對身心的傷害了。這些負面言語被內化,成為我們核心信念的一部分。即便我們還不知道事情最後的結果,或者事情依然正在進行中,我們內在就可能被擔憂失敗的情緒困住了。
這本「引導式筆記書」,是蜜雪兒.歐巴馬所著《成為這樣的我》延伸書。她幼年所受的教育,令人欣羨!
「過去我有幸得到父母、師長和人生導師的指點,一再告訴我一句簡單的話:你很重要。」
不管我們過去有沒有如此被尊重的經驗,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自己尊重自己,並且珍愛自己。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引導,我們因此寫下的一字一句,都在給自己鼓勵。
「列出你之所以與眾不同且值得尊敬的十個理由。每次信心動搖,就回頭看看這份清單。你絕對夠好。」
「列出你這星期取得的五項小小勝利。」
從整體社會來看,指責與防衛,常常是互動的主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我們常常從身邊接收到「我不夠好」的訊號,我們內在能量不斷被這些言語消耗。書中的引導能變成自我提醒,提醒我們要對自己慈悲,知道我們盡了力,已經做了許多事情來照顧他人、照顧自己。
「自我懷疑不會減輕當下的痛苦,但是只要不壓垮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自我質疑最終會帶來好處。」
這本書也提醒我們保持思考的彈性,自我懷疑不是自我否定,它讓我們重新面對那些自我設限的信念,擁有再次選擇的權力。
蜜雪兒.歐巴馬是相當受人敬重的第一夫人,她因為是她自己,而活得光彩閃耀。祝福你,藉著這本引導式筆記書,跟自己相連,成為完整的自己。
推薦序2‧寫一個自己之所以為自己的故事
文╱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 亞太經理)
自從出了書,我在各國同事間彷彿有了不同的地位。他們開始跟我講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作家,會請我看一些他們嘔心瀝血、但好像還不夠完美的作品,請我給些回饋,甚至誤以為我是很有影響力的人。我每次都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是個文筆不好的普通人,只是剛好幸運有人給我機會出書。顯然他們不吃這套,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繼續寄作品給我看。
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讀到一位美國朋友自己的故事。他在美國的政治圈工作,管理亞洲許多國家。他寫的是自己的故事,只有少數家庭成員看過。
「你確定要給我看?」那時他出差來台灣,我們在他滿檔的行程中,約在立法院附近的咖啡廳見面。「這跟日記有什麼不一樣?你為什麼要寫自己的故事啊?要寫給誰看?」我忍不住問了一堆跟內容無關的問題。他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到現在都還在思考。
他說:「我沒有機會跟爺爺好好相處,所有對他的認識,都是我哥有次為了學校作業去訪問他,我好久以後讀到才知道的。Jill,有些事情如果妳不寫下來,妳的家人就不會記得,連妳自己都會忘記」。離開咖啡廳,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有故事,那會是什麼樣的故事、我要從何寫起?然後我就看到了這本《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
市面上大部分的筆記術,追求的都是更有效率地執行目標管理或完成任務。但這本書不一樣,比起抵達某個終點、達成哪個里程碑,書裡面引導的方向更像了解自己的過去、正視自己真實的現在(從喜歡的歌與味道到面對的挫折,總之就是自己的全部),再用這一切當作養分,不斷前進、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練習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我不僅沒想過,就算認真想了之後,還是寫不太出來。身為一個對未來沒有太大志向的人,這樣的練習雖然有點消耗腦力、卻很享受。不像工作上的年度計畫,總是想著要完成什麼重要的事或充滿野心的目標;跟著書中的問題前進時,我不僅覺得更認識自己、更想著可以怎麼成為更好的人,也有一種跟蜜雪兒.歐巴馬愈來愈熟的錯覺(誰跟妳熟啊,人家可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原來她是這樣想的,原來她會用這些方法,原來她會問自己這種問題啊」,我彷彿有了她一小部分的哈佛腦、一點世界頂端的視野,和一絲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生智慧。
