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經過40年的修訂和更新,本書已經成為人們學習家庭治療的重要教材,旨在引領讀者更全面地掌握家庭治療,助力讀者的個人和專業成長。
本書結合家庭治療領域目前的發展,對其主要視角、觀點、價值體系、干預技巧和目標進行了梳理。從家庭關係、家庭的發展、家庭功能的多樣性、系統理論的特色等基礎性問題入手,本書首先帶領讀者回顧了家庭治療的起源、發展脈絡和倫理問題,隨後系統介紹了六大類經典家庭治療流派的核心思想和工作實踐,並進行了全面的比較和評價。本書還指出了家庭治療發展的新方向,包括以焦點解決、合作取向和敘事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建構治療模型,強調了臨床研究的重要意義。
五大類特色專欄突出呈現了家庭治療中的關鍵主題,幫助讀者吸收和理解家庭治療的重要思想。本書特別採用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治療師的案例,包括了社會工作、婚姻和家庭治療、心理學以及咨詢與教育背景的材料,讓更多讀者從本書中獲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艾琳·戈登堡(Irene Goldenberg)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精神病學研究所精神病學系的心理學名譽教授,目前也在弗吉尼亞州大洛杉磯醫療保健系統指導博士和家庭治療項目。她與赫伯特·戈登堡(Herbert Goldenberg)一起榮獲了2007年美國家庭治療學會終身成就獎。她是美國婚姻和家庭治療協會、美國家庭治療學會和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治療分會的成員,以及美國心理學協會會士。
馬克·斯坦頓(Mark Stanton)
美國阿祖薩太平洋大學心理學研究生教務長和教授;曾任阿祖薩太平洋大學行為和應用科學學院創始院長,研究生心理學系主任以及博士項目創始主任。他曾任美國伴侶和家庭心理學委員會主席,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心理學分會主席。他的執業經歷豐富,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注冊心理學家,也獲得了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伴侶和家庭心理學資格認證,榮獲了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心理學分會“2007年度家庭心理學家”稱號。他曾擔任《伴侶與家庭心理學:研究與實踐》(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的主編(2011—2014)、《家庭心理學家》(The Family Psychologist)的主編(2002—2007)。他也是《伴侶和家庭心理學專業能力》(Specialty Competencies in 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和《家庭心理學手冊》(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的合著者。
赫伯特·戈登堡(Herbert Goldenberg,1926—2008)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名譽教授,美國婚姻和家庭治療協會、美國家庭治療學會和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治療分會的成員。
譯者簡介
王雨吟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臨床心理學方向獲得博士學位;已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同時擔任多本學術期刊審稿人;有超過15年的臨床干預經驗,主要治療方向為家庭治療。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由榮獲美國家庭治療學會終身成就獎的艾琳·戈登堡與赫伯特·戈登堡以及美國伴侶和家庭心理學委員會前主席馬克·斯坦頓強強聯手,共同寫作。敘事療法的創始人之一邁克爾·懷特生前曾為這本歷經40年不斷更新再版的教材作序,並感慨本書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現了家庭治療思想與實踐的複雜性!
本書全面展現了家庭治療領域的發展歷史,讓讀者跟隨理論發展的脈絡,為全面掌握家庭治療的思想、流派和技術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獲得高屋建瓴的視角,特別適合初學者學習使用,也適合家庭治療從業者反復研讀。
序
