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世界》特集:花街 工藝 大理街 青草巷 市場 廟宇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9646536
替代書名:WAN der LAND extra issue: temple market herb alley dali street grafts that place
出版社: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編
出版日:2021/03/01
裝訂/頁數:平裝/176頁
規格:21cm*14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開啟一座萬華世界
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花街
這是一本關於《萬華世界 WAN der LAND》展覽的特別編集,藉由文字與影像,傳達食物創作背後的脈絡,以及展場上難以完整表達的考察內容。同時也是一本萬華的實用手冊,透過關鍵字與在地住民的分享,找到理解和深入探索萬華的索引。
收錄前期研究的在地田野調查、主廚食物創作的影像紀錄,以及多位創作者的萬華觀察分享,綜合呈現如萬花筒般的萬華世界。
作者簡介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二〇〇七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由忠泰集團成立,以建築、藝術與文化為切入角度,全方位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將關懷的主體由小眾環境,拓展到群體環境建構的理想狀態;目前以「明日博物館」、「都市果核計畫」、「忠泰建築學院」、「忠泰美術館」為四大核心計畫。
我們期待透過型態各異的行動,與人們共同打造一座充滿創造力與凝聚力的城市。
序
《萬華世界》序
宗教信仰、產業發展、歷史人文交織出萬華近三百年的繁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潛藏在艋舺人自古至今的生活中,隱身在老街巷弄間,形成獨樹一格的日常風景。在萬華,與之生活的時間越長,越是能發現它的華美,同種子與土壤一般,透過生命練習所擷取而來的養分,成長為本地樣態。
2017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啟「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第三個據點,將歷經八十多年歲月的市定古蹟活化轉型為「新富町文化市場」,期許成為艋舺古城的新觸媒;其後亦奠定了以田野調查與現地創作,作為年度展策劃的模式。這次展覽將從過往著眼於新富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的研究場域,推進到中萬華區域的人文踏查,並邀請策展人曾熙凱以及協同策展人李政道,聯手策劃《萬華世界》,以貼近現今觀點的新視角,收斂梳理成六大精彩的主題,分別是: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以及花街,透過「食物設計」作為訊息載體,由廚師、調酒師、調香師、燈光設計師共同跨域創作,將萬華的文化內涵與常民生活重新設計轉譯,延伸到空間、氣味、聲音、視覺等體驗。籌備展覽的調查研究歷時甚久,將過程中未竟展出的企劃內容,由大洋製作編輯,收錄至本展覽刊物,希望藉此溝通萬華未來的「可能」,啟發對於地方文化更多元向度的想像。
新富町文化市場作為飲食教育的場域、在地社會議題討論的基地,以及連結在地與外部社群的溝通平台,將持續不斷扣合傳統市場、庶民生活、在地文化之思考角度,連結都市、建築、藝術、設計、文化等多元創新能量,讓詮釋觀點的敘事開展, 交匯於新舊共存的文化場域,銜接過去與未來。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人 序
把在地設計成一道菜,嚐嚐萬華的厲害
這幾年,臺灣不再盲從其他國家的生活風格,逐漸看到自己的魅力,一步步向前邁進成為自己。從一開始大量的符號挪用,到現在真正走入在地生活挖掘內容。
在探尋臺灣文化的路上,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萬華,著實是必須深入理解的地方。萬華有著鮮明的歷史刻痕與性格,在協同策展夥伴政道的領頭下,我們一起走進封存在三、四十年前的臺北的萬華,看見了族群、家庭、慈悲、信念、品味和欲望,這一切對於急於尋找自我的臺灣來說,就像是原本模糊的輪廓突然對上了焦,臺灣文化的模樣竟變得如此清晰!
然而,在田調過程我們所到之處,在地店家們竟無人對於未來有一絲期望,彷彿資本巨輪已經迫在眼前,下一秒就要將萬華輾過,變成另一個高樓林立的商業區。
萬華不應該成為過去,我們迫切的想要讓萬華延續到未來,為了展現萬華的魅力與潛能,政道和我藉由此展,邀集了許多極為優異的五感創作者,以萬華的六個場域為靈感,透過精緻料理(Fine Dining)的架構,創造了六道菜,期望能引起喜愛美食的臺灣人對於萬華的重新理解。同時,也希望更多不同類型的創意人走進萬華,把萬華帶進自己的世界,也把萬華帶到世界。
曾熙凱
