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老愛啃指甲、考試流手汗、上學肚子痛、上臺就口吃、分離焦慮、社群憂慮、別人被罵他卻哭、分組就想逃、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
{{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焦慮無法完全消失,但學會辨識、彈性思考、適切表達,大人跟孩子都一定能與焦慮和平共處。
◆◆◆
●市面少見,專門解決兒童、青少年焦慮的臨床心理專書。
焦慮是警訊,提醒我們:
孩子內心在受苦,無法解決,需要我們更細膩去觀察、去瞭解、去協助。
孩子不說,不表示沒事。
●焦慮未好好處理,將成為跟著孩子一生的噩夢!
「我警告你,如果你偷書被我抓到,你就完蛋了!」
書店老闆隨口一聲警告,卻在男孩心裡烙印上巨大汙點,引發害怕犯錯的無盡壓力。從此,他寫字一定要用尺才覺得工整,而寫錯字、數字有錯……任何小瑕疪都會立刻喚出創痛,爆發焦慮。
但是無論再痛,他從未對大人說。
那個小男孩,就是王意中心理師。他決定成為兒少心理師,正是因為傷痕累累地走過,更能體會:
●孩子內心焦慮,往往說不出口,但表現於外在行為是求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痛苦!」
焦慮是很常見的情緒,說來就來,無法控制,更不能說停就停。焦慮不只表現在一處,可能同時有不同狀況。
壓制、懲罰和責罵無法解決焦慮,只是硬逼孩子壓抑情緒,但是焦慮的「源頭」沒有好好處理,孩子將一輩子受影響,失去自信,人際、學習與生活受挫。
本書針對從幼兒到青少年的常見焦慮狀況,協助大人先冷靜自己,同時提出具體、周全的方法,陪伴孩子舒緩當下的緊繃,進而學會當焦慮來襲時,更有能力跳脫情緒困境,出聲呼救。
【深呼吸,以靜心傾聽取代怒氣責罵,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定力量。】
◆◆◆
◎與焦慮和平共處的五個重要提醒: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遇到問題時,自己主動開口說出來。父母、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都要非常細膩地去瞭解孩子。
●你注意到了嗎?當我們說話速度變得很急、很快時,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得躁動。
●焦慮行為只是一種表象,就像警訊一樣在告訴我們:孩子現在有狀況了!孩子現在需要協助!不要只看到行為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每個人的特質不盡相同,這是我們需要尊重,也必須瞭解的。我們不能以大人的立場、版本,一概認為「孩子就應該是如此」。不強迫孩子一定得如何,而是讓孩子練習「覺察」與「判斷」。
●讓孩子知道大人有焦慮的困擾,不是羞恥、見不得人的。當孩子發現大人願意敞開來談自己內在的焦慮,也是在告訴孩子,「情緒」是可以討論的,更是必須瞭解的。
本書特色:
◎王意中心理師在自序裡真誠坦露:「我為什麼專注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工作?為什麼我只想要做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服務?從過往的脈絡走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在不想要又因為我們大人的粗糙,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短短的一句話,造成孩子內心裡,那不可磨滅的傷害。那是永無止境糾纏的焦慮。」
◎焦慮永遠無法消失,不可能消失,我們也沒有必要讓它消失。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讓焦慮維持在一小部分,並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我們帶來幫助。
◎我們可以讓自己在遇上焦慮全面來襲時,依然有足夠的心力,逐一去面對與因應,而適時地化解當下的焦慮情緒。讓大人與孩子找到彼此都自在、舒緩,與焦慮和平相處的默契。
作者簡介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Baby Home》駐站專欄作家、《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作家、《國語日報》專欄作家。
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20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合作經歷,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校園系統(輔導諮商及特教服務)、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幸夫愛兒園、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財團法人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提供心理專業服務。
於網路上,經營「王意中部落格」,分享早期療育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等資訊,部落格的參觀人次已突破四百萬!
