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科學大師的失誤
滿額折

科學大師的失誤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牽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大師們──
歐拉、高斯、波耳、霍金、愛因斯坦、海森堡、玻恩、包立、哈恩、哈伯、居禮、錢德拉賽卡、費米……他們曾經犯下什麼樣的錯誤?

 是誰發明了COVID-19肺炎病毒的PCR檢測技術?三個諾貝爾得獎者與一場離奇官司!
 愛因斯坦與霍金,也會犯錯?
 製造毒氣,導致百萬人死亡的戰犯,卻得到了諾貝爾獎?
 今日的大師,明日的失敗者?科學,是一場不斷推翻前人與自己的循環賽?

科學家生平│理論與知識│科學史脈絡│科學與人性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量子力學、遺傳、天文!跨領域的豐富知識!

璀璨成就背後的真實人生
科學大師們的才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科學成就的背後,卻充滿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一次次的失誤,最終拓展了知識的疆界,突破了無知的限制。
本書以傳記式的筆法,介紹數十位科學家的生平故事、科學研究歷程以及跨領域的豐富知識,並詳述過程中的失誤原委。然而科學結晶的背後,不僅與學術有關、與文明有關,更隱藏了財富與權利、道德與名譽的糾葛;他們的成與敗,改寫了歷史,牽動了人類整體的命運。

上帝不僅在擲骰子,有時還將骰子扔到了找不到的地方。──霍金

 

作者簡介

楊建鄴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著名科普作家。在物理學史、科學家傳記和科普讀物方面著譯豐富,主要作品有《物理學之美》、《科學大師的失誤》、《量子史話》、《楊振寧傳》、《愛因斯坦傳》、《霍金傳》等,其作品素以扎實的科學功底和豐厚的人文內涵而廣受讀者歡迎。

 

