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1946年出生於緬甸大猛宜,王國達從沒忘記自己的出身和使命,從貧寒農村子弟成為校長、治安部隊主席、國會議員,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英雄事蹟。
★成立大猛宜民族文化會,集資辦學,幫助貧困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為緬甸華人教育奉獻50多年
★擔任參謀長和治安部隊主席,將毛澤東和曾國藩的軍事理論,實際運用在帶兵和作戰
★成立馬幫,為緬甸政府效力13年,在崎嶇山路上運送武器和糧食,成為最有力的後勤部隊
★積極奔走35年,為出生地大猛宜地區的華人爭取到民族正名和身分證
★向臺灣取經,輔導原以種植罌粟花維生的大猛宜,轉型為高品質茶園
★促成緬甸的國防部、內政部、電力部等18個部門與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進行商貿交流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中,他多次遭遇生死關頭――
▲在領導緬甸大猛宜治安部隊期間,被緬共暗算失去右眼
▲無辜受冤入獄,被關了13個月零18天
▲家中被緬共的槍炮掃射出57處彈孔
▲座車受到伏擊,被打出72個槍眼
在學生的眼中,他善良豁達、慈嚴並重
在部屬的眼中,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在長官的眼中,他細心敏銳、機智果敢
他是緬甸不可或缺的開路者
他波瀾壯闊的人生,不但是緬甸傳奇,也是歷史的傳奇!
◆重量級推薦
錢復(現任 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標題:在時代的洪流中書寫傳奇
內文:
二十年前我在監察院工作,在許多調查案件中選了廖健男委員和張富美委員聯合調查的泰北國軍孤軍後裔來台升學或成婚,由於主管機關的本位主義無法取得居留,求學,甚至沒有健保的案件,作為監察院為民服務的報導文學的一案,邀請名記者江元慶先生撰寫,出版了《滿星疊悲歌》一書,這是一本賺人熱淚的著作。
目前好友張水江兄拿了楚蘭女士所著的《緬甸華裔王國達傳奇》文稿囑我寫序。這本書的主人翁王國達,是為華裔們在緬甸爭取到合法的公民身分證,而奮鬥半個世紀的傳奇人物,其感人事蹟值得傳播,我欣然應允作序。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雲南的國軍由李彌將軍率領,撤退到泰北丶緬北,在一片不毛之地暫時生活下來。當時不少人以種植鴉片為生,而在緬甸北部山區的大 勐 宜地區,出生、成長在這片土地上的王國達,由一名教師、校長,應時代賦予的責任感,保衛百姓的安全和服務於國家之需要,肩任大 勐 宜人民治安部隊主席,為政府軍隊組織馬幫隊伍承擔運輸重任,耕雲鋤月,嘔心瀝血。到了和平時期,他又帶領老百姓剷除鴉片,告別毒品,種植茶葉,更新人民的生存方式。
他懷著慈悲的心,亟思帶領聚居於撣邦的華人走 岀 一條長久共榮的出路。傾聽同胞們在艱辛生活中的悲鳴與需求,以洞見的眼光,擘劃家鄉未來營生發展的大計。善用溝通勸導,改變大家對罌粟花種植的依賴,代之以台灣茶葉的種植,讓金三
角的惡名,消失於歷史的浪濤中。
王國達早年以教育事業家,教導青年學子傅承中華文化的血脈,又引導他們融入對這塊土地與政權的認同中。身為華人後裔,他抱著落地生根的觀點,擔任大 勐 宜人民治安部隊主席,協助緬甸政府對抗緬甸共產黨近三十年,保衛了家鄉土地的安寧,也獲得了緬甸政府對他的信任。
百年來落腳於撣邦的華人,大部分都是無國籍的,自然享受不到平等的公民權。王國達歷經五十多年的交涉,盡心盡力的效忠與奉獻,終於在 2016 年讓緬甸當局首肯,允許北撣邦數萬名華人入籍,讓他們得到平等的待遇。
這是一種最慈悲、最溫柔、最堅定的力量。
在這樣的力量推動下,種族得以融合,經濟能夠長久發展,中華文化能以嶄新的面貌傅承,華裔子孫將在緬甸的土地上,永續生存,綿延不絕。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華人在緬甸的奮鬥史,也窺見緬甸歷史文化的風華。最重要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心存慈悲,善於溝通,提 岀 策略,解決問題的人。王國達以天賦聰慧煉達的思維,以保民族利益,護國家安危海闊天空的情懷,博得了緬甸軍政府多界高官的賞識。贏得了老百姓由衷的擁護愛戴。王國達改寫了緬甸華裔 200 多年以來,無根基漂萍式的生存狀態,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緬中經貿交流合作付出了卓越的貢獻。
