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錄(簡體書)
滿額折

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0 元
定價
:NT$ 240 元
優惠價
8720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錄》以中國禪宗初創期的祖師禪法思想為研究物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正編”,是對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語錄的校刊,收錄了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慧可與向居士的信、僧璨的《信心銘》。第二部分“附編一”,是達摩、慧可、僧璨相關傳記資料的校刊,將中國佛教史書及碑銘中所在最有影響的達摩、慧可、僧璨傳記匯集載錄,如《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歷代法寶記》《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的相關內容等。第三部分“附編二”,是關於達摩、慧可、僧璨生平事跡與禪法思想的研究論文,包括《達摩<二入四行論>的思想》《二祖慧可鄴城行跡考》《三祖僧璨生平事跡及其禪法思想》等,是作者zui xin學術研究的成果體現。本書全面地反映了初創期的禪宗思想。


作者簡介

法緣,閩南佛學院講師兼教研室主任,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師從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楊曾文,並曾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學進修。在各雜志、學報上曾發表過論文數十篇之多,如《道信、弘忍及其東山法門》 《壇經中的不二思想及其在慧能禪法中的意義》《慧能的頓悟學說》《 虛云老和尚在云南》《 21 世紀佛教教育之展望 》等。


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在佛教八大宗派當中,禪宗可謂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極占篇幅的,它對中國佛教影響非常深刻。它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改變了佛教趨向開悟方法的一般見地,甚至可以說禪宗是中國佛教的生命與靈魂。中國禪宗把南朝宋代後期從印度來華傳授禪法的菩提達摩尊奉為初祖,奉以後遞代相傳的五祖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其中在五祖弘忍門下除了惠能南宗外,還有曾盛極一時的以神秀為創始人的北宗一系。

對於早期中國禪宗的了解,在敦煌文獻沒有出現之前,我們只能憑借《續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等一些有限的史料得到零星的了解。20世紀從敦煌文書中發現了大量早期禪宗文獻,諸如《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及《菩提達摩四行論》等,豐富了我們對早期中國禪宗的了解。在發現敦煌禪籍後的六七十年裡,國內外學者相繼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本書在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對從初祖菩提達摩到三祖僧璨的禪法錄與傳記資料作了校刊與研究。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正編”,主要是對菩提達摩、慧可、僧璨禪法語錄的校刊。

關於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我們以往所熟知的有唐道宣《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上所引述的那段簡短文字,以及宋代道原所編的《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所收錄的前有“弟子曇琳序”的《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及唐凈覺《楞伽師資記》中所載《二入四行論》等。以上這幾種可以稱為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的略本。隨著敦煌禪宗文獻的出土,對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的資料有了新的發現。目前現存所能知道的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版本有多種,但在現存《二入四行論》的各種版本中,以敦煌本北宿99和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朝鮮明天順八年(1464)刊印的《二入四行論》(簡稱天順本)的內容最為完整,也最具有使用價值。敦煌本和天順本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可稱為廣本,內容完整,記述了達摩及其弟子、追隨者的思想和實踐,所述禪法十分豐富,超出了達摩本人在世時所傳授的內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天順本《二入四行論》最早由日本駒澤大學學者椎名宏雄教授發現並作研究和校刊,以《天順本菩提達摩四行論》為題撰寫論文並附上他的校錄本,刊載於1996年《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第54號。本編對達摩《二入四行論》的校刊即是以此作為底本,主要參以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及解說》之第一篇《達摩大師二入四行論及略序等》、駒澤大學程正教授所翻譯的椎名宏雄教授的兩篇論文及第一篇譯文中所附簡體《天順本菩提達摩二入四行論》、《大正藏》第51冊所載宋代道原所編《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收錄的《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以及《大正藏》第85冊所載《楞伽師資記·菩提達摩傳》中《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臺灣影印《卍新續藏》第63冊所載《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進行校刊。