每次推出新一版的《家庭治療概論》時,我們都再一次有機會為大家介紹專業領域內發生的新故事。即便至今第八版才出版了4年,但家庭治療領域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已經在很多方面發生了深遠變化,影響著該領域內的每一個人。家庭治療領域的學生、研究者、學者以及臨床工作者都不應滿足於知曉家庭治療的起源和歷史,更應了解的進展對於家庭治療師而言意味著什麼。變化可以源自該領域內,同時也源於對於社會大環境下的壓力和其他影響因素的響應。在第九版中,我們試圖在重視過去的同時做到理解和闡述當下的發展。
撰寫《家庭治療概論》是我們的使命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向新老讀者傳遞這個領域在不斷的發展中所取得的令人興奮的成果。我們也希望向讀者傳遞一種對於理論和臨床實踐的開放態度,讚賞過去、當下以及未來的發展。我們感到,在與來訪者工作時,或是在工作中思考不同的理論流派時,不斷挑戰自身的偏差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相比於先前的版本,在第九版中,我們對於整合不同理論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拓寬個人的邊界上,更體現在對於來訪者人群的多樣性有更深入的認識,因為各不相同的來訪者總是在提示我們:沒有任何一個流派有應對所有故事的工作方式。後現代主義不斷提醒著:關於我們的理論和實踐,並不存在終的真理。作為臨床工作者,我們必須持續挑戰自我,接受並慶祝新發現的知識。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全部,但我們可以不斷學習。第九版《家庭治療概論》就是在這持續一生的個人和專業成長之路上用來助我們一臂之力的。正是如此,我們修訂此書的意願也恰恰反映了我們持續開放、挑戰自我偏差並且樂於改變的決心。
傳統和當下的發展
革命性地強調系統式思考以及搜索可識別的重復的家庭模式的家庭治療,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直至20世紀70年代,在弗吉尼婭·薩提亞(Virginia Satir)、薩爾瓦多·米紐欽(Salvador Minuchin)、杰伊·黑利(Jay Haley)以及卡爾·惠特克(Carl Whitaker)等先驅的啟發下,許多原先習慣於個體治療的臨床工作者“抓到了漏洞”—開始確信在家庭系統的背景下理解個體行為所具有的治療性意義。隨著我們了解得越多,越是能夠領悟大系統(種族、社會階層、性別、民族、性取向)對家庭功能以及個體成員的影響。後現代的思想更是讓我們看到了語言和信念系統在理解人們如何構建其現實觀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從版起,本書就試圖成為一本全面的教材,對整個領域進行概述—並非為了吸引臨床工作者的注意而側重於對某些特定模型的有偏描述。這種設定基於一個假設,客觀公正的介紹能夠為有興趣進入家庭治療領域的人提供有用的指引。正如出版於1980年的版《家庭治療概論》所述,本書的目標在於為讀者均衡地呈現本領域內的主要理論模型和臨床實踐。我們當時即已承諾,不僅會提供對於家庭治療發展進程中的觀點、看法、價值觀、治療技術以及目標的概覽,還會不斷更新本領域內的臨床和研究發展。這一承諾在這本的第九版中依然有效。
第九版中的新內容
第九版新增了以下內容來反映家庭治療中的重要因素和領域內的新發展。
- 用於強調家庭治療關鍵主題的材料。配以特殊標識的專欄將貫穿全書來闡述特定的主題。
“家庭多樣性”專欄。全書將使用該專欄強調與該章內容相關的個體和群體多樣性方面的觀點、議題和研究,學生需要據此思考如何將這些材料和不同的人群聯繫起來。
“像臨床工作者一樣思考”專欄。其中有許多新增的和經過修訂的內容,給讀者呈現了可能遇到的臨床困境,以及從中學習的機遇。希望讀者能用不同的理論觀點處理這些臨床情境—許多是從真實的治療情境中采集而來的。該專欄旨在提升在對不同模型的個人思考、感受和經驗上的自我探索。
“循證實踐”專欄。該專欄總結了與該章內容和家庭治療實踐相關的近期研究。
“個案研究”專欄。該專欄呈現了反映該章內容的治療案例,來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家庭治療實踐之中。
“臨床筆記”專欄。該專欄記錄了如何將該章內容用在家庭治療中的簡要信息或建議。
“治療性碰撞”專欄。該專欄會展示臨床片段和對話,用於理解理念在來訪者和治療師的語言中如何得以實現。
- 囊括開展家庭治療的所有專業。全書的例子和素材反映了家庭治療師可以來自多個專業,包括社會工作、婚姻與家庭治療、心理學以及教育咨詢。
- 更新了參考文獻和引用材料。本版中的每一章都包括了的參考文獻,並且呈現了對於各個問題的思考。各個來源的材料(例如,家庭治療的模型,或者對圖和模型的描述,以及直接引用)都已更新到版。
- 學習目標。每一章開頭所列的學習目標都與該章的內容相符。每個目標所對應的內容都能在正文中找到。
- 更為關注性少數(LGBTQ)家庭。在整本書中增加了對於性少數群體的關注,包括在章節內容和學生練習部分。一部分“像臨床工作者一樣思考”專欄呈現了性少數家庭所面對的真實生活問題。
