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為什麼汪曾祺無可替代?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反復追問下去,因為這不僅關乎對汪曾祺的閱讀方式,關乎汪曾祺的文學史定位,還關乎中國文學在過去與未來的可能本書挑選並細緻解讀了汪曾祺極具代表性的十篇“高郵系列”小說,涵蓋《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等名篇,從歷史氛圍、生活環境、創作理念、敘事風格等不同角度進行深入剖析,闡釋汪曾祺的文學創作秉持的獨樹一幟的美學標準。在書中我們不僅將感受到汪曾祺筆下中國故事的獨特韻味,更能體會出那並存於汪曾祺身上的文人味與煙火氣、世俗與詩意、平和與反叛。
作者簡介
楊早,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話題”系列主編,閱讀鄰居讀書會聯合創始人。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民國了》《野史記》《說史記》《早讀過了》《傳媒時代的文學重生》等,編有《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大家小集”叢書之《汪曾祺集》。
淩雲嵐,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近年主要關注區域文學與文化史、現代女性作家與社會等。著有《五四前後湖南的文化氛圍與新文學》。
兩位作者曾合編“大家小集”叢書之《沈從文集 小說卷》及《沈從文集 散文卷》,合譯《合肥四姊妹》,均參與《汪曾祺別集》編纂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 深入分析代表性名篇 細解汪曾祺獨樹一幟的美學標準 本書挑選了《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十部代表性名篇,從歷史氛圍、生活環境、創作理念、敘事風格等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出汪曾祺的文字獨特的美感所在。
☆ 以汪曾祺說汪曾祺 回溯從學徒到大家的成長歷程 書中對於汪曾祺本人的文學創作理念多有引述,也講到了伍爾夫、阿左林、沈從文等中外文學家對於其文學創作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汪曾祺是如何將文學感悟和主張貫徹到作品中的,也回溯了汪曾祺的創作成長之路。
☆ 深挖史實資料 還原創作背景 作者深挖歷史資料,在汪曾祺的故鄉高郵實地走訪,詳細描摹出其創作靈感之地的生活圖景,由此,汪曾祺筆下的人物也跳出紙面,變得愈發鮮活。
☆ 兼具專業度與可讀性 汪曾祺長子汪朗作推薦序 本書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楊早和淩雲嵐撰寫,文筆流暢,考據嚴謹,得到汪曾祺長子汪朗的誠意推薦。
序
序:也是故鄉情結
汪 朗
世上有些事情是不可做的。比如,給楊早的書寫序。有些事情又是不能不做的。比如,給楊早的書寫序。
楊早和淩雲嵐都是北大的文學博士,專攻中國現當代文學,他們搞的那一套,我基本不接觸,沒有資格說長道短,更別說寫什麼序言了。怎奈,這本書是談論我們家老頭兒汪曾祺作品的,更要命的是,楊早此人不是外人,是老汪家正兒八經的親戚。老頭兒的生母姓楊,與楊早的上幾輩是一家人,楊早的爺爺和汪曾祺是表兄弟,從小混在一起,幾十年後還記得彼此的小名,一個是和尚,一個是道士。有了這些關係,再不可做的事情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了。
如今,汪曾祺的各種文集出了不少,談論他作品的文章也有一些,楊早、淩雲嵐合寫的這本《拾讀汪曾祺》還有閱讀價值嗎?好像還有。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用汪曾祺文學創作的主張分析闡釋汪曾祺的小說,其中當然也有作者的理解和生髮,且多有新意。比如,汪曾祺曾多次談到他的老師沈從文在教授文學創作時常說的一句話“貼到人物寫”,並對此進行比較全面的論述。楊早通過對比老頭兒1947 年寫成的《雞鴨名家》和1982 年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的修改本,發現許多修改之處都體現了“貼到人物寫”的宗旨。像早期版本說放鴨子最苦的是“寂寞”,一個人撐著個“鴨撇子”,一早就離開村莊,到茫茫的水裡去了,到天擦黑了才回來,“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而到了1982 年,文中的“寂寞”改成了“冷清”。顯然,老頭兒認為20 世紀40 年代一個放鴨子的農民,腦子裡是不太可能有“寂寞”這樣的詞兒的,因此換成了更加通俗的“冷清”。這個修改例子,老頭兒自己生前都沒提過,可能隨手改過就忘了。沒承想,卻讓楊早挖了出來。類似的開掘,書中還有很多。