吾以此序,略表對王國達之敬意。
◆本書特色
1.傳奇人物王國達的卓越貢獻:王國達處於緬共和政府軍矛盾對立的動盪時期,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作者四次到緬甸採訪王國達、家人、戰友,從他擔任教師、校長、馬幫統帥、治安部隊主席等各種面向,鉅細靡遺地呈現王國達對於緬甸華人教育、大猛宜華人民族正名以及中緬經貿關係的巨大影響力。
2.真摯動人的家族故事:父親早逝、母親一人辛苦撫養五個兒子,王國達深受母親慈悲和堅毅的身教影響,對待妻兒和兄弟也情深義重。然而這個家庭的命運多舛,二哥、大哥先後過世,三哥王國棟於15歲時被抓到臺灣當童子軍,與家人兩地分隔,失散40年後,才得以與兄弟順利團圓,卻再也沒機會見到母親。
3.有趣迷人的緬甸風土民情:一般人對緬甸的印象是多不勝數的佛塔和寺廟,而王國達的出生地大猛宜卻有著如詩如畫的景色,和多民族各自殊異的習俗,像是佤族的「串姑娘」,女孩給來串門的小夥子梳頭,小夥子則唱《梳頭調》,請姑娘給他裝煙、點煙。近距離肢體語言的交流如果有「電」,就算是婚約;如果沒有電,小夥子就不會再來「串」了。
4.特別收錄珍貴照片,共同見證歷史:獨家披露王國達珍藏照片,緬甸風雲人物真實風采、歷史性時刻近在眼前,喜歡歷史的人絕不能錯過。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神花樹下的家
第二章: 王老師與王校長
第三章: 從自衛隊到治安部隊
第四章: 馬幫的傳奇
第五章: 精神的太陽
第六章: 山水知音
第七章: 吉人天相
第八章: 心繫人民
第九章: 土地私語
第十章: 市井民俗
第十一章: 清曲婉約
第十二章: 美麗緬甸
第十三章: 兄弟情深
第十四章: 王家喜事多
第十五章: 王家大院聯想
後記
書摘/試閱
(摘錄1)
前言
從養育王國達的緬甸國土上尋覓他的足跡,看他如何由農民的兒子,一步步走上猛穩帛瑪民族文化總會主席等要位,就可以觀賞緬甸歷史投射在他身影上的一斑一瀾。
緬甸全稱「緬甸聯邦」,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北有喜馬拉雅山的巍然倚靠,西南有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的多情擁抱,東有鄰邦中國及寮國、泰國、越南的舉目相望,西北部有文明古國印度,西部有裙帶相連的孟加拉。緬甸的地理形狀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境內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的梯形,大部分地貌為高山、高原、丘陵,幾大河流的中下游為谷地和三角洲的平原。
自1044年開始,緬甸才有緬文字的記載。如同中國的北京,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緬甸在沒有塔之前,是沒有文字的。後來因為佛塔的增多,每一尊塔都有碑刻的記事,因而形成了文字。
白雲淼淼,佛塔森森,緬甸蔚藍透明的天幕,被裁剪得萬千風韻。
緬甸是佛教的國度,有人煙的地方就有佛塔,沒有人煙的地方也有佛塔,如中國成語「開門見山」一樣,開門見塔。這裡的佛塔燦若繁星,金塔金碧輝煌,磚塔純樸素麗,平等屹立,不計卑尊。
緬甸寺廟約五千多座,佛塔約十萬座,是人均擁有白雲面積最闊綽、擁有佛塔和寺廟數量最多的國度。
緬甸的老首都仰光有世界上最悠久、價值最高的塔――仰光大金塔。據傳已經2500多年的大金塔通體貼金,所用黃金七噸多,塔的周邊圍繞有六十多座形狀各異的小塔。
緬甸第一個封建王朝的首都蒲甘有「萬塔之城」美譽。蒲甘王朝時期,古代建築藝術登峰造極,風格獨特。塔體用磚砌成,塔上有雕塑裝飾,花紋圖案有蓮瓣等裝飾物。佛窟從外牆到中心,沒有一根木柱,全部採用拱頂,這是緬甸佛塔建築一大特點。緬甸人崇拜的神有自然神、宗教神、民族神。總面積達67.65萬平方公里的緬甸,5567萬人口,約有80%的人信奉佛教。佛塔,是緬甸的文化地標,但凡有佛塔的地方,就有村落、有人煙,人與佛共生並存,使得緬甸人崇尚簡潔素樸、恬淡安寧的生活。