前言
我們都知道,首創精神是科學研究活動最根本的要求;沒有首創精神,就沒有科學的存在,當然也就更談不上科學的發展。但是,首創精神與錯誤、失敗又是緊密相連的。只有探索別人從來沒有或不敢探索的問題,提出別人從來沒有或不敢提出的新見解,才能稱得上具有首創精神。在進行這樣的探索活動時,沒有先例可循,有時甚至要打破舊框架,為後人提供一個嶄新的框架。試想,在這種情形下怎麼可能完全避免錯誤和失敗呢?這正像一個人在漆黑的夜晚摸索於崎嶇的山路上,他怎麼可能不被石頭絆一下或跌一跤呢?就算是跌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也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除非他乾脆屈膝抱頭,在山洞裡坐等天明。
謹小慎微、害怕擔風險、人云亦云的「科學家」,固然不會犯什麼錯誤,但也不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蘇聯著名物理學家米格達爾(A. A. Migdal)說得好,如果從來沒有做過一件錯誤的工作可以算是一個科學家的認真負責的話,那也可以簡單地證明這位科學家缺乏勇氣和首創精神。
縱觀整個科學史我們就會發現,其中不僅包含令人歎為觀止、奪目耀眼的成果,而且也包含不少的錯誤和失敗。英國物理學家凱文勳爵(Lord Kelvin,1824−1907,即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一語道破此中真諦:我堅持奮鬥55年,致力於科學發展,用一個詞可以道出我最艱辛的工作特點,這個詞就是「失敗」。
其實,科學史上科學家所犯的各種錯誤和所遭受的失敗,不僅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引人入勝,而且就其對後人的啟發性而言,比成功史還更勝一籌。對此,英國著名化學家大衛爵士(Sir Humphry Davy,1778−1829)就曾感觸至深地說: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對科學家的失敗事例,作一番深入細緻的研究。美國生理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米勒(N. E. Miller,1909−2002)也曾尖銳地指出:已經發表的研究報告都是根據事後的認識寫成的。為了節省雜誌的篇幅(或許是為了面子),他們忽略了開始時在黑暗中的探索和嘗試,由於失敗而放棄的所有的嘗試幾乎都沒有被提起。因此,他們描述的圖景未免過於規律,也過於簡單,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其作用實際上是把科學的發展推進到毫無知識的領域。
在任何時代和任何研究中,只要把研究的對象罩上一層紫藍色神祕的光彩,都會無一例外地給人們帶來遺憾、偏見和誤解。由此可知,對失敗案例的研究是多麼不可缺少!實際上,研究失敗案例,素來為科學大師重視。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爾(J. C. Maxwell,1831−1879)說得好:科學史不限於羅列成功的研究活動。科學史應該向我們闡明失敗的研究過程,並且解釋,為什麼某些最有才幹的人未能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而另外一些人的名聲又如何大大地強化了他們所陷入的盲點。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和科學史家、哈佛大學教授邁爾(Ernst Mayr,1904−2005)在他的巨著《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一書中指出:歷史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成功的嘗試,還有不成功的努力。在處理科學領域的重大爭論的時候,要努力去分析爭論對手用來支持相反理論的思想、觀念(或信條)以及具體證據……只有透過學習這些概念的形成所經歷的艱難道路,學習早先的假定怎樣一個一個地被否定,換句話說,就是要學習過去的所有錯誤,才有可能獲得真正透徹和完滿的理解。在科學中,人們不僅透過自己的錯誤的歷史進行學習,而且也通過別人的錯誤的歷史進行學習。
筆者非常贊同米勒、馬克斯威爾和邁爾的觀點,因此早就有心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本書彙集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現在能夠奉獻給大家,感到由衷的高興。希望讀者能夠從本書26例科學家的失誤中,得到下述兩方面的收益和啟發。
一方面,即使是科學大師,像伽利略、牛頓、林奈、居維葉、高斯、歐拉、馬克斯威爾、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巨匠,也同樣會犯錯誤。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的科學探索,都絕不只是成功的記錄;甚至可以說,他們一生中所經歷的失敗肯定比他們獲得的成功更多。他們之所以能最終獲勝,是因為他們在經歷失敗的痛苦煎熬時,從不失望、從不氣餒。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奧祕所在。
另一方面,失敗固然在所難免,但透過對歷史上失敗事例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前人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以便在今後從事科學探索時作為借鑒,以減少一些可以避免的錯誤和失敗,筆者相信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果這本書果真能使讀者有所裨益,並由此受到激勵,立志為人類壯麗的科學事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筆者就會感到由衷的滿足。
另外,本書講的科學大師的失誤不僅僅是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失誤,還有一些是由於心理、性格、情緒等非科學原因造成的失誤。例如,有的科學家由於驕傲,有的由於某些極端民族情緒導致一時喪失客觀標準而進退失據或者走向極端,導致可悲的錯誤發生。看見這些錯誤,有時不免唏噓不止,感慨萬千。
不論由於什麼原因,其結果都是導致了失誤。研究這些失誤必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作者本人學識有限,沒有涉及的,或者分析不嚴謹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楊建鄴

 

目次

前言
第一講 生物學界的「獨裁者」
第二講 「簡單性」的陷阱
第三講 必然性與偶然性,誰是誰非
第四講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與一樁離奇的官司
第五講 貝特森為什麼要反對摩爾
第六講 歐拉留下的遺憾
第七講 是誰揮起了「亞歷山大之劍」
第八講 當大數學家遇到大物理學家
第九講 相對論:彭加勒和愛因斯坦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十講 不承認自己「女兒」的「現代化學之父」
第十一講 道爾頓犯下的荒唐錯誤
第十二講 一個偉大預言家的作繭自縛
第十三講 大衛為什麼與法拉第反目
第十四講 奧斯特瓦爾德為什麼反對原子論
第十五講 一個遭人鄙視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第十六講 哈恩為什麼為自己的發現而後悔
第十七講 勒維耶的輝煌與挫敗
第十八講 愛丁頓讓錢德拉塞卡欲哭無淚
第十九講 沒想到霍金會這麼做
第二十講 愛因斯坦做過的最大蠢事
第二十一講 伽利略錯在何處
第二十二講 應該如何對待實驗的結果
第二十三講 貝克勒的幸運和約里奧−居禮夫婦的不幸
第二十四講 他們真是一群科學騙子嗎
第二十五講 邁克生為什麼感到遺憾
第二十六講 包立為什麼敗給兩位年輕的物理學家


 

書摘/試閱

哈恩為什麼為自己的發現而後悔

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十幾萬人一瞬間在巨大的痛苦中死去,整個廣島也幾乎被一場空前絕後的大火燒毀!
原子彈爆炸後的第二天,消息傳到了英國一座古老的農莊。這裡囚禁著10位德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其中有兩位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勞厄和海森堡。還有一位化學家叫奧托‧哈恩,不久前他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這群科學家得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以後,哈恩大聲叫道:「什麼!十多萬人的生命被毀滅了?這真是太可怕了!」
接下來幾天哈恩心事重重,晚上也不能入眠。勞厄看出哈恩內心的痛苦,唯恐他一時想不開而尋短見,就悄悄對另一位科學家說:「我們應該採取一些措施,我很擔心哈恩。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使他非常難過,我怕會發生什麼不幸的事情。」
哈恩為什麼這麼不安和痛苦呢?原子彈與他有什麼關係呢?
 
