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滿額折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學會一流人才的數據溝通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本清楚、可以馬上使用,也是第一本
教你如何用「數學」進行溝通的指南守則!
艱澀的數字、報表數據,都能讓人秒懂、好懂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希思最新著作
★ 繼暢銷書《零偏見決斷法》、《關鍵時刻》、《黏力》之後,
再創另一高峰之作!

要怎麼跟孩子解釋百萬跟十億的差別?
如何勸阻愛買彩券的老爸,買彩券的錢是有去無回?
有沒有辦法說服窮操心的老闆,讓你花這筆行銷預算?
以上這些困境都能透過史丹佛教授的18堂資訊科學課做到!

其實,比起統計數據,我們的大腦更喜歡故事,
如果沒有辦法妥善使用數字,下一秒就會把數字徹底忘掉,
你為了整理出數字所下的功夫也全都白費了。

市面上有教人做出精美有說服力的圖表的書,
也有教人製作出資訊圖表協助了解複雜概念的書,
但卻沒有一本教能溝通數理、學會一瞬間正確使用數字力的書。
而這本書絕對是史上第一本!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最好使用數據的方式,就是「別用數據」→見第1課
能用文字描述,就別用數據。要用數據,就用大腦負擔最小的數據。

「1」是最好用的數字→見第3課
1是大腦負擔最小的數字,把要說的話化為1這個概念。
一位員工、一位國民、一間公司、一天、一季、一年……
要說明美國槍枝氾濫的問題,與其說:在美國有4億支民用槍枝
不如說:美國人口3億3千萬人,若分給男女老少每人一支槍,還會多出7千萬支槍

使用簡單、熟悉的比較方式→見第5課
最好使用受眾熟悉的譬喻方式,結合當地文化,才是貼心說書人
在新冠肺炎期間,請看看世界各地的防疫推廣活動如何將「保持6 英呎社交距離」轉換成當地特有的丈量單位:
• 1 根曲棍球桿的長度――加拿大
• 1 塊榻榻米――日本
• 1 隻成年鱷魚――美國佛羅里達州
• 1 隻熊――俄羅斯
• 2 條法國麵包――法國
• 4 隻無尾熊――澳洲雪梨

抽象數字具體化→見第6課
把抽象的數字轉化為五感能確切感受到的具體物品。
與其說:每餐建議攝取「3-4盎司」的肉類
不如說:每餐建議攝取「約一副撲克牌大小」的肉類

放心啦,我們保證:學習這18堂課時,只需要最基本的計算能力。
下次,在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你能用更具體的方式形容嗎?
你將不再手足無措,用數字說出好故事,擁有完美的數字溝通力。
全面優化你的職場、生活以及親子、婚姻關係!


本書特色
1. 作者專業與權威性:兩位作者分別為史丹佛組織行為學教授及科普專業寫作記者,同時本書為史丹佛相關課程所改編而成的書籍,具有一定的專業度及權威性。
2. 第一本討論以數據傳遞力的書:市面上許多談論將數據轉換成簡報 的書,但是沒有一本書像本書一樣教導人完美地詮釋數字。
3. 強烈對比,好理解:每堂課介紹完溝通原則之後,會使用實例解釋概念,並使用強而有力的對照組對比出,一般用法跟學會本書的詮釋數字,這兩者的對比天差地別,你將會發現,用數字幫助你了解世界上真實樣貌,原來這麼簡單!

各界讚譽
如果想知道更多講解數字的方法,誠心推薦你好好閱讀這本《用數字說出好故事》,讓我們一起成為數字說書人,讓數字再也不是溝通上的障礙,而是成為溝通上的利器。
――林長揚,企業講師、暢銷書作家

相信讀完這本書後,你會像經歷了一場「數據之旅」,在回到日常以後,旅行的養分將持續發酵,為你和身邊的人帶來新的力量。
――劉又瑄,RE:LAB 資訊設計創辦人

《用數字說出好故事》短短的192頁內容內充滿著簡潔、輕鬆、實用,如果從紐約高鐵上開始閱讀本書,在到達波士頓時就可以讀完,甚至還有足夠的時間閱讀隨頁註,在閱讀本書附錄並思考作者的核心重點時,只有短短幾個字「使用整數、不要太多。最好是小」。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治癒統計文盲的方法來得正是時候,來自心理學家和記者組成的超強團隊,在本書中示範了實用的技巧來理解和交流真正重要的數學。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給予》(Give and Take)作者

