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金英夏散文三部曲:《見》、《言》、《讀》
《衣袖紅鑲邊》男主角+「努力派」代表偶像:2PM李俊昊的架上藏書
★
故事就是人,故事就是宇宙
為了看清自己的樣子
為了在精神迷宮中遊蕩的自由
所以我們讀小說!
從《奧德賽》、《唐吉訶德》、《包法利夫人》、《城堡》、《異鄉人》、《罪與罰》、《蘿莉塔》
到影視作品《落日殺神》、《宅男行不行》、《黑道家族》、《新世紀福爾摩斯》
從荷馬、亞里斯多德、塞萬提斯、福樓拜、杜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
到波赫士、卡繆、卡爾維諾、昆德拉、薩拉馬戈
小說家金英夏對於「小說」最深情深入的探索!
•••
為什麼經典不會在時間的流中陳腐?
書是破壞理性、讓人瘋狂的危險東西?
小說為什麼都愛寫怪物?我們為何會喜歡壞人?
~致那些讓他成為作家的經典作品~
韓國國民作家金英夏獻給小說的愛情告白
第一天 危險的閲讀
悲劇的主角醒悟到自己的愚蠢時往往已經太遲,但讀者經由閱讀發現自我的無知和傲慢,所以不會經歷太大的危險。雖然沒有閱讀過,讀者卻認為自己都知道的傲慢,這種自滿只有經由閱讀才能得到矯正。閱讀會動搖我們曾經堅信的東西,會分裂自我,但這絕不是悲傷之事。
第二天 那些讓我們瘋狂的書
愚蠢的瘋子唐吉訶德和用瘋狂的愛情毀滅自己的愛瑪.包法利,雖然是塞萬提斯和福樓拜創造的人物,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樣子。……我們被那些人物所吸引,不知不覺地翻過書頁,跟在他們後面。在此期間,他們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我們閱讀的小說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讀完的小說再也離不開我們自身。
第三天 書裡沒有路
閱讀小說不是為了得到任何主題和教訓,也不是為了到達「隱藏的中心部分」。……所謂良好的讀書經驗並不是完全了解一部小說,反而是在作家創造的精神迷宮裡愉快地遊蕩的經歷。閱讀一部小說,一個輕薄的世界就會重疊到我們的內在。在日常這個枯燥無味的世界上,閱讀等精神經驗層層疊加,每個人都會創造固有的內在。
第四天 「因為那裡有小說」
經由閱讀,我們得以前往與現實非常相似,但不是現實的某個世界進行探險。……在小說的某些關鍵點上,讀者在感受到美的快感的同時,也感到幸福。但在某些關鍵點上,對於是否要繼續進行這一探險,人們甚至會陷入懷疑之中。有時會感到嚴重的精神痛苦,有時也會在道德脫序的狀態下掙扎。小說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魅力而親近它的,就是和它的魅力鬥爭而閱讀下去,也是因為它的魅力而重新回歸。
第五天 充滿魅力的怪物世界
小說文學的世界充斥著日常世界中不允許存在的東西,而且我們為了體驗這些事情而翻開書頁。……文學靜靜地呼籲並說服每個讀者的良心和內在。加害者的內在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魅力,一方面是因為這也是讀者的內在。……閱讀小說的行為也是從對他人的警戒心開始,向著省察自己內在動物性和怪物性的方向發展。
第六天 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便車旅人
書不能獨立存在,每本書都是在其他書籍所具有的各種力量作用下誕生的,之後開始影響其他書籍。……雖然我們現代人的視野像約瑟夫.K那樣狹窄,所有人都在世俗的理解和短暫的希望中喧鬧地生活,即使世界不再允許唐吉訶德那樣的冒險,但我們也有魔法之門可以戲劇性地擴張這一狹隘展望。那就是跳進「故事之海」,與「書的宇宙」連結起來。
•••
「我曾想過,如果我受到某種懲罰,在閱讀和寫作兩者之中只能選擇一個,我會選擇哪一個?雖然不能書寫的人生非常不舒服,但無法閱讀的痛苦似乎更大。對我來說,幸福的風景必須要有兩種東西,有趣的書和冰涼的啤酒,其中最重要的是書。」——金英夏
本書是金英夏散文三部曲的最終篇,他在書中分享了其閱讀經典小說的體悟,談論讀小說的危險與樂趣、痛苦與快樂,剖析讀小說的意義,思索小說如何形塑我們的內在。從古希臘悲劇到現代文學、影視作品,經由他的指引,我們可以在小說的宇宙中探險,找出書和書之間以及我們與小說之間的隱藏連結,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道路與地圖。