書中探索你內心聲音的提問,都不是哲學性問題或是什麼可以上太空的高超技術,但真的很難。像是「列出你在生活中遭遇過的一次掙扎、失敗與成功」,我真的差點就寫下:「今天早上太冷了,在床上『掙扎』許久,最後還是起床『失敗』,還好下班前『成功』完成所有待辦事項」;還有「如果你受邀在畢業典禮上致詞,你會給畢業生怎樣的建言」,這不是要花七七四十九天來寫稿,再請十八銅人來校稿的事情嗎……。真正答完這些問題,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了。
話雖如此,我仍然覺得這些問題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後,好好回答。我很喜歡蜜雪兒在書裡說的:「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其實這些事對我們來說,即使微小,卻是自己之所以是自己,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一點心思,了解自己的獨特,想想如此獨特的自己可以為世界帶來什麼價值。在這冷冷的歲末季節裡,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帶來許多溫暖的迴響。
文╱商業周刊出版部
蜜雪兒.歐巴馬新書《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出版了,全球共有二十四個語言版本同步上市。如影隨形深陷藍綠糾纏幾至天荒地老的台灣讀者,還記得誰是蜜雪兒.歐巴馬?她寫了什麼足以有二十四個國家買單?她和丈夫的人生故事,由出版社預付空前的6,300萬美金版稅搶下,是名滿全球的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夫婦的三倍以上。
蜜雪兒.歐巴馬到底憑什麼?她來自膚色分裂更複雜、兩黨爭鬥更典型之地,我們很想這樣告訴讀者,你一定要來讀讀以下這個非比尋常的人生:
在《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紀錄片中,年高八十八歲的股神巴菲特評論自我成就,他說在一九三○年出生於美國,是占了全世界最大的子宮紅利,光這樣就打敗全球四分之三人口,再加上白人、男性的生理特性,他啥事沒幹,已保證占盡全美的便宜。
身在共和黨家族,父親還是兩屆共和黨眾議員,巴菲特認為湯瑪斯.傑佛遜簽下美國憲法時,深信人人生而平等自由,但美國歷史證明,「好像美國黑人只有一半的人權,這個事實使我抓狂。」
同樣在紀錄片中,巴菲特已故妻子蘇珊說,巴菲特曾跟她討論:「我們就等著女人某天會發現,其實她們才真的是人類世界的奴隸」。蘇珊多年後說:「現在我們發現了,又如何呢?」
蜜雪兒.歐巴馬出身只有一半人權的黑人奴隸後代,同時,也是巴菲特眼中的世界奴隸:女性。別相信網路謠言,即使看來比總統丈夫高大,她是貨真價實的女人。
生於芝加哥南部貧民區,父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殘疾,在多產的黑人社區,蜜雪兒只有一個哥哥,兄妹倆大學皆就讀常春藤盟校的普林斯頓大學,蜜雪兒二十三歲還從哈佛研究所畢業,曾是律師事務所破天荒的黑人女主管、非營利組織創辦人,也擔任過醫院董事。
在黑人社區中,蜜雪兒不見得受歡迎,表姊妹斥她「How come you talk like a white girl?」只因她講一口被母親抱在膝上讀字典訓練的白人正音;她競爭意識強烈、做好做滿力爭上游,全靠聰明才智與文憑競爭,主流認為黑人擅長的唱歌、演戲、運動專才,並非她的強項,這是現年五十四歲的蜜雪兒腹背受敵的黑白前半場人生。