緬甸之前的國旗如象形文字的圖說。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5。底色為紅色,在旗的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圖案中心有兩束稻穗,上有14個齒輪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14顆星則代表14個省、邦(7個省:伊洛瓦底省、馬圭省、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實皆省、德林達依省;7個邦: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若開邦)。1974年召開的緬甸第一屆人民會議上公佈之後的國旗,是以緬文化來注解的,紅色代表勇敢,果斷,白色象徵純潔、美德,深藍色象徵和平、統一。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佈《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的新法令確定新的國旗,黃、藍、紅三色的旗幟上有一顆白色的五角星,亦有緬甸人崇拜白色是神聖、美麗的寓意。
緬甸聯邦有八大民族、細分為135個民族。
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區。比如景頗族所居住的為克欽邦、傣族所居住的為撣邦,而大猛宜猛穩帛瑪民族、果敢族也聚住在撣邦。
緬甸農業勞動力約占全國總人口的60%。農作物以稻米為主(稻米曾經是世界上出口第一國),還有小麥、甘蔗、花生、芝麻、棉花、豆類、煙草等。
天華物寶、地靈人傑的緬甸,錦繡如畫的土地、和土地下的富庶,讓東西方國家都為之一歎:這個寶石、翡翠、礦藏、天然氣等寶貴資源儲存豐富的國度。在全世界大大小小210個國家中,緬甸的國土面積居40位,在亞洲52個國家中面積居第10位,東南亞第2大國。山青青,水碧碧,森林覆蓋率占了全國總面積的50%,緬甸的季節以三個季節劃分為主,春、夏、冬,沒有明顯的秋季。鮮花常年盛開、瓜果常年飄香。
緬甸特殊的陸路地理環境,騾馬、大象曾經為主要山路運輸工具。本書的主人公王國達,在緬北撣邦地區領著一支作為緬甸政府軍隊龐大運輸陣容的馬幫隊,跋山涉水13年之久,在歷史上可與古羅馬帝國時期為經濟貿易效勞的浩大馬車隊伍媲美。
20世紀之後,緬甸陸路運輸發展很快,公路長約27800公里,鐵路長約為5800公里。緬甸有仰光、曼德勒(瓦城)、內比都(首都)三個國際機場,已與十幾個國家通航,大城市和重要景點均有航班。
緬甸有仰光、迪那瓦、皎源、圖瓦四大海港,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海岸線長1930多公里,內河航道長10300公里。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的母親河、主航線。中國雲南的瑞麗江是伊洛瓦底江的支流。雲南的怒江、薩爾溫江兩大河流,進入青藏高原流入緬甸。南北大動脈、美麗蜿蜒的伊洛瓦底江,在緬語中為「雨神」的意思,形容一頭白象坐騎噴水而成,從緬甸的中部,由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匯合後,如龍走蛇行般向南奔流而去,長215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東部的薩爾溫江,縱貫撣邦高原,全長3200公里,在緬甸境內長1660公里,這條風格鮮明的山地河流,江水湍急,適於水力發電,但不適於航運。薩爾溫江悠悠如帶,與河川臂彎交錯、與平原三角洲形成動靜相宜、水土相生的天然沃野,猶風景、風情、風物並美的寫真畫圖。
緬甸的撣邦,位於緬甸的東面,與中國、寮國、泰國接壤。撣邦轄東枝、萊林、臘戍、木姐、皎脈、滾弄、老街、景棟等11個縣和54個鎮區。位於撣邦北部的大猛宜地區,屬於一個緬中文化交叉的重鎮,山青水秀,民風澄淨。面積約2096平方公里的大猛宜,與多國邊境接壤,與中國一衣帶水,歷來是緬甸的邊關要守。大猛宜地區位於薩爾溫江的西側,土地肥沃,雨水豐沛,氣候宜人。這裡的氣侯、土壤很適宜罌粟的生長,本地人過去有90%的人家以種植罌粟為生,或以飼養牛、羊、豬、馬等牧業為主。生活耕作在這世外桃源的人們,心靈與藍天白雲一樣澄淨,甘於牧歌田園的平淡日子。