•••
精采舉隅:
◎有些人認為經典是陳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長久流傳下來的經典從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方式更新,現在讀起來也覺得新鮮。換言之,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是新穎的東西,在寫出的當時也是新鮮的。因為經典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仍然要與當時的陳腐對抗。
◎人本身就是故事。閱讀小說,並不是指人類這種優越的存在,消費書籍這種大量產品的過程。所謂人類的故事,就是通過書籍這個小空隙,短暫連接圍繞自己的巨大世界以及永恆歲月的行為,所以人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宇宙,因為故事的世界是無限大的。
◎閱讀小說時,我們的理性預測故事情節,揣測作家的意圖,把人物性格與我們所熟知的現實中某個人進行比較。相反的,我們的感性非但對作家寫下的精準而美麗的文章感到嘆服,對人物描寫產生共鳴,也會對主角身處的苦難感到心痛。當理性和感性得到適當平衡時,我們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滿足的經驗。時而被理性吸引,時而被感性吸引,我們的精神會開始逐漸理解書中體現的那個奇怪世界,最終成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
讀者好評:
喜歡讀書的人,會好奇別人讀什麼書、用什麼方式讀書、怎麼選書。雖然我並沒有讀大量的書籍,但我喜歡讀書,也會好奇別人讀什麼書。金英夏的《讀》記錄了作家挑選的書、讀過的書、讀完的心得,閱讀時好像有種窺探他人隱私的感覺。除了書中提到一些我還沒讀過的書外,也提到一些我讀過的書,不過因為看了金英夏的見解,又讓我重新回去閱讀一遍。看完這本書後,不只買了書中提到的那些還沒閱讀過的書外,金英夏的散文三部曲我都全買了。
因為金英夏的小說而喜歡上他,他的文章寫得既簡潔又具傳達力,感覺文筆很好。這本書讓我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鞭策我更勤快地閱讀。作家閱讀過無數經典,透過了解他的閱讀習慣,我終於有個契機去思考為什麼我離文學經典這麼遠,大概是因為我的舊觀念是「經典是枯燥的」。看完本書後我了解到,雖然深入了解同一領域也很好,但透過讀書來體驗非我領域內的文化也不錯,應該要不挑分類別慢慢閱讀。
金英夏的《讀》講的大部分是看小說的視角和方法,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從中能得到什麼,透過這些問題傳達了作家本人自己的想法。他的答案是有一貫性的,那就是讀者所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答案。作家與其定好答案帶著意圖寫書,不如只傳達文字,意義和結果就交由讀者的世界來承擔。
比起小說家的小說我常常會比較喜歡小說家的散文,其中一人就是金英夏,他的散文《見》、《言》、《讀》給了我新視角,提點了一些我沒有意識到的部分,讓閱讀更加有趣了。他的散文讀起來輕鬆,感覺卻不輕鬆。其中《讀》讓我知道了我不太喜歡看小說的理由,我可能不太喜歡擺脫我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然而擺脫束縛自己的框架、享受逾矩的感覺,然後從中重新發現自己,這不才是讀書的樂趣嗎?
這本書能鞏固你的意志。作者讓我了解到讀書會動搖我們堅信的事物,所以讀得太多、信得太多的話就是唐吉訶德了,而書中必有道也並非事實,尤其是小說,小說不是爲了尋路,而是爲了要遊蕩才閱讀的。而且他也提到書本打破了「我是善良的」的信念,讓我們見到「複雜的自我」。世界上沒有所謂新書,所有的書不過都是古典的其他版本而已。作者舉許多書為例,講述自身的讀書經驗,探究閱讀是多麼偉大的事。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從經典開始重新閱讀。
《衣袖紅鑲邊》男主角+「努力派」代表偶像:2PM李俊昊的架上藏書
★
故事就是人,故事就是宇宙
為了看清自己的樣子
為了在精神迷宮中遊蕩的自由
所以我們讀小說!