這本書的一個特點就是讀著很順,沒有疙疙瘩瘩的地方。要說的事情都說得明明白白,不拐彎抹角,也不故作高深,有意唬人。古人曰:修辭立其誠。對於他們這樣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人來說,這樣行文應該是有意為之,是出於對讀者的尊重。
不知是不是當過記者的緣故,楊早這本書的不少文章,並不是單純分析汪曾祺的作品,往往會一筆宕開,用史料和現場採訪資料對作品的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比如高郵歷史上幾次決堤的情況,比如高郵雞鴨炕房的分佈情況,比如高郵士紳在賑災中的作用,他甚至考證出汪曾祺在回憶文章中提到的1931 年高郵運河決堤的日子沒有記錯,就是陰曆七月十三。老頭兒自己對此都沒有把握,在文章中特地加了一個括號,內寫“可能記錯”。在我看來,這些“閒筆”更有可讀性,可以讓人從更開闊的角度理解老頭兒。
楊早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不少觀點,有些很是讓我驚詫。比如他從《八千歲》中分析出汪曾祺很懂物價,從《雞鴨名家》中看出汪曾祺精通生意經,這些是我們家裡人以前聞所未聞的。我們一直以為汪曾祺對經濟一竅不通,而且毫無興趣,連自己的稿費有多少都弄不清。看來,對這個老頭兒應該重新認識了。
這本書所談論的汪曾祺小說,都是高郵題材,這大約與楊早的祖籍是高郵有些關聯。其實楊早跟我一樣,從未在高郵生活過。他們家從祖父那一輩便離開了高郵,他是在四川長大的,以後又在廣州、北京求學,與高郵全然不搭界,四川話應該說得比高郵話好。不過,一個人的故鄉情緣是很難割捨開來的,總會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來。這些年來楊早多次回到高郵,尋根問祖,查閱典籍,巡遊采風,因此在文章中談起高郵風物習俗來頭頭是道,一點也不“隔”。汪曾祺創作了大量以高郵為題材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故鄉的感情。如今楊早又以這部分作品作為評論的物件,體現的是同一種故鄉情結。不知楊早以為然否?
目次
目 錄
三說汪曾祺…………1
汪汪地向前流去…………2
“好看的應該長遠存在”…………12
一部《高郵傳》,作者汪曾祺…………19
壹讀:20 世紀80 年代各種情感的總和——《受戒》…………29
“十分迷人”又“毫無意義”…………31
汪曾祺為什麼寫《受戒》…………34
“愁雲密佈的文學天空”中的一抹亮色…………36
“為什麼寫寫舊社會就不行呢”…………39
“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42
貳讀:最像故事的故事——《大淖記事》…………47
“大淖”這地方…………50
巧雲這個人…………53
納外來於傳統…………57
三讀:四十年間,三寫王二——《異秉》…………63
“要貼到人物寫”…………66
“語體文習作班佳卷”…………70
“等王二來,這才齊全”…………76
“對生活的一聲苦笑”…………82
“寫舊生活,也得有新思想”…………88
肆讀:汪曾祺的生意經——《雞鴨名家》…………93
一不小心撞上了歷史…………95
雞鴨名家出高郵…………99
“失去我的圓光了”…………102
小說的主角,首先是父親…………106
顯性結構與隱性結構…………109
這個人怎麼懂這麼多…………114
借著雞鴨,回望故鄉…………117
伍讀:草爐燒餅的時代結束了——《八千歲》…………123
草爐燒餅…………125
時間的意義…………128
八千歲守成不變…………130
八舅太爺摧毀規則…………134
小城裡的邊緣人…………136
陸讀:士紳傳統的傳承——《故鄉人》…………141
1931 年大洪災的記憶…………143
高郵士紳的救災傳統…………146
王淡人與老楊,是汪曾祺刻畫的“士紳”…………151
寫水災,也呼應著士紳傳統…………156
柒讀:一二三,才夠意思——《晚飯花》…………161
“晚飯花”的意義…………163
出嫁的故事…………167
都是“最後一個”…………171
捌讀:那些“不上不下”的體面人——《歲寒三友》…………177
玖讀:想飛,沒有飛出去——《徙》…………187
拾讀:士在平民之中——《鑒賞家》…………199
附錄…………207
為什麼汪曾祺無可替代…………208
與汪曾祺談創作…………220
“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從文解讀…………239