著有《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為博客來親子教養類年度暢銷書。
其他著作包括《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戒掉孩子的拖延症》、《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你被孩子3C勒索嗎?》、《為什麼孩子要說謊?──心理師親授的210個誠實力指南》、《孩子不專心,媽媽怎麼辦?》、《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301個自閉兒教養祕訣》、《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不吼不叫,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拆解孩子的青春地雷》、《誰讓孩子變成失控小惡魔?──從情緒管理開始,教出講理好孩子》、《標準答案──臨床心理師的大格局教養》、《孩子不敢說的40個成長困惑》。
【王意中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atozwyc/blog
【王意中的301個過動兒教養祕訣網路讀書會】https://www.facebook.com/301ADHD
序
我曾被當成偷書賊
──那一隻手,把我推入了無盡的焦慮
直到現在,人已經過了半百,但孩童時,那隻手,卻依然令我心裡隱隱作痛……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深深覺得被羞辱。也因為那隻手,逐漸改變了我這一生個性的形成,與看待自己以及周圍日常生活事物之間的關係。
/
就讀國小五、六年級時,我非常喜歡從新北市(那時還稱為臺北縣)三重埔的家,搭乘公車到臺北市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逛逛地下室的舊書店。
還記得那一年,正值過年期間,我帥氣地穿著趴哩趴哩的格子小西裝外套,在內側口袋塞著紅包袋,來到了光華商場地下室的舊書店。
我聚精會神地瀏覽著架上一本又一本的書,不時把西裝外套稍微打開,以確認裡面的紅包袋是否還在。
就在那一刻,改變我人生的那一隻手,突然間,朝著我的肩膀右後方拍下來──老闆二話不說把我轉向他,將我的小西裝外套掀開,並撂下話:
「我警告你,如果你偷書被我抓到,你就完蛋了!」
頓時,我愣在現場。
沒有多久,一股羞愧感直衝腦門。當下,我沒有哭,也不敢哭。我嚇到了,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或辯解。
那是我第一次公開被羞辱、被懷疑。
/
從那一刻開始,我漸漸發現我變了,變得更為敏感,更怕犯錯,就如同身上的皮膚被撕裂開來,只要有一丁點的碰觸,都會讓我痛得哇哇大叫。
無盡的焦慮,被啟動了。
我發現,有些事我不願意講,就這樣埋藏在心裡面。與其說不願意講出口,倒不如說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開口,不知道該向誰說,不知道該如何說。
這件事情深深地埋藏在小男孩的心裡,一藏就藏了十三年,才終於破土而出,對研究所同學說出口。
/
就從那一刻開始,我的自我要求變得愈來愈高,雖然我也明白非常不合情理,然而許多念頭在腦海裡無法控制,恣意妄為地要出來就出來。
從那時起,在我眼前,許多的事物不能帶有任何瑕疵、任何汙點、任何摺痕、任何破損……簡單地說,我不允許有錯,我不能犯錯,我害怕犯錯。
但困難就在這裡了,誰的成長不會犯錯呢?
那一隻手,如同將一張純潔的白紙抹黑,玷汙了我的童稚心靈。
我知道自己的許多行為變得非常奇怪,且必須隱藏起來,不能讓別人知道。
內心那些不合理的想法,更如被深深放在地底下的棺木中,我永遠也不想把蓋子掀開。
/
我熱愛集郵,但此後我總覺得,使用夾子夾郵票,在郵票上會留下夾痕。郵票有了痕跡,好比有了瑕疵,令我渾身不對勁,注意力盡在那無形的痕跡中。我將郵票與郵票之間的邊緣齒孔很謹慎地撕開,卻覺得撕下來後,郵票上的齒孔依然不甚整齊。試著用剪刀剪,剪了下去,又總覺得齒孔剪得不對稱。
青少年時期會手寫信與聖誕卡、賀年卡,但只要有錯字,我二話不說就撕掉信封,揉掉信紙,絕不塗改。
寫字時,我一定得用尺,放在每個字的下緣,讓每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規規矩矩,保持在同一條基本線上。有一次考試時,我忘了帶尺,結果愣在現場,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最後,我只好把學生證當成尺用。監考老師還懷疑我是不是想要作弊。
我不想要有瑕疵,我極盡地焦慮。
我的道德感變得愈來愈強烈。或是說,「被懷疑偷書」這件事讓我愈來愈焦慮,雖然已經過了好多年。
當年只要買書,在書本的蝴蝶頁上,一定會寫下買書的日期、時間與清清楚楚的價錢,並且在最後用力蓋上自己名字的印章。
在蓋下章的那一剎那,證明了一件事:這本書是我買的,我沒有偷。
「蓋章」這件事,有段時間,竟成了一種令我感到最舒暢的儀式。
當書有了摺痕,就是一種不完美。重點是,那股莫名的焦慮感讓我很不舒服。我就是不想要有瑕疵。
為了不讓書角摺起來,我花了許多時間與心思,仔仔細細地為一本一本的書做了保護的書套外衣,不願讓書有任何損傷。從同學的角度來看,覺得我的手工好細,好精緻,甚至於幾度希望我幫他們包書套。可是沒有人瞭解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一直以來,逛書店都是我最喜歡的事,但就從那一次被懷疑偷書後,逛書店卻成了我心中最為矛盾、最為焦慮的日常活動。
每次只要一進入書店,我就會開始擔心是否又會被老闆懷疑偷書。後來,許多店家開始安裝電子防盜器,每當要離開書店時,我心裡總是萬分焦慮:警報器會不會突然間發出嗶嗶聲,警示有人偷書?!