從《奧德賽》、《唐吉訶德》、《包法利夫人》、《城堡》、《異鄉人》、《罪與罰》、《蘿莉塔》
到影視作品《落日殺神》、《宅男行不行》、《黑道家族》、《新世紀福爾摩斯》
從荷馬、亞里斯多德、塞萬提斯、福樓拜、杜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
到波赫士、卡繆、卡爾維諾、昆德拉、薩拉馬戈
小說家金英夏對於「小說」最深情深入的探索!
•••
為什麼經典不會在時間的流中陳腐?
書是破壞理性、讓人瘋狂的危險東西?
小說為什麼都愛寫怪物?我們為何會喜歡壞人?
~致那些讓他成為作家的經典作品~
韓國國民作家金英夏獻給小說的愛情告白
第一天 危險的閲讀
悲劇的主角醒悟到自己的愚蠢時往往已經太遲,但讀者經由閱讀發現自我的無知和傲慢,所以不會經歷太大的危險。雖然沒有閱讀過,讀者卻認為自己都知道的傲慢,這種自滿只有經由閱讀才能得到矯正。閱讀會動搖我們曾經堅信的東西,會分裂自我,但這絕不是悲傷之事。
第二天 那些讓我們瘋狂的書
愚蠢的瘋子唐吉訶德和用瘋狂的愛情毀滅自己的愛瑪.包法利,雖然是塞萬提斯和福樓拜創造的人物,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樣子。……我們被那些人物所吸引,不知不覺地翻過書頁,跟在他們後面。在此期間,他們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我們閱讀的小說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讀完的小說再也離不開我們自身。
第三天 書裡沒有路
閱讀小說不是為了得到任何主題和教訓,也不是為了到達「隱藏的中心部分」。……所謂良好的讀書經驗並不是完全了解一部小說,反而是在作家創造的精神迷宮裡愉快地遊蕩的經歷。閱讀一部小說,一個輕薄的世界就會重疊到我們的內在。在日常這個枯燥無味的世界上,閱讀等精神經驗層層疊加,每個人都會創造固有的內在。
第四天 「因為那裡有小說」
經由閱讀,我們得以前往與現實非常相似,但不是現實的某個世界進行探險。……在小說的某些關鍵點上,讀者在感受到美的快感的同時,也感到幸福。但在某些關鍵點上,對於是否要繼續進行這一探險,人們甚至會陷入懷疑之中。有時會感到嚴重的精神痛苦,有時也會在道德脫序的狀態下掙扎。小說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魅力而親近它的,就是和它的魅力鬥爭而閱讀下去,也是因為它的魅力而重新回歸。
第五天 充滿魅力的怪物世界
小說文學的世界充斥著日常世界中不允許存在的東西,而且我們為了體驗這些事情而翻開書頁。……文學靜靜地呼籲並說服每個讀者的良心和內在。加害者的內在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魅力,一方面是因為這也是讀者的內在。……閱讀小說的行為也是從對他人的警戒心開始,向著省察自己內在動物性和怪物性的方向發展。
第六天 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便車旅人
書不能獨立存在,每本書都是在其他書籍所具有的各種力量作用下誕生的,之後開始影響其他書籍。……雖然我們現代人的視野像約瑟夫.K那樣狹窄,所有人都在世俗的理解和短暫的希望中喧鬧地生活,即使世界不再允許唐吉訶德那樣的冒險,但我們也有魔法之門可以戲劇性地擴張這一狹隘展望。那就是跳進「故事之海」,與「書的宇宙」連結起來。
•••
「我曾想過,如果我受到某種懲罰,在閱讀和寫作兩者之中只能選擇一個,我會選擇哪一個?雖然不能書寫的人生非常不舒服,但無法閱讀的痛苦似乎更大。對我來說,幸福的風景必須要有兩種東西,有趣的書和冰涼的啤酒,其中最重要的是書。」——金英夏
本書是金英夏散文三部曲的最終篇,他在書中分享了其閱讀經典小說的體悟,談論讀小說的危險與樂趣、痛苦與快樂,剖析讀小說的意義,思索小說如何形塑我們的內在。從古希臘悲劇到現代文學、影視作品,經由他的指引,我們可以在小說的宇宙中探險,找出書和書之間以及我們與小說之間的隱藏連結,畫出自己獨特的閱讀道路與地圖。
•••
精采舉隅:
◎有些人認為經典是陳腐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長久流傳下來的經典從一開始就以獨特的方式更新,現在讀起來也覺得新鮮。換言之,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是新穎的東西,在寫出的當時也是新鮮的。因為經典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仍然要與當時的陳腐對抗。
◎人本身就是故事。閱讀小說,並不是指人類這種優越的存在,消費書籍這種大量產品的過程。所謂人類的故事,就是通過書籍這個小空隙,短暫連接圍繞自己的巨大世界以及永恆歲月的行為,所以人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宇宙,因為故事的世界是無限大的。
◎閱讀小說時,我們的理性預測故事情節,揣測作家的意圖,把人物性格與我們所熟知的現實中某個人進行比較。相反的,我們的感性非但對作家寫下的精準而美麗的文章感到嘆服,對人物描寫產生共鳴,也會對主角身處的苦難感到心痛。當理性和感性得到適當平衡時,我們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滿足的經驗。時而被理性吸引,時而被感性吸引,我們的精神會開始逐漸理解書中體現的那個奇怪世界,最終成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
讀者好評:
喜歡讀書的人,會好奇別人讀什麼書、用什麼方式讀書、怎麼選書。雖然我並沒有讀大量的書籍,但我喜歡讀書,也會好奇別人讀什麼書。金英夏的《讀》記錄了作家挑選的書、讀過的書、讀完的心得,閱讀時好像有種窺探他人隱私的感覺。除了書中提到一些我還沒讀過的書外,也提到一些我讀過的書,不過因為看了金英夏的見解,又讓我重新回去閱讀一遍。看完這本書後,不只買了書中提到的那些還沒閱讀過的書外,金英夏的散文三部曲我都全買了。
因為金英夏的小說而喜歡上他,他的文章寫得既簡潔又具傳達力,感覺文筆很好。這本書讓我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鞭策我更勤快地閱讀。作家閱讀過無數經典,透過了解他的閱讀習慣,我終於有個契機去思考為什麼我離文學經典這麼遠,大概是因為我的舊觀念是「經典是枯燥的」。看完本書後我了解到,雖然深入了解同一領域也很好,但透過讀書來體驗非我領域內的文化也不錯,應該要不挑分類別慢慢閱讀。
金英夏的《讀》講的大部分是看小說的視角和方法,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從中能得到什麼,透過這些問題傳達了作家本人自己的想法。他的答案是有一貫性的,那就是讀者所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答案。作家與其定好答案帶著意圖寫書,不如只傳達文字,意義和結果就交由讀者的世界來承擔。
比起小說家的小說我常常會比較喜歡小說家的散文,其中一人就是金英夏,他的散文《見》、《言》、《讀》給了我新視角,提點了一些我沒有意識到的部分,讓閱讀更加有趣了。他的散文讀起來輕鬆,感覺卻不輕鬆。其中《讀》讓我知道了我不太喜歡看小說的理由,我可能不太喜歡擺脫我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然而擺脫束縛自己的框架、享受逾矩的感覺,然後從中重新發現自己,這不才是讀書的樂趣嗎?
這本書能鞏固你的意志。作者讓我了解到讀書會動搖我們堅信的事物,所以讀得太多、信得太多的話就是唐吉訶德了,而書中必有道也並非事實,尤其是小說,小說不是爲了尋路,而是爲了要遊蕩才閱讀的。而且他也提到書本打破了「我是善良的」的信念,讓我們見到「複雜的自我」。世界上沒有所謂新書,所有的書不過都是古典的其他版本而已。作者舉許多書為例,講述自身的讀書經驗,探究閱讀是多麼偉大的事。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從經典開始重新閱讀。
作者簡介
金英夏(김영하)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家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出版,隨後又推出了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了強勁的「金英夏旋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獎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
金英夏給人的印象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著耳環領取文學獎,原本學商的他,後來卻在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教寫作,也寫影評、客串電影、主持廣播節目等等,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7年、2019年還擔任韓國tvN電視台《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固定來賓。他不只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聽見你的聲音》(2012)、《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裡的那個男人怎麼樣了》(1999)、《哥哥回來了》(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只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漫遊者已出版:
◎長篇小說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2018.8
《殺人者的記憶法》2018.10
《光之帝國》2019.3
《猜謎秀》2019.5
《黑色花》2020.3
《我聽見你的聲音》2020.5
◎散文集
《見》2020.01
《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小說家金英夏旅行的理由》2020.10
《言》2023.06
即將出版:
《只有兩個人》(短篇小說)2023
盧鴻金
大學教授、翻譯家。熱愛旅行、閲讀、寫作。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五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E-mail:roctw@naver.com
1968年11月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家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出版,隨後又推出了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2004年,韓國文壇颳起了強勁的「金英夏旋風」。他以短篇小說〈哥哥回來了〉、〈珍寶船〉及長篇小說《黑色花》在一年內勇奪黃順元文學獎、怡山文學獎,以及韓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東仁文學獎。一年之內集三個著名文學獎項於一身,不僅成為年度文壇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罕見傳奇。
