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簡體書)
滿額折

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則發展出了一套簡明易懂的創新誕生理論,但這並不是一本枯燥闡述理論的著作,所有的理論與事例都源自於歷史上的偉大發明與發現。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循著歷史的線索,回到人類文明的若干個偉大瞬間,看看在那個時代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這些對於未來的創新又意味著什麼。儘管介紹技術創新的書籍汗牛充棟,但作者認為很少有人講生物創新與進化論與人類發展這些重要的事情納入到創新歷史的範疇內。所以作者會在本書中充分發揮自己人類學、進化論與動物學的專業知識,將這本書更繪聲繪色地展現給讀者。通過《理性樂觀派》與《自下而上》的創作經驗,作者認為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故事,所以本書會更多地以故事的敘事展現創新的整個歷史畫卷。

作者簡介

[英]馬特·裡德利(Matt Ridley)


英國科普作家,科學家,擁有世襲子爵頭銜的英國上議院議員,紐卡斯爾英國國際生命中心的創始主席,紐約冷泉港實驗室客座教授,他同時還是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因其在科學、環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著作而聞名。

早年就讀於伊頓公學與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主修動物學,並因對雉雞的繁育系統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

他的成名作為《理性樂觀派》,同時還著有《基因組》《先天後天》《美德的起源》的“基因三部曲”,以及暢銷書《自下而上》。《福布斯》雜志稱其為英國的尤瓦爾·赫拉利。


他也曾因為TED上的演講“When Idea Have Sex”討論思想交融與生物繁衍的相似性而轟動一時。


他的知名科普著作《基因組》中文版曾獲得第一屆文津獎,2021年新版由華大基因CEO尹燁博士翻譯,並得到了包括鐘南山院士在內的8名院士的推薦。

名人/編輯推薦

給掙扎在“創新荒時代”人們的啟示


科技進步的恢宏歷史背後蘊藏著怎樣的邏輯脈絡?瘋狂內卷中應該擁有怎樣的思維方式?


宋志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 陳春花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尹燁 華大基因CEO·高慶一 奇葩說辯手 等多位大咖聯袂推薦


面向全年齡段有深度的科普·思維讀物,從不起眼的事物顛覆你對“創新”的認知


GoodRead 2020年度商業書籍

《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度好書榜推薦


首屆文津獎獲獎作者 全新力作

著名心理學家 史蒂芬·平克 推薦


導 讀 (作者:尹燁 ,華大基因 CEO)


“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極”。人類社會發展與科技發展相攜而行。由哲學到自然科學再到分科的學問,自文藝復興後發展一日千裡。從石器工具到計算機再到肉眼不可見的分子、原子、量子技術,科技在幫助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說清楚科技發展的歷史與規律,科技史書籍應運而生。


描述科技史的書不少,能把科技史寫好的卻不多,而這本馬特.裡德利的新書恰屬其中之一。


有幸和團隊剛剛重譯了馬特.裡德利的《基因組》,又拿到了他這本講述科技進步的新書,開卷眼前一亮,細品妙處頗多。


上一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科技史作品當屬吳軍的《全球科技通史》,讀完倍感科技史編撰之不易。


科技史之所以難寫,首先在於科技發展的歷史著實紛繁蕪雜,好比要描述一棵參天大樹上的眾多枝葉,而且這棵大樹的新枝嫩葉還在加速生長,如何在有限的章節裡“突出主幹,亦取旁枝,兼顧新芽”就成了對筆者修為的第一層考驗。其次,與科技史相關的作品,特別是從單一學科角度來描述的圖書浩如煙海,如何結合大的時代背景,並跨越時空尺度將精彩故事綴玉聯珠又不落俗套,則成了對筆者知識廣度、深度的另一層考驗。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 , 領異標新二月花”,大抵如此。


很明顯,馬特.裡德利在這部作品裡做得很好。與一般的編年體或分科體科技史不同,他從更高的維度總結了相關科技的共性,同時輔以歷史甚至史前史背景,深入剖析了特定科技、創新或發明產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馬特.裡德利的生物學知識深厚,然而能挑戰科技史這樣龐大的題材,可見其生物學之外的造詣。特別是每一章的開篇,都是一眾大師的名言警句,顯而易見,內容經過了他的精心擷選。


比如,他引用了老福特的“失敗只是重新開始的機會,而這次你會更加明智”作為第 3 章“交通”的引語;


他選擇頗具有諷刺意味的句子“有一個關於摩爾定律的定律。預測摩爾定律失效的人的數量每兩年會翻一番”,作為第 6 章“通信與計算”的引語;