非常愉快的閱讀旅程,這本書充滿了戲劇性數字的好例子,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改造前vs.改造後的對照,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了原本枯燥無聊的數字。
──今日CEO(CEO Today)

作者簡介

姓名:奇普.希思Chip Heath
德州理工學院理學士、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教授商業戰略和組織課程。
希思兄弟除了在商管雜誌設有專欄,還曾為微軟、日產汽車等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兩人合著了多本暢銷作品,包含《關鍵時刻》(The Power of Moments)、《零偏見決斷法》(Decisive)、《黏力》(Made to Stick)等多本暢銷書,他們的書已被翻譯成全球30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300萬本冊。並幫助超過450家新創公司強化其企業策略與相關資訊。奇普現居美國加州洛思加圖斯(Los Gatos)



姓名:卡拉‧史塔爾Karla Starr
曾為《O》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頁岩》雜誌(Slate)、《科技新時代》月刊(Popular Science)、《衛報》(The Guardian)、《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撰文,並以運氣專家的身分受邀參加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週日早新聞》(Sunday Morning),並榮獲美國專業記者協會(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頒發最佳科學╱健康報導獎。著有《七的好運法則》(Can you learn to be lucky),被「快公司」評為年度最佳書籍。

姓名:向名惠Lisa

財經翻譯。畢業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家在曼谷的台北女生、四隻貓的媽媽。很自來熟又人來瘋但實際上臉盲症很嚴重,喜歡動物多於人類。

推薦序
一起成為數字說書人
文│林長揚


阿達是外商公司的工程師,平時工作認真,每次跨部門會議都認真地準備上台的簡報。他認為,簡報最重要的是內容要精準,因此每當輪到他上台時都會秀出大量的數據,希望藉此讓其他部門的人知道他做了哪些事情、可以帶給大家什麼幫助,例如:「本次更新讓系統速度加快了2.3574倍」、「第二季工程部找出並解決了573個bug」、「新的內部通訊系統可以節省9/17個人力。」

一開始阿達覺得自己的表現很好,但隨著一次次的會議,他發現台下參與會議的同仁大多「看起來」很認真,但眼神中仍帶著許多茫然,而且還常在會議後詢問阿達剛剛報告過的事情。這時,阿達才發現:「原來同仁都是有聽沒有懂!」

阿達覺得很挫折,但認真的他馬上就振作起來,他認為簡報中展現的數據太少,所以無法幫助其他同仁全盤了解簡報內容。因此阿達更認真地加入更多數據,以致於投影片秀出來都是滿滿的數字。

正當阿達以為終於解決問題時,他發現,會議中的同仁們連「看起來」認真都沒了,完完全全就是已經迷失、或是開始滑手機、打瞌睡,阿達心中開始慌了起來,他心想:「怎麼會這樣?」

我們很常聽到會議簡報或是商業簡報應該要追求精準,展現許多實際數據。但在我的簡報教學生涯中,我發現很多人都這麼做了,卻往往收不到好的回饋,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是因為數字不是我們天生就會的語言,而數學也不是一種直覺,因此需要人花很多的腦力去理解、去運算,才能順利辨識資訊的內容。如果我們沒有把數字轉化成直覺式的敘述或故事,就很容易讓聽的人左耳進、右耳出,等於在浪費彼此的時間。這會導致無論你是開會、提案、或是銷售,都有很高的機率失敗收場,喪失許多機會。

說出好故事祕訣之一:譬喻
而我們該怎麼改善這樣的數字溝通困境呢?