三代讀汪,讀他的高郵(跋)…………253
書摘/試閱
“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
汪曾祺後來有一個頗富趣味的說法:“《受戒》的產生,是我這樣一個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
從《受戒》到《大淖記事》,批評家不斷追問汪曾祺,也不斷追問自身的一個問題是:小說中的“性開放”是真實存在的嗎?這種現象值得肯定嗎?連對汪曾祺小說充分肯定的評論者也不免要在讚美之餘,提出自己的疑惑:“但作者的態度終究太過客觀,這可能使一些鑒別力不高的讀者,良莠不分。個別細節描寫,如巧雲對劉號長勉為其難,也損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淩宇《是詩?是畫?》,1981)《受戒》雖然沒有《大淖記事》那麼直接地涉及性,但也頗有人從中讀出了性愛的意味:“題目是‘受戒’,主題卻是‘破戒’;寫的是佛門,歌頌的是塵世。寫塵世之美又寫得徹底:不僅有和尚娶親、賭錢、殺豬、吃酒以及農家樂等場面事件,而小說結尾小和尚明子竟在剛受完‘戒’和小英子劃船回家的水路上,兩人就盤算了如何叛佛皈俗,將船劃進密密的蘆花蕩裡去了……這一大膽別致的情節,使小說對充滿虛偽的神的世界的否定達到十分精彩的境地。”(汪家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987)
《受戒》中潛在的性書寫並不稀見,如讓明海“傻了”的小英子的光腳印:“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這並不是小和尚單方面的綺思,小英子在幹活時“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還有論者指出,“《受戒》的結尾,那段絕妙的寫景也是寫的性,是性成熟的狀態”(李國濤《汪曾祺小說文體描述》,1987):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
這些青春性心理的描寫與隱喻,十分到位且隱蔽,而且恰如其分地融化在通篇的詩化語言與風俗描畫之中。後者無疑給予前者一種保護色,讓讀者可以在對小英子與明海純真愛情的同情與讚美之中,獲得一種犯忌的快感與性審美的釋放——事實上,小說開篇慢慢鋪敘菩提庵的諸僧生活,以及大英子對嫁妝的精心準備,還有明海初到此地,對市井生活感到目眩神迷,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和尚也有七情六欲。”《受戒》全篇情節,並無對抗性的矛盾,對抗性出現在作品之外:“和尚”身份與世俗生活的並置,給當時讀者心理上造成的衝擊。其中蘊含的反抗性禁忌的意味,是《受戒》面世後迅速走紅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就是批評者也看得清楚:
生活裡有愛情,文藝作品應該給愛情留有一定的位置,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我們反對濫寫愛情,把愛情當作商品的標籤;更反對籠統地把性愛當作至高無上的美德,加以頌揚。(國東《莫名其妙的捧場》,1981)
不過,即使是批評汪曾祺“輕淺”“缺乏社會性”的論者,也認同“真正使新時期小說步入新的歷史門檻的,應該是手裡擎著《受戒》的汪曾祺”,因為同時期的《班主任》《愛,是不能忘記的》,究其實,不過是“十七年小說”的仿製品,觀念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寫作模式的根本改革。但“‘十七年’小說最熱衷、最強調也最不容動搖的諸如主題的功利性,題材的重大性,人物的典型性,格調的時代性,如此這般的創作原則和規範,在《受戒》這裡,竟被汪曾祺來了一個徹底的逆反和顛倒而成為‘非功利性的主題,非重大性的題材,非典型性的人物,非時代性的格調’”(馬風《汪曾祺與新時期小說——一次文學史視角的考察》,1995)。這無異於對新時期小說家進行的一次小說觀念的“受戒”,隨後興起的“尋根”浪潮、先鋒小說、地域寫作,似乎都能從汪曾祺那裡尋到源頭。
汪曾祺自己,也將《受戒》看作某種時代的產物。他後來說:“我的女兒曾經問我:‘你還能寫出一篇《受戒》嗎?’我說:‘寫不出來了。’一個人寫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內在的各種原因造成的。”(《〈汪曾祺自選集〉自序》,1986)
對《受戒》這篇小說的疑慮、喜愛與批評,正不妨可以看作八十年代初中國社會“各種感情的總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