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79折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修訂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79322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91年底的蘇聯解體無疑是20世紀人類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作者根據新近解密的老布什總統圖書館的絕密檔案,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和老布什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大量電話記錄,重新解讀了那段紛繁復雜的歷史。
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伙伴的復雜遊戲。
作者重點著眼於事件中心的四個人物——喬治•布什、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鮑裡斯•葉利欽、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聚焦蘇聯最後五個月間發生的故事,正是這五個月改變了蘇聯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多角度地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本書榮獲2014年吉爾伯獎(The 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

作者簡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dingjian的研究學者,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係史,精研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最佳著作獎項,並於2009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此外,他還獲得為表彰俄羅斯思想文化史佳作而設立的新歷史獎,以及非虛構類標桿獎項萊昂內爾•吉爾伯獎與貝裡•吉福德獎。
著有《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切爾諾貝利:一場核災難的歷史》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雖然很多國家的專家、學者都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大多忽略了從“八月政變”到1991年12月戈爾巴喬夫發表退職演說之間這至為關鍵的幾個月。本書聚焦的正是決定蘇聯生死存亡的這五個月中的人和事。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是烏克蘭人,蘇聯解體的親歷者,後定居美國,現為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他是東歐諸國史最dingjian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是研究蘇聯歷史和國際關係的權威學者。他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書中解密了美、蘇等國塵封多年的絕密文件,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負責總統出國訪問事務的白宮官員的信件,布什總統的會議和電話記錄等,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資料。還有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基金會以及利沃夫、基輔和烏克蘭檔案館的資料。
★作者采訪了大量蘇聯解體的當事人,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烏克蘭前國防部長、蘇聯副總統尤裡•舍爾巴克、美國前副國務卿等。這些豐富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遠遠超越前人寫作時的那些參考資料。
★本書徹底顛覆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我們通常認為,蘇聯解體是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大國幕後操縱、“和平演變”的結果,但是浦洛基用確鑿無疑的事實和令人信服的分析告訴我們,老布什並不希望看到蘇聯解體,他在極力保全蘇聯防止其土崩瓦解。這樣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瞠目結舌的觀點,書中不止一處。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時報》《星期日郵報》等數十家國際知名媒體鼎力推薦,多名獲得普利策獎的作者以及著名評論家,對本書更是贊譽有加、傾力推薦。
★本書榮獲2014年吉爾伯獎(The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本書中文本自2017年6月面世以來,以其新穎的史料、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剖析、獨特的創見,受到讀者的極力推崇,至今已重印十餘次,發行近20萬冊。此次推出全新修訂版,譯者、編輯花費數月時間重新進行了校譯,改正了上一版存在的數十處標點、文字、史實上的紕漏,並對不恰當的措辭進行修改、潤色,提升了閱讀體驗和整體質量。