- 內容更為簡練。我們精練了全書體量,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並配以相應的閱讀材料。
- 新的推薦閱讀材料。許多章節在後的推薦閱讀部分呈現了新的或更新後的材料。這些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參考有關各章節內容的原始材料。
艾琳·戈登堡
赫伯特·戈登堡
目次
第 yi 部分 家庭治療的基礎
第 yi 章 採用家庭關係框架
家庭系統:基本概念
當代家庭:多元視角
家庭結構
家庭敘事和假設
家庭心理彈性
性別、種族、民族和家庭治療
文化多樣性和家庭
性別和文化影響力對治療師及治療的影響
家庭治療視角的轉變
控制論:範式轉變仍在繼續
交互決定論
次級控制論和後現代主義
第二章 家庭發展:連續性和變化性
發展生命周期的視角
家庭生命周期框架
家庭生命周期階段模型
家庭發展階段
家庭中的其他發展序列
有同性戀成員的家庭
第三章 家庭功能的多樣性
多元文化和特定文化的考慮
家庭和家庭治療中的性別問題
女性主義和家庭治療
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功能
治療和社會公正
第四章 系統理論與系統式思考
科學方法之外的拓展
看見系統
家庭系統的一些特徵
家庭和更大的系統
家庭治療實踐中的系統式思考
對於系統理論的批評
第二部分 家庭治療的發展和實踐
第五章 家庭治療的起源和發展
家庭治療的歷史根源
精神分裂症和家庭的研究
婚姻和婚前咨詢
兒童指導運動
團體動力和團體治療
家庭治療的發展
第六章 職業因素和倫理實踐
職業因素
維護倫理標準
第三部分 成形的家庭治療流派
第七章 心理動力學模型
理論的地位
心理動力學模型:一些歷史思考
阿德勒和沙利文:有貢獻的先驅
心理動力學觀點
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治療
科胡特和自體心理學
主體間性精神分析
關係精神分析
附言:依戀理論和神經科學
第八章 代際模型
鮑恩的家庭理論
八個連鎖的理論概念
鮑恩的家庭系統治療
背景治療
第九章 體驗模型
共同的哲學承諾
體驗模型
卡爾·惠特克和象徵性體驗式家庭治療
格式塔家庭治療(凱普勒)
人性驗證過程模型(薩提亞)
情緒聚焦治療
第十章 結構模型
結構式的觀點
結構式家庭理論
結構式家庭治療
第十一章 策略模型
溝通的觀點
策略式觀點
MRI互動式家庭治療
MRI短程家庭治療
策略式家庭治療(黑利-麥德尼斯)
米蘭系統模型
策略式方法的有效性
第十二章 行為和認知行為模型
行為治療和家庭系統
家庭認知行為療法的興起
評估的關鍵角色
受行為影響的家庭治療形式
功能性家庭治療
聯合性治療
與建構主義的聯繫
第四部分 家庭治療的新方向
第十三章 社會建構模型Ⅰ:焦點解決治療和合作取向治療
後現代革命
後現代主義結構
後現代治療性觀點
社會建構主義治療
反映小組
第十四章 社會建構模型Ⅱ:敘事治療
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
自我敘事和文化敘事
一種治療哲學
治療性談話
治療性儀式、信件以及聯盟
第十五章 基於人群的家庭治療
家庭和學校
家庭和精神障礙
治療過程
醫學家庭治療
同性家庭
心理教育:教授特定人群相應技巧
關係教育項目
家庭暴力
離婚和再婚
第五部分 臨床研究:科學和實踐的協同合作
第十六章 循證家庭治療
質性和量化研究方法
伴侶與家庭測量研究
二元測量
伴侶與家庭治療中的個體測量
家庭治療過程和結果的研究
循證家庭治療:一些結語
第六部分 家庭理論和家庭治療:比較評價
第十七章 家庭理論和治療的比較
家庭理論:比較性概覽
家庭理論:比較性概覽
精神藥理學和家庭治療
術語表
書摘/試閱
第 yi 章
採用家庭關係框架
家庭遠不只是一個彼此分享著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間的多個個體的集合。盡管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家庭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具有文化多樣性和複雜性;但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被看作一個自然的、可持續的社會系統(system)。其具有以下屬性:
- 有一套自己發展出來的規則。
- 成員有很多被分配和認定的角色。
- 是一個有組織的權力結構。
- 外顯或內隱的複雜溝通形式。
- 有許多協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得家庭可以有效地完成各種任務。
處於這種微文化之中的成員之間的關係是深刻的和多層次的。他們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共享的歷史、內化觀念、對世界的假設及目標感之上。在這一系統中,個體之間被強有力的、持久的、交互的和多代的情緒依戀及忠誠感聯結在一起。成員之間的情緒依戀和忠誠可能在強度和心理距離上隨時間波動,但是仍會持續存在於家庭的生命全程。