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自己,我沒有偷書,但心裡面,依然有著強烈的焦慮存在。好痛苦,好痛苦,當時,真的是非常地痛苦。
那個年紀的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度過那段極度焦慮的日子。
我就讀臺北商專財政稅務科,修習的專業內容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有標準答案,每一件事情也都不允許有任何的出錯。就如同在會計領域,多一塊錢、少一塊錢,不是自己來補上就可以解決的。
我的個性變得愈來愈謹慎,甚至是過度謹慎。所就讀的科系一直在告訴我:所有的事物,都不能犯任何錯。
直到大學插班讀中原大學心理系,我逐漸練習將所學的皮毛的心理學知識,例如認知行為治療,用來改善自己疑似強迫症的問題。
至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時,在嚴謹的方法學訓練下,我又開始被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折騰。
當時關於文獻的引用,我很敏感;精準地說,是非常、非常敏感。眼前的現象都必須有所本。許多的數字與研究資料,都得非常明確、精準。面對一些填寫模糊的問卷時,令我感到極焦慮而痛苦不堪,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來處理這些有瑕疵的資料。
對於看待數字如此之敏感的我來說,如果沒有把握眼前的這篇研究真正符合了研究方法,我就不太引用任何數字,深怕不慎地錯誤引用,不知會引來周圍的人如何看待有瑕疵的自己。
研究所畢業後,我在八○二醫院精神科服預官役,退伍的隔天便繼續擔任臨床心理師工作約半年。回到臺北後,換了跑道,在知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公司擔任分析員。
當時,我負責三組中的「除錯」組,透過寫程式,將前一組已輸入的原始資料中的錯誤找出來。
我很擅長這項除錯的職務,但在那短短三個月的工作中,卻讓我遭遇更加焦慮而痛苦的經驗,因為我又讓自己處在不能犯錯的狀態。焦慮隨之而來,似鬼魅般如影隨形。
/
少數的朋友知道,在我離開蓋洛普,前往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工作之後,即將跨越三十歲那一年,我毅然決然地做了一個決定:拋棄所有的專業,開一家二手書店(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至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特別是,一家門口不會有防盜器嗶嗶叫,老闆不會質疑客人偷書,書店裡面沒有任何標語寫著「偷書被抓到罰××倍」的「意中舖子二手書買賣店」。
我很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轉換,是在為自己童年的創傷進行療癒。讓自己在這個空間裡,慢慢地修復過往在光華商場地下室,被舊書店老闆那粗暴的手所玷汙、受了傷的童年。
三十歲那年,結束了二手書店,我又回歸到臨床工作,在振興醫院服務。有段時間在臺北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協助進行諮商工作。每回,只要經過市民大道、松江路、新生南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舊時的光華橋底下,有一個小男孩,正在地下室裡哭泣著。
二○○六年一月,由於鐵路地下化等因素,光華橋(光華商場)要被拆掉。當時,我很想去現場親眼看看,就如同柏林圍牆被打掉了,我突然間有一種感覺:對自己來說,這也意味著某個階段的事物,正在改變。
有一回,巴巴文化請我為一本兒童小說《小偷》(王淑芬作品,二○一四年三月出版)寫推薦序。當時,讀了這本書,心裡面真的很是糾結又難熬,帶著想哭的感覺。閱讀的過程一再地把我拉回到過往被懷疑偷書的那個場景裡。
隨後,在《親子天下》雜誌第六十四期(二○一五年一月)的跨年專刊上,雜誌邀約了一些作者,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當時,我向太太反映,很想把小時候的這件事情寫出來分享。
太太特別提醒,當我寫了出來,接下來,會有很多人知道這件事,要我再仔細想想。畢竟過往這件事,在我自己的心中是難言之痛。
但最後,我還是寫了下來(請上網搜尋〈「偷書賊」遲來的平反〉)。沒關係的,對我來講,能夠說出來、寫下來,其實是一種慢慢的療癒。
/
後來我為什麼專注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諮商與治療工作?為什麼我只想要做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服務?
