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世界大歷史(全2冊):62個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現代文明(簡體書)
滿額折

世界大歷史(全2冊):62個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現代文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價
:NT$ 1188 元
優惠價
87103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和創造者,但有一些事件,仿佛讓歷史的發展突然進入加速期,直至極大地改變世界的面貌。選出真正意義上塑造現代世界文明的大事件並非易事,而本書編者集合了美國高校54位歷史學家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的智慧,確定了62個廣受認可的大事件,再按照時間順序一一展開論述,以期引導讀者對這些事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進而對世界歷史產生興趣。
這是一部擴充版的史綱,其中的大事件可能是一場運動、一次衝突,也可能是一個王朝、一些人物之間的博弈,甚或是一次科學革命、一個奇特的展覽。每一個事件都有特定的主角,於是相應地被賦予了高度的故事性和鮮活的時代感。這些事件看似彼此獨立,卻又常常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像環環相扣的鏈條,支撐起歷史的脈動。整本書在時間上跨越700年,在空間上覆蓋各個大洲,以點帶面,縱橫交錯,以翔實的史料和著者的學養為依託,構建了一個看待世界的廣闊視角。當今世界是否必然形成?其面對的各種問題的根源是什麼?答案幾乎都可以追溯至本書所述的62個大事件上。

作者簡介

弗蘭克.薩克雷

 

歷史學家,印第安納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研究中歐、東歐近代歷史的學者。在天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受美國贊助,作為富布萊特學者赴波蘭研究交流。著有《革命前夜》(1980),並編著了《1855年以來的俄國發展史》(2007)和《德國發展史》(2004)。

 

約翰.芬德林

歷史學家,印第安納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在得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世界博覽會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近30年。研究成果包括:與羅伯特.倫代爾和金伯利.佩爾合著的《美洲博覽會》(2000)、與金伯利.佩爾合編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全書》(2004),以及獨立編寫的《世界博覽會全書》(2008)。

名人/編輯推薦

由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54名資深學者撰寫述評,另有不計其數的歷史研究者對書中所涉及史料進行考評和補充。

看懂世界現代文明發展軌蹟的第1書。

常春藤大學及新常春藤大學新生推薦圖書(歷史社科類)、歷史專業學生指定讀物。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度推薦好書第1。

歷時20年的心血工程,針對作者授課過程中遇到的歷史知識盲點一一點評;授課式語言風格,易讀易懂,毫不艱澀。

立足大歷史觀,以事件述史,以小見大,展現歷史的脈動;

擴充版世界史綱,可作為常備的歷史知識手冊;

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兼具趣味性與學術性;

打破閱讀藩籬,既可通讀以快速了解700年世界文明,又可根據自己喜好隨意跳躍或選讀。

 

-------------------

 

令人驚嘆的寫作陣容!大量備受尊敬的各領域學者為這部著作的撰寫貢獻了巨大的智慧。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從一個有趣的視角探索了一個龐大的主題。一部兼收並蓄、頗具實用價值的參考書。

——《書單》(Booklist)

 

再征服運動(711—1492)

 

中國同時期:唐睿宗李旦—明孝宗朱祐樘,歷經唐、五代十國、宋、元、明

 

概?述

 

711年穆斯林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從地圖上看,基督徒的聚居地只剩下半島北部邊緣的狹長一帶。這片土地寬約200英里,地處偏僻的西北部,被阿斯圖里亞斯–萊昂(Asturias-León)、納瓦拉(Navarre)、阿拉貢(Aragon)、加泰羅尼亞( Catalonia)幾個公國占據。相比之下,穆斯林掌控的土地,即安達盧斯(al-Andalus)地區,佔據著半島80%的面積,覆蓋了除巴塞羅那(Barcelona)之外所有的主要城市。

把上面的地圖與1492年再征服運動(Reconquista,或事實上的“重新征服”)結束時的伊比利亞地圖對比可以看出:獨立的葡萄牙佔據了半島的西南部;基督教的西班牙由三個王國組成,包括東北部毗鄰加泰羅尼亞的阿拉貢、三國中領土面積最大的卡斯提爾(Castile,其領土從半島的西北部貫穿中部,一直延伸到半島的東南部)和處於阿拉貢和卡斯提爾庇護下的納瓦拉;而穆斯林的領地則縮減為小小的格拉納達(Granada)酋長國,在伊比利亞南岸偏安一隅,擁有一座同名城市。再征服運動的過程充滿了爭鬥,時間長達780餘年,以西班牙被重新納入基督教國家而告終。值得一提的是,再征服運動並不是一場耗時漫長的戰爭,而是一場間或點燃戰火的矛盾衝突。隨著時間的流逝,復興的基督徒重佔上風,直至1492年穆斯林才被逐出西班牙。