傍晚時分,夜幕降臨,莫斯科紅場上的遊客們、向列寧墓行進的儀仗隊士兵們,還有克裡姆林宮的一石一瓦,都見證了參議院大樓上蘇聯紅旗的緩緩降落,這也意味著蘇聯政府——國際社會主義的代言人——下臺了。1991年聖誕節這天, 通過電視,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都觀看了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當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實況轉播了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的辭職演說,這是蘇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總統,因為蘇聯不復存在了。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常的聖誕夜。
剛剛發生了什麼?第一個能回答這一問題的人就是美國總統——喬治•布什。12月25日晚,在看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其他廣播電視對戈爾巴喬夫演說的報道後,在看完克裡姆林宮的紅旗被降下之後,布什很快步入電視直播間,為美國人民就他們所看到的畫面、他們所聽到的消息以及他們所收到的聖誕大禮進行解釋, 剖析其意義。他將戈爾巴喬夫的辭職和蘇聯紅旗的降下視為美國40多年來對抗社會主義的勝利。而且,布什將蘇聯共產主義的崩潰與冷戰結束聯系起來,慶祝美國人民的價值觀贏得了勝利,他在三個句子裡連用了三次“勝利”。幾個星期後,他在國情咨文中提到,“蘇聯於一年之內解體所帶來的變化有著幾乎神聖的意義”,他宣稱“受到上天的眷顧,美國人民才贏得了冷戰”,此外,他還宣布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將要產生。他在兩院聯席會議上說:“世界曾被分成兩個對抗的軍事陣營,現在剩下唯一一個卓越無比的強國,那就是美利堅合眾國。”聞者掌聲雷動。
40多年來,美國和蘇聯確實陷入全球對抗之中而無法自拔,這場對抗沒有以核災難結束真是純屬偶然。一邊是紅旗飄飄的克裡姆林宮,另一邊是星條旗飛揚的美國國會大廈,一代代的美國人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東西陣營分明的世界中。那些在1950年入學的人們仍然清晰地記得核警報演練以及一旦發生核爆炸要躲在桌子底下的建議。為了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數十萬美國人為之奮斗,上萬美國人為之犧牲,最初戰斗在朝鮮的崇山峻嶺之中,後來又戰斗在越南的熱帶雨林之中。幾代學者為阿爾杰•希斯(民主黨人,美國國務院官員,他曾以美國總統羅斯福顧問的身份出席了雅爾塔會議,還擔任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他於1948年被指控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共產黨間諜網成員,曾向蘇聯提供國務院機密文件。後因偽證罪被判刑五年。這起間諜案至今仍是一個疑案)是否叛國投蘇而爭論不休;而受約瑟夫•麥卡錫(美國政治家,生於威斯康星州,共和黨人,極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參議員蓄意逮捕共產黨員這一運動的影響,幾十年來好萊塢都難以恢復元氣。就在蘇聯解體的前幾年,要求核裁軍的遊行示威還在紐約和美國其他主要城市的街頭上演。這一活動甚至使父子反目,年輕的政治激進主義者羅恩•裡根就反對他的父親——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美國人和他的西方盟友在國內外展開了無數次斗爭,戰爭似乎還要繼續進行下去。但現在,曾經全副武裝的對手,從未在一場單獨戰役中失手的對手,居然不放一槍就降下了國旗,國不復國,分崩離析。
在戈爾巴喬夫——這位與布什和裡根共同結束冷戰的人——宣布辭職當天,布什總統宣稱美國在冷戰中取得了勝利。這當然值得慶祝,但是有些事情還是令人困惑。雖然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只是象征性地結束了蘇聯(從法理上,蘇聯在四天前也就是1991年12月21日已經被它的成員國正式分解了),但冷戰的目的並不是分解蘇聯。而且,布什在1991年12月25日面向全國的講話,以及1992年1 月在國情咨文中的講話內容,與政府早前關於冷戰的報告是截然相反的,報告原本說的是不能與戈爾巴喬夫對抗,而應以與其合作的方式結束冷戰。這類聲明最早是在1989年12月的馬耳他領導人峰會上做出的。就在布什發表聖誕節演講前幾個小時,白宮還有過類似的聲明。該聲明贊揚了戈爾巴喬夫的合作:“(戈爾巴喬夫)與裡根總統、我自己和其他聯盟國領導人一起工作。戈爾巴喬夫總統行事大膽,果斷決定結束痛苦的冷戰,並將致力於重塑一個完整和自由的歐洲。”
布什的聖誕節演講意味著總統及其內閣成員將一改其對蘇聯老對手的態度,也將重新評估美國影響蘇聯發展的能力。盡管布什和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將軍在1991年的大多數時間裡仍然公開聲稱美國對於蘇聯的影響力有限,但現在他們卻將蘇聯政局的戲劇性發展歸功於自己。這種新的解讀產生於布什再次競選美國總統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對於冷戰結束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的解讀,這種解讀即使不是主導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這個有極大虛構成分的解讀,將冷戰結束與共產主義沒落和蘇聯解體緊密地聯系起來,更重要的是,這一解讀把事態的發展看作是美國政策幹預的直接結果,也是美國的重要戰果。
