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歷時14年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其內容依歷代“正史”體例,分為紀、志、表、傳四部分。
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書彙集整理了《清實錄》、清《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清朝檔案等資料,使讀者能夠比較詳細系統地瞭解清代史事。同時書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獻價值。
本書點校由啟功、王鐘翰等著名學者完成,點校質量較高。本次在繁體豎排點校本《清史稿》基礎上,轉為簡體橫排,便於普通讀者閱讀。
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本書彙集整理了《清實錄》、清《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清朝檔案等資料,使讀者能夠比較詳細系統地瞭解清代史事。同時書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獻價值。
本書點校由啟功、王鐘翰等著名學者完成,點校質量較高。本次在繁體豎排點校本《清史稿》基礎上,轉為簡體橫排,便於普通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趙爾巽(1844—1927)
清末漢軍正藍旗人,奉天鐵嶺人。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安徽、陝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後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宣統三年(1911)任東三省總督。民國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辭職。1914年任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
名人/編輯推薦
《清史稿》,以傳統紀傳體正史體例編成的一部記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歷史,是讀者系統瞭解清代歷史大勢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基本史籍。《清史稿》簡體字本,改用簡體橫排版式,更加方便閱讀,同時保留全式標點,一目了然。
序
清史稿出版說明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它按照歷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紀、志、表、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
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歷時十四年。本書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後,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瞭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公之於世,“乃大輅椎輪之先道,並非視為成書也”。
儘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它根據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今天也可以見到,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彙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較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此書的刊印,是由袁金鎧主持,金梁經辦,於一九二八年出書,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行,這批書我們稱為“關外一次本”。後來清史館的人發現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於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這批書通稱“關內本”。以後東北又印過一次,內容也有所改動,我們稱為“關外二次本”。這三種版本的異同,主要表現在:
一、全篇的增刪。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以及金梁所寫的校刻記。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線對數表,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
二、同一篇中內容改動。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刪去志中易類書目六十四種,修改了勞乃宣、沈曾植的傳論,改訂了清史館職名。關外二次本壓縮了趙爾豐傳。
我們所做的工作,以標點、分段為重點。所用的工作本是關外二次本,凡三本篇目、內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錄出異文,以資參考。由於八線對數表只是普通數學工具書,所以不再附錄。
關於史實錯誤及同音異譯的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稱等,一般不改動,只在本篇內略作統一。清朝避諱字,儘量改回。對少數民族名稱,凡帶有侮辱性的字樣,除舊史中習見的泛稱以外,均已加以改正。史文的脫、誤、衍、倒和異體、古體字等,也作了校改。還有由於行、段的錯排,以致事理不合處,已發現的也經過查對校正。但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脫誤查不到出處的地方,都維持原狀。總目原分五卷,現予合併,不再分卷,並在原來基礎上略作增補,以便檢閱。
本書的點校由啟功、王鐘翰、孫毓棠、羅爾綱、劉大年、吳樹平同志擔任。吳樹平、何英芳同志對點校稿作了編輯整理工作。本書的初版印出以後,香港學者汪宗衍先生曾對標點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重印時參考他的意見作了若干修改,謹在此致謝。限於水平,我們的點校可能還存在著不少錯誤和缺點,希望讀者隨時指正,以備再版時修改。
中華書局編輯部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它按照歷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紀、志、表、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
清史館由趙爾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歷時十四年。本書雖編成於辛亥革命以後,而編者卻基本上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來寫清史的。由於成於眾手,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是以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名、地名的錯誤往往可見。對於編纂上的這些問題,編者也是有所瞭解的,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公之於世,“乃大輅椎輪之先道,並非視為成書也”。
儘管此書存在錯誤和缺點,它根據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等,今天也可以見到,但編者把大量的資料彙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這就使讀者能夠得到比較詳細系統的有關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當另有所本。因此,這部書仍有它的參考價值。
此書的刊印,是由袁金鎧主持,金梁經辦,於一九二八年出書,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行,這批書我們稱為“關外一次本”。後來清史館的人發現金梁對原稿私自做了改動,他們不同意金梁的增刪,於是把北京的存書又做了一些抽換,這批書通稱“關內本”。以後東北又印過一次,內容也有所改動,我們稱為“關外二次本”。這三種版本的異同,主要表現在:
一、全篇的增刪。關內本刪去關外一次本原有的張勳傳、張彪附傳,康有為傳,以及金梁所寫的校刻記。關外二次本只刪去關外一次本的張彪附傳,抽掉公主表序和時憲志中的八線對數表,增加了陳黌舉、朱筠、翁方綱三傳。
二、同一篇中內容改動。關內本抽換了關外一次本的藝文志序,刪去志中易類書目六十四種,修改了勞乃宣、沈曾植的傳論,改訂了清史館職名。關外二次本壓縮了趙爾豐傳。
我們所做的工作,以標點、分段為重點。所用的工作本是關外二次本,凡三本篇目、內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錄出異文,以資參考。由於八線對數表只是普通數學工具書,所以不再附錄。
關於史實錯誤及同音異譯的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稱等,一般不改動,只在本篇內略作統一。清朝避諱字,儘量改回。對少數民族名稱,凡帶有侮辱性的字樣,除舊史中習見的泛稱以外,均已加以改正。史文的脫、誤、衍、倒和異體、古體字等,也作了校改。還有由於行、段的錯排,以致事理不合處,已發現的也經過查對校正。但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脫誤查不到出處的地方,都維持原狀。總目原分五卷,現予合併,不再分卷,並在原來基礎上略作增補,以便檢閱。
本書的點校由啟功、王鐘翰、孫毓棠、羅爾綱、劉大年、吳樹平同志擔任。吳樹平、何英芳同志對點校稿作了編輯整理工作。本書的初版印出以後,香港學者汪宗衍先生曾對標點方面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重印時參考他的意見作了若干修改,謹在此致謝。限於水平,我們的點校可能還存在著不少錯誤和缺點,希望讀者隨時指正,以備再版時修改。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