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基業:從史前到金雀花王朝。用故事的暢快,讀懂大國的興衰!(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英格蘭史1
ISBN13:9787544789738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出版日:2022/09/01
裝訂/頁數:精裝/444頁
規格:24.2cm*17.4cm*2.7cm (高/寬/厚)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 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後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並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於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
《帝國基業》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首卷,涵蓋了從英倫文明初始到金雀花王朝隕落的漫長歷史時期。本卷既論及史前巨石陣,羅馬統治,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部落的入侵與征服,英格蘭王國的建立、諾曼征服、玫瑰戰爭和中世紀諸王的統治等政治與軍事的歷史,也探究了英格蘭民族的源起,宗教與精神的生活,習慣法的形成、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等文化與制度的歷史。大英帝國正是通過這一時期的人民生活、政治事件和制度革新,為其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帝國基業》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首卷,涵蓋了從英倫文明初始到金雀花王朝隕落的漫長歷史時期。本卷既論及史前巨石陣,羅馬統治,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等部落的入侵與征服,英格蘭王國的建立、諾曼征服、玫瑰戰爭和中世紀諸王的統治等政治與軍事的歷史,也探究了英格蘭民族的源起,宗教與精神的生活,習慣法的形成、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等文化與制度的歷史。大英帝國正是通過這一時期的人民生活、政治事件和制度革新,為其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作者簡介
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1949— ),英國歷史作家和小說家,著有“英格蘭史六部曲”、《倫敦傳》和《莎士比亞傳》等六十多部作品。1984年當選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成員,曾獲毛姆文學獎、惠特布雷德傳記獎和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威廉•海涅曼獎,2003年因其在寫作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
趙國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和19世紀英國小說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已出版《20世紀西方文論選讀》《西方古典文論選讀》《自由及其背叛》《現代西方思想史:1789年至今》等專著或譯著二十余部。
趙國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語文學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和19世紀英國小說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已出版《20世紀西方文論選讀》《西方古典文論選讀》《自由及其背叛》《現代西方思想史:1789年至今》等專著或譯著二十余部。
