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當代攝影景觀1980-2020(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當代攝影景觀1980-2020(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88 元
定價
:NT$ 1128 元
優惠價
8798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早在20世紀初,郎靜山、莊學本等一代攝影人便開始了對中國攝影現代性的追尋,而這種集體努力因戰爭的爆發而被迫中斷。直到1980年代,隨著“四月影會”“陜西群體”“北河盟”等民間攝影團體的涌現,中國攝影未完成的現代轉型才得以重新啟動。

四十年間,中國當代攝影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何種探索?

《中國當代攝影景觀(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顧與梳理,以專題討論和個案研究兩條線索,勾勒中國當代攝影圖景。

10個主題,細致剖析紀實攝影、肖像攝影、都市攝影等攝影類型的發展,敏銳把握攝影在呈現都市景觀、身體、家族記憶等議題上的特質與嘗試。

13篇個案研究,既有當代紀實攝影坐標式人物侯登科、長期關注國人群像的劉錚,也有挪用中國傳統繪畫表現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現多樣且生動的攝影實踐。


作者簡介

顧錚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畢業於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曾任第56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終評評委。2017—2018年度哈佛燕京訪問學者。2019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第九屆中國藝術史海因茨•葛策杰出客座教授。曾獲得2001年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及2007年第一屆沙飛攝影獎學術獎。著有《世界攝影史》《城市表情》等多部專著,並在國內外策劃多個攝影展覽。


名人/編輯推薦

·著名攝影史家顧錚集大成之作,中國當代攝影史書寫新篇章

·以國際化視野,多角度勾勒中國當代攝影脈絡;敏銳捕捉攝影發展趨勢,深刻反思攝影生態

·巫鴻、陳傳興、陳丹青、郭力昕、李公明、楊小彥、劉樹勇、晉永權、海杰、董冰峰 誠摯推薦


序(節選)


從1980年代中期以來,無論是作為攝影者還是作為攝影書寫者,自忖介入中國當代攝影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這一路下來,林林總總寫了也有不少文章。有些是為參與會議所寫,有些是期刊論文,有些是各種機緣的產物。這些文章的寫作,都持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如果不是就個案而是就現象所寫的話,也努力嘗試給出有關現象的一個具廣度也具深度的圖景。但畢竟中國當代攝影的場面宏闊,實踐豐厚,以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做到全面涵蓋。此次有機會將一些文章結集成書,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在對這些有關攝影的書寫做出反思的前提下,通過編輯以令這些文章對於中國當代攝影的現狀與生態有一個更好的呈現,同時,也希望能夠提示自己對攝影書寫的反思。

因此,首先考慮到的是將一些文章視其內容,以議題加以歸結,達成某種宏觀圖景的鋪陳。但限於能力與視野,以宏觀形式所呈現的,當然存在掛一漏萬的問題。為避免“省略了微觀的宏觀”(朱偉語)的此一宿命的弊端,我也努力將過去我個人對於一些攝影家、藝術家的評論與分析,作為個案部分設立,以求達到“宏觀”與“微觀”某種程度的平衡。

本書在整體構成上,分為“現象”與“個案”兩個部分,也是出於宏觀與微觀“平衡”的考慮。而且由於寫作時間上的關係,許多“宏觀”性的文章已經有了越發不“宏觀”的問題。如何彌補這種不足,我將在下面努力通過對於作為宏觀“現象”的各部分章節的“再”審視,加入一些新的實踐的介紹,爭取有所彌補。

第一章“重新啟動——關於1980 年代的中國攝影”,是應黃銳先生所邀為他在德國出版的一本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冊所寫,在此作為本書“現象”部分的第一章,試圖給出本書的一個整體背景。中國當代攝影的時期分類,或許有各種分法,但1980年代一定會被視為起步階段,這點當無疑義。如果我們要梳理已經成為當代史的一部分的中國當代攝影的歷史,希望今後有更多的當事人以各種方式來回憶與反思。攝影的歷史研究需要更多的當事者的回憶材料以及各種史料的發掘,而且,即使現在開始,在我覺得也已經稍有遲緩之感了。

第二章“在現實與記憶之間——1990 年代的中國紀實攝影”是2000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當時,中國紀實攝影的發展有著相當迅猛的勢頭,也引起了國際的關注。我的這篇論文從討論現實與記憶之關係出發來審視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在一定程度上為審視紀實攝影這一面對複雜的社會變動而攝與記的手段提供了思考的材料。從那時以來,中國的紀實攝影以更為豐富多變的方式展開。這些展開,有相當一部分在以下章節中以不同方式有所涉及。但也有一些攝影家的實踐,因為包括時間在內的各種原因,無法在此章節以及之後的各章節中得到闡釋。就現在所想到,希望以下作品,如劉立宏呈現的東北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自然)的消失,駱丹沿318 國道所展開的對於各地的觀察,陳榮輝與趙智等人有關東北現狀的紀實攝影等實踐,能夠引起有心者進一步的關注、討論與研究。