8世紀初,大批穆斯林從北非進入西班牙,當時羅德里戈王(King Rodrigo,710—711年在位)的對手為了廢黜國王轉而向穆斯林求助。一位名叫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k ibn Ziyad,“直布羅陀”就是由“Jebel al Tarik”,即“齊亞德的山”衍生而來)的北非將軍率領軍隊進入西班牙,在加的斯(Cádiz)附近的戰鬥中打敗了羅德里戈,並留在了伊比利亞。後來,更多的穆斯林湧入,短時間內踏遍整個半島。塔里克的軍隊把西班牙納入伊斯蘭世界的時候,少數基督教西班牙人隱匿於北部的高山峻嶺之中。他們是來自毛里塔尼亞王國(Mauritania,今摩洛哥)的摩爾人(Moors),代表著當時最具活力的歐洲文明。

基督徒的再征服運動始於722年科瓦東加山之戰的勝利,即穆斯林完成征服11年之後。在西哥特(Visigoth)軍事家佩拉約(Pelayo)的領導下,基督教軍隊伏擊了穆斯林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較其實際意義而言,這場戰役的重要性更體現在心理層面上。穆斯林將領之前從未認真地嘗試征服西班牙北部的崎嶇山區,認為那裡的人們生活原始,那裡的資源也不值得費力奪取。此外,穆斯林領導階層的內部紛爭使得他們在根除基督徒最後抵抗據點的行動中表現遲緩。無論如何,佩拉約的勝利和穆斯林的疏忽,促使基督教西班牙在國王阿方索一世(AlfonsoⅠ)及其繼任者的領導下於740年之後佔據了對穆斯林的攻勢地位。

由於基督徒需要在伊比利亞北部鞏固其統治地位,再征服運動在740至850年進展緩慢。然而,850至950年,基督徒領地便擴展到加泰羅尼亞中部、巴塞羅那附近地區,向西和向南擴展得更遠,直抵今葡萄牙北部的偏遠地區。11世紀,在費爾南多一世(FernandoⅠ)的統治之下,萊昂(León)和卡斯提爾兩國於1037年完成了統一,標誌著在建設基督教西班牙政治福祉的道路上更進一步。費爾南多執政時期,多次的軍事勝利不但把西班牙中部高原和葡萄牙中部地區納入了基督教統治範圍,還迫使幾個被稱為泰法王國(taifa)的地區性酋長國納入其朝貢體系,即強迫穆斯林酋長向其交納保護費以換取持續的安全保障。

1058年,費爾南多之死在他的5個孩子之間引發了長達7年的激烈家庭爭鬥,最終,費爾南多次子成為卡斯提爾和萊昂聯合王國國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 Ⅵ) 。在阿方索44年的統治時期內,點睛之筆是攻陷西班牙中部高原的重要商業城市托萊多(Toledo)。阿方索六世通過鼓勵構成中產階級主力人群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移民來鞏固卡斯提爾和萊昂聯合王國的社會結構,並通過引入修道士來加強宗教勢力。這些舉措促進了地區繁榮、藝術發展、宗教建設和人口增長。

11世紀後期,一個充滿活力的穆斯林新王朝——阿爾摩拉維德王朝打斷了再征服運動的進程。阿爾摩拉維德王朝在北非建國,並在1084年應邀出兵伊比利亞解救被困的泰法各國。在薩格拉加(Sagrajas)即今巴達霍斯(Badajoz)附近的一場重要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動用了非洲黑人士兵和駱駝騎兵,並最終獲勝。阿方索的軍隊潰不成軍,但阿爾摩拉維德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退返非洲。1090年,阿爾摩拉維德再次造訪伊比利亞,佔領了安達盧斯餘下的土地,這次行動鞏固了邊界,使得對陣雙方都無力向對方發起攻擊。

目次

001 引言?再征服運動(711—1492)

018 第一章?文藝復興(1300—1630)

037 第二章?百年戰爭(1337—1453)

055 第三章?黑死病(1347—1351)

