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三大巨人《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
貝多芬承受著耳聾的痛苦仍持續作曲、演奏;米開朗基羅屢次受到排擠,仍堅持雕塑及畫作等藝術,著名小說家托爾斯泰對俄羅斯政治運動有著深刻影響。傳記生動地記錄了三人的生平,展現出他們生命中頑強的毅力!
※本書完整收錄原書內容,非一般市面上的刪節版!以供讀者一窺全本精華,更能了解作者深意。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
寫下了三部他心目中的「英雄」傳記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這些傳記中人的生涯,幾乎都是一種長期的受難。悲慘的命運,讓他們的靈魂在肉體與精神的苦難中受折磨,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
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貝多芬
第一部:《貝多芬傳》
「樂聖」貝多芬,幼時就展現其音樂天賦,十四歲便成了宮廷的副風琴師,然而在其人生逐漸邁向高峰時患了嚴重的耳疾,近乎全聾。這對音樂家而言幾乎是致命打擊的痛苦,卻讓他的創作變得與眾不同,著名的「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皇帝協奏曲」都是在此時期完成的。
第二部:《米開朗基羅傳》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雕刻作品以「大衛像」最負盛名。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召米開朗基羅為自己建造陵寢,後又聽信讒言,拒付工程款,另命米開朗基羅繪製西斯汀大教堂天板畫,卻因而創作出偉大的「創世紀」穹頂壁畫。
第三部:《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其作品處處展現對俄羅斯未來命運的關注。曠世巨作《戰爭與和平》描寫拿破崙攻打俄國時,俄國貴族家庭所經歷的戰時歲月,繼而體驗出的人生真諦,為史詩級的偉大著作。
光是做一個音樂家,就需要有對一個意念集中注意的力,需要西方人特有的那種控制與行動的鐵腕:因為音樂是動的構造,所有的部分都得同時抓握。他的心靈必須在靜止中做疾如閃電的動作。清明的目光,緊張的意志,全部的精神,都該超臨在整個夢境之上。那麼,在這一點上,把思想抓握得如是緊密、如是恒久、如是超人式的,恐怕沒有一個音樂家可和貝多芬相比。因為沒有一個音樂家有他那樣堅強的力。──羅曼‧羅蘭
作者簡介
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八六七年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克拉梅西,於一八八九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史學系,不久至羅馬讀研究生。一八九八年開始發表作品,初期創作活動多為歷史劇的創作,之後連續寫下了三部他心目中「英雄」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一九○四年至一九一二年,創作了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版隔年即獲法蘭西學院大獎,一九一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目次
譯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貝多芬傳
貝多芬遺囑
海林根施塔特遺囑
給我的兄弟卡爾與約翰‧貝多芬
給我的兄弟卡爾和約翰在我死後開拆並執行
書信集
貝多芬致阿門達牧師書
貝多芬致弗蘭茨‧格哈得‧韋格勒書
致韋格勒書
韋格勒與埃萊奧諾雷‧馮‧布羅伊寧致貝多芬書
貝多芬致韋格勒書
致韋格勒書
貝多芬致莫舍勒斯書
思想錄
關於音樂
關於批評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一 貝多芬與力
二 貝多芬的音樂建樹
三 重要作品淺釋
(一) 鋼琴奏鳴曲
(二) 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三) 四重奏
(四) 協奏曲
(五) 交響曲
(六) 宗教音樂
(七) 其他
※【米開朗基羅傳】
譯者弁言
原序
米開朗基羅傳
導言
上編 戰鬥
一 力
二 力的崩裂
三 絕望
下編 捨棄
一 愛情
二 信心
三 孤獨
尾聲
死
這便是神聖的痛苦的生涯
※【托爾斯泰傳】
羅曼·羅蘭致譯者書(代序)
原序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遺著論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迴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書
托爾斯泰著作年表
書摘/試閱
第一部:《貝多芬傳》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
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皮膚才變得病態且泛黃,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莎頭上的亂蛇」。
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曠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
他往往用憂鬱的目光向天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傾向。牙床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嗑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
據莫舍勒斯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並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於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鬱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
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一年以後,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酒店裡遇見他,坐在一隅抽著一支長煙斗,閉著眼睛,那是他臨死以前與日俱增的習慣。
一個朋友向他說話。他悲哀地微笑,從袋裡掏出一本小小的談話手冊;然後用著聾子慣有的尖銳的聲音,教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出驚。「臉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脹;曠野的眼睛變得加倍可怕;嘴巴發抖;彷彿一個魔術家召來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說他無異「李爾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出身是佛蘭芒族。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子的女兒,初嫁男僕,夫死再嫁貝多芬的父親。
艱苦的童年,不像莫札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分,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就被整天地釘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裡,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沒有因此厭惡這藝術總算是萬幸的了。父親不得不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
他少年時代就得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日的麵包,那是來得過早的重任。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大風琴手。
一七八七年,他喪失了他熱愛的母親。「她對我那麼仁慈,那麼值得愛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當我能叫出母親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聽見的時候,誰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貝多芬自以為也染著同樣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殘酷的憂鬱。
