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為“大學講義”系列的一種。本書共十二章。前六章結合形式句法和語言類型學,分析漢語語法史上基本且富有特色的一些範疇。包括名詞短語的發展(量詞、代詞、形容詞)、動詞短語的發展(動補結構、動詞論元結構、時體表達)、情態表達的發展、話題結構的發展、疑問與反問表達的發展、語序的發展等。後六章探討漢語語法史研究領域具有前沿性的重要理論問題。包括分析性與漢語語法的發展、語法發展的分層原則、語法發展的語體差異、語法演變與語篇分佈的關聯、語法化理論與漢語語法史、語法史研究對訓詁學的價值等問題。
作者簡介
史文磊(1981–),山東昌邑人,博士。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導,仲英青年學者,中文系副系主任,兼任浙江省語言學會副秘書長。曾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詞彙語法史和語言類型學。出版專著《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考察》在《中國語文》、Linguistics、Studies in Languag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等期刊發表論文30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各1項。
名人/編輯推薦
古漢語語法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就大的局面而言,從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學者,不熟悉也不太關心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從事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太強調語文學的研究。理想中的語法史研究,語文學和語言學不應分而治之,而應做到互相供給。語法史研究中語文學的考據應著力於挖掘具有語言學理論價值的文獻語料,語言學理論的分析應落腳於對具體文獻語料更為精確的詮釋。這種研究取向可稱之為“新語文學”。這是本書追求的一個目標。
序
從2015年起,我在浙江大學開設研究生課程“漢語歷史語法”(碩)和“漢語語法史”(博),本書就是在部分授課內容的基礎上撰寫的,多是我自己的研究心得。還有一部分內容,思考尚不成熟,就沒放進來。
全書共九章。
第一至第四章,集中從分析性(analyticity)的視角考察漢語語法的演變。分析性的歷時演變,不僅是歷史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等領域的重要議題,更是漢語歷史語法研究領域的一項核心課題。近年來,學界圍繞漢語分析性的演變展開了熱烈討論,對漢語語法演變的規律多有揭明,大大深化了我們的認知。
第一章簡要梳理漢語分析性演變研究的歷程和進展,區分了顯性綜合與隱性綜合、區別性語義與範疇性語義這兩組概念,並提出本書關於漢語分析性演變的基本觀點:上古漢語是一種典型的隱性綜合語言,現代漢語兼具分析與隱性綜合的特徵;歷時來看,漢語的隱性綜合性特徵不斷減弱,分析性特徵不斷增強;而隱性綜合性特徵反映了漢語是結構與語用驅動型語言的特點。第二至第四章分別考察了量詞系統、論元結構、隱性情態表達這三類範疇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其中論元結構以“派遣”義“使”為例,隱性情態表達以“何以文為”類結構為例。這三類範疇分別屬於NP、VP 和CP三個句法層次,其演變都體現了漢語從隱性綜合型語言向分析型語言轉變。
第五至第六章,討論了歷史語法研究中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五章討論歷史語法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分層原則,屬於句法層面。主要以漢語介詞的從句現象為例,兼及其他。從句現象,從共時層面來說是指某一形式的某種句法行為,只許用於從句層次,不許用於主句或單句層次。從歷時層面來說,從句現象是指源頭範疇在向目標範疇演進的過程中,有的範疇成員在主句中已經轉變為目標範疇的句法行為,但在從句中滯留了其源頭範疇的句法行為,這樣就形成了某種句法行為只能用於從句、不能用於主句的從句現象。這正是歷史語法中分層原則的體現。第六章討論歷史語法研究中應該注意的語體分化原則,屬於語用與句法結合的層面。以漢語運動表達(動趨式與路徑動詞)例,旨在強調,語法表達手段的考察不宜只關注口頭語體,也不宜籠統討論整個語言的類型歸屬,而應區分不同語體分別考察。不同語體有其特定的存在價值,口頭語體代表了語法手段的可及度,而雅正或書面語體則代表了語法手段的延展度;二者在語言演變過程中既不同,又互動。
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別討論了當下的熱門話題:語法化和構式化。
第七章對語法化研究中“語法性”這一基礎性概念做了辨析和論證。梳理了功能語法和生成語法的討論,並提出語法性的本質屬性是一種關係義(relational significance)。通常所謂語法化中的語法性成分,就是標記“為 他”類關係義的顯性語言符號。語法化就是關係義化(relationalization)。
第八章構式化以“越來越”為例,展示了構式演變與構式化的判定,演變過程中語義、句法、語音和語用等各方面的變化和互動。同時提出了視覺語體和聽覺語體這一對重要的概念,歷史語法研究應當注意視覺語體對語言創新與演變的影響。
第九章通過實例分析強調,歷史語法研究中文獻釋讀與語法分析的關係是緊密的,合則雙贏、分必俱損。科學的歷史語法分析需要準確可靠的文獻釋讀,準確可靠的文獻釋讀同樣需要科學的歷史語法分析。
關於書名。本書沒有取名“漢語語法史”與“漢語歷史語法學”,主要出於以下考慮。蔣紹愚先生(2015:2)《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前言》在辨析“漢語詞匯史研究”與“漢語歷史詞匯學”這兩個名稱時說,“漢語詞匯史 研究”這個名稱,範圍較廣,包括斷代詞匯研究、專書詞匯研究、某些詞語演變的研究等;“漢語歷史詞匯的研究還有另一個角度,其側重點不在詞匯史的構建,而偏重於詞匯理論方面的探討”,而“漢語歷史詞匯學”這個名稱,就“可以把史的研究和理論的研究都包括在內”。我想這大體也適 用於“漢語語法史”和“漢語歷史語法學”的區分。“漢語語法史”的側重 點在語法史的全面描寫與構建,如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就是典型代表。 本書內容遠談不上是漢語語法史的全面描寫與構建,而更側重於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就語法史理論進行專題性探討。本書也沒有取名“漢語歷史 語法學”。這是因為,本書目前所涉及的議題,還不足以對漢語歷史語法 理論進行系統性構建。因此,本書暫取現名“漢語歷史語法”。前文已經提到,本書是“漢語歷史語法”和“漢語語法史”課程講義的部分內容,希冀將來能夠逐漸充實,撰寫更具系統性的“漢語歷史語法學”。
