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省洛陽人。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Elizabeth C.Traugott和Paul Kiparsky學習歷史語言學。在1995-1999年期間參加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漢語歷史形態句法學”研究項目。主要研究興趣為漢語語法、認知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文學與語言之關係。已有多本專著和數十篇論文發表。
李訥,1941年生,山東人。美國加州伯克萊分校博士。現為加州聖芭芭拉分校語言學教授,兼任該校研究生院院長,2001年美國暑期語言學院校長。於1997-1998年期間擔任荷蘭皇家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語言學、語法化理論、漢語語法等,已在Language,Language Sciences,《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他編著的Mandarin chinese, Subject and Topic,Word Order and Word Order Change,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等專著,在國際和國內語言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次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判斷詞“是”產生的機制
第三章疑問形式的類型學轉變
第四章動補結構的發展過程
第五章動補結構的產生對漢語形態和構詞法的影響
第六章動補結構的產生對漢語句法發展的影響
第七章漢語體標記的誕生
第八章漢語動詞重疊式產生的歷史根據
第九章現代漢語謂語結構的有界性
第十章現代漢語的句子組織信息原則形成的歷史動因
第十一章漢語比較句結構的嬗變
第十二章連字結構的語法化過程
第十三章漢語動詞拷貝結構的演化過程
第十四章現代漢語否定標記系統的形成
第十五章新興問句“有沒有+VP”產生的根據
第十六章量詞語法化的動因和過程
第十七章結構助詞的興替和“的”的語法化歷程
第十八章量詞系統的建立與復數標記“們”的發展
第十九章指示代詞與結構助詞的共性及其歷史關係
第二十章句法結構的嬗變對語法化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
第二十二章誘發語法化的兩個機制:類推和重新分析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