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簡單易懂,本書讓你在日常中徹底發揮高效率!
◎「買二送一」為什麼總是讓你無法抗拒?
◎「囚徒困境」面對這種情形該如何抉擇?
◎「離別情更濃」其實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效率薪資
──薪資成本雖重要,生產效率價更高
某企業廣告徵求業務經理,提出的薪資高於行業平均水準的50%。
結果,該公司收到了88份應徵申請。
•該公司提供優厚待遇的動機是什麼呢?
•這種薪酬策略的經濟邏輯是什麼呢?
►在經濟學裡,這種高薪被稱為「效率薪資」
根據效率薪資理論,如果企業支付高薪資,能產生激勵員工不偷懶的效果。如果因偷懶而被解僱的話,去其他公司就面臨薪資降低的風險,由於薪資上的這種反差,員工就有動力和壓力去努力的工作。
▎商業賽局
──囚徒兩難是困境,協調合作可雙贏
甲和乙是兩個罪犯,合夥入室盜竊後,留下了蛛絲馬跡。
兩人分別被帶到不同的審訊室盤問,他們被告知:
•坦白者判1年,沒坦白者判10年
•若兩人都坦白,由於罪行嚴重,他們都會被判5年
•若兩人都不坦白,由於沒有可靠的證據,他們都會被判2年
結果,兩人都坦白,都被判了5年!
從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說,甲和乙都應不坦白。
為什麼兩人都選擇坦白呢?
►這種結果被稱為「納許均衡」
這是一種非合作均衡。每一方考慮策略時只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策略,而不關心對手的利益。
▎馬太效應
──核心能力須培育,強者趨強顯威力
一位主人出門遠行前,將家業交給三個僕人打理,並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分別給了5,000、2,000和1,000個銀幣。
主人回來時發現,第一和第二個僕人以銀幣作為本錢賺了一倍回來。第三個僕人因恐懼將1,000個銀幣埋藏在地裡。於是,主人奪過第三個僕人的1,000個銀幣,給了已有10,000個銀幣的第一個僕人。
►馬太效應由此引申而來
「凡是有的,還要多給他,讓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走」──《馬太福音》
馬太效應反映了社會上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贏家通吃。
或許正如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
◎本書特色:本書是一本經濟管理知識的普及讀物,詳細的分享了高效率人士的成功法寶──30條效率法則。每一條法則都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案例來解說,展現了中西智慧的融合和知行合一的商學思維。
作者簡介
目次
效率法則之二 規則資本
效率法則之三 柏拉圖改善
效率法則之四 套利交易
效率法則之五 八二法則
效率法則之六 長尾理論
效率法則之七 機會成本
效率法則之八 比較優勢
效率法則之九 供需規律
效率法則之十 貿易互利
效率法則之十一 邊際效用遞減
效率法則之十二 需求彈性
效率法則之十三 沉沒成本無所謂
效率法則之十四 邊際效益遞減
效率法則之十五 經濟附加價值
效率法則之十六 規模經濟
效率法則之十七 學習曲線
效率法則之十八 範圍經濟
效率法則之十九 現值估算
效率法則之二十 位置價值
效率法則之二十一 虧損最小化
效率法則之二十二 委託―代理
效率法則之二十三 效率薪資
效率法則之二十四 股權激勵
效率法則之二十五 商業賽局
效率法則之二十六 完整價值鏈
效率法則之二十七 馬太效應
效率法則之二十八 先行者優勢
效率法則之二十九 競爭均衡
效率法則之三十 看不見的手
書摘/試閱
效率法則之一:理性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森(Paul Samuelson)認為,「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管理是選擇科學的實踐活動,而科學知識則是理性選擇的基石。以下講述一個關於理性選擇的有趣實例。
多年前,美國有一個熱播的電視節目,寬大的舞臺展示了三扇門,節目主持人告訴大家,其中一扇門的後面有一輛豪華型的賓士車,值十幾萬美元。現場的遊戲參與者可以從三扇門中選一扇門,如果選中的門後面有名車,這輛名車就獎勵給他;如果沒選中,他就什麼也得不到。有趣的是,當遊戲參與者挑選了其中一扇門,比如第一扇門,主持人不會馬上打開這扇門,而是按照規則,走過去將他事先知道沒有車的另一扇門打開,比如打開第二扇門。然後,主持人問遊戲參與者,「你想不想從你最初選的第一扇門,換為第三扇門呢?」是換,還是不換?哪一種選擇有更高的成功可能性呢?
