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情(簡體書)
滿額折

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情(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價
:NT$ 336 元
優惠價
87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情》是美國精神分析師斯蒂芬·A.米切爾的遺著。

● 《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情》作者出版的《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現代精神分析思想史》(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深受業界人士歡迎。

● 《愛與歲月: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愛情》適合希望深入理解親密關係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斯蒂芬·A.米切爾(Stephen A.Mitchell,1946—2000)

美國現代精神分析領域中的一位重要學者。曾任威廉·阿蘭森·懷特研究所精神分析培訓督導師,也是紐約大學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博士後項目的培訓教授。


世界上充滿了才華橫溢的思想家。人類明顯具備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復制出人類智能的潛能,關於這種潛能的詳細闡述也越來越多;遺傳學領域也包含著許多複雜難懂的知識;隨著研究的推進,人類製造出能夠獨立存活的克隆人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這些讓人驚嘆的信息洪流經常衝擊著我們的思想。然而,日常經驗中最能觸動人心的議題依舊模糊不清、神秘未解—僅有在概念層面的描述,實踐層面卻懸而未決、難以令人滿意。生命僅有一次,我們希望它充實而富有意義,希望終生維系著愛意與激情。大部分人都渴望著與某個重要他人擁有激情之愛—愛意初萌芽,繼之以濃情,長長又久久。我們似乎可以輕易地提出這些問題:是什麼讓人覺得親密關係是既飽含激情又富有意義的?這種富有意義的激情體驗能經久不衰嗎?考慮到各種待承受的挑戰—為生計而奔波、處理家庭瑣事、養兒育女、日漸衰老—激情體驗又如何從中幸存呢?

最杰出的思想家似乎也很難給出答案。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的開創者,盡管有著非凡的天賦,創作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但其理論構想對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幫助—當然,他覺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太樂觀。在他對人類心理的構想中,性欲的激情與持久的愛意有著不同的起源,前者是遠古的遺傳,後者是文明的教化,兩者之間成反比而且相互鎖定。關係中的性欲激情預示著缺乏足夠的溫柔和尊重,反之亦然。精神分析因為能夠最深刻地理解情感生活而自豪,但此時它似乎把我們帶入了概念上的死胡同。弗洛伊德所生活和著述的時代距今已經過去幾十年了,然而在這樣一個從根本上影響了所有人的領域裡,一直沒有出現讓人耳目一新的思想。

我和斯蒂芬共同生活了近30年,一起工作養家。我一直很喜歡他對待思想的普遍主義傾向這個質量。在當代和後現代智識風潮中,他的思想蓬勃發展,他愉快地建構又解構著那些通過廣泛閱讀和臨床工作搜羅的思想。

他天生嚴謹、理性而誠實,無論研究哪個學科,他都著迷於那些精妙的思維過程。他喜歡各種思想,喜歡和它們“玩耍”、抓取它們、觀察它們如何支撐起人們對問題的不斷探索。最重要的是,他喜歡與他人分享。他欣賞且感激他人的見解,將之視為慷慨的禮物。陪他去書店就像帶孩子去糖果店—最終不得不離開時,沉甸甸的包裹裡總是裝滿了哲學書、詩集、最近出版的小說、吸引了他注意的晦澀難懂的物理學書籍,還有認知科學、人工智能、佛學方面的書籍,有時也有精神分析方面的書籍。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潛在的競爭:在他宣布安放一個新書架到墻邊之前,我能否先一步把畫裝裱好並掛到墻上。他鍛煉時還會聽音樂史之類的錄音課程。當偶然發現某個特別好的措辭方式或者發人深省的表述時,他喜歡清晰地呈現這些觀念,並向家人大聲地朗讀相應文章。

斯蒂芬從家族中“繼承”了對權威結構的審慎態度,所以不管對專業領域的挑戰和質疑會帶來多少憂慮、煩惱和混亂不安,他都能很快掙脫精神分析中那些僵化原則的束縛。在職業生涯早期,也就是他剛完成臨床訓練不久,“同性戀是病理性的問題”這一觀念根深蒂固,而他是傳統精神分析中第一批公開並且富有成效地挑戰這一觀念的人之一,最終這一錯誤概念被從精神病學官方疾病命名體系中移除了。