從過往的脈絡走來,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實在不想要又因為我們大人的粗糙,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短短的一句話,造成孩子內心裡,那不可磨滅的傷害。
那是永無止境糾纏的焦慮。
結束了二手書店之後,我將許多物品與書讓社區民眾以便宜的價錢帶走。除了一部分的書之外,自己留下了幾樣東西,其中有一幅畫,現在就掛在心理治療所的牆上。
每回看到這幅畫,就會令我想起開書店這件事。就會使我想到過往,在光華商場的地下室,被大人懷疑的小男孩。
那一隻手,把我推入了無盡的焦慮。
目次
【自序】我曾被當成偷書賊──那一隻手,把我推入了無盡的焦慮 009
【前言】我為「焦慮」寫一本書──孩子的焦慮有了出口,大人也安定 022
‧孩子一焦慮,就啃手指甲? 026
‧孩子一焦慮,就口吃? 034
‧孩子有分離焦慮? 045
‧孩子對陌生人焦慮? 056
‧擔心貼文沒人關注或按讚,孩子好焦慮? 064
‧高敏感的孩子,風吹草動就焦慮? 074
‧孩子要上學就焦慮? 085
‧孩子面對分組會焦慮? 092
‧孩子書看不完,好焦慮? 102
‧孩子遇到考試就焦慮? 114
‧孩子被懷疑作弊,引發焦慮? 122
‧孩子有上臺焦慮? 131
‧孩子有轉學焦慮? 142
‧孩子對時間焦慮? 150
‧孩子焦慮時,常自慰? 158
‧孩子在學校尿尿會焦慮? 166
‧面對新事物,泛自閉症孩子焦慮不已? 174
‧改變令自閉兒焦慮了? 182
‧感官特殊敏感的自閉兒,焦慮難耐? 189
‧不確定性令亞斯兒焦慮了? 198
‧情境轉變,啟動了亞斯兒的焦慮? 207
‧亞斯兒容易受刺激而焦慮? 216
‧搞不懂強迫症孩子的焦慮? 224
‧強迫思考而生的強迫行為,折磨得孩子好焦慮? 231
‧孩子擔心個資洩漏,過分焦慮? 238
‧孩子對於新冠肺炎過度焦慮? 245
書摘/試閱
【前言】
我為「焦慮」寫一本書
──孩子的焦慮有了出口,大人也安定
‧你的孩子是否因為焦慮,無法順利地與你分開?
‧是否遇見陌生人,就躲得遠遠的?
‧是否逃避上學?
‧面對考試、比賽、上臺,是否容易過度焦慮?
‧面對人際關係的互動、分組,是否容易焦慮?
‧孩子是否被診斷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終其一生,伴隨焦慮?
‧面對壓力,孩子是否被誘發出強迫症?