她迎來光名字就叫人頭痛的丈夫巴拉克.海珊.歐巴馬,黑白混血,也就是不黑不白,在夏威夷出生(!),無緣與肯亞籍生父生活,還好一樣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兩個女兒都出生後,夫妻倆仍抓襟見肘還學貸。
介紹到這裡,必須說明讀者可能知道、可能不知道的背景:歐巴馬先生天生理想主義者,在特殊家境造就下,他一心往學問、社區營造和政治路上走,財務上得過且過;蜜雪兒家訓嚴謹看重經濟,兼差多職養家不遺餘力。當歐巴馬先生決定參選而影響家計時,他的解決之道是寫一本自認會暢銷的書,結果書還沒寫成,他那原本銷售平平的《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就在出版九年後,打破政治人物書籍的銷售紀錄、橫掃各大排行榜……
順帶一提,蜜雪兒兩個女兒都是確診不孕症後生下的。是的,不孕症。蜜雪兒支持丈夫從政,她轉換跑道以律師半薪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並在老公總是不在家時,獨自壯膽持續注射催卵針,蜜雪兒描述擋不住的為母天性、男女天生不同的自然機制和孤單的懷孕過程,是所有經歷過不孕症的讀者絕對可以感同身受的。
歐巴馬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美國史上空前不知會否絕後的非裔黑人總統,無父無母,撫養他長大的祖母剛過世。似乎因夫成就的蜜雪兒有了八年不可思議的白宮生活,身為有智識的職業女性、母親、非典型政治人物妻子,被視為全美最無種族界線、也最受歡迎的第一夫人,蜜雪兒寫下政壇少見坦誠的過去與未來,她說,身為少數族裔、身為女性,她永遠要比別人加倍勤奮,才能有一半的成就。
踏著血汗鋪就的民選之路,蜜雪兒終而成就祖輩無能想像的人生,生而為人,所思、所想、所差無幾,成功男性背後總有無怨無悔的女性,但無怨無悔的女性不一定有位總統丈夫。透過本書〈成為自己〉、〈成為我們〉、〈成為無限可能的自己〉(Becoming Me, Becoming Us, Becoming More)的故事推演,她與讀者分享人性悲觀但也最樂觀的希望動能。
巴菲特後來對女性評價如何呢?他說,從整體來看,我們還是樂觀看待未來發展潛力,因為這個世界只用了一半的人才!還有一半人才尚未發揮能耐呢!
歡迎大家不分男女,一起前行!
《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推薦序1‧與自己「相連」,成為完整的我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成為自己是永不放棄成長的可能。」
我常跟不同朋友,透過演講、研習、工作坊討論心靈成長。有一個常見的互動是詢問:「你現在有什麼心情?」
大部分的回答如下:「沒感覺」、「很平靜」、「很開心可以來到這邊」……。這些回應相當「安全」,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這個社會其實不太允許人們有明顯的情緒。當我再進一步問:「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到這裡來?」
不管是因為親子關係、班級經營、婚姻困境……他們只要一述說,內在的情緒就翻湧而出。在短短幾分鐘內,甚至只要幾秒鐘,當事人就可能從沒什麼情緒,到情緒洶湧彭湃的狀態!
其實情緒一直在,只是我們跟自己「失連」了。不只是我們對情緒的覺知不足,我們也對於過去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理解,過於膚淺。我們變得片段與狹隘,因為我們要符合社會的期待。我們忙著應付眼前的責任,忘了自己,進一步壓抑感受,只為了得到他人認同。
要成為自己,特別是要讓自己更完整,對自我的探索與成長,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功夫與學習。
「失敗是一種感覺,早在真正失敗以前就埋在心裡。」
在我們的文化中,傳統父母跟孩子互動,常使用負面言語。而這些言語對於孩子的自尊自信,常有負面影響,更別提各種體罰對身心的傷害了。這些負面言語被內化,成為我們核心信念的一部分。即便我們還不知道事情最後的結果,或者事情依然正在進行中,我們內在就可能被擔憂失敗的情緒困住了。
這本「引導式筆記書」,是蜜雪兒.歐巴馬所著《成為這樣的我》延伸書。她幼年所受的教育,令人欣羨!