金英夏給人的印象帶有特立獨行的感覺,他不畏世俗眼光,曾戴著耳環領取文學獎,原本學商的他,後來卻在韓國國立藝術大學教寫作,也寫影評、客串電影、主持廣播節目等等,以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獲得「大鐘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7年、2019年還擔任韓國tvN電視台《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固定來賓。他不只擅長運用媒體推廣文學,也關懷社會議題,並且勇於發聲。
他擅長描寫都市生活的冷冽、無奈,現代人的黑暗面是他關注的主題,性愛與死亡更是他直接大膽的著力點。評論家將他比喻為「韓國的卡夫卡」,足見他的作品為讀者帶來的省思與衝擊,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聽見你的聲音》(2012)、《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裡的那個男人怎麼樣了》(1999)、《哥哥回來了》(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只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漫遊者已出版:
◎長篇小說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2018.8
《殺人者的記憶法》2018.10
《光之帝國》2019.3
《猜謎秀》2019.5
《黑色花》2020.3
《我聽見你的聲音》2020.5
◎散文集
《見》2020.01
《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小說家金英夏旅行的理由》2020.10
《言》2023.06
即將出版:
《只有兩個人》(短篇小說)2023
盧鴻金
大學教授、翻譯家。熱愛旅行、閲讀、寫作。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五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E-mail:roctw@naver.com
目次
第一天,讀 危險的閲讀
第二天,讀 讓我們瘋狂的書
第三天,讀 書裡沒有路
第四天,讀 閲讀,「因爲那裡有小說」
第五天,讀 充滿魅力的怪物世界
第六天,讀 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搭便車的人
作者的話
第二天,讀 讓我們瘋狂的書
第三天,讀 書裡沒有路
第四天,讀 閲讀,「因爲那裡有小說」
第五天,讀 充滿魅力的怪物世界
第六天,讀 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搭便車的人
作者的話
書摘/試閱
小說裡的說明確實向我們展示了非現實的另一個世界,因為那些都太有說服力,太過生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相信那些比現實更現實。《大腦會說故事》(The Storytelling Animal)的作者喬納森.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這樣說道:故事毫無力量?你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幾乎都是從故事中得到的。我同意他的意見。在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之前,我覺得自己對沉沒的遊輪很瞭解。但仔細想想,我所瞭解的只是在電影《鐵達尼號》和《海神號》中看到的。慢慢傾斜的巨大豪華客輪、犧牲的船員、數十艘救生艇、穿過黑暗在天際升起的照明彈、在冰冷的水中守護戀人的英雄男主角、翻覆船隻底部的氣囊等等。是的,正如我們所有人所目睹的那樣,現實完全與此不同。
有時我覺得自己對宇宙的無重力狀態也很瞭解(或許是受電影《地心引力》影響);覺得自己對哥倫比亞長久的內戰也充分瞭解(這應該是受益於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對於十八世紀英國上流階層的戀愛和結婚,我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精通(珍.奧斯丁[Jane Austen] 的影響)。對於如果傳染病在一個城市蔓延,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似乎非常瞭解,因為我曾讀過卡繆(Albert Camus)的《瘟疫》和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_的《盲目》。
據說,對於「外星人是長什麼樣子」的提問,大部分美國人都很有自信地回答。但
