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經濟大未來:國旗跟著貿易前進,掌控貨櫃運輸,軍備戰略,電纜數據及海底能源才能成為世界霸權
商品資訊
系列名:綠蠹魚Read It
ISBN13:9789573298465
替代書名:To Rule the Waves: How Control of the World’s Oceans Shapes the Fate of the Superpowers
出版社:遠流
作者:布魯斯‧瓊斯
譯者:林添貴
出版日:2022/10/28
裝訂/頁數:平裝/464頁
規格:21cm*14.8cm*2.5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獲商業周刊1823期書摘推薦★
一本全面揭露美、中、日、俄、英等大國
長年鬥爭「海洋控制」背後真正的原由
從爭海爭港、到爭貨櫃
從較量海軍軍備、到比拚海底的護國神山
透過海權和海經的全面爬梳,掌握改寫全球商業的運作模式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依賴「海洋運輸」。當一個四十英尺鋼製貨櫃在亞洲裝載二十噸貨物,可以無遠弗屆送到世界各地時,誰是最後真正龐大利益的獲利國,引爆了全球海權利益的大鬥爭。
為了親眼目睹這個「新海洋時代」,作者規劃了十天的海洋航行,他搭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船「快桅集團馬德里號」,穿越世界爭議最大的西太平洋海域:新加坡海峽、南海、菲律賓海、和東海。而那次航行的海域構成了本書的每一部分。
深探海軍、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和氣候變遷
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牽引人類未來
本書不只討論海洋,更以海權背後的經濟為主軸,更細談貨櫃、深海能量、海軍軍備、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開發和氣候變遷……等等議題。海洋播映出時代的變動,也顯露出歷史的陰影,更是觀察全球化地緣政治變化的稜鏡。而控制海洋,才能掌控未來世界的經濟和大權。
**
本書從三個主要論述切入:
1,經濟(全球商務模式)
全球化的商務流通九成依靠海運,海上貿易透過以兆計算的貨運船經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流通全球。不僅揭示了其龐大的海洋利益,更因保護海上貿易需求,引發全球海軍軍備競賽。
2,政治(海洋地緣政治和角色)
世界海洋政經變化加劇美、中抗衡。從南海到太平洋,兩方勢力如何管理海軍競爭,將影響21世紀上半葉的世界局勢。本書深入探討全球化地緣政治的變化與角力狀況。
3,現代通信與能源問題
海洋對「現代通信」和「能源問題」,至關重要。 現代商業:互聯網、金融、智慧手機與海洋密不分分,全球九成數據都是通過海底電纜傳輸。海洋也在能源問題上扮演要角(海底的石油、天然氣),而開發影響造成的炭的排量和塩的吸收,更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正影響地球生態的每一個層面,如何在溫暖氣候中生活和工作,也將成為未來大國首要的課題。
**
本書一開場,便呈現一個戲劇性的畫面:由「站立在熱帶雨林中的一個貨櫃箱」揭開序幕,華麗地展演了,所謂海上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在熱帶雨林的中央,我們看到了證據。事實也證明了散裝航運已經改變世界經濟、且正在改變世界政治。
幾個世紀以來,海洋是帝國爭奪霸權的大棋盤。早在核子時代,「空軍力量」和「飛彈系統」主宰了我們對安全的憂慮。就美國而言,經濟主要由國內生產驅動,北美大陸縱橫交錯的卡車和鐵路,是商業運輸的主要模式。
然而,這一切都變了。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與「海上流動」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布魯斯‧瓊斯 (Bruce D. Jones) 指出,自十六世紀以來,各國一直存在地緣政治力量的爭奪。貿易的互連因素(90%的產品透過海運外銷)、軍事安全、對新能源的尋求,以及環境變遷造成海水上升(大部份的海軍基地在海平面),揭示未來超級大國的命運與世界海洋變化息息相關。
我們這個時代面臨了軍事力量、經濟主導地位、氣候變遷,三大地緣政治鬥爭。這三大鬥爭正在「海洋之上」、「海洋之內」和「海洋之下」展開。而最終主宰海洋、進而設定未來世界經濟條件的,則是最強的世界霸主。
一本全面揭露美、中、日、俄、英等大國
長年鬥爭「海洋控制」背後真正的原由
