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ISBN13:9787020158676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日:2022/11/16
裝訂/頁數:平裝/1054頁
規格:21cm*14.5cm (高/寬)
本數:2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卡拉馬佐夫兄弟》系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通過一樁真實的弑父案,描寫老卡拉馬佐夫同三個兒子即兩代人之間的尖銳衝突。 作品展示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體現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藝術成就。
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文學創作思想極為複雜的作家。擅長心理描寫,細膩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態情緒。代表作有《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痴》《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
名人/編輯推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總結性作品,體現作家一生的*高藝術成就
★隨文附精美插圖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生二百週年紀念版!
★“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世界*心理描寫大師,他的作品“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精美雙封面設計,閱讀+收藏佳品!
★隨文附精美插圖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生二百週年紀念版!
★“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世界*心理描寫大師,他的作品“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精美雙封面設計,閱讀+收藏佳品!
序
譯本序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所寫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一八七九至一八八○年在刊物上連載,一八八一年單行本出版後不久作者就因病去世,當時和後來的俄國國內外評論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總結性的作品。
小說寫了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間因金錢和情慾引起的衝突和最後釀成的悲劇。也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許多作品中一樣,作者藉助於對人物心理鞭辟入裡的分析刻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俄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
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是俄國社會激烈動蕩的時期。一八六一年沙皇政府自上而下進行的“農民改革”,名義上解放了農奴,實際上絲毫沒有減輕農民的悲苦命運,而資本主義和伴隨而來的一切弊病,卻使廣大城鄉普通人民所受的壓迫更為深重。與此同時,上層社會的腐朽和知識階層的徬徨也更加明顯。舊的生活基礎和道德準則正在迅速瓦解,而新的生活及其前途對多數人來說還非常模糊。俄國向哪裡去? ――這是當時俄國知識、文化界許多憂國憂民之士所思考焦慮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惱問題。
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貧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醞釀和寫成了這部《卡拉馬佐夫兄弟》。他以先前親自看見的一個年輕軍官的殺父冤案為情節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馬佐夫和他的三個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思想傾向的兒子的典型形象:“一家之長”老卡拉馬佐夫縱慾、貪婪;大兒子米卡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兒子伊凡對社會抱著犬儒主義的懷疑嘲弄態度;最小的兒子――作者的理想人物阿遼沙卻真誠地相信用愛可以戰勝世上的一切邪惡。在作者寓言式地託名為“畜欄”的一個外省小城市裡,這一家的父親和長子為爭奪共同的情婦,再加上財產的爭執,竟至於勢不兩立。而老頭年輕時同一個被他欺凌的窮苦痴女養下的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因為受了伊凡“既然無所謂善惡,就什麼事都可以做”的玩世哲學的感染,又為自己在長期卑屈處境下鬱積起來的怨毒情緒所驅使,終於利用那一家父子兄弟間的不和,冷酷地謀殺了自己的生父。米卡涉嫌入獄,葬送一生;伊凡內疚自責,神經錯亂;斯麥爾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潰而自殺。只剩下阿遼沙孤身一人棄家遠遊,繼續用基督教的博愛去拯救這罪惡世界上千千萬萬“迷途”的靈魂。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家庭悲劇,就俄國當時所面對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的病根問題,提出他自己的治療方案。離開社會根源,單純從道德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罪惡現象,自然會得出遠離實際的錯誤結論;把抽象的愛作為拯救社會的良方,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只會掩蓋病因,貽誤生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種錯誤立場並不是偶然的。在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初期,以小說《窮人》(1846)贏得廣大聲譽時,他曾站在革命民主派的陣營,並因參加青年革命團體“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而遭到沙皇政府的流放(1850―1859)。但在此以後,他就逐漸離開原來的戰友,在自己的創作和言論中愈來愈突出地宣揚抽象的“人類心靈的兩重性”,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讚美馴順、受苦和博愛的宗教精神,懷疑和否定六十至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俄國革命運動。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觀中這些反動的因素在他最後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明顯的反映。難怪小說一問世,反動勢力就立即表示歡迎,千方百計渲染和誇大它思想上的弱點,利用它作為反對進步思潮的武器,而進步評論界在肯定它的優點的同時,也尖銳地指出了它有害的一面。