或許不少人會憑直覺回答,換與不換,成功的機率都一樣,都是五成。也有人會說,不換,因為第一感覺往往是正確的。還有人會說,當然選擇不換,如果換錯了,後悔莫及,那是多麼的痛悔不已呀。
換與不換的成功機率是不是一樣呢?在這裡需要指出一個錯誤認知。雖然,在二選一的情況下,隨機選擇其中之一的成功機率是一樣的,即五成。但是在已知存在特定條件的情況下,像以上的例子,「二」裡面的其中之一來源不同。這是一種並非完全隨機的情況。那麼,選擇這兩個其中之一的成功率是有重大差異的。
不換是好的抉擇嗎?雖然不換有一定心理暗示的道理。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事件的成功可能性有它的客觀規律,並不與個人的感覺有必然的直接關聯。那麼,到底應不應該換呢?這個似乎簡單的問題,卻具有深刻的科學含義。當時,它引起了美國經濟金融學界、數學和統計學界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結果,研究發現,選擇換的成功可能性要高得多。為什麼呢?
最初選擇時,從三扇門裡面挑出一扇。選任何一扇門而獲得成功的機率都是三分之一。當主持人將另一扇門打開之後,這扇門有車的可能性被完全排除了,原有的三分之一成功機率發生了轉移,並且轉移到了沒選到的最後一扇門上,使最後一扇門有車的機率增加為三分之二,而沒有增加已選那扇門的成功機率。是什麼原因呢?主持人打開另一扇門的行為,並沒有改變參賽者最初選擇的成功可能性,即最初選的那扇門是從三扇門裡隨機挑出來的,仍然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機率;而最後一扇門是在淘汰了沒有車的門之後剩下的,因此具有較高的成功機率。
許多人對以上這個答案難免產生懷疑,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如果將這個遊戲加以延伸,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假設有100扇門,只有一扇門後面有車,最初從這麼多門裡隨機挑選一扇門,毫無疑問,選中有車的門的可能性很小,只有百分之一。儘管有人會有好運氣,剛好選中那扇門。但是,99%的可能性都不會成功。假設遊戲參與者最初選的是第一扇門,主持人走過去把另外沒有車的98扇門都打開,最後剩下一扇×號門和第一扇門,然後問參賽者,「你想不想從你最初選的一扇門,換為×號門呢?」顯而易見,參賽者應當改變選擇,換為×號門,因為有99%的可能性,剩下的×號門後面有車。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資源利用效率的學科。它為企業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實用性的分析工具,科學幫助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明智的比較,從而做出成功率較高的決策,但它並不能保證人們百分之百的成功。儘管如此,人們在理性選擇的實踐過程中,經濟行為會不斷改善,趨向於最佳模式,從而不斷提高經濟效率。經濟效率包括生產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和分配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產品以最低的單位成本生產出來就是生產效率。消費者能夠在邊際生產成本上購買產品就是分配效率。經濟效率的本質是促進生產者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的最大化。
人的經濟理性在於能夠學習和利用科學知識,減少決策和行為的失誤。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指出,「經濟學家的觀點,不管正確還是錯誤的,比一般人所理解的,更強而有力得多。事實上,這個世界幾乎就是由它來統治。實用的人們,以為他們不受知識分子的影響,往往成為過時經濟思想家的奴隸」。也就是說,經濟邏輯是這樣強而有力,以至於統治了人類世界的思維。
理性選擇是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法則。理性選擇不僅反映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的決策上,還更多的表現在追求成功機率高的行為上。例如,人們都支持和鼓勵孩子上大學,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一種典型的理性選擇行為。雖然接受大學教育不能保證一個人可以獲得成功,但是成功的機率要遠高於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人。
