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國醫大師周仲瑛辨治疑難雜病方略(第2版)》分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大部分,總論部分不但闡述了疑難雜病的概念、臨床特點、病因特點、病機要點、辨治要點等基礎理論,還系統介紹了周仲瑛教授臨證的十五大治療策略、六大處方用藥經驗;各論部分精選了包括甲型H1N1流感在內的35種常見疑難雜病,每個病種均從概述、臨證要點、驗案精選三個方面,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周仲瑛教授具體治療每個病證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啟人智能,引人入勝。
周仲瑛,男,漢族,1928年出生,江蘇如東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國醫大師,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自幼隨父學習岐黃醫術,1946年懸壺鄉裡,先後就學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畢業後留江蘇省中醫院內科工作,1983年調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醫)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等職。
在急症研究方面,先後對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毒感染性高熱、休克、出血、中風、急性腎衰竭、重症肝炎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創造性地將傳統的瘀熱相搏證,從單純的外感熱病擴大到內傷雜病,從急症病延伸到疑難病,並認為因具體病種、具體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瘀熱血溢(DIC)、瘀熱發黃(重症肝炎)、瘀熱水結(腎衰少尿)、瘀熱阻竅(出血性中風)等不同的證候,運用涼血化瘀系列方藥治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瘀熱論”理論。高度概括出急症的基本特點為內外合邪、大實大虛、多髒同病、多病同證,構建了中醫內科急症學學術體系,率先開設了“中醫內科急症學”課程;在內科學體系上,率先提出以臟腑為內科疾病系統分類基礎的思想,並據此編寫出“內科學總論——辨證施治綱要”,提供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第2版《中醫內科學》教材的編寫藍本,對臨床專業分化起到了先導作用。強調以臟腑為臨床辨證的核心,**審證求機、辨證五性諸論、內生六淫說、第二病因說、氣營中心說、三毒論、三熱論等學說,豐富了中醫辨證論治內容,完善了中醫內科學體系;在疑難病症的研究方面,系統概括出疑難病的病理特點為疑病多鬱、難病多毒、怪病多痰、急多風火、久病多瘀、病實體虛、多髒相關,揭示了疑難病症的辨證施治規律。
周仲瑛,男,漢族,1928年出生,江蘇如東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國醫大師,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自幼隨父學習岐黃醫術,1946年懸壺鄉裡,先後就學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畢業後留江蘇省中醫院內科工作,1983年調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醫)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衛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江蘇省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等職。
在急症研究方面,先後對流行性出血熱等病毒感染性高熱、休克、出血、中風、急性腎衰竭、重症肝炎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創造性地將傳統的瘀熱相搏證,從單純的外感熱病擴大到內傷雜病,從急症病延伸到疑難病,並認為因具體病種、具體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瘀熱血溢(DIC)、瘀熱發黃(重症肝炎)、瘀熱水結(腎衰少尿)、瘀熱阻竅(出血性中風)等不同的證候,運用涼血化瘀系列方藥治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瘀熱論”理論。高度概括出急症的基本特點為內外合邪、大實大虛、多髒同病、多病同證,構建了中醫內科急症學學術體系,率先開設了“中醫內科急症學”課程;在內科學體系上,率先提出以臟腑為內科疾病系統分類基礎的思想,並據此編寫出“內科學總論——辨證施治綱要”,提供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第2版《中醫內科學》教材的編寫藍本,對臨床專業分化起到了先導作用。強調以臟腑為臨床辨證的核心,**審證求機、辨證五性諸論、內生六淫說、第二病因說、氣營中心說、三毒論、三熱論等學說,豐富了中醫辨證論治內容,完善了中醫內科學體系;在疑難病症的研究方面,系統概括出疑難病的病理特點為疑病多鬱、難病多毒、怪病多痰、急多風火、久病多瘀、病實體虛、多髒相關,揭示了疑難病症的辨證施治規律。
