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佛藏經講義 第十五輯
滿額折

佛藏經講義 第十五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經說明為何佛菩提難以實證之原因,都因往昔無數阿僧祇劫前的邪見,引生此世求證時之業障而難以實證。並以諸法實相詳細解說,繼之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說明諸佛與法之實質;然後以淨戒品之說明,期待佛弟子四眾堅持清淨戒而轉化心性,並以往古品的實例說明,教導四眾務必滅除邪見轉入正見中,然後以了戒品的說明和囑累品的咐囑,期望末法時代的佛門四眾弟子皆能清淨知見而得以實證。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自序
《佛藏經》之所以名為「佛藏」者,所說主旨即以諸佛之寶藏為要義。諸佛之寶藏即是萬法之本源如來藏,《楞嚴經》中說之為「如來藏妙真如心」,《入楞伽經》卷七〈佛性品〉則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大略解釋其意如下:
【謂阿梨耶識(通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含藏著無明種子與七轉識種子,並與所生之無明及七轉識同時同處、和合相共運行而成為一個五陰有情。七轉識與無明相應而從如來藏中出生,每日運行不斷;意根每天一早促使意識等六心生起之後相續運作,與意識等六心和合似一,看似常而不斷之常住心,其實是從如來藏中種子流注才出現的心,就是一般凡夫大師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早上出生以後就與處處作主的意根和合運作看似一心。這七識心種子及其相應的無明種子,每天同時從如來藏中流注出來,猶如大海波一般「常不斷絕」,因為是與色身共俱而出生的緣故。
如來藏離無常的過失,是常住法,不曾剎那間斷過;無始而有,盡未來際永無中斷或壞滅之時。如來藏亦離三界我等無常過失,迥無我見我執或我所執;其自性是本來清淨而無染污,無始以來恆自清淨而不與貪等六根本煩惱及其餘隨煩惱相應。其餘七轉識都是心,即是意根、意識與眼等五識,即是面對六塵境界時清楚明白的前六識,及處處作主的意根;這七識心與無明種子都是念念不住的,因為是從如來藏中流注這七識心等種子在身中才有的,當色身出生以後與意根同時和合運作,意識等六識也就跟著現行而與色身同在一起,所以是與色身同時出生而存在的。而種子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以此緣故說意根與意識等七個心是生滅法。若是證阿羅漢果而入無餘涅槃時,由於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已經斷除的緣故,這七識心的種子便不再從如來藏流注出來,死時就不會有中陰身,不會再受生,便永遠消滅了,亦因此故是生滅法。】
在三種譯本的《楞伽經》中,都不說此心是第八識(第八識是通俗的說法),而是將此心與七轉識區分成二類,說如來藏一心是常住的,是出生「意」與「意識等」六識者,也說是出生色身者,不同於七識等心。所援引的上開經文,亦已明說如來藏「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而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都是「念念不住,是生滅法」。這已經很明確將如來藏的主要體性與七轉識的主要體性區分開來:一是能生,一是所生,能生與所生之間互相繫屬;能生者是常住心,沒有三界我的無常過失,沒有我見我執等過失,自性是清淨的;所生的七識心,是念念生滅的,也是可滅的,有無常的過失,也有三界我的我見與我執等過失,是不清淨的,也是生滅法。