然而儘管如此,這部作品在十九世紀俄國古典文學遺產中仍舊具有無可否認的重要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寫的那個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的外省小城(“畜欄”)中的地主家庭,它的迅速破落就彷佛是從農奴“解放”到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俄國舊秩序瓦解的縮影。法庭及其陪審官們不顧證據的含糊矛盾,可以任意武斷地判處無辜的米卡幾十年苦役,而憑著金錢的神通,又可以在押解途中受賄釋放同一個“犯人”。這實際上是對沙皇政權下整個官僚機器的辛辣諷刺。從四鄉到修道院來找佐西馬長老的那些丈夫酗酒肆虐、愛子夭折或被徵當兵的婦女,米卡“夢”中所見的那些守在被焚的家園旁嗷嗷待哺的村民,和他們懷中所抱的面目黧黑的枯瘦的嬰兒,這等於是對俄國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的有力控訴。所有這一切,都鮮明地表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黑暗現實的強烈憎恨,對人民痛苦的無限同情。儘管作家主觀上竭力要把它們歸因於人類本性中“永恆”的善與惡的鬥爭,並且連篇累牘地向讀者進行他關於愛和寬恕的說教,但讀者從他對事物的形象描寫中,卻總是會得出“決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的明確結論。更有意義的是,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正好與作家的主觀意旨相反,以他們的實際言行駁倒了作家自己的說教。作為作者代言人之一的佐西馬長老對於伊凡就上帝的存在問題所發表的懷疑論,提不出任何有說服力的反駁;而阿遼沙聽了關於一個退休將軍驅趕大群惡犬,將一名無辜的農奴小孩當著他母親的面撕成碎片的事,卻憤怒地斷然說出了“槍斃!”這兩個字。這些例子,再一次雄辯地證明,現實主義的力量畢竟會克服作家本人的主觀偏見而獲得巨大的勝利。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中最複雜而獨特的一個,他這部小說又是最突出地顯露了他的長處和短處的代表作,然而就是這部作品,也同樣令人信服地證實了文藝創作中這條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理。
同時,也跟他在自己其他的作品中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充分運用了他獨特的心理分析方法。通過心理分析來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外部世界,也是其他同時代俄國文學巨匠如托爾斯泰等的顯著特點,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把它深入地推進了一步。這跟他總是將人物置於尖銳的戲劇性衝突中的手法結合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常常造成了能使讀者屏息凝神、心靈震動的巨大藝術效果。這些創作上的特色曾對後代西方文學起過很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無論如何很值得我們加以研究和批判地借鑒。
本書譯者耿濟之先生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首先較有系統地介紹俄羅斯古典文學並卓有成效的前輩翻譯家之一。這個譯本曾在解放前出版過,因譯者早已病故,現由秦水、吳鈞燮同志據俄文原著代為校訂,重排問世。這不僅是對濟之先生的最好紀念,同時也是貫徹黨關於借鑒中外文學遺產的政策,有利於繁榮我國文學創作的一件可喜的事。
吳鈞燮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所寫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一八七九至一八八○年在刊物上連載,一八八一年單行本出版後不久作者就因病去世,當時和後來的俄國國內外評論界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作者一生總結性的作品。
小說寫了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間因金錢和情慾引起的衝突和最後釀成的悲劇。也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他許多作品中一樣,作者藉助於對人物心理鞭辟入裡的分析刻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俄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
十九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是俄國社會激烈動蕩的時期。一八六一年沙皇政府自上而下進行的“農民改革”,名義上解放了農奴,實際上絲毫沒有減輕農民的悲苦命運,而資本主義和伴隨而來的一切弊病,卻使廣大城鄉普通人民所受的壓迫更為深重。與此同時,上層社會的腐朽和知識階層的徬徨也更加明顯。舊的生活基礎和道德準則正在迅速瓦解,而新的生活及其前途對多數人來說還非常模糊。俄國向哪裡去? ――這是當時俄國知識、文化界許多憂國憂民之士所思考焦慮而得不到解答的苦惱問題。
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貧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醞釀和寫成了這部《卡拉馬佐夫兄弟》。他以先前親自看見的一個年輕軍官的殺父冤案為情節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馬佐夫和他的三個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思想傾向的兒子的典型形象:“一家之長”老卡拉馬佐夫縱慾、貪婪;大兒子米卡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兒子伊凡對社會抱著犬儒主義的懷疑嘲弄態度;最小的兒子――作者的理想人物阿遼沙卻真誠地相信用愛可以戰勝世上的一切邪惡。在作者寓言式地託名為“畜欄”的一個外省小城市裡,這一家的父親和長子為爭奪共同的情婦,再加上財產的爭執,竟至於勢不兩立。而老頭年輕時同一個被他欺凌的窮苦痴女養下的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因為受了伊凡“既然無所謂善惡,就什麼事都可以做”的玩世哲學的感染,又為自己在長期卑屈處境下鬱積起來的怨毒情緒所驅使,終於利用那一家父子兄弟間的不和,冷酷地謀殺了自己的生父。