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建成環境中的傳統:“真實”、超真和擬真(簡體書)
滿額折

建成環境中的傳統:“真實”、超真和擬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9 元
定價
:NT$ 594 元
優惠價
8751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建成環境中的傳統:“真實”、超真和擬真》延續了奈紮•阿爾薩耶對於建成環境中的傳統這一話題的長期探討。他試圖顛覆這樣一個理念,即認為傳統僅僅是歷史和傳承的產物。儘管他並未否認歷史和傳統之間的關聯性,但他辯駁道,某些常見觀念——即認為傳統是基於地點的、處於特定時間點的概念,或是作為某段歷史的靜態權威遺贈,或是由某些特定團體所擁有的遺產——在當下這個全球化時刻已無法自持。相反,他提供的一條分析路徑是認可遺產的主要特質即為短暫的、流變的、情境性的。

在書中,他將建成環境作為主要觀察視角,同時也積極納入其他研究傳統的路徑,包括來自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的。阿爾薩耶重新定義了傳統的認識論,提出傳統在本質上是空間面向的,這為正在興起的討論語境提供了理論支撐。他並未將傳統作為現代性的逆反或其對立面,而是考察了若干傳統與現代性發生碰撞或勾連的抽象或空間場域。阿爾薩耶認為,傳統建成環境直到最近仍被研究者視為能夠代表“真實”日常實踐的“原真性”環境。然而正如他的研究所展現的,大眾層面對於傳統建成環境的消費(尤其是在旅遊和傳媒領域)往往會將這類環境上升至“超環境”層面,它與“現實”地點的關聯往往導致一種本質上“錯位的”、脫嵌的體驗。在更近期,傳統建成環境也頻頻出現在虛擬世界以及遺產話語之中,這導向了在數十年前還無法想像的關於傳統的新闡釋。阿爾薩耶通過對這三類獨特的建成環境類別的研究——“真實”、超真和擬真——詰問了21世紀傳統的意涵和實踐。


作者簡介

奈紮•阿爾薩耶(Nezar Alsayyad)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設計學院終身教授,著名建築師、城市規劃設計師、城市史學家,伯克利中東研究中心主任、阿拉伯社會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已在伯克利執教三十餘年,出版十餘本研究著作,包括《住屋、聚落與傳統》(1989)、《傳統的終結》(2003)、《城市非正規性》(2003)、《原教旨主義城市?》(2010)、《開羅:城市的歷史》(2011)等。

黃華青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博士,曾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米蘭理工大學訪學,研究領域為建築人類學、世界聚落史等,出版《茶村生計》《中國傳統民居綱要》《大吉嶺的盛名》等專著、譯著8部。


梁宇舒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重慶大學工學學士、建築學碩士,曾赴悉尼大學訪學,研究領域為地區建築學、建築人類學、遊牧民族的當代性及其建築等。


進入21世紀以來,對於傳統住屋及聚落隱含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意象及觀念的研究,廣泛見於多個相關學科領域中。學者們針對各種研究主題引入特定的標籤,如“鄉土的”(vernacular)、“本地的”(indigenous)、“原生的”(primitive)、“部族的”(tribal)、“民俗的”(folkloric)、“通行的”(popular)、“匿名的”(anonymous)等。無論如何,儘管無法找到一個能夠涵蓋一切的恰當標籤,並不妨礙我們將這些住屋和聚落歸入同一個分析類別。以上這些針對特定建築和空間的標籤有一共同特點:它們皆描述了一個隨著某個社會中足夠多人

的採納而形成一種常規做法的過程。

鑒於此,我們不妨使用一種最廣義的“傳統”概念來涵蓋以上所有標籤。這個詞在當下這個時代或許會很適用,因為學者們逐步發現,對於這類並未經歷任何專業審美判斷、生髮於日常經驗的建成環境的研究,是一項跨學科、跨文化的任務,與科學、醫學或工程領域的研究皆不相同。1“傳統”一詞亦可恰當地描述一個代際傳播的核心價值體系。“傳統”是關乎過程的,因而它異於“本土”或“鄉土”這些概念——後者只為描述住屋的源頭或是建造的方式。2

理解傳統建成環境有多條路徑,包括人類學的、建築學的、考古學的、行為學的,還有結構意義上的。各個學科採取不同的視角,分析人類建造住屋的方式和途徑,以及構思這些環境的過程中涉及的象徵主義和實用思維。這些各不相同的路徑各自強調諸如文化、宗教、氣候、安全、經濟條件、社會結構、性別關係等因素,這些因素塑造抑或改變了建築形式。

傳統住屋和聚落作為一個研究領域並非新近之事,早在19世紀初就隨著摩爾根?(Morgan)和摩斯?(Morse)的研究工作而開始。320世紀60年代,伯納德?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策劃的著名展覽“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及其同名著作,進一步推動了傳統建成環境研究的普及。4魯道夫斯基試圖將這類建築史學家避之不及的非正規、非正統建築納入一個類別框架之中。他指出,建築史學家所追逐的目標往往過於狹隘,建築和設計史作為一個學科存在偏見——在社會層面偏向於富裕和權勢階層的建築,在政治層面則偏向於西方的建築。他進而強調,建築師參與設計的建築僅是建成環境中的滄海一粟,而其他大部分建築皆為普通人、普通社群的非職業作品。同時他試圖闡釋,這些“無師自通的建造者”如何展現出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的天賦,而非狂妄地試圖征服自然。魯道夫斯基的展覽中有一個案例是西非的多貢人聚落。從鳥瞰照片來看它形如廢墟(圖0.1),而鏡頭拉近後,便可發現它其實是個由平頂住宅及茅草屋組成的村落(圖0.2)。由於缺乏任何大型建築、車輛甚至是街道,這個村落在外行眼中仿佛是一種最原始的聚落形態;但魯道夫斯基辯解道,深入的民族志調查已揭示,它是一個精細複雜的文化結構的產物,只是這種文化與西方人所熟悉的完全不同而已。