相較於初祖菩提達摩,記載二祖慧可與三祖僧璨禪法的資料非常少。二祖慧可的禪法我們只能通過《續高僧傳·慧可傳》中所載其與向居士信件往來談論禪法來了解了。除此之外,也只是零散地記述於他的傳記中,因此在本編有摘錄他與向居士書信往來的部分供讀者參考。

三祖僧璨是一個“不出文記”的人,然而在《景德傳燈錄》卷三十載有《三祖璨大師信心銘》。唐乾符五年(878)有題名為《唐三祖信心銘》的石刻流傳於世。近年來隨著敦煌禪宗文獻的陸續發掘,敦煌本《信心銘》逐漸被日本學者研究並加以整理。在鈴木大拙《禪思想研究第二》中介紹了敦煌出土的《信心銘》,它們分別是P2104、S4037、S5692,但這三種版本的《信心銘》都不全。另外,敦煌本的《信心銘》還有P4638本,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的研究》中載有將敦煌P4638本《隋朝三祖信心銘》與《景德傳燈錄》卷三十《三祖璨大師信心銘》對照的部分內容。本編是依《景德傳燈錄》卷三十《三祖璨大師信心銘》,參照田中良昭的研究成果,對《信心銘》加以校刊。對於《信心銘》,日本學者關口真大認為其是唐代8世紀後期有人托僧璨大師之名所作,因此屬於後人偽作。但這並不影響後人對《信心銘》的重視,後代常被禪僧引用。其意義深奧,語言優美,歷來被認為是禪宗的要典。

本書的第二部分“附編一”,主要是對達摩、慧可、僧璨相關傳記資料的校刊。

本編將中國佛教史書及碑銘中所載幾種最有影響的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傳記匯集載錄,然後加以校刊。與他們相關的傳記資料皆以唐道宣《續高僧傳》、凈覺《楞伽師資記》、杜朏《傳法寶紀》、劉澄《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中所載神會《師資血脈傳》以及《歷代法寶記》、南唐靜、筠二禪德《祖堂集》、宋道原《景德傳燈錄》為主。除了這些資料之外,有碑文的皆另行列出。

所使用到的史料《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神會《師資血脈傳》、《歷代法寶記》、《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皆是中外學者對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菩提達摩的傳記,楊曾文教授在《菩提達摩四行論》(少林書局,2006年)中已經校刊過。本書菩提達摩的傳記是在楊教授校刊的基礎上再作校訂。

本書第三部分“附編二”,是關於達摩、慧可、僧璨生平事跡與禪法思想的研究論文。

本編主要有四篇論文。第一篇《達摩〈二入四行論〉的思想》,是利用相關史料及敦煌文獻以及天順本《達摩二入四行論》等資料對達摩的生平事跡、弟子、著作、禪法思想、禪法特點及影響等五個方面作了系統的論述。

第二篇《〈寶林傳〉中二祖慧可傳記研究》與第三篇《二祖慧可鄴城行跡考》,主要是對二祖慧可傳記及生平事跡的研究。對於二祖慧可,在眾多記載其生平傳記的資料當中,唯《寶林傳》的記載不被大多數人認可。人們對《寶林傳》的評論不一。中日學者對其價值和意義作了充分的評論,其中有其錯謬的地方,也有其有價值的地方。拙文通過對《寶林傳》中二祖慧可的校刊研究認為,《寶林傳》中的《慧可傳》與《續高僧傳》《傳法寶紀》《歷代法寶記》中所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二祖慧可門下旁出的法系及支派在《寶林傳》中的記載不僅可靠而且是所有史料中最全的。為此本編有《〈寶林傳〉中二祖慧可傳記研究》一文來論述這個問題。另外,本編第三篇《二祖慧可鄴城行跡考》一文,專門考證二祖慧可在鄴城的一些活動行跡,以補充和完善慧可的生平事跡。

第四篇《三祖僧璨生平事跡及禪法思想》對於史料記載最少的三祖僧璨,通過各種對其著筆不多的史料記載及中日學者的研究,對三祖之爭及僧璨的生平事跡、禪法思想等作了較為詳盡的研究論述。