作者簡介
陳四清,男,漢族,1967年出生,江蘇射陽人。江蘇省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中醫醫案學教研室副主任,江蘇省中醫院院級名醫。1991年南京中醫學院(現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9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第1臨床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第1臨床醫院中醫內科學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肝膽病學後備學術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後備學術帶頭人,長期致力於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治和中醫藥科普文化傳播研究,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優秀繼承人,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養物件,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嫡傳弟子,前後跟隨周仲瑛教授臨證學習17年,擅長肝炎、肝硬化、腫瘤、皮膚病等疑難雜症的中醫中藥診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巡講專家,全國首批百名中醫藥科普專家,進行大型科普學術講座30余場,主編的《新農村衛生保健》榮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中醫藥科普圖書著作獎一等獎”。主持研究省部級課題5項,主編及參編學術和科普專著49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榮獲2010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上海顏德馨中醫藥基金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金話筒獎。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等職。
序
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長期致力於中醫中藥診治疑難病證的研究,學驗俱豐,屢起沉屙,譽滿業界。周仲瑛教授十分重視中醫藥學術的傳承,誨人不倦,多年來採取學院培養、國家師承、國家優秀人才項目、省優秀人才項目、院內師帶徒等多種形式培養了學術弟子百余人,他們中大多數已成為業內知名中醫藥學術專家、教授,享譽一方。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周仲瑛教授辨治疑難雜病的學術經驗,潛心跟隨周仲瑛教授臨證學習達17年之久的陳四清博士,組織在甯的周仲瑛教授的部分弟子,共磋互商,精心編撰,博覽並參閱了周仲瑛教授及其門徒們總結的學術論文或著作,對周仲瑛教授治療疑難雜病的經驗進行了進一步收集、疏理、提煉和擴充,形成了系統的疑難雜病中醫治療特色專著。全書分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大部分,總論部分不但闡述了疑難雜病的概念、臨床特點、病因特點、病機要點、辨治要點等基礎理論,還系統介紹了周仲瑛教授臨證的十五大治療策略、六大處方用藥經驗;各論部分精選了包括甲型H1N1流感在內的35種常見疑難雜病,每個病種均從概述、臨證要點、驗案精選三個方面,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周仲瑛教授具體治療每個病證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啟人智能,引人人勝。
術則行極一時,道則流芳千古。本書既是一本解決中醫年輕從業人員臨床辨證不準、用藥難精,快速提高臨床療效的“術”書,更是一本有志於研習中醫疑難雜病者深化和豐富中醫理論修養的“道”書。諸君誠能潛心研讀,術道並茂者日眾,則我中醫振興可望矣!
術則行極一時,道則流芳千古。本書既是一本解決中醫年輕從業人員臨床辨證不準、用藥難精,快速提高臨床療效的“術”書,更是一本有志於研習中醫疑難雜病者深化和豐富中醫理論修養的“道”書。諸君誠能潛心研讀,術道並茂者日眾,則我中醫振興可望矣!