接下來的十年,該研究領域進一步發展,一批重要作品陸續出版,包括阿莫斯?拉普蔔特(Amos Rapoport)的《宅形與文化》(1969),恩裡克?基多尼(Enrico Guidoni)的《原生建築》(1978),保羅?奧利弗(Paul Oliver)的《世界住屋文化》(1987)。這類作品的頂峰是保羅?奧利弗主編的鴻篇巨著《世界鄉土建築百科全書》,在20世紀90年代末出版。

1988年,作為對這一勃興學術研究的響應,我聯名發起了第一屆傳統住屋和聚落國際研討會。本屆會議中,我們宣佈成立“國際傳統環境研究會”(IASTE)。該協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跨學科平臺,讓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國家的學者交流思想,討論方法和路徑,分享關於傳統的研究發現。與其他致力於推動某特定學科發展的學術團體不同,IASTE所關注的是如何從相對的、跨文化的、跨學科的視角,理解作為文化習俗(cultural conventions)之表達的傳統住屋和聚落。它的目標是成為所有研究鄉土、本地、日常和傳統環境的學者的庇護傘。

協會成立以來,我已清晰闡釋了IASTE的觀點,即傳統不應被視為歷史留下的固態遺產,而是一項基於當下、重釋歷史的動態工程。過去逾25年,在很多同事的幫助下,我主要通過兩項活動來推動建立IASTE的事業:一方面是撰寫每屆雙年會議的摘要徵集文;另一方面是主編協會旗下的半年刊物《傳統住屋與聚落評論》(TDSR)。

IASTE會議主題的發展?明定義了協會工作的重心,在此值得回顧。第一屆會議於1988年4月在伯克利舉辦,會議編輯出版了《住屋、聚落與傳統》(Dwellings,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 )一書。會議探索了住屋和聚落的定義與內涵的多元性,指向一種開放性的傳統定義。儘管很難將傳統限定在一個狹隘、統一的概念之下,但本書的共同作者大致勾畫了研究傳統環境的獨特方向,尤其論述了研究者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至今,本書已成為大量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推動探討了傳統在空間與場所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0年會議也在伯克利舉辦,這一次我們質疑了方興未艾的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二元論,甄別出多條可通過兩個世界的相互聯繫以影響建成環境生產的路徑。1992年會議在法國巴黎舉辦,試圖通過探索鄉土建築的文化生態以解決發展與傳統二者的矛盾。1994年的突尼斯會議審視了傳統中的價值相關主題,反思了傳統環境研究的作用。1996年會議回到伯克利舉辦,討論了身份認同與傳統的關聯性,以及全球化對建成環境形式的影響,並反思了我們閱讀傳統的能力。

1998年的會議在埃及開羅舉辦,標誌著協會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它試圖討論一個全球性現象,我將其命名為“製造遺產/消費傳統”(Manufacturing Heritage/Consuming Tradition)。這個主題來源於人們對遺產地日益商業化的憂慮。會議同時出版了同名書籍,該書作者試圖

從全球旅遊的視角研究傳統。該書聚焦於像移民、旅遊、文化交流這些活動如何改變當地社區對傳統及其實踐的理解。它展現了新湧現的“再本土化”(relocalization)趨勢如何顛覆了那些將傳統視為遺產的假設,以及建成環境如何在全球消費經濟中被打包出售。此外,我在本書前言提出,不再將傳統假設為一個原生獨立社群的原真性產品之後,我們方可更好地理解傳統如何被想像、發明、分類、打包和銷售。我的結論是,我們在觀察建成環境時,不能再將實體性(physical)和原真性(authentic)視為牢不可破的靠山。此外,將傳統與身份認同及場所聯繫起來將越發顯得問題重重。我認為,城市化過程將作為一片競技場,在那裡,地方文化的特殊性與其試圖調解全球霸權的努力會持續交纏。

後來我為2000年義大利特拉尼會議制定的論文主題——“傳統的終結?”(The End of Tradition?)似乎是對即將到來的“9?11”事件的預言。那屆會議的許多論文演講都批判了“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範式,並通過建成環境研究預言它帶來的文化潛話語。這屆會議並未如部分人預想的那樣,宣判傳統的終結。但是,這個疑問句僅僅指向作為傳統本質特徵之一的原真性的重要性的衰弱。這次會議後出版了同名論文集《傳統的終結?》。我開始對傳統的終結這一概念進行反思,梳理了近期與歷史、意識形態、烏托邦和民族國家的終結相關的文獻。我提出,傳統的終結並不一定意味著傳統的死亡;相反,理應終結的是我們這樣一種假設——即傳統是在代際之間傳承的原真性(並因此而具有價值)的理念集合。


目次

引 言 傳統與建成環境研究


第一章 住屋的形式:一種理解傳統之徑

第二章 反思建成環境中的傳統

第三章 傳統與現代的概念化

第四章 傳統與鄉土

第五章 殖民主義、身份與傳統

第六章 傳統、民族國家與建成環境

第七章 傳統、旅遊和政治的相遇

第八章 超真與模擬:傳統建成環境中的奇觀

第九章 傳統與原真


第十章 傳統與虛擬


注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