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瘟疫,還有人性在挑戰!:瘟疫|政治|精神分析
商品資訊
系列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叢書
ISBN13:9789860601954
出版社:無境文化
作者:許瑞琳; 王盈彬; 劉又銘-等
出版日:2021/08/15
裝訂/頁數:平裝/258頁
規格:21cm*13.5cm*1.3cm (高/寬/厚)
重量:317克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手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生存之間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大的鴻溝呢?(蔡榮裕)
․ 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帶來的效應是,加劇人際關係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穩定性,讓人們的心智狀態趨近於原初階段的邊緣個案。(李俊毅)
․ 假消息與刻意散佈錯誤訊息的時代正式來臨。......意識形態的重點並不在事實與否,而是相信與否,並且合理化人性中的衝動、攻擊、破壞等暗黑元素的擴散......。(李俊毅)
․要對診療室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生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用時更重要的事呢?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討論的可能性呢?(蔡榮裕)
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蔡榮裕
《除了瘟疫,還有⼈性在挑戰!》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兩個主題的⽂章結
集︔⼀是《現實那麼遠.瘋狂這麼近 / 精神分析與政治》,分別於2019年7⽉14⽇在⾼雄長庚醫院兒童⼤樓6F國際會
議廳-藍廳,以及2019年10⽉19⽇在台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址舉辦。⼆是《分析在瘟疫蔓延時 / 精神分析與瘟
疫》,2020年7⽉18⽇在⾼雄長庚醫院永慶尖端癌症醫療中⼼2F多功能會議室,以及2020年11⽉8⽇在台北「臺灣精神
分析學會」會址舉⾏。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傳承⾃佛洛伊德以降,對於精神分析和其它學⾨之間的對話,這⼀直是個重要的課題,因
此,學會每年策劃⼀場以【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為名的學術活動,原本只在台北舉⾏,後來⾼雄和台南地區的精
神分析在地發展逐漸有了規模,於是在台北和台南或⾼雄舉辦⼆場。
Covid-19疫情在出版本書的此刻,不再如⼀年前平靜了,病毒已經進入了台灣的社區,雖然整體上還是在可以控
制的情況,但是疫苗在國際間的爭奪,使得台灣無法如預期擁有⾜夠的疫苗,各種假訊息所構成的認知戰或⼼理戰,
正在台灣上演著。精神分析能夠幫我們看⾒什麼嗎︖這是後話,先回到我們曾說過的⽂字資產,咀嚼⼀下,再往⾛
前。
我依著章節的順序,略微說明每篇⽂章的主要論點。
許瑞琳醫師談論瘟疫的影響,她以感性的筆觸,描繪瘟疫帶來的⼼理衝擊。不過這些眼前經驗的描繪,是有著更
早時SARS事件的親身經歷作基礎,她也把當年的⽇誌,放在附錄裡供⼤家參考。「最後想跟⼤家分享18年前爆發
SARS時,我在台⼤內科公館院區任實習醫⽣,是台⼤急診住院的後送單位,當時台⼤急診曾爆發群聚感染,總共有
15個⼈感染到SARS,我前前後後共接觸到6個病⼈,因此住進北醫負壓隔離病房所寫的隔離⽇記。」她以佛洛伊德、
溫尼考特和Ogden等⼈的論點,談論最近⼀年Covid-19在全球橫⾏,所帶來的恐懼如空洞般的感受。雖然舉⾏這場⼯
作坊的當時,台灣尚可以守得住疫情,但是不知道病毒何時會侵⾨踏⼾的⼼情,她以精神分析的論點來消化這些經
驗,如她期待的,「我覺得很像⿊洞和⼦宮放在⼀起,加上很多⼀點⼀點亮亮的想法,就是具有⽣命⼒且美妙的畫
⾯。」
王盈彬醫師在〈改變中的直覺〉描繪在異地旅⾏,⾛進藥妝店,發現⼜罩被買光時,浮現的直覺:有⼤事要發⽣
了。如同當年某些⽼教授,看了⼀輩⼦的病⼈,也有豐富的醫學科學知識,卻也常說看病(⼈)是⼀種「藝術」。盈
彬在本⽂裡,是從直覺的角度,描繪那時倍受衝擊,卻難以完全說清楚的經驗。那是Covid-19即將打垮世界各地醫療
系統前的徵兆,盈彬試著從Bion的論點,進 ⼀步探索這種直覺的深層⼼理意義。「在《專注與詮釋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比昂(Bion)對於直覺及其價值談論了許多,他為了⽅便起⾒,當把『直覺(intuit)』視為精
神分析師的專業領域時,平⾏類比為臨床醫師所使⽤『望(see)』、『切(touch)』、『聞(smell)』和 『聽
(hear)』的專業感官能⼒。這與他對精神現實的理解是相關的,精神現實是不能被觸摸、被嗅聞或被看到的,它們
並非是透過身體感官來理解的。」
劉又銘醫師的〈20古堡:撕咬下的碎⽚〉,是2020年1⽉疫情剛浮現出來,他以親身在醫院科主任的位置,突然
被要求回醫院並提出防疫政策的痛苦經驗。他仔細描繪⾃⼰在⾯對未知的病毒,想像替醫院和病⼈設計出⼀套處理的
標準流程時,如何縱身於電腦遊戲。「這是喪失,這是毀滅的空間,站在恐懼的前⾯,英雄與喪屍都是傀儡︖I feel
destructed. 但我還可以思考,喪屍不⾏,我不想這趟旅途停下。我想,玩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活著回來。I
wanna be restored.」又銘描繪很感⼈的內⼼經驗,和精神分析的語彙交流,直到「我說了好多事,這⼀切說明了不只
⼀件事,但有⼀件事或許跟⼀切都有關:⽣命是脆弱的。也許我在害怕看⾒這⼀點:害怕死亡真的很可怕。我⽤看⾒
這⼀點,嘗試擁抱⽣命的脆弱,嘗試認可⾃⼰的弱⼩,嘗試去產⽣死亡沒那麼可怕的感覺。」
周仁宇醫師的〈疫情下的獨裁與民主〉,讓瘟疫和政治的課題更緊密相連結。他談論疫情裡,公共衛⽣的⼿段是
很難不涉及政治,尤其台灣,在國際間的特殊處境。仁宇從疫情初期,⼼理治療對於戴不戴⼜罩的爭議裡開講,這涉
及了這個⾏為是否會危及我們所認識的精神分析︖不過仁宇談得更深入,他從溫尼考特對於恨意和民主的概念出發,
談了台灣曾有的歷史創傷,以及「公媽情結」的影響,他試圖從治療師內⼼裡的民主和獨裁,另找出路來談疫情下的
⼈性,「在『公媽情結』極度糾結下,只有家族⽽沒有個體的聲⾳。此時個體只有『無情』與『假我』兩種選擇。在
家族的壓⼒下,他只能暫時順服,⼀旦本能的衝動將他帶向無情,他便得⾯對家族的攻擊,以及隨之⽽來的危險與罪
惡感。在這樣的處境下,『真我』要保持活⼒,遠比『無情』或『假我』來得艱難。 」
李俊毅醫師的〈邊界消失⽇,⾼牆聳⽴時〉,「我今天要講的重點⼤致有兩個。第⼀,⾼度傳染性的病毒如何破
壞⼈與⼈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relation)與『界線』(boundary),這也牽涉到有形無形的『距離』
(distance)這個因⼦。第⼆,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所採取的檢疫措施與隔離策略,彷彿樹⽴⼀道⾼牆,對於個⼈與群體
⽽⾔,隔離形同孤⽴,⾼牆內被孤⽴的⼈們,⼼智狀態會有什麼變化︖對外又是什麼態度︖這些效應不但影響⼈們的
現實⽣活,也出現在治療室內的某些特殊情境中。」俊毅的主要基調,是從佛洛伊德和其他分析師,對於⾃戀和性倒
錯的概念,來想像疫情可能影響⼈和⼈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關係和界限,在全球化後,因疫情的蔓延,⽽再建構出界
限的⼼理意義。
如前所述,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存之間
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的鴻溝呢︖例如,在其它國家有⼈為了不願被規定要戴上⼜罩,⽽
刻意集結⼈群上街頭抗議。⽽我們學習的⼼理學都是泊來品,⼤都是以「個體」的利益做前提,那麼在利⼰和利他之
間,我們的⼼理學可以說得上話嗎︖尤其是涉及政治;政治,就是群體之學了......精神分析能在這些重⼤主題上說什
麼嗎︖前述四篇是以不同的⽅式,來述說我們在疫情下的思索。
本書的「政治」主題,是來⾃於曾有的政治風潮――「韓氏風潮」席捲了政治的狂熱,讓很多⼈擔⼼和不解,台灣