「過去我有幸得到父母、師長和人生導師的指點,一再告訴我一句簡單的話:你很重要。」
不管我們過去有沒有如此被尊重的經驗,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自己尊重自己,並且珍愛自己。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引導,我們因此寫下的一字一句,都在給自己鼓勵。
「列出你之所以與眾不同且值得尊敬的十個理由。每次信心動搖,就回頭看看這份清單。你絕對夠好。」
「列出你這星期取得的五項小小勝利。」
從整體社會來看,指責與防衛,常常是互動的主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我們常常從身邊接收到「我不夠好」的訊號,我們內在能量不斷被這些言語消耗。書中的引導能變成自我提醒,提醒我們要對自己慈悲,知道我們盡了力,已經做了許多事情來照顧他人、照顧自己。
「自我懷疑不會減輕當下的痛苦,但是只要不壓垮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自我質疑最終會帶來好處。」
這本書也提醒我們保持思考的彈性,自我懷疑不是自我否定,它讓我們重新面對那些自我設限的信念,擁有再次選擇的權力。
蜜雪兒.歐巴馬是相當受人敬重的第一夫人,她因為是她自己,而活得光彩閃耀。祝福你,藉著這本引導式筆記書,跟自己相連,成為完整的自己。
推薦序2‧寫一個自己之所以為自己的故事
文╱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 亞太經理)
自從出了書,我在各國同事間彷彿有了不同的地位。他們開始跟我講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其實是作家,會請我看一些他們嘔心瀝血、但好像還不夠完美的作品,請我給些回饋,甚至誤以為我是很有影響力的人。我每次都非常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是個文筆不好的普通人,只是剛好幸運有人給我機會出書。顯然他們不吃這套,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繼續寄作品給我看。
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讀到一位美國朋友自己的故事。他在美國的政治圈工作,管理亞洲許多國家。他寫的是自己的故事,只有少數家庭成員看過。
「你確定要給我看?」那時他出差來台灣,我們在他滿檔的行程中,約在立法院附近的咖啡廳見面。「這跟日記有什麼不一樣?你為什麼要寫自己的故事啊?要寫給誰看?」我忍不住問了一堆跟內容無關的問題。他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到現在都還在思考。
他說:「我沒有機會跟爺爺好好相處,所有對他的認識,都是我哥有次為了學校作業去訪問他,我好久以後讀到才知道的。Jill,有些事情如果妳不寫下來,妳的家人就不會記得,連妳自己都會忘記」。離開咖啡廳,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有故事,那會是什麼樣的故事、我要從何寫起?然後我就看到了這本《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
市面上大部分的筆記術,追求的都是更有效率地執行目標管理或完成任務。但這本書不一樣,比起抵達某個終點、達成哪個里程碑,書裡面引導的方向更像了解自己的過去、正視自己真實的現在(從喜歡的歌與味道到面對的挫折,總之就是自己的全部),再用這一切當作養分,不斷前進、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練習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我不僅沒想過,就算認真想了之後,還是寫不太出來。身為一個對未來沒有太大志向的人,這樣的練習雖然有點消耗腦力、卻很享受。不像工作上的年度計畫,總是想著要完成什麼重要的事或充滿野心的目標;跟著書中的問題前進時,我不僅覺得更認識自己、更想著可以怎麼成為更好的人,也有一種跟蜜雪兒.歐巴馬愈來愈熟的錯覺(誰跟妳熟啊,人家可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原來她是這樣想的,原來她會用這些方法,原來她會問自己這種問題啊」,我彷彿有了她一小部分的哈佛腦、一點世界頂端的視野,和一絲見過大風大浪的人生智慧。