(一)
1879年3月8日,哈恩出生在德國東部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市。非常有意思的是,愛因斯坦在6天後的3月14日,出生在德國多瑙河畔的烏爾姆。正是這兩個人奠定了原子彈的科學基礎。
哈恩的祖父是農場主人,但是哈恩的父親不願在農村過寂寞的生活,就到城市謀生,當了一名手工業學徒。出師後,他在法蘭克福定居下來,開了一家玻璃工廠。哈恩的父親一定很精明,因為他的工廠越來越興旺,到哈恩出世時,這個家庭已經上升為富裕的中產階級。而在同一時期,愛因斯坦的父親辦工廠接連失敗,最後破產成為窮困人家。
哈恩家的藏書相當豐富,再加上哈恩有國民圖書館的長期閱覽證,所以他從小就在書香中薰陶。他特別喜歡驚險小說和遊記,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祕島》以及《八十天環遊世界》,更是讓哈恩愛不釋手。尤其是《八十天環遊世界》生動活潑的筆調,真讓哈恩愛不釋手。
這些極有趣味、而且品味高尚的科幻作品,深深感動過哈恩,也影響了哈恩的人生道路。
哈恩的雙親非常注意用美妙的藝術感染孩子。他們常常帶著哈恩去歌劇院欣賞歌劇。德國作曲家卡爾‧韋伯創作的歌劇《魔彈射手》,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都給哈恩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雖說家庭相當富裕,但父母並不給子女過多的零用錢。每天只准吃兩塊糖,多一塊也不行。有時候,如果哈恩想吃點別的零食,母親就讓他自由選擇:或者吃掉兩塊糖,或者不吃兩塊糖而換取等價的零用錢,去買別的零食。有時哈恩想買點什麼,需要向母親詳細說明原因。如果說得合情合理,母親才肯多給一點零用錢,但大多遭到委婉的拒絕。
嚴格的家庭教育,培育了哈恩具有成為一個優秀科學家的素質。
1901年,22歲的哈恩獲得瑪律堡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接著,在步兵團服了一年兵役。
服完兵役後,他的老師津克(Theodor Zincke,1843−1928)教授請他到瑪律堡大學當助教。哈恩的志向是在化學工業界工作,這無疑是受到開工廠的父親的影響。哈恩認為,在津克教授的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對將來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津克教授的建議。這時,哈恩絕對沒想到他今後會走上純科學研究的道路。
1904年,德國一家大的化學公司「考爾聯合公司」的負責人,向津克教授提出,他們公司要一名從事化工的年輕人,條件是必須熟悉某一外國的情況,並能流利地講一門外語。津克教授當然知道哈恩的志向,於是就推薦了他。
哈恩得到這個好機會,當然萬分高興。1904年秋天,哈恩來到英國倫敦大學的化學研究所,在拉姆齊手下工作。拉姆齊是惰性氣體的發現者,還是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能在他手下工作,對哈恩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拉姆齊見到哈恩時,問:「你願不願意從事鐳的研究?」
鐳是不久以前由居禮夫人發現的一種放射性元素。哈恩在津克教授那兒沒學過放射性化學,因此他為難地說:「我對鐳和放射性幾乎一無所知。」
哪知拉姆齊卻回答說:「不知道沒有關係,也許還有好處,因為你可以用更開闊的思維來研究這個新課題。」
哈恩只好接受這一項研究任務。哪知還真讓拉姆齊說中了,哈恩不僅很快掌握了研究放射性的技術,而且還發現釷的一種新的同位素,哈恩取名為「射釷」,它的原子量是228(現在的值為232.0381)。
拉姆齊對哈恩的發現十分高興,也十分欣賞哈恩的聰明才幹,因此極力勸告哈恩專門從事探測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工作,而不要進入化學工業界。哈恩慎重考慮了拉姆齊的意見後,改變了原來的主意,決定在放射性領域裡做更加扎實的研究。哈恩向正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工作的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寫了一封信,表示想到盧瑟福實驗室工作一年。再加上有拉姆齊的推薦,盧瑟福很快回信,邀請哈恩去加拿大工作。