斯蒂芬輕鬆涉獵了大量精神分析文獻,在那個年代,這些文獻被嚴格劃分進互相競爭的幾個理論傳統中,並且主要由經典弗洛伊德取向所主導。這種主導取向宣稱其他幾種非正統取向是“非分析性的”,也是邊緣化的。為了鼓勵更具有創造性的見解,他創辦了雜志《精神分析對話?(Psychoanalytic Dialogues),用以發表那些被認為是非經典的、邊緣化了的著作,這對那個時代來說是個具有革命性的創舉。他還組織多位不同理論信念取向的分析師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討論,這使人們得以在互相對比的過程中更加細致地研究不同的臨床取向和理論構想。他組織了多場會議,邀請各個學科的代表人物來參加,以研究人類經驗中那些普遍性的問題。

斯蒂芬沉浸在精神分析各個分支和各種爭議中,並開始感興趣於那些他覺得相對不被主流承認卻又具有擴展性和普遍化潛力的思路—從表面上看,這些思路在沿著彼此矛盾的路徑推進。他和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重新定義了精神分析的類目,將關注的焦點從闡釋性欲和攻擊欲及症狀消除方面轉移到生活的質量、個人體驗的意義、自我感和與他人的聯結等上。當時的文化氛圍認為分析師的知識和權威已經定義了分析過程,而斯蒂芬的臨床取向則被定義為“關係性精神分析”:強調來訪者和分析師間的協作性和開放性,通過發人深省的提問來賦權來訪者對咨詢過程的參與,而不是假定分析師的陳述性詮釋可以揭示來訪者心理上“真正發生了什麼”—“陳述性詮釋”這種表述方式也暗示了分析師擁有某種特權式的知識。

斯蒂芬對於臨床工作中的許多問題感興趣,但“激情關係如何保持生命力”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心中,頻繁地成為他臨床著作的關注點,也是我們彼此交流時的常見話題。

在非常仔細地保護來訪者身份和隱私的同時,我們也樂於和對方探討臨床工作中的困境,分享新穎的見解,深入反思臨床工作所帶來的那些困惑又迷人的議題。一位女性覺得和約會物件從來“不來電”或一位男性發現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愛上了另一個人,這種現象隱含的劇本是什麼呢?如何在治療過程中打破這些凝滯的僵局,將之激活,為之充能?她或他如何能找到真正有意義的答案?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更加自由的性習慣?是否也意味著對伴侶多樣性有更大興趣?後者會導致已婚或承諾彼此忠誠的伴侶出現頻繁的外遇。或者,這些解釋只是一個簡便而令人舒適的借口,以掩蓋個體難以和伴侶變得親密的真相。是否有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物件若不是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感情就會變成“一地雞毛”嗎?一個人應該在兩性關係中付出多少精力?一段關係中哪些活動是有滋養作用的—而不是試圖通過乏味的過度分析來避免承認這段關係事實上已經難以維系?鑒於斯蒂芬和我共同生活了這麼多年,也都非常關心彼此關係的質量,當來訪者因這類議題來尋求幫助時,我們會覺得與來訪者建立了同盟關係。

斯蒂芬不會隨機開展研究項目—他被那些在他看來存在錯誤或者見解過度狹隘的重要領域吸引,他關注的議題包括:精神分析專業的結構、同性戀者的邊緣化、精神分析領域中被剝奪了話語權的理念、作為一種治療方法而被重新概念化的精神分析等。過去他寫了許多書籍和論文,現在他想挑戰一個真正困難的議題!他決定更系統地思考和論述關係承諾中的愛意和激情。在這個研究中,他想要采用精神分析領域中那些最新的、更有創造性的見解,也給人們更多渠道去了解精神分析領域的新成果。在通俗文化中,人們頻繁地忽略這些最新的成果,輕易而盲目地把精神分析等同於過時的弗洛伊德式構想。斯蒂芬也想使用源於精神分析領域以外的那些成果—源於哲學、歷史學、文學的成果—以便更深入、更有成效地研討這些議題。他希望促進精神分析與更廣闊的觀念世界發展出更好的聯結。

斯蒂芬得出這樣的結論:太久以來,精神分析將它對某些問題深思熟慮的成果置於“特權”位置,而這既無必要,也無幫助。因此,他決定這本書不應該直接面向精神分析師的專業團體,而應該適當地面向大眾。

讀者可以期待些什麼呢?多年以來,斯蒂芬在私人學習小組裡教授過數百名學生。他在精神分析領域的教學是傳奇式的:人們加入了他的學習小組,持續數年沉浸其中—因為內容從未冗余重復,也從來沒有一個“派別路線”可以定義他的教學。有時他會和我談起某個特別令他沮喪的班級,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在閱讀到和其觀點不同的材料時才會變得有批判性。他將自己的教學描述為:努力點燃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思考作者試圖解開的棘手難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新穎的角度審視同一個議題,或者在認真考量某個作者理論取向的背景信息後,理解他做出了多麼具有革命性的貢獻。