從爭海爭港、到爭貨櫃
從較量海軍軍備、到比拚海底的護國神山
透過海權和海經的全面爬梳,掌握改寫全球商業的運作模式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依賴「海洋運輸」。當一個四十英尺鋼製貨櫃在亞洲裝載二十噸貨物,可以無遠弗屆送到世界各地時,誰是最後真正龐大利益的獲利國,引爆了全球海權利益的大鬥爭。
為了親眼目睹這個「新海洋時代」,作者規劃了十天的海洋航行,他搭上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船「快桅集團馬德里號」,穿越世界爭議最大的西太平洋海域:新加坡海峽、南海、菲律賓海、和東海。而那次航行的海域構成了本書的每一部分。
深探海軍、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和氣候變遷
如何相互作用,如何牽引人類未來
本書不只討論海洋,更以海權背後的經濟為主軸,更細談貨櫃、深海能量、海軍軍備、商業運輸、數據電纜、海底能源開發和氣候變遷……等等議題。海洋播映出時代的變動,也顯露出歷史的陰影,更是觀察全球化地緣政治變化的稜鏡。而控制海洋,才能掌控未來世界的經濟和大權。
**
本書從三個主要論述切入:
1,經濟(全球商務模式)
全球化的商務流通九成依靠海運,海上貿易透過以兆計算的貨運船經過大西洋和太平洋,流通全球。不僅揭示了其龐大的海洋利益,更因保護海上貿易需求,引發全球海軍軍備競賽。
2,政治(海洋地緣政治和角色)
世界海洋政經變化加劇美、中抗衡。從南海到太平洋,兩方勢力如何管理海軍競爭,將影響21世紀上半葉的世界局勢。本書深入探討全球化地緣政治的變化與角力狀況。
3,現代通信與能源問題
海洋對「現代通信」和「能源問題」,至關重要。 現代商業:互聯網、金融、智慧手機與海洋密不分分,全球九成數據都是通過海底電纜傳輸。海洋也在能源問題上扮演要角(海底的石油、天然氣),而開發影響造成的炭的排量和塩的吸收,更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正影響地球生態的每一個層面,如何在溫暖氣候中生活和工作,也將成為未來大國首要的課題。
**
本書一開場,便呈現一個戲劇性的畫面:由「站立在熱帶雨林中的一個貨櫃箱」揭開序幕,華麗地展演了,所謂海上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在熱帶雨林的中央,我們看到了證據。事實也證明了散裝航運已經改變世界經濟、且正在改變世界政治。
幾個世紀以來,海洋是帝國爭奪霸權的大棋盤。早在核子時代,「空軍力量」和「飛彈系統」主宰了我們對安全的憂慮。就美國而言,經濟主要由國內生產驅動,北美大陸縱橫交錯的卡車和鐵路,是商業運輸的主要模式。
然而,這一切都變了。
全球九成以上的商務和能源貿易,都與「海上流動」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布魯斯‧瓊斯 (Bruce D. Jones) 指出,自十六世紀以來,各國一直存在地緣政治力量的爭奪。貿易的互連因素(90%的產品透過海運外銷)、軍事安全、對新能源的尋求,以及環境變遷造成海水上升(大部份的海軍基地在海平面),揭示未來超級大國的命運與世界海洋變化息息相關。
我們這個時代面臨了軍事力量、經濟主導地位、氣候變遷,三大地緣政治鬥爭。這三大鬥爭正在「海洋之上」、「海洋之內」和「海洋之下」展開。而最終主宰海洋、進而設定未來世界經濟條件的,則是最強的世界霸主。
作者簡介
布魯斯‧瓊斯 (Bruce D. Jones)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秩序和戰略計劃資深研究員和對外政策副主席,也是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顧問教授。他的研究專業和政策經驗是國際安全,尤其是中、美政策、國際秩序,以及大國關係等。
其著作,包括:《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Strategy》和《Still Ours to Lead: America, Rising Power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Rivalry and Restraint》等書。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秩序和戰略計劃資深研究員和對外政策副主席,也是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伯格里國際問題研究所顧問教授。他的研究專業和政策經驗是國際安全,尤其是中、美政策、國際秩序,以及大國關係等。
