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我們因此理解或誤判他人意圖的心智理論
商品資訊
系列名:Catch-On
ISBN13:9789579689502
替代書名:Reading Minds: How Childhood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People
出版社:大寫
作者:亨利‧威爾曼
譯者:汪冠岐
出版日:2020/08/05
裝訂/頁數:平裝/312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重量:405克
版次:1
定價
:NT$ 450 元優惠價
:90 折 405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心智理論」權威學人 最新著作
為什麼我們能察言觀色,解讀人心?
為什麼我們總是著迷於八卦?
為什麼推理故事最受歡迎?
為什麼我們會對著沒生命的布偶說話?
為什麼我們喜愛超級英雄?
這一切,要歸因於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是我們用以思考群體生活、人際互動的能力,
更是人類智力得以進化發展的關鍵基礎。
30年前,大眾及學者大多都認為,嬰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理性和是非感,他們的認知僅限於當前的具體事物,無法理解前因後果,也不能體會他人感受,更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即使現在,人們也常把兒童看作不完整的人。
但是近數十年來,科學家對童年和人類本質已有了新的認識。嬰幼兒絕不僅僅是未發育完全的人,漫長的童年期是進化的「精心安排」,方便兒童去改變和創造、學習和探索,這些人類特有的能力以最純粹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早期。我們都曾是不能自立的嬰兒,這一點非但沒有阻礙人類的進步,反而是我們能夠進步的原因。
本書呈現了人類如何一步步建立心智理論,學會讀心;心智理論是一系列的發展,有階段步驟,而且非常迷人。每個階段若沒有充分發展,對兒童以及最終長成的大人,都會有負面影響;影響層面包括能否展現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完整的生命故事、確實享受戲劇與電影,以及過自己想過的人生。理解了心智理論,我們就能更明白人性的本質、更了解兒童以及童年時的自己,也更能從他人身上交流學習,並且能將我們的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
可以這麼說:讀心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我們怎麼辦到的?
為什麼我們會發展出這項能力?
什麼時候學會的?
這項能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的行為以及和他人的互動?如果無法讀心,又會如何?
本書將一一解答這一連串的問題。
〈書評推薦〉
……一份有關發展心理學中最富饒和持久的研究計劃的易讀之作。
──哈佛大學教育學講座教授 保羅.哈利斯(Paul L.Harris)
亨利.威爾曼是兒童「心智理論」的全球權威學人,……這個主題對於家長和老師以及發展╱臨床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都愈來愈重要。這本全面、清晰,非常易讀和易懂的書為這個領域提供了最佳的介紹。此外,本書還包含了從機器人到宗教前沿研究中那些令人著迷與興奮的新思考。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心理學教授暨哲學副教授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為什麼我們能察言觀色,解讀人心?
為什麼我們總是著迷於八卦?
為什麼推理故事最受歡迎?
為什麼我們會對著沒生命的布偶說話?
為什麼我們喜愛超級英雄?
這一切,要歸因於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是我們用以思考群體生活、人際互動的能力,
更是人類智力得以進化發展的關鍵基礎。
30年前,大眾及學者大多都認為,嬰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理性和是非感,他們的認知僅限於當前的具體事物,無法理解前因後果,也不能體會他人感受,更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即使現在,人們也常把兒童看作不完整的人。
但是近數十年來,科學家對童年和人類本質已有了新的認識。嬰幼兒絕不僅僅是未發育完全的人,漫長的童年期是進化的「精心安排」,方便兒童去改變和創造、學習和探索,這些人類特有的能力以最純粹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早期。我們都曾是不能自立的嬰兒,這一點非但沒有阻礙人類的進步,反而是我們能夠進步的原因。
本書呈現了人類如何一步步建立心智理論,學會讀心;心智理論是一系列的發展,有階段步驟,而且非常迷人。每個階段若沒有充分發展,對兒童以及最終長成的大人,都會有負面影響;影響層面包括能否展現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完整的生命故事、確實享受戲劇與電影,以及過自己想過的人生。理解了心智理論,我們就能更明白人性的本質、更了解兒童以及童年時的自己,也更能從他人身上交流學習,並且能將我們的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
可以這麼說:讀心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我們怎麼辦到的?
為什麼我們會發展出這項能力?
什麼時候學會的?
這項能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的行為以及和他人的互動?如果無法讀心,又會如何?
本書將一一解答這一連串的問題。
〈書評推薦〉
……一份有關發展心理學中最富饒和持久的研究計劃的易讀之作。
──哈佛大學教育學講座教授 保羅.哈利斯(Paul L.Harris)
亨利.威爾曼是兒童「心智理論」的全球權威學人,……這個主題對於家長和老師以及發展╱臨床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都愈來愈重要。這本全面、清晰,非常易讀和易懂的書為這個領域提供了最佳的介紹。此外,本書還包含了從機器人到宗教前沿研究中那些令人著迷與興奮的新思考。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心理學教授暨哲學副教授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作者簡介
亨利・威爾曼(Henry M. Wellman)
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教授,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威爾曼專精於認知心理學,尤其是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其著作《打造心智》(Making Minds)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和認知發展協會的優秀著作獎。他亦曾榮獲2009年密西根大學傑出教師成就獎;2012年,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為表彰他對發展心理學的傑出貢獻,授予「斯坦利.霍爾獎」(G. Stanley Hall Award)。美國的「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研究所」也頒給他傑出貢獻獎(MERIT Award)。
凱倫・琳德(Karen Lind)
威爾曼結縭四十多年的妻子,本書協力作者。
汪冠岐
台大翻譯所畢業,譯有《多面英雄凱因斯》(合譯)。
聯絡電郵:kuanchiwang@gmail.com
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教授,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威爾曼專精於認知心理學,尤其是兒童心智理論的發展。其著作《打造心智》(Making Minds)榮獲美國心理學會和認知發展協會的優秀著作獎。他亦曾榮獲2009年密西根大學傑出教師成就獎;2012年,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為表彰他對發展心理學的傑出貢獻,授予「斯坦利.霍爾獎」(G. Stanley Hall Award)。美國的「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研究所」也頒給他傑出貢獻獎(MERIT Award)。