(二)
1905年秋天的一個晴朗的日子,哈恩來到了麥吉爾大學盧瑟福實驗室。哈恩很快就感覺到在盧瑟福身邊工作,十分有衝勁又愉快。在這裡,師生之間的融洽、平等的氣氛,是德國大學中很少有的。
開始,盧瑟福對於哈恩發現「射釷」表示懷疑,以為那就是他以前發現的一種「釷-C」。但哈恩馬上證明盧瑟福錯了。盧瑟福立即向哈恩道歉:「這都怪我,我過於輕率地聽信了別人的錯誤意見。你是對的!」
盧瑟福很快就讚賞哈恩的才幹了,並且立刻把「射釷」作為產生α粒子的主要來源。在盧瑟福的幫助和鼓勵下,哈恩又做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發現:一種新同位素「射錒」。盧瑟福很快就再次相信哈恩的判斷是對的。盧瑟福那種超人的活力和洋溢的熱情,使他的實驗室充滿了進取、堅定、和諧的氣氛,這使得哈恩自我感覺在這裡工作特別好。哈恩與盧瑟福成了非常親密的朋友。
像盧瑟福許多其他學生一樣,哈恩常常回憶起盧瑟福那爽朗的笑聲,以及他在模仿別人的俏皮話時,那種頑皮和喜悅的神情。
哈恩在加拿大的時候,白天和夜晚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如果不在實驗室,他大半都在盧瑟福家裡,兩人談起科學研究的事情,總是談不完,有時候,連賢德的盧瑟福夫人瑪麗都有些不高興,因為她更樂意讓她的丈夫和客人一起,聽她彈幾首鋼琴曲。
哈恩也是考克斯(John Cox)家裡的常客。考克斯是麥吉爾大學物理研究所的所長。在他的家裡,科學遊戲最受歡迎。客廳天花板上掛著一盞煤氣燈,當有客人敲門時,門輕輕打開以後,主人要求客人雙腳趿鞋擦著地毯走向煤氣燈,這樣人體上可以聚積一些靜電;然後,客人伸出手指靠近煤氣燈,手指上產生的電火花就點燃了煤氣燈。
1906年夏天,哈恩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麥吉爾大學,回到了對他不太友好的柏林。
離開德國兩年的哈恩,當他回到柏林時,他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放射性知識和實驗經驗,而且他在行動上還表現出麥吉爾大學的那種作風:科學家之間那種親密無間、隨和愉快的氣氛。遺憾的是,無論是放射性化學還是平等的氣氛,這兩種東西都不受柏林歡迎。因此,哈恩回到柏林後感到有些孤獨。在孤獨之中的樂趣,就是給盧瑟福寫信。在一封信中他寫道:「在德國,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是這樣少,以至於什麼事都得我一個人去做……他們只要一聽到有關鐳的事情,似乎就總是不相信。」
德國化學家可以說相當保守,不大容易接受物理學家們的新發現。他們認為化學是化學家做的事,用不著物理學家來說三道四、胡言亂語。1907年春季,哈恩在一次會議上講述了關於放射性問題的新進展,還談到居禮夫人根據放射性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鐳。
哈恩講完以後,一位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塔曼(G. Tammann,1861−1938)立即發言,他斷然否認鐳是一種元素,還說:「所謂的鐳還在不斷地放射,這就是說它還在改革自己,怎麼能認為它是一種元素呢?」
哈恩感到很好笑,又很生氣,於是立即十分坦率地反駁了這位「權威」學者。會後,哈恩的一位好朋友悄悄地對他說:「好朋友,你要謹慎一點才好呢!德國不是英國,不能想批評別人就毫無顧忌地在會上批評起來。已經有人說你徹頭徹尾地英國化了。」