名人/編輯推薦
1、一套真正有故事的英格蘭史,發揚史家的文學之魂,讓歷史更加鮮活具體
這是一套真正用心講好故事的歷史,在史學寫作變得越來越專業化的今天,阿克羅伊德再次提醒我們注意,講好故事是一門多麼重要的史家技藝,文學技法仍舊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過去的世界。英格蘭歷史上令人驚嘆不已的人物在書中輪番登場:為“離經叛道”的婚姻而得罪天主教會的亨利八世,盛極一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運籌帷幄的溫斯頓•丘吉爾……優秀的歷史作品不僅僅包含準確的事實,精彩的敘事也會讓歷史暗流和時代精神變得更加鮮活具體。
2、傳奇作家阿克羅伊德用一生籌備,憑一己之力寫出真正英國味的歷史
彼得·阿克羅伊德是英國文壇的代表性人物,深耕英國文化數十年,著有《倫敦傳》《泰晤士河傳》《阿爾比恩:英國想象的起源》《牛頓傳》《莎士比亞傳》《狄更斯傳》等數十部關於英國及其偉人的歷史著作。2003年,因卓越的文化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他也是《Time Out城市指南》眼中的新一代英國“國民史官”。他準備了整整一生,從2011年動筆書寫“英格蘭史六部曲”,歷經十年,憑一己之力為他摯愛的國度寫下了一整套輝煌的民族史詩。
3、激蕩人心的古代史和中世紀史,在權謀斗爭中看到英格蘭締造者的傳奇
卷一《帝國基業》涉及歷史時段漫長,從史前人類定居一直講到了金雀花王朝的隕落,涵蓋了英格蘭燦爛的古代史和中世紀史。從埃塞爾斯坦建立英格蘭王國到諾曼征服,從愛德華征伐蘇格蘭到英法百年戰爭,從農民起義到王族廝殺的玫瑰戰爭。這些激蕩人心的權謀斗爭令我們得以領會英格蘭締造者的傳奇,而其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孕育出了現代的種子,也為大英帝國的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海外眾多媒體一致推薦!200余幅珍貴圖片,再現歷史精彩瞬間
《泰晤士報》《觀察家》《旁觀者》《圖書館周刊》《書單雜志》《科克斯書評》《每日快報》齊聲贊譽。六卷中文版精選221幅歷史畫作和照片,直觀呈現富於視覺想象的英格蘭歷史。阿克羅伊德既是精於敘事的作家,也是史學功底深厚的歷史學家,他以作家獨有的細膩筆觸,在把英國歷史娓娓道來的同時,保證史實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5、設有單卷本和盒裝版,滿足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求
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和收藏需求,中文版既推出可以分卷購買的單冊,也提供可整套購買的全集。全集附贈《英格蘭史大事年表》手冊,幫助讀者更好地貫通大英帝國近兩千年的興衰史。
這是一套真正用心講好故事的歷史,在史學寫作變得越來越專業化的今天,阿克羅伊德再次提醒我們注意,講好故事是一門多麼重要的史家技藝,文學技法仍舊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過去的世界。英格蘭歷史上令人驚嘆不已的人物在書中輪番登場:為“離經叛道”的婚姻而得罪天主教會的亨利八世,盛極一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運籌帷幄的溫斯頓•丘吉爾……優秀的歷史作品不僅僅包含準確的事實,精彩的敘事也會讓歷史暗流和時代精神變得更加鮮活具體。
2、傳奇作家阿克羅伊德用一生籌備,憑一己之力寫出真正英國味的歷史
彼得·阿克羅伊德是英國文壇的代表性人物,深耕英國文化數十年,著有《倫敦傳》《泰晤士河傳》《阿爾比恩:英國想象的起源》《牛頓傳》《莎士比亞傳》《狄更斯傳》等數十部關於英國及其偉人的歷史著作。2003年,因卓越的文化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他也是《Time Out城市指南》眼中的新一代英國“國民史官”。他準備了整整一生,從2011年動筆書寫“英格蘭史六部曲”,歷經十年,憑一己之力為他摯愛的國度寫下了一整套輝煌的民族史詩。