凱倫・琳德(Karen Lind)
威爾曼結縭四十多年的妻子,本書協力作者。
汪冠岐
台大翻譯所畢業,譯有《多面英雄凱因斯》(合譯)。
聯絡電郵:kuanchiwang@gmail.com
序
前言
2007 年3 月5 日,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News.com)刊載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會讀心的科學家能預測行為」。 開頭寫道:「在德國的一間實驗室裡,受試者被推入甜甜圈形狀的核磁共振(MRI)儀中,他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自行決定要將兩個數字相加或相減。」同時間,隔壁房間的科學家則試著解讀受試者的想法,在他們行動前,判斷他們打算相加或相減。判讀的依據來自受試者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這群由海恩斯(Haynes)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果相當不錯:在這個判斷相加或相減的情境中,他們成功判讀的機率大於五成。
這項實驗請受試者在螢幕顯示兩組數字前的幾秒內,自行決定要相加或相減。在這短短幾秒之間,核磁共振儀會掃描受試者的腦部活動,提供腦部成像供研究員預測受試者的決定,一種成像顯示有意相加,另一種表示打算相減。報導也載明:「這項研究從2005 年7 月開始,研究的範圍很有限,目前只有21 人受測。而且實驗得到的71% 準確度只比碰巧猜中的機率高出大約20%。」
儘管如此,針對這項研究,外界反應熱烈:「我們能判斷一個人腦袋裡的意圖,這件事將我們對主觀想法的認識推入了新的境界。」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精神病學教授保羅.沃爾普(Paul Wolpe)博士說道。
其中一位受試者譚嘉.史坦巴克表示:「這真的很詭異。不過我知道他們得憑藉某些儀器才能判讀,所以不會擔心路上隨便什麼人都能讀出我的思緒。」有些評論者則憂慮這項讀心能力隱含的意義,並表示:「科學家卓越的研究進展足以讓倫理學家緊張不安。」讀心術是吧――真是驚人。
然而,兩三歲小孩每天都在解讀他人的心思,就連嬰兒也能搞清楚他人的意圖,接著往下讀就知道了。小孩不需要酷炫先進的機器就能讀心;他們用的反而是普通無比、仍持續發展的認知能力,來洞察、推論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的心境。其實,我們也都用如此普通但驚人的方式讀心。
這篇報導的作者提到他人的欣喜或擔憂。當朋友抬頭望著佈滿星星的清澈夜空,我們能體會她的感動。飛機上,鄰座乘客起身,奮力伸手進艙頂行李箱,我們知道他打算拿東西。等他拿出筆電,我們就明白:「原來那就是他想拿的。」
我們每天都這麼做,連小孩也做得到;儘管每個人都能如此,卻並不減損這項讀心能力的神奇和強大。此外,我們通常很擅長讀心,不需要用到昂貴的機器,也能做得比這些科學家好。我們的判斷可能會出錯,但針對簡單的事情至少有70% 的機率判讀正確,例如在特定情況下推論他人的意圖,並以此預測他人的選擇。而且在其他更複雜的情況下,我們也能讀心。我們怎麼辦到的?為什麼我們會發展出這項能力?什麼時候學會的?這項能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對自身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和他人的互動?如果有人無法讀心,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判讀錯誤,又會如何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接著將一一解答。不過,最簡單的答案可以這麼說:讀心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三十年來,我一直對這些問題與答案非常感興趣,也試圖尋找解答。其他很多科學家也有同樣的追求,他們惠我良多。有些人的名字不斷在本書出現,但沒有註明資料來源。這些出處收錄在每一章的註釋裡。書中引用他人的著作或故事時,我會刪去或改寫詞句,而且為了方便閱讀,並沒有使用刪節號或括號顯示更動之處,但我已盡最大的努力確保任何省略或改寫並沒有扭曲作者的原意。每一章的註釋也載明了原始、無改寫的引文出處。
這本書的完成,很大一部份歸功於這些研究者,還有參與研究的陌生人、父母及小孩。深深感謝他們。
2007 年3 月5 日,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News.com)刊載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會讀心的科學家能預測行為」。 開頭寫道:「在德國的一間實驗室裡,受試者被推入甜甜圈形狀的核磁共振(MRI)儀中,他們要做的事很簡單,就是自行決定要將兩個數字相加或相減。」同時間,隔壁房間的科學家則試著解讀受試者的想法,在他們行動前,判斷他們打算相加或相減。判讀的依據來自受試者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這群由海恩斯(Haynes)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果相當不錯:在這個判斷相加或相減的情境中,他們成功判讀的機率大於五成。
這項實驗請受試者在螢幕顯示兩組數字前的幾秒內,自行決定要相加或相減。在這短短幾秒之間,核磁共振儀會掃描受試者的腦部活動,提供腦部成像供研究員預測受試者的決定,一種成像顯示有意相加,另一種表示打算相減。報導也載明:「這項研究從2005 年7 月開始,研究的範圍很有限,目前只有21 人受測。而且實驗得到的71% 準確度只比碰巧猜中的機率高出大約20%。」
儘管如此,針對這項研究,外界反應熱烈:「我們能判斷一個人腦袋裡的意圖,這件事將我們對主觀想法的認識推入了新的境界。」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精神病學教授保羅.沃爾普(Paul Wolpe)博士說道。
其中一位受試者譚嘉.史坦巴克表示:「這真的很詭異。不過我知道他們得憑藉某些儀器才能判讀,所以不會擔心路上隨便什麼人都能讀出我的思緒。」有些評論者則憂慮這項讀心能力隱含的意義,並表示:「科學家卓越的研究進展足以讓倫理學家緊張不安。」讀心術是吧――真是驚人。
然而,兩三歲小孩每天都在解讀他人的心思,就連嬰兒也能搞清楚他人的意圖,接著往下讀就知道了。小孩不需要酷炫先進的機器就能讀心;他們用的反而是普通無比、仍持續發展的認知能力,來洞察、推論人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人的心境。其實,我們也都用如此普通但驚人的方式讀心。
這篇報導的作者提到他人的欣喜或擔憂。當朋友抬頭望著佈滿星星的清澈夜空,我們能體會她的感動。飛機上,鄰座乘客起身,奮力伸手進艙頂行李箱,我們知道他打算拿東西。等他拿出筆電,我們就明白:「原來那就是他想拿的。」
我們每天都這麼做,連小孩也做得到;儘管每個人都能如此,卻並不減損這項讀心能力的神奇和強大。此外,我們通常很擅長讀心,不需要用到昂貴的機器,也能做得比這些科學家好。我們的判斷可能會出錯,但針對簡單的事情至少有70% 的機率判讀正確,例如在特定情況下推論他人的意圖,並以此預測他人的選擇。而且在其他更複雜的情況下,我們也能讀心。我們怎麼辦到的?為什麼我們會發展出這項能力?什麼時候學會的?這項能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對自身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和他人的互動?如果有人無法讀心,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判讀錯誤,又會如何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接著將一一解答。不過,最簡單的答案可以這麼說:讀心是我們生命的核心。
三十年來,我一直對這些問題與答案非常感興趣,也試圖尋找解答。其他很多科學家也有同樣的追求,他們惠我良多。有些人的名字不斷在本書出現,但沒有註明資料來源。這些出處收錄在每一章的註釋裡。書中引用他人的著作或故事時,我會刪去或改寫詞句,而且為了方便閱讀,並沒有使用刪節號或括號顯示更動之處,但我已盡最大的努力確保任何省略或改寫並沒有扭曲作者的原意。每一章的註釋也載明了原始、無改寫的引文出處。
這本書的完成,很大一部份歸功於這些研究者,還有參與研究的陌生人、父母及小孩。深深感謝他們。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讀心術初階班
我們怎麼開始讀心?