很簡單,只要善用「譬喻」,就能讓數字變得迷人又好懂,甚至能引起共鳴,把數字變成你溝通場景的助力。

「譬喻」是個簡報中很常用到的技巧,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要跟一群長輩簡報,主題是「加密貨幣」,內容會提到帳號密碼、二次驗證、數位錢包等專有名詞。我們可以用以下的譬喻幫助長輩們理解:

1. 帳號密碼:像平常申辦各種事項需要本人印章一樣,帳號密碼就是你在網路上的印章。
2. 二次驗證:有時候蓋章不夠,還需要簽名確認,二次驗證就像是蓋章加簽名,運用多重確認來確保安全。
3. 數位錢包:這就像是銀行戶頭之外,另外還有保險箱或放私房錢的地方,數位錢包就是在網路上另一個放錢的地方。

你發現了嗎?這是用受眾平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物,來譬喻要傳達的內容,藉此讓受眾快速理解,而數字也可以這麼做。

如同這本《讓數字說出好故事》中提到的例子:「傑夫·貝佐斯的身價達1,980億美元。」這樣的數字對一般人來說是完全無感,頂多覺得「好像很多」,但如果換成以下說法:
「假設樓梯的每一階都代表你在銀行有十萬美元的存款;那半數的美國人與世界上89%的人連第一階都踏不上去,因為他們存款不到十萬美元。如果你踏上第四階,代表已經超越了75%的美國人,而能踏上代表擁有百萬美元的階梯大約少於10%。現在請穿上你最舒適的鞋子,因為你需要爬將近三小時才能到達億萬富翁的身價。而如果你一天花九小時爬樓梯,在你爬了兩個月後,你才能到達傑夫·貝佐斯的階梯。」

這就是用每個人都遇過的爬樓梯的感受,來譬喻財富的差距,不但更戲劇化,也能讓受眾的腦海產生畫面,能幫助理解,也能加深記憶。

如果想知道更多講解數字的方法,誠心推薦你好好閱讀這本《用讓數字說出好故事》,讓我們一起成為數字說書人,讓數字再也不是溝通上的障礙,而是成為溝通上的利器。

(本文作者為企業講師、暢銷書作家)

推薦序
和數據成為朋友吧!
文│劉又瑄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在對方聽不懂自己想表達的重點時,第一種人會認為是對方太笨,第二種人會「換一種方式說」。如果你是第二種人,那你會發現這本書根本就是為你所寫!

在暢銷榜上,教人溝通、說故事、數據分析的書愈來愈多,但卻沒有人把這三者串在一起,並提供融會貫通的表達方法。想要「根據數據做決策」這樣的理想容易淪為口號,卻難以被落實,儘管「根據數據做決策」的思維漸漸受到企業與組織的重視,甚至不斷導入各種方法和工具,但大家總是忘記「人和數據之間的關係才是最難被改變的」。在使用數據時,人們面對著冰冷的電腦、看著不苟言笑的資料庫或統計圖表,自然也把數據看作嚴肅且距離十分遙遠的東西,卻忘了這些數據最初來自我們的生活、來自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

儘管,現在「取得」數據愈來愈容易,「使用」數據也愈來愈日常,但「理解」數據或「喜愛」數據的人卻依舊難尋。

數據,最沉穩又有魅力的「語言」
甚至有許多對於數據的誤解、害怕和厭惡,我總是為「數據」覺得委屈,誤用或濫用的其實是「人」,而不是「數據」本身。數據一直都是人類忠實的朋友,靜靜地呈現事實,只要我們釐清每一個數據的來源和其限制,適當地理解並轉譯,它其實是當代最沉穩又有魅力的「語言」!

如何學習這種「語言」呢?比起「學習」,我想「培養」或許更貼切。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多次的紙上旅程,每一個舉例都從「數據」出發,到達一個「生活情境」或「想像之地」,再回到理性的「思辨」;和旅行一樣,每一次的出發都是為了回到原地,但每當我們回到原地,我們已變得和原來不同。每一次的「數據之旅」都在改變我們自身和「數據」之間的關係,一次次的出發又回到原地,我們的認知和思考模式都不斷在進化,漸漸地,我們看待「數據」的眼睛已經擦亮,我們思考與表達的方式也將截然不同。

我想這對讀者會是完全不一樣的「閱讀數據體驗」,相信讀完這本書後,你會像經歷了一場「數據之旅」,在回到日常以後,旅行的養分將持續發酵,為你和身邊的人帶來新的力量。

想像一下,如果你所處的團隊都是願意「換一種方式說」的人,那你們的工作文化會有什麼變化?