3、激蕩人心的古代史和中世紀史,在權謀斗爭中看到英格蘭締造者的傳奇
卷一《帝國基業》涉及歷史時段漫長,從史前人類定居一直講到了金雀花王朝的隕落,涵蓋了英格蘭燦爛的古代史和中世紀史。從埃塞爾斯坦建立英格蘭王國到諾曼征服,從愛德華征伐蘇格蘭到英法百年戰爭,從農民起義到王族廝殺的玫瑰戰爭。這些激蕩人心的權謀斗爭令我們得以領會英格蘭締造者的傳奇,而其議會制的創立和《大憲章》的簽訂孕育出了現代的種子,也為大英帝國的興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海外眾多媒體一致推薦!200余幅珍貴圖片,再現歷史精彩瞬間
《泰晤士報》《觀察家》《旁觀者》《圖書館周刊》《書單雜志》《科克斯書評》《每日快報》齊聲贊譽。六卷中文版精選221幅歷史畫作和照片,直觀呈現富於視覺想象的英格蘭歷史。阿克羅伊德既是精於敘事的作家,也是史學功底深厚的歷史學家,他以作家獨有的細膩筆觸,在把英國歷史娓娓道來的同時,保證史實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5、設有單卷本和盒裝版,滿足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求
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和收藏需求,中文版既推出可以分卷購買的單冊,也提供可整套購買的全集。全集附贈《英格蘭史大事年表》手冊,幫助讀者更好地貫通大英帝國近兩千年的興衰史。
序
石頭的贊美詩
當巨石陣的第一塊砂巖漂礫石豎起來的時候,英格蘭這片土地已經相當古老了。近年來,在諾福克郡的哈皮斯堡附近出土了78件燧石制品,它們是在近90萬年前散落在這裡的。漫長的歷史由此拉開了序幕。
至少有九批各不相同、互不統屬的民族,借助長達數千年之久的溫暖的間冰期,從南歐來到了英格蘭。這些民族沒有留下歷史記載,只留下石頭和骨頭,成為他們進退的證據。在高爾半島的一座山洞裡,墻壁上倚著一具男尸,他是在29000年前被葬在這裡的。他的骨頭染上了薄薄的一層紅色,要麼是有人曾在他的骨頭上撒了紅色的赭石粉,要麼是他的深色壽衣所致。他腳上還穿著鞋子。尸身周圍是各式隨葬品,包括象牙手鐲和打孔的貝殼。他的腦袋不在了,他的軀體卻與一頭猛犸象的顱骨連成一線。
此人歲數不大,大概不超過二十一歲。不過,在遠古時代,人們活得都不長。他顯然是氏族首領或部落酋長之類的人物。人類世界形成之初,就有了社會等級,上下尊卑的標志非常明顯。有好幾代人曾經來過這個洞穴,但其中的秘密無人參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
只有最後一批到達英格蘭的古人存活了下來。他們在15000年前抵達,散居在今天的諾丁漢郡、諾福克郡和德文郡等地。在諾丁漢郡的一座山洞裡,有人於13000年前在質地松軟的石灰巖上刻畫了一些飛禽走獸的圖案;在這些動物中,有牡鹿、黑熊和野牛。
一代又一代人故去了,他們幾乎沒有留下能夠表明時代變遷的證據。
他們世代傳承,繁衍延續。我們不知道他們說什麼語言,也不了解他們的教儀和崇拜物件。但他們不是啞巴;他們的思考能力與我們不相上下。他們也哭,也笑,也祈禱。他們是誰?他們是英格蘭人的祖先,現在很多英格蘭人都是他們的直系後代。在今天的生者與遠古的死者之間,的確存在著一種力量強大的基因圖譜,將二者聯繫起來。在切德峽谷的一座山洞裡,安葬著一具9000年前的男尸。1995年,兩位古生物學家從其尸身上取下材料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此人的基因圖譜與當今附近居民的十分接近。他們擁有共同的母系祖先。這些古人繁衍至今。這些英格蘭人既不是早先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不是“凱爾特人”;他們是島上的史前民族。
若想研究史前狀況,必須先研究地理。15000年前,當定居者到達英格蘭的時候,北海還是一片大平原,四處分布著湖泊和森林。如今,大平原已沉入海底,帶走了大量的證據,讓我們無從了解當時的情況。然而,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現當時的場景。這裡有橡樹林,有蘆葦遍布的沼澤,還有視野開闊的草地。這是一個溫暖潮濕的世界。這裡有紅色的牡鹿和田鼠,還有大象和獼猴。成群結隊的人類遊蕩其中,每個原始人群落的人數都在25人以上。他們四處追逐獵物,利用石制箭鏃射殺野獸,用馴鹿角做斧子;他們手裡拿的是木制長矛。我們不清楚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但我們發現了“屠宰區”,也就是他們製造工具和準備食物的地方,這裡是與主要居住區分開的,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管理已初具雛形。