解讀他人的心理狀態
心智理論可能會出錯
沒有讀心能力的日常:自閉症與心盲特質
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書概覽
第二章 讀心術、八卦和騙子
靈長類動物的DNA害我們愛聊八卦?
讀心術進階班
不是只有專家才懂的日常心理學
謊言,該死的謊言,和欺騙
如何辨別騙子?
我們的社會腦
第三章 朋友、秘密和謊言
小孩都能精通錯誤信念
回到非洲
謊言與欺騙
隱瞞與秘密
說服
沒朋友的布莉琪怎麼辦到的?
第四章 想像與現實
小孩能區別真實或想像嗎?
皮亞傑
幻想朋友
混合想像與現實――不只小孩,我們都會這麼做
小結
第五章 心智理論的理論特性
以圖像思考的天寶˙葛蘭汀
各式各樣的日常理論
建構各種理論
心智理論是理論嗎?
第六章 一塊接一塊建構出心智理論
建構心智理論
一步步發展
心智理論的發展:有聽障父母的聽障兒童
目睹一個手語的誕生
加強心智理論的發展
會有不同的發展順序嗎?
理論創造理論
就像堆積木一樣
第七章 嬰兒心智的飛躍性成長――解讀心智的起點
嬰兒的社會性理解
找出答案的方法
嬰兒的偏好
嬰兒如何理解人
更多疑問
天生就很自我中心?
嬰兒明白錯誤信念嗎?
嬰兒心智的飛躍性成長,來自人類的學習力
第八章 超能力、上帝、全知和來生
超級英雄
小孩怎麼認識上帝
無所不知?
有宗教背景能比較理解全知嗎?
大人也不是很懂
死了但還活著?
死後存續的東西與來生
心智看得到嗎?腦看得到嗎?
看不見的腦
靈魂能超越死亡
超越普通與日常
第九章 各種可能的世界,各種可能的心智
不在乎心理狀態的族群
和上帝對話的族群
顛倒夢想:佛教對心智與現實的看法
各地的人都不一樣,但各地的人卻也都一樣
教學引導與時間推移
橡皮筋的發展模式
矛盾與進步
第十章 黑猩猩、狗狗和我們人類
黑猩猩有多像人?
黑猩猩的研究:開闊豐富或狹窄侷限?
狹窄侷限的一面
成果漸趨開闊豐富
黑猩猩的侷限
人類、黑猩猩大比拼:分享、互助、自利與利他
分享與合作
有益的溝通
互助行為
我的狗懂我的心
不同性情的人類
社會智力
第十一章 社會腦
能讀心的細胞?
怎麼運作的?
打哈欠是會傳染的
心智理論網絡
小孩的大腦
大腦的可塑性
第十二章 哈囉!機器人
恐怖谷理論
毛骨悚然之感是怎麼竄出來的?
以機器人為師
值得信賴的說詞
兒童發展與對機器人的看法
小小孩如何向機器人學習
小小孩vs.大小孩:兩者和機器人的關係
小孩對機器人的感受
適用機器人的倫理道德?
迎向未來
第十三章 心智理論的影響
心智理論對法律的影響
想法如泡泡般湧現
心智的謎團
心智理論連結過去與現在
心智理論和我們作對
不準確的情感預測
製造驚喜:禮物比心意重要
簡單的知識對你有害
怎樣變聰明?
一直都在運作、一直都在影響
第十四章 各式各樣的故事、理論與心智
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
心智理論造成的自我欺騙和錯誤
對情緒的理解與誤解
太神奇了!
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不知道
洞察人心
致謝
第一章 讀心術初階班
我們怎麼開始讀心?
解讀他人的心理狀態
心智理論可能會出錯
沒有讀心能力的日常:自閉症與心盲特質
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書概覽
第二章 讀心術、八卦和騙子
靈長類動物的DNA害我們愛聊八卦?
讀心術進階班
不是只有專家才懂的日常心理學
謊言,該死的謊言,和欺騙
如何辨別騙子?
我們的社會腦
第三章 朋友、秘密和謊言
小孩都能精通錯誤信念
回到非洲
謊言與欺騙
隱瞞與秘密
說服
沒朋友的布莉琪怎麼辦到的?
第四章 想像與現實
小孩能區別真實或想像嗎?
皮亞傑
幻想朋友
混合想像與現實――不只小孩,我們都會這麼做
小結
第五章 心智理論的理論特性
以圖像思考的天寶˙葛蘭汀
各式各樣的日常理論
建構各種理論
心智理論是理論嗎?
第六章 一塊接一塊建構出心智理論
建構心智理論
一步步發展
心智理論的發展:有聽障父母的聽障兒童
目睹一個手語的誕生
加強心智理論的發展
會有不同的發展順序嗎?
理論創造理論
就像堆積木一樣
第七章 嬰兒心智的飛躍性成長――解讀心智的起點
嬰兒的社會性理解
找出答案的方法
嬰兒的偏好
嬰兒如何理解人
更多疑問
天生就很自我中心?
嬰兒明白錯誤信念嗎?
嬰兒心智的飛躍性成長,來自人類的學習力
第八章 超能力、上帝、全知和來生
超級英雄
小孩怎麼認識上帝
無所不知?