其著作,包括:《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Strategy》和《Still Ours to Lead: America, Rising Power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Rivalry and Restraint》等書。
目次
導讀
好評推薦
序幕 叢林中的一個貨櫃箱
第一部 來自未來的新聞
第一章 北極的祕密
第二章 外圍;或將美國邊境往外推
第三章 繪製今天的世界: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第二部 圍堵世界――一九五六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四章 西潮升起 散裝貨運和西方財富(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八〇年)
第五章 全球化的大班 貨櫃化與亞洲的崛起(一九八〇年至二〇一二年)
第六章 大鎖國 洋山港和中國盛況再現(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七章 供應全球之船 貨櫃如何改造貿易 (二〇一七年至今)
第三部 國旗跟著貿易前進
第八章 二十一世紀海盜 全球貿易之保衛 (二〇〇五年至二〇〇九年)
第九章 近海 重回海上強權的中國(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五年)
第十章 美國的內湖 西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海戰(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十一章 征服四海 面對全球布局的中國海軍(二〇一七年迄今)
第四部 海洋的力量
第十二章 海洋的鹽
第十三章 海洋學與國力
第十四章 暖化的海水日益上升
結 論
註 解
好評推薦
序幕 叢林中的一個貨櫃箱
第一部 來自未來的新聞
第一章 北極的祕密
第二章 外圍;或將美國邊境往外推
第三章 繪製今天的世界: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第二部 圍堵世界――一九五六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四章 西潮升起 散裝貨運和西方財富(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八〇年)
第五章 全球化的大班 貨櫃化與亞洲的崛起(一九八〇年至二〇一二年)
第六章 大鎖國 洋山港和中國盛況再現(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七章 供應全球之船 貨櫃如何改造貿易 (二〇一七年至今)
第三部 國旗跟著貿易前進
第八章 二十一世紀海盜 全球貿易之保衛 (二〇〇五年至二〇〇九年)
第九章 近海 重回海上強權的中國(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五年)
第十章 美國的內湖 西太平洋及其他地區的海戰(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七年)
第十一章 征服四海 面對全球布局的中國海軍(二〇一七年迄今)
第四部 海洋的力量
第十二章 海洋的鹽
第十三章 海洋學與國力
第十四章 暖化的海水日益上升
結 論
註 解
書摘/試閱
序幕 叢林中的一個貨櫃箱
亞馬遜中心距離大洋逾一千哩遠。想到達中心,必須先搭飛機到雨林正中央,巴西的瑪瑙斯(Manuas)。一六六九年,葡萄牙探險家在瑪瑙斯建立城堡,頭一百五十年,它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據點,一直到工業革命,大家對亞馬遜運送回國的橡膠樹產生需求,它才嶄露頭角。橡膠可折彎、可隨意塑形、用途廣泛,成為工業化的重要成分,當時只能從亞馬遜地區採購、別地方還真找不到。在隨後的利潤競爭中,德國、葡萄牙和美國商人為爭奪亞馬遜橡膠樹,瑪瑙斯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商業中心。直到今天,仍可見到那個時期的化石裝飾著這座城市――譬如,一座巴伐利亞城堡風格的七層樓豪宅、一座仿巴黎列渥中央市場 (Les Halles) 建造的市場建築,以及一座粉紅色和白色的亞馬遜歌劇院(Teatro Amazonas),歌劇院由三萬三千塊瓷磚覆蓋的圓頂,以巴西國旗的黃色、綠色和藍色繪製――這是帝國晚期令人相當驚訝的奇蹟之一。這是一個集荒野、工業和古怪於一身的堅韌城市,四周環繞著一千五百多哩的熱帶雨林。