075 第四章?明朝崛起(1368—1431)

091 第五章?歐洲擴張時代的開始(1450—1525)

105 第六章?活字印刷(1450年)

123 第七章?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140 第八章?征服新大陸(1492—1550)

155 第九章?宗教改革(1517—1648)

174 第十章?天主教改革或反宗教改革運動(1534—1563)

194 第十一章?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

210 第十二章?地中海時代的終結(1571—1669)

227 第十三章?俄國動盪時期(1598—1618)

244 第十四章?英國進入亞洲(1599—1698)

258 第十五章?德川幕府的建立(1603年)

274 第十六章?詹姆斯敦的建立(1607)

289 第十七章?三十年戰爭(1618—1648)

305 第十八章?路易十四的統治(1643—1715)

321 第十九章?滿族人的征服(1644)

335 第二十章?科學革命(1650)

352 第二十一章?莫臥兒帝國的黃金時代(1650)

368 第二十二章?維也納之圍(1683)

383 第二十三章?光榮革命(1688—1689)

396 第二十四章?俄國彼得大帝改革(1689—1725)

413 第二十五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

431 第二十六章?大不列顛第一帝國(1701—1763)

446 第二十七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1740—1763)

460 第二十八章?啟蒙運動(1750)

475 第二十九章?農業革命(1750)

487 第三十章?美國革命(1763—1783)

502 第三十一章?南太平洋的開闢(1760—1790)

518 第三十二章?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780)

533 第三十三章?現代保守主義的形成(1776—1796)

551 第三十四章?大西洋黑奴貿易(1730—1807)

565 第三十五章?法國大革命(1789—1799)

581 第三十六章?拿破崙時代(1799—1815)

596 第三十七章?拉丁美洲獨立戰爭(1808—1826)

610 第三十八章?維也納會議和梅特涅時代(1815—1848)

626 第三十九章?《1832年改革法案》(1832)

640 第四十章?歐洲革命(1848)

653 第四十一章?水晶宮世界博覽會(1851)

669 第四十二章?達爾文革命(1859)

687 第四十三章?俄國農奴解放(1861)

700 第四十四章?明治維新(1868)

715 第四十五章?德意志統一(1871)

730 第四十六章?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1848—1883)

744 第四十七章?帝國主義(1870—1900)

759 第四十八章?中國的革命(1911—1949)

773 第四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788 第五十章?俄國革命(1917—1921)

800 第五十一章?法西斯主義的興起(1919—1945)

817 第五十二章?大蕭條(1929—約1939)

833 第五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848 第五十四章?殖民主義的終結(約1945年至今)

862 第五十五章?冷戰時期(約1946—1991)

878 第五十六章?歐洲統一(約1947年至今)

895 第五十七章?阿以沖突(1948年至今)

912 第五十八章?計算機和高科技的時代(1976年至今)

927 第五十九章?中國崛起對全球的重要性(1978年至今)

939 第六十章?蘇聯的崩潰(1985—1991)

952 第六十一章?“9·11”和反恐戰爭(2001年至今)

書摘/試閱

第十二章

地中海時代的終結(1571—1669)

中國同時期:明穆宗朱載垕—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1571年10月19日上午,一艘由安吉洛.加布里埃利(Angelo Gabrieli)指揮的槳帆船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San Marco Square)靠岸,帶來了土耳其人於12天前在勒班陀被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組成的神聖同盟擊敗的消息。起初,威尼斯市民十分警覺,因為加布里埃利的船員們穿著戰敗的敵人的衣服。然而,近距離探視之後,聖馬可廣場上越聚越多的人群注意到,奧斯曼的旗幟懸掛在船尾,甲板上還有土耳其武器和俘虜。很快,船上鳴炮慶祝,一股洶湧的情緒在全城爆發開來。人們因勝利而激動得大聲哭泣,興高采烈地將手高高地舉向天空,在大街上相互擁抱。接下來的一整夜和整整一周,整座城市都在燃放煙花、敲響鐘聲、舉行彌撒,慶祝勒班陀戰役的勝利。該市金融區里亞托區(Rialto)的商人和工匠們用土耳其的地毯、旗幟和彎刀來裝飾他們的店鋪。市政部門打開債務人監獄,上演了一場由政府人員、戰爭英雄和犯人參加的盛大遊行,向聖馬可廣場行進。