某個學生這樣記錄自己的學習經歷:“在學習小組中聽斯蒂芬授課時,我經常把他想象成一個織布工。他總是把顏料和紋理添加到做工複雜的紡織品上,利用每一根纖維、每一條思路。”斯蒂芬當然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受尊重的思想家,但他對學生是否支持他的某個具體見解不感興趣,他的興趣在於激發學生去思考。

閱讀本書就像應邀進入一個類似的學習小組。“愛情能長久嗎?”思考這個有趣的問題令人很愉悅,本書有時也寫得詩意盎然,故事中的困難情境和人物的內心掙扎讓人感同身受。這絕對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它並沒有簡單地把信息像食物一樣放到精美的盤子裡送給讀者,讓讀者被動地等待啟蒙。就像臨床工作一樣,斯蒂芬認為本書最有力量的影響來自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深深的個人卷入。他會潛移默化地邀請你和他一起思考,共同密充滿激情的關係中人類體驗的矛盾本性。本書提供了一些材料,闡釋人們在所承諾的關係中為了維持浪漫而遭遇的挑戰。當你思考這些臨床材料時,他也會邀請你暫停,一起探索自身這方面的思考和體驗。斯蒂芬邀請你與他合作,並用這樣的方式致敬你的智能,支持你用它更好地掌控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想你可能會帶著自身深深的感觸去閱讀這本書。如果持續閱讀下去,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被帶入了過往那些親身經歷的細節,帶入了那些私密關係的“縫隙”—這些可能都是以前從沒有真正思量過的陌生之地。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既興致盎然又困惑迷蒙,仿佛內心打開了一道門,通向了一間房,而這心門和心房卻從不為你所知。

“愛情能長久嗎?”斯蒂芬不是在提出一個反問,而是在向所有人發出邀請,邀請我們和他一起重新思考人類在愛情關係中所體驗到的那些最深刻、最根本的方面,去探索和領悟屬於我們自身的答案。

瑪格麗特·J.布萊克(Margaret J. Black)


目次

導論

1.安全與冒險

2.性存在的奇妙環路

3.理想化、幻想和幻象

4.攻擊和欲望的危險性

5.愧疚和自憐

6.浪漫愛情中的控制和承諾


書摘/試閱

依戀和舒適的愛


好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東西之一,是某種程度上雖虛幻但又精心構建的安全氛圍,使孩子得以建立“安全依戀”。用溫尼科特(Winnicott)的術語來說,足夠好的父母不會與年幼的孩子談論他們自己的恐懼、擔憂和疑惑。他們給孩子構建了“傷害永遠能被免除”的感受,孩子不會有突然出現的警惕感,因而可以去發現並探索自己的心靈、創造性和生活中的喜悅。兒童虐待可怕的破壞性不僅在於虐待本身帶來的創傷,而且在於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受保護的心理成長空間。

重要的是,孩子意識不到這個保護空間需要父母多麼辛勞才能維持,父母在背後又做了多少的事務。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會逐漸學習照顧者是如何提供那個像蠶繭一般的安全空間。孩子們會從對父母的安全依戀中感受到內在的確定感和控制感,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幻象,還是一個很難打破的“魔咒”。這就是為什麼對孩子來說突然喪失依戀物件會是災難性的。

父母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對環境的控制感,但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種控制感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虛幻的。就像眾人一樣,父母只能有限地觸碰和控制自己的感受。因此,兒童深深地被其所處早期人際關係環境的特徵所影響,父母也許能覺察到一些,也許不能。通常,父母的秘密也會成為一種可被隱約感知的存在,即使這些秘密已處於未被語言清晰表達的狀態。而父母的經歷、無意識衝突、所否認的激情都具有“處於孩子覺察之外”的特點,這又往往讓孩子覺得它們是誘惑的、禁忌的、神秘的。父母努力嘗試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將這些感受特徵隔離出去,但往往正是這些感受特徵會成為孩子體驗中最令人不安、挑逗和興奮的特點,並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欲望之中。

我們在兒童早期精心設計且必不可少的安全背景下學會了愛,而愛永恒尋求著一種屏蔽了未知、幻想和危險的安全狀態。最出乎意料也很荒誕的是,我們努力地使愛情變得更安全,而這些努力又總會使愛情更加危險。毫無疑問,單一伴侶制下承諾的動力之一是為了讓關係變得更安全而付出努力,為了保護愛情的脆弱、屏蔽愛情的風險而建造籬墻。然而,當今這一可敬的制度承諾傾向於伴侶互惠。我們選擇一個人作為自己唯一的伴侶,這戲劇性地增加了個體對於伴侶的依賴,使愛情變得更危險,也使人們付出更多的努力來保障那是一份更令人信服的愛情。我們佯裝相信自己以某種方式把愛情中的風險最小化並保證了安全,但也因此損壞了欲望的前提條件—欲望是需要穩固而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呼吸和茁壯成長的。