‧……
當然,孩子的焦慮不只這些。
焦慮,有時候說來就來,你完全擋不掉,躲不掉。你不知道焦慮什麼時候會再回來。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在這一生中,焦慮會以不同的形式、內容,長期存在。
焦慮永遠無法消失,不可能消失,我們也沒有必要讓它消失。
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讓焦慮維持在一小部分,並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我們帶來幫助。我們可以讓自己在遇上焦慮全面來襲時,依然有足夠的心力,逐一去面對與因應,而適時地化解當下的焦慮情緒。
同時經過一次、一次再一次的練習,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對於自我焦慮的控制、因應、調適,及面對焦慮、加以化解的能力。並且,讓爸爸、媽媽、老師以及孩子,在面對焦慮時,都能夠學習到有效的因應方式,自我覺察焦慮情緒,調整認知與想法,啟動緩和焦慮的行動。
在這本書中,我針對為兒童、青少年做心理諮商與治療的服務過程中,實務上真真切切所遇到孩子們常見的焦慮問題,鉅細靡遺、周延且完整地呈現出兒童、青少年階段(從學齡前、國小、國中至高中),會遭遇到的各種焦慮情境。
在每一個篇章裡,詳細列舉實際的生活案例,每一個案例都很寫實,在閱讀過程中,你將感覺到就像身旁孩子發生的狀況一樣。
閱讀這本書,我相信可以讓大人鬆一口氣,孩子也鬆一口氣,終於找到一種使得彼此都自在、舒緩,與焦慮和平相處的默契。
孩子一焦慮,就啃手指甲?
「媽媽,姊姊好噁心哦!她把手指頭放到嘴巴裡面,都是口水。叫她不要碰我的玩具,噁心死了。」弟弟話一說完,立刻將他的玩具抽了回來。
「彤彤,你在幹麼?都已經那麼大了。你把手指頭放在嘴巴裡做什麼?我跟你講了多少次,老是講不聽。」媽媽邊說,邊把彤彤的手從嘴裡拉了出來,朝她的手背拍下去。
「都幾年級了,還這樣,真是的!就不會在弟弟面前做好榜樣嗎?」
彤彤兩個眼珠子直盯著媽媽,也不開口,只是雙手用力拉扯著皺皺的褲子。
「彤彤,我警告你哦,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你再給我啃指甲看看。手那麼髒,細菌那麼多,跟你講了多少次。手放進嘴巴能看嗎?下次再被我看到,你就完蛋了。」
然而,不管媽媽怎麼念、怎麼罵,講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啃手指甲的畫面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頻道」上演。她會一邊看手機的YouTube影片,一邊咬著手;一邊寫數學評量,一邊咬著手……媽媽發現,彤彤連對著窗外發呆時,也在咬手。
「到底怎麼搞的?放鬆的時候會啃手指甲;專心做事情時會啃手指甲;沒事做的時候,也在啃手指甲。簡直在找我麻煩嘛!」媽媽感到不以為然,同時也不解,「這孩子幹麼動不動就咬手?難道是口慾期未滿足嗎?」這實在超出媽媽能理解的範圍。
要說彤彤不懂咬手這行為不好嗎?也不盡然,她聰明得很,不可能連這種最基本的道理也不懂。
只是,媽媽實在無法忍受,已經上小學了,還老是講不聽,又不是小baby,真是難看。
好幾次忍不住直接用手打了幾下,啪~啪~啪,但就像拍打蚊子一樣,消滅了一隻,沒多久又來一隻。在那之後有短短的幾天,咬手行為暫時沒有出現。但你也知道的,沒多久,問題又來了。
「講不聽,講不聽,講不聽!為什麼老是講不聽?」媽媽實在是不想再念了。
怎麼講都沒用,媽媽實在不知該如何是好。難道,自己真的得被逼著採取更激烈的手段嗎?
【陪伴孩子面對焦慮】
「焦慮」,需要被懲罰嗎?
讓我們好好來思考:為什麼孩子咬自己的手指甲,我們卻要用嚴厲的方式威脅他、處罰他、警告他,不准他再做出這樣的舉動?
◎孩子啃手指甲的行為在呼救,「幫幫我!我想要擺脫焦慮!」
你認為,「我已經跟孩子講了好多遍,叫他不要有這種壞習慣,但一直講不聽。最後只好打他、罵他、懲罰他,讓他怕。或許,下次孩子就不敢再做出這種行為。」
我們不要只看到行為的表象,而忽略了在這表象底下,孩子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孩子到底在暗示我們什麼?