有宗教背景能比較理解全知嗎?
大人也不是很懂
死了但還活著?
死後存續的東西與來生
心智看得到嗎?腦看得到嗎?
看不見的腦
靈魂能超越死亡
超越普通與日常
第九章 各種可能的世界,各種可能的心智
不在乎心理狀態的族群
和上帝對話的族群
顛倒夢想:佛教對心智與現實的看法
各地的人都不一樣,但各地的人卻也都一樣
教學引導與時間推移
橡皮筋的發展模式
矛盾與進步
第十章 黑猩猩、狗狗和我們人類
黑猩猩有多像人?
黑猩猩的研究:開闊豐富或狹窄侷限?
狹窄侷限的一面
成果漸趨開闊豐富
黑猩猩的侷限
人類、黑猩猩大比拼:分享、互助、自利與利他
分享與合作
有益的溝通
互助行為
我的狗懂我的心
不同性情的人類
社會智力
第十一章 社會腦
能讀心的細胞?
怎麼運作的?
打哈欠是會傳染的
心智理論網絡
小孩的大腦
大腦的可塑性
第十二章 哈囉!機器人
恐怖谷理論
毛骨悚然之感是怎麼竄出來的?
以機器人為師
值得信賴的說詞
兒童發展與對機器人的看法
小小孩如何向機器人學習
小小孩vs.大小孩:兩者和機器人的關係
小孩對機器人的感受
適用機器人的倫理道德?
迎向未來
第十三章 心智理論的影響
心智理論對法律的影響
想法如泡泡般湧現
心智的謎團
心智理論連結過去與現在
心智理論和我們作對
不準確的情感預測
製造驚喜:禮物比心意重要
簡單的知識對你有害
怎樣變聰明?
一直都在運作、一直都在影響
第十四章 各式各樣的故事、理論與心智
我們賴以為生的故事
心智理論造成的自我欺騙和錯誤
對情緒的理解與誤解
太神奇了!
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不知道
洞察人心
致謝
書摘/試閱
◎我們怎麼開始讀心?
我的兒子小雷剛滿四歲時,有一次他跟我說:「閉上眼睛。」「為什麼?」我問他。
「我要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
小雷才剛開始學著讀心,不過因為他還太小,這項能力還沒發展完全。他明白隱瞞某些行為能幫他達到目的: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會反對。但他還不懂接下來的發展:我必須保持不知情,他的策略才會奏效。
這樣階段性的發展都能在任何小孩身上看到。父母看著小孩一步步學會爬,接著會走,然後會跑。小孩先會說話,再來能夠讀和寫。同樣地,科學家觀察小孩一步步學會解讀心理狀態。從一歲大的嬰兒身上就能發現心智理論開始發展的跡象;心智理論接著就和肢體動作或語言能力一樣, 都在兒童期一步步發展、成形。
小雷快三歲時,有一次帶他出去玩,最後到了動物園,我們在禮品店逛了一下。他被擺在架上的布偶迷住了,有企鵝、小獅子、毛茸茸的蛇,還有長頸鹿。
「我要一個。」他說。
「你的生日要到了,可以選一個當你的生日禮物。」我告訴他。
理所當然地,他生日那天打開禮物,發現了一隻小獅子布偶。但他接著開始大哭。等到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後,他說:「可、可是,我想要的是那隻綠色、毛毛的。」
當時他在店裡指著的是綠色的鱷魚。那隻鱷魚很快地就被叫做「寶飛」,成了我們家的一份子;之後他的好朋友(寶飛二號、三號和四號)也相繼加入。當然,寶飛的想望都是透過小雷傳達。
了解並堅持自己的欲求是心智理論發展的初步階段。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記得小孩「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s)」時期。這個時期的小孩初次發現他們的想望和父母不同,他們也開始激烈地透過口頭表達堅持自己的想法。寶飛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到我們家。如果小雷只有十二個月大,就不會了解自己能擁有和父母不同的想法,並且可以表達出來。
解讀他人的心理狀態
明白自己和他人的欲求後,小孩接著開始預測其他人會怎麼想。以小雷來說,當他叫我閉上眼睛,他想的大概是: 「如果爸爸看到了,會知道我正在做他禁止的事。」我們讓小雷在我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兒童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典型的心智理論測驗。這個測驗就和預測他人想法的能力有關。測驗的過程如下:首先,我們展示了兩個盒子給他看。一個是糖果盒,另一個是白色盒子。我問他糖果盒裡裝著什麼東西,他說:「糖果!」。但他打開糖果盒時,卻發現裡面是空的。相反地,白色盒子裝滿了糖果。
接著,在我的研究助理葛蘭達進來之前,我把盒子都關上。我跟小雷說:「葛蘭達超愛吃糖果。」葛蘭達在一旁拼命點頭。「你覺得葛蘭達會去哪裡找糖果呢?」
小雷在三歲半時第一次接受這項測驗,剛滿五歲時再做了一次。這段期間,他的能力產生巨大的改變。三歲半的小雷,以及其他差不多年紀的小孩,都說葛蘭達會打開白色盒子找糖果,因為他們知道糖果都在白色盒子裡。
這個年紀的小孩明白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望,所以才有「可怕的兩歲」這個說法。但是,這時候的他們通常認為大家都會有相同的想法。他們知道糖果在哪個盒子裡,所以葛蘭達當然也知道。我們因此也不意外,這個年紀的小孩會認為,父母知道他們把鞋子放在哪、他在托兒所發生了什麼事、自己是否有確實洗手;就算這些事發生時,父母都沒在旁邊。
那五歲小孩的情況是怎樣呢? 80% 的五歲小孩表示, 葛蘭達會打開糖果盒找糖果,小雷第二次接受測驗時也這麼回答。經過這一年半的發展,小孩能區分葛蘭達和自己的想法了。他們明白,如果葛蘭達想要找糖果,會先打開她認為有糖果的盒子,也就是糖果盒。葛蘭達的行動來自她不正確的看法,而不是糖果的實際狀況。葛蘭達對於哪裡可以找到糖果的看法是錯的,也就是抱持了一個「錯誤信念」(false belief),而五歲小孩能順著她的思路預測她的行為。
