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劉樂君博士所著的《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研究》,採用圖像學方法分析和闡述明清景德鎮五彩瓷人物圖像的文化內涵,從分析明末清初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興起的社會諸原因入手,繼而對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主要的三種借鑒途徑進行了闡釋,指出了元曲和磁州窯瓷枕圖像、明末戲曲小說和版畫插圖及當時流行的畫譜是景德鎮五彩瓷的題材來源和繪畫形式的基本依據;本書的核心是對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文化學闡釋,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 學而優則仕”“隱逸”“ 仁、義、禮、孝”及“福壽”等諸多方面,詳細闡述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研究,從工藝和繪畫專業的角度論述五彩瓷的藝術表現方式和形式特徵。從本書的結構來看,上述安排嚴謹合理,富有邏輯性,在學術上亦遵循了圖像學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英國藝術史學者柯律格在研究明代圖像時曾指出:“明代的世界中充滿了圖畫(Pictures);牆上的、紙上的、絲絹上的圖畫,書本中的、過年時門上貼的印製圖畫,信箋和契約文書上的圖畫,富人們吃飯用的碗、用以紀念重要節日和屏風上的圖畫,陶瓷上繪製的圖畫,漆器上雕刻的圖畫,製成衣物的絲綢上刺繡的圖畫”等等,這些“物品上的圖畫”都應該是研究的對象,包括“所留下的豐富文字記載”,“所有問題都應該被視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的、視覺文化的組成部分,即哈爾‧福斯特所謂'作為社會事實的視覺'”來研究。因此,我們把劉樂君等學者這方面的研究看作中國陶瓷研究的一種新取向、一種意義深遠的探索。
作者簡介
劉樂君(1978年―),出生於景德鎮,藝術學博士,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2003年至今任教于景德鎮陶瓷大學;2008年短期任教于挪威卑爾根國立藝術學院(Bergen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陶瓷系;2019―2020年度,日本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藝術學部客座研究員。
多次參加國內外陶瓷文化交流和陶瓷藝術設計大賽等活動。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展”的“進京作品”榮譽;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舉辦大賽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7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河南博物館、湖北美院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卡魯塞爾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法國巴黎、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大教堂、英國劍橋市政廳、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韓國檀國大學博物館等展出。現已出版教材5部,專著1部、畫冊1部,在guo家級核心及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多次參加國內外陶瓷文化交流和陶瓷藝術設計大賽等活動。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展”的“進京作品”榮譽;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舉辦大賽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7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河南博物館、湖北美院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卡魯塞爾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法國巴黎、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大教堂、英國劍橋市政廳、希臘亞洲藝術博物館、韓國檀國大學博物館等展出。現已出版教材5部,專著1部、畫冊1部,在guo家級核心及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景德鎮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五代便已獲“饒之玉器”的美稱;時至北宋,又得宋真宗所賜“景德”之名;元代卵白、青花、釉裡紅等裝飾工藝的橫空突起更為景德鎮在明代成為官方窯廠奠定了基礎,自明代洪武二年開始,景德鎮制瓷業步入輝煌的彩瓷時代,這一創舉不僅開啟此地近500 年的官窯制瓷歷史,更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陶瓷工藝的品類,諸如鬥彩、五彩、粉彩、色釉等裝飾工藝爭奇鬥豔,多角度地展現出景德鎮陶瓷的材料美、工藝美和技術美。從現代的審美角度來看,景德鎮彩繪陶瓷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工藝、技術這些表像層面,以圖畫形式流傳下來的裝飾更值得今天的研究者細細品味,這些精美而複雜的圖像系統不僅具有構圖和色彩層面的“畫”的意義,更涵蓋了社會經濟、政治、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內容,它們既是經典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歷史景象的敘述者。
劉樂君博士所著的《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研究》著眼於明末清初景德鎮的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使用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對這些精美的紋飾題材進行了細緻的解讀。今天的研究者在面對題材豐富的陶瓷紋飾時常常會對其中的情節和內涵展現出極大的興趣。但是,由於解讀方式的差異,這些研究也總是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劉樂君博
士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了對這一問題的充分認知,她盡己所能參閱國內外研究者的成果,並結合自身的研究優勢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不僅細緻地探討了五彩人物圖像的文化範疇,還對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人物瓷繪的題材及其主題、表現形式及其特色、文化涵蓋及其衍生諸方面展開了充分的探討,揭示了五彩瓷圖像的傳統和發展規律。尤其是她著眼於對明末清初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中獨特構成元素及裝飾性關係所進行總結和對比性梳理,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五彩人物故事圖像的繪畫和裝飾發展過程。