書中探索你內心聲音的提問,都不是哲學性問題或是什麼可以上太空的高超技術,但真的很難。像是「列出你在生活中遭遇過的一次掙扎、失敗與成功」,我真的差點就寫下:「今天早上太冷了,在床上『掙扎』許久,最後還是起床『失敗』,還好下班前『成功』完成所有待辦事項」;還有「如果你受邀在畢業典禮上致詞,你會給畢業生怎樣的建言」,這不是要花七七四十九天來寫稿,再請十八銅人來校稿的事情嗎……。真正答完這些問題,不知道要何年何月了。
話雖如此,我仍然覺得這些問題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後,好好回答。我很喜歡蜜雪兒在書裡說的:「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其實這些事對我們來說,即使微小,卻是自己之所以是自己,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一點心思,了解自己的獨特,想想如此獨特的自己可以為世界帶來什麼價值。在這冷冷的歲末季節裡,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帶來許多溫暖的迴響。
書摘/試閱
摘自《成為這樣的我》第4章_蜜雪兒談母親對子女的教育
母親維持一種我現在看來非常明智、而且幾乎不可能超越的家長心態──從容淡定、帶有禪味的中立態度。我有朋友的媽媽陪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彷彿親身經歷那些起起落落;我還有些同學的父母被自己的煩心事壓得喘不過氣,幾乎完全缺席孩子的生命。家母則絕對沉著穩定,不會驟下判斷,也不會橫加干涉。相反的,她會觀察我們的情緒,善意地見證我們一天下來的努力與成就。遇到不如意之事時,她只給予一點點同情。當我們完成了不起的事,也只會適度讚美來表達她的高興,但絕不會大肆稱讚,免得我們把讚美當成努力的目標。
她如果提出建議,往往是不帶感情、實事求是的忠告。「妳不必喜歡妳的老師,」有一天我回家大吐苦水後,母親這麼對我說:「但那女人腦子裡有料,妳得把她教的數學知識放進妳的腦子。專心做好這一點,其餘的事情都可以忽略。」
她始終如一地愛著我和克雷格,但從不過度管教。她的目標是推著我們走進世界。「我不養媽寶,」她告訴我們兄妹,「我要培養出成熟的人。」她和爸爸為我們提供指引,而不是教條。所以青春期的時候,我和哥哥從來沒有宵禁。爸媽反而會問:「你們覺得合理的回家時間是幾點?」然後相信我們會說到做到。
克雷格有個故事,關於他八年級喜歡的一個女孩。有一天,那女孩對他發出一種別有用心的邀請,請他到她家玩,挑明了表示她的父母不在家,沒有人會管他們。
我哥哥心裡非常掙扎,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赴約──為了這次機會心癢難耐,但也知道這個約會鬼鬼祟祟、見不得人,是我父母絕不會寬恕的行為。不過,這並未阻止他只約略對媽媽說出半真半假的事實。他讓媽媽知道有這個女孩存在,只說他們要在公園約會。
然而,克雷格什麼壞事都還沒做,就被良心折磨得坐立難安,光想起這件事就內疚不已。最後,他終於跟爸媽坦承這個家裡沒大人的約會計畫,等著(或可說希望)媽媽大發雷霆,不准他去。
但我媽沒有。她不會那麼做。那不是她的作風。
她聆聽著,但沒有讓克雷格逃脫自己做出抉擇的責任。相反的,她只是隨意聳聳肩,讓他面對自己的苦惱。「用你的最佳判斷處理這件事情。」她說,然後轉身繼續洗碗或摺衣服。
這又是一個把我們推出去面對世界的小動作。我很確定媽媽早在心裡知道他會做出正確選擇。我現在明白,她默默相信自己已把我們培養為成熟的人,她的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這個信念作為支撐。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那是我們的生活,不是她的,永遠都是如此。
摘自《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_蜜雪兒的話 A NOTE FROM MICHELLE
自從我的回憶錄問世以來,我聽到好多人如出一轍的反應──不論陌生人、朋友和家人都一樣。他們說:「我真不敢相信你竟然記得住那麼多往事。」這句評語常常讓我不覺莞爾,因為當我回想構思回憶錄的過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份企圖抓住縹緲記憶的感覺。她叫什麼名字來著?我是在跟巴拉克討論前還是討論後做出那個決定的?那場造勢活動在哪一州舉行?