廣闊的熱帶雨林只被亞馬遜河打破,亞馬遜河沿著瑪瑙斯岸邊流淌,三哩寬、七百呎深――它既不是亞馬遜河最寬、也不是最深的一段,但流動的水量仍然相當驚人。瑪瑙斯還濱臨另一條河流尼格羅河(Rio Negro)〔或稱黑河(Black River)〕,尼格羅河從哥倫比亞高地往西南綿延一千四百哩,匯入亞馬遜河。它的名字來源於河水的顏色,一種半透明的巧克力黑色,就像有人把全世界的可口可樂倒入河床一樣。兩條河流在瑪瑙斯相會,開始匯流的地方卻出現一種奇異的自然現象。在三哩半的空間內,兩條河流流經同一條寬闊的河道,但各自的河水並不混合:它們並排流動,一條呈現白堊色和沙色,另一條又細且黑――這兩條平行的河水湧動,接觸時偶爾出現漩渦一起旋轉,但不混合。這是由於兩個水體的密度極其不同所造成的,一個水體在熱帶雨林的上游漫長流動,積聚了大量的植物殘渣;另一個從山上漫長地下降時,除了礦物質以外,任何東西都被它沖刷乾淨了。在瑪瑙斯,稱它為「水的交匯」(Meeting of the Waters),不過這個字詞很難充分表達出此一奇妙的奇特景象。
觀光客可以乘坐河船出海觀賞「水之交匯」景色,以及它所吸引的水生生物。特別吸引人的是亞馬遜特有的粉紅海豚亞種。牠們集中在兩條河流的交匯處,這兒兩條河流交匯混合在一起,產生大量可供牠們食用的魚類。巨大的亞馬遜皮拉魯庫魚(pirarucu)〔巴西骨舌魚(arapaima)〕是海豚的主食,也是瑪瑙斯餐廳中供應的珍饌美食。
在這裡,在這座偏遠城市詭異的風味和熱帶雨林的壯觀景色中,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一個熟悉的景象:一堆天藍色的金屬貨櫃箱,整齊地堆放在一艘小型貨櫃船上,逆流而上。這些箱子的顏色和標誌――天藍底色上有白色七角星――立刻讓人辨識出來,它是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航運業龍頭「快桅集團公司」(Maersk)的象徵,而哥本哈根距離瑪瑙斯足足有六千英哩之遙。
快桅集團遍布全球,並沒有讓我感到驚訝,但是在亞馬遜河上游一千五百哩的一艘運輸船甲板上看到它的貨櫃箱,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如果說,現代全球化已經滲透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有什麼明顯的象徵,那肯定非它莫屬。眼前這一幕確立了我在理智上已經理解、而內心裡還未全然堅信的一件事:海上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在熱帶雨林的中央,我們看到了證據。
*****
貨櫃箱現在是現代世界無處不在的特徵。一旦開始尋找它們,就不可能看不到它們。沿著美國或歐洲的公路和小路行駛,會發現這些貨櫃箱隨處可見。十八輪大貨車是美國大陸卡車運輸歷史的傳奇部分。但它已經由「原動機」(prime mover) 取代了――所謂「原動機」指的是一輛平板卡車,拖著一個這樣的貨櫃箱。貨櫃箱也改造了鐵路:在路口觀看火車運輸時,一定會在這些貨運列車上看到兩層高的貨櫃箱上的快桅集團標誌,旁邊還有來自台灣、韓國、南非、德國和其他許多地方的貨櫃箱。有一個二級市場,將貨櫃箱用於住家和工業設計用途。甚至可以在透過亞馬遜網路,購買二手的貨櫃箱。但從本質上講,它們是全球貿易的一種工具――最明顯的工具,但事實證明遠非唯一的工具,散裝航運已經改變世界經濟――並且正在開始改變世界政治。
西方貿易滲入巴西中央,只是過去三十年間出現的更廣泛現象的一部分。巴西是在冷戰結束時,決定開放經濟、並加入全球化漩渦的幾個重要的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則是另外兩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超過二十五億人進入全球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中許多變化都是有益的。中國、印度和巴西使超過五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創造出全球中產階級。由於世界經濟不斷擴張,以及中國對自然資源的巨大需求和廉價製成品的出口,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擺脫了貧困――全球航運的變化使這種動力成為可能。在成長為經濟大國之後,中國幫助美國度過全球金融危機,而且中國的增長幫助世界其他地區從這場衝擊中復甦。新加坡外交官出身的作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是針對亞洲崛起深度研究的歷史學者,在他的著作《大匯合》(The Great Convergence)中,將一句古老的格言「潮起船升」應用於現代全球化現象,獲得相當的迴響。
潮汐對於全球經濟不斷變化的故事的第二部分――能源――也至關重要。