是怎麼了︖台灣的⾃由和民主,是否會⾃毀︖⽽且是毀在多年來犧牲了不少⼈,才獲得⾃由和民主的⽅式︖顯然這是
表⾯下的⾃由和民主,內在裡看來仍是有著距離︖有⼈站在另⼀邊,要讓海峽兩岸不要再有距離,那麼在台灣⼈⼼
裡,對於這個海峽是如同森林⼤⽕的防⽕巷,或是覺得海峽需要⼼中的泥⼟來填平它︖此刻,已經有不同的情勢,但
這些爭議就過去了嗎︖這涉及了我們對於「韓氏風潮」的了解是什麼,是否有正確地捕捉它的內涵︖就先看看接下來
四篇⽂章提供的⼀些想法。
李俊毅醫師在〈政治現實:合理與不合理〉裡提到,台灣的政治氛圍如此對⽴,適合我們來談政治嗎︖俊毅關切台灣
由於歷史經驗,⽽沈陷在「倒錯」和「分裂」的認同裡,他期待台灣可以⾛過這次韓氏風波,⽽⾛向⾃主的民主。對於是
否要公開談論政治議題,他提出以下的想法,「也許有⼈質疑,精神分析⼯作者標榜的『中⽴』(neutrality)
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如何⾃處︖Hanna Segal(1997)要⼤家區辨⼀下什麼是『精神分析性中⽴』(psychoanalytical
neutrality)︖什麼是『道德性中⽴』(ethical neutrality)︖前者是臨床⼯作者在診療室⼯作必須遵守的原則,執著於後者
卻形同容許我們⾃⼰被閹割(neutered),試想,希特勒與受害者之間,蔣介⽯與受害者之間會有實質中⽴可⾔嗎︖
關於道德性中⽴,Hanna Segal提醒⼤家,診療室外,不同於僧侶般出世,精神分析師必然有各⾃的客觀性,有資格、
也有道德義務將可預⾒的危險讓⼈們知道。 」
彭奇章⼼理師在〈⾔論⾃由與寒蟬效應之間:在⼼理世界打拚經濟的𨑨迌⼈〉裡,⾯對台灣現況在政治上的撕裂和對
⽴,奇章除了提出比昂的「涵容」概念,作為撕裂兩⽅的中介帶,也提出了佛洛伊德的「幽默」概念,化解分裂對⽴。不
過也深知這些作法,⼤概都難以⼀下⼦就消弭台灣特殊歷史因緣下的對⽴,這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他以台灣話裡對𨑨迌
⼈回頭的等待,表達他的期望,「等到多年後的某個時間點,𨑨迌⼈像是突然明⽩了什麼, ⽽開始聽從家⼈的勸告,回到
社會常軌來⽣活,此時家⼈的⼼中會有⼀聲感嘆地說著,你總算『⽢願』了。或許每⼀位⽤⼼和⽴場對⽴⼀⽅溝通的⼈
們,始終都在⾯對類似的⼼境,⽽雙⽅在彼此眼中也都是那位𨑨迌⼈,等待這些 煎熬終有⼀天能帶來『⽢願』。 」
蔡榮裕醫師〈論政治的謎題: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想探索的是,當我們要對診療室
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
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時更重要的事呢︖若使⽤當代的語⾔:「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
討論的可能性呢︖」這是⼀個比在診療室裡更困難的事嗎︖「我的困惑才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我說的這些話是有
⽤的,甚至他們願意停下來聽⼀下我在說什麼︖我只能說給同溫層聽聽,如果精神分析取向的核⼼技藝,是在兩個⼈
之間觀察和詮釋移情,或者有時是呈現必要的同感存在,那麼精神分析要與⼤眾溝通時,有群體的移情對向我們,讓
我們可以分析嗎︖或者我們只能在故事裡,建構⽣命更早年、更遙遠過去的⼼理史︖」
單瑜醫師的〈⼀個⼈在唱歌〉,以政治歌曲的內容為素材,切入探索政治的⾯向。他想從政治歌曲的感染⼒裡,
除了⾳樂本身之外,同時深入歌詞⽂字,探究⾜以打動⼈⼼的⼒量,並從這個主題回到群體與個體的連結,談論⼤家
可能都有體驗過的,幽暗卻⽭盾的「尷尬」,以及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安」。⽂中分析從1977年李雙澤的〈美麗
島》到1998年林⽣祥與觀⼦⾳樂坑發表〈遊盪美麗島〉,以及林⽣祥的〈南⽅〉、陳明章的〈幸福進⾏曲〉等,在政
治運動上能量。「這篇⽂章從我在眾⼈前的演講經驗開始,以『政治歌曲』作為⽂本,並引⽤佛洛伊德數篇討論『群
體』、『⽂明』、『戰爭』的⽂獻展開對於『政治』的討論。我在書寫時想像了『⼀個⼈在唱歌』的場景,就像是我
站在會議廳、講堂對著許多⼈唱歌。『⼀個⼈在唱歌』這樣的想像讓我思考這個⼈是什麼樣的⼈,唱的歌是什麼樣的
歌,甚至⼀個⼈唱歌是在唱給誰聽。 」
只是⼀些陰錯陽差,讓原本應該是「瘟疫」和「政治」兩本出版品,巧妙地集結成這⼀本書,卻是意外相互彰顯
了,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 病毒的高度傳染性帶來的效應是,加劇人際關係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穩定性,讓人們的心智狀態趨近於原初階段的邊緣個案。(李俊毅)
․ 假消息與刻意散佈錯誤訊息的時代正式來臨。......意識形態的重點並不在事實與否,而是相信與否,並且合理化人性中的衝動、攻擊、破壞等暗黑元素的擴散......。(李俊毅)
․要對診療室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生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用時更重要的事呢?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討論的可能性呢?(蔡榮裕)
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蔡榮裕
《除了瘟疫,還有⼈性在挑戰!》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舉辦【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兩個主題的⽂章結
集︔⼀是《現實那麼遠.瘋狂這麼近 / 精神分析與政治》,分別於2019年7⽉14⽇在⾼雄長庚醫院兒童⼤樓6F國際會
議廳-藍廳,以及2019年10⽉19⽇在台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址舉辦。⼆是《分析在瘟疫蔓延時 / 精神分析與瘟
疫》,2020年7⽉18⽇在⾼雄長庚醫院永慶尖端癌症醫療中⼼2F多功能會議室,以及2020年11⽉8⽇在台北「臺灣精神
分析學會」會址舉⾏。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傳承⾃佛洛伊德以降,對於精神分析和其它學⾨之間的對話,這⼀直是個重要的課題,因
此,學會每年策劃⼀場以【精神分析跨領域⼯作坊】為名的學術活動,原本只在台北舉⾏,後來⾼雄和台南地區的精
神分析在地發展逐漸有了規模,於是在台北和台南或⾼雄舉辦⼆場。
Covid-19疫情在出版本書的此刻,不再如⼀年前平靜了,病毒已經進入了台灣的社區,雖然整體上還是在可以控
制的情況,但是疫苗在國際間的爭奪,使得台灣無法如預期擁有⾜夠的疫苗,各種假訊息所構成的認知戰或⼼理戰,
正在台灣上演著。精神分析能夠幫我們看⾒什麼嗎︖這是後話,先回到我們曾說過的⽂字資產,咀嚼⼀下,再往⾛
前。
我依著章節的順序,略微說明每篇⽂章的主要論點。
許瑞琳醫師談論瘟疫的影響,她以感性的筆觸,描繪瘟疫帶來的⼼理衝擊。不過這些眼前經驗的描繪,是有著更
早時SARS事件的親身經歷作基礎,她也把當年的⽇誌,放在附錄裡供⼤家參考。「最後想跟⼤家分享18年前爆發
SARS時,我在台⼤內科公館院區任實習醫⽣,是台⼤急診住院的後送單位,當時台⼤急診曾爆發群聚感染,總共有
15個⼈感染到SARS,我前前後後共接觸到6個病⼈,因此住進北醫負壓隔離病房所寫的隔離⽇記。」她以佛洛伊德、
溫尼考特和Ogden等⼈的論點,談論最近⼀年Covid-19在全球橫⾏,所帶來的恐懼如空洞般的感受。雖然舉⾏這場⼯
作坊的當時,台灣尚可以守得住疫情,但是不知道病毒何時會侵⾨踏⼾的⼼情,她以精神分析的論點來消化這些經
驗,如她期待的,「我覺得很像⿊洞和⼦宮放在⼀起,加上很多⼀點⼀點亮亮的想法,就是具有⽣命⼒且美妙的畫
⾯。」
王盈彬醫師在〈改變中的直覺〉描繪在異地旅⾏,⾛進藥妝店,發現⼜罩被買光時,浮現的直覺:有⼤事要發⽣
了。如同當年某些⽼教授,看了⼀輩⼦的病⼈,也有豐富的醫學科學知識,卻也常說看病(⼈)是⼀種「藝術」。盈
彬在本⽂裡,是從直覺的角度,描繪那時倍受衝擊,卻難以完全說清楚的經驗。那是Covid-19即將打垮世界各地醫療
系統前的徵兆,盈彬試著從Bion的論點,進 ⼀步探索這種直覺的深層⼼理意義。「在《專注與詮釋 (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比昂(Bion)對於直覺及其價值談論了許多,他為了⽅便起⾒,當把『直覺(intuit)』視為精
神分析師的專業領域時,平⾏類比為臨床醫師所使⽤『望(see)』、『切(touch)』、『聞(smell)』和 『聽