如今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這些人朝向我們走來的腳步。在英格蘭西北沿海地區福姆比角的沙灘上,有一串長達32英尺(約9.75米)的腳印,其中還有很多孩子的腳印。這些男性的身高約為5英尺5英寸(約1.65米),女性約比男性矮8英寸(約20厘米)。當時,他們在這裡尋找蝦類和竹蟶為食。在英格蘭的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史前人類的腳印。有些腳印出現在塞汶河河口的前灘上;7000年前,乾燥的土地變成沼澤,這些腳印便慢慢地沒入了海水裡。如今海水一漲潮,它們又隱沒不見了。
這些腳印就是所謂中石器時代的人們留下來的印記。中石器時代這個術語就像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樣,都是不太嚴謹的說法,人們只是為了貪圖方便才使用它。這些人放火燒荒,砍伐森林,清理林中空地,以便定居或更有利於狩獵。他們燒掉了松樹,種上榛子樹,每年秋天出產的榛子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食物來源;他們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資源。早期的英格蘭人被稱為“狩獵采集者”,他們用狗打獵,但過的可不是遊牧生活;他們在固定的區域內活動。他們分布在彼此毗鄰的人群活動區域,喜歡住在海岸或河濱。
當巨石陣的第一塊砂巖漂礫石豎起來的時候,英格蘭這片土地已經相當古老了。近年來,在諾福克郡的哈皮斯堡附近出土了78件燧石制品,它們是在近90萬年前散落在這裡的。漫長的歷史由此拉開了序幕。
至少有九批各不相同、互不統屬的民族,借助長達數千年之久的溫暖的間冰期,從南歐來到了英格蘭。這些民族沒有留下歷史記載,只留下石頭和骨頭,成為他們進退的證據。在高爾半島的一座山洞裡,墻壁上倚著一具男尸,他是在29000年前被葬在這裡的。他的骨頭染上了薄薄的一層紅色,要麼是有人曾在他的骨頭上撒了紅色的赭石粉,要麼是他的深色壽衣所致。他腳上還穿著鞋子。尸身周圍是各式隨葬品,包括象牙手鐲和打孔的貝殼。他的腦袋不在了,他的軀體卻與一頭猛犸象的顱骨連成一線。
此人歲數不大,大概不超過二十一歲。不過,在遠古時代,人們活得都不長。他顯然是氏族首領或部落酋長之類的人物。人類世界形成之初,就有了社會等級,上下尊卑的標志非常明顯。有好幾代人曾經來過這個洞穴,但其中的秘密無人參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
只有最後一批到達英格蘭的古人存活了下來。他們在15000年前抵達,散居在今天的諾丁漢郡、諾福克郡和德文郡等地。在諾丁漢郡的一座山洞裡,有人於13000年前在質地松軟的石灰巖上刻畫了一些飛禽走獸的圖案;在這些動物中,有牡鹿、黑熊和野牛。
一代又一代人故去了,他們幾乎沒有留下能夠表明時代變遷的證據。
他們世代傳承,繁衍延續。我們不知道他們說什麼語言,也不了解他們的教儀和崇拜物件。但他們不是啞巴;他們的思考能力與我們不相上下。他們也哭,也笑,也祈禱。他們是誰?他們是英格蘭人的祖先,現在很多英格蘭人都是他們的直系後代。在今天的生者與遠古的死者之間,的確存在著一種力量強大的基因圖譜,將二者聯繫起來。在切德峽谷的一座山洞裡,安葬著一具9000年前的男尸。1995年,兩位古生物學家從其尸身上取下材料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此人的基因圖譜與當今附近居民的十分接近。他們擁有共同的母系祖先。這些古人繁衍至今。這些英格蘭人既不是早先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不是“凱爾特人”;他們是島上的史前民族。
