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人人都能讀懂的西方歷史通識作品。它通過“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現代”4個時間階段、50個關鍵節點,從宏觀上梳理了西方文明的發展脈絡,串聯起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作者將大眾對西方的各種散點式印象,用一條清晰的線索串聯起來,展現一場延續幾千年的精彩風暴;同時提出了很多深層次的洞察,讓讀者可以在耳熟能詳的故事裡,發現意想不到的新意。
關注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塑造,也是本書的特色之一,它將幫助讀者深刻地理解西方,理解今天的世界,從而真正地理解中國。
作者簡介
李筠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政治學系主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
著有《論西方中世紀王權觀》《英國政治思想新論》。
得到App《西方史綱50講》主理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政治傳統與政治現代化、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國家理論。
名人/編輯推薦
1. 這是一本簡明的世界史通識作品,貫通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和現代這四個時間階段和50個關鍵節點,串聯西方文明3000年的演化史
2. 不同於教科書式的編排和敘述方式,以關鍵字和思考題為綱領,用專題討論的寫作形式,拆解西方歷史中的重要命題和規律,靠譜又不枯燥
3. 中國政史學者眼中的西方歷史脈絡,不同於西方視角和本位的翻譯作品,用更懂中國人的方式,把西方的門道講給中國人聽
4. 重磅歷史作品《樞紐》兄弟篇,文史大咖作家學者劉蘇裡、叢日雲、劉擎、施展、卓克、徐瑾連袂推薦
序
對於西方歷史,大多數人略知一二,特別是有關幾個大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事情。不管是中學歷史課還是平時看新聞,知識還真不少。而且,現在出國旅行很方便,去歐洲、美國、日本,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對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但是,關於西方,可能事情知道了不少,但是道理,並不都懂。不信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你肯定知道古羅馬輝煌燦爛,但是你很可能不知道,雄偉壯麗的大競技場是羅馬皇帝討好和賄賂羅馬人民的“贓物”。
——再比如,一說到中世紀,你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黑暗的中世紀”。但是,這種認知大有問題。中世紀絕不是一團漆黑,它的成就直接引出了現代的西方,它是我們熟悉的現代西方得以誕生的母體。
——再說到現代,你可能知道《大憲章》,也大概知道它是憲政的原點,但你可能不知道,《大憲章》一開始只不過是一份貴族和國王爭奪權力的協議。那它後來為什麼會變成讓每個英國人都享有自由的根本大法,為什麼享有神聖法典的崇高地位?
這本書的核心不是破解西方歷史上的謎團,而是闡明西方文明成長的道理,是揭示西方是沿著什麼樣的邏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它不是在通識課的意義上把所謂“你應該知道的西方歷史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講法交給你,而是錘煉對文明的洞察力,所以它是一門“見識課”。
這本書的名字和體例,都和施展的“得到”課程“中國史綱”有點像。沒錯,它就是《中國史綱》的兄弟篇,和《樞紐》有很多很多內在的呼應。 我和施展在十幾年前讀博士的時候就已經成了好朋友,後來我們一起加入了“大觀”這個學術共同體,這十幾年來,可以說我們是一起學習,一起切磋,一起成長,我們共享了很多重要的看法和方法。
