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時間的質量(精裝版)(簡體書)
滿額折

時間的質量(精裝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時間”,這個人類頻繁使用的詞匯,一直在偷偷地顛覆著我們的大腦,甚至影響著整個世界。然而,我們對它到底有多少了解呢?

為了解開時間的奧秘,科普作家艾倫·柏狄克不惜花費近10年的時間,研讀豐富的文獻,走訪知名學者,從不同維度去觀察和解讀時間。從時間的節奏和對時間的感知入手,解決了關於時間的棘手問題:為什麼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節奏那麼重要?如何逃離時間的“僵尸地帶”?為什麼童年時間顯得漫長?經歷創傷會讓時間變得異常緩慢?為什麼紅色傳到大腦的速度最快,綠色其次,藍色更慢?所謂的“意識”,真的是大腦拖延了80毫秒之後才給我們講的故事?

同時,柏狄克也進行了許多新穎的科學實驗來親身體驗時間的流速。他參觀了世界上最精準的時鐘,發現“現在”其實發生在過去,甚至還找到了一天中的第25個小時!他親自登上驚險的“跳樓機”,從高空自由墜落,將真實時間拉長到感知的極致。不僅如此,他還在神經系統學家的實驗室裡,實現了短暫的時光倒流……

《時間的質量》點出了現代人類的軟肋:時間的快慢只是記憶的假象,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才是真正的現實。


作者簡介

艾倫.柏狄克(Alan Burdick)

美國《紐約客》雜志專欄作家,曾任《時代》雜志、《發現》雜志高級編輯,其獨具人文特色的思想觀點,以及深入淺出的幽默解讀,使他成為備受關注的科普作家。其刊登在《紐約時報》《哈珀斯雜志》《GQ》《發現》《美國科學寫作精選》等期刊中的文章,經常引發大規模的持續討論。

艾倫的處女作《逃離伊甸園:一部關於生態入侵的史詩》,一經出版便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並獲得“海外記者俱樂部”頒發的環境報告獎。而他的《時間的質量》一書,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時間”的熱烈探討,被美國《出版人周刊》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名人/編輯推薦


1美國《出版人周刊》年度編輯推薦最佳圖書。《紐約客》專欄作家、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作家艾倫.柏狄克代表作。精裝版全新升級,特種紙雙封面設計,高檔全木漿純質內文紙。

2影響力——《科學》《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出版人周刊》《科克斯書評》《經濟學人》《三聯生活周刊》等國內外各大媒體報道推薦。

3入選“羅輯思維”旗下“得到”APP聽書精選書單,由《經濟學人.商論》主編、得到人氣解讀人吳晨主講推薦,該主講擁有70.3萬人收聽。《羅輯思維》NO.583,羅振宇精選《為什麼時光飛逝》再次推薦。

4名家推薦——普利策獎得主、《大滅絕時代》作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百萬暢銷書《習慣的力量》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斑馬為什麼不得胃潰瘍》作者羅伯特?薩波斯,《迷失Z城》作者大衛?格恩等國外知名作家紛紛推薦。

5通俗易懂的趣味版《時間簡史》,更接地氣地探討時間的本質,兼具《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對時間演變歷程的人文思考。

6本書從物理學、哲學、神經生物學、心理學、文學等多學科角度出發,探究時間本質,探索人與時間全新關係。通過作者敏銳的科學觀察力、趣味的寫作方式和富有啟發性的思維軌跡,帶領讀者探索時間的深邃奧秘。


目次

前言 時光為何飛逝

第一章 小時

1.秒何以成為生活的基礎

2.全世界最準確的時鐘

第二章晝夜

1. 與陽光隔絕的生活會變慢

2. 人體生物鐘就像一曲交響樂

3. 嬰兒對時間的認知來自光線

4. 微生物存亡的“馬爾薩斯主義”

5. 至暗時刻

6. 體驗北極的永恒陽光

7. 飛機旅行的時差感由何而來

8. 火星上的一天

第三章 現時.“現在”的長度

1. 定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2. 時間就是內容

3. 時間的觸碰與感知

4. 時間的測量

5. 24 時區的劃分

第四章 現時.剛剛發生了什麼

1. 經受創傷使時間變慢

2. 眨眼讓時間歸零

3. 時間與語言的終極奧秘

4. 時間蒙太奇

第五章 現時.時間開始的地方

1. 嬰兒如何構建自己的世界

2. 時間起源於字詞

第六章 時間的質量

1. 時間都去哪兒了

2. 被“塑形”的時光

3. 時間傳染病

4. 大腦測量的只是主觀時間

5. 時間的質量

6.“有限”的時間

鳴謝

文獻說明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經受創傷使時間變慢

1906年4月18日星期三,清晨5 : 28,威廉 · 詹姆斯像往常一樣醒來。他住在帕羅奧圖,在斯坦福大學教授一學期的課程。“生活很愜意,”他在給朋友約翰 .杰伊 .查普曼的一封寫於5月份的信中這樣說道,“就這一次,我很開心地成為加州工作機器的一部分。”