每一個家庭系統本身都嵌套於社區以及整個社會。它形成於歷史上某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並進一步被各種相互關聯的現象塑造著,如民族、種族、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生命周期階段、在該國的代際、移民身份、性取向、宗教信仰、成員的身心健康、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價值觀和信仰體系。
所有這些因素和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系統的發展、信念、可接受行為的標準、應對正常的發展性挑戰和意外危機時的靈活程度,以及一般的跨時間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在開始討論這些影響之前,我們需要檢視幾個描述大多數家庭系統的基本觀點。
家庭系統:基本概念
所有的家庭都會創造新成員並使他們社會化。盡管大多數家庭終會給這些成員自主權,也不期望他們直到成年還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是他們一生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家庭的力量在於,即便由於距離的隔絕甚至是死亡,家庭成員之間可能會分離,但是家庭的影響仍然存在(Kaye,1985)。即使是某個家庭成員短暫地或長久地感受到了對家庭的疏離感,他也不能真正地舍棄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身份。就算父母離婚了,他們也可能繼續撫養孩子,所以前一段婚姻依然獲得承認,被稱為“前配偶”(McGoldrick & Shibusawa,2012)。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可能是長久的承諾關係(Cicirelli,1995)。
正如麥戈德裡克、卡特和加西亞-普雷托(McGoldrick,Carter, & Garcia-Preto,2010)所指出的,家庭服從於特定的限制。一家公司可能會開除一個被認為無能的員工,一個員工也可能會因為不喜歡公司的結構或價值觀而辭職。但來自家庭成員身份的壓力幾乎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即便是對於那些移居到離原生家庭很遠的地方的成員來說也是如此。此外,非家庭系統的成員離開的時候一般能被取代,但家庭成員是不可取代的。比如,假設一個家長離開了或去世了,另一個人被帶進這個家庭填補家長的角色,但是這個替代者不管付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努力,也永遠不可能完全代替離開的家長與其他成員之間個人的和情感的聯結。
家庭的成長與改變,以及組成家庭的個體的成長與改變,是同時發生的。理解家庭成員的互動對於任何修復性或預防性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Nichols & Pace-Nichols,2000)。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成員發展個體同一性,但是仍保持對家庭集體的依附。這反過來讓家庭自身保持一種發展的同一性或集體意象。這些家庭成員不會孤立地生存,而是彼此依賴—不僅僅是為了金錢、食物、衣物和住所,還為了愛、情感、相互的承諾、陪伴、社會化、對長久關係的期待和其他無形的需求的滿足。他們通過一代代講述和重述家庭“故事”來延續其歷史,以此來確保家庭的延續感並塑造成員對未來的期待。為了讓家庭成功發揮其功能,家庭成員需要適應各個家庭成員不斷變化的需求和需要,以及來自更廣的親屬網絡、社區和社會不斷變化的期待(DeGenova,Stinnett,& Stinnett,2011)。
除了作為一個系統而生存,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會鼓勵每個成員實現其個體的潛能—允許他們自由地探索和自我發現,與此同時還會保護他們,讓他們獲得安全感。
Constantine(1986)區分了兩類家庭系統,分別稱為“有能力的”和“無能力的”。前者能夠平衡作為一個家庭單元的系統需求,以及同時促進所有成員的個體利益。有能力的家庭會創造一些流程來滿足成員之間相衝突的利益。Constantine認為,如果一個家庭什麼都不做,或者以犧牲特定成員的利益為代價,它就是無能力的,通常表現出不穩定的、僵化的或混亂的家庭模式。
不幸的是,一些家庭會因為外部或內部的壓力(貧窮、移居到未掌握語言技能或未能理解不熟悉的習俗的國家、嚴重的健康問題、法律問題、無法預見的事故)而枯竭,以致可能需要社區支持。特別是那些接受社會援助的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接受社區支持後,他們或許可以增加成功和自給自足的機會。Pigott和Monaco(2004)是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個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區工作者。他們描述了貧窮和居住在不安全的社區、面積不足的房子裡會使人衰弱的現象。這些家庭通常由一個獨身的家長帶領,或者有兩個長期離家或者需要工作很長時間的家長,兄弟姐妹很少,和祖父母的聯繫也少,家庭會感到被孤立或被挫敗。他們需要社會網絡(衛生醫療設施、課後輔導、娛樂中心、圖書館、社區機構)。如果這些家庭能夠參與這樣的社會系統,他們的孤獨感會減少,也更有可能進行有效的自我照料,過上質量更高的生活。