(hear)』的專業感官能⼒。這與他對精神現實的理解是相關的,精神現實是不能被觸摸、被嗅聞或被看到的,它們
並非是透過身體感官來理解的。」
劉又銘醫師的〈20古堡:撕咬下的碎⽚〉,是2020年1⽉疫情剛浮現出來,他以親身在醫院科主任的位置,突然
被要求回醫院並提出防疫政策的痛苦經驗。他仔細描繪⾃⼰在⾯對未知的病毒,想像替醫院和病⼈設計出⼀套處理的
標準流程時,如何縱身於電腦遊戲。「這是喪失,這是毀滅的空間,站在恐懼的前⾯,英雄與喪屍都是傀儡︖I feel
destructed. 但我還可以思考,喪屍不⾏,我不想這趟旅途停下。我想,玩下去。我想活下去。我想,活著回來。I
wanna be restored.」又銘描繪很感⼈的內⼼經驗,和精神分析的語彙交流,直到「我說了好多事,這⼀切說明了不只
⼀件事,但有⼀件事或許跟⼀切都有關:⽣命是脆弱的。也許我在害怕看⾒這⼀點:害怕死亡真的很可怕。我⽤看⾒
這⼀點,嘗試擁抱⽣命的脆弱,嘗試認可⾃⼰的弱⼩,嘗試去產⽣死亡沒那麼可怕的感覺。」
周仁宇醫師的〈疫情下的獨裁與民主〉,讓瘟疫和政治的課題更緊密相連結。他談論疫情裡,公共衛⽣的⼿段是
很難不涉及政治,尤其台灣,在國際間的特殊處境。仁宇從疫情初期,⼼理治療對於戴不戴⼜罩的爭議裡開講,這涉
及了這個⾏為是否會危及我們所認識的精神分析︖不過仁宇談得更深入,他從溫尼考特對於恨意和民主的概念出發,
談了台灣曾有的歷史創傷,以及「公媽情結」的影響,他試圖從治療師內⼼裡的民主和獨裁,另找出路來談疫情下的
⼈性,「在『公媽情結』極度糾結下,只有家族⽽沒有個體的聲⾳。此時個體只有『無情』與『假我』兩種選擇。在
家族的壓⼒下,他只能暫時順服,⼀旦本能的衝動將他帶向無情,他便得⾯對家族的攻擊,以及隨之⽽來的危險與罪
惡感。在這樣的處境下,『真我』要保持活⼒,遠比『無情』或『假我』來得艱難。 」
李俊毅醫師的〈邊界消失⽇,⾼牆聳⽴時〉,「我今天要講的重點⼤致有兩個。第⼀,⾼度傳染性的病毒如何破
壞⼈與⼈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relation)與『界線』(boundary),這也牽涉到有形無形的『距離』
(distance)這個因⼦。第⼆,為了控制疫情蔓延所採取的檢疫措施與隔離策略,彷彿樹⽴⼀道⾼牆,對於個⼈與群體
⽽⾔,隔離形同孤⽴,⾼牆內被孤⽴的⼈們,⼼智狀態會有什麼變化︖對外又是什麼態度︖這些效應不但影響⼈們的
現實⽣活,也出現在治療室內的某些特殊情境中。」俊毅的主要基調,是從佛洛伊德和其他分析師,對於⾃戀和性倒
錯的概念,來想像疫情可能影響⼈和⼈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關係和界限,在全球化後,因疫情的蔓延,⽽再建構出界
限的⼼理意義。
如前所述,瘟疫下的處置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尤其是公衛政策的⼿段,這就牽涉到個體的欲望和群體的⽣存之間
的落差。這種落差是可以跨過去的裂縫,或是巨⼤的鴻溝呢︖例如,在其它國家有⼈為了不願被規定要戴上⼜罩,⽽
刻意集結⼈群上街頭抗議。⽽我們學習的⼼理學都是泊來品,⼤都是以「個體」的利益做前提,那麼在利⼰和利他之
間,我們的⼼理學可以說得上話嗎︖尤其是涉及政治;政治,就是群體之學了......精神分析能在這些重⼤主題上說什
麼嗎︖前述四篇是以不同的⽅式,來述說我們在疫情下的思索。
本書的「政治」主題,是來⾃於曾有的政治風潮――「韓氏風潮」席捲了政治的狂熱,讓很多⼈擔⼼和不解,台灣
是怎麼了︖台灣的⾃由和民主,是否會⾃毀︖⽽且是毀在多年來犧牲了不少⼈,才獲得⾃由和民主的⽅式︖顯然這是
表⾯下的⾃由和民主,內在裡看來仍是有著距離︖有⼈站在另⼀邊,要讓海峽兩岸不要再有距離,那麼在台灣⼈⼼
裡,對於這個海峽是如同森林⼤⽕的防⽕巷,或是覺得海峽需要⼼中的泥⼟來填平它︖此刻,已經有不同的情勢,但
這些爭議就過去了嗎︖這涉及了我們對於「韓氏風潮」的了解是什麼,是否有正確地捕捉它的內涵︖就先看看接下來
四篇⽂章提供的⼀些想法。
李俊毅醫師在〈政治現實:合理與不合理〉裡提到,台灣的政治氛圍如此對⽴,適合我們來談政治嗎︖俊毅關切台灣
由於歷史經驗,⽽沈陷在「倒錯」和「分裂」的認同裡,他期待台灣可以⾛過這次韓氏風波,⽽⾛向⾃主的民主。對於是
否要公開談論政治議題,他提出以下的想法,「也許有⼈質疑,精神分析⼯作者標榜的『中⽴』(neutrality)
在討論這樣的議題時如何⾃處︖Hanna Segal(1997)要⼤家區辨⼀下什麼是『精神分析性中⽴』(psychoanalytical
neutrality)︖什麼是『道德性中⽴』(ethical neutrality)︖前者是臨床⼯作者在診療室⼯作必須遵守的原則,執著於後者
卻形同容許我們⾃⼰被閹割(neutered),試想,希特勒與受害者之間,蔣介⽯與受害者之間會有實質中⽴可⾔嗎︖
關於道德性中⽴,Hanna Segal提醒⼤家,診療室外,不同於僧侶般出世,精神分析師必然有各⾃的客觀性,有資格、
也有道德義務將可預⾒的危險讓⼈們知道。 」
彭奇章⼼理師在〈⾔論⾃由與寒蟬效應之間:在⼼理世界打拚經濟的𨑨迌⼈〉裡,⾯對台灣現況在政治上的撕裂和對
⽴,奇章除了提出比昂的「涵容」概念,作為撕裂兩⽅的中介帶,也提出了佛洛伊德的「幽默」概念,化解分裂對⽴。不
過也深知這些作法,⼤概都難以⼀下⼦就消弭台灣特殊歷史因緣下的對⽴,這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他以台灣話裡對𨑨迌
⼈回頭的等待,表達他的期望,「等到多年後的某個時間點,𨑨迌⼈像是突然明⽩了什麼, ⽽開始聽從家⼈的勸告,回到
社會常軌來⽣活,此時家⼈的⼼中會有⼀聲感嘆地說著,你總算『⽢願』了。或許每⼀位⽤⼼和⽴場對⽴⼀⽅溝通的⼈
們,始終都在⾯對類似的⼼境,⽽雙⽅在彼此眼中也都是那位𨑨迌⼈,等待這些 煎熬終有⼀天能帶來『⽢願』。 」
蔡榮裕醫師〈論政治的謎題: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想探索的是,當我們要對診療室
外,團體或社會傳達精神分析的觀點時,以團體或社會作為⼀個整體的存在,它會產⽣什麼樣的阻抗︖我們對於這些
阻抗形式和內容的觀察想像,是否是精神分析運⽤時更重要的事呢︖若使⽤當代的語⾔:「如何在異溫層裡仍有可以
討論的可能性呢︖」這是⼀個比在診療室裡更困難的事嗎︖「我的困惑才剛開始,我真的不相信,我說的這些話是有
⽤的,甚至他們願意停下來聽⼀下我在說什麼︖我只能說給同溫層聽聽,如果精神分析取向的核⼼技藝,是在兩個⼈
之間觀察和詮釋移情,或者有時是呈現必要的同感存在,那麼精神分析要與⼤眾溝通時,有群體的移情對向我們,讓
我們可以分析嗎︖或者我們只能在故事裡,建構⽣命更早年、更遙遠過去的⼼理史︖」
單瑜醫師的〈⼀個⼈在唱歌〉,以政治歌曲的內容為素材,切入探索政治的⾯向。他想從政治歌曲的感染⼒裡,
除了⾳樂本身之外,同時深入歌詞⽂字,探究⾜以打動⼈⼼的⼒量,並從這個主題回到群體與個體的連結,談論⼤家
可能都有體驗過的,幽暗卻⽭盾的「尷尬」,以及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安」。⽂中分析從1977年李雙澤的〈美麗
島》到1998年林⽣祥與觀⼦⾳樂坑發表〈遊盪美麗島〉,以及林⽣祥的〈南⽅〉、陳明章的〈幸福進⾏曲〉等,在政
治運動上能量。「這篇⽂章從我在眾⼈前的演講經驗開始,以『政治歌曲』作為⽂本,並引⽤佛洛伊德數篇討論『群
體』、『⽂明』、『戰爭』的⽂獻展開對於『政治』的討論。我在書寫時想像了『⼀個⼈在唱歌』的場景,就像是我
站在會議廳、講堂對著許多⼈唱歌。『⼀個⼈在唱歌』這樣的想像讓我思考這個⼈是什麼樣的⼈,唱的歌是什麼樣的
歌,甚至⼀個⼈唱歌是在唱給誰聽。 」
只是⼀些陰錯陽差,讓原本應該是「瘟疫」和「政治」兩本出版品,巧妙地集結成這⼀本書,卻是意外相互彰顯
了,台灣疫情現在進⾏曲下的複雜⼼思。
作者簡介
許瑞琳 精神科醫師
王盈彬 王盈彬精神科診所
劉又銘 精神科醫師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李俊毅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彭奇章 若有光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蔡榮裕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單瑜 精神科醫師
王盈彬 王盈彬精神科診所
劉又銘 精神科醫師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李俊毅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彭奇章 若有光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蔡榮裕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單瑜 精神科醫師
目次
目錄
序|台灣疫情現在進行曲下的複雜心思 蔡榮裕
瘟疫