目次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疑難雜病的概念
第二章 疑難雜病的臨床特點
第三章 疑難雜病的病因特點
第四章 疑難雜病的病機要點
第五章 疑難雜病的辨治要點
第六章 疑難雜病的治療策略
第七章 疑難雜病處方用藥經驗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甲型H1N1流感辨治經驗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高熱辨治經驗
第三章 重型肝炎辨治經驗
第四章 流行性出血熱辨治經驗
第五章 哮喘辨治經驗
第六章 咳嗽辨治經驗
第七章 失眠辨治經驗
第八章 高血壓辨治經驗
第九章 冠心病辨治經驗
第十章 高脂血症辨治經驗
第十一章 動脈粥樣硬化辨治經驗
第十二章 心律失常辨治經驗
第十三章 內傷頭痛辨治經驗
第十四章 中風辨治經驗
第十五章 慢性腹瀉辨治經驗
第十六章 潰瘍性結腸炎辨治經驗
第十七章 腸易激綜合征辨治經驗
第十八章 便秘辨治經驗
第十九章 慢性乙型肝炎辨治經驗
第二十章 肝硬化辨治經驗
第二十一章 慢性腎衰竭辨治經驗
第二十二章 內傷發熱辨治經驗
第二十三章 盜汗辨治經驗
第二十四章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辨治經驗
第二十五章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辨治經驗
第二十六章 再生障礙性貧血辨治經驗
第二十七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辨治經驗
第二十八章 類風濕關節炎辨治經驗
第二十九章 食管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章 顱內惡性腫瘤辨治經驗
第三十一章 原發性肝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二章 支氣管肺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三章 顫證辨治經驗
第三十四章 多發性骨髓瘤辨治經驗
第三十五章 惡性淋巴瘤辨治經驗
鳴謝
第一章 疑難雜病的概念
第二章 疑難雜病的臨床特點
第三章 疑難雜病的病因特點
第四章 疑難雜病的病機要點
第五章 疑難雜病的辨治要點
第六章 疑難雜病的治療策略
第七章 疑難雜病處方用藥經驗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甲型H1N1流感辨治經驗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高熱辨治經驗
第三章 重型肝炎辨治經驗
第四章 流行性出血熱辨治經驗
第五章 哮喘辨治經驗
第六章 咳嗽辨治經驗
第七章 失眠辨治經驗
第八章 高血壓辨治經驗
第九章 冠心病辨治經驗
第十章 高脂血症辨治經驗
第十一章 動脈粥樣硬化辨治經驗
第十二章 心律失常辨治經驗
第十三章 內傷頭痛辨治經驗
第十四章 中風辨治經驗
第十五章 慢性腹瀉辨治經驗
第十六章 潰瘍性結腸炎辨治經驗
第十七章 腸易激綜合征辨治經驗
第十八章 便秘辨治經驗
第十九章 慢性乙型肝炎辨治經驗
第二十章 肝硬化辨治經驗
第二十一章 慢性腎衰竭辨治經驗
第二十二章 內傷發熱辨治經驗
第二十三章 盜汗辨治經驗
第二十四章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辨治經驗
第二十五章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辨治經驗
第二十六章 再生障礙性貧血辨治經驗
第二十七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辨治經驗
第二十八章 類風濕關節炎辨治經驗
第二十九章 食管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章 顱內惡性腫瘤辨治經驗
第三十一章 原發性肝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二章 支氣管肺癌辨治經驗
第三十三章 顫證辨治經驗
第三十四章 多發性骨髓瘤辨治經驗
第三十五章 惡性淋巴瘤辨治經驗
鳴謝
書摘/試閱
(七)瘀熱相搏,不唯外感
20世紀70年代後期,周老曾對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溫課,結合臨床實踐認識到必須根據中醫理論,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針對形成瘀血的病理因素、血瘀的病變部位,採用具體的治法,才能彰顯中醫活血化瘀這一治則的優勢,提高療效。與此同時,周老又在臨床體會到涼血化瘀法與瘀熱相搏證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廣泛涉及外感內傷多種急難病證,並從《傷寒論》的“瘀熱”一詞及“蓄血”證的論述,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等的創立,《備急千金要方》所擬的犀角地黃湯治療蓄血、瘀血,《溫疫論》所言“血為熱搏”,《溫熱論》提出的涼血散瘀法等,得到觸悟和啟發,將“瘀熱相搏證”及涼血化瘀治法的應用,從臨床引入科研,以“瘀熱相搏”主證為基礎,根據病證、病位元、病理特點,分列若干子證,進行了理論、臨床、實驗及新藥開發等較為系統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在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衰竭的防治中瘀熱水結證的提出,到後來在重症肝炎治療中瘀熱發黃證的發現、出血性病症治療中瘀熱血溢證——瘀熱型血證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療中絡熱血瘀證的提出,以及後來治療出血性中風中瘀熱阻竅證的確立,顯示了中醫以“證候”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後歷時25年,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瘀熱論學術思想。
