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20年卷)
ISBN13:9787521214697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崔慶蕾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頁數:平裝/235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先鋒文學和先鋒文學批評的出現,曾閃耀一時,其光芒至今似乎完全收斂,但它產生的深刻影響從未磨滅。《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研究》這部著作向人們介紹關於先鋒文學批評的概念、研究現狀;當代文學史上先鋒文學批評產生的背景、形成的脈絡、出現的代表性作家、核心觀點、歷史貢獻及需要進行的反思。
作者簡介
崔慶蕾,1985年生,山東聊城人。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研究,文學批評研究。有文章散見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文壇》《小說評論》《藝術評論》《創作與評論》《文藝報》等報刊,部分文章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名人/編輯推薦
在這部著作裡,崔慶蕾表現出嚴謹的治學態度,收集的材料相當詳盡,涉及內容不僅包括1980年代出現的先鋒文學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評論,也包括對時代語境、創作氛圍、學術會議、學術流派、文學期刊、批評家群體、批評理念等方面的總結,僅此一點,也足以使後來的研究者受益匪淺。當然,他更對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進行了嚴整梳理和中肯的評價,客觀指出其貢獻與意義、局限及問題。他認為,先鋒文學的出現適應了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並成為改革開放總體成就的一部分;促進了中國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某種程度的重新接通與融合;促進了批評模式由一元到多元的突破;促進了文學批評與創作的協調發展。但同時,先鋒批評也存在著盲目性和片面性,忽視傳統和形成自我孤立,對於西方文學理論消化不良,將“內部研究”絕對化,缺乏實證探討等缺陷,使它注定走向衰落。這些觀點,我認為都是站得住腳,也具有啟示意義的。在他之前,也許沒有人對先鋒文學做過如此全面的評價。
——胡平
序
總序 袁 鷹/1
序 一部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著作 胡 平/5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及問題的提出 1
二、概念界定 3
三、研究現狀考察 4
四、研究目標及思路 8
第一章 先鋒文學批評誕生的時代語境 10
第一節 1980年代的政治語境 10
第二節 1980年代的文學語境 17
第二章 文學論爭、文學會議:先鋒文學批評發展
的路徑與方式 29
第一節 “三個崛起”論爭與先鋒文學批評的發端 30
第二節 “杭州會議”:文學批評變革的前奏 35
第三節 方法論熱:批評方法的多樣與濫觴 44
第四節 “批評觀”討論:以“海南文學會議”為中心 53
第三章 主要陣地: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批評發展 69
第一節 《當代文藝思潮》:先鋒文學批評倡導的先驅者 71
第二節 《上海文學》:上海批評圈與青年批評力量培養 79
第三節 《文學評論》:理論變革的先導與激進的試驗 89
第四節 《當代作家評論》:先鋒文學批評的踐行者與推動者 103
第四章 主要力量:“第五代批評家”群體 111
第一節 “第五代批評家”的命名及批評特徵 111
第二節 吳亮論:實驗性與“片面的尖銳” 119
第三節 李陀論:批判性與“整體意識” 132
第四節 程德培論:文本細讀與“本體思考錄” 140
第五章 先鋒文學批評的批評理念及話語方式 153
第一節 回歸本體:從“外部”回到“內部” 153
第二節 張揚主體:從集體代言到個人話語 164
第三節 重心位移:從“內容”到“形式” 172
第六章 先鋒文學批評的歷史貢獻及反思 183
第一節 作為思潮的終結與作為精神的延續 183
第二節 先鋒文學批評的貢獻及意義 187
第三節 先鋒文學批評的局限及問題 197
第四節 先鋒文學批評在1990年代 202
結語 先鋒精神與文學批評 209
參考文獻 212
附錄: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的代表性文本 227
後記 235
書摘/試閱
緒 論
一、研究緣起及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段極為輝煌又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段。著名學者程光煒等人發出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學呼喚,一大批學者響應號召並投身其中,以“回到歷史現場”的方法和路徑重新打撈出許多被時光淹沒的歷史細節,結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豐富而珍貴的細節和成果再一次佐證了八十年代文學的價值和意義,但也再一次提出了新的歷史問題,即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八十年代,需要回到歷史現場進行更加深入的勘探和研究。這種“歷史的呼喚”為我研究這一課題提供了最初的動力。
