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坻親友書札(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七輯)
ISBN13:9787550632356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王風麗
出版日:2020/09/01
裝訂/頁數:平裝/372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於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並不全是積極遺產,其長時段積累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沈重。即使是面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歷經數百年之久才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歷一百六十餘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終形成,變動和融合仍在進行。1998年6月17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家安全顧問致信國會稱: “中國註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中華文明今天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表現或作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堅信,在歷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千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
不過,對於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合法性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了解得還過於粗線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範圍廣闊,內容複雜,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全面了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借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千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麼,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
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年這一時段,但上限並非以一標誌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向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並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達一種歷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回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個人的生活記錄,與大歷史相比,更多地顯現出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歷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合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面,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
書名中的“稀見”,只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後,真身雖仍“稀見”,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於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入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困難、斷句費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於“稀見”。
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範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彙編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於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這樣的累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出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出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後,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於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繫和比照閱讀,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
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云“名士十年無賴賊”(《金谷園故址》),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云“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我們願意埋頭苦幹,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產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於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馬克思《資本論》*卷*版序言)。
《叢刊》的編纂,得到了諸多前輩、時賢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勗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鳳凰出版社姜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入“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這些,都增添了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於2013年3月15日齎志而歿,令人抱恨終天,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表達對他的懷念。
《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序
整理說明