我這一生,只有在將近三十歲那幾年短暫寫過日記,當時,我正準備和巴拉克認真交往,同時也在思索新的生涯規畫。那是一段充滿變化的混亂時期,我發現花時間記錄自己的思緒,幫助我安然度過了種種改變。然後我把日記束之高閣,直到開始撰寫回憶錄才重新拾起。它瞬間把我帶回早年的自己,種種溫情、心碎與失意霎時湧上心頭。
這段經驗讓我不禁自問:「我為什麼沒有多寫日記呢?」我相信,和你們許多人一樣,答案就是實在太忙了。我轉換了事業跑道、結了婚、生了孩子。在這過程中,不知怎麼一回事,我最後穿上了禮服,走進了白宮。
回首從前,我但願自己曾花更多時間寫下自己的思緒與感受。我不太寫日記,因為我說服自己打消這個念頭──寫日記可以是一件有點嚇人的事,夾雜層層疊疊的言外之意,彷彿一旦成了白紙黑字,你的念頭就有了額外的分量與意義。
不過,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你不需要寫下詩一般的文字,或等待某種驚天動地的領悟。不需要每天寫日記,當然也不需要覺得自己有什麼重要的話得說。你大可以記錄凡塵俗事,例如在天寒地凍的芝加哥早晨,拿刮冰器在汽車擋風玻璃上鏟冰的聲音;春季大掃除後,家裡瀰漫的松香清潔劑味道;媽媽從機場開車接你回家的路上;甚至是你隔天有待處理的工作清單。我最喜歡的一則日記,記述了我們在離家不遠的餐館度過一個平凡無奇的夜晚,唯一的驚喜,是一位老先生在自動點唱機點播了一份完美的歌單。
你只需記住,所有事情都很重要──聲音與氣味、歡笑與痛苦──因為到頭來,這些都是你的故事的一小部分。我希望你利用這本筆記書寫下你的經歷、想法與感受,不文過飾非,也不做任何評判。這項練習的用意不是要美化你的過去,或寫下不符合你真實感受的事情,更不是要你鞭策自己臻於完美。因為生命美好之處,就在於今天發生的事,也許過了幾個月、幾年或幾十年後,你會出現全然不同的感受。或許你可以重新打開這些紙頁,認出你今天看不見的一部分自己。如果你的人生旅程才剛起步,這段話尤其適用於你。對你來說,此刻的喜悅與傷痛可能還太新鮮、太露骨。寫作的作用就是去咀嚼、理解、成長,而且沒錯,去記憶。
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那或許是最根本的一環:看見你即將寫下的故事,並且接納它們的真實面貌──接納屬於你的故事。
母親維持一種我現在看來非常明智、而且幾乎不可能超越的家長心態──從容淡定、帶有禪味的中立態度。我有朋友的媽媽陪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彷彿親身經歷那些起起落落;我還有些同學的父母被自己的煩心事壓得喘不過氣,幾乎完全缺席孩子的生命。家母則絕對沉著穩定,不會驟下判斷,也不會橫加干涉。相反的,她會觀察我們的情緒,善意地見證我們一天下來的努力與成就。遇到不如意之事時,她只給予一點點同情。當我們完成了不起的事,也只會適度讚美來表達她的高興,但絕不會大肆稱讚,免得我們把讚美當成努力的目標。
她如果提出建議,往往是不帶感情、實事求是的忠告。「妳不必喜歡妳的老師,」有一天我回家大吐苦水後,母親這麼對我說:「但那女人腦子裡有料,妳得把她教的數學知識放進妳的腦子。專心做好這一點,其餘的事情都可以忽略。」
她始終如一地愛著我和克雷格,但從不過度管教。她的目標是推著我們走進世界。「我不養媽寶,」她告訴我們兄妹,「我要培養出成熟的人。」她和爸爸為我們提供指引,而不是教條。所以青春期的時候,我和哥哥從來沒有宵禁。爸媽反而會問:「你們覺得合理的回家時間是幾點?」然後相信我們會說到做到。
克雷格有個故事,關於他八年級喜歡的一個女孩。有一天,那女孩對他發出一種別有用心的邀請,請他到她家玩,挑明了表示她的父母不在家,沒有人會管他們。
我哥哥心裡非常掙扎,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赴約──為了這次機會心癢難耐,但也知道這個約會鬼鬼祟祟、見不得人,是我父母絕不會寬恕的行為。不過,這並未阻止他只約略對媽媽說出半真半假的事實。他讓媽媽知道有這個女孩存在,只說他們要在公園約會。