這本書挑戰了勝利者的解讀方式——他們把蘇聯解體視作美國在冷戰中取得勝利。書中的觀點有一部分來源於布什總統圖書館中解密的資料,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及布什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加密的通話內容記錄。這些最近公開的文件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什及白宮的顧問做了許多事情來延長蘇聯的壽命。他們擔心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崛起,也擔心蘇聯的其他共和國領導人推行獨立運動。一旦蘇聯解體,他們希望俄羅斯成為蘇聯核武器的唯一繼承人,並在後蘇聯地區,尤其在中亞各共和國中保持其影響力。
為什麼一個在冷戰中聲稱與其敵人進行抗爭的國家領導人會采取這樣的政策?美國白宮的文件及其他的資料來源為這個問題及這本書中其他相關問題提供了答案。這些資料表明,冷戰時期美國口頭上的政治說辭與其實際行為並不一致,事實是美國白宮試圖挽救戈爾巴喬夫,因為他已被白宮視作世界舞臺上的主要伙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準備容許共產黨和蘇聯的繼續存在。因為冷戰事實上已經結束,所以白宮關心的不是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而是蘇聯可能爆發的內戰。用當時記者的話說,這會使前沙皇帝國變成“擁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核武器時代改變了超級大國間對抗的性質及對戰爭成敗的定義。戰爭的成敗不再取決於士氣或是民心。冷戰時期的布什政府不得不應對兩難的境地,根據地緣現實及事態後續發展而調整其說法和想法。從這個角度看,布什政府已經盡力了,但他的行為遠勝於其自相矛盾的說辭。
那些參與了1991年末一系列事件的人們,看到克裡姆林宮旗桿上紅旗的落下,回憶起美蘇爭霸期間的犧牲者們,是如此的激動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感同身受的。但是現在這一切都不重要了,25年後人們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視角去探究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把蘇聯的解體視為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這一解讀夸大了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種解讀甚囂塵上之時,也正是從蘇聯解體到“9•11”恐怖襲擊的10年,之後是長達9年的伊拉克戰爭。吹噓美國在蘇聯解體中的作用恰好滿足了今天俄羅斯民族主義陰謀論,他們將蘇聯的解體歸因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陰謀。類似的言論不僅出現在網絡中,甚至還出現在俄羅斯的主流電視節目中。
關於蘇聯解體前的幾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將提供一個更為復雜和更具爭議性的視角,其內容與前冷戰雙方的說法皆有不同。本書還闡述了當今美國單極獨大的局面之所以取代了兩極陣營對立的冷戰局勢,不僅僅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偶然因素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重新審視這個時代形成的原因,以及大西洋兩岸的國家領導人有意或無意的觀念和行為十分重要,這將有助於我們弄清楚過去15年中什麼地方出錯了。
從蘇聯紅旗的落下到蘇聯解體,本書試圖探尋這一系列戲劇性事件背後的東西。這本書中提到的帝國的觀點,對於我就1991年事件的加以解讀十分重要。我認同一些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失控的軍備競賽、經濟下滑、民主運動復興、共產主義思想破滅,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了蘇聯的崩潰,但是這些因素並沒有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帝國的根基、多民族構成以及蘇聯的偽同盟結構才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並沒有得到華盛頓決策者和莫斯科戈爾巴喬夫的顧問們的高度重視。
雖然蘇聯常常被稱為“俄羅斯”,但它其實是一系列國家的集合體,是莫斯科通過武力強制和文化妥協形成的,整個蘇聯時期一直是依靠強權才得以維系其統治的。因此到目前為止,在法理上講,俄羅斯人應接管該地區最大的共和國,即俄羅斯聯邦,但是除此之外還有14個國家。俄羅斯有將近1.5億人口,占蘇聯人口總數的51%。烏克蘭是蘇聯人口第二大國,有5000萬人口,占蘇聯人口總數的將近20%。
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的勝利讓他們以一種近似聯邦的政體拯救了俄羅斯, 至少這種政體是在憲法框架下的。這一權宜之策延長了俄羅斯的帝國歷史,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沒有逃脫與其他帝國相同的命運。到1990年,大多數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的總統、外交部部長、或多或少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議會。直到1991年,世界才真正知道蘇聯並不是俄羅斯。