八十年代中國文學的令人炫目之處當然首先在於一大批優秀的作家作品,以及此起彼伏甚至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學思潮,後者猶如萬花筒般地綻放,令人心醉。重新閱讀和研究這些作品和思潮,給予這些作品和文學潮流更為客觀的評價不僅具有歷史的意義,也具有現實的參照功能,它可以作為一種方法給當下文學的發展提供方法論意義上的參照。事實上,當下大多數“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實踐都是在這個角度上進行的,它所面對的物件都是八十年代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語境,是聚焦於作家、作品以及文學制度文學環境之上的,這是目前“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主潮和主攻方向。
但八十年代文學的輝煌燦爛之處並不僅僅在於文學創作的碩果累累,還在於文學批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確切地說,八十年代的文學創作之所以如此輝煌繁盛,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功勞要記在文學批評的互動甚至是驅動之上。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八十年代的文學批評就是那把開啟八十年代文學寶塔的鑰匙,研究整理八十年代文學批評的發展才能真正找到八十年代文學創作繁盛的秘密。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講,是八十年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共同澆筑了八十年代的文學大廈,二者是一個有機結合體。雖然中國文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在每個時代都如此緊密地相互纏繞,共生共建。這種特殊的“關係”和狀態也是八十年代文學特有的歷史風景,應成為當下文學研究的關注點。
另外,從文學批評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作為文學發展之一翼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八十年代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進行了自“五四”新文學以來最為徹底也最為激進的一次自我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盡管也付出了“極端的代價”,但其積極的影響和豐厚的遺產仍是當代文學批評發展史上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因此,梳理和研究八十年代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也應該成為“重返八十年代”的動力和方向之一。將其作為獨立的考察物件而非文學創作的附屬物,將有助於豐富和完善中國文學批評的歷史脈絡,也有助於給當下問題重重的文學批評提供參照和借鑒。但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方向來看,對於文學批評的研究一直是比較薄弱的,尤其是對被遮蔽在八十年代文學創作光芒之下的八十年代文學批評的研究更是嚴重不足。因此,本選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填補文學研究薄弱環節的意義,也會對“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起到完善和補充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先鋒”原指“行軍或作戰時的先遣將領或先頭部隊”,如《三國志·蜀志·馬良傳》:“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也常用來比喻具有前衛意識、起到先導作用的精神。在藝術領域,先鋒一詞常被作為一種具有革新意識和開創價值的精神來使用和推崇,與前衛、新潮等詞語混合使用。比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也常被稱為新潮小說,先鋒批評也常被稱為新潮批評。比如著名學者吳義勤對學界影響深遠的對於先鋒文學思潮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專著命名為《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李潔非、楊劼主編的“80年代文學新潮叢書”將批評卷命名為“新潮批評選粹”。馬俊山頗具影響力的對於先鋒批評進行反思與總結的論文《新潮批評的僭妄與困頓》也將這一思潮稱為“新潮批評”。
“先鋒批評”一般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內涵的文學批評文本或思潮,但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語境之中,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常常邊界模糊,遊移不定。一般來講,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先鋒批評是指具有創新性和探索性的文學批評,並不專門針對某個特定時期、特定文學流派或特定的作家作品,只要在文學批評的範式、理論、方法上有所創新,其批評實踐即可被歸入先鋒文學批評的範疇,在這個意義上,先鋒文學批評的範圍和內涵是寬廣的,向所有具有創新精神的批評實踐敞開大門。狹義的先鋒文學批評專指圍繞1985年先鋒文學思潮所生成的批評文本,比如圍繞馬原、殘雪、蘇童、余華、格非等先鋒文學作家的文學活動、文學理念和作品文本進行的批評實踐,是附著在先鋒文學本體上的批評活動,範圍相對狹窄和固定。比如學者楊揚在《先鋒文學、先鋒批評在當代》一文中就將“先鋒批評”的概念限定為專門針對“先鋒文學”所產生的批評活動上。
本文所要論及的先鋒文學批評在時間範圍和物件上,與上述兩種均存在不同,從時間上來看,主要指發生於1980年代(1978—1992)這一時間段內的文學批評,在內容上,主要討論的是1980年代具有創新性、革命性的文學批評。在具體的研究中,將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看作是一個流動的潮汐和文學思潮,將這一批評思潮萌發、發展、高潮、衰落的過程作為研究的物件,在批評史的意義上進行縱向的梳理,宏觀勾勒這一思潮萌發的歷史過程和演變軌跡,也在微觀層面努力考察這一時期的批評文本,進而論述這一批評思潮的藝術特徵及其歷史貢獻。