周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症)發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為探求其內在規律,周老通過複習有關文獻,推求病理,並經臨床驗證和實驗研究,明確提出瘀熱相搏這一臨床證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病變發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邪或兼夾痰濕壅於血分,搏血為瘀,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證候類別。其病因為火熱毒邪;病位深在營血、脈絡;病理變化為瘀熱搏結,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用此理論指導處方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支氣管擴張、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過敏性紫癜、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臨床療效能獲顯著提高。
瘀熱作為一種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熱兩種病理因素的致病特點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醫學有關理論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闡述,尚無系統專論。由於瘀熱普遍存在於多種外感和內傷雜病過程中,尤其是急難重症的病程中。因此,周老認為有必要在總結歷代醫家有關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昇華和發展瘀熱學說,形成系統的瘀熱理論。有鑑於此,幾十年來,周老率領課題組成員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常見證型——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證、瘀熱發黃證、瘀熱水結證和絡熱血瘀證進行了系列研究,並將這一研究的成果整理為《瘀熱論》一書,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1。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治以涼血通瘀周老在前人有關理論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探索,首次在國內提出“瘀熱阻竅”是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病機。並認為瘀熱阻竅是風、火、痰、虛等多種病理因素的基礎,從而平內風、外風之爭,統主火、主痰、主虛諸說於一爐,使千百年來中醫對中風病因病機的理論認識更臻完善。在此基礎上,周老提出涼血通瘀法是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治法。該法不僅能清血分之熱、散血中之瘀、折衝逆之勢,可止妄行之血、息內動之風,並寓有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順降氣血之意。既不同於僅從局部病理變化著眼,徑予見血止血的治法;也有別於當前過分強調瘀血,主張單一活血化瘀甚或破血逐瘀的觀點。並研製成涼血通瘀注射液及涼血通瘀口服液配套製劑,分別對該製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療效觀察。
涼血通瘀製劑由大黃、水牛角、生地、赤芍、三七、地龍等藥組成。方以大黃、水牛角為君。大黃清熱瀉火、涼血祛瘀、通腑泄熱,是歷代治療中風主藥之一,河間“三化湯”中即有該品,《神農本草經》謂其能“下瘀血、血閉寒熱……蕩滌腸胃,推致致新”;水牛角有清熱涼血之功。兩藥相合互補,更能加強涼血化瘀作用。生地為臣,滋陰清熱,涼血寧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療營血熱盛的代表藥物,古方“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均含本品。《本草求真》謂“生地黃……凡吐血……蓄血,其證果因於熱盛者,無不用此調治”,可見其效之佳。佐以三七活血祛瘀止血,地龍清熱通絡。諸藥配合,共奏涼血化瘀,通腑泄熱之功。臨床和實驗證明,該製劑有促進腦內血腫吸收、減輕腦水腫、改善症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等多種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涼血通瘀注射液和涼血通瘀口服液總有效率均明顯優於對照組,且製劑穩定,使用方便,無明顯的毒副反應,具有高效、速效的特點,適應搶救危重病人的需要,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