突然間,他的床開始劇烈搖動,詹姆斯坐了起來,但立刻被震倒,並開始“像小狗甩動老鼠一樣”搖晃,他後來在另一封信中這樣回憶。這是一場地震,詹姆斯此前一直對地震充滿好奇,這次真的遇上了。他有些暈眩,但根本沒有時間感受這些。寫字臺和衣柜都翻倒在地,灰泥墻開始出現裂縫,“可怕的咆哮響徹天際”,他寫道。然後,一瞬間,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詹姆斯毫發未損,他跟查普曼說,地震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總而言之,讓人腦洞大開”。他回想起斯坦福大學一名學生的經歷,他被震醒的時候,正躺在四樓的寢室睡覺。起來後,他發現書籍和家具都被震倒在地,他自己也站不穩了。這時,煙囪從建筑中間坍塌下來,他連同書和家具一起卷進了混亂的兔子洞中。詹姆斯寫道:“隨著一聲可怕的巨響,一切都完了。他和煙囪、樓板、墻壁及其他所有的東西一起穿過樓下三層,直接墜入地下室。他覺得‘這是我的末日,我要死了’;但整個過程沒有一絲恐懼。”

我知道自己正在墜落。我最後一次注意到的天空是無比廣闊的藍色。而現在,隨著我面朝天空墜向大地,這片藍色變得更加浩瀚無垠。

我也知道從30米高的地方墜落到地面只需要不到3秒鐘,因為我事先計算過。就我的情況而言,這是在達拉斯零重力遊樂園的“空心進球”項目上體驗30米的自由下落過程,而項目設施差不多就是腳手架和懸在空中的幾張網。我不清楚自己現在處於這幾秒鐘的什麼位置,只知道墜落已經開始,尚未結束。

經常有人說,在經受創傷和極度壓力時,時間會變慢。有位朋友騎車發生了事故,多年之後,那段“慢放片段”仍歷歷在目:他伸出手臂來阻止摔倒,此時一輛行進中的卡車在距離他頭部僅幾厘米的地方緊急制動。一位男子的車正好卡在了一輛呼嘯而來的火車前方,但清晰的思路和動作讓自己驚訝,他發現在碰撞發生前,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把女兒從前排座椅中拉出來,並用自己的身體做掩護。與此類似,研究志願者在看完一段搶銀行的刺激視頻後,匯報的事件時間比實際要長;新手跳傘員對首跳的時長也有偏高的預估。大體上這和恐懼程度有關。

現在的我正在穿過現時,看看自己是否也會覺得時間變慢。在這個膨脹的現時中,我能否完成更多的事情?比如反應更快些,對周圍環境的感知更加細致入微?類似這種研究是如何開始的呢?嘗試解決這類問題的科學家不免會遇到一個難題:應該何時研究所謂的“被展開的現在”?它是在發生的瞬間中難以靠近的現在嗎?還是在事發之後,從不可靠的記憶中艱難辨認的現在?人類在探尋時間時,很容易遭遇文獻中提到的最深奧的一個問題:現時有多久?相對於現時,人類的心智處在什麼位置?心理史學家埃德溫.加裡格斯.波林(Edward G. Boring)曾這樣寫道(其文筆很不錯):“人類應該在一段時間中的什麼時候來感知這段時間?”當然,奧古斯丁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在時間經過時進行測量,因為時間一旦逝去……將不復存在,也就無法測量了。”

是什麼把我帶到了現在,或任何我們所處的時間?一些心理學研究總結得出,我們所謂的“現時”被框在了眨眼之間,大約持續3秒鐘。我對於雙眼作為可靠的衡量標準表示懷疑,因為眨眼的速度時而很快,時而根本不會眨眼;並且,誰會一直注意這類事情呢?我下落的時候,耳邊肯定有呼呼的風聲,但我卻聽不到。3秒鐘時間很難用來思考什麼,我隨後的回憶也可能有別於我現在所感知的。就目前而言,我能確切感受到的只是下降速度更快了。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8歲時從房頂摔了下來。“我對那件事的記憶仍然很清晰,”他告訴我,“其實房頂四周是懸空的瀝青紙,我當時還不知道這個詞,我以為是正常的邊緣,就踩了上去,結果就摔下來了。”

伊格曼很清晰地記得,自己對時間的感知在摔倒的過程中變慢了。“出現了一系列靜止不動的清晰想法,比如‘我在想自己有沒有時間抓住瀝青紙’,”他說,“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已經知道它可能會被我扯斷,然後我發現反正自己也夠不到。所以我轉向鋪磚的地面,看著它朝我飛來。”

伊格曼很幸運,他只是昏迷了一會兒,醒來發現只有鼻子摔破了。但時間慢下來的體驗讓他一直很著迷。“我從十幾歲到二十多歲,讀了很多關於時間和收縮的物理學著作,比如《宇宙與愛因斯坦博士》(The Universe and Dr. Einstein)等。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時間不是恒定不變的。”