米卡涉嫌入獄,葬送一生;伊凡內疚自責,神經錯亂;斯麥爾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潰而自殺。只剩下阿遼沙孤身一人棄家遠遊,繼續用基督教的博愛去拯救這罪惡世界上千千萬萬“迷途”的靈魂。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家庭悲劇,就俄國當時所面對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的病根問題,提出他自己的治療方案。離開社會根源,單純從道德的角度去看生活中的罪惡現象,自然會得出遠離實際的錯誤結論;把抽象的愛作為拯救社會的良方,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只會掩蓋病因,貽誤生機。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種錯誤立場並不是偶然的。在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初期,以小說《窮人》(1846)贏得廣大聲譽時,他曾站在革命民主派的陣營,並因參加青年革命團體“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而遭到沙皇政府的流放(1850―1859)。但在此以後,他就逐漸離開原來的戰友,在自己的創作和言論中愈來愈突出地宣揚抽象的“人類心靈的兩重性”,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讚美馴順、受苦和博愛的宗教精神,懷疑和否定六十至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俄國革命運動。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觀中這些反動的因素在他最後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明顯的反映。難怪小說一問世,反動勢力就立即表示歡迎,千方百計渲染和誇大它思想上的弱點,利用它作為反對進步思潮的武器,而進步評論界在肯定它的優點的同時,也尖銳地指出了它有害的一面。
然而儘管如此,這部作品在十九世紀俄國古典文學遺產中仍舊具有無可否認的重要價值。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寫的那個道德淪喪、人欲橫流的外省小城(“畜欄”)中的地主家庭,它的迅速破落就彷佛是從農奴“解放”到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俄國舊秩序瓦解的縮影。法庭及其陪審官們不顧證據的含糊矛盾,可以任意武斷地判處無辜的米卡幾十年苦役,而憑著金錢的神通,又可以在押解途中受賄釋放同一個“犯人”。這實際上是對沙皇政權下整個官僚機器的辛辣諷刺。從四鄉到修道院來找佐西馬長老的那些丈夫酗酒肆虐、愛子夭折或被徵當兵的婦女,米卡“夢”中所見的那些守在被焚的家園旁嗷嗷待哺的村民,和他們懷中所抱的面目黧黑的枯瘦的嬰兒,這等於是對俄國封建殘餘和資本主義的有力控訴。所有這一切,都鮮明地表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黑暗現實的強烈憎恨,對人民痛苦的無限同情。儘管作家主觀上竭力要把它們歸因於人類本性中“永恆”的善與惡的鬥爭,並且連篇累牘地向讀者進行他關於愛和寬恕的說教,但讀者從他對事物的形象描寫中,卻總是會得出“決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的明確結論。更有意義的是,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正好與作家的主觀意旨相反,以他們的實際言行駁倒了作家自己的說教。作為作者代言人之一的佐西馬長老對於伊凡就上帝的存在問題所發表的懷疑論,提不出任何有說服力的反駁;而阿遼沙聽了關於一個退休將軍驅趕大群惡犬,將一名無辜的農奴小孩當著他母親的面撕成碎片的事,卻憤怒地斷然說出了“槍斃!”這兩個字。這些例子,再一次雄辯地證明,現實主義的力量畢竟會克服作家本人的主觀偏見而獲得巨大的勝利。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中最複雜而獨特的一個,他這部小說又是最突出地顯露了他的長處和短處的代表作,然而就是這部作品,也同樣令人信服地證實了文藝創作中這條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理。
同時,也跟他在自己其他的作品中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充分運用了他獨特的心理分析方法。通過心理分析來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外部世界,也是其他同時代俄國文學巨匠如托爾斯泰等的顯著特點,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把它深入地推進了一步。這跟他總是將人物置於尖銳的戲劇性衝突中的手法結合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常常造成了能使讀者屏息凝神、心靈震動的巨大藝術效果。這些創作上的特色曾對後代西方文學起過很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無論如何很值得我們加以研究和批判地借鑒。
本書譯者耿濟之先生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成員,首先較有系統地介紹俄羅斯古典文學並卓有成效的前輩翻譯家之一。這個譯本曾在解放前出版過,因譯者早已病故,現由秦水、吳鈞燮同志據俄文原著代為校訂,重排問世。這不僅是對濟之先生的最好紀念,同時也是貫徹黨關於借鑒中外文學遺產的政策,有利於繁榮我國文學創作的一件可喜的事。
吳鈞燮
目次
目次
譯本序吳鈞燮
作者的話
第一部
第一卷一個家庭的歷史
一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三續弦和續弦生的子女
四幼子阿遼沙
五長老們
第二卷不適當的聚會
一來到修道院
二老丑角
三有信仰的村婦們
四信念不堅的太太
五將來一定會這樣,一定會這樣!
六這樣的人活著有什麼用!
七向上爬的宗教學校學生
八亂子
第三卷好色之徒
一下房
二麗薩維塔·斯麥爾佳莎婭
三熱心的懺悔(詩體)
四熱心的懺悔(故事)
五熱心的懺悔(“腳跟朝上”)
六斯麥爾佳科夫
七爭論的問題
八喝著白蘭地的時候
九色鬼
十兩人在一起
十一又一個失去了的名譽
第二部
第一卷折磨
一費拉龐特神父
二在父親家裡
三和小學生們相遇
四在霍赫拉柯娃家
五客廳裡的折磨
六農舍裡的折磨
七在清新空氣裡
第二卷贊成和反對
一婚約
二斯麥爾佳科夫彈吉他
三兄弟倆互相了解
四叛逆
五宗教大法官
六暫時還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跟聰明人談談也是有好處的”
第三卷俄羅斯教士
一佐西馬長老和他的客人
二已故司祭佐西馬長老的生平,阿歷克賽·
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根據他的自述
編寫(傳略)
三佐西馬長老的談話和訓言
第三部
第一卷阿遼沙
一腐臭的氣味
二那樣的時刻
三一棵蔥
四加利利的迦拿
第二卷米卡
一庫茲馬·薩姆索諾夫
二獵狗
三金礦
四在黑暗裡
五突然的決定
六我也來了!