蘇珊(Susan)是一位45歲左右的女性,她困惑於自己做過的一些選擇,擔憂自己的生活陷入了社會學中提到的“陳腐無趣的循環”,於是前來接受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人際關係上,她的童年都非常匱乏。多虧母親長期虔誠於信仰(雖有點做作),給了她一些微弱的安全感。雖然蘇珊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經歷非常坎坷,但她憑借非凡的智力和創造力,為自己創造了滿意的生活—盡管有些乏味。她和丈夫及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感覺家庭生活過得非常豐富又有意義。然而,在治療開始的前兩年,她陷入了和一位年輕男性的戀情。她魯莽地、不顧後果地沉迷於這份戀情中,既興奮又害怕。這是中年危機嗎?她應該拒絕婚外情的刺激,成熟理智地回歸舒適的家庭生活嗎?還是應該放棄熟悉的日常、傳統的關係,與情人一起尋求更真實但也更危險的生活?這個選擇和電視臺時常播放的電影劇情沒什麼兩樣,為此她既壓抑沮喪,又踟躕不前。

我經常為蘇珊全方位的自我貶低所震驚。她是位才華橫溢、極具吸引力的女性,但卻總覺得自己一直生活在崩潰的邊緣。隨著慢慢了解到她是如何組建家庭,我們清晰地發現她的婚姻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像是在療養院接受照料一樣。她丈夫很關心她,甚至可以說有點溺愛她,這傳遞給她一種他永遠可以隨叫隨到、有求必應的感覺。她痛苦地抱怨說這種溺愛帶給她的影響是反情欲的,但隨著深入地探索他們的生活安排,我們也越發清晰地發現她依賴於這種溺愛,某種意義上她也在堅持讓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她相信,沉悶的婚姻和令人興奮的婚外情都源自這兩個男性本身?而我則指出,是她用某些方式讓婚姻停留在乏味和可預測的狀態,同時又把自己對冒險的需要從婚姻中隔離出去,將之投入另一段關係。我嘗試啟發她並讓她意識到,雖然她很“成功”地將這種情況維持了很長時間,但也總在為某種崩潰做準備;她需要讓丈夫“乏味”同時能可靠地照顧她。隨著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給雙方關係安排了“興奮”和“枯燥又可預測”的基調,這兩段關係都開始發生變化。

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在和丈夫互動時是多麼壓抑,於是她開始和他探討,希望彼此可以更加敞開心扉、傾訴真情。起初丈夫的響應有些謹慎,但在之後的一次治療中,她報告說他們一起度過了一個非常浪漫的周末,丈夫甚至用一種讓她更興奮的方式響應了她那略微不同於常人的性癖好。“這個周末真美妙呀,”她說,“非常舒適!(cozy)”

我對她使用的“舒適”一詞很感興趣。以前她用“舒適”來描述自己和丈夫的關係,她丈夫會穿著拖鞋、腳步輕輕地為她端上咖啡。她從未用“舒適”這個詞來描述自己和情人的關係,那麼用它來形容這個周末裡打破常規的事就顯得有些古怪了。我們開始覺得,她選擇使用這個詞正是她過去處理相關經歷的方式中的重要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她可以使自己維持“陳腐無趣的循環”,重新獲得熟悉感和可預測感—因為她感到終有一天自己可能還會迫切需要這些熟悉感和可預測感,當然也同樣需要不斷地反抗這些熟悉感和可預測感,來在自己身上尋找更真實、更有生命力的東西。

孩子和成人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們需要既認識自己又認識他人,需要一種完全安全的依戀關係。但是在人和人的關係中,安全感和可預測感都非常難得到。我們常常無休止地努力,試圖重建那種虛幻的永恒感和可預測感。當來訪者抱怨死氣沉沉、毫無活力的婚姻時,我們獲得了一個可能的機會,向其展示他們其實覺得這種死氣沉沉彌足珍貴,展示他們是怎樣小心謹慎地維護和堅持它,又是如何把性愛過程變得非常機械化、完全可預測—鑄成一座堡壘以抵御意外和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因此,除了幻想的、虛幻的、支撐安全的維度,“安全依戀”這一概念並不是理解成年人雙向浪漫愛情非常有用的模型。盡管我們一直希望愛情能夠變得安全,但就其本質而言,愛情是不安全的。