“當一項新發明首先被提出時,它會遭遇到所有人的反對。可憐的發明家只能絞盡腦汁來推進它”這句話道盡了創新者的無奈,被他作為第 11 章“對創新的抵制”的明義。


而更能引起我共鳴的,則是第 8 章“創新的本質”中來自杰斐遜的這句“自由是科學和美德的偉大父母,一個國家自由的程度決定了其科學和美德偉大的程度”。


此處的自由,是指精神之豐盛自由。在全人類創新遲滯的今天,我們當以何種態度重新審視科技進步的本質,並如先賢們一般鼓足一往無前創新的勇氣,是當代人,尤其是當代青年最該思考的核心問題。


第 9 章“創新經濟學”中有關“創新既是科學之母,也是創新之女”的內容,讓我心有戚戚焉。作者並不認可所謂“科學 – 技術 – 創新”的“線性模式”,還糾正了對“線性模式”的聖經,即拜登上臺後再次大熱的來自 1945 年範內瓦·布什的《科學:無盡的前沿》的誤解。


雖然我們常將科技連用,但其實往往沒有搞清楚“科學”(Science)和“技術”(Technology)的關係,科學一般指發現,即認識自然的能力,故往往只有“第一”才能被世人認知。而技術一般指發明,即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明顯技術可以不斷地追趕迭代,最後比拼的是效率。創新明顯在二者之間都可以存在。


諾貝爾獎獲得者悉尼.布倫納談論 20 世紀 80 年代的生物學的一句名言令我印象頗深:“科學的進步依賴於新技術、新發現和新想法,新技術優於新發現,新發現優於新想法。”


這句話強調了技術工具的重要性,尤其強調了先進的技術工具比聰明的頭腦更重要。試想一下,如果人沒有發明顯微鏡,微生物學就不可能建立;若沒有發明測序技術,則不可能有基因組學。正是因為創新集成孕育了新技術,新技術帶來了新發現,新發現催生了新理念,才產生了新科學和新學科。


我所在的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一直在用這句話啟迪我們:“究竟是科技創新還是創新科技?物理學的 100 年,是由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以及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所奠基,那麼生命科學的超級工程在哪裡?”


可以說,自然科學走到了今天,大科學裝置的應用不可或缺,生命科學亦是如此。我們和作者共同企望著,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創新將使人類不僅長命百歲,而且健康自足;不僅物質繁榮,也能精神豐盛。創新不僅是自由之子,也是繁榮之母。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黑格爾寫道:“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關於歷史,這幾位大咖非常有見地。然而這幾句總結,僅適合於評價社會史。至於科技史,因為科技基於物理定律,大多又可被數學語言描述,所有成果都需要通過長期實踐來證實或證偽,故科技史是極為客觀真實的。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人類只要登上了科技樹的某一枝杈,則必然在此基礎上向上攀登而不是倒退。這也是本書認為的終極創新,生命——人類存在的根本意義之一。


由此,科技史值得學習。

可見,本書值得一閱。


【如何使用本書】


攜書如歷三千世,無書唯度一平生。


一本好書,是一個作者數年乃至終身智能的結晶。好讀書,讀好書,則是讓人生豐盈最簡單的路徑。如果能夠充分地汲取書中的養分,未來還能學以致用,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放眼全球,中國是圖書價格比較親民的國家。雖然購書的成本不高,但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可是很寶貴的。如何最大限度地了解書中妙處,是需要仔細思量的事。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地閱讀呢?看書前我們需要做些必要的準備工作,這就像我們在拿到一個新玩具、新電器之時,為了讓它發揮最大的功用,都會先看看說明書,研究一番。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大抵如此。


馬特.裡德利的這本書不同於一般的科技史科普作品,既不是編年史也不是分科史,其章節是以問題為脈絡來組織的。本書知識結構新,歷史跨度大,闡述維度多,觀點又極其犀利,但受篇幅限制,很多關鍵細節作者只能點到為止,來不及一一細述。故要發揮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閱讀之前,咱們還得一起做做功課。


首先,建議快速瀏覽一下世界史,尤其是對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亞洲、美洲史的橫向比較,特別要重視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而思考中國在近代科技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比如 1776 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而同一時期的清政府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亂,命有關衙署刪銷書籍……


其次,建議快速瀏覽一下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以來的重大技術和產業突破,如第一臺計算機 ENIAC 的發明、摩爾定律的提出、DNA 雙螺旋的發現等,也包括 20 世紀的一眾大型科學工程,如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這些有助於理解作者縱橫捭闔的章節內容。