若想研究史前狀況,必須先研究地理。15000年前,當定居者到達英格蘭的時候,北海還是一片大平原,四處分布著湖泊和森林。如今,大平原已沉入海底,帶走了大量的證據,讓我們無從了解當時的情況。然而,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現當時的場景。這裡有橡樹林,有蘆葦遍布的沼澤,還有視野開闊的草地。這是一個溫暖潮濕的世界。這裡有紅色的牡鹿和田鼠,還有大象和獼猴。成群結隊的人類遊蕩其中,每個原始人群落的人數都在25人以上。他們四處追逐獵物,利用石制箭鏃射殺野獸,用馴鹿角做斧子;他們手裡拿的是木制長矛。我們不清楚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但我們發現了“屠宰區”,也就是他們製造工具和準備食物的地方,這裡是與主要居住區分開的,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管理已初具雛形。
如今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這些人朝向我們走來的腳步。在英格蘭西北沿海地區福姆比角的沙灘上,有一串長達32英尺(約9.75米)的腳印,其中還有很多孩子的腳印。這些男性的身高約為5英尺5英寸(約1.65米),女性約比男性矮8英寸(約20厘米)。當時,他們在這裡尋找蝦類和竹蟶為食。在英格蘭的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史前人類的腳印。有些腳印出現在塞汶河河口的前灘上;7000年前,乾燥的土地變成沼澤,這些腳印便慢慢地沒入了海水裡。如今海水一漲潮,它們又隱沒不見了。
這些腳印就是所謂中石器時代的人們留下來的印記。中石器時代這個術語就像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樣,都是不太嚴謹的說法,人們只是為了貪圖方便才使用它。這些人放火燒荒,砍伐森林,清理林中空地,以便定居或更有利於狩獵。他們燒掉了松樹,種上榛子樹,每年秋天出產的榛子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食物來源;他們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資源。早期的英格蘭人被稱為“狩獵采集者”,他們用狗打獵,但過的可不是遊牧生活;他們在固定的區域內活動。他們分布在彼此毗鄰的人群活動區域,喜歡住在海岸或河濱。
目次
1 石頭的贊美詩
2 羅馬大道
3 氣候變遷
4 矛尖
5 血鷹
6 國王的尺度
7 征服者的到來
8 房舍
9 妖魔與惡徒
10 條條大路
11 王綱紐解,無法無天
12 名字
13 不安分的教士
14 逝去的鄉村
15 《大憲章》
16 罪與罰
17 無為的國王
18 歷法與農時
19 不列顛皇帝
20 鐵錘
21 國王的寵臣
22 生與死
23 國家意識
24 宗教生活
25 天下大亂
26 嘯聚山林
27 備受煎熬的國王
28 舊風俗
29 武士
30 外人眼中的英格蘭人
31 頭腦愚鈍之輩
32 帕斯頓信札與經濟生活
33 國土分崩離析
34 遊戲與教育
35 雄獅與羔羊
36 日常飲食
37 國王的春天
38 城鎮生活
39 狂熱的國王
40 多疑的國王
41 尾聲
英格蘭君主世系
延伸閱讀
索引
2 羅馬大道
3 氣候變遷
4 矛尖
5 血鷹
6 國王的尺度
7 征服者的到來
8 房舍
9 妖魔與惡徒
10 條條大路
11 王綱紐解,無法無天
12 名字
13 不安分的教士
14 逝去的鄉村
15 《大憲章》
16 罪與罰
17 無為的國王
18 歷法與農時
19 不列顛皇帝
20 鐵錘
21 國王的寵臣
22 生與死
23 國家意識
24 宗教生活
25 天下大亂
26 嘯聚山林
27 備受煎熬的國王
28 舊風俗
29 武士
30 外人眼中的英格蘭人
31 頭腦愚鈍之輩
32 帕斯頓信札與經濟生活
33 國土分崩離析
34 遊戲與教育
35 雄獅與羔羊
36 日常飲食
37 國王的春天
38 城鎮生活
39 狂熱的國王
40 多疑的國王
41 尾聲
英格蘭君主世系
延伸閱讀
索引
書摘/試閱
9 妖魔與惡徒
勝利之後便是掠奪。威廉於是著手組建他的新王國。他沒收了英格蘭敵手的地產,尤其是在黑斯廷斯戰役中與他為敵的那些英格蘭人的地產。英格蘭的大鄉紳有的逃走了,有的流亡國外了。正如以前的克努特,他突然下令征稅,籌集了大筆款項。此人確有征服者的胃口,非常貪婪。在這片新領土上,還有一樣東西體現出其勢力的崛起。他所到之處,都要建造城堡。其中有一座就建在倫敦,位於現在的倫敦塔的對面。