是他們畫的外星人只不過都像電影中的角色而已。儘管如此,美國人還是確信知道外星人的樣子。這種確信才是唐吉訶德式的。出於親身經歷或經由閱讀真實描述一切的理論書或說明書,進而理解的世界,真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從「知」和「無知」的觀點冷靜思考的話,我們和唐吉訶德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用他讀過的小說的世界觀去理解世界,並希望按照這個原則行動,於是他多次遭難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經由有時否定現實、有時「精神勝利」的辯證法,他漸次成長為與流浪之前不同的人。
唐吉訶德在經歷幻想和現實的嚴重落差後,歷經千辛萬苦活著回來,但愛瑪.包法利和他不同,她選擇自殺身亡。她直到最後一刻仍堅持自己內心的幻想,在此關鍵點上,法國哲學家儒勒.德.高提耶(Jules de Gaultier)命名的「包法利現象」(Bovarysme),即「將自我想像成不同樣子的能力」支配著愛瑪。身為鄉村醫生的妻子,她拒絕平凡地生活和死去的命運。古斯塔夫.福樓拜把金錢和債券這個與幻想截然相反的沉重鐘擺,掛在愛瑪.包法利身上。她華麗的生活,無盡的戀愛是不可能持續的,因為有許多債權人。愛瑪在修道院讀過的浪漫小說一部分在她的人生中重現。她經歷了「黑暗的森林、心靈的混亂、誓言、哭泣、眼淚和親吻」。但對女性殘酷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不允許她像唐吉訶德一樣回歸現實,她執著追求書中幻想的代價就是死亡。
那麼《唐吉訶德》和《包法利夫人》是在警告小說或故事危險的作品嗎?也許是如
此也未可知。根據腦科學家的最近研究,我們人類的大腦分不清現實和幻想。有些現實被記成模糊的夢境,有些故事卻像親身經歷過一樣生動。有些夢境和故事相似,但夢境不會持續下去,此點與故事不同,因為今天不能確實延續昨天做過的夢。但是小說可以像夢境一樣生動,還可一直延續著。這是發生在我小時候的事。我在地板上看書,母親正在廚房做飯。我不記得讀的是什麼書,但我完全沉迷在這本書的內容中。可能是成為孤兒的孩子經歷著各種考驗,也有可能是漂流到無人島的少年為了生存而奮鬥。總之,翻開書本的那一瞬間就被吸進與「現在,這裡」完全不同的世界,感覺就像某種魔法一樣,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那時母親吩咐我去做什麼事情,我對於傳進這個有趣世界的現實世界的聲音,即母親的聲音感到陌生和不快,感覺好像是我珍貴的個人世界受到了侵害。
我闔上書,起身走近母親。母親好像讓我去買蔬菜還是豆腐,但令我驚訝的是,母親完全沒有看出我剛才經歷的事情。她似乎完全不知道我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和哪些人、有過怎樣的激烈感情。對她來說,我只是一個翻來覆去躺著看小說的孩子。我按照母親的吩咐,去店裡買回食材,然後又回到剛才讀的那本書裡。一打開摺?的書頁,我又得以從豆芽和豆腐的世界跳到了那個奇怪的世界。我忘記了一切,開始瘋狂地看起書來。那一瞬間的我正經歷著法國作家丹尼爾.佩納克(Daniel Pennac)在《像小說一樣》中提到的另一種方式的「包法利現象」。如果說儒勒.德.高提耶的「包法利現象」是著眼於愛瑪的症狀,那麼丹尼爾.佩納克的「包法利現象」則與讀者的精神有關。根據他的說法,「所謂『包法利現象』無異於『只有感覺的絕對、即時的滿足感』。亦即當想像達到極致,全部的神經顫抖,心臟發熱,腎上腺素大量噴發,被完全同化到主角的世界裡,令人啼笑皆非,就連大腦也(暫時)對於日常生活和小說世界混淆」的現象,亦即小說讀者所經歷的精神變化。我在那一瞬間經歷的事情,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獨特經歷,而是愛瑪.包法利之後無數讀者所經歷之事的再現。
從那以後我也讀了很多書,經由讀書認識了數不清的人物,遊歷了世界無數城市,涉入一生從未經歷過的事件。那些記憶和經驗原封不動地留在我的心裡,而那個世界比我親身經歷的現實更大、更豐富。這個世界都是假的嗎?不可能,書都連結在一起,在我個人的精神內在以固有的方式構建著獨一無二的世界。人們經常警告說不要陷入幻想,繼而錯誤地看待現實。但是,從何處到何處是幻想,從何處到何處是現實呢?人類能分清楚嗎?相反的,過於執著於現實,無視於自己內心的精神現實,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唐吉訶德》和《包法利夫人》兩部作品並非因為給我們帶來某種教訓,因此才擁
有價值。愚蠢的瘋子唐吉訶德和用瘋狂的愛情毀滅自己的愛瑪.包法利雖然是塞萬提斯和福樓拜創造的人物,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樣子。希望故事中的世界繼續下去,希望留在其中的我們就在那裡。因此,我們被那些人物所吸引,不知不覺地翻過書頁,跟在他們後面。在此期間,他們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把我們的一部分變成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換句話說,我們閱讀的小說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讀完的小說再也離不開我們自身。永澤說讀過三次《大亨小傳》的人就可以和我成為朋友,這話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因為讀過同一本書,意味著兩人的自我中明顯存在可共有的部分。同時,小說也經由我們不斷繁衍。如此,故事和人類融為一體,故事的宇宙也得以無限擴張。有一段時間,我認為人類是故事的宿主。因為我相信故事會像遺傳基因一樣,以人類為載體,傳承到下一代。但我現在的想法有所改變。如果說人類認為對世界已經瞭解的大部分東西是從故事中學習,以此為標準解釋世界,並根據該解釋加以行動的話,那麼那樣的人類究竟是什麼呢?