七無可爭議的舊情人
八夢囈
第三卷預審
一彼爾霍金官運的開端
二報警
三靈魂的苦痛。第一次磨難
四第二次磨難
五第三次磨難
六檢察官捉住了米卡
七米卡的重大秘密。別人對他發出噓聲
八證人的供詞。嬰孩
九米卡被帶走了
第四部
第一卷男孩子們
一柯里亞·克拉索特金
二小孩子
三小學生
四茹奇卡
五在伊留莎床邊
六早熟
七伊留莎
第二卷伊凡·費多羅維奇哥哥
一在格魯申卡家裡
二病足
三小魔鬼
四讚美詩和秘密
五不是你!不是你!
六跟斯麥爾佳科夫的第一次晤面
七再訪斯麥爾佳科夫
八跟斯麥爾佳科夫的第三次也是最後
一次晤面
九魔鬼。伊凡·費多羅維奇的夢魘
十“這是他說的!”
第三卷錯判的案子
一致命的一天
二危險的證人
三醫生鑑定和胡桃一磅
四幸福對米卡微笑
五突如其來的災難
六檢察官的演說。性格分析
七歷史的觀察
八對於斯麥爾佳科夫的研究
九種種心理分析。飛馳的三套馬車。
檢察官演詞的終結
十律師的演說。兩頭傷人的大棒
十一既沒有錢。也沒有搶劫的事
十二也沒有謀殺
十三誨淫誨盜的論客
十四鄉下人不為所動
尾聲
一營救米卡的計劃
二謊話一時成為真實
三伊留莎的殯葬。石頭旁邊的演詞
譯本序吳鈞燮
作者的話
第一部
第一卷一個家庭的歷史
一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三續弦和續弦生的子女
四幼子阿遼沙
五長老們
第二卷不適當的聚會
一來到修道院
二老丑角
三有信仰的村婦們
四信念不堅的太太
五將來一定會這樣,一定會這樣!
六這樣的人活著有什麼用!
七向上爬的宗教學校學生
八亂子
第三卷好色之徒
一下房
二麗薩維塔·斯麥爾佳莎婭
三熱心的懺悔(詩體)
四熱心的懺悔(故事)
五熱心的懺悔(“腳跟朝上”)
六斯麥爾佳科夫
七爭論的問題
八喝著白蘭地的時候
九色鬼
十兩人在一起
十一又一個失去了的名譽
第二部
第一卷折磨
一費拉龐特神父
二在父親家裡
三和小學生們相遇
四在霍赫拉柯娃家
五客廳裡的折磨
六農舍裡的折磨
七在清新空氣裡
第二卷贊成和反對
一婚約
二斯麥爾佳科夫彈吉他
三兄弟倆互相了解
四叛逆
五宗教大法官
六暫時還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跟聰明人談談也是有好處的”
第三卷俄羅斯教士
一佐西馬長老和他的客人
二已故司祭佐西馬長老的生平,阿歷克賽·
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根據他的自述
編寫(傳略)
三佐西馬長老的談話和訓言
第三部
第一卷阿遼沙
一腐臭的氣味
二那樣的時刻
三一棵蔥
四加利利的迦拿
第二卷米卡
一庫茲馬·薩姆索諾夫
二獵狗
三金礦
四在黑暗裡
五突然的決定
六我也來了!
七無可爭議的舊情人
八夢囈
第三卷預審
一彼爾霍金官運的開端
二報警
三靈魂的苦痛。第一次磨難
四第二次磨難
五第三次磨難
六檢察官捉住了米卡
七米卡的重大秘密。別人對他發出噓聲
八證人的供詞。嬰孩
九米卡被帶走了
第四部
第一卷男孩子們
一柯里亞·克拉索特金
二小孩子
三小學生
四茹奇卡
五在伊留莎床邊
六早熟
七伊留莎
第二卷伊凡·費多羅維奇哥哥
一在格魯申卡家裡
二病足
三小魔鬼
四讚美詩和秘密
五不是你!不是你!
六跟斯麥爾佳科夫的第一次晤面
七再訪斯麥爾佳科夫
八跟斯麥爾佳科夫的第三次也是最後
一次晤面
九魔鬼。伊凡·費多羅維奇的夢魘
十“這是他說的!”