我把蘇聯解體與20世紀主要帝國的滅亡歸為一類,其中包括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英國、法國以及葡萄牙。我把蘇聯稱為最後一個帝國,不是因為我認為未來不會有帝國,而是因為蘇聯是最後一個在現代實行古典歐洲和歐亞帝國制度的國家。我認為帝國的法規與民主的選舉制度不能共存,二者的衝突導致了世界上最後一個帝國的滅亡。我研究蘇聯解體的歷史正是以該觀點作為前提。1989年當戈爾巴喬夫把民主選舉制度介紹到蘇聯時,一批通過選舉誕生的俄羅斯政治新星們突然有權表態他們是否願意繼續承擔帝國的重擔,同時,俄羅斯以外的其他共和國的政治家們也面臨著是否要繼續處於帝國統治的選擇。最終,雙方的選擇都是否定的。
第一次利用這個機會說“不”的是波羅的海國家和烏克蘭西部,這部分國家於1939年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 裡賓特洛甫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 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時被蘇聯強行並入。接下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東部,烏克蘭東部在二戰前就被歸入蘇聯。波羅的海國家、格魯吉亞及亞美尼亞的新當選的領導人在努力爭取獨立。其他的共和國中,資深精英掌控著權力。但是隨著戈爾巴喬夫收回中央對地方領導的支持並任由民主選舉決定其政治生命時,這些政治家們也開始與新興的民主力量打交道了。事態的發展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以及15 個共和國相互劃清了界線。
我的敘述集中於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最關鍵的5個月裡(1991年7月末到1991年12月末)所做的重要決策。7月末,在布什到訪莫斯科與戈爾巴喬夫簽訂具有歷史意義的削減武器條約之前,這位時任的蘇聯總統與葉利欽簽署了一項關於蘇聯改革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協議。正是這一協議引發了8月份的政變。到當年12月末,戈爾巴喬夫辭去總統一職標志著蘇聯徹底解體。許多學術或非學術的作者都曾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卻忽略了從8月政變發生到12月戈爾巴喬夫辭職這一關鍵時期。一些作者或有意識地或含蓄地認同,8月政變之後蘇共的瓦解就意味著蘇聯解體。這是一個錯誤假設。正如我在書中指出的,8月的政變後,蘇聯共產黨已經是人心渙散、難以為繼了。政變後蘇聯雖然元氣大傷,卻還繼續存在了四個月。因此, 這段時間就是本書要分析的時期——從1991年秋季到初冬,它決定了各成員國的走向以及核武器問題的發展。
史蒂芬•科特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及國際事務學教授)對蘇聯解體及共產主義在東歐終結的研究非常深刻,他關注的是“不文明團體”,即把控蘇聯國內外政治、最終又決定背棄共產主義的共產黨精英們。他論述道,蘇聯就像其之前的羅曼諾夫帝國,是自上而下崩潰的;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蘇聯解體的發起者與推動者都是精英。的確,街道上沒有憤怒的人群要求蘇聯解體。前超級大國的解體出奇地平靜,尤其是擁有核武器的四個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在蘇聯解體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最終蘇聯的命運是由高層領導人決定,是東西方主要領袖政治博弈的結果。這是一場勇氣與外交技能的較量,賭注很大,它不僅涉及政治,有時甚至關乎參與者的身家性命。
處於1991年一系列事件中心的那些人,我認為他們與蘇聯極富戲劇性地卻又平靜地解體有很大關係。我的敘述就像1991年後的世界一樣並不是單極的,也不是兩極的,就像冷戰時期的世界一樣,卻是多極的,就像世界歷史大多數時間呈現出的狀態或是將來可能形成的狀態一樣(因為中國的崛起及美國各種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涌現)。我不僅記錄了華盛頓和莫斯科方面做出的決定,而且還記錄了基輔、阿拉木圖(曾叫阿瑪阿塔,1953年更名)及其他將要獨立的共和國做出的決定。可以這麼說,作為本書主人公的四位政治領袖對蘇聯所發生的一切,以及之後蘇聯的解體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我通過敘述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的一系列行為,分析其動機。我認為這位謙虛謹慎的西方領導人一直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予以支持,並堅決主張維護核武器安全,正是他的這一做法延長了蘇聯的存在時間並且確保了它的和平瓦解。鮑裡斯•葉利欽是一位粗野且桀驁不馴的俄羅斯領導人,他幾乎單槍匹馬地挫敗了政變,隨後面臨著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他拒絕采納塞爾維亞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拯救方式,也沒有更改俄羅斯原有的邊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是一位世故精明的烏克蘭領導人,他對烏克蘭獨立的堅持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最後一個就是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他是事件的中心人物,在所有事件中,他可以得到最多,也可以失去最多。最終,他失去了所有——名譽、權力和國家。戈爾巴喬夫的人生是一段傳奇,也是我敘述的中心。他把自己的國家從以往的統治中拯救出來,向世界開放,引進民主制度,籌劃經濟改革,最終他改變了他的家園及周遭世界,但這個世界卻沒有他的位置了。