瘟疫與隔離:是黑洞還是子宮 許瑞琳
改變中的直覺 王盈彬
20古堡:撕咬下的碎片 劉又銘
內在世界的獨裁與民主 周仁宇
邊界消失日,高牆聳立時 李俊毅
政治
政治現實:
合理與不合理――兼論台灣政治現狀 李俊毅
言論自由與寒蟬效應之間:
在心理世界打拚經濟的𨑨迌人 彭奇章
政治的謎題:
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 蔡榮裕
一個人在唱歌 單瑜
序|台灣疫情現在進行曲下的複雜心思 蔡榮裕
瘟疫
瘟疫與隔離:是黑洞還是子宮 許瑞琳
改變中的直覺 王盈彬
20古堡:撕咬下的碎片 劉又銘
內在世界的獨裁與民主 周仁宇
邊界消失日,高牆聳立時 李俊毅
政治
政治現實:
合理與不合理――兼論台灣政治現狀 李俊毅
言論自由與寒蟬效應之間:
在心理世界打拚經濟的𨑨迌人 彭奇章
政治的謎題:
回得去嗎?回不去了!失落空洞場景裡的迴聲 蔡榮裕
一個人在唱歌 單瑜
書摘/試閱
是⿊洞還是⼦宮?
許瑞琳
西元2020年年初,⼤家歡天喜地慶賀春節,李⽂亮醫師吹出第⼀聲警哨聲,刺破了寧靜,原本應該
平平安安的新年願望,取⽽代之的是鋪天漫地的⽩⾊消毒⽔︔滲透到⼼底的⿊⾊恐懼,霎時炸斷橋樑、
砍斷公路,甚至在隔壁鄰居的⼤⾨釘上⽊板,不准出⾨︔每個⼈膽顫地躲在家裡,開著電視、瀏覽網路
裡傳來⼀則又⼀則的死亡消息,彷彿年獸真的來了,⼈⼈⾃危!只是這次的年獸是⼩到看不⾒的病毒,
蜷伏在你我身邊,但,誰是⼈︖誰又是獸︖
瘟疫下的隔離,伴隨著對未知的恐懼,如同被牢籠緊緊地圈住,冰冷的欄杆將希望和信⼼切割成⽚,
隨著時間愈長,愈束愈緊......令⼈窒息的⿊暗像⿊洞般吞噬紅⾊的熱情、擾亂絢麗的想法,唯有⽩⾊空洞
的⼼抵禦著⿊暗︔有沒有可能找到⼀條臍帶,注入紅通通的⾎液,暖和我們的⼼,讓我們可以繼續⼼跳、
繼續思考,就像待在母親⿊暗卻溫暖的⼦宮裡,安靜安全地孕育出新⽣命︖
1665年的倫敦,鼠疫蔓延,死屍堆埋街頭,這場⿊死病奪⾛八萬⼈性命,相當於倫敦⼈⼜的五分之
⼀,⼤學被迫停課兩年,當時⽜頓回到風光明媚、陽光和煦的伍爾索普莊園隔離,他坐在蘋果樹下,被掉
下來的蘋果打中頭,腦袋電光⽯⽕⼀閃,發現了萬有引⼒,不僅僅如此,這兩年他又陸續發現了⼒學、微
積分、光的散射,在瀰漫著死亡的氛圍裡,⽜頓滋⽣出好幾個跨世紀的創新想法。
死亡,會不會同時也是⼀種對⽣命的刺激︖為了對抗
死亡,⽣命⼒必須更加強⼤!當瘟疫來襲,是什麼關鍵點決定路徑:要朝向更蓬勃發展的⽣命,還是步向
逐漸衰敗的滅亡︖
「印加⽂明」是美洲三⼤古⽂明之⼀,稱霸⼀千年歷史,擁有⼀千萬⼈⼜。強⼤的印加帝國雄踞在兩
三千公尺的⾼原山脈上,兩側都有河流經過,是個與世隔絕的美麗仙境。16世紀,⼀⽀⼀百多⼈的西班牙
軍隊,將瘟疫帶到這裡,皇帝染上天花過世,兩位繼承⼈為了爭奪王位爆發內戰,傷寒、流感、天花、麻
疹、⽩喉接連爆發,接⼆連三的瘟疫就這樣殲滅了印加帝國。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當隔離過久,反會膨脹
成巨⼤脆弱的狀態,若遇到⼀個極⼩的、不曾接觸的刺激(病毒、細菌),就⾜以潰堤滅亡。
精⼦和卵⼦的受精過程,也像極了精⼦瘟疫⼤軍進攻封閉隔離的卵⼦,五千萬個精⼦像千軍萬⾺般奔
騰,只有⼗個驍勇的精⼦會抵達終點,最終只有⼀個精⼦能鑽透卵⼦,與其結合成受精卵,「⼀個」精⼦
就是決定⽣命和死亡的關鍵,卵⼦只能承受⼀個精⼦的刺激成為⼀個受精卵,⼦宮的空間也只能容納⼀個
受精卵分裂成胎兒。嬰兒出⽣也像帶給⽗母⼀場瘟疫,「家」這個場域,⽗母的⼼智和⽣活全數被嬰兒佔
領,直到⽗母適應了改變,才能開始享受育兒的樂趣。
從卵⼦、⼦宮、家庭、學校、到社會,上⼀階段相對
下⼀階段都是在封閉隔離的狀態,下⼀階段相對上⼀階段都像⼀場瘟疫入侵,對有些⼈⽽⾔,這個刺激太
過巨⼤,無法承受,會⼀直躲在上⼀階段,不敢解除隔離,譬如拒學症,如果能順利通過刺激的考驗,就
有機會打開更多的視野,讓⽣命更加豐富。因此,瘟疫有其必要性,它帶來⼀種⽣命的刺激和改變︔瘟疫
時的隔離也有其必要性,它避免承受超載的刺激⽽導致滅亡︔平常的隔離也有其必要性,如此才有時間和
空間去慢慢形成⾃⼰的想法。
孕育想法就像珍珠形成的過程,珠蚌受到異物入侵後,為了減輕異物刺激的痛苦,會分泌珍珠質將異
物層層包裹起來,經過⼆到五年的時間,變成⼀顆漂亮的珍珠︔如果沒有異物入侵,或是隔離時間不夠
久,或是⼀直有異物入侵,都無法形成珍珠,打開珠蚌時就空空的,什麼也看不到。
台灣是個封閉的海島,就像密閉的蚌殼⼀樣,但命運坎坷,時常被外族入侵,400年來被殖民了四
次,荷蘭、明鄭、清帝、⽇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後實施了戒嚴、228、⽩⾊恐怖,解嚴後又頻繁地政黨
輪替,國民黨、民進黨、國民黨、民進黨,就像珠蚌不斷受到異物入侵,隔離時間不夠久,很難形成珍珠
般的國家核⼼價值,只剩打開來空空的珠蚌,但也必須是空空的,才容易順從適應下⼀個朝代。每當選
舉,總是⾯臨改朝換代的威脅,許多⼈會出現⼀種亡國感,這種空空的狀態,使台灣⼈沒有⾃我主張、⼈
云亦云,聽到什麼好就跟著模仿,如同瘟疫蔓延的特殊現象。台灣不曾因為瘟疫⽽滅亡,反⽽造成⼀窩蜂
的⼤流⾏,到處都有⼈排隊:⼀蘭拉麵在台灣打破國際排隊紀錄、買iphone可以漏夜等待、為下⼀代可以
起早排學校......當流⾏戴⼜罩時,全世界就台灣⼈做得最好,甚至精益求精、發揚光⼤,很多藥局、⼜罩
的紛絲團,關切每天推出的新花⾊,節慶款、活動聯名款,甚至戴上中衛⼜罩也能讓⼈稱羨。
2020年3⽉15⽇,疫情尚嚴峻不明,台中衛道中學的入學有8000名⼩學⽣赴考,幾千名家長擠在校⾨
外,摩肩接踵,焦灼地等候︔考私中的瘟疫似乎比新冠肺炎還嚴重,⼩孩輸在起跑點的焦慮比得到肺炎還
令⼈害怕!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先感染到⼀種瘟疫後,就會像喪屍⼀樣,不怕其他瘟疫︖為了讓⼩孩考上理
想私中,很多⼩孩從⼩學三年級開始進⾏超前兩年的部署,學校下課接著上補習班,時間被塞得滿滿,像
是珠蚌不斷被異物入侵的概念,很難形成⾃⼰獨⽴思考的空間,久⽽久之,⼩孩會不會變成沒有⾃⼰想
法、⽽是裝滿⼤⼈期待的喪屍︖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同意放棄玩樂和休息,來完成超前學習的任務。
如何用精神分析來解讀瘟疫與隔離︖
1909年佛洛伊德受邀到美國演講,他站在船上看著船
駛進紐約港,港⼜擠滿歡迎的⼈潮,他轉頭對榮格說:
「他們不知道我們帶來的是⼀場瘟疫」。佛洛伊德是個野⼼家,想⽤精神分析征服美國,成為他思想的殖
民地。他帶來了精神疾病和⼼理衝突有關的新知,在當時,社會認為精神疾病是種器質性疾病,治療⽅式
是將病⼈拘禁在療養院,有錢⼈則在溫泉度假中⼼,以隔絕外界或透過對身體強烈的刺激來減緩精神症
狀,⽅式包括:胰島素昏睡法、⼤腦前葉切除⼿術、電療休克法......。
佛洛伊德引進精神分析理論後,在美國有好⼀陣⼦蔚為風潮,精神分析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法,直到
「百憂解」等陸續問世後,精神分析才逐漸被藥物所取代,但精神分析所探討的⼼理動⼒、潛意識等概
念,到現在仍有舉⾜輕重的影響。
佛洛伊德說:「我們的意識只是浮在⽔⾯上的冰山⼀角。」⽔⾯下⼤塊的冰山是封閉的潛意識,是深
邃緊閉的⿊盒⼦,封藏了讓我們焦慮害怕的禁忌、意念和想法。當潛意識的意念浮現上來,我們會有⼀種
內部被入侵的感覺,如同從外部入侵的瘟疫,引發我們強烈的內外衝突,於是感到危險、威脅、和不安,
⾃然⽽然會啟動內在防衛機轉,就像拉緊外部的封鎖線那樣來降低刺激、減輕威脅和消除焦慮︔每個⼈都
有⾃⼰獨特的防衛機轉,就像戴上⼜罩,不管是布⼜罩、外科⼜罩、N95,只要能讓我們安⼼、降低焦慮
恐懼,我們就會⼀直戴著它。先來看看兩個臨床案例:
案例一︓20歲男⼤學⽣,在紐約交換學⽣時遇到疫情,
學校課程、⽣活和旅⾏計畫⼤亂,他怕爸媽擔⼼不敢跟他們說︔太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太多焦慮無法消化,
只好⽤精神症狀脫離現實。「我被賦予要拯救全世界免於被武漢肺炎毀滅,尤其要保全台灣,但被外星⼈綁架
了,救不了全世界,只能先救⾃⼰。我把隔離的房間充滿氧氣,再由幻聽指⽰逃出。」可以看到他焦慮無助到
⽤精神症狀把⾃⼰包起來,讓⾃⼰可以暫時隔離,彷彿躲在隔絕的太空艙裡,飄浮在⿊暗無垠的宇宙中︔啟動
這樣的防衛機轉是很難解除的,試想,⼀⾛出太空艙就得⾯臨沒有空氣、沒有光亮的⿊暗,任誰都寧願躲在⼩
⼩的艙裡。
案例二︓30歲女上班族,⽣命有太多的失落,被⽣⽗母拋棄、養母病逝、男友移情別戀,平常靠追
星、聽演唱會維持對⽣命的盼望和熱情。疫情期間,演唱會紛紛延期取消,絕望和痛苦無處可藏,所有的
失望和憤怒⼀擁⽽上,她無法壓抑也無處轉移,她身旁沒有⾜以讓她安⼼、不會拋棄她的客體,她非常焦
慮,即使服⽤⼤量鎮定劑和安眠藥也無法睡覺。她服⽤更多更多的鎮定劑和安眠藥企圖讓⾃⼰平靜下來,
最後引發癲癇,醒來什麼都忘了,忘記她的期待和失落,⽤空⽩來隔絕情感和痛苦。
我們的防衛機轉是⼀層又⼀層,當⼀層擋不住,就再啟動下⼀層,直到擋住為⽌,只為了讓我們可以