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他得到了許多前朝遺老的幫助。正如此前的許多異族統治者一樣,威廉意識到自己需要英格蘭舊臣的理政經驗和知識。在執政之初,他還保留了英格蘭人的郡長職位。修道院依舊歸英格蘭院長管理,盡管其中有兩位修道院院長是他在黑斯廷斯戰役中的死敵。曾在“懺悔者”愛德華朝中擔任書記機構首腦的雷根巴爾德,也成為威廉手下的書記官。
然而,還是有些英格蘭人想反抗。威廉的勢力僅限於英格蘭的東南部,哈羅德本人的近親在西南部的埃克塞特建立了基地。1068年,他們趁著威廉回諾曼底的機會,興兵造反。這次起事的資深主角是哈羅德的母親吉薩,她得到了愛爾蘭人,甚至還有丹麥人的協助。吉薩是丹麥國王的姨媽。威廉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返回英格蘭,兵臨埃克塞特城下。這場圍城戰持續了18天,最後吉薩從埃克塞河上逃走,城裡的人旋即投降了。
然而,這只是北方諸郡聲勢更為浩大的反叛行動的開端。1069年,北方諸郡的英格蘭人獲得了丹麥人的幫助,攻占了約克。丹麥法地區的歷史記憶依舊強大。威廉領軍北上平叛,在停留之處興建城堡。他並沒有馬上攻打約克,而是用上了三年前對付倫敦人的策略;他在周圍地區四處搞破壞。這就是著名的“北方之劫”,威廉行軍所到之處,殺光、搶光、燒光。他就像電閃雷鳴的風暴一樣撲了過去。生靈塗炭,莊稼遭殃,村鎮損毀。所有糧倉被付之一炬,四處都在鬧饑荒。據說因此死去的人有10萬之多。約克和達勒姆之間沒有留下一塊可耕之地。在100年後,這場大破壞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按照《末日審判書》上的說法,這一地區的鄉村成了“一片廢墟”。然而,北方人不再反抗了。他製造了一片荒漠,卻稱之為和平。據說,威廉在臨終之際懺悔說:“我像一頭饑餓的獅子撲向了北方各郡的英格蘭人。”
在這次北方劫難中,威廉毫無英格蘭國王的風範。他表現得就像是個暴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他地區不斷有人起義,很多英格蘭人建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遊擊隊,襲擾侵略者。面對著這個擁有300萬或400萬人口的國家,人數僅約1萬的諾曼人唯一的武器便是殘酷的暴力和恐懼。諜報和英奸、毆打懲罰和秘密謀殺,這些東西都是少不了的。11至12世紀的英格蘭編年史作者奧爾德裡克•維塔利斯寫道,英格蘭人“在諾曼人的鐵蹄下呻吟,那些不從王命的驕橫領主也沒少禍害他們”。換句話說,諾曼領主將自己的權力發揮到極致。所以說,在諾曼人統治的前四五年間,到處都有扯旗造反的消息。從1067到1070年,英格蘭人每年都起來反抗諾曼人。
有一股義軍因為出了一號名為赫爾沃德的人物,其事跡一直流傳到今天。他藏身於伊利周圍的沼澤地裡,以此為基地,時不時地襲擊追捕他的諾曼官兵。他手下的這撥人馬被稱為“綠林好漢”。有一支丹麥人的武裝在島上登陸,加入他的隊伍,兩家合伙攻打了彼得博羅修道院。顯然,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裡的財寶落入諾曼人之手。諾曼人用了一年時間也沒有把他從山寨中趕走。有人說,由於伊利的僧侶叛變,給諾曼官軍帶路,他才功虧一簣。的確,諾曼人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進攻,水陸並進才攻克他的山寨,迫使他逃亡。從這時候起,威廉只任命諾曼人當領主和修道院院長。
沒收英格蘭人土地的進程加快了。國王是英格蘭全部土地的最終擁有者,這成了公認的原則。英格蘭就是他的領地。威廉把這項原則付諸實踐。到了1086年,全國的貴族領主當中,只剩下兩個英格蘭人:林肯的克爾斯韋恩和阿登的瑟基爾;他們只有和新政權積極合作,才能保住自己的地產。其余的大地產落入為數不多的諾曼顯貴手裡,作為回報,他們要率領騎士為國王服兵役。英格蘭變成了一個軍事化國家,供養著一支占領軍。
相比之下,英格蘭的小地主更有機會保住自己的土地,但還是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他們中的許多人淪為佃農,耕種自己曾經擁有的土地。有些人遭到了殘酷的虐待。埃裡克曾經是白金漢郡馬什吉本的自由佃農,但到了1086年,他不得不向一位“刻薄寡恩、令人痛恨的”諾曼新領主交租。12世紀初的編年史家達勒姆的西蒙曾經說過:“很多人從此賣身為奴,只為了維持可悲的生活。”還有些諾曼家庭移居到這塊新發現的寶地,這種殖民化模式一直延續到12世紀。