我主要的論點是:蘇聯的命運是在其存續期的最後四個月中決定的。這四個月指從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到1991年12月21日蘇聯領導人在阿拉木圖召開會議時為止。我要論述的是,決定世界最後一個帝國命運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美國的政策,也不是蘇聯中央與俄羅斯的矛盾(以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矛盾為代表),也不是蘇聯與其他加盟共和國間緊張的關係,而是蘇聯內部兩個最大的共和國——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正是因為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精英不願意在一個國家的框架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最終導致了蘇聯的終結。
1991年12月8日,在位於白俄羅斯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中的一個山林小屋內,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沒有就戈爾巴喬夫提議的新聯盟模式達成共識。因此二人決定解散蘇聯,建立獨聯體。白俄羅斯的領導人主持了葉利欽與克拉夫丘克的會議,他們無法想象沒有俄羅斯的聯邦,其他中亞共和國的領導人也是這樣,因此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照做。誰也不願意接受一個由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沒有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蘇聯。布什對於蘇聯解體的貢獻在於確保這一過程中沒有大的衝突, 核武器不會擴散。
從蘇聯解體到現在的20年裡,許多當事人都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其中包括布什、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克拉夫丘克,以及他們的顧問團成員和其他參與者。盡管由親見者和參與者講述的故事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有趣的故事,但還不能呈現出更為完整的畫面,以及解釋事件的全部意義。當機密文件還未向公眾開放,高層參與者還不願談及時,要理解當時民眾的情緒及理解當時主要政治人物的感受,采訪記錄是必不可少的。我克服了前任研究者的這些局限,通過采納事件參與者的訪談資料,對原有的研究內容進行了補充,更重要的是,我還引用了最近剛解密的檔案文獻。
正如上文提到的,這本書的完成得益於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最近剛剛向學者解密的美國文獻。其中包括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負責總統出訪的白宮官員的通信稿,以及布什總統會議和電話通話的內容記錄。部分資料是我依據《信息自由法案》申請得到的。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主要的資料來源,如位於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詹姆斯•貝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論文,以及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基金會。相比於以前的作者,這些新材料可以讓我在講述蘇聯解體的過程時有更多的細節。我還很幸運地采訪了幾位參與了這一事件的人物,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以及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
在我寫這本書時查閱的歷史資料幫助我解答了許多“怎麼樣”和“為什麼”的問題。我對後者的剖析正是本書的核心,通過分析關鍵領袖人物的價值觀、文化背景和個人動機,弄清楚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原因。我希望我對於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於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還能有助於解釋蘇聯的兩大長期利益相關者——烏克蘭與俄羅斯——1991 年之後在探尋權宜之計時遇到的困難。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讀者理解美國是如何參與了蘇聯解體的進程,了解美國現在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早在1991 年就已經決定了。不管我們是不是用帝國來形容自己,如果搞錯競爭國失敗的原因,就不僅會讓我們陷入帝國式的自大之中,還會導致美國走向衰落。

