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滿額折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曹元弼日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曹元弼日記》所收為復旦大學圖書館和蘇州博物館所藏曹元弼日記兩種。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日記為王欣夫抱蜀廬鈔本,為王欣夫據所得曹元弼日記手稿本輯鈔。蘇州博物館所藏曹 元弼日記為稿本,內容與王欣夫抱蜀廬鈔本互補。此次整理在內容編排上,按各日記時間先後,將兩

作者簡介

曹元弼(1867—1953),字谷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復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定隱、玉真謫仙等,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為近代重要的經學家。其一生箋釋群經,著述甚富,於保守中不乏創建,存於今者有《周易鄭氏注箋釋》《周易集解補釋》《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尚書今古文注疏校補》殘卷、《禮經校釋》《禮經大義》《大學通義》《中庸通義》《孝經鄭氏注箋釋》《孝經集注》《經學通義》《周易學》《禮經學》《孝經學》、《毛詩學》殘卷、《周禮學》殘卷、《聖學挽狂錄》(《論語學》)殘卷、《復禮堂述學詩》《復禮堂文集》《二集》《三集》《復禮堂詩集》《復禮堂書牘》《復禮堂日記》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總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華文明也許可說是“*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羅素《中國問題》)。她綿延不絕、永葆生機的秘訣何在?袁行霈先生做過很好的總結:“和平、和諧、包容、開明、革新、開放,就是回顧中華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啟示。凡是大體上處於這種狀況的時候,文明就繁榮發展,而當與之背離的時候,文明就會減慢發展的速度甚至停滯不前。”(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並不全是積極遺產,其長時段積累而成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具有強大的穩定性,使她在應對挑戰時所做的必要革新與轉變,相比他者往往顯得遲緩和沈重。即使是面對佛教這種柔性的文化進入,也是歷經數百年之久才使之徹底完成中國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說遭逢“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序》)的中國近現代。晚清至今雖歷一百六十餘年,但是,足以應對當今世界全方位挑戰的新型中華文明還沒能*終形成,變動和融合仍在進行。1998年6月17日,美國三位前總統(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國務卿、前財政部長、前國防部長、前國家安全顧問致信國會稱: “中國註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上冊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認為中華文明已經轉型成功,相反,中華文明今天面對的挑戰更為複雜和嚴峻。新型的中華文明到底會怎樣呈現,又怎樣具體表現或作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人們還在不斷探索。這個問題,我們這一代恐怕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堅信,在歷史上曾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必將鳳凰浴火,涅槃重生。這既是數千年已經存在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的經驗事實,也是所有為中國文化所化之人應有的信念和責任。
不過,對於近現代這一涉及當代中國合法性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們了解得還過於粗線條。她所遺存下來的史料範圍廣闊,內容複雜,且有數量龐大且富有價值的稀見史料未被發掘和利用,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全面了解和規律性認識,也會影響到今天中國新型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對它的科學借鑒。有一則印度諺語如是說:“騎在樹枝上鋸樹枝的時候,千萬不要鋸自己騎著的那一根。”那麼,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承載和養育我們的中華文明做一點有益的事情———這是我們編纂這套《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初衷。
書名中的“近現代”,主要指1840—1949年這一時段,但上限並非以一標誌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適當向前延展,然與所指較為寬泛的包含整個清朝的“近代中國”、“晚期中華帝國”又有所區分。將近現代連為一體,並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達一種歷史的整體觀。我們觀看社會發展變革的波瀾,當然要回看波瀾如何生,風從何處來;也要看波瀾如何擴散,或為漣漪,或為浪濤。個人的生活記錄,與大歷史相比,更多地顯現出生活的連續。變局中的個體,經歷的可能是漸變。《叢刊》期望通過整合多種稀見史料,以個體陳述的方式,從生活、文化、風習、人情等多個層面,重現具有連續性的近現代中國社會。
書名中的“稀見”,只是相對而言。因為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珍本秘籍經影印或數字化方式處理後,真身雖仍“稀見”,化身卻成為“可見”。但是,高昂的定價、難辨的字跡、未經標點的文本,仍使其處於專業研究的小眾閱讀狀態。況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數字化的文獻,或流傳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閱讀和利用的不便。因此,《叢刊》側重選擇未被納入電子數據庫的文獻,尤歡迎整理那些辨識困難、斷句費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文獻,也歡迎整理那些確有價值但被人們習見思維與眼光所遮蔽的文獻,在我們看來,這些文獻都可屬於“稀見”。
書名中的“史料”,不局限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範疇,舉凡日記、書信、奏牘、筆記、詩文集、詩話、詞話乃至序跋彙編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夠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獻,都在考慮之列。我們的目的,是想以切實的工作,促進處於秘藏、邊緣、零散等狀態的史料轉化為新型的文獻,通過一輯、二輯、三輯……這樣的累積性整理,自然地呈現出一種規模與氣象,與其他已經整理出版的文獻相互關聯,形成一個豐茂的文獻群,從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國近現代敘事背後,還有很多未被打量過的局部、日常與細節;在主流周邊或更遠處,還有富於變化的細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還有漩渦,在邊緣,還有靜止之水。近現代中國是大變革、大痛苦的時代,身處變局中的個體接物處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紙墨得以留存,這是一個時代的個人記錄。此中有文學、文化、生活;也時有動亂、戰爭、革命。我們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種俯首細看的方式,或者一種貼近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文本。當然,對這些個人印記明顯的史料,也要客觀地看待其價值,需要與其他史料聯繫和比照閱讀,減少因個人視角、立場或敘述體裁帶來的偏差。
知識皆有其價值和魅力,知識分子也應具有價值關懷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詩云“名士十年無賴賊”(《金谷園故址》),我們警惕袖手空談,傲慢指點江山;魯迅先生詩云“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我們願意埋頭苦幹,逐步趨近理想。我們沒有奢望這套《叢刊》產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於前賢時彥所做的貢獻之中,共同為中華文明的成功轉型,適當“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馬克思《資本論》*卷*版序言)。
《叢刊》的編纂,得到了諸多前輩、時賢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題辭勗勉,周勛初先生來信鼓勵,鳳凰出版社姜小青總編輯賦予信任,劉躍進先生還慷慨同意將其列入“中華文學史史料學會”重大規劃項目,學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幫助……這些,都增添了我們做好這套《叢刊》的信心。必須一提的是,《叢刊》原擬主編四人(張劍、張暉、徐雁平、彭國忠),每位主編負責一輯,周而復始,滾動發展,原計劃由張暉負責第四輯,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於2013年3月15日齎志而歿,令人抱恨終天,我們將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表達對他的懷念。
《叢刊》的基本整理方式為簡體橫排和標點(鼓勵必要的校釋),以期更廣泛地傳播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希望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前言

