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古典名著全本注譯文庫
ISBN13:9787553813639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李維琦
出版日:2024/04/22
裝訂/頁數:精裝/416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李維琦,1932年生於湖南祁陽。曾任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副校長,中南修辭學會會長,湖南省語言學會理事長,《古漢語研究》主編。主要著作有《修辭學》《古漢語同義詞修辭》《祁陽方言研究》《中國音韻學研究述評》《佛經釋詞》《佛經續釋詞》等。古籍整理著作有《經傳釋詞》點校批注本,《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譯注本等等。
鄒文芳,曾為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歷史文獻研究。
序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墨子》中曾言:“吾見百國春秋。”如燕國、宋國、齊國的國史均叫作《春秋》,而晉國、楚國所記國史則分別叫作《乘》和《梼杌》,可見,“春秋”一詞是當時各國所記國史的通名,並非一國專有。後世流傳至今的《春秋》,實際上是《魯春秋》,系魯國歷代史官對本國歷史的記載,後孔子選取其中魯隱公到魯哀公之間 242年的部分進行了修訂。經孔子加工過的《春秋》,文本中表現出了他的政治主張與社會理想,秦漢以降的儒者,便奉之為儒家經典。
所謂“傳”,實際上是傳承師說對“經”作出解釋。據《漢書 ·藝文志》所載,關於《春秋》的解經流派有五家,其中的《鄒氏傳》和《夾氏傳》早已失傳,時人能見到的只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家。《公羊傳》,就是姓公羊的學者對《春秋》這部史書作出的解釋。相傳這個創立如是解釋的人叫作公羊高,戰國前期齊國人氏。他把這種解釋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一直傳到第六代公羊壽那裡,這已是漢景帝當政之時了。公羊壽與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共同用當時通行的漢字,把這種口口傳授下來的解釋寫成了文字,這便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公羊傳》的母本了。論作者,也就是形成文字的人,當然就該說是公羊壽與胡毋子都二人。講學說,那就要推尋到公羊高,而公羊高據說是子夏的學生,這就要推尋到孔子的學生子夏那裡去了。從戰國到漢景帝時期,這一兩百年間必定還有不姓公羊的公羊學者參與其中,使公羊學說得以發展和完備。《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高子曰”“魯子曰”等,知這些人應該都是公羊學說的經師大儒,才會被引用以證成其說。
《公羊傳》裡到底說了些什麼呢?舉其大要而言,有以下數端:
大一統思想。春秋時代,列國紛爭。《春秋》只認一個王朝,也就是周文王傳下來的這個王朝為正統。北晉、南楚、東齊、西秦等,一概不認。所謂大一統便是指此。《公羊傳》隱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大一統”的說法便來源於此。原意是說,為什麼《春秋》經要說“王正月”,是因為它看重周王這個正統。由於《春秋》中處處都在維護這個正統,這層意思貫穿了全經,後人便名之曰“大一統”思想。《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實指天下諸侯,所有疆土,全國人民,皆統系於一個政權,而無分裂侉離。
華夷轉化論。《公羊傳》中多以文明或道德進化程度來區分華夷,且華夷可以互相轉化。“夷狄”受到贊許,可被稱為“子”,而“諸夏”在文明或道德上倒退了,則會被視為“新夷狄”。
例如,《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經]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傳]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 ?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楚本是南方後進國家,諸夏以夷狄視之。這一年楚伐鄭,鄭伯肉袒至楚師謝罪。楚王於是下令退師。將軍子重不欲。楚莊王以理曉之,曰:“君子篤於禮而薄於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詳。”楚、晉戰於邲,晉師大敗。楚莊王曰:“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 !”遂班師,不逐晉人。《公羊傳》記載了楚莊王伐鄭而舍鄭、大敗晉軍而不追逐,證明楚莊王能講禮義,在文明和道德上勝過晉人,故贊許楚王“有禮”,進爵為子,而對“諸夏”的晉國加以貶責。