哈恩聽了,雖然氣憤了一會兒,但也沒把這事放到心上。但德國化學家就是不理解化學的新進展,死也不承認新的發現和新的方法。連哈恩的頂頭上司,屢次幫助他找到工作的費雪(H. E. Fischer,1852−1919,19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也一時不能理解哈恩講述的放射化學。有一次哈恩在論文中說:」有些放射性元素僅僅只有極小極小的數量,我們甚至不能用天平來稱,而只能通過放射性來發現它們。」費雪看了以後很不以為然,他對哈恩說:我不能同意你的意見。數量再微,每種元素總會散發出某種氣味,我們透過這種氣味就可以識別不同的元素,怎麼能夠說‘只能透過放射性來發現它們’呢?我就只透過嗅氣味發現過一種化合物。」
哈恩聽了,真是哭笑不得。幸虧在1907年9月,哈恩遇到了一位漂亮而又能幹的女物理學家,才算遇到了知音,擺脫了孤獨的感覺。這位物理學家叫邁特納。哈恩這時已經決定從事放射性化學的研究,正好缺一位內行的物理學家協助,現在有了邁特納肯與他合作,這真是天作之合,哈恩高興極了。哈恩沒有忘記把這件高興的事告訴盧瑟福,他在信中寫道:邁特納小姐已經到物理研究所工作,並且每天在我這兒工作兩小時。」
有了邁特納的協助,哈恩真是如虎添翼。正在這時期,哈恩又遇到了另外一件有利於他的好事。
1910年,在柏林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由於文化部官員的鼓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時高興,就在大會上宣布,把一塊皇家農場捐出來做科學研究機構,號召工業界和政府慷慨資助研究機構的建立,並且決定首先建造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1911年,我們前面講到的哈伯,被威廉二世任命為該研究所所長。
1912年10月12日,哈恩被任命為其中一個規模不大的研究室的負責人。邁特納也加入了他的研究室。
在研究所正式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德國皇帝要參觀研究所,哈恩被指定向皇帝做一番有關放射性現象的演示。過去哈恩在倫敦時,曾經為女士們做過這種精彩的演示。在一間漆黑的屋子裡,用螢光幕顯示放射性引起的各色閃光圖形。女士們看了,大驚小怪,尖叫不止。
這一次,哈恩又如法炮製,布置了一間完全不透光的房子,進去以後什麼都看不見。等到參觀者適應了室內黑暗環境以後,他們就能看見螢光屏上有各種光亮的圖形在閃動和變化。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預先參觀後,都覺得這番精彩演示,一定會使皇帝大為開心。
但在正式演示的前夕,發生了意外的情況。皇帝的隨從侍衛來研究所檢查準備情況時,發現哈恩的展覽室漆黑不見光亮,他憤怒地大聲叫嚷: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夠讓皇帝陛下進入這樣一間黑漆漆的房子裡?」
哈恩解釋說,這種演示必須在黑暗的房間裡才行,但隨從侍衛根本不聽解釋:不行,絕對不行!要麼取消這個展室。」
哈恩可不願意失掉這個絕好的機會,於是決定在房間裡吊一盞小紅燈。
第二天,皇帝陛下到研究所後,毫不猶豫地就跨進了暗室,一切都按原來計畫順利完成,皇帝看到螢幕上移動著的有美麗光輝的圖形,也像倫敦的女士們一樣,大為驚訝,只不過沒大聲叫嚷。哈恩還別出心裁地把一小塊放射性物質拿到皇帝面前,讓陛下仔細觀看新奇的元素。
當時人們還不清楚放射性對人體有害,因此也沒有對皇帝進行身體保護。50年後,哈恩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說:假如今天我不對皇帝的身體進行保護,就讓陛下看放射性元素,我肯定會被投進監獄。」