目次

序 言

第一章 最後的峰會
莫斯科會議
宴會上的不速之客
軟弱的基輔演講

第二章 8月的坦克
克裡米亞的囚徒
俄羅斯的反抗
自由的勝利

第三章 反政變
俄羅斯的復興
獨立的烏克蘭
拯救帝國

第四章 走向分裂
左右為難的華盛頓
俄羅斯方舟
幸存者

第五章 人民的聲音
期 待
烏克蘭公投
斯拉夫三國一體

第六章 再見了,帝國
森林之外
歐亞國家的誕生
莫斯科的聖誕節

後 記
致 謝
注 釋

書摘/試閱

“我願你一切安好,米哈伊爾。”這是老布什在他的小錄音機上錄下的最初幾句話。在布什擔任總統的這幾年,他一直記錄語音日記,他在日記中分享了那些他不願公之於眾的想法和情感。1991年8月19日夜,隨著布什在錄音機裡錄下了另一段心聲,他的思緒已飄過美國的海岸:他在想戈爾巴喬夫。布什繼續說:“我希望他們沒有虐待你,你富有建設性地、卓越地領導了你的國家。你受到左派和右派的兩面夾攻,但是你應該受到充分肯定。現在我們並不知道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你在哪裡,身處何境,但是我們應該支持你,很高興我們一直支持你。雖然電視上會有很多人滔滔不絕地對我們說我們哪裡做錯了,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對你的國家而言是正確的,是強有力的,是有益的。”
布什總統一整天都在整理思緒,他在日記中將這一天稱為歷史性的日子。因為在遙遠的莫斯科,就在這一天,戈爾巴喬夫的前盟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同時宣稱戈爾巴喬夫的健康狀況不佳,將他趕下了臺,坦克也開上了街道。布什幾周前剛從莫斯科回來,不承料想到蘇聯局勢會有這麼大的轉變。
布什前一晚住在他位於緬因州肯尼邦克港的瓦克坡私人度假別墅,他只有一項日程,就是在第二天早晨6 點半起床,趕在“颶風鮑勃”到達海岸之前,和住在肯尼邦克港諾南特姆酒店的斯考克羅夫特以及效力於波士頓紅襪隊的著名棒球投球手羅杰•克萊門斯一起,打一場18洞的高爾夫球。布什剛就寢不久,就被斯考克羅夫特打來的電話吵醒了。這位國家安全顧問打電話來,既不是關於高爾夫球賽,也不是匯報因天氣原因而計劃生變。情況和一年前的夏天類似,那次是薩達姆•侯賽因入侵科威特,這次是莫斯科發生政變了。這一消息事關國際政治,不僅高爾夫活動要取消, 美國總統整個假期也因此泡湯了。
半小時前,斯考克羅夫特平靜地躺在床上看著電視。電視調至24小時滾動播出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頻道,他聽到播音員談到了戈爾巴喬夫,說他因為健康原因辭職。但一切聽起來似乎不是這麼回事:就在數周前,斯考克羅夫特剛見過戈爾巴喬夫,蘇聯總統看上去很健康。他開始仔細地聽起了新聞。
接下來,莫斯科方面宣布了此事,一切已確定無疑:蘇聯新聞機構塔斯社通報了戈爾巴喬夫的病情,並成立應對緊急狀態的委員會。掌控委員會的人是以亞納耶夫為首腦的強硬派人士,包括克格勃和軍隊領導人克留奇科夫和亞佐夫元帥。幾周前,他們還都是布什舉行的莫斯科宴會的座上賓。隨後,斯考克羅夫特叫來了他的助手蓋茨,讓中央情報局確認此消息是否屬實。他隨後召來了住在同一旅館的副新聞秘書羅曼•波帕迪烏克, 讓他起草一份聲明,因為一旦情況屬實,聲明就會派上用場。
斯考克羅夫特隨後致電布什總統,向他匯報了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一時間,包括中央情報局在內,沒有任何政府渠道能夠單獨確認此事。“天哪!”這是布什的第一反應。他們商量要如何應對此事:記者已經不斷地敲著波帕迪烏克居住的旅館的房門。“總統想給予強烈譴責,但是如果政變成功了,無論這些人的行為多麼令人反感,我們都必須與之共處,我們應該加以譴責,但不能不留退路。”斯考克羅夫特事後寫道。
他對事態的預判並不樂觀:報道中的政變,得到了如此多握有權勢之人的支持,政變很可能成功。斯考克羅夫特建議布什總統在任何公開場合提及此次政變時,皆使用“憲法外”一詞。在布什回去睡覺之前,他們一致同意,斯考克羅夫特應該徹夜監控事態的發展,並在第二天早上5點30分給布什打電話。波帕迪烏克向媒體做了簡短發言,承認政府尚不能單方面確認莫斯科發生的事件。他對斯考克羅夫特說,總統在上午必須對媒體發言,他不能在高爾夫球場上就政變給予評價。斯考克羅夫特應聲道:“反正早上也可能會下雨。”打高爾夫球的計劃徹底成了泡影。
除了可以肯定政變確實發生了,到早上為止,事態並不明朗。戈爾巴喬夫到底遇到了什麼事情?現在能期待些什麼?密謀者有什麼打算?此次政變對於蘇美日後的關係和蘇聯本身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人人皆知這次政變事關重大,影響深遠,可是,無人確切地知道這一切的後果。