很聰明吧?無庸置疑。不過其實地球上每個社會中的每個小孩都會發展出這樣的能力,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儘管小孩都能簡單學會讀心能力,這些發展階段都是人類讀心能力的基礎。要形成心智理論並非順暢無阻,而複雜的形成過程則顯示出我們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性心理的運作方式。其實,心智理論的發展過程呈現了我們如何成為人。
沒有心智理論,我們就無法和他人合作、競爭,無法理解自己、交朋友,沒辦法學會說謊、欺騙、假裝,和機器人或智慧型手機互動;沒有心智理論,人們也不會普遍喜愛八卦。為什麼有人信仰某個宗教、有人卻是無神論者;為什麼有些人成為小說家、大家都喜歡聽故事;為什麼恐怖片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這些歸根究底都回到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可能會出錯
認識心智理論的第一步,就要先了解這是一套理論系統,不代表現實真正發生的狀況。你現有的心智理論就像一顆鏡頭,篩選你擁有的所有資訊,針對當下的情況提供最好的詮釋。有時候如果這顆鏡頭失焦,你就會得到錯的詮釋,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的詮釋。從四歲的亞當吃膠水這件事就能明白:
亞當:「我不喜歡這個。」
他媽媽:「那為什麼你要把它放到嘴巴裡?」
亞當:「我以為那很好吃。」
亞當原本認為膠水會是個美味的點心。但後來發現他錯了,他之前抱持著一個錯誤信念。現在他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吃點心,別去拿膠水瓶。
我們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努力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同時也在搞清楚我們的想法什麼時候正確,什麼時候錯誤。同時,我們也試著弄明白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這些事。長大成人後,這件事也持續不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送了一件輕柔的藍色安哥拉山羊毛披肩給你的阿姨。你覺得阿姨會喜歡這件披肩,所以挑了這件。不過當阿姨打開禮物,儘管她努力掩飾,她的表情已經清楚告訴你,這不是一份好禮物。這時候,你的心智理論再次運作。她為什麼不喜歡這件披肩?難道她討厭藍色?還是她對安哥拉山羊毛過敏?或者她認為披肩是老女人才會穿戴的配件,而她不想被歸類成老女人?你這時正在尋找更多的資訊給心智理論分析,好讓你更了解阿姨。
你的禮物讓阿姨失望、葛蘭達沒找到好吃的糖果、亞當誤吃膠水,這些事情都很不幸。然而,心智理論會出錯這件事也可能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關鍵。
《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傳唱好幾百年的故事追根究底就是心智理論推斷錯誤。故事的結局源自一個致命的錯誤信念。
因為兩家是世仇,羅密歐和茱麗葉只能偷偷結婚,並且得逃離家鄉、擺脫互相敵對的家族親戚。羅密歐必須馬上逃走,不過他會回來協助茱麗葉離開。他離開後,茱麗葉想出了一個計畫。她服用了一劑特效藥,能讓她在幾天內呈現假死狀態。等到她被埋葬在家族的地下墓室後才會醒來,而羅密歐會到那裡跟她碰面,兩人就能一起逃走。但是羅密歐並不知道茱麗葉吃了藥。羅密歐發現她時,茱麗葉看起來已經死了。深陷絕望的羅密歐不想在沒有茱麗葉的世界繼續活下去,所以毒死了自己。茱麗葉之後醒過來,發現羅密歐死了,也隨後自我了斷。
這痛徹心扉的悲劇起因於羅密歐的錯誤信念,這個錯誤讓戲迷悲痛了幾百年。不過有趣的是,除去這部戲複雜的部分,連五歲的小孩都能理解,讓羅密歐採取行動的想法是錯的。能明白錯誤信念,意味著小孩的心智理論發展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們的心智理論也會持續發展,最後形成專屬於自己、組織完備、不斷運用的成人心智理論。
然而,有少數人並不會發展出這套心智理論系統,我們能從這些人身上學到的東西,和一般小孩及莎士比亞給我們的一樣多。
◎沒有讀心能力的日常:自閉症與心盲特質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雖然葛蘭汀聰慧無比、成就斐然―― 她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動物科學教授,但她就像其他自閉兒一樣, 並沒有發展出一般人都有的心智理論。葛蘭汀完全無法解讀他人心理狀態,擁有「心盲(mindblind)」的特質。
葛蘭汀和其他自閉症患者讓我們知道,沒有心智理論、無法讀心的生活大概是什麼樣子。用葛蘭汀自己的話來說,她就是無法「理解」人類社會化的行為和人際互動。她試著理解,一點一滴拼湊,但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這麼做。「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1993 年和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 的訪談中,葛蘭汀這麼說道。
和薩克斯的對談中,葛蘭汀提到她早期的一項計畫,當時她要打造首座人道牛隻屠宰塲。雖然經過她縝密的研究和計畫,屠宰場首次完工營運後,設備仍故障頻傳。為什麼會這樣呢?