(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恩被征入伍,改換了身分,於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被迫中斷了。哈恩被派到哈伯那兒服役。1905年,哈伯發明了將空氣中的氮合成氨的方法。我們知道,氨可以用來合成高效化肥,這一發明有極其重大的價值,為德國氮肥工業的興起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1915年年初,哈伯、哈恩與其他一些科學家被政府指令研究毒氣。哈伯是毒氣計畫」的負責人。哈伯對哈恩說:我們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毒氣戰鬥特別部隊,我們要研製新的、殺傷力更大的毒氣。」
哈恩聽了,嚇了一跳,不由倒抽一口涼氣。
接著,哈伯說了一堆大 道理」,這些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明原子彈時,又被一些科學家再次利用。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可說是建立了卓偉功勳,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位無比忠於德國政府的人,因為是猶太人,受到希特勒的迫害,不得不逃離德國,最後暴病身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哈恩和邁特納又在凱薩‧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繼續已經中斷了四年多的合作研究。很快,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其原子序數是91。他們給新元素取名為鏷」(Pa)。接著,哈恩又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工作,因此他被認為是歐洲最權威的分析化學家,尤其在放射化學方面,更有著不同凡響的聲譽。
正在他學術上日見輝煌時,卻捲入了一場學術爭論之中。與他爭論的對手是很有威望的科學家,法國居禮夫人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Irene Joliot-Curie,1897−1956)。
事情的起因和過程,這兒只簡單地介紹一下。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用慢中子轟擊92號元素鈾時,以為得到了93號元素。由於科學家在自然界只見過92號元素,從來沒有人見過92號之後的元素,所以,如果費米真的得到了93號元素,那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
費米開始還比較小心,不敢說自己真的發現了93號元素,只是說有可能發現」新元素。但後來由於沒有人懷疑他的結果,於是費米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真的發現了93號元素。
當時有一位叫伊達‧諾達克(Ida Norddack,1896−1978)的德國女科學家曾經提出過批評。她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信,對費米提出了批評。在信中她寫道:現在費米還沒有把握說,中子撞擊了鈾以後反應的生成物是什麼,在這種情形下談論什麼超鈾元素」是不合適的。
諾達克大膽假設,像原子量為238的鈾這樣的重原子核,當中子撞擊它時,它有可能分裂成幾大塊碎片,成為幾種比較輕的原子核。
諾達克的批評沒有受到費米和大家的重視,這有三個原因。一是諾達克不是很出名的科學家,刊登她的信的刊物也不是一流刊物。二是她的大膽假設,沒有任何人相信,因為中子的能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把堅固的原子核撞得分裂開來。舉個例子,一顆手槍子彈最多只能在牆上敲下幾塊碎片;如果說這顆子彈能把這座牆打倒,分裂成兩三大塊,恐怕你也不會相信的。三是哈恩同意了費米的意見,認為費米真的製出了超鈾元素;哈恩是公認的化學權威,這當然使費米相信自己對了。因此,費米拒絕了諾達克的意見。
諾達克與哈恩相識,哈恩也曾經關心過諾達克的研究。因此,在1936年一次見面時,諾達克向哈恩建議說:哈恩教授,您是否可以在您講課中,或者在著作中,提到我對費米的批評?」
哈恩嚴肅地拒絕了,並且說:我不想使您成為人們的笑柄!您認為鈾核會分成幾塊大碎片,依我看,純粹是謬論!」
但過了兩年之後,哈恩自己卻證明了這個謬論」是真理;而且在8年之後,哈恩還因為這個發現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就這麼奇怪!
正當哈恩否定了諾達克意見之後,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伊倫娜卻指出,諾達克的意見很可能是對的。伊倫娜在實驗中發現,用中子撞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找到了比鈾輕得多的產物,其原子量只有鈾的一半。如果伊倫娜的實驗是真的,那鈾原子核就真的被中子撞成兩大塊了!
哈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都不相信伊倫娜的實驗結果,一些人還嘲笑伊倫娜:伊倫娜還指望利用從她光榮的母親那兒學到一點化學知識,其實這早已經過時了。」
哈恩訓斥了說諷刺話的人,但他也不同意伊倫娜的意見。因此他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給伊倫娜,建議她更細緻地重做一次實驗。哈恩認為自己夠客氣的了,否則他會在刊物上提出批評,那伊倫娜就會出大醜了!