然而,克雷格什麼壞事都還沒做,就被良心折磨得坐立難安,光想起這件事就內疚不已。最後,他終於跟爸媽坦承這個家裡沒大人的約會計畫,等著(或可說希望)媽媽大發雷霆,不准他去。
但我媽沒有。她不會那麼做。那不是她的作風。
她聆聽著,但沒有讓克雷格逃脫自己做出抉擇的責任。相反的,她只是隨意聳聳肩,讓他面對自己的苦惱。「用你的最佳判斷處理這件事情。」她說,然後轉身繼續洗碗或摺衣服。
這又是一個把我們推出去面對世界的小動作。我很確定媽媽早在心裡知道他會做出正確選擇。我現在明白,她默默相信自己已把我們培養為成熟的人,她的每一個行動,背後都有這個信念作為支撐。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那是我們的生活,不是她的,永遠都是如此。
摘自《成為這樣的我「引導式筆記書」》_蜜雪兒的話 A NOTE FROM MICHELLE
自從我的回憶錄問世以來,我聽到好多人如出一轍的反應──不論陌生人、朋友和家人都一樣。他們說:「我真不敢相信你竟然記得住那麼多往事。」這句評語常常讓我不覺莞爾,因為當我回想構思回憶錄的過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份企圖抓住縹緲記憶的感覺。她叫什麼名字來著?我是在跟巴拉克討論前還是討論後做出那個決定的?那場造勢活動在哪一州舉行?
我這一生,只有在將近三十歲那幾年短暫寫過日記,當時,我正準備和巴拉克認真交往,同時也在思索新的生涯規畫。那是一段充滿變化的混亂時期,我發現花時間記錄自己的思緒,幫助我安然度過了種種改變。然後我把日記束之高閣,直到開始撰寫回憶錄才重新拾起。它瞬間把我帶回早年的自己,種種溫情、心碎與失意霎時湧上心頭。
這段經驗讓我不禁自問:「我為什麼沒有多寫日記呢?」我相信,和你們許多人一樣,答案就是實在太忙了。我轉換了事業跑道、結了婚、生了孩子。在這過程中,不知怎麼一回事,我最後穿上了禮服,走進了白宮。
回首從前,我但願自己曾花更多時間寫下自己的思緒與感受。我不太寫日記,因為我說服自己打消這個念頭──寫日記可以是一件有點嚇人的事,夾雜層層疊疊的言外之意,彷彿一旦成了白紙黑字,你的念頭就有了額外的分量與意義。
不過,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不必記得每一件事,但我們記得的每一件事都有價值。
你不需要寫下詩一般的文字,或等待某種驚天動地的領悟。不需要每天寫日記,當然也不需要覺得自己有什麼重要的話得說。你大可以記錄凡塵俗事,例如在天寒地凍的芝加哥早晨,拿刮冰器在汽車擋風玻璃上鏟冰的聲音;春季大掃除後,家裡瀰漫的松香清潔劑味道;媽媽從機場開車接你回家的路上;甚至是你隔天有待處理的工作清單。我最喜歡的一則日記,記述了我們在離家不遠的餐館度過一個平凡無奇的夜晚,唯一的驚喜,是一位老先生在自動點唱機點播了一份完美的歌單。
你只需記住,所有事情都很重要──聲音與氣味、歡笑與痛苦──因為到頭來,這些都是你的故事的一小部分。我希望你利用這本筆記書寫下你的經歷、想法與感受,不文過飾非,也不做任何評判。這項練習的用意不是要美化你的過去,或寫下不符合你真實感受的事情,更不是要你鞭策自己臻於完美。因為生命美好之處,就在於今天發生的事,也許過了幾個月、幾年或幾十年後,你會出現全然不同的感受。或許你可以重新打開這些紙頁,認出你今天看不見的一部分自己。如果你的人生旅程才剛起步,這段話尤其適用於你。對你來說,此刻的喜悅與傷痛可能還太新鮮、太露骨。寫作的作用就是去咀嚼、理解、成長,而且沒錯,去記憶。
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那或許是最根本的一環:看見你即將寫下的故事,並且接納它們的真實面貌──接納屬於你的故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