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比較研究
商品資訊
ISBN13:9789576803932
出版社: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作者:張華節; 李標
出版日:2020/05/06
裝訂/頁數:平裝/138頁
規格:23cm*17cm*1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的金融業,其通過有效地實現資本跨國流通並對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使得社會閒置資金得到有效利用,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
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業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其高效、快速發展對推動金融業的穩步前進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是國民經濟有效運作的基礎。
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仍以商業銀行為主,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方式仍為中國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且關係著中國經濟的命脈。因此,銀行業在中國金融行業中仍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是中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的前提。
※
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中國市場的大門也逐漸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設立和其經營等條件得到進一步放寬,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不可忽略的衝擊。
本書就中國整體經濟發展情形、中國金融業的基本現狀、以及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簡析,並從中國和印度的相似性出發,簡述研究中印兩國商業銀行效率對中國銀行業效率提升的意義。
序
首先,基於Wang和Ho(2010)提出的無效率擾動項異方差固定效應隨機前沿模型對中印兩國商業銀行效率進行分析;其次,考慮到兩國銀行所有制類型、上市狀態等方面的不同,故在Wang和Ho的基礎之上考慮了可能存在的結構性差異,並進行了檢驗;最後,從利潤效率、成本效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以及SFA-Malmquist(採用隨機前沿分析SFA與Malmquist指數相結合的方法測算的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視角測度了2009-2013年中國境內72家商業銀行和印度境內34家商業銀行的效率。
根據上述思路,研究得出下列結論:
(1)中印商業銀行無論是利潤效率、成本效率還是單位成本利潤效率模型,不同銀行的邊際效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因此,在模型設定中應考慮結構性差異,且資產穩定性和資產質量對利潤效率、成本效率和單位成本利潤效率均產生負面影響。
(2)中國銀行業平均成本效率要高於印度銀行業;兩國銀行平均利潤效率基本保持穩定,且未表現出明顯差異。上市銀行和非上市銀行在平均利潤和成本效率上未表現出顯著的差異。當平均成本效率和利潤效率表現不一致時,象限圖給出了商業銀行的綜合效率排名。因此,中印商業銀行可考慮參考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技術,並結合各自特點,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提升銀行效率。
(3)中國商業銀行的平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水準略高於印度商業銀行,然而,中國商業銀行平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呈現出輕微下降的趨勢。儘管中印非上市銀行的平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比上市銀行略高,但未表現出明顯差異。此外,印度私有銀行的平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略高於印度公共銀行的平均單位成本利潤效率,且均較為穩定。印度私有銀行效率比印度公共銀行效率高,可能跟2004年年底印度政府放開外資對印度私有銀行持股比例有一定的關係。外資參股比例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會提升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水準。印度銀行在金融方面的諸多改革經驗值得中國銀行業參考,如由銀行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發放貸款的對象。然而,印度在取消部分限制的同時,又要確保銀行對農業和小型工業等弱勢對象發放貸款的最低比例。這一做法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印度銀行業的平均效率水準,但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
(4)綜合應用結構差異性的無效率擾動項異方差固定效應隨機前沿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從動態角度測度了中印兩國商業銀行效率的變化情況。整體而言,在樣本期內,中國商業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上升趨勢,而印度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則出現了小幅波動。
目次
1 緒論/ 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義/ 8
1.2 文獻綜述/ 9
1.2.1 國內外商業銀行效率研究文獻綜述/ 9
1.2.2 中印商業銀行效率研究文獻綜述/ 26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30
1.4 研究的創新/ 32
2 商業銀行效率理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34
2.1 效率的定義/ 34
2.2 效率理論及商業銀行效率理論/ 36
2.2.1 產權理論/ 36
2.2.2 勞動分工與專業細化理論/ 37
2.2.3 規模效率理論、範圍效率理論、X-效率理論以及前沿
效率理論/ 38
2.3 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40
2.3.1 宏觀影響因素分析/ 40
2.3.2 行業影響因素分析/ 42
2.3.3 微觀影響因素分析/ 45
3 商業銀行效率測度方法/ 48
3.1 非參數研究方法/ 48
3.1.1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 48
3.1.2 Malmquist指數(全要素生產率) 法/ 49
3.2 參數研究方法/ 50
3.2.1 隨機前沿分析方法/ 50
3.2.2 固定效應隨機前沿分析方法/ 51
4 基於SFA 方法的中印商業銀行利潤效率和成本效率研究/ 52
4.1 效率模型
書摘/試閱
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首先,隨著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中國市場的大門也逐漸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的准入條件得到進一步放寬,尤其是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以來,中國境內先後成立了11個自由貿易區,這一舉措對日後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進行了探索以及開放金融市場奠定了基礎。其次,中國當下繼續對部分效率低下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再次,利率市場化也是未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最後,近年來金融脫媒的出現、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消費金融領域在國內得到重視,設立民營銀行得到政府的許可(2014年5家民營銀行獲批籌建)以及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設立和其經營等條件得到進一步放寬等,以上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不可忽略的衝擊。其中,衝擊較為嚴重的領域是消費支付領域———支付寶支付和微信支付因其便利性和普遍性而得到市場的認可,幾乎取代了曾經占壟斷地位的信用卡、儲蓄借記卡和現金支付。下面就中國整體經濟發展情形、中國金融業的基本現狀、以及銀行業在中國金融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簡析,並從中國和印度的相似性出發簡述研究中印兩國商業銀行效率對中國銀行業效率提升的意義。
了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排在全球前五位的國家2001-2014年的GDP數據。可以看出,美國一直雄踞第一位,中國從2010年開始首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逐年縮小與美國GDP總量的差距的同時,與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從增量角度考察發現,2002-2014年除中國外,其他經濟體都出現過負增長,尤其是2009年,主要原因是受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國、德國和英國受影響較大,中國增長也有所放緩。然而,在中國政府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的刺激下,2010年中國經濟開始較大幅度地反彈。