但是伊倫娜一點也不領哈恩的情,她在前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又發表了第二篇文章,進一步肯定了第一篇文章的結果。哈恩生氣了,覺得伊倫娜太不自量,竟然完全不聽一下他的善意勸告,一意孤行。他氣惱地對助手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1902−1980)說:我不會再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哈恩的話說過了頭,因為幾個月以後,他不得不仔細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過了幾個月,秋天來了。這時,哈恩的親密夥伴邁特納女士逃出了德國,因為她是一個猶太人。當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時,邁特納因為是奧地利人,所以一時還不會受到迫害。但到1938年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以後,邁特納馬上陷入了危險之中,她甚至連一份出國簽證都弄不到。幸虧同事想辦法,她才裝扮成外國的旅行者逃到丹麥。
邁特納一走,哈恩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幫手,心中非常煩惱,脾氣也大了許多。有一天,哈恩正在辦公室抽雪茄,忽然斯特拉斯曼激動地跑進辦公室,對哈恩大聲說:你一定要讀這篇報告。」
哈恩一時給弄糊塗了:什麼報告呀?」
斯特拉斯曼把一份刊物遞給哈恩:伊倫娜教授又發表了第三篇文章,肯定了她前兩篇文章的結果……」
哈恩不耐煩地打斷斯特拉斯曼的話:我對這位法國太太最近寫的東西,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斯特拉斯曼毫不退讓,說:我可以肯定,她沒有犯任何錯誤,是我們錯啦!」
不可能的!」哈恩生氣地大聲說。
你耐心點,聽我講;如果你聽完了再發脾氣,我就不作聲了,行吧?」
哈恩只好耐著性子聽。聽著聽著,哈恩震驚了。斯特拉斯曼說對了,伊倫娜沒錯,是自己堅持錯誤好幾年!
斯特拉斯曼還沒說完,哈恩大叫一聲:走,快到實驗室去!」
雖然這消息對哈恩猶如晴天霹靂,但哈恩終於不愧是優秀的科學家,他一旦明白自己錯了,就會馬上承認,並盡一切力量弄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這就是一個偉大科學家所應該具備的品質。也正是由於他承認了錯誤,才接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經過幾天艱苦的實驗,哈恩不得不承認,伊倫娜的實驗報告完全正確,用中子轟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的確多了一種比鈾輕得多的元素。但到底是什麼元素呢?伊倫娜沒有最終確定,只是說大概是什麼。哈恩決心弄個一清二楚,他是歐洲最有名氣的化學分析能手,這個艱巨的任務,真是非他莫屬了!
哈恩到底是真正的權威,他很快就明確指出,伊倫娜沒弄清楚的神祕產物是鋇(Ba)。鋇的原子量是137多一點,而鈾的原子量是238多一點,這就是說鋇的原子量只是鈾的一半左右。鈾原子核真的被中子撞得分裂」了!這真是讓人們無法想像的事情。哈恩不禁非常慚愧,諾達克幾年前提出過這種設想,而自己一口否定,還嘲笑過她!
哈恩完全相信,在化學分析上他絕對不會錯,可是在物理解釋上,他可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如果邁特納沒有走,那就馬上可以問她,可惜她走了。儘管如此,哈恩知道他們做出了偉大發現,必須一方面寫信徵求邁特納的意見,一方面儘快把自己的發現發表出去。他急忙告訴《自然》雜誌的主編,請他務必留一個空白版面,我有重要發現要發表」。主編同意,但12月22日以前必須將稿件寄來」。
12月22日,哈恩終於把文章寫好,寄給了《自然》。寄走之後,哈恩又有點後悔,邁特納還沒回信,還不知道物理上能否說得過去。如果物理上毫無可能實現這種分裂反應」,那怎麼辦?也許……後來,哈恩曾對人說:當文章送往郵局之後,我又覺得分裂反應完全不可能,以致想把文章從信箱裡取回來。
再說邁特納。她收到哈恩的信以後,開始她也不相信。她還記得前幾年諾達克的假設,當時她也堅決拒絕接受諾達克的假設,並勸人們把這種荒謬的假設扔到廢紙簍裡去」。現在,哈恩卻不可置疑地證明了諾達克的假設是對的,這怎麼不使她感到震驚和不解呢?但她相信哈恩一定不會錯。
經過緊張的思考和計算,她終於發現,對於很重的原子核(例如鈾),中子是可以把它們撞成兩半,分裂開來。邁特納是怎樣思考和計算的呢?這兒不多講,她只是很快計算得出這一反應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方程式E=mc2。這就足夠了!
邁特納很快回信給哈恩,信上寫道:我們已經詳細地讀過你的大作,並認為從能量角度上看,像鈾這樣的重核是有可能分裂的。
偉大的波耳不久也知道了邁特納的證明,他立即用手敲他自己前額,喊叫道:啊,我們過去都是一群笨蛋!肯定是這樣,真是太妙了!」
不久,哈恩的偉大發現震動了全世界。當時正值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科學家馬上意識到,哈恩的發現可以使希特勒生產一種威力極為巨大的爆炸武器——原子彈。如果這個戰爭瘋子有了原子彈,那整個世界就會陷入毀滅性災難!於是一群由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逃亡到美國的科學家,積極呼籲:美國必須搶先研製出原子彈,否則希特勒會讓原子彈在美國爆炸。」
羅斯福總統接受了製造原子彈的建議。經過3年多的努力,原子彈終於在美國製造出來。1945年8月6日,人類製出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