三、研究現狀考察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相比於先鋒文學創作研究的熱鬧與喧囂,學界對於先鋒文學批評的研究相對冷落,研究成果也比較薄弱。
在研究專著方面,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的專著出現,但從文學批評史的角度涉及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的專著有如下幾部:吳俊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以編年體的形式對1949年至2009年的文學批評史進行詳細梳理,對於1980年代刊發在各類文學研究期刊上的批評文章有細致整理,按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分階段整理成冊,共十二冊,是一部非常實用的進行文學批評研究的工具書。黃曼君的《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下冊)是較早出現的對二十世紀文學理論批評史進行系統梳理的專著,其前身是1997年出版的《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後經過修改、增寫以及更名之後,於2002年再度出版。該書梳理了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末跨度近百年的文學理論批評發展歷史,對各個時段的批評理論、批評特徵及批評成就有較為均衡的論述,其中第四編的前三章是對1980年代文學批評的研究(大陸部分),從宏觀的角度歸納了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對幾次重要的文學理論論爭有詳細介紹。古遠清的《中國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1949—1989)是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梳理,時間跨度為四十年。其中第二編為專門針對1980年代文學批評的內容,他將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概括為“‘後毛澤東時期’的文學理論批評”,並以“多元化”來作為總特徵予以概括,該書側重於對1980年代紛繁多樣的文學理論和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批評家進行詳細的介紹和研究,範圍上也包括了小說批評、詩歌批評、散文批評、報告文學批評以及戲劇批評等諸多領域,研究物件比較全面。陳厚誠、王寧合作主編的《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一書對於1980年代在當代文學批評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各西方文學批評流派在中國的傳播實踐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述物件包括精神分析學批評、英美新批評、現象學批評、神話—原型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釋學批評、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映批評、解構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這些在1980年代初先後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學批評流派,對於1980年代當代文學批評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它們作為一種外來的武器,深刻影響了1980年代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該著作對於各批評流派“在中國”的傳播實踐有深入的研究,是研究1980年代文學批評的重要通道和參照。
從上述對研究專著的分析不難看出,目前針對文學批評的研究更側重於對“史”的梳理,著眼於整個二十世紀或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時段的批評史研究較多,盡管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作為重要的論述物件之一也在研究範圍內,但由於範圍的寬泛,很難對這一時期的文學批評發展的細部做更深入的研究。相比較而言,一些碩士論文反而對這一領域做出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總結。
近幾年來,隨著“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不斷升溫,一些碩士研究生也將關注的熱情和目光投向了1980年代的文學批評這一領域,並結出了優秀的成果。比如遼寧大學何秀雯的《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研究》考察了1980年代先鋒批評的主要特徵、批評力量和陣地以及式微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有創造性的見解。華東師範大學陳碧君的《“先鋒”的崛起與沒落——論八十年代的先鋒批評》也是以1980年代先鋒文學批評為物件的研究論文,從先鋒文學批評誕生的時代語境、主要內容、價值取向、先鋒批評話語的建構過程及其困境進行論述,對於先鋒文學批評發生及沒落的主要原因有較為深入的分析和總結。江西師範大學楊歡歡的《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家的文學批評研究——以余華、格非、馬原、殘雪的“文學筆記”為例》以余華、格非、馬原、殘雪幾位先鋒派代表作家的“文學筆記”為研究物件,研究先鋒派(作家)文學批評的特徵和價值,從廣義的角度來講,這也是屬於先鋒批評的組成部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