第三卷錯判的案子
一致命的一天
二危險的證人
三醫生鑑定和胡桃一磅
四幸福對米卡微笑
五突如其來的災難
六檢察官的演說。性格分析
七歷史的觀察
八對於斯麥爾佳科夫的研究
九種種心理分析。飛馳的三套馬車。
檢察官演詞的終結
十律師的演說。兩頭傷人的大棒
十一既沒有錢。也沒有搶劫的事
十二也沒有謀殺
十三誨淫誨盜的論客
十四鄉下人不為所動
尾聲
一營救米卡的計劃
二謊話一時成為真實
三伊留莎的殯葬。石頭旁邊的演詞
書摘/試閱
阿歷克賽·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是我縣地主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的第三個兒子。老費多爾在整整十三年以前就莫名其妙地慘死了,那段公案曾使他名聞一時(我們縣里至今還有人記得他哩)。關於那個案子,請容我以後再細講。現在我所要敘述的,就是這位“地主”(我們縣里這樣稱呼他,雖然他幾乎有生以來從來也沒有在自己的領地上住過),這是一個雖然古里古怪,但是時常可以遇見的人物,是一個既惡劣又荒唐,同時又頭腦糊塗的人的典型。不過,他這類糊塗人卻會非常高明地經營他自己的財產,而且大概也只有在這類事情上十分在行。譬如說吧,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起初差不多什麼也沒有,他是個最起碼的小地主,常跑到別人家去吃閒飯,搶著做人家的食客,但在他死的時候,卻積攢了十萬盧布的現錢。不過儘管如此,他仍舊一輩子都可以說是我們全縣中一個最頭腦不清的狂人。我還要重複一句:他並不愚蠢;這類狂人大都是十分聰明和狡猾的。他只是渾噩,還是一種特別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渾噩。
他結過兩次婚,有三個兒子,長子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第一位太太生的,其餘兩個,伊凡和阿列克賽,是第二位太太生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第一位太太出身於有財有勢的貴族米烏索夫家,也是我們縣里的地主。一個富有嫁資,既非常聰明美麗,又活潑愉快的小姐,怎麼竟會嫁給這種像人們常叫的,不值錢的“廢物”,我也不多說了,因為這種事在我們這一代裡並不稀罕,過去時代也發生過。我還認識一個女孩子,也是屬於過去的“浪漫派”一代的,她對於一位先生暗暗愛了好幾年,本來可以用極安靜的方式嫁給他的,結果卻因為自己認為障礙無法克服,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裡,從岩般的高岸上投入很深很急的河裡自殺了。她這樣做也是由於一種怪念頭,那就是為了模仿莎士比亞的奧菲莉亞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 。假使她早就看中的那個心愛的岩石並不是多了不起的好景緻,假使這一帶是平淡無奇的平坦河岸,那麼,她也許根本就不會自殺。這是千真萬確的實事,我們應該想到,在我們俄羅斯的生活中,在最近幾十年裡,這一類的事情的確發生了不少。所以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米烏索娃的行為無疑地是受了別人的流風的影響,也是由於氣憤所致。她也許想表示婦女的獨立,反對社會的壓迫,反對自己宗族和家庭的專制,而容易喚起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只是在一瞬間),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儘管被人叫做食客,仍是日趨進步的時代裡一個大膽和最好嘲弄的人,而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惡毒的丑角,別的什麼也不是。更有意思的是這事居然落到了私奔的結果,而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卻引為十分榮幸。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對於這類意外奇遇,即使從他的社會地位來說,當時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他巴不得早日成家立業,為此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攀一門好親戚又能取得嫁資,是一件十分誘人的事情。至於說到雙方的愛情,無論是新娘方面還是他這方面,大概是全都沒有的,儘管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還很有幾分姿色。所以這個事件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生中,也許可以說是一件唯一的特殊事件,因為他一輩子最為好色,只要女人一招手,就會馬上拜倒在任何一條石榴裙下,可是偏偏只有這個女人在色情方面卻一點也不能使他感到興趣。
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在出奔後立刻發覺她對於丈夫只有輕蔑,並無其他感情。所以婚姻的後果很快就暴露了出來。雖然家里居然很快地對這件事默認下來,給出奔的姑娘分出了一筆嫁資,但是夫婦之間開始了最無秩序的生活和沒完沒了的爭吵。有人說,年輕的夫人當時所表現的尊貴和高尚,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萬萬比不上的。現在才知道,在她拿到錢以後,他把數達兩萬五千盧布之多的款子立刻一下子全部抓了過去,所以在她來說,這幾萬盧布從那時候起簡直就等於扔到了水里。在她的嫁資中,還有一個小莊園,和一所相當好的、城裡的房子,他長時間地千方百計想通過辦成一種相當的手續,弄到自己的名下;只要憑著他無時無刻不使用的那種無恥的勒索和苦求的手段,來引起自己夫人對他的輕蔑和厭惡,好在她精神疲勞時為了擺脫他而答應下來了事,他原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但是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娘家出來干涉了,終於萬幸限制了強奪的行為。人們都清楚,他們夫婦之間時常發生惡鬥,但是,據說動手毆打的不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卻是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一個暴躁、敢作敢為而缺乏耐性、身強力壯而臉色微黑的太太。最後,她終於拋棄了家庭,離開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同一個窮得快要活不下去的宗教學校的教員私奔了,給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留下了三歲的米卡。費多爾·巴夫洛維奇馬上就在家裡養了一大群女人,大肆酗酒放蕩。