想像一下,當你想要說服老闆或客戶,但直接使用數據卻無法達成效果時,換一種「數據的語言」會不會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有所改變?

最後思考一下,你現在和數據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如果和數據成為朋友,能夠善用數據的語言溝通,你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

(本文作者為RE:LAB 資訊設計創辦人)

目次

推薦序 一起成為數字說書人 林長揚
推薦序 和數據成為朋友吧! 劉又瑄
前 言
第1部分:試著用簡單的方法詮釋所有的數字,
並使用較為簡單易懂的數字
第1課 詮釋所有的數字
第2課 避免使用數字:若能完美詮釋,就無須使用任何數字
第3課 聚焦於一
第4課 對使用者友善的數字
第2部分:請使用熟悉、具體、人性化的比例,
協助受眾理解數字
第5課 找出適合的單位:使用簡單、熟悉的比較方式
第6課 將抽象數字具體化
第7課 用時間、空間、距離、金錢、甚至洋芋片描述數字
第8課 人性化的比例:金髮姑娘原則
第3部分:使用感性、驚奇和別具意義的數字,
促使他人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或行動
第 9課 感性訴求勝過乏味統計數字
第10課 比喻、天文數字、及破格的數字
第11課 情緒的波動:對的組合能譜成最動聽的樂章
第12課 為受眾量身打造專屬訊息
第13課 親身經歷,更了解數字
第14課 用步驟敘述數字,層次鋪陳
第15課 帶來最精彩的安可曲吧!
第16課 先創造,再破壞
第4部分:建立比例尺
第17課 提供資訊地標,描繪腦內地圖
第18課 實用的比例模型
結 語 輕鬆了解數字的價值
附 錄 如何讓數字更友善?

書摘/試閱

前言 學會破解數字

大多數的語言和歷史文明,都有具體的詞彙代表數字一到五。到數在五以後,有具體名字的數字逐漸減少,而多數語言都只好使用,例如「很大」或「很多」這般模棱兩可的詞彙來形容六、七、八、或是天文數字。你可以想像若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和一個沒有大於五的數字概念的民族溝通會有多辛苦嗎?

場景1:
Q:我們有買夠多雞蛋來餵飽大家嗎?
A:我們買了很多蛋,可是我們人也很多。我猜晚餐時我們就知道到底夠不夠了吧。

場景2:
「你明明說好要用很多開心果來交換我的羽毛項鍊!」
「這樣就很多啊」
「可是我指的是超級多啊!」

除了煩躁之外,若是你身處的文化並沒有任何數字能用來形容重要計畫,會是一個多大的悲劇。

場景3: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要橫跨那個沙漠需要很多天,所以我們需要帶很多水!」
「我是帶了很多水啊」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夠!現在我們在到達綠洲之前就渴死的機率有多大?」
「呃,大概很大吧」

因此,在發展出更多的工具來計算數字時,真的是人類文明的一大躍進。首先,人類發明出算數系統(在石頭上刻出記號、在繩子上綁結、或是條碼);接著發明出數字(455或是45 萬5 千元);接著,數學和數理。然而,雖然數學文明變得越加複雜,大腦卻沒有再度進化。就算受過訓練,一路學習到大學,對於人腦來說,數學都像是使用笨重老舊的機器來執行全新的高科技軟體一般的困難:或許我們能學會也能運作,但數學永遠不會是一種直覺。百萬、千萬、億萬、兆、甚至天文數字等等,它們都乍聽之下非常類似,但卻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狀況。而大腦天生只被傳授了一二三四五的運作模式,在那之後的所有數字,都只是「很多」罷了。

百萬和十億
可以參考看看以下用來幫助人們分辨100 萬(million)和10 億(billion)的小小實驗:你和你的朋友都買了有高額獎金的樂透。但倘若中獎,得獎者需要在每一天花掉獎金中的5 萬美元,直到花光所有獎金為止。你贏了100 萬美元。你的朋友則是贏得10 億美元。你們分別需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把所有獎金用完呢?

身為一位全新的百萬富翁,你的財富其實消失的異常迅速。你在短短20 天後便又孑然一身了。若是你在感恩節(11 月最後一個週四)得獎,在聖誕節的前一週你就會沒錢了。(很抱歉,安娜表姊,我們在幫妳買禮物之前就花光了樂透獎金。這把贈品雨傘就送給妳吧!)