儘管中國在2002-2014年的經濟總量和增量均名列發達國家之列,且中國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然而,中國與上述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圖1.3繪製了2014年GDP總量全球排名前五位的國家2002-2014年的人均GDP。其中,中國2014年人均GDP排在全球第80位,與GDP總量排名嚴重不相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自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快速增長,在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在國際上話語權的獲取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成果豐碩。儘管中國在2010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較快的增長率和較大的GDP總量,然而,中國的人均GDP仍很低。例如,2014年中國人均GDP在全球排第80位,為7590.02美元,僅為人均GDP排在第一位的盧森堡的6.51%,僅為美國的13.89%、日本的20.97%、德國的16.38%、英國的17.76%、法國的66.67%、巴西的21.74%、俄羅斯的59.60%,是印度的4.80倍。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這「兩駕馬車」。此外,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近年來,隨著國內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國際環境惡化等情況加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圖1.4可以看出,從2010年開始,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GDP增長率基本穩定,而中國的GDP增長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10年的10.63%下降到2014年的7.27。
中國的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二,具有較快的增長速度,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所以人均GDP 低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中國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為更好地實現稀缺資源優化的配置,就必須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於是我們提出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要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發展道路轉變。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支柱,如何有效提高銀行效率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繪製了2014年GDP總量前五位的國家2001-2014年服務等附加值占GDP的比例。儘管2001-2014年中國服務等附加值占GDP的比例基本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增加幅度較小,且服務等附加值占GDP的比例不到50%,遠低於其他國家,例如,美國基本維持在78%左右。金融業在各國服務業中都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現代社會裡,金融業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業的發展水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體現了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準。作為世界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的金融業,其通過有效地實現資本跨國流通並對資本進行優化配置,使得社會閒置資金得到有效利用,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業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其高效、快速發展對推動金融業的穩步前進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是國民經濟有效運作的基礎。儘管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了二十多年,為社會、企業提供了融資平台,為創新型企業分擔了創業風險,其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仍以商業銀行為主,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的方式仍為中國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且關係著中國經濟的命脈。因此,銀行業在中國金融行業中仍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是中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的前提。商業銀行的基本職能是信用仲介,其充當資金需求和供給雙方的仲介角色,通過籌集社會閒散資金,並將資金配置到需求場所,提升資金配置效率,進而有效實現資金融通。
中國商業銀行至今經歷了多個階段。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1948-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既要承擔中央銀行職能和對全國金融機構監管的職能,又要承擔辦理工商業信貸和儲蓄兩項業務的職能。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內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內金融、社會穩定,國家對中國銀行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國銀行業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其他職能,如工商業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全職執行。20世紀80年代,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大批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城市信用社規模偏小、資金成本較高、內部體制不健全、股權結構不合理等原因致其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為了增強城市信用社抵禦風險的能力,並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健康發展,中國國務院於1994年下發通告,合併城市信用社成立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考慮到新成立的城市合作銀行已經不再具備原有的「合作」性質,正式將其改稱為城市商業銀行。為了推進原有的國家專業銀行向現代化商業銀行轉變,1994年3月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1994年4月成立了中國進出口銀行,1994年11月成立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這三家政策性銀行分別獨自承接了關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方面的融資、支持進出口貿易融資以及農業政策性貸款的相關業務,即獨立行使國家政策性信貸功能。
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興起,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進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步伐。由於銀行業的穩定是中國金融穩定的必要前提條件,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又是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支柱,因此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採取一系列的改革舉措非常必要。這些舉措主要包括:1998年通過發行債券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國有資本注入;1999年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接管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隨後通過發行新股以及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者結構進行了改革,使得部分資產民營化;前文所提到的對城市商業銀行進行整合,監管機構進行相應的改制等。
由於銀行是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因此保持高貸款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銀行實行一系列的資產負債管理和信貸審批制等措施對銀行內部運行和監督機制進行了改革。
將國有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並相繼掛牌上市,這一舉措對銀行的股權結構進行了優化,使其公司治理結構得到了改善,內部控制機制也得到了提升。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