本書主人公王國達的一家,就曾經生活在大猛宜這片美麗富庶的土地上,一株開著清香白花的神花樹旁邊,一座竹木結構的茅屋,是他家幾代人遮風避雨的家。
歲月悠悠若水,亦在良辰或機緣,溪流遇到礁石濺起漩渦、波濤,洶湧險灘過後,一馬平川地流向海洋。
2010年6月3日,緬甸總理(後任總統)的吳登盛在訪問中國時,對中國政府友好地表示「緬甸只承諾一個中國」,開啟了緬甸與中國共同發展經濟合作的新政策;
2013年4月5日,緬甸和中國共同慶祝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緬甸聯邦共和國吳登盛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同緬甸總統吳登盛會談,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共和國聯合新聞公報》。
這一天,緬甸的電視收視率飆升,如緬族俗語「水漲荷花高」。華裔們的心潮澎湃,萬語千言化作一個美好的祝福,祝福中國與緬甸的友誼,永遠像並蒂蓮一樣的情深意綿,祝福緬甸與中國的交流、合作,永遠像火紅鳳凰花一樣美麗燦爛。
這一天,王國達和家人在看電視時都熱淚盈眶,他們對中國和緬甸的情感非同一般。王國達這位出生在緬甸的華裔,由農民的兒子、老師、騾馬隊長一步步走上大猛宜治安部隊主席、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中央委員、撣邦人民議院議員、猛穩帛瑪民族文化總會主席的要位,怎能不為自己的緬甸民族和祖籍國中國而深深感動呢?
王國達作為緬甸的兒子、華夏的子孫,為兩國所秉承歷史、民族、經濟、文化之責任及卓越的貢獻,已被緬甸人民、中國人民所關注。
筆者曾四次入緬採訪王國達先生及家人、戰友、同事、普通百姓二十餘人,途經仰光、臘戍、貴慨、大猛宜等王國達先生所工作過的地方,腦海中的印象穿越時空疊影在王國達身上,宛如棕櫚樹般挺拔,宛如神花樹般溫厚謙雅。
王國達心地善良,為人親和。性格堅毅,不畏艱難,是個凡事追求完美、認真、專情的人。無論作為孝順的兒子,優秀的丈夫,言傳身教的父親,還是受人尊敬的長官、團結同事、善待百姓的每一個人生角色,力求做到不留遺憾。面對閱歷豐富、情感豐滿的王國達,若要聆聽他靈魂綻放的弦音,惟有從養育他的緬甸國土上,尋覓他在這片土地上已經行走的足跡,觀賞緬甸歷史投射在他身影上的一斑一瀾。
但願,世界各地的華裔能對王國達敢於堅持幾十年為捍衛祖國、忠誠民族、追求有尊嚴的自由人生的事蹟有所感悟。
(摘錄2)
第四章 馬幫的傳奇
十三年的馬幫生涯,王國達帶領鋼鐵般的隊伍,歷經各種凶險,沿著蜿蜒山路,寫下了充滿血淚的傳奇。
運輸途中的突發危機
1980年,34歲的王國達帶領兵強馬壯的馬幫隊伍向東挺進,聲勢赫赫!緬甸政府軍駐東枝省城司令部司令官臘烏上校派了16輛大卡車,從邦隆到景東,連趕5天的路程,前面是正規部隊的兵將開路,後面是馬幫隊伍。16輛大卡車上,每一輛車裝著15匹馬,另3輛車是裝馬掌釘、馬鞍等雜物的。
在某個特殊的時段,騾馬比士兵更重要。一輛卡車上有四個人照顧騾馬的安全和路上的餵草料。在路上行走途中,騾馬吃的是乾草料,等車一停下來,馬夫們便又要去割新鮮的草料給牠們補充營養。為了保證馬匹在運輸的顛簸途中不受傷,王國達與大家想出了不少的好辦法來。每一匹馬,給綁在一根竹竿上,綁嚴實了,馬與馬之間才不會相互蹬傷,不會被車子的動盪摔傷。最讓人頭痛、最難伺候的是,人要「馬不停蹄」地來回給每一匹馬的腿腳來回地按摩,往馬背、馬肚皮上擦驅風油防止蚊蟲咬叮,緩解騾馬站久了腿腳麻木和抽筋。至於騾馬拉屎、尿尿的髒活、臭活,馬夫們早已不屑一顧、習以為常地時時打掃、料理,細心地照顧每一匹騾馬。
王國達與李繼洲任「馬鍋頭」,就是負責騾馬安全的總管,楊春芳負責趕馬的領頭。王國達之前對趕馬也不大熟悉,只是憑他的智慧、謙虛,和善於思考、善於團結,很快就樹立起了威望。
那天,他對趕領頭馬的楊春芳說:「楊春芳啊,我們的馬隊經過景東市區的時候,一定要把騾馬拴起來,一人管四匹,防止在市區經過被驚嚇,一是怕馬走散了,二是對行人也不安全的。」
楊春芳很自信地大聲說:「五俵啊(王國達排行老五,暱稱五俵),你要相信我,馬不會走散的!不會的啊!我心裡有數的!」
王國達本來心裡還是不太踏實,見楊春芳這樣一說,便也罷了。
馬幫隊威風凜凜地開進了景東市!