如果說,《中國史綱》是帶你重新理解中國,那麼,《西方史綱》就是帶你重新理解西方。如果不了解西方,就難以理解今天的世界,甚至也無法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國。過去的100多年,中國和西方一直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構造。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的今天,只有重新理解西方,才能獲得完整看世界的眼光,建立起真正的全球視野,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
為什麼要用“史綱”來寫西方?因為“史綱”是從歷史中提煉見識的基本方法,是我和施展和“大觀”小組的兄弟們共同的研究方法之一。
史綱不是純粹的簡明史或者極簡史,浮皮潦草地看個熱鬧。它是用鮮明的框架和邏輯,抓住歷史演進當中重要的節點,講一套完整的“大邏輯”,歷史是藥引子,大邏輯才是真見識。“史”是素材,“綱”是邏輯。透過對歷史素材的解析,最終要呈現的是一套西方文明的大邏輯。所以,這本書不會帶你面面俱到地了解西方,而是尋找獨特的“歷史切片”來幫你透視西方,在這50個切片當中把握西方文明成長的邏輯和獨特的質量,而不是從頭到尾連貫地聽一遍故事。每一個切片可以建立起一個牢固的知識支點,然後把點連成線,線拼成面,一步步建立起對西方的宏觀認識。至於細節,我們隨時可以去很多著作或者維基百科裡查詢。
所以,這本書不是泛泛地聊一聊柏拉圖的哲學、愷撒的帝國、耶穌的宗教、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伽利略的物理學、莫扎特的交響曲,或者法式大餐、帝國大廈、汽車飛機原子彈……我不想把西方的文明成就當作“文化口紅”,讓你出門前擦上一點,滿足你的虛榮心,把它當作飯後的談資。
腦子裡那些散點式的印象,對於真正理解西方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抓住最關鍵的大邏輯,把握住歷史的演化路徑,才能真正理解西方。這本書試圖建立一套完整的“大邏輯”來理解西方,我把它叫作“文明的兩縱三橫”。所謂“兩縱”是文明與野蠻、古代與現代這兩個大尺度,而“三橫”是生存的意志和智能、權力的生成和流轉、文明的融合和衝突這三條大線索。在這套大邏輯之下,我選取了50個最關鍵的歷史節點,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和現代的西方怎麼一路走來描繪清楚。
目次
第一章 古希臘
一、原點:為什麼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二、理性:人憑什麼成了萬物的尺度?
三、民主:好東西還是壞東西?
四、格局:為什麼是城邦林立而不是大一統?
五、生計:逼出來的商業文明?
六、自由:我是誰,我們是誰?
七、內裂:古希臘如何毀了自己?
八、抗議:柏拉圖為什麼批評民主?
九、斷層:亞裡士多德為何沒有預見新時代?
第二章 古羅馬
一、接力:希臘和羅馬到底是什麼關係?
二、共和:小國寡民憑什麼崛起?
三、軍國:羅馬走的就是不歸路?
四、反叛:斯巴達克斯毀掉古羅馬了嗎?
五、轉折:共和為什麼被帝國取代?
六、賢帝:羅馬到底有多繁榮?
七、黷武:外戰內行,內戰也內行?
八、權宜:帝國為什麼分成東西?
九、崩潰:羅馬亡於蠻族之手?
十、徒勞:查士丁尼為什麼收復不了故土?
第三章 中世紀
一、轉折: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
二、立教:耶穌和保羅教了西方什麼?
三、轉圜:君士坦丁大帝救了基督教?
四、教父:有信仰為什麼還需要神學?
五、守望:教會為什麼成了擎天柱?
六、重建:查理曼翻開了新的一頁?
七、對峙:皇帝為什麼給教皇下跪?
八、回歸:亞裡士多德又回來了?
九、巔峰:什麼是阿奎那的意料之外?
十、坍塌:教會為什麼陷入了大分裂?
十一、深淵:西方,毀滅還是新生?
第四章 現代
一、更新:現代西方是怎麼來的?
二、翻轉:文藝復興只是文藝?
三、裂教:宗教改革有沒有摧毀基督教?
四、擴張:大航海只有血與火?
五、憲章:自由和強國何以兼容?
六、蛻變:英國憑什麼成了世界第一?
七、生意:荷蘭為什麼輸給了英國?
八、假象:太陽王路易十四真的風光無限?
九、啟蒙:什麼是經典的現代性?
十、革命:天地從此煥然一新了嗎?
十一、獨立:美國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十二、擴展:美國憑什麼成為世界霸主?
十三、左右:美國政治的秘密何在?
十四、趕超:德國為什麼走上了邪路?
十五、巨變:工業革命帶來了什麼?
十六、代表:現代民主究竟怎麼搞?
十七、個人:現代西方文明到底是怎麼構成的?
十八、網絡:獨立平等的個人組建起什麼樣的秩序?
十九、未來:西方正在衰敗?