伊格曼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神經系統學家,在校期間,除了其他事務,他還研究時間的感知,這屬於校方近期分配的任務。此前,他在休斯敦的貝勒醫學院任職多年。從事時間研究的人員有著不同的專長:有些人專注於生物鐘,即管理日常生活的24小時生物節律;有的偏好“間隔計時”,指的是在1秒至幾分鐘的時間間隔以內,大腦進行計劃、預估和決策的能力;還有為數不多的一群科學家(包括伊格曼)在研究毫秒或千分之一秒中時間的神經基礎。毫秒看上去是一個微小的時間窗口,但實際上掌控著人類的多項基本活動,包括產生和理解言語的能力及鞏固對因果關係的直觀感知。把握瞬間及人類大腦對瞬間的感知和處理,其實就是把握人類體驗的基準單位。但是,相對於已經被鉆研20年之久的生物鐘運轉方式,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探究大腦“間隔計時器”工作原理、所處地位和單時鐘模型的適用性。以毫秒計時的時鐘如果存在的話,也將是更難解決的謎團,部分原因在於神經科學所使用的工具精度在近期才提升到足以探究這類計時活動的程度。

伊格曼活力四射,頭腦中滿是逾越標準學術邊界的想法。我們初次見面時,他剛剛出版了一本小說《生命的清單》(Sum),並已開展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卻極具創新的實驗,其中就包括在達拉斯零重力遊樂園體驗“空心進球”的自由下落項目,以期探究時間是如何慢下來的和背後的原因。自那以後,他已經撰寫了5本著作,主持過一套關於大腦的公共電視節目,上過多本雜志專訪,其中就包括《紐約客》(The New Yorker),還做過TED演講。後來他搬家到舊金山灣區,部分原因是實現兩項創業性理念:一是為聽力障礙人士設計的背心,能夠將聲波振動轉為觸覺感知,使人在某種程度上聽到聲音,類似於盲文幫助視力障礙人士閱讀;另一項是面向智能手機和平板計算機的應用程序,可通過一系列認知遊戲判斷用戶是否患有腦震蕩。

這樣的舉措和關注度會招致懷疑,並引來行業人的嫉妒,尤其是神經生物學家,他們對於大腦神經系統的研究更為直接,卻常常得不到認知科學家擁有的那份清澈或興奮。“大衛的研究成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很好笑。”一位重要的時間研究員告訴我。不過,伊格曼的同事則認為他的研究是“業界良心”。有一次我去找他,恰巧他邀請了杜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和間隔計時權威

沃倫.梅克(Warren Meck),來為自己的部門做演講。梅克身材彪悍,笑容僵硬,在介紹自己的研究項目時,他說:“我屬於過去流,父親的時代;而大衛是未來流。”

伊格曼在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長大,家中排行第二,他的父親是名精神病醫師,母親是生物學教授。(他當時的名字叫David Egelman,Egelman的發音與Eagleman相同,但是總有人看到名字後讀錯或聽到讀音後寫錯,因此他後來把名字改成了現在的形式。)他說,在家裡聽到談論關於人類大腦的對話是“家常便飯”。伊格曼就讀於萊斯大學,攻讀文學和空間物理學雙學位。他的成績不錯,但大二時因無聊和消極的情緒而退學。他在牛津大學度過了一個學期,接著在洛杉磯居住了一年,在制片公司讀劇本,策劃奢華派對,盡管當時他尚未達到參加這類派對的合法年齡。隨後他返回萊斯大學攻讀文學學位,但很快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在圖書館裡研讀關於大腦方面的所有書籍。

到大四的時候,他申請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影學院。一位朋友建議他考慮成為神經系統學家,盡管他從十年級之後就再也沒學過生物。於是他申請了貝勒醫學院的神經科學研究生項目,將研究生課程重點放在了數學和物理上,並基於自己的課外閱讀心得,總結出個人對大腦的獨到見解,提交了一篇獨立撰寫的長篇論文。(“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好尷尬。”他說。)作為後備計劃,他曾想過成為航空乘務員,因為能夠“飛往不同的國家,還能寫小說”。

他入圍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半決賽,但敗在了最終剪輯環節。恰好貝勒醫學院接受了他的申請。入學的第一周,他總是做噩夢。有一次,他夢見自己的導師告訴他,錄取通知書寫錯了,應該發給一個叫大衛.英格曼(David Engleman)的學生。不過,他在研究生期間表現良好,還前往位於聖迭戈的索爾克研究所從事自己的博士後研究。不久之後,貝勒醫學院聘用了他,並為他提供資金,建立“知覺和動作實驗室”。這間實驗室位於迷宮式走廊的悠長門廳中,周圍排列著多間實驗室。室內為他的研究生同學設有小隔間,還有會議桌、小廚房和他自己的內部辦公室。當我問及他與時間的關係時,得到的回答是“很復雜”。他經常拖延交稿日期,說自己寫作時總是站著,不喜歡睡覺。“假如我不小心睡了35分鐘,”他說,“我醒來時就會想,‘這35分鐘再也回不來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