曹元弼( 1867-1953), 字谷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復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定隱、玉真謫仙等,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為近代重要的經學家。吳縣曹氏為當地著名的儒醫世家,自曹元弼高祖炯以來,名醫輩出,其父毓俊、伯兄元恆、從弟元森、侄岳昭等皆為名醫。在業醫之外,曹氏一族還兼習詩禮,醫儒並重,曹元弼與其仲兄福元皆進士及第,有“兄弟翰林”之慶①,其從兄元忠,為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舉人,報捐內閣中書,歷任玉牒館漢校對官、學部圖書館纂修、禮學館纂修、資政院議員,“兼長考證、辭章、目錄,校勘尤所擅長”②。可謂是岐黃濟世,詩禮傳家。

曹元弼幼承庭訓,自其四歲時,其父毓俊即開始次第授以《四書》、群經,其母倪氏又親授《儀禮正義》。其後又從陳奐再傳管禮耕學,與葉昌熾、繆荃孫友善,並從吳地學人如俞樾、雷浚、陳倬、王頌蔚等問故。光緒七年(1881),受知於時任江蘇學政的黃體芳,被勗以名臣事業、通經致用之方。十一年調入南菁書院肄業,從黃以周質正群經大義,與張錫恭、唐文治等為兄弟交。二十年會試中式,二十一年