《公羊傳》昭公二十三年:“中國亦新夷狄也。”注家以為是指昭公二十二年,王室內亂,王子們互相殺伐,上下敗壞,諸侯無救助者,這便是夷狄之行。一說是指陳、蔡新受楚封,率諸小國以附楚,於是成了新的“夷狄”。
三世說。《公羊傳》先後三次講“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分別見於隱公元年、桓公二年、哀公十四年)意思是說親見的時代、親聞的時代與傳聞的時代的歷史,在寫法和說法上不盡相同。寫現當代史,寫近代史,寫古代史,不可以是一個模子。因為時代在變,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這給了後世學者以寶貴的啟迪。
反經合道。其事主要見於《公羊傳》桓公十一年:
[經]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傳]祭仲者何?鄭相也。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
原來鄭國有塊飛地在留,祭仲到那裡去視察,途經宋國。宋把他扣下來。釋放他的條件是,廢現在的國君忽(鄭昭公),立宋國的外甥突為國君。祭仲竟然答應了,並且實施。《公羊傳》認為祭仲做得對,這是“知權”。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不答應,忽會被宋進軍殺死,鄭會滅亡。而如果答應了,那麼,“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國君不會死,鄭不會亡。況且稍後一點兒,忽還可以回來做國君,還可以把突趕走。祭仲作為人臣,擅自廢立君主,而且是在他國壓力下進行廢立,大逆不道,所以叫作“反經”。可他這樣做,既保全了國家,又保存了國君的生命,符合保國安民的根本大道,所以叫作“合道”。反經而合道,就是“知權”,《公羊傳》就稱祭仲是“賢”。但公羊學者也提出知權的原則,以免他人亂用:“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
禮義高於一切。公羊是孔孟這一派的,講究禮義,自不消說。他們不單是講禮義,而且講得非常徹底,認為禮義是高於一切的,無論何時何地,禮義是裁斷是非不可改變的原則。
《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有載:
[經]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師敗績。
[傳]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濟,未畢陳,有司復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後襄公鼓之,宋師大敗。
《公羊傳》於是論曰:“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孔子以為(實是《公羊傳》以為),在重大禮義面前,戰爭勝負退居次要地位,精神超越肉體,高尚超越瑣屑,獨大其“不鼓不成列”,不乘人之危,正而後戰。孔子許其正,贊其為“文王之戰”。然而文王果如此作戰,其不能得天下可以前定。戰爭中最高仁義是戰勝敵人,以求得保民而王,使自己免於覆亡。故論者多以為宋襄迂闊,非真知仁義者。
復仇,雖百世可也。《公羊傳》莊公四年:
[經]紀侯大去其國。
[傳]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 ?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何仇爾 ?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公羊傳》稱許齊襄公九世復仇。為齊滅紀找理由。與其說是為賢者諱,不如說是為強者辯。一百五六十年前的事,從哀公算到襄公的父親,已九歷齊君,然後來算老帳,要滅掉紀國。且烹齊君是周室行王法,紀侯說沒說壞話,這壞話是不是哀公的實際,都在未知之數。以此作為滅紀的借口,正像寓言所說狼吃羊的借口一般:“我聽說你去年在背地裡說我的壞話。”
然而歷史學家言必有中,是不可以隨便敷衍的。他是讓後人牢記復仇之義,讓我們長點記性。假如有個國家就在我們身旁,曾極大傷害我們國家民族,並且從未全民悔過,欺軟服硬,隨時準備乘機再起,你能放心睡大覺嗎?百世復仇亦不為過,這是對我們民族健忘症的有力鞭撻。
隱諱之道。《公羊傳》閔公元年:
[傳]《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目次
桓公 ... 029
莊公 ... 059
閔公 ... 111
僖公 ... 117
文公 ... 180
宣公 ... 215
成公 ... 249
襄公 ....280
昭公 ....327
定公 ... 374
哀公 ... 398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