存活下去,但身體雖然活著,⼼智會因為啟動防衛機轉層次的不同,決定我們是處在⿊洞還是⼦宮,是⼼
智死亡還是存活。上述舉的兩個案例都是在⿊洞的層次,不能有其他想法、不敢⾛出隔離,無⼒⾯對和改
變現實。
掉進⿊洞的感覺,就像《哈利波特》中被催狂魔吸⾛所有快樂和希望,沒有剩下任何⼀絲美好的感
覺,處在⿊洞中,就像被拘禁在⼩島上的阿茲卡班監獄裡,不需要⾼牆和海⽔把⼈關住,因為犯⼈都被囚
禁在⾃⼰的腦⼦裡,啟動⿊洞般的防衛機轉,讓這個⼈只剩下⼀具空殼,雖然活著,但只是⾏屍⾛⾁。哈
利波特唯有召喚出護法咒,那⼀頭璀璨奪⽬的銀鹿,擋住、驅趕⾛催狂魔,才能全身⽽退,像躲在⼦宮
裡,讓想法繼續長⼤。然⽽要啟動像⼦宮那樣的護法咒,是有條件的,秘訣就是回想⼀段快樂滿⾜的回
憶、灌注最積極的情感。每位巫師召喚出來的護法都不⼀樣,不管是哈利波特的鹿、⾦妮的⾺、榮恩的
狗......,我們可以想像成,這是每個⼈內在獨特的好客體。
要如何得到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可以在我們遇到危險時召喚出來保護我們︖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 Going on being:嬰兒剛出⽣時是在很⾃戀的狀態,以為世界是由他創造,這個假象當然是由全⼼
全意在旁邊照顧嬰兒的媽媽所營造出來的,媽媽滿⾜嬰兒的慾望到嬰兒以為媽媽是他的⼀部分,形
成全能⾃⼤的錯覺。很多成⼈,⾝體已經發展成⼤⼈,⼼智卻停留在嬰兒;《巨嬰國》這本書就是
在談⼤部分的中國⼈是個巨嬰,因為媽媽⼀直滿⾜⼩孩,讓⼩孩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進到下⼀階
段。越原始⾃戀的階段,越讓⼈舒服,越不想往前⾏。
2. The subjective object:此時嬰兒和媽媽是融合的,兩⼈⾃成⼀個封閉的連結體,像連體嬰般⽔乳交
融,因為彼此是相通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沒辦法區分是誰的想法。嬰兒必須藉由媽媽回
應他的聲調、表情、動作,來慢慢理解和創造⾃⼰的樣⼦,就像照鏡⼦⼀樣,嬰兒透過照媽媽這⾯
鏡⼦來看到⾃⼰的樣⼦(鏡映)。
3. Mother-as-object:要打破母嬰封閉的狀態,通常要由第三者,例如⽗親的介⼊,才能讓嬰兒和媽
媽真正分開,嬰兒才開始有客體出現,才能溝通對話,彼此才能清楚哪個想法是誰的。
4. Transitional object:⼩孩已經知道媽媽是和他分開的,但很多時候還需要媽媽在⾝邊安慰⾃⼰,
這時會先⽤過渡客體來取代媽媽,例如娃娃、毯⼦,可以消除媽媽不在時,緊張的撫慰物;可以進
⼀步延伸為提供我們安全感、情緒平穩、和重要他⼈產⽣象徵連結的⼈事物,例如藝術、⾳樂都是
⼀種過渡客體的形式。
5. Internal object:直到媽媽變成內在客體,媽媽就像住在⼼裡⾯,隨時可以念護法咒,把媽媽召喚
出來保護、安慰⾃⼰,除了⽗母,也可能是宗教形式,例如全能的上帝、慈悲的菩薩,都可能是我
們好的內在客體。
有好的內在客體,也會有壞的內在客體,好壞內在客體的差別,在於客體的情感投入與否,就像⼿⼯
和機器餅乾的差別,雖然⽤⼀樣的材料,但⼿⼯餅乾多了⼿的溫度,味道就是紮實窩⼼許多。媽媽對嬰兒
的情緒鏡映,會在嬰兒⼼中慢慢結晶形成⼀個實⼼的內在客體,當召喚這個內在客體出來時,能提供⼀個
有實際邊界的保護︔⽽缺乏對嬰兒情緒鏡映的媽媽,只能形成⼀個空⼼的內在客體,當召喚這樣的內在客
體出來時,邊界是空無的,無法提供⼀個有邊界的保護。
會鏡映的媽媽在餵奶時會說:「你哭這麼⼤聲是餓餓了嗎︖」「想喝ㄋㄟ ㄋㄟ 嗎︖」「喝這麼快,
⼀定餓壞了!」「喝飽了所以不喝了嗎︖」「笑這麼開⼼應該喝很飽喔︖」「媽媽幫你拍拍打嗝」。不會
鏡映的媽媽,像⼀部按照標準流程、完美無瑕、不停運作的機器,⼀聽到嬰兒哭就塞奶,不管嬰兒當下的
感受如何,之所以如此,常常是媽媽更專注在⾃⼰的感覺和需要上,要成為教科書上的好媽媽,⼀⼼要打
造⼀個完美的嬰兒,⽽無法感受嬰兒真正的需要、量身打造回應他,這種機器式不帶感情溫度的媽媽,形
成的內在客體就是空⼼的。世界對嬰兒⽽⾔是陌⽣的,需要透過媽媽的鏡映去認識,給他⼀個有邊界的世
界,否則嬰兒並不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繼續擴⼤到吞滅他︔打預防針時,嬰兒並不知道針刺的感覺會持續多
久︔剪頭髮時,嬰兒並不知道剪⼑是否也會剪斷他的⼿和身體。
當內在客體是壞的,內在空⼼的狀態會讓我們脆弱不安,遇到威脅危險時,這樣的內在客體也沒辦法
保護我們,只會更加重我們的恐懼和焦慮,所以內在空⼼的⼈有機會返回⾃戀狀態時,必定返回,⼤家都
想要被媽媽照顧和愛的感覺,尋求⾃戀滿⾜,並且會把⾃⼰隔離起來,避免美好的⾃戀被破壞:
1. 退回原初⾃戀的狀態:媽寶&精神病。當⼀個空⼼的成⼈娶了⼀個把他照顧到無微不⾄的太太,
可能會被養成媽寶,或是有些⼈掌握⼀些權⼒呼⾵喚⾬後,就⾃以爲是全能⾃⼤的,為了能盡量停
留在那個狀態,會把⾃⼰隔離起來。跟這些⼈相處時,我們會感覺跟他是活在不同的平⾏時空、無
法溝通,就像精神病的病⼈,完全沈溺在他所創造出來的妄想世界。
2. 退回母嬰相連的狀態:理想化他者&同溫層。陶醉在和媽媽母嬰相連、⽔乳交融的階段,例如熱
戀。找⼀個理想化他者去崇拜,我要挺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很厲害所以我也很厲害,像某些政治⼈
物、或神棍或詐騙集團,⼀定有打通某種和民眾相連的⾃戀。或是像參加⽩沙屯媽祖遶境、在教堂
裡唱詩歌、聽演唱會,這麼多⼈⿑⼼崇拜⼀個⼤偶像,會很有共鳴、很感動、很⾃戀滿⾜。或是所
謂的同溫層,處在⼀直有⼈同理、認同⾃⼰的感受,像媽媽的鏡映⼀樣,這個狀態也是相對舒服,
也會讓⾃⼰處在隔離狀態,否認看⾒或聽⾒偶像和同溫層真實的狀況。
3. 處在⾃我隔離狀態:就是不讓⾃⼰有機會碰到衝突威脅,所謂的濫好⼈、乖寶寶,⼀直滿⾜討好
別⼈來讓別⼈對⾃⼰滿意,或是⼀直努⼒把⾃⼰的⽣活圈搞成無菌的狀況,只要把⼀切控制好就不
會有衝突和威脅,就不必召喚內在客體出來保護⾃⼰,就不必發現⾃⼰的內在客體有多空有多弱。
或是將⾃⼰隔離起來,沒機會去碰到空⼼,⽤喝酒、嗑藥⿇痺⾃⼰,或是沈迷網路,來跟現實隔
絕。
以上這些隔離現實的狀態都是像⿊洞⼀樣,不能思考的。精神分析的⼯作,常碰到這些空⼼的病⼈,
因為遇到強⼤的瘟疫,讓原本的防衛機轉潰堤,無法再處在⾃戀滿⾜的隔離狀態,空⼼的內在客體被迫暴
露出來,強烈地焦慮不安。
治療的原理就是返回最初,藉由躺椅讓病⼈退化,由治療師給予鏡映、詮釋,讓病⼈越來越理解⾃
⼰,並跟病⼈保持客觀的距離,讓病⼈慢慢建⽴⾃⼰的過渡客體︔治療師的休假安排會和病⼈恰當的分
開,培養他觀察⾃我和⾃⾏思考的能⼒,藉由這樣的溝通對話,讓病⼈的思考更深更廣,慢慢地把空⼼填
滿成實⼼,直到治療師進駐在個案⼼裡⾯,形成好的內在客體。這些進展是需要很多年的治療歷程,且會
來來回回往返︔其實⽼師、⽼闆、傳道者也常常有機會重塑⼀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貴⼈」。
溫尼考特談到獨處:
「嬰兒在⽣命早期曾被全⼼投⼊的母親所認同,會在⾧⼤獨處時,仍感覺母親在場的陪伴。」
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可以投射出去,阻擋外在環境的迫害,唯有如此才敢獨處,敢和媽媽這個客體分
開,穿梭在⼈際矩陣中分合⾃如,不會因為害怕被吞掉⽽不敢合、害怕被丟掉⽽不敢分。培養獨處能⼒,
需要有⼀個他者在內⼼存在︔在家裡就是媽媽,⼩孩因此能⾃⼰玩玩具、看書,在治療室裡就是治療師,能讓
個案安靜地⾃⼰想事情。
佛洛伊德描述隔離:
「如果沒有防護層對抗外界刺激,有機體將會被殺死,防護層得變成無⽣命的無機物,為拯救
內層的⽣命。為了對抗外界的刺激,會在最外層產⽣⼀層死⽪,來保護裡⾯的柔軟的⽣命。」
就像⽪膚的角質是⼀層死⽪,是為了保護裡⾯柔軟的肌⾁、⾎管、神經。
奧格登談隔離:
「隔離的能⼒取決於客體關係能⼒,要能將和媽媽相處的經驗置換成對環境的經驗,去緩衝、
對抗世界的侵擾。和世界切斷聯繫時,需有能⼒將媽媽提供的好照顧置換成由⾃⼰提供,靠⾃⼰的
⼼智功能維繫住感覺,⼀種能懸宕在⽣與死之間、不確定之間的創造⼒和信念,才可以保護我們免
於不可預知的恐懼和痛苦,獲得暫時的喘息繼續存活下去,有別於⽤否認當防衛機轉造成的內⼼死
亡。母嬰之間有節奏的隔離、防守、撤退、來來回回,是很重要的發展過程,媽媽要能接受這樣的
過程,有些媽媽不允許嬰兒離開⾃⼰,媽媽會感覺被拋棄,造成嬰兒只有媽媽環抱時才能⼊睡,媽
媽的憂鬱、不回應會造成嬰兒躲在⾃閉的狀態,不願和媽媽多接觸。⼈是掙扎在關係的拉⼒和⾃⼰
的漂浮中,必須要發展出⾃我隔離才能橫跨這條線,逃離陷在機器般可複製的⾃閉狀況,形成⼀個
保護的硬殼來應付未知世界的恐懼,⼈的⼀⽣就是被死亡所密密包覆著,殻是保障我們能在殼裡好
好活著。」
「否認」就是把⾃⼰包起來,處在⼀種⿊洞、隔離的狀態,因為世界不可能是無菌的、⼈際不可能沒
有衝突、⼈事物不可能不變、⽣命不可能永恆不消失,所以不只在瘟疫時,⼼智發展的過程中,「隔離」
也是扮演很重要的角⾊。