和以往一樣,中央情報局提供了各種可能情況。分析認為,只有10%的可能回歸到改革前的政體,有45%的可能性是強硬派和民主派陷入僵局,還有45%的可能性是政變失敗。中央情報局比斯考克羅夫特更加懷疑密謀者成功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未能發現重要的事先準備:如果直到最後一刻政變才策劃好,那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這畢竟只是人們對事件走向的推測。
布什與英國首相約翰•梅杰和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交換了意見。他們和布什一樣,對此事倍感震驚。布什告訴密特朗,戈爾巴喬夫已經被出其不意地拘捕了,這是斯考克羅夫特上午早些時候告訴他的。那天,布什在他的錄音機中錄下了這段話:“如果連他們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知道?”然而,情況似乎有些糟糕:中央情報局不僅沒發現政變的預兆, 而且還使得總統和國家安全顧問竟然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上得知此事。那天早上晚些時候,布什對加拿大總理布賴恩•馬爾羅尼說:“媒體說這就是一次情報挫敗。”
美國國務院尚未做好應對準備。貝克正在懷俄明州度假,在斯考克羅夫特從電視上獲悉此事一小時之後,貝克才從國務院運營中心得知政變的發生。他從華盛頓方面得知此事的同時,也從助手那兒獲得了建議(他的助手們也在世界各地享受假期),貝克在他的“亨特牌”筆記本上做了記錄。
筆記本的頁面很窄,上端留出的空白處,供度假使用沒問題,但要記錄國際危機就不夠用了:“‘亨特’筆記本還是值一塊錢的。”貝克先寫道, “沒什麼影響,影響肯定是最小的。”“一時間和這些新家伙打交道會很難嗎?”“要強調他們缺乏政治合法性。”之後,形勢好像會發生逆轉。貝克在筆記本上寫道:“葉利欽是關鍵人物,還是應該和他保持聯系,使我們看上去渴求獲得信息,要和基層改革者保持聯系。”
駐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正在進行人員更替:馬特洛克已經離開了蘇聯,但是他的繼任者羅伯特•斯特勞斯尚未宣誓就職。作為一個得克薩斯人,斯特勞斯並不精通俄語,也無此類外交經驗,但是他和布什總統關係緊密,布什希望他能成為自己和戈爾巴喬夫保持直接聯系的紐帶。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斯特勞斯尚未就職,戈爾巴喬夫已經被迫出局。
布什於是致電美國駐莫斯科代辦吉姆•柯林斯,他已經前往附近的俄羅斯議會大廈,也就是在莫斯科被稱為白宮的地方。他告訴布什總統,大樓的門是敞開的,但是沒有葉利欽的蹤影,葉利欽本人已經表示反對此次政變。這位代辦還通報說,生活在莫斯科的美國人暫無危險。
面對總統別墅內蜂擁而至的記者,面對在此躲避暴風雨的媒體朋友, 這是布什唯一能告訴他們的好消息。布什對莫斯科事件表現出深切關注。他向記者保證美國政府正在認真地跟進事態發展,但是,現在就說事情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還為時尚早。布什在回答問題時,意識到政變可能會失敗: “他們最初能夠掌控政府,但是,隨後他們將違背人民的意願。”布什采納了斯考克羅夫特的建議,稱此次政變是“憲法外的”,而不是“違背憲法的”。
布什對戈爾巴喬夫的贊譽和歌功頌德聽上去像是一首挽歌。他承認他未曾打電話給戈爾巴喬夫。他需要擔心的是那些政變密謀者能否像戈爾巴喬夫那樣繼續撤回駐扎在東歐的蘇聯軍隊,能否尊重《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其他有關控制核武器的條約。他還申明只要“憲法外”的統治還存在,美國將中止對蘇援助。但是,除非新的領導人違背他們對別國許下的承諾,美國不會給予進一步制裁。
然而,布什還是不願意切斷他們和政變領導人的溝通渠道。布什總統找到一些說辭,稱讚了副總統亞納耶夫幾句,盡管面對記者的直接提問, 他還是拒絕支持葉利欽提出的大罷工。從私人層面上說,他不願意相信亞納耶夫是此次政變的實際領導者,他將這種看法告訴了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
布什在最近的莫斯科和基輔之行中接觸過這位蘇聯副總統,他喜歡亞納耶夫。布什回到華盛頓之後,聽說亞納耶夫喜歡釣魚,就自己出錢送給他一些魚餌。布什不知道美國方面是否聯系上了這位傳聞中的政變領導者。布什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自己的“直覺”,認為亞納耶夫是致力於改革的,但是他也承認亞納耶夫的行為恰恰是個反證。布什指出,不是亞納耶夫,而是克格勃和軍方的強硬派策劃了此次政變,後來的結果證明布什的看法是對的。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2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