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蘇聯科學家的劃時代實驗與被快轉的演化進程
滿額折

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蘇聯科學家的劃時代實驗與被快轉的演化進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10 元
優惠價
90459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西伯利亞,一群親人的狐狸
見證了人類快轉演化的嘗試
 
◎完整記錄動物馴化過程與人類縮短演化進程的第一本書

一切從大膽的想法開始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是他們是如何從狼那樣的掠食者變成今天的寵物,卻很少人知道。作為狗的近親,狐狸是否可能像狗一樣成為人類的夥伴? 1959年,蘇聯遺傳學家貝里耶夫在西伯利亞開始了一項空前的實驗——藉由人為選擇馴化狐狸,探究這樣的過程是否真的可以將狐狸變得像寵物一般友善。
 
親眼見證劃時代的計畫
熱愛動物的卓特接受貝里耶夫的邀請,一起在極地進行這項研究。他們從一群狐狸中選擇出較為親人的個體繁殖,並如此重複數十年,探究這些動物的行為與基因間的關聯究竟有多深。過程中,他們發現明顯的行為轉變伴隨的是荷爾蒙的分泌差異,暗示著基因表現的變化,就像是在五十年中重現了狼在一萬多年間漸漸變為狗的過程。時至今日,仍有一群親人的狐狸生活在當年西伯利亞的實驗農場裡,卓特也在這個狐狸農場持續推廣教育。
 
完整記錄時代與科學進展
在實驗開始50年後,行為演化學家、科學歷史學者杜加欽與當時實際參與這項實驗的卓特在本書中記錄了這項「縮短演化進程」的實驗與大時代背景。以往對於貓狗的馴化都只有歷史的片段記載,本書詳細記錄了人類將野生動物馴化為寵物的成功嘗試。