2006年,我與楊曾文教授合作編著過《菩提達摩四行論》一書,由少林書局出版,但這本書只在內部出版流通。隨著各佛學院及研究學者對這本書的使用率不斷提升,同時,為了給廣大讀者提供方便,所以在以前的基礎上加以擴充,重新校刊、修繕、補充而有了這本書的問世。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楊教授多年來的教導提攜,有老師的指引與教導才使我順利地完成這本書。

法緣

2018年3月9日於廈門閩南佛學院


目次

菩提達摩四行論/

二祖慧可與向居士信/

三祖僧璨信心銘/

附編一/

一、菩提達摩傳記/

二、二祖慧可傳記/

三、三祖僧璨傳記及碑銘/

附編二/

達摩《二入四行論》的思想/

《寶林傳》中二祖慧可傳記研究/

二祖慧可鄴城行跡考/

三祖僧璨生平事跡及禪法思想/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本編將中國佛教史書及碑銘中所載幾種最有影響的初祖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傳記匯集載錄,然後加以校刊。皆以唐道宣《續高僧傳》、凈覺《楞伽師資記》、杜朏《傳法寶紀》、劉澄《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中所載神會《師資血脈傳》、《歷代法寶記》,南唐靜、筠二禪德《祖堂集》,宋道原《景德傳燈錄》為主。除了這些資料之外,如果有碑文的將另行列出。

每篇傳記所據版本以一種為主,加以分段、標點,後邊用括號()注明出處;正文中括號【】內的字是原書的夾注;凡對個別字句有修正者,皆在“校記”中加以說明;如將異體字改為規範字及改正明顯的錯別字,不再出注。

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本編所使用的主要資料:

1唐·道宣《續高僧傳》

或稱《唐高僧傳》,三十卷,道宣(596~667)所撰,是繼南朝梁慧皎《高僧傳》之後所編撰的僧傳體史書,分為譯經、義解、習禪、明律等十科。初稿是從南朝梁代初葉開始,到唐貞觀十九年(645)止,後陸續又有增補,達四十卷,共有正傳498人,附見229人。本傳在取材、地域上都相當廣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2唐·凈覺《楞伽師資記》

《楞伽師資記》是對《楞伽經》的譯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羅和提倡以《楞伽經》心性思想指導坐禪修行的菩提達摩及其後繼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簡歷和禪法的集錄。因此,此書的內容不僅為傳記,更包含許多禪宗思想,為初期禪宗史研究之基礎資料。此書久佚,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日學者從敦煌文獻中陸續發現它的多種殘本,經過多人的研究,逐漸拼湊成一個基本完整的本子。

目前主要有以下校本:(1)金久經據敦煌文獻S2054、S4272、P3436所校刊的《校刊唐寫本楞伽師資記》,1831年由北京待曙堂出版,收入他的《姜園叢書》之內;(2)日本矢吹慶輝據敦煌文獻S2054,參金久經校本重加校刊,載於《大正藏》第85冊之中;(3)篠原壽雄《楞伽師資記校注》,載於1954年出版的《內野臺嶺先生追悼論文集》,簡稱“篠原壽雄本”;(4)柳田聖山利用以往成果並參照P4564抄本,重校《楞伽師資記》,收入他編撰的《初期的禪史Ⅰ》之中,1971年由筑摩書房出版(以下簡稱柳田本)。

3唐·杜朏《傳法寶紀》

《傳法寶紀》一卷,杜朏撰。為中國初期禪宗史傳之一,所記述的人物,依次為菩提達摩、惠可(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神秀。其所撰的時間當於開元四年(716)至開元二十年(732)之間,流傳不久就在社會上湮沒無聞,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從敦煌文獻中被發現。