⽤納尼亞傳奇來理解這兩種世界的差別:因為害怕改變和死亡,⽤控制來否認所造成的內⼼死亡,就
像活在⽩女巫的冰魔法世界,是⼀⽚死寂的,得要花很多⼒氣排除任何可能性和聲⾳︔⽩女巫⼀聽到不⼀
樣的聲⾳,⾺上把反對者變成⽯像,像活在⿊洞裡,無法思考。真正活著,是坐在亞斯蘭背上,在美麗的
⼤地奔馳,有會講話的動物、會⾛路的樹、樹精靈、⽔精靈,各種不同的聲⾳和想法,也能聽⾒⾃⼰潛意
識的聲⾳,像活在⼦宮裡,孕育著思考。
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Freud:「Neither of these instincts is any less essential than the other; the phenomena of life arise from
the concurrent or mutually opposing action of both.」
佛洛伊德提出⽣、死本能沒有分誰好誰壞,⽣命源於⽣、死本能的併⾏和相互對⽴,⽣、死本能是最
原始的兩股對⽴⼒量,可以彼此刺激,當其中⼀⽅佔上風時,另⼀⽅的勢⼒也會龐⼤起來︔當⽣之本能脫
離死亡本能,則失去拒絕、限制、停⽌某事的能⼒,造成無法無天的成長。瘟疫所代表的⽣和死是⼀體兩
⾯,就像星際⼤戰電影中,當⿊暗原⼒越強⼤時,光明原⼒也會跟著越強⼤,以達到平衡。同樣地,當⽣
之本能太強⼤時,也需要死之本能強⼤起來平衡。癌細胞的擴張就是細胞的⽣之本能壓過死之本能的失
衡,最終導致個體⾛向死亡。
瘟疫,是象徵死亡向⼈類入侵,還是為了阻⽌⼈類太過蓬勃發展的⽣命向外擴張呢︖看⾼樓⼤廈蓋得
如此無法無天,⼈類也像極了地球的癌細胞,死亡本能得上場阻⽌太過旺盛的⽣之本能,瘟疫是⼤⾃然對
⼈類的反撲。當我們隔離在家時,⾃然界其他⽣物可忙著呢!墾丁珊瑚產下⼀顆顆粉紅⾊美麗的卵、印度
海龜也上岸下蛋、印度孟買聚集了⼗幾萬隻交配的紅鶴......。⼈類對動物也如瘟疫,讓動物不得不處在隔
離的狀態、甚至滅亡,當⼈類的侵擾減少,⼤⾃然又活了起來,可⾒這些動物在之前也有⾃我隔離的能
⼒。⼈類應當要相信⾃⼰的⽣之本能,中國古⼈⽤擂⿎驅逐瘟神,現在五顏六⾊、爭奇⾾豔的⼜罩也彷彿
化妝舞會般對抗瘟神,⼈類處在災難中,⼀樣會具備原始的、熾盛瘋狂的求⽣慾望。
嬰兒呱呱墜地時,是這麼天真急切地向世界吶喊,每聲啼哭都是嬰兒向外拋出連繫的絲線,⽗母必須
接住絲線,循著絲線找到嬰兒的需要,予以回應,絲線就會定格在某處、慢慢地交織成布、拼接成地毯,
讓怯⽣⽣的嬰兒敢⾚裸⾛到外⾯。如果沒有這塊毯⼦蓋住碎⽯和荊棘,腳會因為刺痛⽽裹⾜不前、會因為
割傷⽽無法⾏⾛。反之,如果嬰兒拋出的訊號絲線,沒有被⽗母指認和接住,絲線會反彈捆住嬰兒,慢慢
地交纏成繭,厚厚的繭隔離了嬰兒和世界,嬰兒於是斷絕對外的期待和熱情,否則他會被失望痛苦的絲線
勒到窒息,只能靠不斷吸吮⾃⼰的⼿指頭獲得滿⾜,度過繭中⾃閉的狀態,或者得失去原始的慾望,沒有
想望、沒有感覺,來度過繭中⽩⾊的⽇⼦。
不只嬰兒期,在⼈⽣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能遭遇難以承受的痛苦或衝突,為了緩解痛苦,⾃⼰敷上
⼀層又⼀層的麻藥,久⽽久之,被麻藥鎖住的表⽪形成麻⽊不仁的死⽪,雖然隔絕了錐⼼之痛,也隔絕了
快樂的刺激和奔馳的想法,⼼智悄悄地死亡,⾃⼰不再是⾃⼰的主⼈,像禁臠般任由他⼈宰制︔或是困在
繭中,從現實世界撤退回⾃⼰封閉世界的繭居族,諷刺的是,繭居因為離群索居易被察覺,但⼼智空掉的
狀態卻因爲順應配合別⼈,⽽獲得肯定和讚許,被歸屬為合群、正常的,反⽽不易察覺,直到有⼀天驚覺
⾃⼰的空洞、茫然,不知所為為何、存在為何,似乎⽣存價值在於取悅別⼈,對此感到深沈的悲傷――
像風吹進蕭的空洞裏,不斷發出嗚咽的低泣、控訴、悲鳴。在診間和治療室,常常會聽⾒病⼈這樣描述⾃
⼰:「我什麼都有,看起來很幸福,但就是不快樂。」或是,「我⼀直很努⼒,對別⼈很好,但他們辜負
了我,我很⽣氣。」
維持活的⼼智是費⼒的,讓⼼智死亡卻極其容易,我將活的⼼智定義在:「能進⼀步主觀地感受⼈事
物,同時能退⼀步客觀地分析思考,並且能在過渡空間中創造各種可能性。」這必須在⼼智發展階段和他
者有真正的分開,成為獨⽴成熟的個體,才能明⽩⾃⼰和他⼈想法的差別,不會因為想法不同就感到被對
⽅拒絕和拋棄,不必為了維持關係⽽⼩⼼翼翼地和對⽅想法⼀致︔⼼智要紮紮實實地發展成熟,必須透過
前⾯所述,循序漸進的過程:先任性地從客體獲得⾃戀滿⾜、透過客體的鏡映來理解⾃⼰、有他者存在的
獨處、建⽴可撫慰的過渡客體、最後形成好的內在客體,如此才能在孤獨時不感到孤獨,獨處時也能感受
到來⾃內在客體的陪伴和⿎勵,就像船兒在無邊無際的夜晚航⾏,有點點亮亮的星光陪伴,恆定的北⽃星
指引⽅向,⿊⾊帷幕是奇異幻想伸展的舞台,闇⿊不再死沈寂寥,⽽是從此⽅過渡到彼⽅的銀河。
然⽽,我們的社會強調單⼀價值,重視⼈⽣階段的標準,⼤家總是開玩笑說,會隨著年紀不同,收到
長輩⼀致的問候語:要讀哪⼀間⼤學啊︖在哪裡⼯作︖何時結婚⽣⼦︖⼈⽣似乎像罐頭⼯廠,必須有個標
準作業程序,偏離軌道就會受到很多否定和質疑︔⼤家統⼀在直線跑道上,⼀起奮⼒往前衝,只求到達階
段⽬標、然後再到達下⼀個⽬標,這個狀態會讓⼼智不斷受到⼲擾,客體的標準和要求不停地闖進來,要
⼀直回應客體的期待,無法和客體真正的分開。(待續)
許瑞琳
西元2020年年初,⼤家歡天喜地慶賀春節,李⽂亮醫師吹出第⼀聲警哨聲,刺破了寧靜,原本應該
平平安安的新年願望,取⽽代之的是鋪天漫地的⽩⾊消毒⽔︔滲透到⼼底的⿊⾊恐懼,霎時炸斷橋樑、
砍斷公路,甚至在隔壁鄰居的⼤⾨釘上⽊板,不准出⾨︔每個⼈膽顫地躲在家裡,開著電視、瀏覽網路
裡傳來⼀則又⼀則的死亡消息,彷彿年獸真的來了,⼈⼈⾃危!只是這次的年獸是⼩到看不⾒的病毒,
蜷伏在你我身邊,但,誰是⼈︖誰又是獸︖
瘟疫下的隔離,伴隨著對未知的恐懼,如同被牢籠緊緊地圈住,冰冷的欄杆將希望和信⼼切割成⽚,
隨著時間愈長,愈束愈緊......令⼈窒息的⿊暗像⿊洞般吞噬紅⾊的熱情、擾亂絢麗的想法,唯有⽩⾊空洞
的⼼抵禦著⿊暗︔有沒有可能找到⼀條臍帶,注入紅通通的⾎液,暖和我們的⼼,讓我們可以繼續⼼跳、
繼續思考,就像待在母親⿊暗卻溫暖的⼦宮裡,安靜安全地孕育出新⽣命︖
1665年的倫敦,鼠疫蔓延,死屍堆埋街頭,這場⿊死病奪⾛八萬⼈性命,相當於倫敦⼈⼜的五分之
⼀,⼤學被迫停課兩年,當時⽜頓回到風光明媚、陽光和煦的伍爾索普莊園隔離,他坐在蘋果樹下,被掉
下來的蘋果打中頭,腦袋電光⽯⽕⼀閃,發現了萬有引⼒,不僅僅如此,這兩年他又陸續發現了⼒學、微
積分、光的散射,在瀰漫著死亡的氛圍裡,⽜頓滋⽣出好幾個跨世紀的創新想法。
死亡,會不會同時也是⼀種對⽣命的刺激︖為了對抗
死亡,⽣命⼒必須更加強⼤!當瘟疫來襲,是什麼關鍵點決定路徑:要朝向更蓬勃發展的⽣命,還是步向
逐漸衰敗的滅亡︖
「印加⽂明」是美洲三⼤古⽂明之⼀,稱霸⼀千年歷史,擁有⼀千萬⼈⼜。強⼤的印加帝國雄踞在兩
三千公尺的⾼原山脈上,兩側都有河流經過,是個與世隔絕的美麗仙境。16世紀,⼀⽀⼀百多⼈的西班牙
軍隊,將瘟疫帶到這裡,皇帝染上天花過世,兩位繼承⼈為了爭奪王位爆發內戰,傷寒、流感、天花、麻
疹、⽩喉接連爆發,接⼆連三的瘟疫就這樣殲滅了印加帝國。我們可以試著思考,當隔離過久,反會膨脹
成巨⼤脆弱的狀態,若遇到⼀個極⼩的、不曾接觸的刺激(病毒、細菌),就⾜以潰堤滅亡。
精⼦和卵⼦的受精過程,也像極了精⼦瘟疫⼤軍進攻封閉隔離的卵⼦,五千萬個精⼦像千軍萬⾺般奔
騰,只有⼗個驍勇的精⼦會抵達終點,最終只有⼀個精⼦能鑽透卵⼦,與其結合成受精卵,「⼀個」精⼦
就是決定⽣命和死亡的關鍵,卵⼦只能承受⼀個精⼦的刺激成為⼀個受精卵,⼦宮的空間也只能容納⼀個
受精卵分裂成胎兒。嬰兒出⽣也像帶給⽗母⼀場瘟疫,「家」這個場域,⽗母的⼼智和⽣活全數被嬰兒佔
領,直到⽗母適應了改變,才能開始享受育兒的樂趣。
從卵⼦、⼦宮、家庭、學校、到社會,上⼀階段相對
下⼀階段都是在封閉隔離的狀態,下⼀階段相對上⼀階段都像⼀場瘟疫入侵,對有些⼈⽽⾔,這個刺激太
過巨⼤,無法承受,會⼀直躲在上⼀階段,不敢解除隔離,譬如拒學症,如果能順利通過刺激的考驗,就
有機會打開更多的視野,讓⽣命更加豐富。因此,瘟疫有其必要性,它帶來⼀種⽣命的刺激和改變︔瘟疫
時的隔離也有其必要性,它避免承受超載的刺激⽽導致滅亡︔平常的隔離也有其必要性,如此才有時間和
空間去慢慢形成⾃⼰的想法。
孕育想法就像珍珠形成的過程,珠蚌受到異物入侵後,為了減輕異物刺激的痛苦,會分泌珍珠質將異
物層層包裹起來,經過⼆到五年的時間,變成⼀顆漂亮的珍珠︔如果沒有異物入侵,或是隔離時間不夠
久,或是⼀直有異物入侵,都無法形成珍珠,打開珠蚌時就空空的,什麼也看不到。
台灣是個封閉的海島,就像密閉的蚌殼⼀樣,但命運坎坷,時常被外族入侵,400年來被殖民了四
次,荷蘭、明鄭、清帝、⽇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後實施了戒嚴、228、⽩⾊恐怖,解嚴後又頻繁地政黨
輪替,國民黨、民進黨、國民黨、民進黨,就像珠蚌不斷受到異物入侵,隔離時間不夠久,很難形成珍珠
般的國家核⼼價值,只剩打開來空空的珠蚌,但也必須是空空的,才容易順從適應下⼀個朝代。每當選
舉,總是⾯臨改朝換代的威脅,許多⼈會出現⼀種亡國感,這種空空的狀態,使台灣⼈沒有⾃我主張、⼈