協同策展人 序
萬華對許多臺北人來說,像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問「萬華在哪裡?」、「萬華有什麼?」,刻板印象裡除了「阮經天、鳳小岳」,不乏遊民、角頭、宮廟、站壁這樣的字眼。
然而,走進萬華的生活,才發現萬華是一個世界。還記得世紀帝國嗎?這一年來,我們像斥侯一樣,慢慢的「點開」萬華的地圖,從新富町文化市場開始,展開一連串驚奇的發現。
從生活裡的美食發現,萬華能讓我抬頭挺胸面對臺南;進入田野探查時,發現萬華的花街,竟然啟蒙著北臺灣的文學發展;萬華的大理街到現在,仍是臺灣某些族群的流行最前線;青草舖豐富了臺灣野草養身知識,政府應該重視而納入醫學、生物研究領域⋯⋯這一年來對萬華的世界觀,不斷被顛覆了。
於是我們從萬華從早到晚的生活時間,按造時序變成了六道高級料理,從早上的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再到夜的花街 ,讓大家開始想像更華美的萬華。
這次與策展人熙凱第二次的合作,一起把萬華的內涵當作「材料」,「誘拐」了臺灣頂尖的主廚、甜點主廚、調酒師、燈光設計師、視覺設計師、味道設計師、流行設計師、食物攝影師、聲音創作團隊⋯⋯帶著這華麗的陣容,一起走進來刨根,甚至把「萬華的DNA」植入每一位參與者的血液裡。除了展覽之外,也期待未來能將萬華的華美,在各自的主場上轉化、詮釋,重新帶給世界。
我們從「萬華世界」開始,未完,待續。
李政道
目次
序言
《萬華世界》序
把在地設計成一道菜,嚐嚐萬華的厲害
概論
萬華印象
地圖概覽
萬華時間軸:一部台灣的世界史縮影
萬華世界WAN der LAND 紙上展
食物創作
前菜——弟子 方柏儼敬獻
湯品——蒜頭家
餐酒——救苦救難
主菜—幫龍蝦穿衣服
甜點——粉涼
甜點——繁華攏是夢
總論:開啟一座萬華世界
廟宇——艋舺神話
#慈暉遠蔭顧艋舺
#龍山行吟散策
#祖師爺親身擔災禍
#毋願離開的船頭媽祖
#我們都是《浪花》
#青山王鎮壓蟾蜍精
#還願扮將
市場——萬華人的生鮮超市
#萬華市場
#兵仔市場
#艋舺家人的那碗湯
#市場記憶
青草巷——百草in萬華
#藥籤傳說
#藥、草、赤腳仙仔
#臺灣野草學:絕不草草了事的台灣之光
#當代青草外服內用
大理街——從碼頭到車站
#萬華的拼接衣
#移民與產業拼圖
#前店後廠
#從凋零走向新生的服飾代工街
工藝—造神產業鍊
#艋舺工藝圖鑑
#使用老物的理由
花街—艋舺銀座繁華地
#遊廓、#女給、#娛樂遊船
#茶室裡的「純」田野考察
#姐唱的是人生
特別企劃
萬華約會指南
艋舺食客 Eat-up Guide
對談
01. 氣口(khuì-kháu)對了,什麼都對!
——廖小子、曾熙凱、李政道萬華走談
02. 我們在萬華:適宜的文化生活對談
——黃適上老師X洪宜玲總監
03. 獵奇?排外?我們是如此觀看萬華
——導演樊宗錡X藝術家洪譽豪
附錄
萬華時曆
書摘/試閱
淡水河沿岸的廣大肥沃平原上,長久以來居住著各社原住民,直到閩南人逐批從福建橫越海峽,抵達淡水河口,各方人群在艋舺交會,大溪口、王宮口、滬尾渡頭、料館口等主要碼頭逐漸出現。又因原漢在此交易,臺北第一條街道於焉形成。
來自泉州的晉江、惠安、南安人(合稱三邑人),可說是最早在艋舺規模發展的漢人群體。艋舺龍山寺、料館媽祖廟、青山宮皆屬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清水巖則為安溪人的祖師廟。在日本人統治之前,廟宇一直是民間自行運作地方事務的治理中心,也是地方具有名望的頭人、仕紳的影響力展現之處。
三邑人靠河運貿易吃飯、安溪人往內陸深山找機會。苦力來此尋頭路,在風險裡勞動來去,無論生命或生活,可能都在一日之間消逝。心靈信仰與風月娛樂,成為人們寄託生命、填滿生活的去處。宮廟與不好言說的小房間背後,或許是另一種看破生死的具象。
仕紳、苦力都在這,飲食攤販、漢醫草藥、生死行業緊鄰出現。隨廟宇出現的信仰產業鏈,聚集在西昌街、西園路與貴陽街一帶,工藝、糕餅、米粿、香鋪、米店、藥鋪、繡莊、軒社、布莊、當鋪、錢莊、染房⋯⋯,百業之蓬勃,是當代人難以想像的豐饒。
港口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逐漸淤積,爭奪地盤港口的肅殺風景,也隨郊行式微而和緩。日本人的都市規劃緊接到來,有現代化的新富市場及周邊的三水街市場,更有新式洋樓、百貨、酒肆、遊船等新穎奢華的消費空間,「艋舺銀座」之稱,在日本人口中流傳。
當鐵路載著人與貨進入萬華,雇主來此招雇人工,勞動力聚集車站周圍,性需求產業相應延續,人群從清代的上岸,到二十世紀的下車,陸路取代水路,萬華以不同交通型態,持續吸納來自各地的打拚。七〇年代在車站後方聚集的邊角布地攤,得交通區位之利,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成為全臺服飾生產的集散地。
萬華世界,萬種繁華,不同於隨後其他時代新興的商圈,而是以歷史為基底,一直站在臺北的起點,保存每個群體初到臺北的記憶,將產業一層層分享給新的東區。然而最豐富多樣、雅俗共存的文化肌理,長期來卻被刻板印象聚焦,尤其女性的樣貌,更顯片面單一。事實上,撐起碼頭文化與龐大木料市場經濟的商場女強人黃阿祿嫂,文人黃鳳姿與王香禪,政治家謝娥,慈善家清水照子、畫家謝招治⋯⋯,她們也都是輝煌的萬華世界中,甚少被看見與討論的不凡身影。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