梅廣先生(2015/2018:16)《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說:“語法學引進中國已有百年歷史,古漢語研究亦已形成一個壯大專業的隊伍,然而能利用語法學知識以發古漢語之秘的成功案例實不多見。這是一個需要加倍努力的研究方向。”我覺得這段話值得引起重視。古漢語語法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就大的局面而言,從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學者,不熟悉也不太關心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從事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學者,不太強調語文學的研究。理想中的語法史研究,語文學和語言學不應分而治之,而應做到互相供給。語法史研究中語文學的考據應著力於挖掘具有語言學理論價值的文獻語料,語言學理論的分析應落腳於對具體文獻語料更為精確的詮釋。這種研究取向可稱之為“新語文學”。這是本書追求的一個目標。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
父母由於工作和身體原因,一直住在山東老家。妻子劉瑩博士和岳父岳母承擔了大部分家務。是他們的辛勤付出,讓我有一段相對完整且不受打擾的時間,可以專心地撰寫書稿。書中部分內容還得到了劉瑩很好的意見。
汪維輝老師幫我聯繫出版事宜,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責編郎晶晶老師認真負責,且效率極高。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她的熱心幫助。
谷雨、金龍、王翠、王煒、楊望龍、張福通等諸位友生費心通讀初稿,為本書避免了不少錯誤。
本書承蒙浙江大學董氏東方文史哲研究獎勵基金資助出版。
史文磊於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2021年6月17日
目次
前 言 …………………………………………………………………1
第一章 分析性與漢語歷史語法 ……………………………………1
1.1 引言 ……………………………………………………………2
1.2 漢語分析性研究簡述 …………………………………………4
1.3 顯性綜合與隱性綜合 …………………………………………11
1.4 區別性語義與範疇性語義 ……………………………………16
1.5 總結與討論 ……………………………………………………24
第二章 量詞系統的形成與發展 ……………………………………27
2.1 引言 ……………………………………………………………28
2.2 句法驅動說 ……………………………………………………31
2.3 韻律驅動說 ……………………………………………………39
2.4 認知—功能說 …………………………………………………43
2.5 區分三對概念 …………………………………………………48
2.6 漢語量詞涌現之謎新探 ………………………………………49
2.7 漢語量詞構式的前身 …………………………………………67
2.8 從語用到語法的擴展 …………………………………………69
2.9 總結與討論 ……………………………………………………71
第三章 論元結構的發展與演變 ……………………………………73
3.1 引言 ……………………………………………………………74
3.2 《左傳》《戰國策》“派遣”義“使”用法比較 …………75
3.3 分析與討論 ……………………………………………………86
3.4 進一步的思考 …………………………………………………93
第四章 情態表達的發展與演變 ……………………………………95
4.1 引言 ……………………………………………………………96
4.2 “何以 X 為”的語義 ………………………………………97
4.3 結構變異與語義繼承 …………………………………………109
4.4 總結與討論 ……………………………………………………117
第五章 分層原則與漢語歷史語法 …………………………………119
5.1 引言 ……………………………………………………………120
5.2 介詞表現出的從句現象 ………………………………………122
5.3 相關問題的討論 ………………………………………………142
5.4 總結與討論 ……………………………………………………144
第六章 語體分化與漢語歷史語法 …………………………………149
6.1 引言 ……………………………………………………………150
6.2 運動表達類型及其語法手段 …………………………………152
6.3 詞化結構分布傾向 ……………………………………………154
6.4 語義要素分布傾向 ……………………………………………163
6.5 語體分化導致語法手段的傾向性差異 ………………………169
6.6 哪種語體代表語言的面貌和演變方向 ………………………171
6.7 總結與討論 ……………………………………………………174
第七章 語法化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 ………………………………175
7.1 引言 ……………………………………………………………176
7.2 功能語法對語法化及語法性的討論 …………………………178
7.3 使用理論對語法化及語法性的討論 …………………………190
7.4 生成語法對語法化及語法性的研究 …………………………199
7.5 語法化及語法性之我見 ………………………………………208
7.6 總結與討論 ……………………………………………………217
第八章 構式化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 ………………………………219
8.1 引言 ……………………………………………………………220
8.2 “越來越”的始見年代 ………………………………………222
8.3 “越來越”的構式化機制 ……………………………………225
8.4 “越來越”的構式化與構式演變進程 ………………………238
8.5 “越來越”構式化之後的拆用現象及其語體限制 …………246
8.6 總結與討論 ……………………………………………………254
第九章 歷史語法分析與文獻釋讀 …………………………………255
9.1 引言 ……………………………………………………………256
9.2 《論語·子罕》“平地”………………………………………257
9.3 《三朝北盟會編》“問過界事 ………………………………262
9.4 敦煌卷子“掘” ………………………………………………264
9.5 總結與討論 ……………………………………………………276
參考文獻 ………………………………………………………………277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