云亦云,聽到什麼好就跟著模仿,如同瘟疫蔓延的特殊現象。台灣不曾因為瘟疫⽽滅亡,反⽽造成⼀窩蜂
的⼤流⾏,到處都有⼈排隊:⼀蘭拉麵在台灣打破國際排隊紀錄、買iphone可以漏夜等待、為下⼀代可以
起早排學校......當流⾏戴⼜罩時,全世界就台灣⼈做得最好,甚至精益求精、發揚光⼤,很多藥局、⼜罩
的紛絲團,關切每天推出的新花⾊,節慶款、活動聯名款,甚至戴上中衛⼜罩也能讓⼈稱羨。
2020年3⽉15⽇,疫情尚嚴峻不明,台中衛道中學的入學有8000名⼩學⽣赴考,幾千名家長擠在校⾨
外,摩肩接踵,焦灼地等候︔考私中的瘟疫似乎比新冠肺炎還嚴重,⼩孩輸在起跑點的焦慮比得到肺炎還
令⼈害怕!有沒有可能當我們先感染到⼀種瘟疫後,就會像喪屍⼀樣,不怕其他瘟疫︖為了讓⼩孩考上理
想私中,很多⼩孩從⼩學三年級開始進⾏超前兩年的部署,學校下課接著上補習班,時間被塞得滿滿,像
是珠蚌不斷被異物入侵的概念,很難形成⾃⼰獨⽴思考的空間,久⽽久之,⼩孩會不會變成沒有⾃⼰想
法、⽽是裝滿⼤⼈期待的喪屍︖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同意放棄玩樂和休息,來完成超前學習的任務。
如何用精神分析來解讀瘟疫與隔離︖
1909年佛洛伊德受邀到美國演講,他站在船上看著船
駛進紐約港,港⼜擠滿歡迎的⼈潮,他轉頭對榮格說:
「他們不知道我們帶來的是⼀場瘟疫」。佛洛伊德是個野⼼家,想⽤精神分析征服美國,成為他思想的殖
民地。他帶來了精神疾病和⼼理衝突有關的新知,在當時,社會認為精神疾病是種器質性疾病,治療⽅式
是將病⼈拘禁在療養院,有錢⼈則在溫泉度假中⼼,以隔絕外界或透過對身體強烈的刺激來減緩精神症
狀,⽅式包括:胰島素昏睡法、⼤腦前葉切除⼿術、電療休克法......。
佛洛伊德引進精神分析理論後,在美國有好⼀陣⼦蔚為風潮,精神分析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法,直到
「百憂解」等陸續問世後,精神分析才逐漸被藥物所取代,但精神分析所探討的⼼理動⼒、潛意識等概
念,到現在仍有舉⾜輕重的影響。
佛洛伊德說:「我們的意識只是浮在⽔⾯上的冰山⼀角。」⽔⾯下⼤塊的冰山是封閉的潛意識,是深
邃緊閉的⿊盒⼦,封藏了讓我們焦慮害怕的禁忌、意念和想法。當潛意識的意念浮現上來,我們會有⼀種
內部被入侵的感覺,如同從外部入侵的瘟疫,引發我們強烈的內外衝突,於是感到危險、威脅、和不安,
⾃然⽽然會啟動內在防衛機轉,就像拉緊外部的封鎖線那樣來降低刺激、減輕威脅和消除焦慮︔每個⼈都
有⾃⼰獨特的防衛機轉,就像戴上⼜罩,不管是布⼜罩、外科⼜罩、N95,只要能讓我們安⼼、降低焦慮
恐懼,我們就會⼀直戴著它。先來看看兩個臨床案例:
案例一︓20歲男⼤學⽣,在紐約交換學⽣時遇到疫情,
學校課程、⽣活和旅⾏計畫⼤亂,他怕爸媽擔⼼不敢跟他們說︔太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太多焦慮無法消化,
只好⽤精神症狀脫離現實。「我被賦予要拯救全世界免於被武漢肺炎毀滅,尤其要保全台灣,但被外星⼈綁架
了,救不了全世界,只能先救⾃⼰。我把隔離的房間充滿氧氣,再由幻聽指⽰逃出。」可以看到他焦慮無助到
⽤精神症狀把⾃⼰包起來,讓⾃⼰可以暫時隔離,彷彿躲在隔絕的太空艙裡,飄浮在⿊暗無垠的宇宙中︔啟動
這樣的防衛機轉是很難解除的,試想,⼀⾛出太空艙就得⾯臨沒有空氣、沒有光亮的⿊暗,任誰都寧願躲在⼩
⼩的艙裡。
案例二︓30歲女上班族,⽣命有太多的失落,被⽣⽗母拋棄、養母病逝、男友移情別戀,平常靠追
星、聽演唱會維持對⽣命的盼望和熱情。疫情期間,演唱會紛紛延期取消,絕望和痛苦無處可藏,所有的
失望和憤怒⼀擁⽽上,她無法壓抑也無處轉移,她身旁沒有⾜以讓她安⼼、不會拋棄她的客體,她非常焦
慮,即使服⽤⼤量鎮定劑和安眠藥也無法睡覺。她服⽤更多更多的鎮定劑和安眠藥企圖讓⾃⼰平靜下來,
最後引發癲癇,醒來什麼都忘了,忘記她的期待和失落,⽤空⽩來隔絕情感和痛苦。
我們的防衛機轉是⼀層又⼀層,當⼀層擋不住,就再啟動下⼀層,直到擋住為⽌,只為了讓我們可以
存活下去,但身體雖然活著,⼼智會因為啟動防衛機轉層次的不同,決定我們是處在⿊洞還是⼦宮,是⼼
智死亡還是存活。上述舉的兩個案例都是在⿊洞的層次,不能有其他想法、不敢⾛出隔離,無⼒⾯對和改
變現實。
掉進⿊洞的感覺,就像《哈利波特》中被催狂魔吸⾛所有快樂和希望,沒有剩下任何⼀絲美好的感
覺,處在⿊洞中,就像被拘禁在⼩島上的阿茲卡班監獄裡,不需要⾼牆和海⽔把⼈關住,因為犯⼈都被囚
禁在⾃⼰的腦⼦裡,啟動⿊洞般的防衛機轉,讓這個⼈只剩下⼀具空殼,雖然活著,但只是⾏屍⾛⾁。哈
利波特唯有召喚出護法咒,那⼀頭璀璨奪⽬的銀鹿,擋住、驅趕⾛催狂魔,才能全身⽽退,像躲在⼦宮
裡,讓想法繼續長⼤。然⽽要啟動像⼦宮那樣的護法咒,是有條件的,秘訣就是回想⼀段快樂滿⾜的回
憶、灌注最積極的情感。每位巫師召喚出來的護法都不⼀樣,不管是哈利波特的鹿、⾦妮的⾺、榮恩的
狗......,我們可以想像成,這是每個⼈內在獨特的好客體。
要如何得到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可以在我們遇到危險時召喚出來保護我們︖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 Going on being:嬰兒剛出⽣時是在很⾃戀的狀態,以為世界是由他創造,這個假象當然是由全⼼
全意在旁邊照顧嬰兒的媽媽所營造出來的,媽媽滿⾜嬰兒的慾望到嬰兒以為媽媽是他的⼀部分,形
成全能⾃⼤的錯覺。很多成⼈,⾝體已經發展成⼤⼈,⼼智卻停留在嬰兒;《巨嬰國》這本書就是
在談⼤部分的中國⼈是個巨嬰,因為媽媽⼀直滿⾜⼩孩,讓⼩孩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進到下⼀階
段。越原始⾃戀的階段,越讓⼈舒服,越不想往前⾏。
2. The subjective object:此時嬰兒和媽媽是融合的,兩⼈⾃成⼀個封閉的連結體,像連體嬰般⽔乳交
融,因為彼此是相通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沒辦法區分是誰的想法。嬰兒必須藉由媽媽回
應他的聲調、表情、動作,來慢慢理解和創造⾃⼰的樣⼦,就像照鏡⼦⼀樣,嬰兒透過照媽媽這⾯
鏡⼦來看到⾃⼰的樣⼦(鏡映)。
3. Mother-as-object:要打破母嬰封閉的狀態,通常要由第三者,例如⽗親的介⼊,才能讓嬰兒和媽
媽真正分開,嬰兒才開始有客體出現,才能溝通對話,彼此才能清楚哪個想法是誰的。
4. Transitional object:⼩孩已經知道媽媽是和他分開的,但很多時候還需要媽媽在⾝邊安慰⾃⼰,
這時會先⽤過渡客體來取代媽媽,例如娃娃、毯⼦,可以消除媽媽不在時,緊張的撫慰物;可以進
⼀步延伸為提供我們安全感、情緒平穩、和重要他⼈產⽣象徵連結的⼈事物,例如藝術、⾳樂都是
⼀種過渡客體的形式。
5. Internal object:直到媽媽變成內在客體,媽媽就像住在⼼裡⾯,隨時可以念護法咒,把媽媽召喚
出來保護、安慰⾃⼰,除了⽗母,也可能是宗教形式,例如全能的上帝、慈悲的菩薩,都可能是我
們好的內在客體。
有好的內在客體,也會有壞的內在客體,好壞內在客體的差別,在於客體的情感投入與否,就像⼿⼯
和機器餅乾的差別,雖然⽤⼀樣的材料,但⼿⼯餅乾多了⼿的溫度,味道就是紮實窩⼼許多。媽媽對嬰兒
的情緒鏡映,會在嬰兒⼼中慢慢結晶形成⼀個實⼼的內在客體,當召喚這個內在客體出來時,能提供⼀個
有實際邊界的保護︔⽽缺乏對嬰兒情緒鏡映的媽媽,只能形成⼀個空⼼的內在客體,當召喚這樣的內在客
體出來時,邊界是空無的,無法提供⼀個有邊界的保護。
會鏡映的媽媽在餵奶時會說:「你哭這麼⼤聲是餓餓了嗎︖」「想喝ㄋㄟ ㄋㄟ 嗎︖」「喝這麼快,
⼀定餓壞了!」「喝飽了所以不喝了嗎︖」「笑這麼開⼼應該喝很飽喔︖」「媽媽幫你拍拍打嗝」。不會
鏡映的媽媽,像⼀部按照標準流程、完美無瑕、不停運作的機器,⼀聽到嬰兒哭就塞奶,不管嬰兒當下的
感受如何,之所以如此,常常是媽媽更專注在⾃⼰的感覺和需要上,要成為教科書上的好媽媽,⼀⼼要打
造⼀個完美的嬰兒,⽽無法感受嬰兒真正的需要、量身打造回應他,這種機器式不帶感情溫度的媽媽,形
成的內在客體就是空⼼的。世界對嬰兒⽽⾔是陌⽣的,需要透過媽媽的鏡映去認識,給他⼀個有邊界的世
界,否則嬰兒並不知道這個東西會不會繼續擴⼤到吞滅他︔打預防針時,嬰兒並不知道針刺的感覺會持續多
久︔剪頭髮時,嬰兒並不知道剪⼑是否也會剪斷他的⼿和身體。
當內在客體是壞的,內在空⼼的狀態會讓我們脆弱不安,遇到威脅危險時,這樣的內在客體也沒辦法
保護我們,只會更加重我們的恐懼和焦慮,所以內在空⼼的⼈有機會返回⾃戀狀態時,必定返回,⼤家都
想要被媽媽照顧和愛的感覺,尋求⾃戀滿⾜,並且會把⾃⼰隔離起來,避免美好的⾃戀被破壞:
1. 退回原初⾃戀的狀態:媽寶&精神病。當⼀個空⼼的成⼈娶了⼀個把他照顧到無微不⾄的太太,
可能會被養成媽寶,或是有些⼈掌握⼀些權⼒呼⾵喚⾬後,就⾃以爲是全能⾃⼤的,為了能盡量停
留在那個狀態,會把⾃⼰隔離起來。跟這些⼈相處時,我們會感覺跟他是活在不同的平⾏時空、無
法溝通,就像精神病的病⼈,完全沈溺在他所創造出來的妄想世界。