間或清醒時,他就走遍全省,含著眼淚對一切人抱怨拋開他的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還說出一些做丈夫的羞於出口的閨房瑣事。這主要是因為他對於在眾人面前扮演一個可笑的受了辱的丈夫的角色,有聲有色地描寫關於自己所受恥辱的細節,似乎感到愉快,甚至引以為榮。有些好嘲笑人的人對他說:“人家以為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加官晉爵了,所以您不管怎樣悲痛,還是十分得意。”許多人甚至補充說,他喜歡以丑角的新姿態出現,為了招笑,故意裝出這副樣子,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滑稽處境。誰知道呢,也許他那種樣子確是出乎天真。他後來發現了私奔女人的踪跡。這不幸的女人同她的宗教學校教員到了彼得堡,在那裡肆無忌憚地徹底“解放”起來。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立刻張羅著,預備動身到彼得堡去。為了什麼? ――自然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許他果真當時會去的,但是一做出這樣的決定以後,他立刻認為自己有一種特別的權利來重新不顧一切地縱酒豪飲一番,據說這是為了在旅行以前,壯壯膽量。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夫人娘家接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死得很突然,就在一間閣樓上,有些人傳說是由於傷寒,另一些人傳說是餓死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聽見他夫人噩耗的時候正喝醉了酒,據說當時他跑到街上,快樂得雙手朝天,開始呼喊:“這可好了!”還有的說:他像一個小孩子似的痛哭了一場,而且聽說哭得連對他十二分厭惡的人看了也要覺得可憐。實際上也許兩種情形都有,一方面是為自己獲得自由而喜悅,另一方面則為對方痛哭,兩者兼而有之。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人,甚至壞蛋,也常常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天真爛漫得多。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這種人能夠成為怎樣的導師和父親,自然可以猜想得到。在他這種父親身上,該發生的事自然也就發生了,那就是說他完全拋棄了和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所生的孩子,這倒不是因為恨他,也不是由於什麼夫妻反目,而僅僅是因為完全忘掉了他。在他用眼淚和訴苦惹大家討厭,同時把自己的住宅變為淫窟的時候,這三歲的男孩米卡由這家的忠僕格里戈里照管著,假使當時沒有他來關心,也許都沒有人來替這小孩換襯衣。偏巧,最初孩子姥姥家的親屬好像也忘記了他。他的外祖父,就是米烏索夫先生,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父親,當時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守寡的夫人,米卡的外祖母,搬到莫斯科去了,病得很厲害,姊妹們又都出閣,所以差不多整整有一年工夫,米卡只好待在僕人格里戈里那裡,住在僕人住的木屋裡面。其實就算爸爸想起他來(真的,他是不能不知道有他這個人的),也會再把他送進木屋裡去的,因為小孩終究會妨礙他胡作非為。但是結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死者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堂兄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米烏索夫從巴黎回來了。他後來曾一連在國外流寓多年,在當時還很年輕,但卻是米烏索夫家的一個突出人物,很文明,有都市氣,外國派,而且終身有歐洲習慣,晚年時成為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自由派。他在自己長期的經歷中,經常和那個時代國內外許多思想最自由的人來往,親身見過蒲魯東和巴枯寧,到他漂泊一生的晚年,特別愛回憶和講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裡的情形,還暗示說他自己也幾乎參加了巷戰。這是他想起來就特別愉快的年輕時代的一個回憶。他有自己的產業,照以前的算法,大約有一千個農奴。他的肥美的領地就在我們的小城外面,和我們的修道院的田地毗連。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還很年輕,剛剛取得遺產的時候,就一下子和修道院打起了永遠沒法完結的官司,爭奪什麼在河裡捕魚或者在森林中砍柴之類的權利,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和“教權主義者”打官司,他甚至認為是作為一個國民的文明義務。在他聽了關於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全部情況(當然這是他記得,甚至有一個時候很注意的),又打聽出還有米卡留下來以後,雖然他對於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新添了極大的憤怒和蔑視,還是立刻過問了這件事。他當時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初次見面。他對他率直地說,願意把這孩子領去由自己教養。以後有好久,他把當時情況當作新鮮事向人講述,說他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提起米卡的時候,對方曾一度裝作完全不明白講的是什麼孩子的樣子,而且好像有點奇怪,在他家里居然還有一個小兒子。即使說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的敘述有點誇大,那也總該有一些是實情。實際上,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生平就愛做戲,他會無緣無故在你面前扮演一個意外的角色,特別是這種做法有時並沒有任何必要,甚至對自己也不利,譬如目前那件事就是這樣。不過這類特性確是大多數人,甚至是十分聰明的人所共有的,不僅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如此。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熱心地進行著這件事情,甚至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起充當小孩的監護人,因為母親身後總還遺留下小小的財產、房屋和領地需要處理。米卡確曾到這位舅舅家去住過,但是後者沒有自己的家庭,又因為他剛剛把事辦妥,自己莊園的銀錢收益有了保障,就立刻又忙著到巴黎去久居,所以就把孩子委託給了他的堂嬸,一位莫斯科的太太。恰巧他在巴黎住得很久,竟忘記了這個孩子,尤其是在二月革命來臨的時候,――那次的革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一輩子也不能忘記。後來莫斯科的太太死了,米卡轉到她的已出閣的一個女兒手裡。大概他以後還曾第四次換地方。對於這,我現在先不談它,況且關於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這位長子還有許多話要講,現在只能先說一點他身上最必要的情況,不說這類情況,我這部小說就沒法開頭。