雖然不是發生在亞馬遜地區,巴西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境外的深海能源探勘,首先在巴西東海岸大陸棚的緩坡上進行。將其他國家拉入全球化代表著巨大的經濟增長,它反過來又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過去十年中,從巴西到中國東海、再到北極海,進入海洋深處鋪設管道開採這些燃料新供應,一直是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關鍵部分。
但同樣也是從海洋中出現的早期跡象顯示,這些大國崛起――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大國的恢復――並不盡然平順。二〇〇九年,中國對南中國海的一大片海域提出了全面的主權主張,聲稱自古以來它即擁有歷史權利,然而其他幾個國家也聲稱它們擁有權利,這片水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也由美國海軍主宰。中國這項舉動預示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國之間的競爭將愈演愈烈――這場美中競爭首先在亞洲具有爭議的海域展開。
在南海日益緊張的局勢,以及全球海上貿易規模和能源開發之間,我開始意識到遍及世界海洋各個角落的貨櫃交易,對時代變遷的性質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就在這裡,在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中央,出現這些全球壓力的象徵,一堆不起眼的貨櫃箱隱藏在顯而易見的地方。
亞馬遜中心距離大洋逾一千哩遠。想到達中心,必須先搭飛機到雨林正中央,巴西的瑪瑙斯(Manuas)。一六六九年,葡萄牙探險家在瑪瑙斯建立城堡,頭一百五十年,它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據點,一直到工業革命,大家對亞馬遜運送回國的橡膠樹產生需求,它才嶄露頭角。橡膠可折彎、可隨意塑形、用途廣泛,成為工業化的重要成分,當時只能從亞馬遜地區採購、別地方還真找不到。在隨後的利潤競爭中,德國、葡萄牙和美國商人為爭奪亞馬遜橡膠樹,瑪瑙斯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商業中心。直到今天,仍可見到那個時期的化石裝飾著這座城市――譬如,一座巴伐利亞城堡風格的七層樓豪宅、一座仿巴黎列渥中央市場 (Les Halles) 建造的市場建築,以及一座粉紅色和白色的亞馬遜歌劇院(Teatro Amazonas),歌劇院由三萬三千塊瓷磚覆蓋的圓頂,以巴西國旗的黃色、綠色和藍色繪製――這是帝國晚期令人相當驚訝的奇蹟之一。這是一個集荒野、工業和古怪於一身的堅韌城市,四周環繞著一千五百多哩的熱帶雨林。
廣闊的熱帶雨林只被亞馬遜河打破,亞馬遜河沿著瑪瑙斯岸邊流淌,三哩寬、七百呎深――它既不是亞馬遜河最寬、也不是最深的一段,但流動的水量仍然相當驚人。瑪瑙斯還濱臨另一條河流尼格羅河(Rio Negro)〔或稱黑河(Black River)〕,尼格羅河從哥倫比亞高地往西南綿延一千四百哩,匯入亞馬遜河。它的名字來源於河水的顏色,一種半透明的巧克力黑色,就像有人把全世界的可口可樂倒入河床一樣。兩條河流在瑪瑙斯相會,開始匯流的地方卻出現一種奇異的自然現象。在三哩半的空間內,兩條河流流經同一條寬闊的河道,但各自的河水並不混合:它們並排流動,一條呈現白堊色和沙色,另一條又細且黑――這兩條平行的河水湧動,接觸時偶爾出現漩渦一起旋轉,但不混合。這是由於兩個水體的密度極其不同所造成的,一個水體在熱帶雨林的上游漫長流動,積聚了大量的植物殘渣;另一個從山上漫長地下降時,除了礦物質以外,任何東西都被它沖刷乾淨了。在瑪瑙斯,稱它為「水的交匯」(Meeting of the Waters),不過這個字詞很難充分表達出此一奇妙的奇特景象。
觀光客可以乘坐河船出海觀賞「水之交匯」景色,以及它所吸引的水生生物。特別吸引人的是亞馬遜特有的粉紅海豚亞種。牠們集中在兩條河流的交匯處,這兒兩條河流交匯混合在一起,產生大量可供牠們食用的魚類。巨大的亞馬遜皮拉魯庫魚(pirarucu)〔巴西骨舌魚(arapaima)〕是海豚的主食,也是瑪瑙斯餐廳中供應的珍饌美食。
在這裡,在這座偏遠城市詭異的風味和熱帶雨林的壯觀景色中,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一個熟悉的景象:一堆天藍色的金屬貨櫃箱,整齊地堆放在一艘小型貨櫃船上,逆流而上。這些箱子的顏色和標誌――天藍底色上有白色七角星――立刻讓人辨識出來,它是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航運業龍頭「快桅集團公司」(Maersk)的象徵,而哥本哈根距離瑪瑙斯足足有六千英哩之遙。