在接下來的兩週,勒班陀戰役勝利的消息在全歐洲傳播開來。消息所至之處,人們都以歡笑和儀式來慶祝。據說,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聽到這個消息時,表現得淡定如常。當他在埃斯科里亞爾宮(Escorial)的私人教堂做彌撒時,他的大臣們告訴他土耳其人戰敗的消息,他卻不動聲色。然而,做完晚禱時,他站起身來,莊嚴地命令唱起聖歌,來慶祝基督教對土耳其人的勝利。就連新教國家也感到歡欣鼓舞。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James Ⅵ)作了一組拉丁文短詩來紀念這次勝利。

當時的人後來斷定這場胜利是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數十年鬥爭的終結。《堂.吉訶德》(Don Quixote)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參加了這場戰鬥,他稱之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所能見到的最偉大的事件”。他以自己在勒班陀戰役中所負的傷為榮,他的傷使他左手殘廢。教皇和威尼斯當局命令在像徵他們權力的大廳裡繪上壁畫,以紀念基督教聯盟的勝利。然而,不到兩個世紀之後,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頗具諷刺意味地將這場胜利稱為一項無意義的成就。

勒班陀戰役是地中海地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海戰,在這場海戰中,14萬名土耳其人、西班牙人、威尼斯人和教皇的臣民分乘600多艘艦船,在希臘西部的海岸展開對決。在4小時的激戰中,4萬多人戰死,將近100艘船隻被擊毀。戰死者當中,大約有2500人是土耳其人。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嘴回顧說,那一天“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是如此令人高興,因為全世界終於知道土耳其人在海上並非戰無不勝的”。然而,根據其直接結果,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證實了伏爾泰對神聖同盟勝利的消極評價。由於沒有資源和人力繼續戰鬥,威尼斯於1573年與奧斯曼人單獨簽訂條約,承認喪失塞浦路斯。一年後,無論是西班牙還是奧斯曼帝國,都不願也沒有資源在地中海地區進行大規模海上對抗。兩個大國在戰鬥中都遭受了人員和艦船方面的災難性損失,這使它們花了數十年才得以重建其海軍。而且,兩個大國都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威脅者: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與荷蘭和英格蘭的鬥爭中,奧斯曼土耳其人則不得不在兩條戰線同時戰鬥,一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作戰,一邊在波斯與薩非王朝(Safavids)作戰。

然而勒班陀戰役的後果,與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危機一起,帶來了持久的變化,這終結了地中海地區長達數世紀之久的霸權地位。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再公開衝突,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地區的軍事和商業格局。由於缺少有力的治安力量,地中海海盜橫行,尤其是地中海東部航道。自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起,他們就一直保衛這些航道。海盜呈現出多種形式。大部分海盜,不管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都是獨立的冒險家,他們是大海中的小魚,卻對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的國家以及它們的商業活動造成巨大打擊。其他海盜受到國家的支持。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私掠船船員,他們在地中海盆地眾多小國的庇護下,既做貿易,又當海盜。這些海盜的所作所為被稱為“corso”,意思是去海上航行。但是“corso”也意味著在公海的劫掠行為。因此,“corsair”是海盜和其他類型的海賊的同義詞。

其實,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宗教戰爭在地中海起到了打壓海盜的作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大多發生在地中海地區中部,尤其是1534年發生在突尼斯(Tunis)的對抗和1565年發生在馬耳他的對抗。然而,當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對結束之後,大規模海戰被“次等的小型戰爭”所取代,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ud Braudel)所稱的一樣。這些海盜並不是以十字架和新月的名義參加曠日持久的海戰,爭奪要塞和海上航道的主導權,而是乘坐敵對或中立的船隻,投身於小規模襲擊,或者搶劫海岸上孤立的村鎮,將其居民擄為俘虜,再賣到地中海地區主要的貿易中轉站。