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負著兩個兄弟的教育之責;他不得不羞慚地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不能主持門戶:人家恐怕他浪費,把養老俸交給兒子收領。這些可悲的事實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創痕。
他在波恩的一個家庭裡找到了一個親切的依傍,便是他終身珍視的布羅伊寧一家。可愛的埃萊奧諾雷‧特‧布羅伊寧比他小二歲。他教她音樂,領她走上詩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侶,也許他們之間曾有相當溫柔的情緒。後來埃萊奧諾雷嫁了韋格勒醫生,他也成為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後,他們之間一直保持著恬靜的友誼,那是從韋格勒、埃萊奧諾雷和貝多芬彼此的書信中可以看到的。當三個人到了老年的時候,情愛格外動人,而心靈的年輕卻又不減當年。
貝多芬的童年儘管如是悲慘,他對這個時代和消磨這時代的地方,永遠保持著一種溫柔而淒涼的回憶。不得不離開波恩,幾乎終身都住在輕佻的都城維也納及其慘澹的近郊,他卻從沒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壯嚴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稱的「我們的父親萊茵」;的確,它是那樣地生動,幾乎賦有人性似的,彷彿一顆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與力量在其中流過;而且萊茵流域中也沒有一個地方比細膩的波恩更美、更雄壯、更溫柔的了,它的濃蔭密佈、鮮花滿地的阪坡,受著河流的衝擊與撫愛。
在此,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夢境,——慵懶地拂著水面的草原上,霧氛籠罩著的白楊,叢密的矮樹,細柳和果樹,把根鬚浸在靜寂而湍急的水流裡,——還有是村落,教堂,墓園,懶洋洋地睜著好奇的眼睛俯視兩岸,——遠遠裡,藍色的七峰在天空畫出嚴峻的側影,上面矗立著廢圮的古堡,顯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輪廓。他的心對於這個鄉土是永久忠誠的;直到生命的終了,他老是想再見故園一面而不能如願。「我的家鄉,我出生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終是那樣地美,那樣地明亮,和我離開它時毫無兩樣。」
大革命爆發了,氾濫全歐,佔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集中點。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貝多芬報名入學,聽有名的厄洛熱‧施奈德講德國文學,——他是未來的下萊茵州的檢察官。當波恩得悉巴斯底獄攻陷時,施奈德在講壇上朗誦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詩,鼓起了學生們如醉如狂的熱情。次年,他又印行了一部革命詩集。在預約者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和布羅伊寧的名字。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正當戰事蔓延到波恩時,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住到德意志的音樂首都維也納去。路上他遇見開向法國的黑森軍隊。無疑的,他受著愛國情緒的鼓動,在一七九六與一七九七兩年內,他把弗里貝格的戰爭詩譜成音樂:一闋是《行軍曲》,一闋是《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族》。
但他儘管謳歌大革命的敵人也是徒然: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貝多芬。從一七九八年起,雖然奧國和法國的關係很緊張,貝多芬仍和法國人有親密的往還,和使館方面,和才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德。在那些談話裡,他的擁護共和的情緒愈益肯定,在他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更可看到這股情緒的有力的發展。
這時代,施泰因豪澤替他畫的肖像,把他當時的面目表現得相當準確。這一幅像之於貝多芬以後的肖像,無異介朗的拿破崙肖像之於別的拿破崙像,那張嚴峻的臉,活現出波拿巴充滿著野心的火焰。
貝多芬在畫上顯得很年輕,似乎不到他的年紀,瘦削的,筆直的,高領使他頭頸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緊張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
一七九六年,他在筆記簿上寫道:「勇敢啊!雖然身體不行,我的天才終究會獲勝……二十五歲!不是已經臨到了嗎?……就在這一年上,整個的人應當顯示出來了。」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野,態度抑鬱,帶著非常強烈的內地口音。但他藏在這驕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他寫信給韋格勒敘述他的成功時,第一個念頭是:「譬如我看見一個朋友陷於窘境:倘若我的錢袋不夠幫助他時,我只消坐在書桌前面,頃刻之間便解決了他的困難……你瞧這多美妙。」隨後他又道:「我的藝術應當使可憐的人得益。」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後永遠不再退隱。一七九六年至一八○○年,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響,他內臟也受劇烈的痛楚磨折。聽覺越來越衰退。在好幾年中他瞞著人家,連對最心愛的朋友們也不說;他避免與人見面,使他的殘廢不致被人發現;他獨自守著這可怕的秘密。但到一八○一年,他不能再緘默了;
他絕望地告訴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
「我的親愛的、我的善良的、我的懇摯的阿門達……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劣……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淒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誓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他寫信給韋格勒時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裡,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我聽不見樂器和歌唱的高音,假如我的座位稍遠的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這種悲劇式的愁苦,在當時一部分的作品裡有所表現,例如作品第十三號的《悲愴奏鳴曲》 (一七九九年),尤其是作品第一號(一七九八)之三的奏鳴曲中的Largo(廣板)。奇怪的是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憂鬱的情緒,還有許多樂曲,如歡悅的《七重奏》 (一八○○)、明澈如水的《第一交響曲》 (一八○○),都反映著一種青年人的天真。無疑地,要使心靈慣於愁苦也得相當的時間。它是那樣地需要歡樂,當它實際沒有歡樂時就自己來創造。
當「現在」太殘酷時,它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它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悠久地照耀。獨自一人在維也納遭難的辰光,貝多芬便隱遁在故園的憶念裡;那時代他的思想都印著這種痕跡。《七重奏》內以變奏曲(Variation)出現的Andante(行板)的主題,便是一支萊茵的歌謠。《第一交響曲》也是一件頌贊萊茵的作品,是青年人對著夢境微笑的詩歌。它是快樂的、慵懶的,其中有取悅於人的欲念和希望。但在某些段落內,在引子(Introduction)裡,在低音樂器的明暗的對照裡,在神聖的Scherzo(諧謔曲)裡,我們何等感動地,在青春的臉上看到未來的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在《聖家庭》中所畫的幼嬰的眼睛,其中已可窺到他未來的悲劇。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