吳慶坻(1849—1924),字子修,又字敬彊,號稼如,晚號補松老人,別署悔馀生、蕉廊、橫山老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錢塘吳氏自明末遷杭至於民國,前後三百年,累世簪纓,詩禮承家。其高祖吳顥,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肆力於經史,編選《國朝杭郡詩輯》。祖吳振棫,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官至雲貴總督,重輯補作《杭郡詩續輯》,著有《花宜館詩鈔》《養吉齋叢錄》等。子吳士鑑,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位列榜眼,民國時曾任清史館總纂,撰《晉書斠注》《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等,為晚清史學名家。
吳慶坻早歲隨祖父宦遊南北,歷經川、陝、鄂、晉等地,蒙受其教,有志於經世之學。同治七年(1868)侍祖返裡,同年俞樾來主杭州詁經精舍,乃入院肄業,廣結師友,識見日增。此後數年,祖、父相繼卒世,始終丁憂在籍。直至光緒二年(1876),參加本省丙子科鄉試,中式第七名舉人。是科中選,吳慶坻尤得座主王先謙的賞識,為感拔舉之恩,終身以師禮敬之,自是師生之情篤厚。
光緒四年(1878),杭州名士吳兆麟倡組鐵花吟社,其成員有沈映鈐、盛元、夏曾傳、丁丙等人。吳慶坻為吳兆麟族侄,故多與社集,諸老皆年長,而雅興不減,前後經九年,洵為一時風雅。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吳慶坻三十九歲,赴會試,中式第十九名,保和殿覆試,欽定一等第十名。本科主考祁世長、嵩申、孫毓汶,激賞其文,行誼遂相契合。至光緒十五年(1889),散館授編修,充會典館幫辦,總纂中外圖籍。在館期間,交識友朋至多,諸如沈曾植、沈曾桐、馮煦、劉岳雲等,京師乃人才薈萃之處,切磋砥礪,唱和社集亦多不乏。是年八月,其子吳士鑑應浙江鄉試,中式第四十四名。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吳士鑑再登進士第,得榜眼,父子同館,士林稱盛。
光緒二十三年(1897),吳慶坻出任四川學政,以次按臨地方考試。二十六年庚子(1900),西太后挈光緒帝西奔,吳慶坻聞訊後,奔赴行在復命,原委具載自撰《庚子日記》。二十九年癸卯(1903),典試雲南。同年出任湖南學政,次年以疾歸。三十二年丙午(1906),又任湖南提學使。時科舉已廢,清廷新設學部,撤銷各省學政,重新設立提學使司。正式上任之前,各省提學使奉命先往日本進行教育考察,學習相關的管理制度、教學方法等,為期三月。此次考察團計十六人,黃紹箕、劉廷琛、沈曾植等亦在列。即在本年六月,吳慶坻隨考察團由滬出發赴日。又以在日行程活動錄為《日本東京各學校參觀筆記》,內容翔實,不失為清末教育史料。而後在湖南任提學使期間,吳慶坻著力發展教育,期於有成。若新式學堂經費無出,酌從牙厘、礦務等局撥得款額辦學;又定鹽捐為三路師範之用,創立優級師範學堂。在湘任職五年,兼署湖南布政司、提法司,士民皆頌其德。
宣統二年庚戌(1910),吳慶坻述職至京。辛亥後,移家滬上,與馮煦、沈曾植、陳夔龍、梁鼎芬、樊增祥等結超社、逸社,為文字之聚。越二年,歸杭家居,不出。民國三年(1914),與沈曾植、喻長霖等受聘續修《浙江通志》,稿未成,於十三年(1924)卒於家,享年七十七。顯然,結社唱酬、纂史修志成為吳慶坻晚年遺老生涯的兩大寄託。
遜清的遺老們,故國之思始終縈繞心懷,雖有激進者奔走於復闢,更多的則是沉溺於舊典,或閉門纂述,或聯吟結社,不外是寄身排遣的方式。吳慶坻之流隱歸林下,遠離政治,是末世之不得已,自況之下,所能為者惟寄情山水、詩書為伴,亦用謂自娛。吳慶坻主要參與了滬上的超社、逸社活動,集會之頻繁,酬作之富盛,足見彼此心境蕭索,同氣相求,以此作為怡情釋懷、甚至宣洩紓鬱的載體,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文化遺民”的自我訴求。
吳氏專研經史,尤注意鄉邦文獻,為文服膺桐城義法,其詩亦醇雅沖和,合乎正則。現存詩文集主要有《補松廬文錄》《補松廬詩錄》《悔馀生詩》,另著有《蕉廊脞錄》《補松廬雜鈔》《辛亥殉難記》《庚子赴行在日記》《入蜀紀程》《使滇紀程》等;又編撰《吳氏一家詩錄》《四川通省忠義總錄》等。此外還曾參纂《杭州府志》,撰《藝文志》十卷,晚年又主持續修《浙江通志》,惜未成書。
此次整理的《吳慶坻親友手札》,系上海圖書館藏近代名人手札一種,原封題“吳子修親友手札”。這批手札匯集了吳氏百馀位師友函札,凡十四冊,約七百通。當由其後人搜輯成冊,之後贈予圖書館收藏。全套函札略經編次,除間有錯亂者,每冊內基本按作者歸置一處,其中包括晚清政界、文壇諸多名家,如陳三立、易順鼎、馮煦、陳夔龍、餘肇康、朱祖謀、金武祥、宋育仁等,足見吳氏交遊之況。內容上,手札所涉亦為廣泛,交遊酬答、論學評議、修史纂志、公事往來及日常請託等等並有所見,故於考察吳氏及相關師友的生平行止,以及晚清社會的政治變局、學術動態、教育發展等皆有裨益。
此次整理大體以原函次序編排,一冊一卷,同一作者各函以數字標序,原有錯裝之處,酌加歸併,盡可能地保持原貌。依《叢刊》體例要求,除個別人名字號保留原字外,其馀一律用通行簡體。原札時有塗乙添改,整理本中正文用五號字體,注文用小五號,其他旁注及夾注則以“( )”標出,原刪之字用“[ ]”標註,漫漶難辨的字用“□”替代。作者簡介為便讀者使用,按叢刊體例移至每人名下。囿於本人學識匱乏,少數人物無從考稽,暫闕以俟他日,亦祈望讀者大家不吝賜教。
此書原為博士後出站報告,曾獲導師吳格先生的諸多指導,深銘教誨。本書在整理過程中,多蒙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黃顯功主任、梁穎先生的關照和支持,以及古籍閱覽室鄒曉燕女史的指點、幫助;出版事宜幸得北京大學張劍先生、南京大學徐雁平先生的鼓勵和推薦,並勞鳳凰出版社韓鳳冉編輯的悉心排版、校核,在此同致謝忱。而在文字審訂方面,碩導王培軍先生、南通博物苑趙鵬先生及孫田博士、馮先思博士等匡謬正訛,惠我良多,謹識不忘。最後,特別感謝中國美術學院魯大東先生慷慨書籤,為小書增輝生色,實感榮幸。
目次
卷一
李輔燿(三十三通)
沈曾桐(二通)
汪兆鏞(一通)
周大烈(二通)
卷二
宋育仁(五通)
林紓(一通)
金武祥(七通)
金蓉鏡(一通)
易順鼎(二十二通)
奎俊(五通)
胡嗣瑗(一通)
卷三
胡薇元(三通)
唐晏(二通)
夏孫桐(二通)
夏旹(三通)
孫寶瑄(二通)
袁學昌(六通)
郭曾炘(二通)
高雲麟(五通)
高爾夔(一通)
高時豐(三通)
高時顯(一通)
張元奇(四通)
張元普(四通)
張美翊(六通)
張爾田(二通)
張謇(一通)
崔永安(六通)
黃曾源(三通)
卷四
馮煦(五十五通)
卷五
朱福詵(二通)
□謙浦(二通)
龐鴻書(三通)
□馥(五通)
榮慶(一通)
陳毅(二通)
於齊慶(一通)
□潛(一通)
□樞(一通)
孫毓驥(一通)
蔣廷黻(二通)
勞乃宣(二十五通)
劉世珩(四通)
劉可毅(二通)
卷六
葉德輝(十一通)
葉在琦(一通)
廖樹蘅(二通)
楊鍾羲(七通)
劉廷琛(二十通)
卷七
餘肇康(三十八通)
吳品珩(一通)
吳郁生(九通)
吳魯(一通)
吳蔭培(一通)
吳緯炳(一通)
卷八
吳重熹(二通)
李子榮(一通)
李嘉績(六通)
劉果(一通)
劉春霖(二通)
劉學謙(二通)
樊恭釗(三通)
錢駿祥(三通)
戴兆春(二通)
戴啟文(四通)
嚴修(一通)
顧瑗(一通)
徐仁鑄(一通)
李傳元(八通)
陸心源(三通)
劉啟襄(一通)
陳伯陶(一通)
王頌蔚(一通)
張學華(二通)
李端榘(一通)
楊葆光(二通)
鄒福保(二通)
陳曾佑(一通)
卷九
朱丙炎(一通)
朱廷利(一通)
朱延熙(十通)
朱祖謀(七通)
朱益藩(一通)
朱益濬(七通)
朱錫榮(一通)
那良(一通)
余誠格(五通)
江瀚(三十六通)
卷十
王永言(二通)
王同愈(一通)
王秉恩(二通)
王銘忠(二通)
王樹枏(二通)
王龍文(一通)
王珏(一通)
王繼香(二通)
左孝同(三十六通)
左紹佐(二通)
卷十一
王之春(十四通)
陶濬宣(十五通)
陸元鼎(八通)
陸懋勳(三通)
陸寶忠(二通)
卷十二
陳三立(十八通)
陳田(四通)
陈兆葵(二通)
陳敬第(三通)
陳曾壽(五通)
陳輔相(一通)
陳維(一通)
陳遹聲(十六通)
卷十三
陳夔龍(五十八通)
卷十四
陳夔龍(四十七通)
楊鴻慶(一通)
褚成昌(一通)
彭述(一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