從宗教信仰和社會背景來看,地中海地區的海盜是一夥混雜的人。這些海盜中最著名的是巴巴里海岸(Barbary Coast)的海盜,他們以北非的三座城市阿爾及爾(Algiers)、突尼斯和的黎波里(Tripoli)為基地。這幫穆斯林海盜由土耳其人、柏柏爾人、基督教的叛教者混合而成,他們從16世紀早期就已威脅地中海水域。海盜兄弟奧魯奇.雷斯(Oruç Reis)和巴巴羅薩.海雷丁(Hayreddin Barbarossa)出生於愛琴群島(Aegean Islands),當時已經當上阿爾及爾總督。從這裡,他們派船襲擊並打劫法國、西西里島,尤其是西方教皇國(Papal States)沿海地區的海岸。俘獲並販賣奴隸成了這些海盜的主要活動,馬格里布地區(Maghreb)的城市成為買賣這些在海上俘獲的或者從沿海地區擄來的人口的重要市場。奴隸們要么被販賣到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蘇丹的女眷,要么留在北非,為城市的統治者做苦力。少數幸運者被其家人贖回,或者被《仁慈聖母令》(Mercedarians)和《三位一體令》(Trinitarians)(羅馬天主教會頒布的贖回令)贖回。從1530年到1580年,單是阿爾及爾的奴隸市場,被販賣至此的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就多達30萬名。巴巴羅薩.海雷丁死後,巴巴​​里的海盜沿著一條獨立的航線出擊,這逐漸惹惱了他們在伊斯坦布爾的法律意義上的主人。的確,在1581年之後,他們將海盜襲擊的場所轉移到地中海東部地區,在這裡,他們猛烈襲擊從他們的航線上經過的基督徒船隻。

烏斯科克人(Uskoks)是另一群狠毒的海盜。16世紀70年代之後,他們分佈在一度非常和平的地中海東部水域。他們的基地位於伊斯特里亞海岸(Istrian coast)的莫拉卡山(Mount Morlacca)附近,他們的據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盜窩,固若金湯,從海上難以攻擊。烏斯科克人這一稱呼來自意大利語,意為“逃犯”。以這個臭名昭著的賊窩為據點,這一小撮人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製造了一個持久的國際問題。在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保護下,烏斯科克人無視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建立的和平。在亞得里亞海和達爾馬提亞海岸沿線,這些離經叛道者明目張膽地襲擊奧斯曼土耳其和威尼斯的船隻,尤其是當他們認為船上載有土耳其和猶太商人及貨物時。於是,他們使用宗教語言來為自己對戰利品的貪婪辯護,試圖使之合法化。他們的襲擊出了名的殘暴——他們有食人的惡名。而達爾馬提亞海岸的許多居民願意為他們提供幫助,儘管威尼斯的法律規定,協助這些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不僅僅是惹怒威尼斯人。歷史證明,他們的襲擊和劫掠非常具有破壞性,以至於意大利歷史學家阿爾貝托.特南蒂(Alberto Tenenti)認為,他們在17世紀20年代加快了威尼斯的衰落,損害了奧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間的諒解,而這正中位於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下懷。

但地中海地區最兇猛的海盜是天主教會的基督教軍事團體。這些團體中最突出的是聖約翰騎士團(Order of St. John),該團體是善堂騎士團(Knight Hospitallers)的最新化身,後者起源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聖約翰騎士團統治著馬耳他。1522年,當他們被蘇萊曼大帝(Süleyman the Magnificent)的海軍逐出羅得島(Rhodes)時,他們取得了馬耳他島。馬耳他騎士熱衷於奴隸貿易和海上劫掠,以至於他們的旗幟——白底紅十字旗——被看作地中海地區的骷髏旗,所有的水手只要看到它在地平線上出現,就會心驚膽戰。聖斯蒂芬騎士團(Knights of St. Stephen)是一支托斯卡納軍事團體,由科西莫一世(Cosimo I)於1561年創建,其目的是“為基督教信仰而戰”。儘管有這個宗教基礎,但該團體是科西莫在地中海建立一支海軍的藉口,他企圖藉此來攫取日益猖獗的海盜活動所帶來的財富。的確,從事海盜活動是托斯卡納創建這一團體的真實目的。船隻結束海盜活動,滿載而歸,在大公們的新港口城市裡窩那(Livorno)靠岸時,會被授予國家榮譽,受到熱烈儀式的迎接。返回的騎士會被視為聖戰英雄,夜裡會燃放煙花慶祝,遊行隊伍領著戴著鐐銬的俘虜朝關押奴隸的地方行進。很久以後,1595年,科西莫的兒子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為頌揚托斯卡納的這項海洋政策,命人在船塢附近豎立一座自己的雕像,雕像的腳旁還塑有4個被鎖鏈拴著的摩爾人。