其他一些變化也有案可查。新式建築被引入英格蘭的景觀,其中最顯眼的是新式的城堡和教堂。到了1100年,所有的英格蘭大教堂要麼是重修的,要麼是新建的。與以前的大教堂相比,它們規模更大,也更結實;正廳更長,禮拜堂的數量劇增。諾曼人善於建造;他們非常喜歡發揮石頭的威力。巨大的圓形拱門借鑒了羅馬式建築巍峨壯觀的風格,表達了他們必勝的信念。厚重的城墻、聯排的石柱和拱廊,傳達的也是同樣的氣魄。達勒姆大教堂氣勢恢宏,遊人一旦置身其中,就會被淹沒在直刺天穹的石頭建築中。
諾曼人的城堡都是正方形的巨大磚石建築,墻壁極厚,窗戶很小。它們碾平了腳下的土地,體現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它們散發出一種幽暗的,甚至可以說是絕望的氣息;按照1137年英國編年史家的說法,這裡面“裝的都是些妖魔與惡徒”。它們既是監獄,也是堡壘;既是法庭,也是兵營。由於它們乃是壓迫者的據點,英格蘭人對它們痛恨有加。然而,它們又是獨具一格的輝煌建築,是大權獨握的諾曼人的意志和控制欲的產物。按照《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說法,在威廉的統治下,社會治安狀況非常好:“任何懷揣黃金的良民,遊遍全國都不會受任何傷害;沒有人敢互相動刀子……”
在其他方面,英國的自然面貌也發生了變化。全國各地興建了數以百計的修道院。皇家鹿苑和兔苑也劃出來了。大片的土地受到《森林法》的管轄;《森林法》是諾曼人的發明,按照它的規定,田地裡的所有野果和動物都是國王的財產。如果有人膽敢打鹿,就會被戳瞎雙眼;沒有人敢獵殺野豬,就連野兔也不敢打;樹不敢伐,柴火也不敢撿。這部法律管轄的範圍可不止森林,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成了王室的保留地;整個埃塞克斯都被圈了起來。新森林、埃平森林、溫莎大獵苑,以及達特穆爾和埃克斯穆爾的“森林”都是這部法律留下來的遺產。
勝利之後便是掠奪。威廉於是著手組建他的新王國。他沒收了英格蘭敵手的地產,尤其是在黑斯廷斯戰役中與他為敵的那些英格蘭人的地產。英格蘭的大鄉紳有的逃走了,有的流亡國外了。正如以前的克努特,他突然下令征稅,籌集了大筆款項。此人確有征服者的胃口,非常貪婪。在這片新領土上,還有一樣東西體現出其勢力的崛起。他所到之處,都要建造城堡。其中有一座就建在倫敦,位於現在的倫敦塔的對面。
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他得到了許多前朝遺老的幫助。正如此前的許多異族統治者一樣,威廉意識到自己需要英格蘭舊臣的理政經驗和知識。在執政之初,他還保留了英格蘭人的郡長職位。修道院依舊歸英格蘭院長管理,盡管其中有兩位修道院院長是他在黑斯廷斯戰役中的死敵。曾在“懺悔者”愛德華朝中擔任書記機構首腦的雷根巴爾德,也成為威廉手下的書記官。
然而,還是有些英格蘭人想反抗。威廉的勢力僅限於英格蘭的東南部,哈羅德本人的近親在西南部的埃克塞特建立了基地。1068年,他們趁著威廉回諾曼底的機會,興兵造反。這次起事的資深主角是哈羅德的母親吉薩,她得到了愛爾蘭人,甚至還有丹麥人的協助。吉薩是丹麥國王的姨媽。威廉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立刻返回英格蘭,兵臨埃克塞特城下。這場圍城戰持續了18天,最後吉薩從埃克塞河上逃走,城裡的人旋即投降了。
然而,這只是北方諸郡聲勢更為浩大的反叛行動的開端。1069年,北方諸郡的英格蘭人獲得了丹麥人的幫助,攻占了約克。丹麥法地區的歷史記憶依舊強大。威廉領軍北上平叛,在停留之處興建城堡。他並沒有馬上攻打約克,而是用上了三年前對付倫敦人的策略;他在周圍地區四處搞破壞。這就是著名的“北方之劫”,威廉行軍所到之處,殺光、搶光、燒光。他就像電閃雷鳴的風暴一樣撲了過去。生靈塗炭,莊稼遭殃,村鎮損毀。所有糧倉被付之一炬,四處都在鬧饑荒。據說因此死去的人有10萬之多。約克和達勒姆之間沒有留下一塊可耕之地。在100年後,這場大破壞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按照《末日審判書》上的說法,這一地區的鄉村成了“一片廢墟”。然而,北方人不再反抗了。他製造了一片荒漠,卻稱之為和平。據說,威廉在臨終之際懺悔說:“我像一頭饑餓的獅子撲向了北方各郡的英格蘭人。”