(四)
1945年4月底至5月初,當時德國已經戰敗,這時美國有一支特殊部隊,在德國快速挺進。這支部隊的代號是阿爾索斯」,它由兩輛坦克、幾輛吉普車和大卡車組成,任務是逮捕德國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收集製造原子彈的技術資料並保藏起來,不讓外泄。
不久,阿爾索斯」逮捕了德國最重要的10位科學家,他們當中有得過諾貝爾獎的海森堡、勞厄,還有最先證明核裂變的哈恩。
剛開始,他們被關押在德國的海德堡。透過窗戶,這群高貴的俘虜」可以看到遠處的古老塔樓。當人們看到門口有持槍的崗哨時,才知道自己是被關押的俘虜。開始,他們有些害怕、苦惱,如果他們被當作戰俘受審,今後的命運就不那麼美妙了。
5月上旬,他們被押送到巴黎,住在巴黎西部的一座別墅裡,管理他們的軍人,對俘虜們很客氣,待遇也不錯,比在戰爭時的生活還要舒適。他們可以到花園裡做各種體育活動;海森堡還可以憑記憶彈奏貝多芬奏鳴曲。
7月23日,他們又被送往英國。在登上飛機時,一位同行者問哈恩:哈恩先生,當你登上飛機時,有何感想?」
啊,很疲倦。」哈恩沉悶地回答。
到了英國,他們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被安置在一座花園般的古老農莊裡。他們可以在花園裡散步,做運動,也准許思考科學問題、作科學報告;還有遊戲室、圖書室。但他們的前途未卜,所以他們仍然十分苦惱。
8月6日,英國電臺報導,說美國空軍在日本某地投下了一顆原子彈。這群俘虜聽到這一報導後,極為震驚。他們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人懷疑聽錯了,認為美國不可能製出原子彈。這些德國優秀科學家們不能相信,美國科學家會超過他們德國人。因此有人說:不可能吧?是不是聽錯了?」
海森堡也不相信,說我不願相信這個消息。」
哈恩聽到這消息以後,震驚得幾乎支持不住要暈倒,臉色蒼白。他心中痛苦地想:天哪,我的發現竟給人類造成了這麼大的災難!這真是罪過呀!」
自從聽到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以後,他的心情一直處於極度壓抑和痛苦之中。他的同行非常擔心,唯恐他在絕望之中自殺。同行們相互低聲叮囑:對哈恩要多加注意!」
一位與他囚禁在一起的物理學家巴格(E. R. Bagge,1912−1996)博士,在8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可憐的哈恩教授!他向我們說,當他第一次知道,用鈾裂變製成的原子彈會帶來如此可怕的後果,他連續幾夜都無法入睡,他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好幾天,同行們都等哈恩確實睡著了才上床。哈恩並沒有真的去尋短見,無數慘死在原子彈爆炸中的生命,的確使他憂傷、消沉。這使他又一次想起了哈伯,哈伯因為研究毒氣,最後落得暴死異鄉。但有一點使哈恩稍微感到安慰的是,原子彈不是德國人製造的。他在後來常對人說:使我高興的是,德國人沒有製造和使用原子彈,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製造和使用了這一殘酷的新式戰爭武器。」
美國人在使用原子彈時,德國人已經投降,而且早已知道德國人根本沒有製造出原子彈,德國科學家的研究離製造原子彈還差得遠!美國人似乎根本不必扔原子彈。但他們扔了,而且扔了兩顆!為什麼要扔呢?原因與當年哈伯給哈恩講的理由一樣:可以更快地結束戰爭,讓美國少死一些軍人。
歷史是多麼驚人地相似啊!科學家的偉大發明、發現常常殘害了人類自己。今後科學家還會有什麼樣的發明、發現被更加殘酷地用於殘殺人類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