再次,我建議了解以下兩個知識點:一個是“李約瑟之問”,也稱“李約瑟難題”。李約瑟在其編著的 15 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這樣的問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帶著這個問題和可能的答案閱讀本書,在當前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另一個則是羅斯福時代的科學顧問範內瓦.布什發表的關於美國科學政策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的核心點是科技新範式的轉變,在拜登上臺後,這份報告再次受到熱議。雖然該報告發表於 70 多年前,但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重要意義。


這本書怎麼讀最好?不同的讀書風格可以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我的建議如下:

☆如果你不想花太多時間,主要想看精華內容,我建議重點看第 8、9、11、12 章。

☆如果你想全面地了解本書的內容,我建議可以先看第 7~9 章,然後從第 1 章開始閱讀。

☆如果你看書較快,有充裕的閱讀時間,同時又是專業人士,我建議你看兩遍(我就是這樣看的)。第一遍順序看一次,第二遍選擇精彩的章節精讀。


好書難得,百看不厭,我就不劇透了,精彩任君采擷。當然,也別忽略推薦序、引言、後記等提綱挈領之處,請花時間粗讀一下,對理解圖書內容有幫助。

開卷有益,願諸君樂得其趣,受益匪淺。

目次

贊譽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導讀


譯者序

引言:無限非概率驅動器 1


第1章 能量 12


熱、功和光 13


瓦特帶來了什麼變化 23


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發明事業” 25


無所不在的汽輪機 30


核能與缺乏創新的現象 34


頁巖氣帶來的驚喜 39


火的統治 46



第2章 公共衛生 48


瑪麗夫人枕邊的敵人 49


巴斯德的雞 54


終有回報的氯氣賭博 55


珀爾和格雷絲怎麼從來不出錯 59


弗萊明的運氣 62


圍捕小兒麻痹癥 67


泥屋和瘧疾 70


煙草和降低危害 72



第 3 章 交通 77


機車及其線路 78


轉向螺旋槳 84


內燃機的回歸 87


柴油機的悲劇與勝利 91


萊特兄弟的故事 93


國際競爭和噴氣發動機 100


安全和成本上的創新 103



第 4 章 食品 108


美味的塊莖 109


化肥如何養活全世界 114


來自日本的矮化基因 124


昆蟲勁敵 131


基因編輯變得更清晰了 136


節約土地與共享土地 141



第 5 章 低技術創新 143


數字為全新之時 144


疏水閥 149


波紋鐵征服了帝國 153


改變了貿易的集裝箱 157


輪式行李箱遲到了嗎 164


餐桌上新穎的東西 167


共享經濟的崛起 170



第 6 章 通信與計算 172


距離的首次消失 173


無線的奇跡 177


誰發明了計算機 183


日益縮小的晶體管 190


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的驚喜 197


學習的機器 204



第 7 章 史前創新 209


第一批農民 210


狗的“發明” 215


一大飛躍(石器時代) 220


火讓盛宴得以成為可能 226


終極創新:生命本身 229



第 8 章 創新的本質 231


創新是漸進式的 232


創新不同於發明 236


創新往往是偶然的 237


創新是重組 240


創新包含試錯 243


創新是一項團體運動 245


創新是必然的 246


創新的炒作周期 250


創新傾向於分散管理 253


創新更意味著資源節約 256



第 9 章 創新經濟學 259


報酬遞增之謎 260


創新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現象 263


創新既是科學之母,也是科學之女 269


創新不可強加於不情願的消費者身上 273


創新讓彼此更加依賴 274


創新不會造成失業 276


大公司不善於創新 280


賦予創新以自由 282



第 10 章 造假、騙局、跟風和失敗 285


造假的炸彈探測儀 286


幻影遊戲機 288


希拉洛斯的潰敗 289


創新收益遞減導致的失敗:手機 296


未來的失敗之作:超級高鐵 298


失敗是成功的必要組成部分:亞馬遜和谷歌 302



第11章 對創新的抵制 308


當創新顛覆認知:咖啡的例子 309


當創新被妖魔化和耽誤:生物技術的例子 313


假若恐懼淹沒科學:除草劑的例子 318


創新受到美國政府阻止:移動電話的例子 320


創新遭到法律扼殺:知識產權的例子 324


創新遭到大公司打壓:無塵袋式真空吸塵器的例子 331


投資者轉而投資其他創新:公共字節的例子 335



第12章 一場創新荒 339


創新的運作機制 340


光明的未來 341


不是所有的創新都加速發展 344


創新荒 346


中國的創新發動機 348


重獲繁榮 350



後記 353



參考文獻 36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