他結過兩次婚,有三個兒子,長子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第一位太太生的,其餘兩個,伊凡和阿列克賽,是第二位太太生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第一位太太出身於有財有勢的貴族米烏索夫家,也是我們縣里的地主。一個富有嫁資,既非常聰明美麗,又活潑愉快的小姐,怎麼竟會嫁給這種像人們常叫的,不值錢的“廢物”,我也不多說了,因為這種事在我們這一代裡並不稀罕,過去時代也發生過。我還認識一個女孩子,也是屬於過去的“浪漫派”一代的,她對於一位先生暗暗愛了好幾年,本來可以用極安靜的方式嫁給他的,結果卻因為自己認為障礙無法克服,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裡,從岩般的高岸上投入很深很急的河裡自殺了。她這樣做也是由於一種怪念頭,那就是為了模仿莎士比亞的奧菲莉亞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 。假使她早就看中的那個心愛的岩石並不是多了不起的好景緻,假使這一帶是平淡無奇的平坦河岸,那麼,她也許根本就不會自殺。這是千真萬確的實事,我們應該想到,在我們俄羅斯的生活中,在最近幾十年裡,這一類的事情的確發生了不少。所以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米烏索娃的行為無疑地是受了別人的流風的影響,也是由於氣憤所致。她也許想表示婦女的獨立,反對社會的壓迫,反對自己宗族和家庭的專制,而容易喚起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只是在一瞬間),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儘管被人叫做食客,仍是日趨進步的時代裡一個大膽和最好嘲弄的人,而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惡毒的丑角,別的什麼也不是。更有意思的是這事居然落到了私奔的結果,而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卻引為十分榮幸。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對於這類意外奇遇,即使從他的社會地位來說,當時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他巴不得早日成家立業,為此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攀一門好親戚又能取得嫁資,是一件十分誘人的事情。至於說到雙方的愛情,無論是新娘方面還是他這方面,大概是全都沒有的,儘管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還很有幾分姿色。所以這個事件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生中,也許可以說是一件唯一的特殊事件,因為他一輩子最為好色,只要女人一招手,就會馬上拜倒在任何一條石榴裙下,可是偏偏只有這個女人在色情方面卻一點也不能使他感到興趣。
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在出奔後立刻發覺她對於丈夫只有輕蔑,並無其他感情。所以婚姻的後果很快就暴露了出來。雖然家里居然很快地對這件事默認下來,給出奔的姑娘分出了一筆嫁資,但是夫婦之間開始了最無秩序的生活和沒完沒了的爭吵。有人說,年輕的夫人當時所表現的尊貴和高尚,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萬萬比不上的。現在才知道,在她拿到錢以後,他把數達兩萬五千盧布之多的款子立刻一下子全部抓了過去,所以在她來說,這幾萬盧布從那時候起簡直就等於扔到了水里。在她的嫁資中,還有一個小莊園,和一所相當好的、城裡的房子,他長時間地千方百計想通過辦成一種相當的手續,弄到自己的名下;只要憑著他無時無刻不使用的那種無恥的勒索和苦求的手段,來引起自己夫人對他的輕蔑和厭惡,好在她精神疲勞時為了擺脫他而答應下來了事,他原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但是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娘家出來干涉了,終於萬幸限制了強奪的行為。人們都清楚,他們夫婦之間時常發生惡鬥,但是,據說動手毆打的不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卻是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一個暴躁、敢作敢為而缺乏耐性、身強力壯而臉色微黑的太太。最後,她終於拋棄了家庭,離開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同一個窮得快要活不下去的宗教學校的教員私奔了,給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留下了三歲的米卡。費多爾·巴夫洛維奇馬上就在家裡養了一大群女人,大肆酗酒放蕩。間或清醒時,他就走遍全省,含著眼淚對一切人抱怨拋開他的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還說出一些做丈夫的羞於出口的閨房瑣事。這主要是因為他對於在眾人面前扮演一個可笑的受了辱的丈夫的角色,有聲有色地描寫關於自己所受恥辱的細節,似乎感到愉快,甚至引以為榮。有些好嘲笑人的人對他說:“人家以為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加官晉爵了,所以您不管怎樣悲痛,還是十分得意。”許多人甚至補充說,他喜歡以丑角的新姿態出現,為了招笑,故意裝出這副樣子,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滑稽處境。誰知道呢,也許他那種樣子確是出乎天真。他後來發現了私奔女人的踪跡。這不幸的女人同她的宗教學校教員到了彼得堡,在那裡肆無忌憚地徹底“解放”起來。