是的,人本身就是故事。
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雖然不是現實的存在,但是比起金英夏這個生物學上的存
在會活更長時間,未來也會不斷繁衍。閱讀小說,並不是指人類這種優越的存在,消費書籍這種大量產品的過程。所謂人類的故事,就是通過書籍這個小空隙,短暫連接圍繞自己的巨大世界以及永恆歲月的行為,所以人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宇宙,因為故事的世界是無限大的。
有時我覺得自己對宇宙的無重力狀態也很瞭解(或許是受電影《地心引力》影響);覺得自己對哥倫比亞長久的內戰也充分瞭解(這應該是受益於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對於十八世紀英國上流階層的戀愛和結婚,我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精通(珍.奧斯丁[Jane Austen] 的影響)。對於如果傳染病在一個城市蔓延,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也似乎非常瞭解,因為我曾讀過卡繆(Albert Camus)的《瘟疫》和薩拉馬戈(Jose Saramago_的《盲目》。
據說,對於「外星人是長什麼樣子」的提問,大部分美國人都很有自信地回答。但
是他們畫的外星人只不過都像電影中的角色而已。儘管如此,美國人還是確信知道外星人的樣子。這種確信才是唐吉訶德式的。出於親身經歷或經由閱讀真實描述一切的理論書或說明書,進而理解的世界,真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從「知」和「無知」的觀點冷靜思考的話,我們和唐吉訶德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用他讀過的小說的世界觀去理解世界,並希望按照這個原則行動,於是他多次遭難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經由有時否定現實、有時「精神勝利」的辯證法,他漸次成長為與流浪之前不同的人。
唐吉訶德在經歷幻想和現實的嚴重落差後,歷經千辛萬苦活著回來,但愛瑪.包法利和他不同,她選擇自殺身亡。她直到最後一刻仍堅持自己內心的幻想,在此關鍵點上,法國哲學家儒勒.德.高提耶(Jules de Gaultier)命名的「包法利現象」(Bovarysme),即「將自我想像成不同樣子的能力」支配著愛瑪。身為鄉村醫生的妻子,她拒絕平凡地生活和死去的命運。古斯塔夫.福樓拜把金錢和債券這個與幻想截然相反的沉重鐘擺,掛在愛瑪.包法利身上。她華麗的生活,無盡的戀愛是不可能持續的,因為有許多債權人。愛瑪在修道院讀過的浪漫小說一部分在她的人生中重現。她經歷了「黑暗的森林、心靈的混亂、誓言、哭泣、眼淚和親吻」。但對女性殘酷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不允許她像唐吉訶德一樣回歸現實,她執著追求書中幻想的代價就是死亡。
那麼《唐吉訶德》和《包法利夫人》是在警告小說或故事危險的作品嗎?也許是如
此也未可知。根據腦科學家的最近研究,我們人類的大腦分不清現實和幻想。有些現實被記成模糊的夢境,有些故事卻像親身經歷過一樣生動。有些夢境和故事相似,但夢境不會持續下去,此點與故事不同,因為今天不能確實延續昨天做過的夢。但是小說可以像夢境一樣生動,還可一直延續著。這是發生在我小時候的事。我在地板上看書,母親正在廚房做飯。我不記得讀的是什麼書,但我完全沉迷在這本書的內容中。可能是成為孤兒的孩子經歷著各種考驗,也有可能是漂流到無人島的少年為了生存而奮鬥。總之,翻開書本的那一瞬間就被吸進與「現在,這裡」完全不同的世界,感覺就像某種魔法一樣,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那時母親吩咐我去做什麼事情,我對於傳進這個有趣世界的現實世界的聲音,即母親的聲音感到陌生和不快,感覺好像是我珍貴的個人世界受到了侵害。