20世紀70年代後期,周老曾對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溫課,結合臨床實踐認識到必須根據中醫理論,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針對形成瘀血的病理因素、血瘀的病變部位,採用具體的治法,才能彰顯中醫活血化瘀這一治則的優勢,提高療效。與此同時,周老又在臨床體會到涼血化瘀法與瘀熱相搏證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廣泛涉及外感內傷多種急難病證,並從《傷寒論》的“瘀熱”一詞及“蓄血”證的論述,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等的創立,《備急千金要方》所擬的犀角地黃湯治療蓄血、瘀血,《溫疫論》所言“血為熱搏”,《溫熱論》提出的涼血散瘀法等,得到觸悟和啟發,將“瘀熱相搏證”及涼血化瘀治法的應用,從臨床引入科研,以“瘀熱相搏”主證為基礎,根據病證、病位元、病理特點,分列若干子證,進行了理論、臨床、實驗及新藥開發等較為系統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在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衰竭的防治中瘀熱水結證的提出,到後來在重症肝炎治療中瘀熱發黃證的發現、出血性病症治療中瘀熱血溢證——瘀熱型血證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療中絡熱血瘀證的提出,以及後來治療出血性中風中瘀熱阻竅證的確立,顯示了中醫以“證候”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後歷時25年,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瘀熱論學術思想。
周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在急性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病症)發展的一定階段,許多患者同時兼具血熱血瘀見證,單純運用清熱涼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療,往往療效欠佳。為探求其內在規律,周老通過複習有關文獻,推求病理,並經臨床驗證和實驗研究,明確提出瘀熱相搏這一臨床證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病變發展的一定階段,火熱毒邪或兼夾痰濕壅於血分,搏血為瘀,致血熱、血瘀兩種病理因素互為搏結、相合為患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證候類別。其病因為火熱毒邪;病位深在營血、脈絡;病理變化為瘀熱搏結,臟腑受損;治療大法為涼血化瘀。臨床實踐證明,用此理論指導處方用藥,治療多種疾病中的瘀熱相搏證,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支氣管擴張、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過敏性紫癜、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臨床療效能獲顯著提高。
瘀熱作為一種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熱兩種病理因素的致病特點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醫學有關理論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闡述,尚無系統專論。由於瘀熱普遍存在於多種外感和內傷雜病過程中,尤其是急難重症的病程中。因此,周老認為有必要在總結歷代醫家有關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昇華和發展瘀熱學說,形成系統的瘀熱理論。有鑑於此,幾十年來,周老率領課題組成員從理論、臨床和實驗三方面對瘀熱之中的五大常見證型——瘀熱阻竅證、瘀熱血溢證、瘀熱發黃證、瘀熱水結證和絡熱血瘀證進行了系列研究,並將這一研究的成果整理為《瘀熱論》一書,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1。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治以涼血通瘀周老在前人有關理論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探索,首次在國內提出“瘀熱阻竅”是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病機。並認為瘀熱阻竅是風、火、痰、虛等多種病理因素的基礎,從而平內風、外風之爭,統主火、主痰、主虛諸說於一爐,使千百年來中醫對中風病因病機的理論認識更臻完善。在此基礎上,周老提出涼血通瘀法是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基本治法。該法不僅能清血分之熱、散血中之瘀、折衝逆之勢,可止妄行之血、息內動之風,並寓有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順降氣血之意。既不同於僅從局部病理變化著眼,徑予見血止血的治法;也有別於當前過分強調瘀血,主張單一活血化瘀甚或破血逐瘀的觀點。並研製成涼血通瘀注射液及涼血通瘀口服液配套製劑,分別對該製劑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療效觀察。
涼血通瘀製劑由大黃、水牛角、生地、赤芍、三七、地龍等藥組成。方以大黃、水牛角為君。大黃清熱瀉火、涼血祛瘀、通腑泄熱,是歷代治療中風主藥之一,河間“三化湯”中即有該品,《神農本草經》謂其能“下瘀血、血閉寒熱……蕩滌腸胃,推致致新”;水牛角有清熱涼血之功。兩藥相合互補,更能加強涼血化瘀作用。生地為臣,滋陰清熱,涼血寧血,更兼散瘀之功,是治療營血熱盛的代表藥物,古方“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均含本品。《本草求真》謂“生地黃……凡吐血……蓄血,其證果因於熱盛者,無不用此調治”,可見其效之佳。佐以三七活血祛瘀止血,地龍清熱通絡。諸藥配合,共奏涼血化瘀,通腑泄熱之功。臨床和實驗證明,該製劑有促進腦內血腫吸收、減輕腦水腫、改善症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等多種作用。臨床研究表明,涼血通瘀注射液和涼血通瘀口服液總有效率均明顯優於對照組,且製劑穩定,使用方便,無明顯的毒副反應,具有高效、速效的特點,適應搶救危重病人的需要,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