書摘/試閱
一、轉折: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
史學家一般認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是西方進入中世紀的標志。盡管西方和拜占庭在此之後仍然存在密切的聯系,但西方已經走上自己獨特的道路,與拜占庭分道揚鑣。這個單元我們談西方文明的第三階段——中世紀。中世紀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基督教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想要理解中世紀,就得先了解基督教。
基督教早在羅馬帝國初期就已經誕生了,但它和中世紀的關係要比和羅馬帝國的關係更緊密。
戴克裡先用宗教的神秘力量包裝皇權。這套體系被東邊的拜占庭帝國繼承,後來傳給了俄羅斯。但整個中世紀,西方在基督教的主導下,和源自羅馬帝國那套皇權控制教權的傳統分道揚鑣。也就是說,西方的基督教並沒有被皇權控制住,教權和皇權是相互獨立,甚至相互斗爭的。這是理解中世紀的起點,也是關鍵點。
■ 中世紀並不等於一片黑暗
提起基督教主導中世紀,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印象:中世紀一片黑暗。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中世紀並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五光十色、精彩紛呈的。
其實,只要把基本的歷史分期梳理清楚,就能看清中世紀一大半的真實面貌,破除“中世紀是黑暗的”這個誤區。
歷史學家對中世紀的分期有一種基本的二分法,就是把它分成前五百年和後五百年兩部分,大致以公元1000年為界。這種劃分的基本依據是,兩個五百年的基本社會政治狀況有較大差距:前五百年比較混亂,文明成果比較少;後五百年比較安定,文明成果幾乎像井噴一樣爆發。
先看前五百年。查士丁尼西征失敗後,西方從輝煌的帝國時代急速衰落,進入幾乎沒有文明的野蠻狀態,但這還不是最糟的。西方的新主人日耳曼人遇到了新的大麻煩,他們內部幾個大部落之間還沒打完仗,建立新王國的速度趕不上王國被消滅的速度,就碰到更兇狠的敵人來犯。“雪上加霜”都不足以形容其處境的殘酷,因為敵人從東、北、南三面像潮水一般襲來。
從東面來的是馬扎爾人,他們和衛青、霍去病趕跑的匈奴大有關係。馬扎爾人被不斷擠壓,一路向西,衝入了歐洲。從北面來的是維京人,俗稱北歐海盜,他們南下侵襲歐洲腹地。早在帝國晚期,羅馬人已經騰不出手來對付維京人了,放棄了不列顛島。日耳曼人占據歐洲之後仍然要面對維京人瘋狂的劫掠。從南面來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他們從西亞進入北非,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後來深入高盧,也就是今天的法國。東面、北面、南面這三股敵人都有機會把西方文明徹底消滅,尤其是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
大致而言,在公元500年時,西方地盤非常小,只占據了現在的法國、德國西部和中部,根本沒法和拜占庭、阿拉伯相比。南邊的西班牙大部分地區和整個地中海南岸、東岸完全被阿拉伯占領。拜占庭則占據巴爾幹半島、希臘半島和現在的土耳其。
那時的西方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政治秩序蕩然無存,沒有像樣的政權;軍事就更糟糕了,遍地強盜;經濟、社會、文化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如果說前五百年是黑暗的,我基本贊同。不過,西方在此期間還是迸發出了幾縷寶貴的光芒,其中有三件大事值得注意。
第一件大事是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建立了墨洛溫王朝。公元732年,墨洛溫王朝的軍隊在距離巴黎150英裡的普瓦蒂埃打敗了穆斯林,從此之後,穆斯林對歐洲的進攻就逐漸消退了。領導這場戰役的是當時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查理?馬特。
第二件大事也和查理?馬特有關。公元800年,查理?馬特的孫子查理曼加冕稱帝,建立了加洛林帝國(也叫查理曼帝國)。從此,日耳曼人的政治秩序就達到了及格線。
第三件大事發生在公元955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擊敗了馬扎爾人,西方的東線從此獲得了安定。
經歷了這三件大事之後,西方終於安定下來。
到了公元1000年,安定下來的西方迅速觸底反彈,政治、經濟、文化在後五百年中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就。正是這些成就,為現代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實際上,西方中世紀的後五百年和現代的五百年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它們在很多根本問題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厘清了歷史分期,我們就可以對西方文明的全貌做出真正可靠的判斷:希臘和羅馬之間有斷層;羅馬和中世紀之間有斷層;甚至可以把中世紀的前500年整體看作一個大斷層;而在公元1500年左右,西方從中世紀尾聲進入現代,這裡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斷層。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