我闔上書,起身走近母親。母親好像讓我去買蔬菜還是豆腐,但令我驚訝的是,母親完全沒有看出我剛才經歷的事情。她似乎完全不知道我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和哪些人、有過怎樣的激烈感情。對她來說,我只是一個翻來覆去躺著看小說的孩子。我按照母親的吩咐,去店裡買回食材,然後又回到剛才讀的那本書裡。一打開摺?的書頁,我又得以從豆芽和豆腐的世界跳到了那個奇怪的世界。我忘記了一切,開始瘋狂地看起書來。那一瞬間的我正經歷著法國作家丹尼爾.佩納克(Daniel Pennac)在《像小說一樣》中提到的另一種方式的「包法利現象」。如果說儒勒.德.高提耶的「包法利現象」是著眼於愛瑪的症狀,那麼丹尼爾.佩納克的「包法利現象」則與讀者的精神有關。根據他的說法,「所謂『包法利現象』無異於『只有感覺的絕對、即時的滿足感』。亦即當想像達到極致,全部的神經顫抖,心臟發熱,腎上腺素大量噴發,被完全同化到主角的世界裡,令人啼笑皆非,就連大腦也(暫時)對於日常生活和小說世界混淆」的現象,亦即小說讀者所經歷的精神變化。我在那一瞬間經歷的事情,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獨特經歷,而是愛瑪.包法利之後無數讀者所經歷之事的再現。
從那以後我也讀了很多書,經由讀書認識了數不清的人物,遊歷了世界無數城市,涉入一生從未經歷過的事件。那些記憶和經驗原封不動地留在我的心裡,而那個世界比我親身經歷的現實更大、更豐富。這個世界都是假的嗎?不可能,書都連結在一起,在我個人的精神內在以固有的方式構建著獨一無二的世界。人們經常警告說不要陷入幻想,繼而錯誤地看待現實。但是,從何處到何處是幻想,從何處到何處是現實呢?人類能分清楚嗎?相反的,過於執著於現實,無視於自己內心的精神現實,這難道不是問題嗎?
《唐吉訶德》和《包法利夫人》兩部作品並非因為給我們帶來某種教訓,因此才擁
有價值。愚蠢的瘋子唐吉訶德和用瘋狂的愛情毀滅自己的愛瑪.包法利雖然是塞萬提斯和福樓拜創造的人物,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樣子。希望故事中的世界繼續下去,希望留在其中的我們就在那裡。因此,我們被那些人物所吸引,不知不覺地翻過書頁,跟在他們後面。在此期間,他們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把我們的一部分變成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換句話說,我們閱讀的小說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讀完的小說再也離不開我們自身。永澤說讀過三次《大亨小傳》的人就可以和我成為朋友,這話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因為讀過同一本書,意味著兩人的自我中明顯存在可共有的部分。同時,小說也經由我們不斷繁衍。如此,故事和人類融為一體,故事的宇宙也得以無限擴張。有一段時間,我認為人類是故事的宿主。因為我相信故事會像遺傳基因一樣,以人類為載體,傳承到下一代。但我現在的想法有所改變。如果說人類認為對世界已經瞭解的大部分東西是從故事中學習,以此為標準解釋世界,並根據該解釋加以行動的話,那麼那樣的人類究竟是什麼呢?
是的,人本身就是故事。
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雖然不是現實的存在,但是比起金英夏這個生物學上的存
在會活更長時間,未來也會不斷繁衍。閱讀小說,並不是指人類這種優越的存在,消費書籍這種大量產品的過程。所謂人類的故事,就是通過書籍這個小空隙,短暫連接圍繞自己的巨大世界以及永恆歲月的行為,所以人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宇宙,因為故事的世界是無限大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