快桅集團遍布全球,並沒有讓我感到驚訝,但是在亞馬遜河上游一千五百哩的一艘運輸船甲板上看到它的貨櫃箱,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如果說,現代全球化已經滲透到全世界各個角落有什麼明顯的象徵,那肯定非它莫屬。眼前這一幕確立了我在理智上已經理解、而內心裡還未全然堅信的一件事:海上貿易是現代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在熱帶雨林的中央,我們看到了證據。
*****
貨櫃箱現在是現代世界無處不在的特徵。一旦開始尋找它們,就不可能看不到它們。沿著美國或歐洲的公路和小路行駛,會發現這些貨櫃箱隨處可見。十八輪大貨車是美國大陸卡車運輸歷史的傳奇部分。但它已經由「原動機」(prime mover) 取代了――所謂「原動機」指的是一輛平板卡車,拖著一個這樣的貨櫃箱。貨櫃箱也改造了鐵路:在路口觀看火車運輸時,一定會在這些貨運列車上看到兩層高的貨櫃箱上的快桅集團標誌,旁邊還有來自台灣、韓國、南非、德國和其他許多地方的貨櫃箱。有一個二級市場,將貨櫃箱用於住家和工業設計用途。甚至可以在透過亞馬遜網路,購買二手的貨櫃箱。但從本質上講,它們是全球貿易的一種工具――最明顯的工具,但事實證明遠非唯一的工具,散裝航運已經改變世界經濟――並且正在開始改變世界政治。
西方貿易滲入巴西中央,只是過去三十年間出現的更廣泛現象的一部分。巴西是在冷戰結束時,決定開放經濟、並加入全球化漩渦的幾個重要的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則是另外兩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超過二十五億人進入全球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中許多變化都是有益的。中國、印度和巴西使超過五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創造出全球中產階級。由於世界經濟不斷擴張,以及中國對自然資源的巨大需求和廉價製成品的出口,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擺脫了貧困――全球航運的變化使這種動力成為可能。在成長為經濟大國之後,中國幫助美國度過全球金融危機,而且中國的增長幫助世界其他地區從這場衝擊中復甦。新加坡外交官出身的作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是針對亞洲崛起深度研究的歷史學者,在他的著作《大匯合》(The Great Convergence)中,將一句古老的格言「潮起船升」應用於現代全球化現象,獲得相當的迴響。
潮汐對於全球經濟不斷變化的故事的第二部分――能源――也至關重要。
雖然不是發生在亞馬遜地區,巴西在這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境外的深海能源探勘,首先在巴西東海岸大陸棚的緩坡上進行。將其他國家拉入全球化代表著巨大的經濟增長,它反過來又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過去十年中,從巴西到中國東海、再到北極海,進入海洋深處鋪設管道開採這些燃料新供應,一直是貿易和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關鍵部分。
但同樣也是從海洋中出現的早期跡象顯示,這些大國崛起――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大國的恢復――並不盡然平順。二〇〇九年,中國對南中國海的一大片海域提出了全面的主權主張,聲稱自古以來它即擁有歷史權利,然而其他幾個國家也聲稱它們擁有權利,這片水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也由美國海軍主宰。中國這項舉動預示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國之間的競爭將愈演愈烈――這場美中競爭首先在亞洲具有爭議的海域展開。
在南海日益緊張的局勢,以及全球海上貿易規模和能源開發之間,我開始意識到遍及世界海洋各個角落的貨櫃交易,對時代變遷的性質有多麼重要的影響。就在這裡,在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中央,出現這些全球壓力的象徵,一堆不起眼的貨櫃箱隱藏在顯而易見的地方。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