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此書原來說,中國文化缺少懺悔意識。但書籍出版後又覺得此說欠妥,因此又寫了闡釋禪宗慧能「無相懺悔」的長文,作為全書的「補篇」。
作者簡介
林崗,1957年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198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深圳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兼職)。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劉再復合著有《傳統與中國人》、《罪與文學》;另著有《三醉人談話錄》、《口述與案頭》、《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秦征南越論稿》、《詩志四論》、《閱讀劉再復》等。
目次
目錄
出版說明 劉再復 5
導言 13
第一章 懺悔、良知與深層人性
第一節 有限的法律責任和無限的道德責任 30
第二節 道德承擔的可能性 35
第三節 道德承擔的現實根據 47
第四節 懺悔意識與救贖意識 52
第五節 良知——心靈體驗到的責任 57
第六節 良知系統的結構 68
第二章 懺悔文學的基本形態
第一節 作家直接作為懺悔主體的身世自敍 81
第二節 由作品主人公替代作家承擔懺悔主體的靈魂告白 92
第三節 具有懺悔主人公但非靈魂自傳的懺悔文學 101
第四節 一般文本(非懺悔主題)中的懺悔意識 107
第三章 文學的超越視角
第一節 柏拉圖對文學的指控 116
第二節 關於宗教大法官的寓言 120
第三節 文學的超越視角 127
第四章 靈魂的對話與小說的深度
第一節 道德心與自利心的對話 141
第二節 複調小說與小說的複調性 146
第三節 《列車正點到達》裏的戰爭責任 150
第四節 複調小說中的靈魂對話 158
第五節 對話與小說的人性深度 164
第五章 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第一節 懺悔意識的異化 170
第二節 傳統的思想資源與罪意識 179
第三節 中國文學傳統的局限 192
第六章 中國古代小說的敍事意識形態
第一節 世俗視角與超越視角的差異 204
第二節 敍事的意識形態 211
第三節 古典敍事的局限 221
第四節 逃避責任的寫作 227
第七章 論《紅樓夢》的懺悔意識
第一節 悲劇與「共犯結構」 234
第二節 懺悔者的性格與心靈 241
第三節 「還淚」的隱喻 249
第四節 偉大的懺悔錄 253
第八章 新文化運動中的懺悔意識
第一節 近代中國的懺悔概念 266
第二節 懺悔和啟蒙 269
第三節 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285
第九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維度及其局限
第一節 文學的維度視角 296
第二節 關於現代文學的本體維度 300
第三節 關於現代文學的本真維度 312
第四節 關於現代文學的本然維度 326
第十章 二十世紀中國廣義革命文學的終結
第一節 從新文化到新文化霸權 356
第二節 歷史唯物主義時間觀的引入和小說敍述角度的變化 365
第三節 敍事對意識形態的轉述 369
第四節 在「歷史進步」名義下的清算意識 375
第五節 作家的順從和敍事的離奇化 382
第六節 現代的「歷史神話」 388
第七節 歷史決定論對敍事的影響 394
第十一章 革命文學理論的話語和實際
第一節 站隊與歸順:工農兵文學的語境 404
第二節 革命者的激情與革命運動:胡風的悲劇 413
第三節 發現民間:趙樹理的尷尬 430
第十二章 作家在時代壓力下的寫作
第一節 大時代與小作家 446
第二節 作品中的「高調」與「插曲」 447
第三節 媚俗的改寫 459
第十三章 文學與靈魂的自救
第一節 逃亡與自我的拯救 485
第二節 個人的立場與禪者的慧悟 493
第三節 回歸脆弱的個人 502
第四節 上帝缺席之後的自疑與自我拷問 507
補篇 論漢傳佛教倫理中罪意識
——從佛教諸懺法到禪宗「無相懺悔」
第一節 佛教與罪意識的傳入 515
第二節 懺悔儀軌與罪性空寂論 519
第三節 諸懺法及其演變 532
第四節 六祖慧能與「無相懺悔」 538
後記 十年磨一劍 劉再復 548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