隨著紀實攝影的展開,一些特定題材或物件因為其社會關注度上升而成為更為明確的聚焦點。比如,在高速展開的城市化進程中,都市就成了許多攝影家的重要題材。第三章“中國當代攝影中的都市景觀”,集中處理了攝影家如何面對都市這一極為重要的題材。由於他們的大量工作的積累,也許我們現在可以將“都市攝影”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加以深切審視了。由於本文成文較早,後來大量涌現的中國都市攝影實踐者沒有能夠及時納入視野。如許海峰、嚴懌波、戴建勇(Coca)、鄭知淵、倪衛華、馮立、唐晶等人的攝影實踐,都給進一步思考中國都市攝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考察材料。

第四章“‘攝影, 就是你的私生活;私生活,就在你的攝影中!’——中國私攝影論”,聚焦於新世紀最初十年間攝影在年輕人手中作為一種自我表現形式的展開。受各種原因限制,有關“私”的攝影實踐,不可避免地在開始階段有其稚嫩一面,但其活力與活潑同樣不可忽視。文章發表之後,又有羅洋、陳哲等人的攝影,進一步將私性與身體以及個體心性之間的交集,包括身體疼痛與心理創傷等議題,被她們以個人獨特的視角與主觀意識強烈的攝影語言呈現出來。

身體在攝影的觀看中始終占據重要的位置,中外皆然。本書第五章“呈現、定義與重構——中國當代攝影中的身體”,為中國當代攝影如何面對身體以及處理這個題材勾勒出一幅較為寬闊的圖景。在這裡,也許值得將廖逸君的最新工作作為此章節的補充,以豐富我們對於這方面實踐的認識。她的一反男女關係通常的男主女從的雙人肖像套路,以女性(攝影家自身)所主導的她與日本男友的通過各種身體姿態所形成的結合,既在視覺上出以驚奇,也顛覆通常對於男女力量對比關係的認知,因此引起廣泛的關注。需要指出的是,包含在第四章與第五章這兩章裡的各位攝影家的實踐,其實存在方方面面的交集,在許多情況下身體與“私性”並不可以截然分開。

第六章“作為人性探索、社會透鏡以及影像實驗的肖像攝影”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於2013年所辦的“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主題展覽圖錄所寫。因為該大展具回顧性質,因此文章也努力在時間上與此展所涵蓋的三十年保持一致。當然,本章節所作論述與作品、作者選擇,也受限於攝影媒介本身、個人視野與篇幅等因素。

當代中國的社會變動,強烈作用於空間生產的一系列社會實踐,既存在對於已有景觀的破壞與拆毀,也有新景觀的生產與再造。而新舊景觀的糅合所產生的“奇觀”,於攝影的“志異”性來得特別的相宜。第七章“當代攝影的‘空間轉向’”,試圖對進入新世紀後出現的以結合自然與社會景觀的更偏向社會景象的一種紀實攝影現象加以理論上的探討。這種“空間轉向”後來在樣式上被命名為“景觀攝影”,一度成為一種流行之後甚至被出現大量模仿而成為套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景觀攝影”也可以認為是不同於之前的以各種社會議題為主題的“新紀實攝影”,許多優秀作品展示了攝影家對於“紀實”概念的突破與反思,也在攝影語言的開發上有了新的貢獻。這當中,張曉、張克純、劉珂、嚴明、木格等人的作品,都力圖通過對於景觀的具主體性的描述與凝視,強化與突出其超現實的一面,加上尤其是其中一些人在色彩上的獨特處理,來突出自己對於自然、社會以及人這三者相互交纏的新景觀的感受與看法。而塔可的《詩山河考》(2011),則以追溯《詩經》經典中的地理景觀的方式,更展開一種視覺上的文化尋根,其氣息又迥然有別於其他攝影家的“景觀攝影”作品,並賦予“空間轉向”以新的意義。

……

第九章“還原與變形、再造‘新聞’與新聞‘再事件化’——當代藝術與攝影中的新聞‘再處理’”,本意想要思考在圖像信息泛濫的情況下,攝影家與藝術家們是如何因勢利導,將圖像這一第二現實納入自己的創作中,使人們得以再思圖像與生活的關係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圖像的問題。

攝影能夠成為虛構的手段,要拜數碼成像技術的高度發展所賜。第十章“虛構、審視與反思——有關中國當代攝影與數碼技術之關係的思考”,討論的就是數碼技術的影響之於攝影的虛構可能。在此提起一位攝影家的工作以作本章補充。劉思麟的《我無處不在》系列(2012年起)通過數碼手段,將自己的個人形象植入到一系列中外歷史照片中,她以出沒於歷史人物身邊的自我形象、將因她的“潛入”而被改篡的歷史圖像,對歷史圖像與歷史本身展開戲謔性處理,同時又重新審視了歷史與現實的關係。