處在一種自己也難以說出口、難以處理的焦慮情緒中,絕對不是孩子自己自願。不會有孩子告訴你「我想要焦慮」,因為焦慮帶來了不舒服、不愉快的體驗,沒有人想要這樣。
然而,伴隨著這些負面情緒而生的外在行為,孩子這次是用「咬手」來呈現──其實,他已經在發出警報,不時在告訴我們:「幫幫我!救救我!我想要擺脫這樣的焦慮情緒!」
我們卻沒有聽到、看到,甚至於我們還誤會他了。
◎我們沒有察覺自己「忽略」或「誤判」孩子的求救訊息
想像一下,當一個孩子遇到狀況,打了通一一○電話尋求協助。然而,電話另一端的人卻認為這孩子在開玩笑,說:「小朋友,不要鬧了。」或者直接就把電話掛斷。
甚至於,若孩子繼續打電話,接電話的人這麼警告他說:「如果你再這樣,我就要處罰你了。你不要再開玩笑,不要再浪費我的時間。我已經跟你講了多少次,不要亂打電話。」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告訴孩子,「我已經警告你很多次了,不要再咬手,為什麼都講不聽?」
孩子繼續打電話、繼續啃手指甲,他只是想要告訴你,「幫幫我!救救我!我受不了了!我有危險!我有狀況!」
但我們依然認為孩子老是講不聽,而忽略了孩子真正要傳達的求救訊息。或者說,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選擇了忽略,甚至於誤判。
而我們還因此處罰或指責孩子……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似乎做錯了什麼?
別將焦慮強押(壓)至「地下室」
當孩子咬手,別再只是對孩子說:「你不要再咬了!」
面對焦慮行為,不要再採取威脅與責罵的方式了,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弄清楚,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當我們直接採取壓制的方式,只是讓孩子將焦慮的情緒壓抑下去,有如從二、三樓押(壓)至地下一、二樓。
壓抑焦慮,並不等同於焦慮被釋放、被舒緩,而只是讓焦慮被擱置在底下,沒有進行處理,甚至於演變為後來你無法預期的局面。
有些孩子雖然不咬手了,但是,他可能轉為拔頭髮、眨眼、聳肩或發出怪聲。
你必須知道,孩子自己並不想要這樣。畢竟,過度的焦慮對孩子帶來的只有痛苦難耐。事實上,有些孩子自己也沒辦法控制,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給孩子「情緒支持」,別妄下評斷
請陪伴在孩子身邊,試著去體會孩子面對焦慮情緒時的感受。
先不要有任何的批判、評價或論斷,認為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甚至於責怪他是自己想太多或自討苦吃。
沒有人想要想太多。有時想太多,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啊。
先把你的情緒擱置在一旁
發現孩子咬手時,先暫時把你自己的情緒擱置在一旁。
藉由一些行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抱抱他、安撫他、拍拍他的手,或是帶著他散散步、玩玩遊戲。先讓孩子的焦慮情緒緩和下來再說。
尋找讓孩子感覺最舒緩的狀態
因為壓力而感到焦慮時,可以嘗試從事讓自己放鬆的活動。
與孩子一起尋找令他感到最舒緩的狀態。例如:孩子在泡澡時放鬆,散步時放鬆,游泳時放鬆,吹吹風放鬆,聽音樂放鬆。有了明確的放鬆模式,孩子就比較容易有一個判斷的依據。
在這些放鬆的情況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處於一種低耗能、不耗電的狀態。此時,身心沒什麼負擔,且能夠維持在一種相對有精神的狀態,以主觀的感受來形容,就是輕鬆、舒服、自在。
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焦慮。讓孩子瞭解,當自己的焦慮情緒升起時,可以直接暫停當下的活動,而選擇去做一些低耗能、不需要太耗腦力的活動,先讓自己藉由改變活動,適時地舒緩焦慮。
自我安撫
當孩子的焦慮指數偏高到他自己已無法招架時,則需要我們大人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安撫」。以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經典畫面為例,「自我安撫」可以有各種排列組合的方式,例如:張開眼睛或閉上眼睛,接著兩隻手交叉,輕輕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或是重重擺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也可以輕輕拍、重重拍、慢慢拍或快速拍。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可以讓孩子試著做做看,以找出最適合自己舒緩情緒的方法。
提醒自己,讓焦慮舒緩的方式,沒有「一定非得如何不可」的執著。找出比較容易讓自己進入放鬆狀態的方法。
打破執著,讓自己的思考有彈性,也是另外一種讓自己舒緩焦慮的方法。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