在整個17世紀,這兩個軍事團體使地中海中東部成為恐怖天堂,他們專門襲擊威尼斯和奧斯曼帝國的船隻,他們的襲擊與烏斯科克海盜在亞得里亞海襲擊過往船隻有著同樣的原因。這些騎士經常以威尼斯人的船隻裝載有猶太人和土耳其人的貨物為藉口,攔停並進行檢查。尤其是聖約翰騎士團,十分蔑視威尼斯與伊斯坦布爾之間的商業夥伴關係,將“最尊貴的共和國”稱為“土耳其人的娼妓”,因為它在與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貿易時採取國家利益至上的態度。因此,正如烏斯科克人一樣,聖約翰騎士團直接威脅著威尼斯在亞得里亞海和黎凡特(Levant)地區的貿易活動。同樣,正如在應對烏斯科克人時一樣,威尼斯和奧斯曼帝國難以保衛自己不受地中海小國的這種襲擊,這些小國既不承認這兩個大國之間的條約,也不承認不成文的海上行為準則。

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海盜活動的激增,與此前一個世紀主導地中海的大國的衰落同時發生。這些大國包括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和西班牙。儘管它們面臨的困擾有地區性與其各自的原因,但這三個國家都經歷了一場遍及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嚴重危機。這場危機從16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在這次危機期間,作為所有國家生命線的食物和燃料變得越來越緊缺,原因是糧食生產跟不上貫穿整個16世紀的人口激增,並且製造船舶和火砲所必需的寶貴森林資源面臨枯竭。16世紀90年代,整個地中海地區的糧食收成下滑,因為在一段時間內,壞天氣困擾著這一地區,使農作物產量少得可憐,因而飢餓時刻威脅著這一地區居民的生存。剩下的少量糧食價格飛漲:1589年,1蒲式耳(bushel)糧食的價格是16里拉(lire);而到1591年,價格已飛漲到每蒲式耳50里拉。因為無法養活其子民,西班牙、威尼斯、奧斯曼帝國不得不進口荷蘭商船從波羅的海運來的糧食。第一艘荷蘭船隻於1590年駛過直布羅陀海峽,從那天起,它們便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常客。

地中海地區的大國試圖避免依賴荷蘭的糧食,但無濟於事。1585年,腓力二世頒發了針對西班牙領土上的荷蘭船運和貿易的禁令,這使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成為一件危險的事。腓力二世這樣做,部分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即擔心與異教徒打交道;部分是由於他試圖拯救西班牙的經濟。但是,當16世紀90年代的飢荒使整個地中海地區陷入困境無法解脫時,西班牙人通常對禁令置之不理。為此,腓力二世不得不在1595年重申該禁令。儘管面臨這些困難,大規模的船隊還是運載著糧食駛過直布羅陀海峽,為威尼斯和意大利其他城市提供供給。單是威尼斯,從1590年到1605年,就有超過400艘船隻從阿姆斯特丹駛往此地。

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使用,再加上乾燥炎熱的天氣,使得適合造船的橡樹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於是,來自波羅的海的資源再次挽救了危局,其結果是西班牙人、威尼斯人和奧斯曼人都依賴荷蘭的海運。因此,自1590年到1650年,震撼地中海地區的生態和人口危機限制了這一地區的國家和它們的經濟。尤其是一度貴為地中海強國的威尼斯,財富減少,國運衰落,淪為二流國家。

威尼斯和整個地中海地區衰落的部分原因是,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1497年航行繞過好望角並且在印度城市果阿(Goa)靠岸。這使葡萄牙人能夠直接航行到印度和東印度群島,以獲取香料和東方出產的其他奢侈品。在15世紀之前,威尼斯和穆斯林商人通過努力,已取得香料貿易中的實際壟斷地位。其中,穆斯林商人從陸路沿舊絲綢之路,或者從水路經過印度洋和紅海,運載香料到開羅或者伊斯坦布爾。從這些城市,威尼斯商人將這些香料運往歐洲其他地區。達.伽馬為爭取優勢而採取的行動永久地改變了威尼斯在香料貿易中的角色。到16世紀初,來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和馬來西亞馬六甲貿易中轉站的東方奢侈品開始運達里斯本。葡萄牙人信心大增,以至於之前曾在東印度群島生活多年的藥劑師托姆斯.皮雷(Tomes Píres)在1515年誇張地說:“誰成為馬六甲的主人,誰就扼住了威尼斯的喉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3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