當代家庭:多元視角
在傳統上,進入一個家庭系統的入口只會在出生、收養或結婚的時候開啟。但是除了法律上已婚的異性戀伴侶及其孩子,當今的家庭形式還包括其他承諾關係的家庭類型(McGoldrick & Carter,2010)。在每一類型的家庭結構內,還可以進一步劃分,也更複雜,包括早婚或晚婚、異族通婚、寄養家庭、非正式親屬收養、社會階級地位等。總的來說,在21世紀,我們在全面定義家庭時必須拋開傳統思維,納入那些即便沒有法律許可或者沒有血緣關係,但是選擇以親屬關係共度余生的人。
談論典型的美國家庭已不再現實,因為當代生活充滿了有不同居住安排、生活方式和組織模式的家庭。正如戈登堡夫婦(Goldenberg & Goldenberg,2002)所觀察到的,
一幅理想的、懷舊的美國核心家庭畫像描繪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白人家庭。這一家庭住在郊區,父親是的經濟來源,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母親全職在家—當孩子從學校回來的時候,母親總是有空的。父母雙方都致力於撫養孩子,共度余生。孩子在附近的學校上學,周日和他們的父母一起去教堂。祖父母健在,有很多的錢,也很支持他們。(p.10)
如今,大多數人不僅不熟悉這種對於完整(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描述,甚至懷疑它是否存在過(Coontz,1992)。在過去,盡管離婚並不常見,但是家庭通常會由於其中一位家長的早逝或被掙錢養家的人所拋棄而瓦解。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再婚、將孩子放到親戚處、寄養照顧和變成孤兒等變化。因此,盡管有關於家庭生活的理想畫面,但是有一段時間,美國人的生活也存在不能在完整家庭中成長的風險(Walsh,2012b)。
正如Coontz(2005)所觀察到的,婚姻和完整的家庭生活或許可以被視為由社會創造出來的。其早的形式產生於早期社會的男女勞動分工,而後起了確保家庭生存並有效運轉的作用,因為男女被分配了具有合作性和互補性不同的角色。而今天的職業機會、女性權利的發展、婚姻作為兩人永久結合更具彈性的承諾,以及對於婚姻中的愛和親密感的更高期待,已經改變了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現在,我們對於家庭生活的看法得到極大擴展,這主要源於工作的母親、單親家庭、雙職工家庭、長期未婚同居伴侶、有孩子的未婚伴侶、重組家庭、領養家庭以及有或沒有孩子一起生活的同性伴侶所帶來的可見的影響。近年來,就連我們對於親屬關係本身的感覺,也已經變得越來越多樣了,正如高離婚率和高再婚率所提示的那樣(Diderich,2008)。
正如我們對於家庭如何形成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對於家庭生活結構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們將轉而討論家庭的結構。
家庭結構
家庭通常會發展出特定的基本結構特徵和互動模式,用於對內部和外部的壓力做出反應。這些基於共同的假設和家庭敘事,並決定了家庭適應及應對生活改變和挑戰的方式。
基本結構特徵
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型的,適應良好的還是適應不良的,有效組織的還是混亂組織的,已婚的還是承諾的人生伴侶(有孩子或沒有孩子);不管成功與否,家庭都會試圖盡可能將自己組織成一個功能良好或有能力的集體。該集體可以滿足家庭共同的需求和目標,但又不會持續地或從系統上阻止某個成員去滿足其個人的需求和目標(Kantor & Lehr,1975)。為了促進這一凝聚過程的發生,一個家庭通常會發展出用於規劃和分配成員的角色和功能的規則。那些一起住了一段時間的家庭成員,無論時間長短,都會發展出可重復的和他們喜歡的協商及安排生活的模式。
即便處於家庭危機中或成員間有嚴重的衝突,家庭通常也會抗拒改變,並會陷入集體性的努力,來重建熟悉的互動模式。無論以何種組成形式[如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或重組家庭(step family)]以及終是否能成功,所有家庭都應致力於促進家庭成員間的積極關係,關注家庭成員的個人需求,並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對發展性的或成熟所伴隨的改變(如孩子離開家庭),以及計劃外的或未預期的危機(調職或失業、離婚、關鍵成員離世、突如其來的急性病)。有時候,家庭會重新組織以發展出自身特殊的方式來適應生活的挑戰。