景東市位於緬甸的東部,屬於繁華區域,馬幫從景東出發到蒙卡,大街上還沒有見過這樣大隊騾馬招搖過市的龐大陣容,不斷有人前來群圍觀看熱鬧的。
「哪裡來的這麼龐大的漢人馬幫隊啊?!」
當地人議論紛紛,這些漢人不知景東山脈的毒害瘴氣,不到三個月,這支部隊肯定會瓦解了。
越來越多的人擠過來看,一時弄得水泄不通,汽車的喇叭聲「嗚――,嗚――」地鳴叫,騾馬受到驚嚇,亂得四處跑開了,十幾分鐘的時間,20多匹馬跑散了,馬夫們也慌了起來。
王國達馬上讓大家鎮靜下來,派了十四五個馬夫分頭去追找,其餘的馬夫看緊自己管轄的馬。當時是從早上的6點多鐘開始,分別朝各個方向去追找的,已經到了上午的10點多鐘了,才陸陸續續地追回來走散的馬,最後的兩匹馬是從萬達崩的小廟找了回來的。馬群跑了半天也很餓了,還來不及給牠套料杯餵食,自己就慌忙就地抓些草就啃了起來。馬夫們像疼愛自己兒子一般地沖著馬說:「阿那育德!那翁麥!」(休息、休息)
一路上的汗水心血不說,還要遭遇意想不到的厄運 。
前面是很陡的下坡土路,剛下過雨的泥土很蓬鬆,一匹走在前面馱著馬掌釘的馬,前蹄一踏上去,後蹄就隨著泥石流陷了下去,眼見得就要跌進深谷了,一棵大樹將馬的肚子攬抱著,馬就橫掛在大樹上懸空了。馬夫們,從沒見過這樣驚險的狀況,只是乾著急,望塵莫及,眼睛都不約而同地望著王國達。
怎樣拯救陷落在十米多深的峽谷中懸掛在大樹的馬呢?王國達的眉頭緊鎖,好久沒說一句話。不一會,他想出了一個妙招。
王國達親自領了四個人抓著樹藤,用繩子拴好在自己的腰上,摸索到馬的身邊,把從馬背上灑落的馬掌釘卸了下來,然後使勁地刨出了陷在泥土裡的馬蹄子。而那匹馬,與救牠的人們默契配合,牠用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主人們相救的感恩力量,使出了全身的氣力,氣力應該是超越了牠自身的能量,蹄子如鉤,拚老命地攪鬆了周邊樹根的泥土,馬尾巴被力量的誇張都飛揚了起來,全身整個的鬃毛都被如雨的汗水洗滌一般。然後,兩個馬夫用皮條子連接起來,將馬的身體緊緊綁在那棵大樹上。為安全起見,王國達與李長安用繩子攔腰綁住,下到馬陷進去的深溝裡,將馬匹慢慢地往上推,而在大路上面的十多個馬夫一起喊著號子,用繩子將馬雙拴上,最後將王國達、李長安與馬匹一起吊了上來,此刻,大夥兒都興奮得歡呼了起來,好比遇上重大的喜事一般。
患難見真情。人與馬,都被吊上來、脫險了。馬夫們有些擁抱著王國達和李長安,好比久別重逢的深情;有些人抱著馬,有流淚的,有親吻馬的臉頰的,有親暱地拍拍馬屁股的,那可是世界上最真誠的最動情的「拍馬屁」啊!而那匹馬備受驚險、又備受寵愛的馬,現在也驚喜交加,汗水與淚水,如同雨水般涮涮地流淌,嘴裡大口大口地踹著粗氣,噴出一團團白色的水霧。
人與牲靈精神交匯的力量,人、馬、樹,三維之間的情感默契,總不忘。馬幫隊,離開了馬,那可不就是「光桿司令」(沒有人幫忙,只靠自己)嗎?就在王國達在事後三十多年後複述這段往事時,鋼鐵的漢子依然淚濕眼眶。
王國達深情地說:「不是那匹馬值多少錢的問題,眼睜睜看到一匹馬懸掛在樹上等死,好比是自己的戰友遇難一般的揪心啊!重要的是,馬在我們心裡的位置,視同親情,沒有歧視感,我們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見自己的『同胞』,還沒有上戰場就犧牲在他鄉野外啊。」
