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的構想與開展:明治時代(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講談社‧日本的歷史10
ISBN13:9787549634712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日)鈴木淳
譯者:李青
出版日:2021/05/01
裝訂/頁數:精裝/389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日本史學家鈴木淳經典力作,重現近代日本的成長軌跡
揭開明治維新的蓬勃表像,發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本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十卷。講述的是明治時代的歷史,在時間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晚晴到民國初期。
★東京大學近代史學者鈴木淳代表作品,重現近代日本的成長軌跡。東京大學教授鈴木淳,是日本近代史領域的頂尖學者,其對明治時代社會經濟史的論述,為日本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揭開明治維新的蓬勃表像,發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一百多年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步入近代化的道路,其後日本的發展對鄰國,甚至世界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本卷聚焦這段中國人最為關注的日本歷史,從日本學者自身的目光出發,以維新親歷者的人生經歷為引線,向讀者詮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明治維新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重南推薦:本書敘述明治維新史,幾乎看不到概括性總結和抽像性表述,敘史專題性強,細節詳盡如講故事。中國學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學家如何敘述這段中國最關注的日本歷史,這對探尋中日差異、理解日本近代以來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明治維新史,幾乎看不到概括性總結和抽像性表述,敘史專題性強,細節詳盡如講故事。中國學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學家如何敘述這段中國最關注的日本歷史,這對探尋中日差異、理解日本近代以來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湯重南
1868 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在行幸東京的途中,第一次看見了太平洋。江戶時代的天皇幾乎從未離開京都,更不曾見過外海,明治天皇睿覽大洋的一刻,歷史的軌道即從“幕末”轉向了“明治”。此後二十余年,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掀起改革浪潮,日本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但也埋下諸多隱患。
本卷用維新志士的個體經歷穿針引線,全面而立體地呈現了日本由落後島國躍居亞洲強國的轉軌歷程。
作者簡介
鈴木淳
1962 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國史學科,修完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現任東京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史、明治時代的社會經濟史。主要著作有《明治的機械工業》《町滅火隊的近代》《新技術的社會志》《關東大地震》《科學技術政策》等。
李青
文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日語系,主要從事日本文學、翻譯文學研究。譯有司馬遼太郎、上橋菜穗子、富安陽子等作家作品十余種。
目次
第一節 《五條御誓文》
第二節 公議
第三節 藩制改革
第二章 戶長們的維新
第一節 從藩到縣
第二節 戶長的工作
第三節 戶長與地方
第三章 士族的職能
第一節 對外戰爭的變化
第二節 民權、叛亂、巡查
第三節 秩祿處分
第四章 官與民的相遇
第一節 西鄉與大久保
第二節 道路縣令與民權家
第三節 《軍人敕諭》
第五章 整頓內政,增加民產
第一節 造船業與外國人
第二節 企業勃興
第三節 貫徹維新
第六章 頒布憲法
第一節 憲法頒布儀式
第二節 東京與地方
第三節 “書籍奴隸”的維新
書摘/試閱
前言 親眼看見大海的天皇
明治元年(1868)十月一日,在從京都乘肩輿前往東京的途中,明治天皇次親眼看見了太平洋。長州藩同行的木戶孝允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至尊睿覽大洋……從此皇威光耀外海,感泣不已也。”長途跋涉後終於看見廣闊的大海,一定有很多人會為此而感動。不過,多次往返於江戶與藩地之間、看慣了太平洋的木戶孝允卻並非為此動容。
不僅是剛剛年滿十六周歲的明治天皇,江戶時代的歷代天皇基本都沒有離開過京都,更不曾見過外海。天皇看見太平洋這件事本身即昭示著新時代的到來,而且在那個時代,外海有著特殊的含義。在沒有飛機的時代,海外的所有以書籍、以人為載體的信息,均由船只帶入島國日本。代表外國軍事實力的軍艦、軍隊也來自海上。外海是連接日本與海外各國的通道,也是各國軍艦、船舶炫耀軍事實力與先進技術的舞台。那些能在外海航行的輪船賦予了外海更加重要的意義,它們給陸地上沒有國境線、鮮有機會直接與歐美文明接觸的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幕府末期的動亂始於十五年前。彼時佩裡率領四艘蒸汽軍艦出現在浦賀海面上,包括木戶孝允在內的很多人痛感必須設法應對這樣的局面。對於那時候的木戶孝允等人而言,外海是危險的領域,隨時有可能出現外國軍艦的身影。“海防”成為幕府與各藩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因而各地紛紛修建起用來架設大炮的炮台。長州藩在幕府開放港口後,仍采取攘夷方針。五年前在下關炮台,長州藩與四國聯合艦隊交戰,終以慘敗收場。
然而,如今的木戶孝允不再懼怕大海。他的後輩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漂洋過海前往英國考察後歸來,組建起新的政府。在這一年的一月十五日,即天皇元服(加冠)之日,新政府宣布與外國和睦共處。在眼下的戊辰戰爭中,政府的官兵使用輪船進行海上運輸,大海從危險領域變成可以獲益的實用領域。回顧十五年來自己對大海感情的變化,回憶起自己的辛勞和在內戰中流散朋友的音容笑貌,木戶孝允難免會悄然落淚吧!
當然,自多年前起,以幕府為中心,日本也在不斷發展對外貿易,普及輪船,建設近代化的海軍。八天前,會津藩投降,戊辰戰爭的陸地戰基本結束。但在這一階段,日本實力強大的艦隊仍是由榎本武揚率領的、停泊在仙台藩領地內松島灣的舊幕府海軍。在充分利用大海這一點上,新政府只是更換了領導人,但仍舊延續著幕府的方針。天皇看見大海這件事便像征著這種更迭。
不過,維新的目的並不是讓天皇看見大海,也不是要打破長期以來的傳統,而是要構築新體制的起點。面對渡海而來的近代技術與近代軍事力量,新政府不再像幕府那樣,一邊維持舊體制的框架,一邊接納它們,而是要變革體制,舉全社會之力加以應對,這是維新的開端。自此以後,這場不斷進行的社會變革便以宣揚“皇威”為目的,天皇成為其像征。
此後,外海成為日本向海外直接宣揚皇威的舞台。木戶孝允主張在這一年入侵朝鮮:“在其土大張神州之威。”數年內,日本向海外大展軍事實力。明治十一年(1878),在江華島事件主角井上良馨艦長的帶領下,日本國產軍艦“清輝”巡航歐洲各國,日之丸旗迎風招展,向世界宣告新的海軍大國已經誕生。隨後,日本與清朝在建造軍艦方面展開競爭,把擴充海軍作為在軍事上、文明上發揚國威的手段。此事在日本國內獲得廣泛支持,政府意欲以此為中心來應對議會上提出的問題。
大海的作用不僅限於此。繼政府首腦為首的岩倉使節團環球考察後,許多人遠赴海外,帶回了新的知識。在日本國內,天皇乘坐輪船從鹿兒島一路巡視至函館,這宣告了新時代的到來。對外貿易的擴大,出口產業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進口商品。日本國內海運業的飛速發展也使人員往來、物資流通變得更為頻繁。即便是偏遠地區,也迅速在海上航線的重要之處建起了真正意義上的、西式風格的燈塔。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明治時代始於大海。
在“明治”年號確定後的第二十二天,天皇眺望太平洋的這一瞬間,正是一個歷史由“幕末”進入“明治”的巨大轉折點。木戶孝允正是看清了一點,才不禁熱淚盈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