經濟學是一種實用的思維方式。它提供了一種分析問題的經濟邏輯視角,具有行為決策的指導作用。舉例來說,在面對對抗或競爭場景的時候,有人會激動的說,「勝利是不可替代的」。其實,這種觀點恰恰反映了爭強好勝的衝動和過少的經濟理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人們應當權衡得失,將需要付出的代價與可能獲得的利益進行比較,如果失大於得,就不必付出沉重的代價去換取勝利。勝利是可以替代的。什麼是勝利的替代品呢?可以是讓步和撤退。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說明了讓步和撤退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你獨自行走在漆黑的小巷裡,一個身強力壯的歹徒拿著一把匕首對你說,「要命?還是要錢?」這時候,除非你是一位武功高強的人,搏鬥所「得」會大於所「失」。否則,作為一個身處險境的普通人,拚命抗爭遠不如選擇退讓,保住性命就是最大的勝利。有這樣一句著名的話,「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它深刻的詮釋了做事必須權衡利弊的基本經濟邏輯。許多經歷過股市大起大落的股民,更會對這句臺詞產生認同和共鳴。
經濟決策原理第一條:經濟邏輯要掌握,理性選擇勝算多。
效率法則之二:規則資本
17世紀末,英國陸續將大批的犯人透過海運流放到澳洲。最初,英國政府規定,私營船主按被帶上船的犯人的實際數量獲取運費。由於利欲薰心,私營船主不僅將過多的犯人塞滿船艙,而且肆意剋扣犯人的食物和藥品,造成大量犯人中途死亡。更有甚者,有的船主慘無人道,在離港後將犯人活活的扔進大海。因此,在控制開銷的前提下,降低犯人在運送過程中的死亡率,成為當時英國政府的一道難題。
顯然,一種簡單的措施是增加食物,改善醫療條件,但這會提高運輸成本,同時也不能阻止私營船主在航程中動手腳;另一種措施是增派船上政府管理人員來監督船主,但這會加重公共財政負擔,並且難於防範派管人員不受私欲驅使而被船主收買。再一種辦法是禁止私營船主運送犯人,直接由政府船隻運送,這樣做雖然可以保證犯人的安全,但運送的成本卻更加高昂了。
經過反覆研判,英國政府終於制定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新規則。根據新規則,私營船主按到達澳洲時活著下船的犯人數收取運費。這樣一來,為了獲取最大利潤,私營船主想方設法使最多的犯人活著抵達目的地。結果,運往澳洲的犯人存活率大幅上升。在實施新規則之前,死亡率最高時達到94%。在新規則實施後死亡率最低時只有1%。
由此可見,「遊戲規則」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遊戲規則,可以因勢利導,擇優汰劣,既有利於經營者,也有利於消費者,同時也有利於監管者,從而極大的促進社會福利。一個不合適的遊戲規則,會滋生惡意,助長惡行,損人利己,從而導致劣勝優汰,效率低下,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規則是一個社會組織內大多數成員認可和遵守的規範。社會組織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家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系統的規則形成制度,所以,經濟學裡的「制度資本」(system capital)實際上就是宏觀層面上的「規則資本」。簡而言之,聚焦於經濟行為的良好規則是一種增值的社會資本,透過社會組織成員的傾向性行動來實現社會組織的共同利益。制度是關於社會活動秩序和利益分配的強制性安排,它建立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之上。良好的規則制度,是企業保持競爭力和持久活力的必要條件,是一個國家保持長期經濟成長的保障。
人們的行為模式是由利益分配規則塑造的,有什麼樣的規則,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行為,這就是規則資本法則。
前些年,筆者在不同的課堂裡進行了幾十次這樣一種模擬實驗:拍賣一美元硬幣。基本方式是採用英式拍賣,即競價由低到高。學生作為競買者,可以自由出價,目標是以最高價獲取這枚硬幣,支付款作為班費。按照一般的英式拍賣規則,出價最高者支付後獲得拍賣品。不過,模擬實驗對英式拍賣的規則進行了修改,特別規定:出價第二高者必須支付,但不能得到任何東西。雖然一美元硬幣的價值大約30元臺幣,但最終拍賣價格都遠遠的超過了這個市場匯率水準,常常在300元左右成交,有幾次甚至達到1,500元的高價。為什麼拍賣品會以高於其價值幾倍或幾十倍價格成交?顯然,根本原因是源於遊戲規則的改變。由於出價第二高者必須支付,而又不能得到拍賣品或其他東西,因此,為了避免「白付錢」,競買者會不斷抬高價格,產生了極高的溢價。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的經濟行為取決於遊戲規則,改變遊戲規則就會改變人們的決策和行為。
有人說,溝通是管理的首要工具。這有些言過其實了。實際上,遊戲規則才是管理最重要的工具,而溝通則是管理的第二重要手段。要經營管理好一個企業,就必須首先制定行之有效的遊戲規則,從而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遊戲規則必須與時俱進,正如世界傑出的經理人傑克•威爾許在他的自傳裡所說的:「在新時代,要改變遊戲規則,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經濟決策原理第二條:行為要靠規則定,擇優淘劣是關鍵。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