在這次北方劫難中,威廉毫無英格蘭國王的風範。他表現得就像是個暴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他地區不斷有人起義,很多英格蘭人建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遊擊隊,襲擾侵略者。面對著這個擁有300萬或400萬人口的國家,人數僅約1萬的諾曼人唯一的武器便是殘酷的暴力和恐懼。諜報和英奸、毆打懲罰和秘密謀殺,這些東西都是少不了的。11至12世紀的英格蘭編年史作者奧爾德裡克•維塔利斯寫道,英格蘭人“在諾曼人的鐵蹄下呻吟,那些不從王命的驕橫領主也沒少禍害他們”。換句話說,諾曼領主將自己的權力發揮到極致。所以說,在諾曼人統治的前四五年間,到處都有扯旗造反的消息。從1067到1070年,英格蘭人每年都起來反抗諾曼人。
有一股義軍因為出了一號名為赫爾沃德的人物,其事跡一直流傳到今天。他藏身於伊利周圍的沼澤地裡,以此為基地,時不時地襲擊追捕他的諾曼官兵。他手下的這撥人馬被稱為“綠林好漢”。有一支丹麥人的武裝在島上登陸,加入他的隊伍,兩家合伙攻打了彼得博羅修道院。顯然,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裡的財寶落入諾曼人之手。諾曼人用了一年時間也沒有把他從山寨中趕走。有人說,由於伊利的僧侶叛變,給諾曼官軍帶路,他才功虧一簣。的確,諾曼人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進攻,水陸並進才攻克他的山寨,迫使他逃亡。從這時候起,威廉只任命諾曼人當領主和修道院院長。
沒收英格蘭人土地的進程加快了。國王是英格蘭全部土地的最終擁有者,這成了公認的原則。英格蘭就是他的領地。威廉把這項原則付諸實踐。到了1086年,全國的貴族領主當中,只剩下兩個英格蘭人:林肯的克爾斯韋恩和阿登的瑟基爾;他們只有和新政權積極合作,才能保住自己的地產。其余的大地產落入為數不多的諾曼顯貴手裡,作為回報,他們要率領騎士為國王服兵役。英格蘭變成了一個軍事化國家,供養著一支占領軍。
相比之下,英格蘭的小地主更有機會保住自己的土地,但還是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他們中的許多人淪為佃農,耕種自己曾經擁有的土地。有些人遭到了殘酷的虐待。埃裡克曾經是白金漢郡馬什吉本的自由佃農,但到了1086年,他不得不向一位“刻薄寡恩、令人痛恨的”諾曼新領主交租。12世紀初的編年史家達勒姆的西蒙曾經說過:“很多人從此賣身為奴,只為了維持可悲的生活。”還有些諾曼家庭移居到這塊新發現的寶地,這種殖民化模式一直延續到12世紀。
其他一些變化也有案可查。新式建築被引入英格蘭的景觀,其中最顯眼的是新式的城堡和教堂。到了1100年,所有的英格蘭大教堂要麼是重修的,要麼是新建的。與以前的大教堂相比,它們規模更大,也更結實;正廳更長,禮拜堂的數量劇增。諾曼人善於建造;他們非常喜歡發揮石頭的威力。巨大的圓形拱門借鑒了羅馬式建築巍峨壯觀的風格,表達了他們必勝的信念。厚重的城墻、聯排的石柱和拱廊,傳達的也是同樣的氣魄。達勒姆大教堂氣勢恢宏,遊人一旦置身其中,就會被淹沒在直刺天穹的石頭建築中。
諾曼人的城堡都是正方形的巨大磚石建築,墻壁極厚,窗戶很小。它們碾平了腳下的土地,體現出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它們散發出一種幽暗的,甚至可以說是絕望的氣息;按照1137年英國編年史家的說法,這裡面“裝的都是些妖魔與惡徒”。它們既是監獄,也是堡壘;既是法庭,也是兵營。由於它們乃是壓迫者的據點,英格蘭人對它們痛恨有加。然而,它們又是獨具一格的輝煌建築,是大權獨握的諾曼人的意志和控制欲的產物。按照《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說法,在威廉的統治下,社會治安狀況非常好:“任何懷揣黃金的良民,遊遍全國都不會受任何傷害;沒有人敢互相動刀子……”
在其他方面,英國的自然面貌也發生了變化。全國各地興建了數以百計的修道院。皇家鹿苑和兔苑也劃出來了。大片的土地受到《森林法》的管轄;《森林法》是諾曼人的發明,按照它的規定,田地裡的所有野果和動物都是國王的財產。如果有人膽敢打鹿,就會被戳瞎雙眼;沒有人敢獵殺野豬,就連野兔也不敢打;樹不敢伐,柴火也不敢撿。這部法律管轄的範圍可不止森林,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成了王室的保留地;整個埃塞克斯都被圈了起來。新森林、埃平森林、溫莎大獵苑,以及達特穆爾和埃克斯穆爾的“森林”都是這部法律留下來的遺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