葛蘭汀仔細追究每個可能的環節,想要找出原因。刪去一個又一個因素,最後她發現唯一不變的是一位名叫約翰的工人。直到此刻,她才想到,當時的畜牧業是男人的天下。身為女人又是社會異類,她注定引來嫉妒和懷疑,也必然招來他人的惡行――她之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原因。「當時我得學會懷疑別人。」
薩克斯在這篇訪談中寫道:「因為她既天真又好騙,天寶一開始是各種作弄和剝削的箭靶。她容易受騙上當,因為她無法理解人們的掩飾和偽裝。」因為她患有自閉症,她無法想到要深究其他人的動機,或懷疑這些動機有可能對她不利。葛蘭汀也提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讓她十分困惑。她告訴薩克斯:「我完全搞不懂他們在幹嘛。」
不管是性格、生活史或能力,自閉症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由於自閉症的症狀及缺陷涵蓋範圍很廣,專家表示這些自閉症患者都屬於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的一環。高功能自閉症患者的語言能力和智商能達到平均或高於平均的水準。自閉症患者還是會成長、改變,但他們的發展混亂失調。
這就是天寶.葛蘭汀的狀況。她三歲時怎樣都不會講話,這往往預示著未來發展非常有限。學齡前的葛蘭汀被診斷出腦部受損,被安排送入養護機構。但她的母親拒絕這項安排,並自行替葛蘭汀規劃個別語言治療及特殊、密集的學校教育課程。葛蘭汀漸漸地「斬露頭角」(emerge)。1986 年,她出版了自傳《星星的孩子――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Emergence: Labeled Autistic)。「我慢慢的就能掌握語言,一次只有一兩個字。在這之前,我只會尖叫,不會說話。」葛蘭汀現在口語表達流利,也成為知名的畜牧管理設備設計師。
葛蘭汀的成就在自閉症患者中很不尋常,但並不因此減輕一直以來嚴重的問題:理解他人並和他人互動。人際互動總是讓她感到困惑。只有經過好幾年的時間,葛蘭汀才硬生生地學會一些人情事故的處事方式,這些處事原則一般人毫不費力就能理解。她也發展出幾個方法彌補自身心智理論的缺陷。
英國自閉症專家烏塔.弗里思(Uta Frith)寫道:「自閉症不會痊癒。自閉症患者可以,也常常會因應自身缺陷發展出不錯的補償機制,但缺陷永遠存在,無法矯正或代換。」也就是不可能痊癒,不可能「越長越大缺陷就不見了」。
葛蘭汀曾說:「如果我能彈一彈手指就變得沒有自閉症,我也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我就不是我了。」儘管如此,她仍悲傷地寫下生命中缺失的一部份:
我無法融入小鎮或大學裡的社交生活。所有和我有互動、接觸的人幾乎都是畜牧相關人士或對自閉症有興趣的人。大部分週五和週六的晚上,我都拿來寫報告、寫論文。我感興趣的事物都和事實有關,我的休閒讀物幾乎都是科學和畜牧相關的出版物。對小說、小說裡的人際關係,我沒什麼興趣。
她總結:「如果沒有我現在這份充滿挑戰性的職業和志向,我的人生應該會很悲慘。」
葛蘭汀證明了沒有心智理論人仍然可以過活。但她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個大家都有辦法理解、判讀他人的想法、欲求和感覺的世界裡,一個人如果沒有發展出這套大家天天都在用的讀心機制,會是什麼樣子。
◎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書概覽
心智理論從未在兒童發展中缺席。心智理論不只是兒童(還有嬰兒、猩猩或成人)在多項實驗室測驗中表現得如何,心智理論也遠比實驗室裡發生的事有趣太多了。發展出心智理論是人類最驚人的智力成就,如此重要又根本的人類成就。當我們理解這些小時候發展出的讀心機制如何演變為成人的強項、本領或盲點、短處後,就更能體會心智理論的驚人之處了。
這本書呈現了一般兒童如何一步步學會解讀心理狀態; 這是一系列的發展,有階段步驟、能預測,而且非常迷人。每個階段若沒有充分發展,對兒童以及最終長成的大人,都會有負面影響;影響層面非常多元,包括能否展現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完整的生命故事、確實享受戲劇與電影,以及過自己想過的人生。理解了心智理論發展的每個階段,我們就能更明白人性的本質、更了解我們的小孩及童年時的自己,也更能從他人身上交流學習,並且能將我們的人際網絡處理得更好。
這本書裡,我追溯了以下兩者的關聯:三歲小孩對「假裝」的初步體認,以及小說家如何透過虛構來建立現實。我呈現了六歲小孩對超級英雄的認識如何聯繫到神學家對上帝和來生的觀念。我也提及,小孩快速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不僅和「恐怖的兩歲」階段密切相關,也和小孩對受難、痛苦產生自發的同情有關,而且也隨後發展出成人的道德和法律判斷。
要闡述上面這些內容,本書將會提及騙子、科學家、可愛的小孩、不同的文化、平凡普通和特異非凡的個體、大腦的運作,還有嬰兒、狗、黑猩猩心智運作的方式。本書將帶你認識兒童如何靠著不斷發展的心智理論,變成政治家、科學家、能合作互助的隊友或說謊的騙子。
本書探問了和人際互動、群體社會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來自兒童期開始發展的心智理論。像是,為什麼我們著迷於八卦?為什麼我們會彼此交談,甚至我們會對著寵物或裝置說話?為什麼媒體、童書、對自我的認識都充滿了故事?關於來生、幻想的朋友,還有對神祇、自我認同、全知全能的信仰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沒有遇過誰不對人感到好奇。本書能滿足這份好奇心。
我的兒子小雷剛滿四歲時,有一次他跟我說:「閉上眼睛。」「為什麼?」我問他。
「我要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
小雷才剛開始學著讀心,不過因為他還太小,這項能力還沒發展完全。他明白隱瞞某些行為能幫他達到目的: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會反對。但他還不懂接下來的發展:我必須保持不知情,他的策略才會奏效。
這樣階段性的發展都能在任何小孩身上看到。父母看著小孩一步步學會爬,接著會走,然後會跑。小孩先會說話,再來能夠讀和寫。同樣地,科學家觀察小孩一步步學會解讀心理狀態。從一歲大的嬰兒身上就能發現心智理論開始發展的跡象;心智理論接著就和肢體動作或語言能力一樣, 都在兒童期一步步發展、成形。
小雷快三歲時,有一次帶他出去玩,最後到了動物園,我們在禮品店逛了一下。他被擺在架上的布偶迷住了,有企鵝、小獅子、毛茸茸的蛇,還有長頸鹿。
「我要一個。」他說。
「你的生日要到了,可以選一個當你的生日禮物。」我告訴他。
理所當然地,他生日那天打開禮物,發現了一隻小獅子布偶。但他接著開始大哭。等到他的情緒穩定下來後,他說:「可、可是,我想要的是那隻綠色、毛毛的。」
當時他在店裡指著的是綠色的鱷魚。那隻鱷魚很快地就被叫做「寶飛」,成了我們家的一份子;之後他的好朋友(寶飛二號、三號和四號)也相繼加入。當然,寶飛的想望都是透過小雷傳達。
了解並堅持自己的欲求是心智理論發展的初步階段。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記得小孩「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s)」時期。這個時期的小孩初次發現他們的想望和父母不同,他們也開始激烈地透過口頭表達堅持自己的想法。寶飛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到我們家。如果小雷只有十二個月大,就不會了解自己能擁有和父母不同的想法,並且可以表達出來。