但你那位贏了10 億美元的朋友能到處花錢的日子會稍微長一些。若是她一天花掉5 萬美元,在她沒錢之前,她可以⋯⋯慢慢花了55 年。這是差不多2 代人、或幾乎14 任總統的時間。又差不多等於在醫院等叫號碼的時間。

10 億――1,000,000,000――也是一個數字。我們或許自認理解這個數字,因為它和任何一個其他數字一樣會出現在白紙黑字之上。但它有太多太多個零,導致我們的大腦變得一片空白。對我們來說,那代表的只剩下「很多」。因此,我們才會對它原來比100 萬大上這麼多倍感到驚訝。

在強迫你想像每天看著朋友在55 年的時間裡,每天花費5 萬元之後,你是否對該數字更有概念了?它不再只是一個很大的數字,而你想用力踹你朋友一腳的羡慕嫉妒恨,是否也讓這數字更活靈活現地存在腦海中了?

這本書源自一個很簡單的觀察結果:我們若是無法將數字詮釋為更為直覺式的體驗,就會輕易地讓資訊溜走。我們往往努力不懈地努力收集正確資訊以利做出正確決定,但若是決策者對於那些數字一點概念都沒有,一切的努力也僅是白費功夫。身為數字的愛好者,我們會很替你惋惜。因為倘若無法正確詮釋數字,讓其成為有利的資訊,當人們在試圖了解最重要的事情――例如解決饑荒、抗疫、計算宇宙有多龐大、或是安慰一位失戀青少年還會再無數次的陷入戀情之中――所花費的無數努力也都是枉然。

因此,我們兩人――史丹佛商學院教授奇普和科學記者卡拉――想到應該有人出版過這類型的書來教導大家吧?

但市面上卻沒有。我們遍尋不到。市面上有教導人如何做出更精美而有說服力的圖表的書、也有教導如何製作資訊圖表來協助大家了解複雜概念的書。但卻沒有一本關於溝通基本數理、學會如何一瞬間就能正確使用數字力的書。因為當我們不了解數字力,我們就會懼怕。在看到數字時,半數的人會自動回答:「我是設計師╱老師╱律師,我是數學白痴」就好像這句話能像防止吸血鬼入侵的符咒一樣保衛我們。而另一半的人們,會在我們做簡報時加速略過數字的部份,好能安全地回到暗無天日的世界,繼續默默算數、遠離他人目光。

我們想強調的是,我們與你們並沒有多麼不同。我們只須將數字解讀為更好懂的概念,就會有更多人發現他們並不是數學白痴。畢竟,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數字。我們的經濟、時刻表、交通系統、如何持家、和所有每天會遇到的一切事物,都與數字息息相關。我們可以自行決定是要學習做數字相關的決策,還是繼續茫然以對。但我們卻無法避免面對數字。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大腦嘗試了解數字。

心理上的麻木感
但先言歸正傳。先來看一些有效(和無效)解讀數字的實際案例。從一則讓人感到震驚的統計數字開始看起:美國政府為了鼓勵孩子們每天吃至少五樣蔬果,開
始了一個名為「一天五樣」(5 A Day campaign)的宣傳計畫。麥當勞的宣傳花費比此計畫多了350 倍。

任何讀到上述文字的人,都會認為速食界龍頭麥當勞的宣傳經費比美國政府多出太多了吧。畢竟那是我們唯一看到的資訊――350 倍看似非常多。我們知道速食餐飲業者有龐大的行銷經費,也知道他們花的比健康為導向的宣傳費用多了不少,但20 倍、143 倍、或350 倍,到底差別在哪呢?