……

在就“現象”部分的各個章節做了介紹後,現就“個案”部分的各篇文章做一說明。

有關侯登科的攝影的文章是應《讀書》雜志之邀所寫,我個人現在當然於他的攝影有更多的看法,但這裡仍保持原樣。有關劉錚的文章是我應邀為他的英文版攝影畫冊《劉錚》所寫,然後又經增刪,加上與姜健的《主人》比較的部分,成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有關邵逸農與慕辰的攝影的文章,則發表於《天涯》雜志上。如我所寫劉錚的攝影一樣,收入本書的我的一些個案部分的文章,都是為攝影家的圖錄所寫,這其中包括了有關洪磊、蔡東東、秦一峰、汪遠強等人攝影的文章。而有些文章,則因為各種機會而有了寫作的可能,如有關鳥頭小組、邢丹文和王國鋒的攝影實踐的文章。

在此要特別指出,有關楊福東的文章是為我於2012 年在OCAT上海館策劃的其個展“斷章取義”(2016)圖錄所寫。此展由今已去世的黃專先生交付於我,至今仍然清晰記得他抱病堅持出席開幕式的樣子。我與黃專的交往始於1980 年代。1990 年代我在日本留學時,他來東京,我在大阪,當時曾經有過長時通話。我與他有過多次愉快的合作,包括了楊福東上海個展、曾力深圳個展、谷文達藝術研討會、張曉剛圖錄撰文等。我們的合作領域橫跨當代藝術與攝影,他的敏銳、堅毅與專注一直是我所敬佩的,也一直鼓勵我做好自己的工作。黃專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貢獻已經成為我們的寶貴遺產。願黃專先生在天之靈安息。

這麼多年來,就中外攝影家的工作寫了不少文章,可惜由於篇幅所限,無法全部收入本書。收入本書的個案,一定程度上稍稍考慮到攝影的各個樣式的平衡,以便大家既可以了解中國當代攝影的發展與現況,也可進一步了解我對於這些不同攝影樣式的理解,當然這同時也暴露了我的個人局限。希望以後有機會將沒有收入本書的文章,能夠以某種方式成書。

在此向提供了各種機會而促成這些文章的各位攝影家、學者、評論家、策展人以及各位編輯表達由衷的感謝!各位大名在此不一一列舉。在此也要特別感謝文景編輯王萌女士的堅忍與耐心,令這本拖拉有三年之久的書見了天日。

2020年庚子疫情未靖之秋日


目次

序 7

上編 現象

第一章 重新啟動——關於1980 年代的中國攝影 31

第二章 在現實與記憶之間——1990 年代的中國紀實攝影 51

第三章 中國當代攝影中的都市景觀 75

第四章 “攝影,就是你的私生活;私生活,就在你的攝影中!”——中國私攝影論 97

第五章 呈現、定義與重構——中國當代攝影中的身體 119

第六章 作為人性探索、社會透鏡以及影像實驗的肖像攝影 139

第七章 當代攝影的“空間轉向” 163

第八章 “我想如果他還活著,肯定會將我殺死。”——中國當代攝影中的家庭與家族 187

第九章 還原與變形、再造“新聞”與新聞“再事件化”——當代藝術與攝影中的新聞“再處理” 203

第十章 虛構、審視與反思——有關中國當代攝影與數碼技術之關係的思考 221

下編 個案

第十一章 “出”“入”之間的張力與“邊緣”的意義——關於侯登科的攝影 243

第十二章 記憶·身體·意識形態——關於劉錚的《國人》 255

第十三章 都市裡的“遊手好閑者”——論陸元敏的街頭攝影(外一章) 277

第十四章 激活記憶,為了民族的自我救贖——論邵逸農與慕辰的攝影 291

第十五章 從滴血的死鳥到未園的闖入者——洪磊的攝影歷程 303

第十六章 顯影中國的現實——論邢丹文的藝術實踐 317

第十七章 “格是阿拉格上海!”——看鳥頭小組的《新村》 329

第十八章 來自“偶發的啟發”——關於楊福東的攝影與影像裝置 341

第十九章 烏托邦、“人素”奇觀與歷史真相的精度——論王國鋒的藝術實踐 363

第二十章 從《海岸線》《信封》到《關於故鄉》——論張曉的創作及其轉型 377

第二十一章 觀看的意義與挪用的歡愉——關於蔡東東的攝影 389

第二十二章 讓我們看見負的存在、意義與價值——論秦一峰的負片創作 401

第二十三章 在地志異——關於汪遠強的徽州攝影 41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8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