 

① 《復禮堂日記》宣統三年二月八日(1911年3月8日)記云:“ 以弼前年蒙天恩賞以清秩,懸匾文曰'兄弟翰林',志國恩家慶也。”

② 徐世昌等纂《清儒學案》卷一五四,中華書局,2008年,第6020頁。

 

補行殿試,以目疾不能做楷,字跡模糊,降列三等五十名,以中書用。是年十月進入張之洞幕府,先後為金陵書局總校、兩湖書院經學分教、湖北存古學堂經學總教、江蘇存古學堂經學總教,與黃紹箕、沈曾植、王樹枏及陳澧弟子梁鼎芬、馬貞榆等友善。辛亥以後,兄弟偕隱, 以遺民自居,以守先待後為志,閉門著書,箋釋群經,間授生徒。弟子著者有金松岑、王欣夫、汪柏年、沈文倬等。另外,唐文治自1933 年開始,先後選無錫國專生徒從其受經,較著者有號稱“復堂七子”的王蘧常、畢壽頤、唐蘭、蔣庭曜、白虛、侯堮、吳其昌,以及蔣天樞、錢仲聯等。曹元弼在學術上,一方面繼承乾嘉吳、皖二派學術,另一方面又受晚清經世思想和陳澧、黃以周、張之洞等漢宋兼採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在通經致用思想下既重校勘考據又不廢義理,既遵鄭玄家法又強調實事求是的經學特色。其一生箋釋群經,著述甚富,於保守中不乏創建,存於今者有《周易鄭氏注箋釋》《周易集解補釋》《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尚書今古文注疏校補》殘卷、《禮經校釋》《禮經大義》《大學通義》《中庸通義》《孝經鄭氏注箋釋》《孝經集注》《經學通義》《周易學》《禮經學》《孝經學》、《毛詩學》殘卷、《周禮學》殘卷、《聖學挽狂錄》(《論語學》)殘卷、《復禮堂述學詩》《復禮堂文集》《二集》《三集》《復禮堂詩集》《復禮堂書牘》《復禮堂日記》等。

本書所收為複旦大學圖書館和蘇州博物館所藏曹元弼日記。其中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日記為王欣夫先生抱蜀廬鈔本,兩冊,為王欣夫先生據所得曹元弼日記手稿本輯鈔。第一冊前有總目錄,詳記題名、時間,又《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之《甲辰稿》卷三有《復禮堂日記》敘錄,所述題名、時間等與鈔本目錄基本相同但更詳細,茲錄於下:

先師手書日記,餘整理遺稿所得者曰《懿齋日記》,曰《倚廬紀痛》,皆光緒二十一年乙未所記,時師年二十九,上年會試中式,以目疾未應廷試,用內閣中書。旋裡,七月、十月兩赴金陵,謁江督張香濤之洞、座師黃漱蘭體芳,一時交遊如柯巽庵逢時、王晉卿樹柟、梁星海鼎芬、蒯禮卿光典等。十一月丁外艱,回家居喪,所記別為《倚廬紀痛》。曰《明發廬日記》,為二十二年丙申所記,亦居喪中。曰《不遠复齋日記》、曰《潛聖齋日記》,皆二十三年丁酉所記。二月朔,鄂督張香濤電汪柳門鳴鑾促師赴鄂。六日啟程,十四日至武昌,掌教兩湖書院。三月廿五日開館,交遊如王雪丞秉恩、陳善餘慶年、馬季立貞榆、陳孝堅宗穎等,舊遊如梁星海、蒯禮卿,同鄉則王幹臣仁俊、汪荃台鳳瀛皆在。曰《篤信齋日記》,二十四年戊戌至二十五年己亥所記。曰《日知後錄》、曰《尋孔顏樂齋日記》,皆三十年乙巳所記①。曰《丙午學記》、曰《禮堂寫經記》,皆三十二年丙午所記。曰《禮堂溫故錄》②、曰《復禮堂日記》,皆三十四年戊申所記。是數年皆在家編《十三經學》。曰《復禮堂日記》、曰《清夜焚香錄》,皆宣統元年己酉所記,後半涉二年庚戌。曰《無忝錄》、曰《希聖潛天室存養記》、曰《定隱廬日記》、曰《復禮堂日記》、曰《明剛自毖齋學志》、曰《復禮堂日記》,皆二年庚戌所記。曰《復禮堂日記》、曰《孔思堂日誌》,皆三年辛亥所記。是數年皆總教江蘇存古學堂。曰《復禮堂日記》,一九一四年夏正甲寅所記。曰《復禮堂俟命錄》、曰《復禮堂日記》,為一九四八年夏正戊子至一九五三年夏正癸巳所記。是數年皆閉戶著書。③