當數字越大,我們對數字的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心理學家稱此現象為「物質心理上的麻木感」(psychophysical numbness)。當數字從10 跳到20 時,這里程碑似乎顯得很重要。但當數字從340 同樣增加10,來到350 時,雖然增加的數目相同,但卻毫無感覺⋯⋯這就是所謂的麻木。

這本書的目的正是想傳授數個克服麻木感的小技巧。我們相信你能使用心理學原則來幫助人們理解數字並做出正確判斷。而這就需要正確地詮釋數字。

有許多方式能翻譯不同的語言;有些方式能更有效地詮釋出原文的意義、有些方式可能更加精確、甚至有一些方式可能更加優美。在詮釋數字時也是如此。請看
以下兩個不同的詮釋上述資訊的方式:

對照組1:
詮釋A:
麥當勞的宣傳花費比「一天五樣」宣傳計畫多了350 倍。

詮釋B:
在看電視時,當一個孩童平均看到5 小時又50 分鐘的麥當勞廣告時,他只會接觸到1 分鐘的「一天五樣」宣傳廣告。

詮釋B 比較優秀。比起花費多少,我們在乎的重點是孩童。在轉換經費到時間後,以時間來詮釋350 倍似乎能讓我們更進入狀況。

但詮釋B 也還是有進步空間。5 小時又50 分鐘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而孩子通常不會一次看如此久的電視廣告。在看電視時,廣告並不是連續不間斷的播放,而是夾在節目之中、不斷重播。在領悟到這一點之後,以下的詮釋D 便包含了這樣的見解。

對照組2:
詮釋C:
麥當勞的宣傳花費比「一天五樣」宣傳計畫多了350 倍。

詮釋D:
若是孩童每天都會在電視上看到麥當勞廣告,可能在這一年內只會看過一次關於「一天五樣」的廣告。

用天數來計算數字似乎比較容易理解。我們知道1 天有多長,而且也知道1 年有多長。就連很小的小朋友也知道在每一次過生日之間,會經過非常久的時間。在任何時候,只要能將數字轉換成日期或天數,就能使用早就了解的單位來
計算那些數字。畢竟每個人都了解日期吧。

關於麥當勞的數字詮釋,點出了你在這本書中將會不斷看到的重點:雖然大腦無法即刻對「多出112 倍」、或是「100 萬」這樣的數字做出反應,但在接受過多年教育和文化的心目中,對於這樣的數字,還是有一定的概念。因此,在將112 轉換成時間(1 小時又52 分鐘)或是天數(幾乎4個月)之後,我們還是能了解並做出選擇。在使用上述原則多年後,我們相信幾乎所有艱澀的數字都有相對好懂的類比,能詮釋為更容易記憶、使用、以及和他人討論的方式。

麥當勞的例子,出現在「如何將數字轉換為用時間表示以避免麻木」這個章節,而這僅是這本書會探討的超過30種闡述數字的技巧之一。每章會個別介紹一個簡單的概念,接著會用幾個關於商業、科學、或是運動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並探討之間的些微差異。我們將這本書設計成幫助你詮釋數字的訓練守則;當你需要詮釋重要數字並感到困惑的時候,你也可以迅速地翻閱本書來獲取靈感。.

擺脫知識的詛咒
如果你是少見的數學奇才、在孩提時代便非常熱衷於《金氏世界紀錄》,並甚至多上了很多額外的數學課程(而且還蠻喜歡那些課的),你可以從這些原則當中學到可貴的經驗。許多時候,專家們會因為太過於習慣自己的聰明才智,無法了解對其他人而言,要達到他們的程度簡直比登天還難。研究人員稱此為「知識的詛咒」,而這正是導致溝通不良的原因。當專家需要解釋深入了解的某一區域――例如音樂家表演熟悉的某首歌曲節奏、統計學家講解讓人驚訝的圖表、或是當你的狗想引起你對於某個特殊氣味的注意而不停吠叫――這些專家們往往過度高估受眾對於該領域的認知和專業。

因為這本書的操作模式基於人類直覺,就連深為知識詛咒所苦的專家們也能輕鬆傳授他們的知識。數學能帶領我們跨越人腦的先天缺陷,學習關於這個世界的奧祕。若能使用數學,便多了一項可貴的技能。若能使用數學、還能清楚地向他人解釋那些看似模糊不清的數字,就等於擁有了超能力。超人能透視牆壁,但你卻能讓牆壁不見,好讓大家都能看清在另一端的東西。

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學會如何解釋數字就像是學習柔道或截拳道一樣,讓他們在面對最熱愛使用數字的人們時,有了一項防身利器。光是學會如何要求對方正確的解釋數字――例如:「你能用更具體的方式形容嗎?」、「那每個員工一天會得到多少?」、或是「若是這個圖表代表了我們的總預算, 你可以另外單獨標出這個費用的金額是多少嗎?」――你就不至於全盤皆輸。對手再也無法用一大堆數字壓垮你了。而若是對方尚有良知,他會對擁有了一個值得的對手感到欣慰:沒想到看似文青的教授,竟然這麼懂數學!