作者簡介

李‧杜加欽Lee Dugatkin
科學家、科學史學家,現為路易斯維爾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柳德米拉‧卓特Lyudmila Trut
俄羅斯遺傳學家,因為在新西伯利亞進行的銀狐馴化實驗而聞名於世。目前為俄羅斯細胞學暨遺傳學研究所研究員,管理實驗狐狸飼育中心的教育活動。卓特於2020年獲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范明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國際法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中英文口筆譯、會議活動雙語主持人。譯有《暗黑森林》、《為什麼睡不著?》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永續的人類世,需要野生和馴化的生物和諧共存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成功馴化生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第一步,也是形塑現今「人類世」的起點。
採集和漁獵的生活是苦日子,一點也不好過。獵人要素處奔走,尋找成熟的果實和種子,並且磨練自己的狩獵技術,不然很容易敗興而歸,不僅如此,在當時遼闊的非洲莽原,人類同時也是許多掠食者所覬覦的美食,例如我們的頭號天敵獅子。當時的人類,不過是一群大草原上的邊緣「人」,人口數比當時的許多靈長類動物還要來的少。每個人都在費心填飽肚子、躲避天敵。一個不小心,下一餐就會逃走;或者,一個不小心,自己就變成獅子的體脂肪和排泄物。
成功馴化生物,讓我們得以擺脫辛苦的採集漁獵生活,形成農業社會的基礎。也許在某個巧合,人類發現某些掉落禾本科植物的種子,可能是稻米或小麥,會再重新生長出來,而且結實累累。又有些巧合,讓有些野生動物逐漸和我們一起生活,成為狩獵的合作夥伴,或是成為肉類糧食的主要來源。這些包括現今的貓和狗等伴侶動物,以及豬、牛、羊等家畜。這些作物與家畜讓農業社會的人類有了穩定的糧食來源,不需要再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只要好好照顧這些馴化的動物和植物,就解決了大部分「吃」的問題。久而久之,隨著農業技術逐漸精進,需要複雜務農的人越來越少,其他人就有時間鑽研其他的事情,發明更好用的工具,最後形成現在多采多姿的人類社會。
然而,要馴化生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經在南投縣水里鎮的一間鳥店,看見四隻馴化的綠鳩。綠鳩是台灣常見的鳩鴿科鳥類,棲息在丘陵地和山區森林,偶而也有機會在樹木多的校園和公園見到。我隨意和鳥店老闆閒聊,才知道這些馴化的綠鳩,一隻就要價新台幣一萬元,因為實在是很難馴化,物以稀為貴。同樣的,現代的馴化生物也是如此,簡單來說,總是需要一些天時地利人和,才有機會馴化成功。這也是為什麼,馴化的生物種類寥寥可數。
人類文明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是馴化生物能適應的範圍有多大。如果適應範圍大,就能將生活圈往外擴張;如果適應範圍有限,那麼,在其他地方生活的人類,就需要馴化其他的生物才行。1997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其知名著作《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中認為,歐亞大陸橫跨的經度幅度大,讓許多馴化生物得以在遼闊的溫帶環境生存。相較之下,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經度跨幅較小,緯度跨幅較大,讓許多馴化生物難以適應不同緯度的氣候帶,美洲人要馴化生物就比較辛苦。
不僅如此,要成功馴化野生動物,還需要那麼一點「緣分」。也就是說,能馴化的生物本身,需要具備一些特質,例如學習能力強,或是偏好社交活動,例如狗和某些鸚鵡。我和同好在觀察野生動物的時候,不免也會有些人萌發飼養野生動物的念頭。這一點也不容易,即便是我們有專業獸醫師和照養員的野生動物急救站,從小照顧到大的褐鷹鴞,羽毛的色澤遠遠比不上在野外長大的個體。以前我在準備考大學的時候,為了打發無聊的日子,在底片盒裡養了一隻安德遜蠅虎 (一種不結網的蜘蛛)。但是,這充其量只不過是短暫的「飼養」而已。「馴化」得要讓生物穩定的繁殖後代,並且培育出具備特定的特徵,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既然看到任何一種動物就「想要養養看」,是一種異想天開的想法。那麼,這次來點狐狸如何?卓特和杜加欽在「馴化的狐狸,會像狗嗎?」一書中,娓娓道來研究團隊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在短短六十年間馴化狐狸的故事。這六十年,對演化史來說一瞬間,對人類來說則是大半輩子。馴化狐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出得以維持皮草產業穩定的生產原料。育種團隊也藉由這個機會,希望能解開生物馴化過程的一連串謎團,看看這一代接著一代的狐狸,在形態、行為、生理、甚至基因上產生了哪些變化。而且,這些馴化的狐狸,還是狐狸嗎?還是經過人擇之後的全新物種呢?
馴化動物的管理,是成功馴化之後的重要工作,不然,可是會引發全球性的災難。2018年,澳洲及紐西蘭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一篇文章,說明外來入侵性的掠食者,如貓、狗、囓齒類動物和豬,將會造成全球738種生物滅絕。如果入侵到島嶼上,更是島嶼上動物的大災難。這一篇科學論文提醒我們,馴化動物,尤其是掠食性動物,還需要充分的管理和妥善的照顧。此外,進入野外環境的流浪馴化動物,也會有將傳染性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的風險。例如對犬科和鼬科動物致死率相當高的傳染病「犬瘟熱」,對野生動物的衝擊就相當大。
現代人類的生活,幾乎完全仰賴馴化的動物和植物來供應日常生活所需,才能維持人類社會的運作。那個在非洲莽原奔跑、純採集漁獵的生活方式,已經回不去了。人類享受馴化生物帶來的原料和糧食供給,同時也應該負起責任,預防馴化生物可能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所帶來的負面衝擊。在這個野生生物和馴化生物共存的世界,人類有責任讓野生生物,都能在健全的生態環境中享受無限的自由;讓馴化生物,都能在舒適的圈養環境下享受充分的照顧。

目次

中文版導讀
引言 為什麼狐狸不能更像狗?
第1章 大膽的想法
第2章 噴火龍不再
第3章 小狐狸的尾巴
第4章 夢
第5章 快樂一家狐
第6章 巧妙的互動
第7章 世界和世界的意義
第8章 救命
第9章 精得跟狐狸一樣
第10章 躁動的基因
致謝
註釋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