今此《佛藏經》中所說主旨即是說明此心如來藏的自性,名之為「無名相法」或「無分別法」,仍不說之為第八識,而從各方面來說明此心;並且希望後世仍有業障而無法實證佛法的四眾弟子們,未來世中都能滅除業障而證得解脫及實相智慧。以此緣故,先從「諸法實相」的本質來說明如來藏,兼及實證此心者於實證前必須留意避免的過失,才能有實證的因緣;若墮邪見或誤導眾生,並有犯戒不淨等事者,將成就業障;於其業障未滅之前,縱使未來歷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奉侍供養隨學九十九億諸佛以後,仍無實證之可能。以此緣故,釋迦如來大發悲心,首先於〈諸法實相品〉廣釋實相心如來藏之各種自性,隨即教導學人如何了知惡知識與善知識之區別。善於選擇善知識者,於解脫及諸法實相之求證方有可能,是故以〈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中的法義教導,令學人以此為據,得以判知何人為善知識、何人為惡知識,從而得以修學正確的佛法,然後得證解脫果及證入諸法實相,發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久修之後亦得兼及二乘涅槃,再發十無盡願而起惑潤生得以入地。
若未慎擇善知識,誤隨惡知識者(惡知識表相上都很像善知識),不免追隨惡知識於無心之中所犯過失,則未來歷經無數阿僧祇劫奉侍九十九億佛之後,於解脫道及實相了義正法仍無順忍之可能,欲求佛法之見道即不可得,遑論入地。以此緣故,世尊隨後又說〈淨戒品〉、〈淨法品〉等法,教導四眾弟子們如何清淨所受戒與所修法。又為杜絕心疑不信者,隨即演說〈往古品〉,舉出過往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 大莊嚴佛座下,苦岸弟子等四人為惡知識,執著邪見而誤導眾生,成為不淨說法者;以此緣故與諸眾生相率流轉生死,於人間及三惡道中往復流轉至今,反復經歷阿鼻地獄等尤重純苦及餓鬼、畜生、人間諸苦,終而復始受苦無量之後終於來到 釋迦如來座下精進修行,然而竟連順忍亦不可得,求證初果仍遙遙無期;至於求證諸法實相而入大乘見道,則無論矣!思之令人悲憐,設欲助其見道終於無可能,對彼諸人助益無門,只能待其未來阿僧祇劫受業滅罪之後始能助之。
如是警覺邪見者之後,世尊繼以〈淨見品〉、〈了戒品〉而作補救,期望以此二品能轉變諸人的邪見,勸勉諸人清淨往昔熏習所得的邪見,並了知清淨戒之所以施設的緣由而能清淨持戒,未來方有實證解脫果與佛菩提果的可能。如是教導之後,於〈囑累品〉中囑累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當來之世以善方便攝受諸多弟子,得能清淨知見與戒行,滅除往昔所造謗法破戒所成之業障,而後方有實證之世到來。由此可見 世尊大慈大悲之心,藉著舍利弗尊者之因緣,在與舍利弗對答之時演說此實相法等,期望後世遺法弟子得能滅除業障而得證法。普察如今末法時代眾多遺法弟子精進修行,仍難遠離邪見與邪戒,求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仍將難能可得,令人不覺悲切不已,是故將此經之講述錄音整理成書,流通天下,欲以利益佛門四眾。

佛子 平 實 謹誌
於公元二○一九年 夏初

目次

序文 …………………………………序 01
第一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二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三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四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第五輯 諸法實相品 第一 ……………001
念佛品 第二 …………………313
第六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七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第八輯 念佛品 第二 …………………001
念法品 第三 …………………073
第九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第十輯 念法品 第三 …………………001
念僧品 第四 …………………025
第十一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二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第十三輯 念僧品 第四 ………………001
淨戒品 第五之一 …………175
第十四輯 淨戒品 第五之一 …………001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91