說到趕馬路上十三年的千辛萬苦,還有一個在途中不幸去世的戰友,讓王國達至今心中隱隱作痛。
那是趕馬人中最英俊的一個小夥子,22歲的李有生。
在緬甸的風俗裡,趕馬人忌諱吃飯時手中端的菜湯潑灑。煮飯時,一定要煮熟,如果米飯沒煮熟的話,馬上放上一點鹽巴,再悶熟了才能吃。吃了半生不熟的飯,和倒翻了湯鍋、菜湯潑灑的話,就會遭到禍秧。
因為馬幫隊一般是帶著乾糧、罐頭上路的,在路上有條件時,就地立個鍋煮點酸湯喝。那一天,李有生在煮酸湯,他雙手端著一鍋熱氣騰騰的酸湯,兩個鍋耳中間穿著一根棍子,小心地向馬夫露宿地走過來,因為自己太勞累了有點眼花,加之腳底下的泥路打滑,摔了一跤,那一鍋酸湯就翻了鍋。
這時,楊從筆看見了,憤怒的情緒與忌諱的心理並加在一起,火上澆油啦!(因為,緬甸的風俗認為,如果打翻了一鍋湯,就會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他幾步走近李有生跟前,大聲地吼罵:「你是我幹出來的兒子!路農路阿(傻瓜)!阿東沒加疊路(沒用的笨蛋)!」
楊從筆話一出口,怒不可遏地走上前就踢了李有生兩腳。
這時,王國達上前勸說了幾句,並告誡馬夫李有生,以後凡事要小心。於是,這一頓飯,只得乾乾得嚥下去了。
過了半個多月,李有生就得瘧疾,送到景東88師軍隊醫院時,醫治無效就不幸去世了。
也許是偶然巧合,禍不單行,就在馬跑散了的第二天,又發生了事故。
緬甸的7月是多雨的季節, 那天的早晨,太陽笑得一朵花一樣的燦爛,鳥兒也唱得讓你心亮堂,誰會想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劫難呢?
從景棟走了五六英里地的時候,一條路被水淹沒了。
馬夫們將馬鞍脫了下來,卸下來馬鞍的物資由馬夫們肩扛過江去。河水漫過了一些小溪,馬幫隊只得從沒過胸脯的溪流中淌水過去。馬是會游泳的,人只要牽著韁繩,淌渡過溪是沒問題的。但是,突然間一股山洪暴發衝鋒了下來,激流沖走了兩匹馬。
在遇到這樣的難題的時候,王國達又想出了一招,在旁邊重新挖出一條毛路(保留原始路面的道路),讓馬隊過去。由於新開的路很狹窄,很曲折,高低不平,只能讓馬輕裝上陣才能夠通過,所以馬夫們就承受了馬鞍上的東西,掛在脖子上,掛在肩膀上,讓100多匹馬從泥濘的羊腸小徑上過了關口。
當然,人摔跤比馬摔跤更多些。夜半十一點多鐘,楊從筆身體不適,就想騎一段路的馬,沒走一里地,馬的前蹄打滑,跪在了地上,將他從馬背上摔了下來,當王國達走近前去將他從泥漿中拉起來的時候,楊從筆長歎了一口氣說:「老王啊,我們過的什麼日子啊?!」
王國達心裡也感到這樣的日子很艱難,但得咬緊牙關啊,他在心裡也叫過苦,但不能叫出聲來,他要當吹鼓手,鼓大家的志氣啊,他對老楊說:「人生的路啊,少不了這樣的泥巴爛路的,但過了這個路口,下面總有好路走的吧。不要怕跌倒啊,跌倒了爬起來,向前走,就有好路啦!」
(摘錄3)
第七章 吉人天相
遭到緬共暗算,右眼嚴重受傷,從此失去光澤。家中被槍炮掃射了57個彈孔,專車被打出72個槍眼……這些都是王國達真實經歷過的生死關頭。
失去光澤的右眼
天降大任於斯人,就是要以各種磨難來檢驗他,看是否能有擔當痛苦和創造幸福的力量。
王國達承受住了老天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王國達所領導的緬甸大猛宜治安部隊,一貫是忠誠於緬甸政府的,由此而遭到了反對政府的其他黨派和軍隊的「眼中釘」,尤其是緬共與政府軍矛盾激烈的時候,所以王國達遭到了緬共蓄謀已久、盯梢已久的暗算。