解讀他人的心理狀態
明白自己和他人的欲求後,小孩接著開始預測其他人會怎麼想。以小雷來說,當他叫我閉上眼睛,他想的大概是: 「如果爸爸看到了,會知道我正在做他禁止的事。」我們讓小雷在我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兒童實驗室進行了一項典型的心智理論測驗。這個測驗就和預測他人想法的能力有關。測驗的過程如下:首先,我們展示了兩個盒子給他看。一個是糖果盒,另一個是白色盒子。我問他糖果盒裡裝著什麼東西,他說:「糖果!」。但他打開糖果盒時,卻發現裡面是空的。相反地,白色盒子裝滿了糖果。
接著,在我的研究助理葛蘭達進來之前,我把盒子都關上。我跟小雷說:「葛蘭達超愛吃糖果。」葛蘭達在一旁拼命點頭。「你覺得葛蘭達會去哪裡找糖果呢?」
小雷在三歲半時第一次接受這項測驗,剛滿五歲時再做了一次。這段期間,他的能力產生巨大的改變。三歲半的小雷,以及其他差不多年紀的小孩,都說葛蘭達會打開白色盒子找糖果,因為他們知道糖果都在白色盒子裡。
這個年紀的小孩明白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想望,所以才有「可怕的兩歲」這個說法。但是,這時候的他們通常認為大家都會有相同的想法。他們知道糖果在哪個盒子裡,所以葛蘭達當然也知道。我們因此也不意外,這個年紀的小孩會認為,父母知道他們把鞋子放在哪、他在托兒所發生了什麼事、自己是否有確實洗手;就算這些事發生時,父母都沒在旁邊。
那五歲小孩的情況是怎樣呢? 80% 的五歲小孩表示, 葛蘭達會打開糖果盒找糖果,小雷第二次接受測驗時也這麼回答。經過這一年半的發展,小孩能區分葛蘭達和自己的想法了。他們明白,如果葛蘭達想要找糖果,會先打開她認為有糖果的盒子,也就是糖果盒。葛蘭達的行動來自她不正確的看法,而不是糖果的實際狀況。葛蘭達對於哪裡可以找到糖果的看法是錯的,也就是抱持了一個「錯誤信念」(false belief),而五歲小孩能順著她的思路預測她的行為。
很聰明吧?無庸置疑。不過其實地球上每個社會中的每個小孩都會發展出這樣的能力,輕而易舉、毫不費力。儘管小孩都能簡單學會讀心能力,這些發展階段都是人類讀心能力的基礎。要形成心智理論並非順暢無阻,而複雜的形成過程則顯示出我們如何理解人類社會性心理的運作方式。其實,心智理論的發展過程呈現了我們如何成為人。
沒有心智理論,我們就無法和他人合作、競爭,無法理解自己、交朋友,沒辦法學會說謊、欺騙、假裝,和機器人或智慧型手機互動;沒有心智理論,人們也不會普遍喜愛八卦。為什麼有人信仰某個宗教、有人卻是無神論者;為什麼有些人成為小說家、大家都喜歡聽故事;為什麼恐怖片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這些歸根究底都回到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可能會出錯
認識心智理論的第一步,就要先了解這是一套理論系統,不代表現實真正發生的狀況。你現有的心智理論就像一顆鏡頭,篩選你擁有的所有資訊,針對當下的情況提供最好的詮釋。有時候如果這顆鏡頭失焦,你就會得到錯的詮釋,不管是對自己或對他人的詮釋。從四歲的亞當吃膠水這件事就能明白:
亞當:「我不喜歡這個。」
他媽媽:「那為什麼你要把它放到嘴巴裡?」
亞當:「我以為那很好吃。」
亞當原本認為膠水會是個美味的點心。但後來發現他錯了,他之前抱持著一個錯誤信念。現在他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吃點心,別去拿膠水瓶。
我們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努力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同時也在搞清楚我們的想法什麼時候正確,什麼時候錯誤。同時,我們也試著弄明白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這些事。長大成人後,這件事也持續不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送了一件輕柔的藍色安哥拉山羊毛披肩給你的阿姨。你覺得阿姨會喜歡這件披肩,所以挑了這件。不過當阿姨打開禮物,儘管她努力掩飾,她的表情已經清楚告訴你,這不是一份好禮物。這時候,你的心智理論再次運作。她為什麼不喜歡這件披肩?難道她討厭藍色?還是她對安哥拉山羊毛過敏?或者她認為披肩是老女人才會穿戴的配件,而她不想被歸類成老女人?你這時正在尋找更多的資訊給心智理論分析,好讓你更了解阿姨。
你的禮物讓阿姨失望、葛蘭達沒找到好吃的糖果、亞當誤吃膠水,這些事情都很不幸。然而,心智理論會出錯這件事也可能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關鍵。
《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傳唱好幾百年的故事追根究底就是心智理論推斷錯誤。故事的結局源自一個致命的錯誤信念。
因為兩家是世仇,羅密歐和茱麗葉只能偷偷結婚,並且得逃離家鄉、擺脫互相敵對的家族親戚。羅密歐必須馬上逃走,不過他會回來協助茱麗葉離開。他離開後,茱麗葉想出了一個計畫。她服用了一劑特效藥,能讓她在幾天內呈現假死狀態。等到她被埋葬在家族的地下墓室後才會醒來,而羅密歐會到那裡跟她碰面,兩人就能一起逃走。但是羅密歐並不知道茱麗葉吃了藥。羅密歐發現她時,茱麗葉看起來已經死了。深陷絕望的羅密歐不想在沒有茱麗葉的世界繼續活下去,所以毒死了自己。茱麗葉之後醒過來,發現羅密歐死了,也隨後自我了斷。
這痛徹心扉的悲劇起因於羅密歐的錯誤信念,這個錯誤讓戲迷悲痛了幾百年。不過有趣的是,除去這部戲複雜的部分,連五歲的小孩都能理解,讓羅密歐採取行動的想法是錯的。能明白錯誤信念,意味著小孩的心智理論發展向前邁進了一步;他們的心智理論也會持續發展,最後形成專屬於自己、組織完備、不斷運用的成人心智理論。
然而,有少數人並不會發展出這套心智理論系統,我們能從這些人身上學到的東西,和一般小孩及莎士比亞給我們的一樣多。
◎沒有讀心能力的日常:自閉症與心盲特質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大概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高功能自閉症患者。雖然葛蘭汀聰慧無比、成就斐然―― 她是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動物科學教授,但她就像其他自閉兒一樣, 並沒有發展出一般人都有的心智理論。葛蘭汀完全無法解讀他人心理狀態,擁有「心盲(mindblind)」的特質。
葛蘭汀和其他自閉症患者讓我們知道,沒有心智理論、無法讀心的生活大概是什麼樣子。用葛蘭汀自己的話來說,她就是無法「理解」人類社會化的行為和人際互動。她試著理解,一點一滴拼湊,但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這麼做。「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1993 年和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 的訪談中,葛蘭汀這麼說道。
和薩克斯的對談中,葛蘭汀提到她早期的一項計畫,當時她要打造首座人道牛隻屠宰塲。雖然經過她縝密的研究和計畫,屠宰場首次完工營運後,設備仍故障頻傳。為什麼會這樣呢?