2. 退回母嬰相連的狀態:理想化他者&同溫層。陶醉在和媽媽母嬰相連、⽔乳交融的階段,例如熱
戀。找⼀個理想化他者去崇拜,我要挺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很厲害所以我也很厲害,像某些政治⼈
物、或神棍或詐騙集團,⼀定有打通某種和民眾相連的⾃戀。或是像參加⽩沙屯媽祖遶境、在教堂
裡唱詩歌、聽演唱會,這麼多⼈⿑⼼崇拜⼀個⼤偶像,會很有共鳴、很感動、很⾃戀滿⾜。或是所
謂的同溫層,處在⼀直有⼈同理、認同⾃⼰的感受,像媽媽的鏡映⼀樣,這個狀態也是相對舒服,
也會讓⾃⼰處在隔離狀態,否認看⾒或聽⾒偶像和同溫層真實的狀況。
3. 處在⾃我隔離狀態:就是不讓⾃⼰有機會碰到衝突威脅,所謂的濫好⼈、乖寶寶,⼀直滿⾜討好
別⼈來讓別⼈對⾃⼰滿意,或是⼀直努⼒把⾃⼰的⽣活圈搞成無菌的狀況,只要把⼀切控制好就不
會有衝突和威脅,就不必召喚內在客體出來保護⾃⼰,就不必發現⾃⼰的內在客體有多空有多弱。
或是將⾃⼰隔離起來,沒機會去碰到空⼼,⽤喝酒、嗑藥⿇痺⾃⼰,或是沈迷網路,來跟現實隔
絕。
以上這些隔離現實的狀態都是像⿊洞⼀樣,不能思考的。精神分析的⼯作,常碰到這些空⼼的病⼈,
因為遇到強⼤的瘟疫,讓原本的防衛機轉潰堤,無法再處在⾃戀滿⾜的隔離狀態,空⼼的內在客體被迫暴
露出來,強烈地焦慮不安。
治療的原理就是返回最初,藉由躺椅讓病⼈退化,由治療師給予鏡映、詮釋,讓病⼈越來越理解⾃
⼰,並跟病⼈保持客觀的距離,讓病⼈慢慢建⽴⾃⼰的過渡客體︔治療師的休假安排會和病⼈恰當的分
開,培養他觀察⾃我和⾃⾏思考的能⼒,藉由這樣的溝通對話,讓病⼈的思考更深更廣,慢慢地把空⼼填
滿成實⼼,直到治療師進駐在個案⼼裡⾯,形成好的內在客體。這些進展是需要很多年的治療歷程,且會
來來回回往返︔其實⽼師、⽼闆、傳道者也常常有機會重塑⼀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貴⼈」。
溫尼考特談到獨處:
「嬰兒在⽣命早期曾被全⼼投⼊的母親所認同,會在⾧⼤獨處時,仍感覺母親在場的陪伴。」
這個好的內在客體,可以投射出去,阻擋外在環境的迫害,唯有如此才敢獨處,敢和媽媽這個客體分
開,穿梭在⼈際矩陣中分合⾃如,不會因為害怕被吞掉⽽不敢合、害怕被丟掉⽽不敢分。培養獨處能⼒,
需要有⼀個他者在內⼼存在︔在家裡就是媽媽,⼩孩因此能⾃⼰玩玩具、看書,在治療室裡就是治療師,能讓
個案安靜地⾃⼰想事情。
佛洛伊德描述隔離:
「如果沒有防護層對抗外界刺激,有機體將會被殺死,防護層得變成無⽣命的無機物,為拯救
內層的⽣命。為了對抗外界的刺激,會在最外層產⽣⼀層死⽪,來保護裡⾯的柔軟的⽣命。」
就像⽪膚的角質是⼀層死⽪,是為了保護裡⾯柔軟的肌⾁、⾎管、神經。
奧格登談隔離:
「隔離的能⼒取決於客體關係能⼒,要能將和媽媽相處的經驗置換成對環境的經驗,去緩衝、
對抗世界的侵擾。和世界切斷聯繫時,需有能⼒將媽媽提供的好照顧置換成由⾃⼰提供,靠⾃⼰的
⼼智功能維繫住感覺,⼀種能懸宕在⽣與死之間、不確定之間的創造⼒和信念,才可以保護我們免
於不可預知的恐懼和痛苦,獲得暫時的喘息繼續存活下去,有別於⽤否認當防衛機轉造成的內⼼死
亡。母嬰之間有節奏的隔離、防守、撤退、來來回回,是很重要的發展過程,媽媽要能接受這樣的
過程,有些媽媽不允許嬰兒離開⾃⼰,媽媽會感覺被拋棄,造成嬰兒只有媽媽環抱時才能⼊睡,媽
媽的憂鬱、不回應會造成嬰兒躲在⾃閉的狀態,不願和媽媽多接觸。⼈是掙扎在關係的拉⼒和⾃⼰
的漂浮中,必須要發展出⾃我隔離才能橫跨這條線,逃離陷在機器般可複製的⾃閉狀況,形成⼀個
保護的硬殼來應付未知世界的恐懼,⼈的⼀⽣就是被死亡所密密包覆著,殻是保障我們能在殼裡好
好活著。」
「否認」就是把⾃⼰包起來,處在⼀種⿊洞、隔離的狀態,因為世界不可能是無菌的、⼈際不可能沒
有衝突、⼈事物不可能不變、⽣命不可能永恆不消失,所以不只在瘟疫時,⼼智發展的過程中,「隔離」
也是扮演很重要的角⾊。
⽤納尼亞傳奇來理解這兩種世界的差別:因為害怕改變和死亡,⽤控制來否認所造成的內⼼死亡,就
像活在⽩女巫的冰魔法世界,是⼀⽚死寂的,得要花很多⼒氣排除任何可能性和聲⾳︔⽩女巫⼀聽到不⼀
樣的聲⾳,⾺上把反對者變成⽯像,像活在⿊洞裡,無法思考。真正活著,是坐在亞斯蘭背上,在美麗的
⼤地奔馳,有會講話的動物、會⾛路的樹、樹精靈、⽔精靈,各種不同的聲⾳和想法,也能聽⾒⾃⼰潛意
識的聲⾳,像活在⼦宮裡,孕育著思考。
生之本能&死之本能
Freud:「Neither of these instincts is any less essential than the other; the phenomena of life arise from
the concurrent or mutually opposing action of both.」
佛洛伊德提出⽣、死本能沒有分誰好誰壞,⽣命源於⽣、死本能的併⾏和相互對⽴,⽣、死本能是最
原始的兩股對⽴⼒量,可以彼此刺激,當其中⼀⽅佔上風時,另⼀⽅的勢⼒也會龐⼤起來︔當⽣之本能脫
離死亡本能,則失去拒絕、限制、停⽌某事的能⼒,造成無法無天的成長。瘟疫所代表的⽣和死是⼀體兩
⾯,就像星際⼤戰電影中,當⿊暗原⼒越強⼤時,光明原⼒也會跟著越強⼤,以達到平衡。同樣地,當⽣
之本能太強⼤時,也需要死之本能強⼤起來平衡。癌細胞的擴張就是細胞的⽣之本能壓過死之本能的失
衡,最終導致個體⾛向死亡。
瘟疫,是象徵死亡向⼈類入侵,還是為了阻⽌⼈類太過蓬勃發展的⽣命向外擴張呢︖看⾼樓⼤廈蓋得
如此無法無天,⼈類也像極了地球的癌細胞,死亡本能得上場阻⽌太過旺盛的⽣之本能,瘟疫是⼤⾃然對
⼈類的反撲。當我們隔離在家時,⾃然界其他⽣物可忙著呢!墾丁珊瑚產下⼀顆顆粉紅⾊美麗的卵、印度
海龜也上岸下蛋、印度孟買聚集了⼗幾萬隻交配的紅鶴......。⼈類對動物也如瘟疫,讓動物不得不處在隔
離的狀態、甚至滅亡,當⼈類的侵擾減少,⼤⾃然又活了起來,可⾒這些動物在之前也有⾃我隔離的能
⼒。⼈類應當要相信⾃⼰的⽣之本能,中國古⼈⽤擂⿎驅逐瘟神,現在五顏六⾊、爭奇⾾豔的⼜罩也彷彿
化妝舞會般對抗瘟神,⼈類處在災難中,⼀樣會具備原始的、熾盛瘋狂的求⽣慾望。
嬰兒呱呱墜地時,是這麼天真急切地向世界吶喊,每聲啼哭都是嬰兒向外拋出連繫的絲線,⽗母必須
接住絲線,循著絲線找到嬰兒的需要,予以回應,絲線就會定格在某處、慢慢地交織成布、拼接成地毯,
讓怯⽣⽣的嬰兒敢⾚裸⾛到外⾯。如果沒有這塊毯⼦蓋住碎⽯和荊棘,腳會因為刺痛⽽裹⾜不前、會因為
割傷⽽無法⾏⾛。反之,如果嬰兒拋出的訊號絲線,沒有被⽗母指認和接住,絲線會反彈捆住嬰兒,慢慢
地交纏成繭,厚厚的繭隔離了嬰兒和世界,嬰兒於是斷絕對外的期待和熱情,否則他會被失望痛苦的絲線
勒到窒息,只能靠不斷吸吮⾃⼰的⼿指頭獲得滿⾜,度過繭中⾃閉的狀態,或者得失去原始的慾望,沒有
想望、沒有感覺,來度過繭中⽩⾊的⽇⼦。
不只嬰兒期,在⼈⽣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能遭遇難以承受的痛苦或衝突,為了緩解痛苦,⾃⼰敷上
⼀層又⼀層的麻藥,久⽽久之,被麻藥鎖住的表⽪形成麻⽊不仁的死⽪,雖然隔絕了錐⼼之痛,也隔絕了
快樂的刺激和奔馳的想法,⼼智悄悄地死亡,⾃⼰不再是⾃⼰的主⼈,像禁臠般任由他⼈宰制︔或是困在
繭中,從現實世界撤退回⾃⼰封閉世界的繭居族,諷刺的是,繭居因為離群索居易被察覺,但⼼智空掉的
狀態卻因爲順應配合別⼈,⽽獲得肯定和讚許,被歸屬為合群、正常的,反⽽不易察覺,直到有⼀天驚覺
⾃⼰的空洞、茫然,不知所為為何、存在為何,似乎⽣存價值在於取悅別⼈,對此感到深沈的悲傷――
像風吹進蕭的空洞裏,不斷發出嗚咽的低泣、控訴、悲鳴。在診間和治療室,常常會聽⾒病⼈這樣描述⾃
⼰:「我什麼都有,看起來很幸福,但就是不快樂。」或是,「我⼀直很努⼒,對別⼈很好,但他們辜負
了我,我很⽣氣。」
維持活的⼼智是費⼒的,讓⼼智死亡卻極其容易,我將活的⼼智定義在:「能進⼀步主觀地感受⼈事
物,同時能退⼀步客觀地分析思考,並且能在過渡空間中創造各種可能性。」這必須在⼼智發展階段和他
者有真正的分開,成為獨⽴成熟的個體,才能明⽩⾃⼰和他⼈想法的差別,不會因為想法不同就感到被對
⽅拒絕和拋棄,不必為了維持關係⽽⼩⼼翼翼地和對⽅想法⼀致︔⼼智要紮紮實實地發展成熟,必須透過
前⾯所述,循序漸進的過程:先任性地從客體獲得⾃戀滿⾜、透過客體的鏡映來理解⾃⼰、有他者存在的
獨處、建⽴可撫慰的過渡客體、最後形成好的內在客體,如此才能在孤獨時不感到孤獨,獨處時也能感受
到來⾃內在客體的陪伴和⿎勵,就像船兒在無邊無際的夜晚航⾏,有點點亮亮的星光陪伴,恆定的北⽃星
指引⽅向,⿊⾊帷幕是奇異幻想伸展的舞台,闇⿊不再死沈寂寥,⽽是從此⽅過渡到彼⽅的銀河。
然⽽,我們的社會強調單⼀價值,重視⼈⽣階段的標準,⼤家總是開玩笑說,會隨著年紀不同,收到
長輩⼀致的問候語:要讀哪⼀間⼤學啊︖在哪裡⼯作︖何時結婚⽣⼦︖⼈⽣似乎像罐頭⼯廠,必須有個標
準作業程序,偏離軌道就會受到很多否定和質疑︔⼤家統⼀在直線跑道上,⼀起奮⼒往前衝,只求到達階
段⽬標、然後再到達下⼀個⽬標,這個狀態會讓⼼智不斷受到⼲擾,客體的標準和要求不停地闖進來,要
⼀直回應客體的期待,無法和客體真正的分開。(待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