1973年1月11日,王國達與幾位戰友從大猛宜乘車前往臘戍戰區司令部開會的途中,在臘戍東北部約15公里處的護柏村西山嶺地段,當王國達乘坐的汽車從隘口經過時,緬共的埋伏部隊機槍和步槍一齊掃射過來,幾百發子彈如冰雹般密密地覆蓋過來,王國達瞬間覺得右眼被刀剜般的疼痛,用左手去一捂,血如泉湧順著左手流到身上,只覺得右眼從眼眶裡往外凸了出來,粘糊糊的眼球粘在右手掌,他下意識地用雙手即刻將眼珠子硬塞進了眼眶,劇烈的疼痛令他全身顫抖,但他還用堅強的意志強化自己保持頭腦清醒,心裡想著怎樣應對死裡逃生。
當政府軍趕來救援時,緬共已經潰逃。疼痛得已經昏迷的王國達,立即被政府軍醫療隊送往臘戍的醫院搶救。
王國達這鋼鐵的漢子,以對生命的渴望、對親人愛的力量,頑強地闖過了鬼門關,回到了摯愛著他的親人們身邊來了!
王國達在醫院醫療期間,許多戰友以及附近的老百姓都來醫院探望他,但醫生都不讓探視的人走近,怕感染。
這些心情沉重、流著淚的探視者,便將自己採來的鮮花,自己園子裡的水果,自己家裡的雞蛋放在病房的門口,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大部分是王國達家人所不認識的陌生人。
就在王國達的身體恢復不久,他的右眼雖然與左眼在外觀上沒有什麼不同,也不怎麼影響他的帥氣;但右眼終究沒有了左眼如秋水寒光的光澤,沒有了犀利敏銳的靈動,這是王國達和家人心中隱隱作痛的遺憾。
但是,王國達說他並不後悔。只要是他願意去做的事情,不管後果是怎樣,他都不會後悔,這也是他性格所然。
「如果沒有政治地位,手中的槍,只不過是一個工具,沒有話語權」。
這是王國達在殘酷現實中悟出來的真理。
(摘錄4)
第九章 土地私語
年輕的王國達,用無比智慧說服了大毒梟坤沙向政府投誠,而曾是罌粟生產重鎮的大猛宜,也在他的精準眼光下,成功轉變為高品質的茶園。
2000年,緬甸政府在聯合國的禁令下宣佈在緬甸禁止種植鴉片,並成立了大批的鏟煙隊,浩浩蕩蕩地分佈到大面積種植罌粟的地區鏟煙。中國政府在嚴厲打擊販毒的同時,扶植了雲南原來種植罌粟的農戶,改種其他的農作物。
到了2002年,中國在聯合國禁毒組織提出要替代種植,大面積種植茶葉。中國政府又頒布實施了禁種罌粟的相關補貼政策。從罌粟到茶園,一場土地革命風暴,席捲緬甸。
民以食為天。不能種植罌粟了,大猛宜人民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是王國達面對的一門新功課。那一天,臘戍省長敏萊少將對王國達說:「敏倫,現在瓦家已經在當陽種植烏龍茶葉了,你們也可以試試看!」長官的話說到了王國達的心坎上了。之前,他已做過一些調查,做過一些小面積的試驗種植,還沒有大膽、開放的眼光來拓展茶園。
第一次引發種植茶葉的靈感,是國達與國棟在仰光家中的一次品茶。
那是王國棟從臺灣探親時帶回一些臺灣高山烏龍茶,東方美人茶等優質茶葉,確實讓大家一品而捨不得放下茶杯。王國棟在家人品茶聊天時,還說起「東方美人茶」的名字來由。說是在1990年的時候,臺灣當時的這個品種叫做蓬蓬茶,英國人到這裡采風,發現了這茶好喝,就帶了些回去獻給了英國女皇。女皇將這茶葉添加了乳製品後,覺得口感味道更佳,就稱之為「東方美人茶」了。