家庭互動模式
家庭通常會表現出穩定的、協作的、有目的的和重復出現的互動序列模式。這些模式多半不會被外人注意到,通常很少明說,也不是總能得到家庭成員的理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非言語交互模式代表了一些微妙的、間接互動過程。這種互動傳遞了家庭的規則和功能,監管著能被家庭所接受和容忍的行為範圍(比如,兒子不在父親說話前說話,而父親只有在母親說話後才輪到他說話)。這樣模式化的互動是大家共同參與的、高度可預測的交互模式,由所有家庭成員在那個當下共同做出。然而在這個互動中,每個參與者都感到自己不得不扮演一個已精心排練過的角色,不管其是否喜歡。
米紐欽等人(Minuchin,Lee,& Simon,1996)用以下這個易於理解的例子來解釋這一點。
家庭成員之間互補性的結構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期協商、妥協、重新安排和競爭。這些互動通常是看不見的,不僅因為環境和主題是不斷變化的,還因為它們通常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誰來遞糖?誰用地圖查看方向?誰選擇電影和換頻道?誰該給出響應、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這是家庭鞏固其關係的黏合劑。(p.30)
共享的家庭儀式—節假日慶祝活動、施洗禮儀式、堅信禮、受戒儀式、畢業典禮、婚禮、葬禮、守夜—都是正在進行的家庭互動模式的組成部分,能幫助確保家庭的認同和延續性。儀式是象徵性的行動,能幫助家庭適應變化,而不會在應對生活轉折的時候反抗它,這樣能再次確認團體的整體性。這些儀式將家庭成員帶到過去,提供家庭的歷史感和根基感,同時提示著未來的家庭互動。參與儀式不僅將成員與家庭系統相連接,也將其與更廣的社區和文化相連接(Imber-Black,2010)。
家庭敘事和假設
家庭是意義的創造者(Constantine,1986),而我們每個人對於現實由什麼構成的判斷也與家庭(及文化)傳遞經驗時的信念和故事有關(Becvar,2000)。在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家庭塑造並幫助個體建立對於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而持久的假設。因此,我們對於所遭遇的事件和情況賦予的意義和理解都植根於家庭所在的社會、文化和過往經歷(Anderson,Burney,& Levin,1999)。專欄1.1旨在幫助你理解治療師可能會如何開始思考家庭敘事的重要性。
家庭所敘述的故事有助於解釋其結構及互動模式,或者表明其結構和互動模式的合理性。不管家庭成員間有什麼差異或不一致,成為其成員的核心在於對一系列長久的假設或共享的對於家庭本身及其與社會環境關係的建構的接納和信念。這些建構通常受限於對該社會階層的期待和限制,影響隸屬於該階層的成員思考在他們的一生中什麼是可能的、可接受的、可想象的或可獲得的。因此,語言和對話在人類如何認識世界以及他們如何解釋或理解其後續經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些家庭通常會將世界看作值得信任的、有序的、可預測的和可控的;他們可能會將自己看作有競爭力的,會鼓勵成員提出個人意見,並對於作為一個團體來應對生活感到自在,可能還會感到挑戰也是令人享受的。其他家庭會將它們的環境知覺為有威脅的、不穩定的,也因此是不可預測的和有潛在危險的。在他們的觀念裡,外部世界看起來令人困惑,有時是混亂的,所以他們會綁定到一起,堅持得到所有成員對於所有問題的一致看法,以此保護他們免受侵犯或威脅。因此,家庭所發展出的關於自己的敘事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歷史,受到社會階層期待的影響,並且會對其功能運轉有強大的影響。
個體及其家庭應對生活的特殊方式不是基於一些對於現實的客觀或“真實”的看法,而是基於家庭的社會建構—個體在與他人的對話中創造並延續了那些無法被挑戰的對現實的看法,而且可能會一代代傳遞下去。這些看法可能會成為障礙物或限制—家庭出於其信念和價值觀而安置在自己身上的限制—阻止成員看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或者看到其他的行為選擇。這些家庭的成員通常會構建一些理念來解釋為什麼不喜歡的行為能得以持續,以及他們為什麼沒有其他選擇而只能帶著它繼續生活(Atwood,1997)。
在後現代(postmodern)的觀點中,“真實”的現實是不存在的,被家庭稱為現實的東西,是經由家庭成員集體認同的、通過基於關係和可生成的語言和知識而創造出來的一套建構。正如我們會在本書中闡述的,後現代的觀點強烈影響著許多家庭治療師如何看待家庭生活(獲取知識的社會基礎),以及這些治療師如何與家庭合作來產生新的可能且共同構建其他的敘事(Gerson,2010;White,2007)。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