劉樂君博士所著的《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研究》著眼於明末清初景德鎮的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使用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對這些精美的紋飾題材進行了細緻的解讀。今天的研究者在面對題材豐富的陶瓷紋飾時常常會對其中的情節和內涵展現出極大的興趣。但是,由於解讀方式的差異,這些研究也總是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劉樂君博
士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了對這一問題的充分認知,她盡己所能參閱國內外研究者的成果,並結合自身的研究優勢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不僅細緻地探討了五彩人物圖像的文化範疇,還對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人物瓷繪的題材及其主題、表現形式及其特色、文化涵蓋及其衍生諸方面展開了充分的探討,揭示了五彩瓷圖像的傳統和發展規律。尤其是她著眼於對明末清初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中獨特構成元素及裝飾性關係所進行總結和對比性梳理,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五彩人物故事圖像的繪畫和裝飾發展過程。
目次
1 緒論
1.1 課題來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義
1.3 圍內外研究現狀
1.3.1 五彩瓷在國內的相關研究
1.3.2 五彩瓷在國外的相關研究
1.3.3 關於“圖像學”的相關研究
1.4 概念的界定
1.4.1 時間的界定
1.4.2 地域的界定
1.4.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內容
2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興起背景
2.1 市民階層的興起
2.2 統治者的政治之需
2.3 陶瓷工藝的提高
3 明術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借鑒途徑
3.1 對宋元時期磁州窯瓷枕圖像題材的初步借鑒
3.2 對明末戲曲小說及版畫插圖的深人借鑒
3.3 對畫譜中“詩畫結合”方式的全面借鑒
4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題材類別
4.1 世俗的樂趣
4.1.1 學而優則仕
4.1.2 漁樂圖
4.2 世外的理想
4.2.1 文人的雅集
4.2.2 飲中八仙圖
4.2.3 桃源問津圖
4.3 儒家的教化
4.3.1 仁者愛人
4.3.2 捨生取義
4.3.3 禮賢下士
4.3.4 孝道典範
4.4 長壽的祈願
4.4.1 圖像的發端和範式
4.4.2 風格的突變
4.4.3 穩中求變
4.4.4 圖像的再變
4.5 隱喻的內涵
4.5.1 圖像中的“諧音”
4.5.2 圖像中的“借代”
5 明末清初五彩瓷的構成元素與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1 “線”的秩序感與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1.1 “線”的力度與厚度
5.1.2 “線”的提煉與秩序
5.2 “點”的密集處理與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2.1 空間感的表現
5.2.2 平面性的彰顯
5.2.3 體積感的強化
5.3 “色彩”及其上色方式對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裝飾性的促進
5.3.1 五彩瓷巾“色彩”的種類及特點
5.3.2 “上色方式”的成熟與完善
6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複製手段與再造
6.1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批量複製
6.1.1 瓷器上圖像複製的途徑
6.1.2 五彩瓷圖像複製的模式
6.2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再造
6.2.1 以邊飾複製為手段的主體圖像的再造
6.2.2 以局部複製為手段的部分母題的再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圖片來源信息
後記
1.1 課題來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義
1.3 圍內外研究現狀
1.3.1 五彩瓷在國內的相關研究
1.3.2 五彩瓷在國外的相關研究
1.3.3 關於“圖像學”的相關研究
1.4 概念的界定
1.4.1 時間的界定
1.4.2 地域的界定
1.4.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內容
2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興起背景
2.1 市民階層的興起
2.2 統治者的政治之需
2.3 陶瓷工藝的提高
3 明術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借鑒途徑
3.1 對宋元時期磁州窯瓷枕圖像題材的初步借鑒
3.2 對明末戲曲小說及版畫插圖的深人借鑒
3.3 對畫譜中“詩畫結合”方式的全面借鑒
4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題材類別
4.1 世俗的樂趣
4.1.1 學而優則仕
4.1.2 漁樂圖
4.2 世外的理想
4.2.1 文人的雅集
4.2.2 飲中八仙圖
4.2.3 桃源問津圖
4.3 儒家的教化
4.3.1 仁者愛人
4.3.2 捨生取義
4.3.3 禮賢下士
4.3.4 孝道典範
4.4 長壽的祈願
4.4.1 圖像的發端和範式
4.4.2 風格的突變
4.4.3 穩中求變
4.4.4 圖像的再變
4.5 隱喻的內涵
4.5.1 圖像中的“諧音”
4.5.2 圖像中的“借代”
5 明末清初五彩瓷的構成元素與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1 “線”的秩序感與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1.1 “線”的力度與厚度
5.1.2 “線”的提煉與秩序
5.2 “點”的密集處理與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裝飾性體現
5.2.1 空間感的表現
5.2.2 平面性的彰顯
5.2.3 體積感的強化
5.3 “色彩”及其上色方式對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裝飾性的促進
5.3.1 五彩瓷巾“色彩”的種類及特點
5.3.2 “上色方式”的成熟與完善
6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複製手段與再造
6.1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批量複製
6.1.1 瓷器上圖像複製的途徑
6.1.2 五彩瓷圖像複製的模式
6.2 明末清初景德鎮五彩瓷人物故事圖像的再造
6.2.1 以邊飾複製為手段的主體圖像的再造
6.2.2 以局部複製為手段的部分母題的再造
結語
參考文獻
附圖片來源信息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