安全感的幻象和想象力的隔離


愛因斯坦的物理學告訴我們,運動不能通過絕對參照系來衡量,只能通過相對參照系。如果此刻我正靜坐在一架橫穿大西洋的飛機上,相對於地球表面而言,我處於運動狀態;相對於同飛機的其他乘客而言,我則處於靜止狀態。心理也有類似規律—平靜和變動也是相對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所處的位置和向往的方向。

我們渴望把情感生活看作安全的、熟悉的,也就是處於平靜狀態;我們也渴望變動,渴望超越心理圍城的邊界。但是,家到底有多安全、多平靜呢?我們的心理圍城又有多麼安全呢?這些安全感是現實的嗎?冒險只是一種幻想嗎?

如果我們假定安全感和穩定感基本上是現實的,那麼正是變動、間斷、無常為想象力創造了空間,使欲望成為可能。但是,如果我們假定人類體驗在本質上處於不斷演變的狀態中,永恒的運動和變化才是本質,那麼家和安全就只會產生於想象力的活動。因而,變動和無常就成了體驗的基本背景,通常會表現為一種生命難以承受的流動感。在這種倒轉的假設中,演變和冒險變成了現實,而保障和安全則是幻想中的,最終導致某種程度上“家”的感覺和尋求聯結的感覺都是想象力下的結果。

我們的心理生命和愛在孤獨與聯結間來回擺蕩。孤獨和聯結都可能是令人恐懼的,也都可能充滿風險。但每一種內在危險都可以通過計劃和幻想來規避。因此,與婚姻中的法律契約並行的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契約。這種心理契約是雙方一致贊同的約定,雙方約定假裝彼此間存在永恒的、不可改變的、實際上卻又不可能存在的約束—這種共同約定也使雙方必須謹慎守護彼此間永遠克制的距離。久負盛名的法國精神分析師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似乎認為真實的關係從未有可能存在,但為了描繪虛幻的安全感,他生動地捕捉到“降級了的浪漫不過是一種海市蜃樓”。 他寫道:“愛情,就是把一件你並不擁有的東西給一個你從不認識的人。”

情侶們擁有著充滿激情的性生活,卻又害怕婚姻,這是一種常見現象。這種害怕並非完全沒有根據。當然,扼殺欲望的並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得以構建的方式。為了保護愛情,我們渴望著確定感和絕對的安全感。常見的婚姻誓言—“直到死亡將彼此分開”—似乎精準地按照這一思路給出了肯定的許諾。結婚前,情侶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天真爛漫的、愛冒險的、生動自然的。在婚姻中,他們卻尋求著穩定感和永恒感,開始把自己和對方認同為像母親和父親那樣的“成年人”,也就是認同為靜態的人。他們把隨著靜態而來的死氣沉沉歸因於婚姻制度本身,而不是自身對確定感和永恒感的衝突性渴望—他們需要這種確定感和永恒感,以構建婚姻對自己的意義。

一旦完全的安全感、可預測感和合一感在內心中永恒地確立起來,對方很快就會變成愚鈍無趣。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是一位有著遠見卓識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最早意識到彌爾頓(Milton)《失樂園》(Paradise Lost)中那位神秘的英雄不是上帝,而是撒旦。永恒的安全感是虛幻的,是一種人為的設計,也正因如此它會扼殺活力,並催生激烈的反抗。因而,我們會驚嘆於正在分居的情侶們會打著“給自己一個未擁有的青春期”這樣的旗號,頻繁地探索性存在。人們希望自己的青春期擁有自由的性表達,不用受安全或者習俗的約束,但事實上幾乎沒人擁有這樣的青春期。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很難在長期關係中為青春期版的自我找到合適的位置,因為長期關係都建立在對虛幻安全感的共謀上。性反應既不能被意志控制,也不能刻意操控,這使得性存在簡直就是反抗這些心理契約的完美計劃。性喚起是難以控制的、不可預測的,也必然會帶來脆弱和風險—它揭穿了安全感與控制感的真實情況,讓我們知道它們不過是一種幻象。

幻想和某個得不到的或不能接近的人發生性行為,幻想與神秘的陌生人發生性行為,這都極其誘人—誘惑不是簡單地源自有了探索禁忌和危險的機會,而是源自它們在一個比現實更安全的場所中(即幻想空間)為將這些禁忌和危險變成幻想提供了機會。如果在現實關係中,我們不會願意自己變得不穩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