現主要有以下校本:(1)日本矢吹慶輝據敦煌文獻P2634本校,內容僅存序和《達摩》章的一部分,1932年被收編於《大正藏》第85冊之中;(2)神田喜一郎據P3559寫本校,內容完整,1943年收在白石虎月編的《續禪宗編年史》的附錄中發表;(3)柳田聖山據P3559本重校,收入1967年由法藏館出版的《初期禪宗史書的研究》後的《資料的校注》之中,1971年對全文重新校訂注釋並譯成日文,收在由筑摩書房出版的《初期的禪史Ⅰ》之中(以下簡稱柳田本);(4)楊曾文校本是以柳田校本為底本,用敦煌文書P2634、P3559重新校訂,收載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及2001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之中。

4唐·神會《師資血脈傳》

六祖惠能弟子神會(684~758)於開元二十年(732)在滑臺大云寺與北宗僧人崇遠進行辯論,說是要“為天下學道者辨其是非,為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批評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獨孤沛所撰《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及劉澄所集《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皆記述了這次辯論。《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後面記載:“遠法師問曰:‘禪師口稱達摩宗旨,未審禪門有相傳付囑,以為是說?’答曰:‘從上以來,具有相傳付囑。’又問曰:‘復經今幾代?’答曰:‘經今六代。請為說六代大德是誰,並敘傳授所由。’”此後記述禪宗所奉六代祖師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的傳記。獨孤沛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的序中記述編撰此論的緣由,其中說:“後有《師資血脈傳》一卷,亦在世流行。”可以認為,前述六代祖師傳記就是所謂《師資血脈傳》,作者應是神會。

神會《師資血脈傳》載於唐劉澄所集《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而此又收錄於楊曾文編校的《神會和尚禪話錄》(中華書局,1996年)中。《神會和尚禪話錄》是目前學界常用的校錄本。

唐劉澄所集《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也見載於鈴木大拙與公田連太郎合作校訂的《敦煌出土菏澤神會禪師語錄》(《鈴木大拙全集》第三卷,巖波書店,1968年),以及1968年臺灣胡適紀念館重新刊行出版的胡適《神會和尚遺集》中。

5《歷代法寶記》

又作《師資眾脈傳》《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最上乘頓悟法門》,一卷,唐佚名撰。但從全書的內容和後面所附門人儒者孫寰所寫的《大唐保唐寺和上傳頓悟大乘禪門門人寫真贊文並序》來推測,此書當於唐代宗大歷九年(774)成都保唐寺無住和尚(714~774)圓寂不久,由其門人所編撰,宣傳以保唐寺為中心的禪系為正統的禪宗史書。

《歷代法寶記》在敦煌文獻中有首尾完整的寫本共有13種,分別是:S516、S1611、S1776V、S5916、S11014、P2125、P3717、P3727V、日本石井光雄舊藏本(目前下落不明)、俄藏261(m,1514)、德國柏林藏Ch3934r、津藝103V、津藝304V。日本《大正藏》第51冊所收的此本是以S516寫本為底本,用P2125寫本校對的本子。此後矢吹慶輝的《鳴沙余韻》(巖波書店,1930年)和《鳴沙余韻解說》(巖波書店,1933年)分別收有此寫本的影印本及介紹文章。1935年朝鮮學者金久經又據《大正藏》第51冊所收本並參照S516、P2125兩種寫本加以校訂,收在沈陽出版的《姜園叢書》和《禪宗全書》第一冊之中(以下簡稱金九本)。柳田聖山以錯漏較少的P2125為底本,參校其他各本重加校訂,並譯為日文,編為《禪的語錄3:初期的禪史Ⅱ——歷代法寶記》出版(1976年筑摩書房初版,1984年有第三次印本,下簡稱柳田校本)。

大陸學者榮新江也有校定《歷代法寶記》,收載於《敦煌本禪宗燈史殘卷拾遺》,刊登在《周紹良先生欣開九帙慶壽文集》(中華書局,1992年)中。

2002年榮新江對石井光雄積翠軒文庫舊藏《歷代法寶記》“略出本”作了校錄,題名為《有關敦煌本〈歷代法寶記〉的新資料——積翠軒文庫舊藏“略出本”校錄》。見載於《戒幢佛學》第2卷(岳麓書社,2002年)。