第十五輯 淨戒品 第五之餘 …………001
淨法品 第六 ………………207
第十六輯 淨法品 第六 ………………001
往古品 第七 ………………173
第十七輯 往古品 第七 ………………001
淨見品 第八 ………………241
第十八輯 淨見品 第八 ………………001
了戒品 第九 ………………303
第十九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第二十輯 了戒品 第九 ………………001
囑累品 第十 ………………291
第二十一輯 囑累品 第十 ……………001

書摘/試閱

每一個人各自揹著一面古鏡,這面鏡子也真夠古,沒有年歲可以說的。世間人要是擁有古時的一面銅鏡,比如一千多年的古鏡,我就說這是老古董,價值連城;可是每一個人揹著一面古鏡,大家卻不認識。這面古鏡不是百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的歲數可以說的,遠超過無數無數倍,因為祂無始。而這一面古鏡出生了各人每一世的有情,上一輩子我在江浙生活,這一輩子來到臺灣,下輩子還要回到大陸去,那這個真我到底是誰?要叫作前世的張三嗎?叫作今世的蕭平實?叫作後世的李四嗎?都不是,無可名狀,所以姑妄名之曰古鏡。因此人家如果問我說:「你到底是什麼?」我說:「是古鏡。」人家說:「你姓古,名鏡?」誤會了。
所以這面鏡子對這一些是無所覺知的,這面古鏡只管一世又一世出生五陰,讓五陰在祂裡面生活,所以每一世的五陰其實就是這一面如來藏古鏡中的一個影像,而每一個人生活從來不曾離開過這一面古鏡。那麼這一面古鏡不了知上一世出生的張三,不了知這一世出生的蕭平實,也不了知下一世出生的李四;可是不論張三、蕭平實、李四,誰需要什麼,祂都供應得很圓滿,一切種子具足。但這一切種子運作而供給這個五陰時,這個有情以及他所有的一切法,全都沒有離開過這一面古鏡如來藏。所以講明白一點,前世的張三、此世的蕭平實、下一世的李四,其實都只是古鏡裡的影像。
那麼,諸位看到明鏡中有很多影像,你現在來到它面前,它顯現出你這個影像;你離開了,那影像就離開;另外一個人來了,又顯現出他的影像,他離開了,那個影像也離開了;但那一面古鏡始終不去瞭解說:「我有什麼影像來,我有什麼影像消失了。」始終不作這個了知,而鏡子之中一切的影像都歸鏡子所有,對鏡子來講,這影像一直都在啊!只是換影像而已,影像從來沒有消失過。無始劫以來你們的如來藏一直都有五陰存在,五陰不斷地生滅、現前,然後老了、死了、消失了,又不斷有另一個全新的五陰影像出生,就這樣不斷出現而沒有中斷過。
這不就等於說,一面明鏡有很多影像來了去了、來了去了,不斷地變異,可是明鏡一直都在;這面明鏡是不生滅的,而那些影像永遠附屬於明鏡,所以不能說那明鏡裡面的影像有生住異滅。比如你家的明鏡,什麼時候曾經沒有影像?只要有明鏡在就有影像;也許有人說:「那我拿一張紙把它貼掉。」貼掉以後裡面還是有紙的影像,除非沒有明鏡了──把明鏡砸掉了。那就好像說:「我要砸掉如來藏。」但沒辦法砸,因為影像沒有能力來砸掉明鏡。有哪一面明鏡裡的影像有能力來砸掉明鏡?都沒有辦法。
因為一個是能生,一個是所生,所生不可能砸掉能生。那麼這樣看來只要明鏡在,影像就在,所以影像屬於明鏡;而明鏡不生不滅,所以明鏡中的影像就永遠存在而不生不滅。當明鏡在時影像就已經在,你只能說鏡中的某一個影像本無今有而說有生,而連續不斷的影像始終存在明鏡中。難道你們家的明鏡是早上起來,得喊一聲「開」鏡面才會有影像嗎?不是這樣的。你在睡覺時把燈全部關了,它還是有影像的,那影像叫作黑,還是有的。所以影像附屬於明鏡,而明鏡不生不滅的緣故,影像就無生無滅。道理就這麼簡單,可是要講上一大堆言語來說明;如果不是這樣,老實說菩薩也就失業了;然而我永劫都不會失業,還要把後面該走的路繼續走下去,一世一世走下去而不會失業;成佛以後也不會失業,因為無明的眾生太多了。那麼這樣就瞭解了:明鏡所顯示出來的一切諸法無量無邊,而一切諸法都屬於明鏡所有;由於明鏡是無生的,明鏡是無作的,所以附屬於明鏡的一切諸法表面看來好像是有生有作,但只是明鏡中的影像而已,所以本質還是無生無作。這樣很難懂的法就可以懂了。
很難懂的法,我如果說到大家都聽不懂,那就表示我也不懂,所以真正的善知識就是能把很難懂的法說到讓人家懂,這得要用各種譬喻言詞來說明。假使是愚笨的人,就會說:「唉呀!那個法很深很妙,可是我聽他講了便懂,看來也沒什麼,可見善知識也沒什麼。」那就表示那個聞法的人真的沒什麼;他是沒個什麼呢?是沒智慧。學佛應當如是觀。到這個地步,可以自己親自證明真的是如此,去現前觀察:「果然我這個五陰一直都生活在我的如來藏之中,而每一世的我生了又滅,持續不斷地生了又滅,但都只是我的如來藏中的影像,而如來藏永遠不生不滅,所以影像就可以持續不斷地生滅,看起來好像有生滅,其實屬於如來藏而言就沒有生滅了。」