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立刻張羅著,預備動身到彼得堡去。為了什麼? ――自然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許他果真當時會去的,但是一做出這樣的決定以後,他立刻認為自己有一種特別的權利來重新不顧一切地縱酒豪飲一番,據說這是為了在旅行以前,壯壯膽量。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夫人娘家接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死得很突然,就在一間閣樓上,有些人傳說是由於傷寒,另一些人傳說是餓死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聽見他夫人噩耗的時候正喝醉了酒,據說當時他跑到街上,快樂得雙手朝天,開始呼喊:“這可好了!”還有的說:他像一個小孩子似的痛哭了一場,而且聽說哭得連對他十二分厭惡的人看了也要覺得可憐。實際上也許兩種情形都有,一方面是為自己獲得自由而喜悅,另一方面則為對方痛哭,兩者兼而有之。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人,甚至壞蛋,也常常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天真爛漫得多。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這種人能夠成為怎樣的導師和父親,自然可以猜想得到。在他這種父親身上,該發生的事自然也就發生了,那就是說他完全拋棄了和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所生的孩子,這倒不是因為恨他,也不是由於什麼夫妻反目,而僅僅是因為完全忘掉了他。在他用眼淚和訴苦惹大家討厭,同時把自己的住宅變為淫窟的時候,這三歲的男孩米卡由這家的忠僕格里戈里照管著,假使當時沒有他來關心,也許都沒有人來替這小孩換襯衣。偏巧,最初孩子姥姥家的親屬好像也忘記了他。他的外祖父,就是米烏索夫先生,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父親,當時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守寡的夫人,米卡的外祖母,搬到莫斯科去了,病得很厲害,姊妹們又都出閣,所以差不多整整有一年工夫,米卡只好待在僕人格里戈里那裡,住在僕人住的木屋裡面。其實就算爸爸想起他來(真的,他是不能不知道有他這個人的),也會再把他送進木屋裡去的,因為小孩終究會妨礙他胡作非為。但是結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死者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堂兄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米烏索夫從巴黎回來了。他後來曾一連在國外流寓多年,在當時還很年輕,但卻是米烏索夫家的一個突出人物,很文明,有都市氣,外國派,而且終身有歐洲習慣,晚年時成為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自由派。他在自己長期的經歷中,經常和那個時代國內外許多思想最自由的人來往,親身見過蒲魯東和巴枯寧,到他漂泊一生的晚年,特別愛回憶和講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裡的情形,還暗示說他自己也幾乎參加了巷戰。這是他想起來就特別愉快的年輕時代的一個回憶。他有自己的產業,照以前的算法,大約有一千個農奴。他的肥美的領地就在我們的小城外面,和我們的修道院的田地毗連。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還很年輕,剛剛取得遺產的時候,就一下子和修道院打起了永遠沒法完結的官司,爭奪什麼在河裡捕魚或者在森林中砍柴之類的權利,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和“教權主義者”打官司,他甚至認為是作為一個國民的文明義務。在他聽了關於阿傑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全部情況(當然這是他記得,甚至有一個時候很注意的),又打聽出還有米卡留下來以後,雖然他對於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新添了極大的憤怒和蔑視,還是立刻過問了這件事。他當時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初次見面。他對他率直地說,願意把這孩子領去由自己教養。以後有好久,他把當時情況當作新鮮事向人講述,說他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提起米卡的時候,對方曾一度裝作完全不明白講的是什麼孩子的樣子,而且好像有點奇怪,在他家里居然還有一個小兒子。即使說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的敘述有點誇大,那也總該有一些是實情。實際上,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生平就愛做戲,他會無緣無故在你面前扮演一個意外的角色,特別是這種做法有時並沒有任何必要,甚至對自己也不利,譬如目前那件事就是這樣。不過這類特性確是大多數人,甚至是十分聰明的人所共有的,不僅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如此。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熱心地進行著這件事情,甚至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起充當小孩的監護人,因為母親身後總還遺留下小小的財產、房屋和領地需要處理。米卡確曾到這位舅舅家去住過,但是後者沒有自己的家庭,又因為他剛剛把事辦妥,自己莊園的銀錢收益有了保障,就立刻又忙著到巴黎去久居,所以就把孩子委託給了他的堂嬸,一位莫斯科的太太。恰巧他在巴黎住得很久,竟忘記了這個孩子,尤其是在二月革命來臨的時候,――那次的革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一輩子也不能忘記。後來莫斯科的太太死了,米卡轉到她的已出閣的一個女兒手裡。大概他以後還曾第四次換地方。對於這,我現在先不談它,況且關於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這位長子還有許多話要講,現在只能先說一點他身上最必要的情況,不說這類情況,我這部小說就沒法開頭。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