6南唐·靜、筠二禪德《祖堂集》

《祖堂集》是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全書二十卷,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由泉州招慶寺的靜、筠二位禪僧編撰。內容上繼承編於唐貞元十七年(801)的史書《寶林傳》的祖統世系,從過去七佛,至禪宗所奉初祖大迦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惠能,以及從惠能弟子青原行思至第八代屬於雪峰義存法系的禪師,從惠能另一弟子南岳懷讓至第七代屬於臨濟義玄法系的禪師或居士246人的傳記。

《祖堂集》在中國久佚,191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等人對韓國南部慶尚道陜川郡伽耶山海印寺所藏高麗版《大藏經》版本進行調查時,始自其藏外版中發現高麗高宗三十二年(1245)開雕的《祖堂集》二十卷的完整版本。二戰後,日本花園大學復印《祖堂集》的普及本。1972年,柳田聖山又在日本出版該書之影印本。臺灣《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4年12月編撰的《佛光大藏經·禪藏·史傳部》中,也有收載根據花園大學圖書館藏高麗覆刻本影印的校刊版《祖堂集》。近年中國出版的校刊本有:吳福祥、顧之川點校本(岳麓書社,1996年),張華點校的簡體字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7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原稱《佛祖同參集》,法眼宗禪僧道原編撰。“景德”取自宋真宗的年號,一般以景德元年(1004)作為《景德傳燈錄》的編撰年代,然而實際以後又有修補。道原按照禪宗派系編錄傳法語句,從過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東土六祖(菩提達摩為西土二十八祖兼東土初祖)、曹溪慧能(即惠能)下一世南岳與青原、青原下十一世(法眼文益下三世),共五十二世1701人,上奉朝廷。真宗詔翰林學士左司諫知制誥楊億等人加以刊定,勒成三十卷,大中祥符四年(1011)詔編入藏。

本書問世以來,在宋、元、明各代流傳頗廣,在佛教內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等,為禪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而且為宋代及以後有關學術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鑒的樣式。

《景德傳燈錄》明本《大正藏》收載於第51冊,1945年刊《普慧藏》本、《中華大藏經》、《佛光大藏經·禪藏》中也有收載。

8宋·贊寧《宋高僧傳》

《宋高僧傳》又稱《大宋高僧傳》,凡三十卷,宋代贊寧(919~1002)撰。本書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奉敕編纂,繼唐代道宣《續高僧傳》之後,集錄由唐太宗貞觀年(627~649)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三百余年間之高僧傳記。因於左街天壽寺編修完成,故又稱天壽史。原書之序謂正傳533人,附見130人。實則正傳531人,附見125人。內容依準《梁高僧傳》之體例分為十科,即譯經32人(附見12人),卷一至卷三,共三卷;義解72人(附見22人),卷四至卷七,共四卷;習禪103人(附見29人),卷八至卷十三,共六卷;明律58人(附見10人),卷十四至卷十六,共三卷;護法18人(附見1人),卷十七,一卷;感通89人(附見23人),卷十八至卷二十二,共五卷;遺身22人(附見2人),卷二十三,一卷;讀誦42人(附見8人),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共兩卷;興福50人(附見6人),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共三卷;雜科45人(附見12人),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共兩卷。其中,習禪篇所占篇幅和所收錄僧數皆占全書的五分之一,禪宗歷代祖師,除云門宗創立者云門文偃外,於禪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專傳,為研究唐、宋禪宗之重要資料。

本書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僧傳,自宋之後,幾乎各種重要的藏經都予以刊載,金陵刻經處也有單刻本,稱《高僧傳三集》(以下簡稱金陵刻經處本),《禪宗全書》第29冊有收載;中華書局於1987年出版了由範祥雍點校的鉛印本,1997年10月又進行了第四次再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