猶如明鏡中的影像,我們不能說它有生滅,因為影像一直都存在。這樣看來,五陰十八界以及衍生出來的一切諸法,表面看來是有生有滅、有為有作,但都攝歸於如來藏這一面明鏡來看時,就屬於如來藏,那就變成「無生無滅無為無作」。如果能夠「通達諸法無生無作,則得度脫生老病死。」所以我這一世剛悟時寫了一份見道報告,我說:「學佛五年以來,信知不曾拜過佛,不曾念過佛,不曾學過佛法。」我是這樣寫的。可惜的是當時有資格閱讀我那一封見道報告內容的人,他根本讀不懂,所以我那篇見道報告寫了等於沒寫,聖嚴法師讀了也等於沒讀。
為什麼說「通達諸法無生無作,則得度脫生老病死」?因為你已經看清楚了:「我這一個五陰是如來藏中的影像,我有生有滅,滅了以後會有另一個生滅的五陰繼續出現;這是一個常態,五陰只是如來藏之中的影像罷了。如來藏出生了我這個五色根,還出生了我的內六塵讓我可以有所取;然後出生了我這六識心,有能取的功能;我這個能取的覺知心是如來藏生的,去攝取了如來藏所生的所取諸法,就把所取諸法當作真正的自我來執著。可是我如今知道我這個如來藏是出生五色根以及能取、所取的心,能取的我和所取的六塵都是如來藏生的。」那麼這樣看起來就等於右手在玩左手,兩手都是身體所有,等於是自己玩自己一樣,那麼背後那個自己究竟是誰?正是如來藏。佛法證悟的真見道就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是如來藏出生了一個能取──覺知心和意根末那識,一定會同時另外出生一個所取──五色根和六塵,然後能取與所取自己在那邊互動,就是由能取來取所取;而如來藏不管能取與所取,這兩方面需要怎麼運作就怎麼運作,如此而已。那麼這樣看來,對如來藏而言,由於離見聞覺知而不了知六塵,所以祂的境界中一切諸法都不存在;因為如來藏不管能取與所取兩個怎麼樣,而能取與所取兩個,其實就是一個叫作覺知心,另一個叫作色身與六塵,由如來藏所生的能取,去取如來藏所生的所取諸法,所以經中曾說如來藏同時出生了能取與所取時,就好像一條兩頭蛇一樣,兩個頭互相交流──如來藏生了兩個自己互相在那邊玩來玩去,結果是自己玩自己。那麼既然如來藏「無生無作」,你看見了背後的真實自己正是「無生無作、不生不死」的如來藏,那麼請問真實的你會不會死?不會吧?對吧?那個才是真實的你,而五陰只是一個生滅的表相。
所以假使有人哪一天來問我:「蕭老師啊!人要怎樣才能不死呢?」我就告訴他:「死。」那他一定誤會。你們如果是增上班的同修就不會誤會。所以有人說:「天氣這麼熱,該哪裡避暑去啊?」禪師就說:「火裡去。」天氣這麼熱,怎麼還叫人跑到火裡去避暑?有時弟子上來問:「天氣嚴寒,如何能夠離寒?」禪師就說:「冰地立去,水裡去。」那不冷死?但禪師可沒打誑語,天氣嚴寒時往水裡去,真的不冷,不信的話泡到水裡去打哆嗦,你們去看看真正的你是不冷的,你這個五陰才會冷。所以哪一天我要是寒流來時,衣服不夠冷得打哆嗦,人家說:「您不是不冷嗎?」我便打哆嗦跟他講:「不冷!真的不冷!」
是因為明明看見自己有個不冷的,那就是真的不冷。這個會冷的五陰是無常的,不是真正的自己,既是無常的怎麼可以當真?所以這樣我也可以說為假有。五陰明明是假的!可是假的冷,苦時也是假的苦,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所以都是在明鏡所顯示的影像之中喜怒哀樂,然後有生死,而實際理地其實是第八識如來藏心,祂的境界中「無生無滅、無為無作」。
這時假使思惑還沒有斷盡,也是要繼續生死,一時還入不了無餘涅槃;可是阿羅漢捨壽入無餘涅槃時,依舊是這一個明鏡的無生無死的境界;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之後,依舊是第八識「無分別法」、「無名相法」的無生無死境界;那你現在冷得打哆嗦時依舊說「不冷」,現在五陰有生死病苦時,你依舊說沒有生死病苦,也真的沒有說謊。那如果就轉依這一面古鏡如來藏繼續修行,把思惑給滅除了,死時可以入無餘涅槃,你就可以說:「度脫生老病死。」然而這時你度脫生老病死時,依舊是如來藏「無生無老無病無死」,本質還是一樣。所以到這個地步,你悟後進修滅了思惑以後,繼續受生來人間利樂有情,表面上看來你有生老病死,而實際上你自己很清楚知道每一世捨壽時都可以入無餘涅槃的,而無餘涅槃中依舊是現前就已經無「生老病死」的如來藏,那你又何必入無餘涅槃?對啊!正是如此。