在一杯又一杯地品茶、話親情舊事的聊天中,王國棟說起了臺灣大多數茶農的悠閒生存狀態。
在臺灣,茶農喜歡將房屋就建在自己的茶園當中,萬綠叢中,一縷人煙,那才是詩意的棲居。房子多是一層、兩層樓的,不會有三層的樓房。有的是竹木結構,有的是仿茅屋結構,人在茶園勞動,又在茶園生活,出產茶葉時,也在茶園進行商貿交易,大自然與時代親切對話。
王家父子和王家兄弟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由王國棟考察臺灣茶園,請茶藝師來緬甸,移植茶葉到大猛宜栽種,將昔日種植罌粟的土地,變成綠茵茵的茶園。
第二天,王國達、王國棟和王家升便一起去了大猛宜實地考察。王國棟仔細地考察大猛宜與臺灣高山茶區的相同與相異之處,以便制定新的藍圖。
不久,王國棟回臺灣了,這次他是帶著任務回去的。國棟走訪了兩個多月,瞭解臺灣茶園的地理環境,哪些茶葉、哪些品種適宜在什麼樣的環境種植的特性,哪些茶樹的品種適宜於大猛宜高寒山區的種植,以及哪些茶園有優秀的茶藝師等情況。
再一次回到緬甸,王國棟就帶了兩名臺灣的高級茶藝師前來大猛宜,並促成了臺灣茶葉公司與大猛宜茶葉種植的長期合作合同,這對於大猛宜來說,是國際農業合作專案的首開先河。很快,由王家升負責的昌達公司與臺灣簽訂了十年種植計畫,種植面積達300英畝的合作協定。
臺灣自1645年自福建引進茶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但最近30多年以來,研究高品質茶葉的臺灣茶藝師,從土壤條件到陽光的照射、雨水的分佈,空氣的濕度等等,都做了精心的研究,對土壤施肥、病蟲害等有了攻關性質的突破,還針對現代人對茶葉品質的保健、口感、色澤的高品質需求,重新賦予了茶葉的健康、保健、美容、及色香味齊美的綜合內涵。
目前,臺灣高山茶葉種植的發展可謂蒸蒸日上,從過去茶山1000〜1600公尺的高度,已經增向了2600公尺,從杉林溪至霧社及清境農場,順著阿里山至玉山、大禹嶺等高海拔一帶,形成了梨山、阿里山、玉山、杉林溪馳名的臺灣高山茶種植區域。
臺灣知名茶藝師、50多歲的黃鈞旺,祖輩都是種植茶葉,經營茶葉的。剛來到緬甸大猛宜的時候,被眼前的風景震撼了:遠遠望去,大猛宜雲霧繚繞、群山披翠,牛羊漫遊在山峰與雲霧之間,若隱若現。近處的民居,多是平房,有用竹片編織的、有用土磚砌成的,有木板結構的。屋頂有樹皮、瓦片、石片、鐵皮的,樸素而溫暖。黃先生說:「像緬甸大猛宜這樣環境好的淨土,在全世界都少見了。這樣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這樣好的高寒丘陵地帶,太適應臺灣高山茶的種植了!」
當然,緬甸將臺灣研發了幾十年的成果直接引進來,有了豐富的經驗可以模仿與改進。在幾位茶藝師的指導下,大猛宜的茶樹都由人工種植,不施一點農藥、化肥,用自然植物的生態肥料、牛糞、馬糞,大部分時間連水都不要澆,老天爺恩賜的雨露,差不多可以解決茶樹的「溫飽問題」。
從1999年開始試種的第一批臺灣高山茶,到2013年的時候已經新茶上市了,這茶葉比一般的茶葉貴,一般的6000緬幣一坨,大猛宜的茶葉要180000緬幣,因為是高品質的好茶,被行家一致公認茶葉的質優價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