葛蘭汀仔細追究每個可能的環節,想要找出原因。刪去一個又一個因素,最後她發現唯一不變的是一位名叫約翰的工人。直到此刻,她才想到,當時的畜牧業是男人的天下。身為女人又是社會異類,她注定引來嫉妒和懷疑,也必然招來他人的惡行――她之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原因。「當時我得學會懷疑別人。」
薩克斯在這篇訪談中寫道:「因為她既天真又好騙,天寶一開始是各種作弄和剝削的箭靶。她容易受騙上當,因為她無法理解人們的掩飾和偽裝。」因為她患有自閉症,她無法想到要深究其他人的動機,或懷疑這些動機有可能對她不利。葛蘭汀也提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讓她十分困惑。她告訴薩克斯:「我完全搞不懂他們在幹嘛。」
不管是性格、生活史或能力,自閉症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由於自閉症的症狀及缺陷涵蓋範圍很廣,專家表示這些自閉症患者都屬於自閉症光譜(autism spectrum)的一環。高功能自閉症患者的語言能力和智商能達到平均或高於平均的水準。自閉症患者還是會成長、改變,但他們的發展混亂失調。
這就是天寶.葛蘭汀的狀況。她三歲時怎樣都不會講話,這往往預示著未來發展非常有限。學齡前的葛蘭汀被診斷出腦部受損,被安排送入養護機構。但她的母親拒絕這項安排,並自行替葛蘭汀規劃個別語言治療及特殊、密集的學校教育課程。葛蘭汀漸漸地「斬露頭角」(emerge)。1986 年,她出版了自傳《星星的孩子――一個畜牧科學博士的自閉症告白》(Emergence: Labeled Autistic)。「我慢慢的就能掌握語言,一次只有一兩個字。在這之前,我只會尖叫,不會說話。」葛蘭汀現在口語表達流利,也成為知名的畜牧管理設備設計師。
葛蘭汀的成就在自閉症患者中很不尋常,但並不因此減輕一直以來嚴重的問題:理解他人並和他人互動。人際互動總是讓她感到困惑。只有經過好幾年的時間,葛蘭汀才硬生生地學會一些人情事故的處事方式,這些處事原則一般人毫不費力就能理解。她也發展出幾個方法彌補自身心智理論的缺陷。
英國自閉症專家烏塔.弗里思(Uta Frith)寫道:「自閉症不會痊癒。自閉症患者可以,也常常會因應自身缺陷發展出不錯的補償機制,但缺陷永遠存在,無法矯正或代換。」也就是不可能痊癒,不可能「越長越大缺陷就不見了」。
葛蘭汀曾說:「如果我能彈一彈手指就變得沒有自閉症,我也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我就不是我了。」儘管如此,她仍悲傷地寫下生命中缺失的一部份:
我無法融入小鎮或大學裡的社交生活。所有和我有互動、接觸的人幾乎都是畜牧相關人士或對自閉症有興趣的人。大部分週五和週六的晚上,我都拿來寫報告、寫論文。我感興趣的事物都和事實有關,我的休閒讀物幾乎都是科學和畜牧相關的出版物。對小說、小說裡的人際關係,我沒什麼興趣。
她總結:「如果沒有我現在這份充滿挑戰性的職業和志向,我的人生應該會很悲慘。」
葛蘭汀證明了沒有心智理論人仍然可以過活。但她也提醒了我們,在一個大家都有辦法理解、判讀他人的想法、欲求和感覺的世界裡,一個人如果沒有發展出這套大家天天都在用的讀心機制,會是什麼樣子。
◎讓我們拭目以待:本書概覽
心智理論從未在兒童發展中缺席。心智理論不只是兒童(還有嬰兒、猩猩或成人)在多項實驗室測驗中表現得如何,心智理論也遠比實驗室裡發生的事有趣太多了。發展出心智理論是人類最驚人的智力成就,如此重要又根本的人類成就。當我們理解這些小時候發展出的讀心機制如何演變為成人的強項、本領或盲點、短處後,就更能體會心智理論的驚人之處了。
這本書呈現了一般兒童如何一步步學會解讀心理狀態; 這是一系列的發展,有階段步驟、能預測,而且非常迷人。每個階段若沒有充分發展,對兒童以及最終長成的大人,都會有負面影響;影響層面非常多元,包括能否展現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完整的生命故事、確實享受戲劇與電影,以及過自己想過的人生。理解了心智理論發展的每個階段,我們就能更明白人性的本質、更了解我們的小孩及童年時的自己,也更能從他人身上交流學習,並且能將我們的人際網絡處理得更好。
這本書裡,我追溯了以下兩者的關聯:三歲小孩對「假裝」的初步體認,以及小說家如何透過虛構來建立現實。我呈現了六歲小孩對超級英雄的認識如何聯繫到神學家對上帝和來生的觀念。我也提及,小孩快速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不僅和「恐怖的兩歲」階段密切相關,也和小孩對受難、痛苦產生自發的同情有關,而且也隨後發展出成人的道德和法律判斷。
要闡述上面這些內容,本書將會提及騙子、科學家、可愛的小孩、不同的文化、平凡普通和特異非凡的個體、大腦的運作,還有嬰兒、狗、黑猩猩心智運作的方式。本書將帶你認識兒童如何靠著不斷發展的心智理論,變成政治家、科學家、能合作互助的隊友或說謊的騙子。
本書探問了和人際互動、群體社會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來自兒童期開始發展的心智理論。像是,為什麼我們著迷於八卦?為什麼我們會彼此交談,甚至我們會對著寵物或裝置說話?為什麼媒體、童書、對自我的認識都充滿了故事?關於來生、幻想的朋友,還有對神祇、自我認同、全知全能的信仰又是怎麼一回事?
我沒有遇過誰不對人感到好奇。本書能滿足這份好奇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