 

① “三十年乙巳”,抱蜀廬輯鈔本目錄同。按,光緒三十年為甲辰年,乙巳年為三十一年,抱蜀廬輯鈔本蓋脫“一”字,敘錄據之而誤。

② “禮堂溫故錄”,與抱蜀廬輯鈔本卷首總目同,而正文標目則作“復禮堂溫故錄”。

③ 王欣夫撰,鮑正鵠、徐鵬整理《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1334-1335 頁。按,原文標點有誤處,徑改。

 

... ...

目次

前言
懿齋字說
懿齋日記(1895年8月2日-1895年12月31日)
倚廬紀痛(1896年1月15日-1896年2月10日)
明發廬日記(1896年2月13日-1896年4月2日)
明發廬日記(1896年4月5日-1896年5月17日)
不遠复齋日記(1897年3月3日-(1897年5月30日)
潛聖齋日記(1897年10月12日-1897年12月24日)
篤信齋日記(1898年12月31日-1899年2月8日)
篤信齋日記(1899年2月10日-1899年5月30日)
日知後錄((1905年9月3日-1905年11月3日)
尋孔顏樂齋日記1905年11月9日-1906年1月12日)
丙午學記(1906年2月5日)
禮堂寫經記丙午七月始(1906年8月20日-1906年10月19日)
復禮堂日記(1908年6月11日-1908年6月25日)
復禮堂日記( 1908年7月16日-1908年7月22日)
克己復禮疏節
復禮堂日記((1909年1月5日-1909年3月20日)
希聖潛天室存養記(1909年5月22日-1909年6月12日)
定隱廬日記(1909年6月19日-1909年6月23日)
復禮堂日記(1909年7月2日-1909年9月8日)
復禮堂日記(1909年9月24日-1910年1月22日)
清夜焚香錄(1910年2月1日-1910年2月3日)
清夜焚香錄(1910年2月10日-1910年2月22日)
復禮堂溫故錄1910年3月6日-1910年3月18日)
無忝錄((1910年3月20日-1910年4月8日)
復禮堂日記(1910年11月14日-1911年1月11日)
明剛自毖齋學志(1911年2月11日-1911年6月30日)
復禮堂日記(1911年1月21日-1911年5月25日)
孔思堂日誌(1911年5月25日-1911年7月4日)
復禮堂日記(1914年1月26日-1914年3月8日)
復禮堂日記(1914年3月11日-1914年3月13日)
復禮堂日記(1914年3月17日)
復禮堂旦明錄(1937年6月10日-1937年8月9日)
復禮堂修省錄(1938年1月31日-1939年2月16日)
復禮堂日記(1939年2月19日-1941年1月24日)
復禮堂日記(1941年1月27日-1942年2月9日)
復禮堂日記(1942年2月15日- 1943年1月23日)
復禮堂日記(1943年2月5日-1944年1月13日)
復禮堂日記(1944年1月25日-1945年2月1日)
復禮堂日記(1945年2月13日-1945年12月29日)
(復禮堂日記(1946年2月2日-1946年11月23日)
復禮堂俟命錄(1948年4月21日-1948年8月12日)
復禮堂俟命錄(1949年1月29日-1949年5月30日)
復禮堂日記((1949年8月30日-1953年10月14日)
附錄一吳縣曹先生行狀
附錄二復禮堂日記不分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