那就不要管自己「生老病死」是多麼痛苦的事,還有很多眾生不知道,你就發悲心來幫眾生;這樣你已經「度脫生老病死」,依舊是在「生老病死」之中來示現,這是菩薩的平常事。如果你證悟了還沒有斷除思惑,那人家說:「世尊說通達諸法無生無作,則得度脫生老病死;那你已經證得了,有沒有度脫生老病死?」如果你不好意思答,換個法子也行,就說:「你猜猜看!」他說:「我不知道,你好像沒有。」那你就一把將他推開說:「啊!原來你不懂。」就走了。不要跟他扯上一堆佛法,因為他怎麼聽也聽不懂,讓他在心裡想:「欸!這裡面好像有個什麼?他敢這麼講。」而他始終弄不懂,這樣才好。
他越弄不懂越覺得你很高,像我這樣講到人家都懂,人家會說:「這個善知識也沒什麼。」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佛門跟附佛法外道中,認為我很高的是密宗假藏傳佛教,因為他們全都讀不懂,讀不懂就覺得這蕭平實太高了,乾脆不跟你論法,直接罵你邪魔外道就好。但佛教界反而漸漸認識:「原來蕭平實還沒有成佛。」這表示他讀懂一些了;所以我們看事情要有另一個不同的層面。附佛法外道密宗完全讀不懂,所以那些喇嘛們心裡都想:「蕭平實太高,很難瞭解。」但是口中得要一直罵,因為不罵就沒有供養會來,這樣諸位都瞭解了。
所以當你實證後,即使還沒有斷盡思惑,也可以說是「度脫生老病死」,因為在理上已經度脫了。你現前看見就是真正的自己確實沒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的這個五陰自己是假的,是生滅無常的;但這五陰只是真我「無名相法」第八識如來藏中的一部分。講到這裡,如來作了一個結論說:「舍利弗!蜜瓶是佛第一義法,諸天世人衛護瓶者,則是惡人樂行魔事;自失大利,亦遮他人行實相者失於大利。」那麼 佛陀所施設的譬喻:把蜜瓶放在十字街頭,有天也有人前來衛護那個蜜瓶,但只要吃了蜜瓶中的一點點蜜就不會生老病死;這個譬喻是說蜜瓶指的就是佛法的第一義法,緣覺道與聲聞道雖然不是「諸天魔梵之所能轉」,但那還稱不上第一義,已經是第二義;第一義法就是可以現觀有一個真實的自己,從來沒有「生老病死」的。
而這個第八識法出生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攝歸於這個法時,那麼「一切諸法」就「無生無作」,所以 世尊才說「一切諸法不生不滅」,菩薩們也因此而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蜜瓶就譬喻第一義法,雖然這一世短短幾十年,但只要能夠努力奮發去吃上那麼一小滴就夠了,你只要能夠沾上而吃到了,從此以後「常得無老病死」。就怕沒沾上邊還自以為吃到了,就像搶進蜜瓶旁邊還沒吃到的人卻自以為吃到了,站在那裡歡喜,就會被護衛者殺死;但只要這麼一沾、往舌頭一嚐,就可以「常得無老病死」,天下沒有什麼寶物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說那些愚癡人真是愚癡,每天生活在如來藏的表相中,全都只是活在如來藏顯示的影像中,在裡面又去弄出許多影像再來尋寶,等於自己施設假的寶貝再自己尋找出來,例如手機遊戲的尋寶,是不是很笨?所以我的孩子們都不玩那個東西,他們從小就不玩。
也就是說,人家在手機裡弄一個影像,他們就在手機的影像中,依著手機中的影像到處跑,說要尋寶;有的人甚至跑出關節炎,唉!人會這麼愚癡也很奇怪。那聰明人就來玩大眾,大眾總被聰明人玩;被玩的人還掏腰包給人家錢,玩弄大眾的人則從大眾腰包裡掏到錢。所以我說那種人真的應該叫作居心叵測,這個成語正好形容那一些人。
那麼「諸天世人衛護瓶者,則是惡人樂行魔事;」所以我們把這個蜜瓶端出來,希望大家來嚐蜜瓶中的蜜,他們就在外圍圍住,不讓人家來學。所以只要有誰聽說正覺,想要學這個勝妙法而證得「常、無老病死」的真如心,他們就罵:「那是個邪魔,那是外道。」「那是自性見外道,那是外道神我。」如來說,這一些人就是「惡人樂行魔事」,他們阻擋了大眾以後同時也就斷了自己學習第一義勝法的門路。他們總不能一天到晚擋著別人然後自己偷偷來學,一定自己也決定不學,所以這樣一來:「自失大利,亦遮他人行實相者失於大利。」因為想要追求實相的人很多,而他們不斷去阻擋大眾的結果就是「行魔事」,結果阻斷了大眾證得實相的因緣,自己也失去了這個因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