對任何人而言,擁有了這項超能力都會是一件好事。想像幾個場景:一位經理為了爭取更多的消費者試用經費而爭執;一位科學家在試著解釋宇宙中的兩個點的位置;一位行銷人員在示範某個企畫的潛在觸及率;又或是有位教練在討
論每天多練習幾分鐘的好處等等。世界正在逐漸充滿了無法用直覺理解的數字;它們會出現在每一個商業領域(從研發到客服)和幾乎所有的人類活動(無論是科學、運動還是政府機構)。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要達到成功端視於能否學會運用數字力的世界中。

第2 課
避免使用數字:若能完美詮釋,就無須使用任何數字

「避免使用數字」。這項建議或許會讓你感到驚訝;就像正在閱讀一本第一頁就寫道「請不要使用任何食物」的食譜一樣。但詮釋數字的目的在於傳遞訊息,不一定需要使用數字來達到此目的。

若曾從海外長途旅行回國,也能體會在機場看到使用熟悉母語的「提領行李」、「美食街」或是「出口」的告示牌時,心中湧出的欣慰感。

數學並不是任何人的母語。在最好的情況下,它也只能成為在學校學習到的第二種語言。越能不在使用數學的情況下,用一般人也能懂的語言來溝通你的訊息,就越能得到越佳的成效。

詮釋數字的祕訣很簡單,就是「不要使用數字」。請將數字轉譯成具體、生動而有意義又好懂的訊息,讓你不再需要使用數字。

下面例子是卡拉在國中的生態自然課學到的。以下的數據使用非常多數字來闡述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水,但只有極少量的水可以被飲用:

在這世界上, 有97.5% 的水都充滿鹽分, 僅有2.5% 是淡水。而在這2.5% 當中,有超過99% 的水都位於冰川或是雪地。整體而言,人類和其他動物實際上
能飲用的水,只佔了世界上的0.025%。

雖然上述的數據很驚人,卻並非特別有記憶點。然而,在經過了20 多年後,卡拉使用了一個又簡單又具體的思想實驗來詮釋數字,成功記住了上述事實:

請想像一個裝滿約1 加侖水的大水瓶。水瓶旁放著3 顆冰塊。水瓶中的水都是鹽水,而那3 顆冰塊代表了世界上的淡水。而人類呢,就只能喝那些冰塊緩緩融化
出來的水珠而已。

這個例子之所以被我們寫進書裡,是因為卡拉在20 年後仍然記得自己當時能學會這世界奧祕的驚喜、以及轉述這個比喻給爸媽、哥哥姊姊、和其他成年人聽、並欣賞驚訝大家表情的樂趣。

稍微休息一下,並一起給當初想出這個數字詮釋的老師或是記者一點掌聲吧。被傳遞出來的訊息是如此簡單;它無需使用任何數字來解釋,但又如此深刻。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在中學時聽過這個比喻的成年人引用。若是數學不好,使用一加侖水瓶的比喻瞬間顯得更加親切好懂。當你看到第一組數據的許多百分比符號和小數點時,是否會瞬間感到恐慌?甚至可能放下這本書,拒絕再繼續閱讀。

然而,在水瓶的例子中,你會更有自信。這不僅是了解它的意思,更是因為你能順利向他人解釋這個例子。無須思考「那是0.0025% 還是0.25% ?哪一個是97.5%、哪個才是99% ?」看到的只有一加侖水瓶、冰、融化出來的水珠。你看,多簡單!

若是數理很強,一開始可能會對人們就這樣遺忘了那些美好的統計數據感到失望。但統計數據仍然還在啊,它們只是暫時被遮蓋起來了,好讓其他人也能感受到它們的美好。

若是你了解數字和人腦運作模式,就能妥善包裝資訊,讓他人深刻地牢記這個重要的環境資訊長達數十年之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